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367557|回复: 2

淮安南角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20 13:54: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淮安北角楼
高建平 曹建兵

  淮安区北角楼地名源自淮城北角楼。北角楼原为十字脊,从现今重建的城东南角楼(瞰虹楼)可以窥见北角楼的身姿,北角楼为单檐歇山宫殿式、斗拱飞檐,古朴庄重,在淮安旧城城墙之西北隅,南靠勺湖,北依萧湖,远远看去,巍峨壮观。
  北角楼当时还担负着运河畔的瞭望任务,当年民间曾流传这么一副有淮安地方特色的趣联曰:“南角楼、北角楼,南北角楼望南北。”如今南北角楼跟随城墙早已夷为平地,只能在梦里去“望南北”了,不免引起许多惆怅。
  北角楼因早年悬挂金天德大钟而闻名。金天德大钟被淮安人称为“灵钟”。淮安在历史上位于淮河下游,黄淮交界之处,曾屡遭水灾。金天德大钟被打捞上岸后,就被地方官员置于淮安北门角楼之上。
  因北方在传统阴阳五行学说中属水,而大钟在五行中属金。金生水,金乃水之母也,母鸣则子安(俗说,娘喊千里,子则安)。置金天德大钟于淮城北门角楼上有寄希望于大钟来震慑淮水,祈求淮水安澜之意。故角楼又被称作“钟角楼”。
  考乾隆《山阳县志•卷之十七•古迹》曰:“《间园志遗》云,北角楼下原有铁人,相传为明洪武年间,开国军师刘诚意(伯温)来淮时,登淮城相度形胜,惟虑洪泽湖溃滥,侵袭淮城。因铸铁人高丈余,以右手指西南向,埋钟楼下。”
  金天德大钟自被置于北门角楼之上,便承担起了为淮城居民报时的使命,由淮安卫守门士兵专门派出一人每日负责撞钟。晨钟暮鼓,是中国古代流传久远的计时方法。钟楼撞钟报时,这在没有钟表计时的古代,对人们的起居劳作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钟楼的钟声,是催促文武官员勤于政务,提醒百姓辛于劳作的号令。
  过去淮安钟楼起更时敲钟一遍,五更时再敲一遍。钟之击法,先快击十八响,再慢击十八响,再击十八响。俗称“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朝夕两遍,合成一百有八,以符十二月,二十四气,七十二候之全数”。
  到了明崇祯年间又移大钟于北门城楼之上,昏晓击之,“昏晓之声,几闻百里”。到了清康熙三十二年前后,淮安来了位知府大人李经正。一年夏天,这位李知府因患眼疾,无法处理公务,就住在府衙后的余乐园中养病。每日夜间,当钟声响起,李知府则目疼难忍,故命人不准敲钟,大钟从此不再昏晓击之,久不响矣。当时淮城北门一带住了许多大户人家,尤以姓张(即进士张世才)和姓陆(即进士陆求可)的两户最为兴盛,是当时淮安北门一带有名的名门望族。自大钟不再敲响后,张陆两家也逐渐衰落。当时人因此附会说:“钟不响,则獐(张)鹿(陆)皆沉睡不醒,故衰也。”但淮城北门一带没有以前繁华,却是不争的事实。



淮安南角楼
徐怀庚 文/图
71251440255243302.jpg
  看到《淮安北角楼》(刊《淮海晚报》2015年4月26日)文后,就想会有《淮安南角楼》文出现,那是因为历史上是“南北角楼望南北”,时至今日未见,于是我就把浅知的有关南角楼一些情况写出来,也就了却“南北角楼望南北”。
  说到南角楼,首先让我想到从淮安城走出去的著名作家袁鹰,在《铁打的淮安城》文中写道:“1934年10岁那年秋天,随家庭离开淮安,至今已经70多个年头了。我清晰地记得,坐在运河里的小火轮上,望着渐行渐远的城墙上的南角楼,心里既充满了对外面大千世界的憧憬,又充满了离乡别井的淡淡的愁思。”在《梦里淮安——赵日超散文读后随感》文中说道:“记得除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外,南北还有两座角楼,担负着运河畔的瞭望任务。当年民间曾流传一副有地方特色的趣联‘南角楼、北角楼,南北角楼望南北;东长街,西长街,东西长街买东西’。如今,东西长街还在,南北角楼跟那城墙早已夷为平地,只能梦里‘望南北’了,不免引起许多惆怅。”
  袁老提到的南角楼就在淮安府城西南角的堂子巷的西北处(现在建设的里运河堂子巷桥东北处)。据从小就在堂子巷西首石板坡处做鞋匠手艺的九十多岁的侯老爷子讲,历史上的南角楼是在城墙南面城墙和西面城墙相连拐弯处,向外凸出部分,和城墙上有通道相通,在内侧也有台阶拾级而上。楼台四周砌有半人高的砖花墙为护栏(都是城砖砌的),中央建有三间两层木结构歇山宫殿式、斗拱飞檐的楼阁,楼四周有走廊,均安装有雕刻各种花纹的木格门窗。每个楼角上都挂有铜铃,风吹铃响,大老远都能听到清脆的铃铎声。站在楼上,不仅可以看到城中央的镇淮楼、西门望云门(后改为庆成门)、南门迎远门(后改为迎薰门),而且可以看到几里外的同建在里运河东堤上的北角楼。史上遇有战事或急事,南北角楼呼唤相应,共同应对。现在南角楼、北角楼已成为古城的一个方位的名称。

  据《山阳志遗》记载:“昔时南门以西有一水门,凡南来漕船(即入贡进京的粮船)来淮,俱泊在南角楼,旗丁粮长(即卫漕兵和理漕官吏)皆由此关入城。”雍正八年(1730),重建淮安仓……后为方便运输,又在淮安府城南角楼运河旁设立淮安漕仓,存放漕粮。2011年春,建设里运河堂子巷水利枢纽工程时,开挖出明朝永乐年间建的漕运码头。由此看出明清时期,淮安南角楼附近不仅有水关、粮仓、漕运码头,而且还是个非常繁华的地方。



淮安城内有座万松山
刘怀玉

      若问淮安有山吗?肯定有人回答国“有,钵池山。”
      不,我问是城内。大概多数人会回答:“没有。”
      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淮安城内曾经有山,而且不止一座。
      一座叫紫霄山,当年古迹、道家神庙紫霄宫就在此山之上。不过县志记载称之为“高阜”,而明代金铣《重修紫霄宫记》就称之为山。他说此山“而与钵池等胜,……其地在郡城之内巽隅。主山隐隐隆隆,如冈如阜;客山对峙,宛如覆钟。山之下有池靓深,时雨初霁,水声泠泠。风恬波静,倒浸林影。山之左,埤堄百垛,自北而东而南,环抱委蛇;山之外,一水抱城,自南而东而北,涟漪且驶。”他煞有介事地描绘主山、客山、山上、山下、山左、山右,“隐隐隆隆”的山,“风恬波静”的水,紫霄山之山水之美尽为这厮写得。
       清末民初,淮安杨棨编了一本乡土教科书,在其第3章《山川》第7课《其他诸山》中说,“于旧城之中央,突起五峰,更南为紫极山、蛟龙冈、薄甸冈……”紫极山当为紫霄山之讹。紫霄山在紫霄宫大院中,巅上有一道院,树木森森,是文人“偷得浮生半日闲”,来这里登高啸咏,与道士谈玄论道的地方;蛟龙冈在城外东南,今龙光阁在其上,与文通塔遥相呼应;薄甸冈在马甸,当年上有枫树林,秋天,城内士人怀揣一壶酒,骑着小毛驴到那儿看红叶,做做诗,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府县志上都有记载。可惜“改天换地”以后,已圯为平地了。
      另一座是万松山,在当年漕运总督署内东南,是一座人造的山,是乾隆初年漕运总督顾琮造的。顧琮(?—1754),伊尔根觉罗氏,字用方,满洲镶黄旗人。乾隆六年底至十一年闰三月在淮安任漕运总督。总督署内东部有一射圃,是官员吏卒习武的场所。射圃东南有一空地,垃圾杂物都望那里堆放,成了一个垃圾场,日子久了,有围墙那么高。顾总督是个风雅文人,看了很不顺眼。乾隆八年(1743),他到实地察看,见其地“方广十余丈”,便将垃圾归总,并将别处的建筑垃圾也堆到这里,向空中发展,搞了两个月,居然堆成了一座小山。在山上种了上千株松树,给山取了个名字,叫万松山。山北面原有五间破房子,加以修理,改向面南朝山,取名“万松山房”。
       成书于乾隆十四年的《乾隆淮安府志》的编者,随即将万松山记入新编的《府志》卷4《山川》之中,与钵池山、金牛冈、护城冈(即蛟龙冈)、薄甸冈放在一起,好像淮安真有这样一座自然的山。书中说:“万松山,在漕院署内东南隅,漕使顾公公余所筑,高二丈有奇,上建草亭,四围环植松树,郁葱可观。”
       名山往往有名人作记,万松山也有。当时的两江总督尹继善有一篇《万松山房记》,全文在《乾隆淮安府志》卷29《艺文》中。他于记中说:他听说顾琮建筑了万松山房,未能一游其地。乾隆九年(1744)之夏,出公事往来淮安徐州之间,想一游观,而顾总督督运去了京师,又未能游成。到了秋天,顾公回来了,知道我雅慕乎山房,便请人绘图二卷,一绘其山之南,一绘其山之北。并写了一封信,说明建筑万松山的原委。又写了一篇自叙,连图一起寄给我。最后说这样的雅事,是不能没有一篇记的,就烦请你大笔一挥吧。尹继善看了图卷以后,作无限遐想,便参考顾琮写的叙,写了一篇《万松山房记》。记中大发感慨与议论,文字通俗易懂,现移录于下,供大家欣赏。

      余惟山林园圃之乐,非仕宦者所得兼也,乃考古名臣贤大夫,往往不废观游。柳河东有云:气烦则虑乱,视壅则志滞。君子必有游息之物,高明之具,使之清宁平夷,恒若有余,然后理达而事成。然则游观之不可废,岂仅以资宴娱已乎?余素亦颇爱山水,宦辙所经,靡不留意。曩昔尝于金陵官舍,葺一小亭,墙外数峯环列,足供凭眺,爰题为“望山处”。昨岁重来,承乏于此,事隔十年,亭榭犹新,山峦依旧,而政事繁剧,几倍往时。晨夕屏当,罕复及登临之趣。今公持故节再莅淮阴使院,独能以转漕余暇,自出经营,化积壤为青山,辟芜园为名胜,高明游息之处,唯兴所适,不假远求,且兼为便于阅射计,卒无所谓以玩替政,以荒去理者。葢公之才浮于事,志虑从容,亦其潇洒旷达,有大过人者矣。或曰浙西有号万松岭者,公之筑是山也,亦以万松名,得无有羡于彼者与?余曰不然,平地为山,孔子以为学者自强之喻,而于松栢,则叹其后雕。公学问崇深,措诸事业,炳曜海内,殆亦如为山然,必欲其层累高峻,弗以覆篑而止也。若其广树以松,不杂他木者,则大夫之所取鉴也,又何可议公之寓意焉。

       记之成也以仲冬,适在岁寒,吾知公坐山房之幽清,对松林之苍翠,必有悠然独会于心者。余虽未获从公游,犹幸得省书披图,历历在目。方将登吾望山之亭,临风远望,动仰止之思于无已,公何以慰之?

      尹继善(1695—1771),章佳氏,字符长,号望山,满洲镶黄旗人。雍正元年(1723),不到20岁考中榜眼,入翰林院,六年后即出任江南巡抚,刚刚30岁就做了封疆大吏。一督云贵,两任总河,三督川陕,四督两江。两江总督第一个任期在乾隆八年(1743)二月至乾隆十三年(1748)九月,兼理两淮盐政。他生平好吟咏,是当时八旗文坛的领袖人物。其诗婉约恬雅而切近生活,在清代诗坛颇负盛名。喜与名士游,与蒋士铨、袁枚等交往甚密。

发表于 2015-10-20 21: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淮安的每块城砖都有故事。
问候赵主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11-24 10:28 , Processed in 0.046312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