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321585|回复: 3

5月16日知名散文家阿土评《窗外风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5-18 15: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平静而温暖
——读赵日超散文集《窗外风景》
阿 土
1398224385776 (1).jpg

       接到赵日超的散文集《窗外风景》,不禁想起与他在淮安的初次见面。当时应约参加一次笔会,会议当天不曾注意到他,第二天参观吴承恩故居和淮安府署时,才稍有交流,得知他也写散文,只是我未读过他的作品,惟觉得他的笑容略带温暖,虽也只是一瞬,转眼就各奔东西,仍记住了他。
       我最早是写诗歌的,但向来不觉得自己是个诗人。现在,我写得更多的是散文,而且对散文越来越喜爱,但也不认为自己是个散文家。“家”这个词常常给我一种负重感,我喜欢轻装上阵,觉得无拘无束的人生才更自由放达。由此,我读散文也就格外喜欢那些真实、诗意、自然,充满性情又原生态的文章,对于虚伪、刻板、故作姿态的东西,向来无心留意!
       此外,我还是个读书很慢的人,喜欢随性而读,不强迫,不为了读书而读书。读赵日超的散文集也是这样,隔三差五地读。然而,在写这篇文章前,我恰好读到一篇与散文写作有关的文章,记得其中有段话是“散文是慢的,不温不火;散文是旧的,像祖传的老棉袄,足够温暖!”当然,这不是原话,这里的慢和旧也不是真的慢和旧,而是说它有足够的沉积、足够的底蕴。同时,也让我想起王宗仁先生在《窗外风景》的序言里引用的赵日超创作悟语:“散文写作应注重发掘和发现最有特点、最能打动人心的东西,以独创性的构思提炼素材和主题。着意用爱心去发现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独特个性,这样写出的散文,将会凝聚更多的闪光点,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我想,它们应该是对应的,是对散文慢和旧的相互诠释!
       “运河的帆影远离古镇而去,漕运、榷关、码头、渡口、水工都定格在那个远去的时代。因水而生的空前繁荣变得越来越飘渺,只留下四大寺庙的遗址,一段时间,除了散发着酱醋特有的气味和老卤大头菜的咸味外,很难再找到一点儿历史的痕迹。再后来,我们看到了一座座高楼大厦的崛起,却有了运河干枯的童年缺憾,有了运河浑浊的河水,这个憾事是非常残酷的,它剥夺了一代人甚至后代人最可宝贵的童年欢乐……”在《梦里依稀看淮安·一古刹》文中,我看到了作者对旧的怀念与热爱,也看到了渴望与反思。当然,怀旧不是一个作家的专利,只是人到了一定年龄而应有的情愫。只是,通过怀旧进行反思再提出新的命题,就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了。因为,这不仅需要一定的文化修养,个人的素质、境界和认知同样重要。怀旧不只是忧伤,反思不只是焦虑,体现宽大的关怀,表达深挚的情感,才是一个作家应具的社会责任!
      《窗外风景》一书由“品读城市、名家访谈、抚摸岁月、行游山水、情感独白、人生感悟、岁月留痕、文艺评论、人物风采”等辑组成,从城市到乡村到人物、景致,再到情感、文化,林林总总,多有涉及,虽然谈不上篇篇精彩,却也是多具特色。
       我不知道赵日超是否写过诗歌,但是他的作品中常常会冒出一些诗性的句子,如:“一步恍若千里。千里只是一个擦肩。”(《一古刹》)“诗中,一座普通的石桥飘渺着划过江南的烟水;诗中,一记普通的钟声,穿越了时空,唤起了人们对江南的记忆。”(《敲钟寒山寺》)“当凄凉的秋风扫落葱郁,你却依然荡漾着绿的旋律。”(《未名藤》)我喜欢这样的描写,在散文的叙述里切入诗性的语言,不但有助提升语言的质感,还能给人以更开阔的想像,令人回味无穷;除了这些清新动人的诗性句子,敏锐的观察与独具匠心的思考也在赵日超的散文中屡有展现。如:“广场是无垠的,每一条路都一眼望不到尽头!人站在这样的地方只感觉自己的渺小,仿佛一个脚印一瞬间缩成了一粒沙尘,一阵海风吹过就会随风飞起。”(《大连,一本无字的天书》)“我静静地站在素心腊梅旁,微风吹拂着百年腊梅,一片雪花进入我的鼻孔,刺激着我愉悦的神经,这可是一品梅的花香……”(《踏雪寻梅》)从一座如书的广场到一片不起眼的梅花,从一座城市的历史到一个人的品格,作者不但用他细微的观察告诉我们个体的生命体验,也通过充满个性的思考,让我们明白人只有不断地探寻,才能达到一种高度,理解一些精神;在诗性的表达和敏锐的观察与个性的思考之外,赵日超的散文最让我心动的则是他的随性与自然,他随性而不随意,自然却又真实。如:“第一次踏进金丝小枣之乡是在1998年,第一个接待我的主人(现为我的岳父)也是一位‘义士好汉’。他豪爽粗犷的性格使我领略到这块灵性的土地人性之耿直。”(《沧州,充满灵气的热土》)“我至今也不知胖奶奶的名和姓,只因她有一个胖胖的身材,便有了这亲亲的称呼。隔着小院儿一堵墙,那边刚刚飘来摊饼的油香,这边脆亮的一唤,胖奶奶便有了急急的一应。在一唤一应之间,就荡开了浓浓的茅屋情。”(《邻里茉莉香》)不饰粉黛才现真容,正是因为为人的豪爽与粗犷让他认识了沧州的土地,也正是因为他至今不知晓胖奶奶的名和姓,才格外真实,可信,没有故意雕凿之感,也由此让我看到了一个性情、真实的人。
        另外,赵日超为何要把书名起为《窗外风景》,我不明白,但每个人都有与他人不同的见解,所以,我不愿乱猜。而这却禁不住让我再次想起与他的第一次见面。赵日超不是很爱说话,甚至有些腼腆。他身材瘦弱,穿着普通,不起眼地站在人群中,如果不是他脸上常常带着的真诚的笑,我几乎觉得他随时都有可能被忽略掉。但是,我却不能不说,就是这样一个人,只是一次见面我就记住了他,这也让我想起之前读过的那段关于散文的解说:“散文是慢的,不温不火;散文是旧的,就像一件祖传的老棉袄,足够温暖!”赵日超和他的散文给我的恰是那种感觉,平静而温暖!       来源:泰国《中华日报》
      (阿土,本名庄汉东,知名散文家。作品见《诗刊》、《散文》、《中华散文》、《散文选刊》、《读者》、《青年文摘》、《文化博览》、《雨花》、《北方文学》等刊。获过国家、省、市各种文学奖多次,入选《21世纪散文年选》《21世纪散文诗排行榜》《新课标·天天阅读》等近百个选本。出版散文集《有一种距离叫遗忘》、《诗意故里·绝色新沂》等。)


寂寞书为伴
苏宝大

      从我真正接触文字的时候起,多为寂寞所为。我还记得那时是在部队,连队有个阅览室,其实是军人活动室,是供战士业余阅读、娱乐消闲的去处。
        在那儿下象棋、看电视、打扑克者居多;看书、阅报的人相对少些。我是个喜欢清静的人,更爱好读书。书成了我业余的唯一嗜好。我看书很挑剔,最喜欢看散文、杂文、书信、日记等之类的书籍。而这些书平时鲜有人问津。因这个缘故,我每次都能顺利看到我想要的书。好像那架子上有限的书,是专为我而存放的。
       我总认为散文内容真实、自由,读散文就是在读作家的自传。比如读朱自清的散文《儿女》,你就会知道他家每天午饭和晚饭时的情景:“就如两次潮水一般,先是孩子们你来他去在厨房与饭间查看,一面催我或妻发‘开饭’的命令。然后是急促繁碎的脚步,夹着笑和囔,一阵阵袭来,直到命令发出为止。”可以想象那时候朱自清家里吃饭是多么的热闹了。但再往后读,作者也有烦恼,每当此时,朱自清也会不由自主地,沉重的手掌便随时随地向他们使去。正如作者自己所言,他也是个暴躁的人……
    再读《谈抽烟》,他就显示出文雅了。刚读时朱自清大夸其谈地说抽烟的好处,而不说抽烟给人能带来诸多的疾病以及危害自己和危害他人健康的害处。读到后面“抽烟卷儿指头黄了,由它去。用烟嘴不独麻烦,也小气,又跟烟隔得那么老远的。今儿大褂上一个窟窿,明儿坎肩上一个,由他去。一支烟里的尼古丁可以毒死一个小麻雀,也由它去。”原来,朱自清所说的抽烟的诸多好处,其实是在戏弄吸烟者。就像这篇文章的结尾“烟有好有坏,味有浓有淡,能够辨味的是内行”。可惜,读了他的文字,我也上了他的当,后来我常有事没事洋洋洒洒地翘起二郎腿,学着朱自清品味起香烟来了。但烟的好坏、浓与淡没尝出来,烟瘾反而出来了,一抽就是几十年。看来,烟还是不要品尝的好。
    我也拜读过吴祖光的散文《寒夜思家》、《除夕思亲》。可能是我远离家乡的缘故,其实我知道读这样的文字,只能使一个在外的游子更加眷念故乡,但每当思乡心切,就更喜欢读这样的文字了,好像看到了作者也跟我同样,在思念着他的故乡。
    巴金的散文,更有品味和欣赏价值,如我喜欢的《我的幼年》、《我的梦》、《一个回忆》、《静寂的园子》……
    1983年春暖花开的季节,我那时身体不好,住在解放军109医院里,精神空虚到极点。我打电话让一个老乡从连队的阅览室带些书过来,带来的却不是我理想的散文,而是小说《家》、《春》、《秋》、《寒夜》。当时也许饥不择食,我也一口气读完了这些书。小说《寒夜》的内容我到现在都能记得,写的是一个小公务员生死离别、家破人亡的悲剧。它揭示了旧中国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的坎坷以及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人的命运。由于这次的巧合接触,后来我也开始喜欢上了小说。回连队后,干脆把这些喜欢的书都从书店买了回来,这些书我至今还宝贝似的珍藏着。
    但时至今日,我还是偏好散文和杂文。早期接触的散文作家:鲁迅、萧红、萧军、贾平凹、柯灵、俞平伯、老舍、郁达夫、丰子恺、梁实秋、冰心、路遥、余光中……看得最多的莫过于沈从文和汪曾祺的散文,因为那时候我们连队阅览室里的书架上藏得最多,厚厚的几大卷。如沈从文写于早期的《我所生长的地方》、《我的家庭》、《清乡所见》、《大难》、《一个老兵》、《常德》等。其实你读过他的散文,不难发现,正如他本人所说,是新思潮让他接触了文学,激发他创作的动力。他的每一篇文字都离不开那一条延长千里水路的沅水域,更离不开那沅水和它的五个支流,十多个县的城镇以及几百个大小水码头给他留下的人事哀乐、景物的印象。特别是题为《湘西》的文集,都是写的抗日战争和南京的沦陷。
    形散而神不散。这就是散文的独到之处,灵活、取材广泛、结构自由洒脱。这也就是我所喜欢散文的原因所在。
    寂寞往往让人得到意外的收获……

在读书中成长进步
李乃祥

       六十多年来,从启蒙开始,读书成为我人生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我始终坚持读书受益匪浅。
        1966年我初中毕业,遇上了文化大革命特殊岁月,读高中、上大学的梦想夭折。尽管那年代盛行“读书无用论”,但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我仍然十分爱读书。我父亲常说“守祖宗清白二字,叫儿孙耕读两行”。因此在那休学的日子里,我一边参加生产队劳动,一边挤时间偷偷读些所谓禁书,其中唐诗宋词元曲多有涉猎。七十年代初,我光荣地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为进一步读书创造了更好的条件。记得那时在营部任文书,经常是“三更灯火五更鸡”的读书写作。我是在蚊帐里读完《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四大文学名著的,以至于患上了近视眼。正是由于阅读拓宽了眼界,提高了觉悟,增长了知识。十年军旅生涯,我先后写了几十篇新闻报道和诗歌杂谈,被军地报刊采用,为日后的成长进步和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7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一生成长进步的一个丰碑。由于具备一定的写作特长,退伍后被安排到公社党委办公室上班,更激起我对读书的渴望。我总利用工作之余、空暇时间,搜寻和阅读更多的书籍。认真学好人生的三本书:书本知识、自然和社会知识,不断调整安妥自己的心灵的学问。在阅读和实践的过程中,我逐步领悟到一个随财波、逐物流,人云亦云,不能时时处处仔细阅读自己的心灵的人生,必然是短视的焦虑的放纵的残疾人生。书是旅行时的干粮,成功时的镇静剂,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一本好书犹如洞察秋毫的大师,饱经苍桑的老者,指引你前行。
      古人云开卷有益。是的,我从道德经中学到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的事物转化的道理;从韩少功的《清苦的日本》中领悟到成熟不敌粗朴,中心不敌边缘的真谛;从《菜根谭》中的”苦时之坎易逃,而乐处之阱难脱“,“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的论述中方知做人的底色。阅读使自己的思想认识产生了飞跃,工作上也颇为顺利。经过踏实苦干,不懈努力,我被提拔为国家干部,后来一直处于文秘工作岗位上。是《秘书》杂志告诉我,文秘工作要到位不越位,超前不抢前,献策不决策,出力不出名,建功不揽功。这些独到见解使自己工作如鱼得水,得心应手。阅读使我的思想觉悟,工作方法,识别能力,写作技巧,接人待物,都有了长足的进步。1998年我被淮安市委市人大评为先进人大工作者,享受地市级劳动模范待遇。可谓天道酬勤也。
    我还十分喜爱文学。1973年,在部队服役期间,我写了一篇《要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文章被《湖北日报》刊发,那时没有稿费,报社给我寄的一本《写作知识》,我如获至宝反复阅读,有了甘之如饴的快乐。钻研写作知识,不仅提高了我的写作水平,而且使我利用学到的语法、逻辑、修辞知识,当了一回辅导部队驻地应届中学生的语文教师。多年来,我写了许多散文诗歌、人物通讯,先后被《中国社会报》、《湖北文艺》、《人民代表报》、《长江日报》、《铁道兵》等报刊采用。后来,集结出版《迟开的玫瑰》、《岁月留痕》两本散文集,经友人介绍成为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我想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是和坚持阅读与创作分不开的。
      读书时,我特别注意写读书笔记,至今已有近20万字的读书笔记,警句、格言、典故、史料随手摘抄,随时备用,心得体会,也能及时写下,为写作提供了不竭的知识源泉。著名军旅作家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作者)谈散文创作易写难工:“散文讲究气、韵、趣、味的,气可以是狂涛飞瀑,也可以是平湖静波,总是宜正不宜邪;韵可以是暮鼓晨钟,也可以是蝉躁虫鸣,总是宜雅不宜俗;趣可以是武松打虎,也可以是云中观月,总是宜高不宜低;味可以是熊掌鲍鱼,也可以是黄瓜土豆,总是宜淳厚不宜寡淡。”这段金句妙言,对我的创作产生过重大影响。退休后我仍坚持读书不断,创作不息,每天读书看报成了生活新常态。近年来,我写的《乡村戏台》、《城隍庙》、《拜访朱自清故居》、《王宗仁印象》等文章,被《中国散文家》、《中外名流》杂志刊用。
    活到老学到老,我打算到70岁时再出一本散文集,了却晚年的夙愿,为社会留下一些能够发扬正能量的精神食粮。总之我相信读书虽不能立马就有“黄金屋”、“千钟粟”,但能使我们做人气定神闲,处事游刃有余,腹有诗书气自华嘛。
                        ( 李乃祥,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活着,走着想着
祝全华

      这是一本看着很养眼的书,这本书的名字是《活着,走着想着》。传说中的书香,这本书算是浓浓的了,无论封面、封底、书脊,还是扉页、插图、插页,其设计那真叫个考究,足见编者、设计者的良苦用心。
       这是一本很特别的书,正像书的名字一样,活着、走着、想着。谁活着、走着、想着?是一群作家,一群知名作家,同时也是你自己。阿占、阿成、阿坚、解良、狗子、宗仁发、毕淑敏、李轻松、韩石山、陈应松等等,99位作家在此发声,他们把你带到不同的地方,用他们看到的世界,感受的旅行,告诉你怎么活,怎么走,怎么想。
       这本书注定会让你有极大的“获得感”,获得体验,获得见识,获得乐趣,获得共鸣。
       女作家李轻松提到萧红的句子:“走了那么远的路,就为看你一眼。”相信在轻松感受这句话的时候内心一定相当沉重,人生一回,本质上其实就是感受一次活,为了一看的。细想想,萧红此言与当下的“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何其相似!也难怪,萧红是女人,余秀华也是女人,引用者还是女人。
       相比之下,解良谈到自己在空中的感觉时,要求自己“板着点”时,心情那真是个轻松。他由自己“板着点”想到一次乡长来村里检查计划生育工作,问村长,你和媳妇采取了哪种节育措施?村长答:“板着。”乡长道:“板着可不行,板不住就坏菜了!”
       这是一本由朋友程远执编的书——我甚至把这本书看作是一个人的书。
       我对程远可算得上是知根知底的朋友了,我们近到什么程度?一起上过学,一起办过公,一起住过宿,还曾是前后楼住的邻居,关系这么近,喝酒是免不了的,常常是只我们俩,一喝到半夜,甚至到天明,那真是个“酒喝干,再斟满,不醉不回还”。
       喝酒谈生活,谈工作,也谈文学。许多时候程远能够发挥专长(他书法、美术功底极好,由于少年时鼓捣篆刻,手上留下的茧子至今历历在目。吃了苦便有甜头,14岁时,他的书法就获得市里大赛的奖励,再一个他接触纸媒比我早),不厌其烦地给我讲报纸版式,讲得多了我有了自己的看法,有时就跟他瞎锵锵,锵锵急了他就生气地说:“别人我还不稀罕跟他讲呢!”可是他“板不住”,话绕了一会儿又说上版式了。由此可见他对版式的执著,而从这本书的里里外外,更可见程远的策划能力和编辑眼力,再加上这家伙对工作板也板不住的认真劲,不达到精益求精不转弯的个性,《活着,走着想着》无论怎么着,想不达到一个高度都不可能了。
    知名媒体人、徒步旅行者陈焱,是书中99位作家最后一个发声者,那么我就用他引用布尔斯的话来收尾吧。布尔斯说:“只想走到那些未知的地方,也许永远留在了那里,全然不顾回来的路。”此言我特别欣赏,因为这不单说旅行,也挑明了人生。每个人都在路上,未知的前方吸引前行,沿途会看到各种风景,会有许多感悟,甚至会相当出彩,但这条路你永远也走不完,当你休息的时候,就会有别人接着走下去,走得也许更精彩。
    (祝全华,作家、编辑,现居沈阳。一生的追求是写部人们争相传阅的小说。)

笑人会轶事
喻文忠

    打开泛黄的笔记本,先拾掇些1990年平桥笑人会复生的资料。
    在1989年12月26日平桥数千人敲锣打鼓给镇党委书记王连忠送行之后,街巷里便流传着“清正廉洁杨祖峰(1973年前任平桥公社书记),集镇建设王连忠”的顺口溜。我所持的大量史料证明,王连忠在平桥任职的三年内集镇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也正是笑人会复生的重要条件。
    1990年春节前,我在得月楼饭店陪客,席间饭店经理翟正瑾说平桥历史上有“笑人会”,党委书记田文秀随即叫我对此作个调查。在春节后的一次镇领导和部分单位负责人参加的会议上,我介绍了对笑人会的调查情况,会议决定成立筹备笑人会的宣传、秘书、联络、服务、后勤、安全小组。
    为写一篇介绍文章,我托石云高、沈成斌请来六位老人于3月7日下午在平桥村村部的小楼上座谈。当时同为74岁的吴之璋和曹克凤在少年时亲历过笑人会活动,谈起笑人会津津乐道。《漫话平桥笑人会》载于1990年3月24日的《淮安报》。
    历史上的笑人会诞生何时,我查了《辞海》后推测在清代咸丰年间的1854年。那时平桥比较繁华,而且兜土庵的香火很旺,在民间有“求财得财,求子得子”的传说。这一年,集镇上的商人和工匠们酝酿了“小人会”。在农历三月初一至初三,“南庵到北庵,相距三里三”的街道上摊点林立,“小人会”总阄首带领各班分会聚众用长袍兜着土前往兜土庵进香。传说“小人会”鼎盛时有32班分会,如粮行组成天谷会、饮食店组成天膳会,理发店组成天真会……行会期间,在大运河上,用船架设三道浮桥,竖“万岁牌”禁航,因那时河面较窄,南来北往的船只泊于浮桥两侧,使“小人会”人气大增。苏南乃至上海来平桥赴会的商人称平桥为“小南京”。由于每年“小人会”期间戏班、马戏、龙舞、高跷、书画等各路艺人以及说书、耍猴的也赶来凑热闹,给“小人会”添加了浓重的文艺色彩,爱看热闹的人笑点很多,“小人会”名称也就自然地被笑人会取代。
    据老人们回忆,1925年三月初一,数十艘官船途经平桥时强拆浮桥南下,致笑人会活动不欢而散。此后的一度时期,因怕惊动官府没有人敢出头操办笑人会。直到1936年,以管箫廷(翟正年外公)为总阄首重新打起了笑人会的大旗,但好景不长,日本侵华后平桥的四座庵庙毁于战火,笑人会销声匿迹。
    1990年筹备笑人会时,热心的翟正瑾成为众目所归的会长,李殿龙、翟正年、石云高、沈成斌、卢兆健、许云生等人是骨干人物,后来我提议吴磊任秘书长。龙舞是平桥村出的,高跷队长是管袁村民兵营长杨殿军。在紧张而热烈的筹备工作感染下,笔者用一个晚上时间写了笑人会会歌的歌词,曲是平中的王慕春谱的,中心小学的学生几乎人人会唱。这一年的笑人会有13班分会。
    笑人会那几天用人山人海来形容不算过分,省市电视台均有报道,我与韩汝忠写的一篇侧记也在3月31日《淮安报》上刊登。1991年3月,平桥被评为江苏百家名镇,之后入选《江苏百家名镇录》,客观地说这与笑人会的知名度应有一定的关系。

发表于 2015-5-18 21:27:54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诸位老师美文,祝贺宝大与名家同版!祝贺!
读过阿杜老师的书评,我们再来精读赵老师的《窗外风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13 18:04:13 | 显示全部楼层
“散文是慢的,不温不火;散文是旧的,就像一件祖传的老棉袄,足够温暖!”赵日超和他的散文给我的恰是那种感觉,平静而温暖!  

是这样的。评得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3-2 22:5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土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该文被泰国《中华日报》,香港《中国文学》采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11-28 04:07 , Processed in 0.159208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