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84347|回复: 4

2015.6.17副刊选发《豌豆飘香》等作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6-24 16:58: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那一池青莲
徐方芳

  那些年,父亲常带我去朱爷爷家。从小镇出发,绕道湖边买些小鱼小虾。鱼虾刚出水,新鲜、价廉,小鱼如银子小虾似青玉,网袋兜着,挂在车龙头上,拐过几条颠簸的乡间小路就到了。
  朱爷爷的小院,花木葳蕤,西墙边有个小池,满满地养了一池莲荷。很多时候,朱爷爷和父亲临池对弈、畅谈,像一对父子。而我就坐在池边看莲,翠叶亭亭、粉花纤纤,一片素洁,把人的内心都洗濯得澄澈无比。待到天色向晚,我们一起坐在池边吃饭,荷露叮咚,荷风清凉,款款笑语都沾满了荷香。朱爷爷的莲池,让我在那么小的年纪就领略了莲荷从内而外无处不在的美,也注定我今生是个爱莲的人。
  朱爷爷的两儿子,一个是农药厂工人,一个是跑乡村的邮递员,都是苦差事,黑瘦得像农民。孙女孙子长我几岁,学习很用功,温习功课的间隙也跟我玩,这时候爷爷会走到我们中间,跟我们说要凭自己的本事打拼出一片天地之类的勉励话,他们懂事地点头,我懵懵懂懂也装作很懂事地点点头。
  那些年,总是听到父亲在亲戚朋友面前说朱爷爷对他有恩,让他这辈子没荒废。有一次我忍不住问他,那为什么不送点好东西给朱爷爷,只送不值钱的小鱼小虾,说不过去吧?父亲说,朱爷爷不喜欢值钱的东西,送了会生气,还是不送的好。
  这倒是,我亲眼看过一个拎着考究的盒装月饼和几瓶好酒的人,让他轰了出去。来看朱爷爷的人不少,带来的不外乎几根丝瓜、一把豇豆、一捆青菜之类,他一边乐呵呵地收下,一边留人吃饭或者摘院子里的果子叫人家尝鲜。
  一年又一年,院子里那一池青莲反复演绎着小荷才露尖尖角,到映日荷花别样红,再到留得残荷听雨声的美妙荷韵,朱爷爷却渐渐衰老,终于在一场秋霜后对着凋残的荷叶永远地睡着了。
  泪眼婆娑中发觉这个熟悉的农家小院变得十分陌生:吊唁的人川流不息,各色车辆在门外小路上绵延数里,铺天盖地的花圈从院里排到院外。朴素和蔼的朱爷爷竟然曾经是个县委书记!他退休后执意返回家乡且拒绝组织看望,多年来一直恬淡地过着乡居生活。朱爷爷的葬礼上,我才知道爷爷孙女孙子的名字分别是业勤、清廉,这是大爷爷为官一生坚持的信条吧?
  父亲和几个同龄人含泪感叹,朱爷爷为他们这些”黑五类”的就业费了不知道多少心,却没考虑过给自己的儿子谋份好工作,太可敬了。
  两个伯伯依照朱爷爷的嘱托,将他埋葬在故乡的梨花山上。送葬的路不长,却走了很久,很多的人赶来为朱爷爷送行,他们都说,老书记,好人呢!伯伯们把朱爷爷骑过的自行车埋在墓前,哽咽说它跟着他在大街小巷、村路田埂跑了30年,没有它,爷爷不踏实。
  20年过去了,我还记得那一池青莲,以及莲池边朱爷爷看莲的神情,那样的坦然、平静,只有一生无悔无愧的人才会如此。

豌豆飘香
丁碧岚

  青青的豌豆,静静簇拥在一起,悄悄地说着知心话。菜场一片喧闹,热情的老板招呼着顾客,我只转头轻轻一回眸,目光旋即被它紧紧锁定,在一排青椒花菜茄子土豆西红柿中,那一汪碧绿、丰润饱满的豌豆,如此触动我的心灵。豌豆也调皮地冲我眨眼,甜甜一笑,似是故友,候我多时。
  儿时的我就爱吃豌豆。因为不是主粮吧,那时家乡并无专门种豌豆的田地,只有偶尔参杂在麦种里,没被拣出,才让我们这群割猪草的小孩在麦田里得到惊喜,心中便常常揣着一份期盼。姐姐大我两岁,因为活跃,常有一帮小伙伴围着,我更像跟屁虫一样不离她左右。我人小力气小,喜欢在附近地方割,家后的大堆、村南的二分干,就有不少肥肥的猪草。开着喇叭花的浮秧,边上带小刺儿的七角菜,还有拉拉藤、电灯头、猪耳菜、七雁头,都是猪儿的美食。在割得差不多时,我们还可以玩走羊、拾蛋子,也很开心。可这里的麦田几乎没有豌豆可找,即便有,也很少很少,根本不够我们几个解馋的。
  有一天,红霞神秘地对我们说,想要吃豌豆,荡南那边有,就是远了点,邻乡的麦地。大伙儿相互看了看,最后决定,去,远点不怕。那一天,我和姐姐一改平时的散漫,吃过饭即挎起大竹篮精神抖擞地出发了。一路喊上平日的小伙伴,径直往红霞说的那个方向迈去。走啊走,不知走了多远,脚走得生疼,总算到了。一眼望去,好大一片麦子,一直延伸到很远处的小树林。麦穗正在扬花,随风起伏,向我们频频点头,欢迎我们到来。红霞吩咐道:分散开,一人一条田埂,先找豌豆吃,猪菜过会再说,记住,要蹲下,不然看青的会望见。这里还有人看?最小的我紧张起来,看看大家都很镇静,我也放松了点。
  我们五人迅速分头潜入田埂。哇,豌豆真不少,才挪动几步,就看到一棵大大的豌豆秧,我屏住呼吸,目光上移——这时节下面老了的豌豆不好吃,对准心爱的豌豆,以最快的速度边摘边吃。啊,真好吃,甜津津,脆生生,唇齿生香,豆荚皮都那么甜,爽。吃完一株再向前挪,没几步又找到一棵,接连吃了七八棵。正在酣吃,忽听有人大喊:快跑,看青的来了!我一愣,侧耳再听,却是一声断喝:站住——小兔崽子,麦子都叫你们糟蹋了!我吓得魂飞魄散,拔腿就跟他们没命地跑,头都不敢掉一下,一直跑到远处的小树林,大家才渐渐停下来。我这才发现手里的镰刀篮子都没了,根本不知丢哪了,这下坏了,这可是家里的一笔财产呀,母亲不知又会气成什么样子。八九岁的我又急又怕,难过得大哭起来。
  尽管挨了一顿揍,嘴上认错,却不后悔,为着那一顿美食。不曾想,没几天,家里照人影的稀饭里,竟破天荒地捞出了豌豆粒,碧绿鲜嫩,恍若梦境。我长那么大,第一次这么吃,甜甜的,滑滑的,感觉太美了,简直不忍咽下。悄悄望望母亲,她脸上尚有怒容,让我不敢多问。母亲把自己碗里不多的豌豆粒倒给我,姐姐也眼馋,母亲没好气地说,看什么看,往后年年想法煮,不准再去偷。
  许是遗传吧,女儿也特爱吃豌豆。每年开春,嫩汪汪的豌豆刚上市,价格自然很贵,我也舍得哪怕买上半斤,让女儿尝个鲜。女儿下晚自习到家,我就把剪过并用淡盐水煮的豌豆准备好,放在洁白的盘子里,不冷不热,清新养眼,煞是好看。女儿一进门,撇撇嘴笑,算是对我的奖赏了。放下书包洗过手,就来端盘子,欢快地吃起来,边讲学校的趣事。女儿吃豌豆的动作优雅流畅,手指轻捏一角,嘴巴一张一抿,再随手轻轻一拽,豆荚皮出来,豆粒儿就悉数落进嘴里。吃着吃着,也会喂上一个给我,我则不失时机地夸她懂事,女儿便开心地笑。
  如今,母亲已经去世多年,女儿也上了大学,远离家乡。可我经不起菜摊上那篮豌豆的诱惑,又买来煮了满满一盘,放上餐桌,却不忍动箸,一个人傻傻面对,默默地沉浸在满屋的清香里。一阵晚风拂来,把我的思念伴着清香带向远方。  

儿时的端午节
石泽丰

  上庄和下庄的两条龙船从远远的河面上相互竞驰而来,锣鼓声被人们欢呼雀跃的声音所覆盖,听不到鼓点的节奏,唯有龙船快驶到岸边的时候,那种铿锵有力的声音才清晰地传进耳朵。我踮起脚尖,站在一块高高的石头上眺望,那些头缠红布的划船汉子,是如何在竞赛中显露出自己的力量和与他人默契的配合。他们齐刷刷地把小木桨插进水里,划动,抽起,继而又插进水里,划动,抽起,这种周而复始的动作,在水面上勾勒出一个个椭圆形的弧线。我疑心这是极美的动作,一遍又一遍,它充塞着我儿时的端午节。
  我把帆布书包丢在一边,迫不及待地和伙伴们一道,早早来到河边,细细地观察着那两条停泊在岸边的龙船。它们昂着头,伸长着脖子,纹鳞鲜活,一副呼之欲出的架势。不知是谁早早地将一匹匹红布披在它们的头上,它们像一个个待嫁的姑娘,等到即将出发时候,掌梢的人才将红布揭开,系在龙的脖子上,然后,船手和锣鼓手们一个个走上船去,各就各位。船被点开了,“咚、咚、锵,咚、咚、锵……”舒缓的鼓声和锣声响彻起来,船手们踩着鼓点,向着预定的目标划去。
  河面随之热闹起来,水花四溅。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已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了这里,他们把目光盯着龙船,盯着流逝的时光,为船手们呐喊助兴。船快速地飞奔,把岁月涡旋在一起,把节日的气氛调和起来,使人们忘却了平时生活的艰辛。那些光着膀子的汉子,露出结实的肌肉,仿佛是显自己所能,尽力担当着风风雨雨。也许,这就是生活,这就是一种体贴。想到体贴,我就想到那一刻的女人们,她们手挎竹篮,竹篮里盛着煮熟的咸鸭蛋和粽子,她们等待着划船的男人归来,要亲手将这些食品分发到他们手中,我的母亲也在其中。我记得每年的端午节当天,一大早,母亲就从黑色的陶罐里取出咸鸭蛋来,连同煮熟的粽子放入竹篮中,然后到屋后的山坡上割回艾草,插在门楣上。我们全然不去探究这些习俗,在那个年代,占据我们心里空间的只有玩和吃,我们孩子把咸鸭蛋塞在口袋里,手里还拿着热气腾腾的粽子,边吃边往河边走去。
  这样的日子,门前的小河见证了一年又一年。我自从上中专之后,再也没有看过这样的场面,那年月的情景,在每年端午节来临之前,不时地闯入我的梦中,牵扯着我对故乡的眷恋。几天前,我与远在乡下的母亲打电话,她告诉我,过端午节不再划龙船已有好多年,当初划船的人都老了,梢公刘伯也老了。我仔细一想,如今,离我最末次的相见也有近二十年了。
  往事就这样被岁月封存着,河面平静得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而在一个人的记忆里,那些远年的端午,节日的氛围却是那么的鲜活、那么清晰。

粽子摭拾
张士旺

  五月端阳节,家家闻粽香。粽子,作为我国人民端午节的传统食品,已有2000多年历史。
  关于粽子名子来历,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说:“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而粽子古称“角黍”, 则是以其尖角和用黍米(即黄米)为原料而得名的。
  相传,端午节吃粽子,与屈原有关。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遭奸臣陷害,投汨罗江殉难后,楚国百姓在这里把粽子投到江中祭奠屈原,同时也希望江里鱼虾去吃粽子,而不要伤害屈原遗体。随着时间推移,后来,人们每到端午便不再把粽子白白投进水里,逐渐改为吃粽子了。其实,根据史书记载考证,吃粽子和纪念屈原是没有联系的。汉代许慎的《说文》、应劭的《风俗通义》、西晋周处的《风土记》等都说:食粽可在端午,也可在夏至。而后人把吃棕子说成是纪念屈原,可能是因为老百姓出于对屈原的崇敬,就把传统民间节日加进新内容,作出新解释,这反映了对屈原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古时,称粽子为“角黍”,黍,即黄米,因此,古时粽子是纯黄米做的,碱水味。据史书记载,汉魏时期,粽子“用菰叶(茭白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晋时,粽馅还是纯黍米呢,粽皮多用茭白叶子。唐代用白米包粽子,馅中加进多种果仁,而且在清明节还用它来祭祖。唐宋时,粽子名目渐多,就形状讲,有角粽、锥粽、筩粽、秤锤粽、九子粽等多种多样。同时,唐宋粽馅也日渐丰富,据宋人吴氏《中馈录》“做粽法”载:“用糯米淘净,夹枣、栗、柿子、银杏、赤豆,以茭叶或箬竹叶裹之。”明代制粽,多用芦叶裹之,且已很讲究,最名贵的是以艾叶浸米而得名的“艾香粽子”。清以后,粽子在其发展史上逐渐形成南北风味之别,馅心也有荤素之分,出现了火腿粽子。
  古代粽子什么样子,只能根据古籍记载去想象。如今我们看到的我国最早粽子实物,是2005年在江西德安古墓中出土的。考古专家鉴定,古墓墓主葬于公元1274年,墓中出土的粽子长6厘米、宽3厘米,外皮为粽叶,苎麻捆扎。专家说,早期粽子有祭奠之意,放入棺中以示亲属的哀悼。
  粽子味美,因此,历代吟咏粽子的诗词不少,如唐明皇诗曰:“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等等。
  粽子花样多到近百种,风格各异。就地区讲,南方人包的粽子花色较多,小的如江南“菱角粽”,一两可秤四五个。大的如广东荷叶包裹的粽子,一只就有一斤多。潮州的“双拼粽”,一头甜,一头咸。广东的“什锦粽”以鸡鸭肉丁、冬菇、绿豆等作馅心,更是别具风味。而浙江嘉兴的“五芳斋”粽子,更是飘洋过海,扬名国际。北方则以奶酪浸水一夜后再煮之的“奶子粽”最为名气。另外,出现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粽子,如海南龙虾粽、广东黄鱼粽、嘉兴火腿粽等等。粽子家族中还出现了些稀奇古怪品种,如云南傣族“粽包猪脑花” 是用新鲜猪脑加上剁碎的猪舌及糯米用芭蕉叶包好后蒸来吃的。馅心最緊杂而精致的粽子要算“台湾肉粽”了,馅心除了猪肉丁、糯米,还有虾米、干贝、鸭蛋、栗子、芋艿以及其它海鲜,然后用粽叶包成四角长方形。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今,美味方便的粽子已成为人们四季食品了。当然,民间普遍的仍是粘韧清香的“糯米粽”、“高梁粽”、“小枣粽”等。
  粽子不仅是美食,而且是食补食疗佳品。制作粽子的主要原料糯米,为药用糯稻,含有淀粉、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B、A、E以及纤维素和钙、隣、铁等矿物质。另外,粽子的各种配料和裹馅,如小枣、赤豆、莲子、火腿等,也多为食疗上品。至于裹粽用的粽叶如竹叶、苇叶、荷叶等,也都具有较高的医疗价值。
  粽子,是我国人民普遍喜爱的食品,为规范粽子的制作销售,2005年,中国商业联合会公布了《国家粽子行业标准》,这是我国首次对传统点心制定的行业标准。同时,为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美食,2005年开始,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同地方政府年年联合主办中国粽子文化节,目前已成功举办了10余期,有力促进了粽子行业的交流和粽子品味的提升。
  有趣的是国外也有粽子。日本称粽子为茅卷,在阴历五月五日吃,是用箬叶或菰叶包米粉,成长圆柱形。朝鲜称粽子为“车轮饼” ,爱用鲜嫩的艾叶煮后捣碎加在米粉中做成车轮形状。柬埔寨称粽子为“布袋粽”,不用植物叶包裹,而是用布袋代替。越南也是阴历端午节吃粽子,有咸粽、碱粽和肥肉粽等多种。泰国是泼水节和雨季吃粽子,以甜粽为主。墨西哥、秘鲁等国家也都有吃粽子的习俗哩。

沁园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
孙应考


  四亿炎黄,千年古邦。一旦危亡。看列强称霸,日酋肆虐,兆铭叛国,介石争王。锦秀乾坤,哀鸿遍野。牛鬼蛇神魔爪张。人天怒,举镰刀锤子,杀奔疆场。   
  八年浴血扶匡,驱虎豹豺狼消祸殃。赞小平理论,拔云破雾,以人为本,改革开放。反腐倡廉,从严治党,富贵同享歌小康。安思危,日野心难死,军国犹狂。

西江月·初识生态新城
冯兆宏

  水清路坦楼苑,鸟语花香亭倩。市府乔迁沐春光,崛起新城绿地。   苏北重城凸现,淮安容貌惊变。发展入驻新常态,未来淮城更艳。

灯光静影秦淮河
刘艳梅


  没有桨声,不闻歌声的秦淮河,清波荡舟,灯火依旧;游人如织,听史游景,匆匆而过;一丝回味,一番感慨……
  河水静谧清幽。不闻水声潺潺,唯见微波荡漾恬静而温婉。不会有无风三尺浪的惊忧;更没有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豪迈;可就是这微微涟漪的柔波,却也曾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不管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烟花女子,还是忧国忧民的才子佳人,还有那金戈铁马的爱国诗人……
  明末的秦淮河被胭脂妆扮得让人迷醉,歌舞升平,笙歌彻夜让人浮想联翩。秦淮八艳不仅个个相貌脱俗,而且诗词歌舞样样精通,而在乱世飘零之季,她们却能指点江山,激昂文字,崇高的民族气节让人可敬可歌,凄凉哀婉的命运更让人可叹可惜。
  被淹没在一片仿古民居内的李香君故居。灯光幽暗,随秋风摇曳,给人恍然隔世之感。才华横溢的侯方域曾因一曲《恋芳春》“孙楚楼边,莫愁湖上,又添几处垂杨。偏是江山胜处,酒卖斜阳,勾引游人醉赏。学金粉南朝模样,暗思想,那些莺颠燕狂,关甚兴亡。”赢得李香君的芳心。只可惜侯方域不顾民族气节,做出了让侠义女子李香君不齿,后人唾骂之事。李香君,也做了许多男人都做不到的事,正如之前以血守爱那么坚决,她削去青丝,遁入空门,亲手斩断了情根,只为了表示对国家的忠贞不渝……
  暮霭沉沉,不知身在何处?随着游人走下石阶,来到秦淮河畔。灯光照壁上是名垂千史的人物画像,有飘飘欲仙的红粉佳人,那一颦一笑曾让多少人沉醉;有叱咤风云、指点江山的风流人物,那举手投足间又曾让多少人心惊胆战,最终留下的只是无限的遗憾!
  一回首,右手护栏石柱上的一盏明灯,吸引了我的视线。“的”字伴着灯影飞舞,我的脚步伴着字影前行。“影”“声”默默读来,不知何意?尽头一个“桨”字,一字点醒梦中人。《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一个个字从心底跳出。碧阴阴的秦淮河里龙舟轻悠,听不见“七板子”留下的桨声;看不见歌舫舱前的风尘女子;更没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颠沛流离;灯光静影的秦淮河,掩映在一派繁荣的秋夜里。
  高大的古秦淮牌楼掩映在树影中,幽暗却掩不去昔日的繁华。流光溢彩的街道,琳琅满目的商品,垂涎欲滴的风味小吃,名闻遐迩的地方特产,如无形的手牵引着行人的脚步。
  闻着香味,迈入高朋满座的餐厅,挑选着喜爱的美食,见缝插针地坐到餐厅一角,舒缓一下筋骨,迎来两位陌生老者关切的目光,温婉的话语,恬淡的笑容,没有隔膜,态度谦静平和,只有同是有缘人的欢喜。一对近邻退休无事,结伴出游,那份甜蜜和情谊让我们羡慕不已,望着身旁的好友,相视一笑,开心知足。
  来自各地的朋友,迈着悠闲的脚步,徜徉在十里秦淮,回味往昔,才知道大江大浪早已被时代的脚步转化为平波静浪。没有国破家亡的忧虑,没有山河破碎风飘絮的哀愁,只有风光旖旎、静宜清幽的秦淮河。
  放慢脚步,放松心情,品味生活的静美,享受河山的美好。

芍药是芍药 牡丹是牡丹
黄森林


  县城城郊有一个植物园,奇花异草,树木繁多,总能带给人美妙的享受和意想不到的惊喜。据说今年植物园中新辟有牡丹园,花开时节,对外开放。于是,大家计算着花期,纷纷前去观赏。
  利用假日,我也携妻带女前往植物园想一睹牡丹的真国色。一进植物园,远远地就看见牡丹园里那一片花海,姹紫嫣红,争奇斗艳,撩人心扉。
  我们怀着急切的心情进入牡丹园,立即就感到了无边春色瞬间把我们淹没。牡丹园中一片鲜花正在尽情绽放,美丽着自己的美丽,幸福着自己的幸福。这时,我听到有几位游客在抱怨,说园中的不是牡丹,而是芍药。他们似乎觉得上当受骗了。妻子到洛阳看过牡丹,她也说这不是牡丹,是芍药。我心中有数,因为我也分得清芍药和牡丹。
  我问妻子:“这芍药开得不美吗?”
  妻子笑了:“很美!”
  我看了她一眼,说道:“那你又何必在意它是牡丹还是芍药呢?”
  妻子点点头:“对,芍药花开同样美丽!”
  芍药花沐浴春风,开得正欢。它们在春光里怒放着,演绎着不同寻常的美丽。那些芍药,红的热烈,粉的烂漫,白的无瑕,株株雅致,朵朵艳丽,片片夺目,摇曳出无限风情,那些美到极致的花儿,能晃花你的双眼,诱惑你的神经,撩拨你的内心,让你感到不可自拔。游客们信步在芍药丛中,徜徉在璀璨的花海中,体会着芍药燃烧的诗情,感受着淡淡的花香氤氲,不觉就沉醉了,着迷了,让人流连忘返。大家在芍药丛中不时拍照,想永远的留着那一片迷人的花色。园中留下人们清爽的笑声,那份欢乐,真实动人。
  我们玩了很长时间,才带着不舍的心情乘兴归去。
  文艺群中有不少文友也去看芍药了,回来后,在群里发了不少漂亮的图片。大家对那满园鲜花感触颇深,极为欣赏,满是赞美。有的文友还一直认为那些芍药就是牡丹,以致于,远在洛阳的文友赶紧更正说那些照片是芍药,不是牡丹。可大家那时都很平淡,大家都觉得,牡丹也好,芍药也罢,都已经无所谓了,牡丹有牡丹的好,芍药有芍药的妙。看过那满园芍药,谁人不说,那些芍药,照样能带给我们美丽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震撼呢?
  百花丛中,众香国里,每一种花都是美丽的,芍药是芍药,牡丹是牡丹,没有主次,没有贵贱,它们都是上苍赐予草木人间最动人的一抹灿烂。

发表于 2015-6-24 20:01:09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贺刊用的朋友,问好赵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25 20:59:16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贺各位文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28 21:51:48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贺各位上墙,祝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11-16 20:04 , Processed in 0.077259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