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樊国栋 于 2015-6-11 08:52 编辑
编者按:十年前由国务院设立的“中国文化遗产日”,旨在增强全社会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守卫中国文化之魂和民族精神之根。规定每年6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六为全国性纪念日,要求各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今年5月14日,文化部、国家文物局于公布了2015年的文化遗产日主题:“保护成果,全民共享”,同时布了5个宣传口号,第一个口号便是“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文化遗产”。文化部特别要求各地遗产日活动要与群众生产生活相结合,使保护理念深入人心,激励公众自觉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淮安区,文化遗产原本非常丰厚,由于历史上长期属于南北政权军事争夺的重镇、黄河夺淮的要冲,饱受战争与洪涝之灾,地表文物损毁惨重,存世量远不及运河线上的其他三个都市。然而地下文物则不容忽视,推行城镇化以来,大量文物从拆迁及建筑工地露面,应看成难得的补救机遇。遗憾的是,文管部门人手严重不足,群众重视程度也不容乐观。下面文章介绍的王志良文保意识很强,利用业余带妻子抢救文化遗存的行为尤其感人。对所剩无几、极易损毁且无法再生的历史文化遗存的抢救,仅靠少数几个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所以,王志良的行为,对于我们该是一种激励抑或是鞭策吧。
纪念第十个“中国文化遗产日”专稿 草根收藏家——王志良 文/ 图 樊国栋
淮安新城旧址的居民,在往日刨园、造屋的劳作中,经常发现参杂在泥地里的残碑及带铭文的城墙砖,大多不当一回事。可在酷爱地方文史的青年王志良眼里,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丰厚文化底蕴的实物佐证,总是好奇而激动地捡拾起来,带回家仔细清理,端详研读,小心翼翼珍藏起来。 、
(一)代表老祖宗感谢你 一次上班的路上,经过一家新盖房屋的工地时发现一块冒出地表的石碑一角,下班回家后取了挖土工具并请了一位拉平车的近邻帮助运回。虽是残碑却也有30多公分的厚度,仍然很沉重,竟把平车压趴。小王赔了人家修车的钱,仍不死心,坐在碑上等路上过来更结实的车子。 好不容易盼来一辆叉车,在小王的央求下,叉车师傅把降至地平面的叉齿插进碑身下的泥土,轻轻巧巧搬起来。顺利运到家里,小王感激地递过运费。师傅在路上刚刚听到赔偿平车的故事,被他爱乡举动所感动,怎么也不肯收运费。小王急了:“这不是我给你的,是老祖宗要我代表他们感谢你的!” 小王用清水洗掉碑身泥污,在落款处辨出“董其昌”三字,联系不久前从读史料中得知董其昌是明代南京礼部尚书,工诗文,尤其书画。清帝康熙特别欣赏他的字。淮安里河西岸的皇华亭,就曾镶嵌过康熙南巡驻跸淮安时临摹董其昌《龙虎台记》的碑刻,两块残留御碑今收藏在勺湖碑园。 热心而执着的小王抢救下的竟是古代工匠据董其昌亲书笔触镌刻而成的碑件,是何等幸事!(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