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543110|回复: 6

铁打的淮安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21 07:59: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铁打的淮安城                                                                       作者:袁鹰


    1924年10月,我出生于古城淮安,我们家在靠近南门的百善巷、寥家巷。我幼年随祖父左右,识字、读唐诗、学对联,有时候随母亲、姑母外出走亲戚,出家门不远,就能看到高高的城垛和耸立的南门城楼。也就在那时候常听大人讲,淮安的城墙很坚固,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口头语:“铁打的淮城,纸糊的清江”。1934年10岁那年秋天,随家庭离开淮安,至今已经70多个年头了。我清晰地记得,坐在运河里的小火轮上,望着渐行渐远的城墙上的南角楼,心里既充满了对外面大千世界的憧憬,又充满了离乡别井的淡淡的愁思。     抗日战争爆发后,淮安亲友来信相告,我们的旧家毁于敌机的一枚炸弹,南门的晏花楼也毁于那次轰炸。想起南迁时留下的几十箱书籍,想起老宅中那片小小的竹林和那棵高大的核桃树,如今全部被夷为废墟,不免浮起无限怅惘和对日寇暴行的憎恨。更明白了“铁打的淮城”,不过是冷兵器时代,淮安人一厢情愿期盼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景。      淮安城有旧城、新城和联城组成,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旧城始建于1600年前的东晋义熙七年(411),初为土城。“宋孝宗时,守臣陈敏重加修葺”,夯土加高增厚,并涂以石灰,以至“北使过淮,见雉堞坚新,称为‘银铸城’”。新城去旧城北一里许,元末张士诚守将史文炳所筑。明嘉靖年间,倭寇犯境,适淮安状元沈坤丁忧在淮,组织义军,保卫乡里,疏请从旧城的西北角到新城的西南角,旧城的东北角到新城东南角各建一道城墙,即联城,使得“三城为一体”,得到时任漕运都御史章焕的支持。这次大规模的兴修,将外墙砌上条形长砖,周置楼橹,四城门亦包以砖甓,复加建“迴城”、城楼和一道城门。增挖濠河,加筑护城长堤,形成完整坚固的防御体系。清乾隆十一年(1746),督抚题准拨发帑银25716两,“知县金秉祚承修,照旧制整理,更加巩固……可垂永久”。
     清道光咸丰年间,南方洪杨起义,北方捻军响应,淮安又有修城之役。清代著名学者丁晏主其事。高10米、总周长10117米的城垣和四门城楼,均得到很好的修葺。竣工后,丁晏请淮安书法家周寅书写“瞻岱门”(东门)、“迎薰门”(南门)、“庆成门”(西门)、“承恩门”(北门),制成匾额,高悬城楼之上。远远望去,巍巍壮观。丁晏还利用修城余款重修了城东南隅的龙光阁。咸丰八年(1858),捻军攻下清江浦,焚掠了古镇河下,而只能在高高的淮安城下,望城兴叹!
     到上世纪40年代,淮安四门城楼被拆,城西北一段城垣也在战火中被炸坍塌。内墙的夯土经多年风雨的冲刷变矮变薄,有的地方被附近的居民种上了蚕豆、南瓜等蔬菜。到1948年底,淮安解放之时,古城像历经太多沧桑的老人,佝偻着腰立在历史的风尘之中了。在狂热的大跃进岁月,千年古城终于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这使淮安百姓和多少离乡游子萌发了越来越重的眷恋之情。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古城重获新生。近年来,家乡来京的人告之,淮安的古迹得到较好的修复和保护,在城东南角将恢复一段城墙,在护城岗上重建龙光阁,开辟“淮安古城遗址公园”。听了这些信息,作为我们这些身在异乡几十年乡音未改的人,自然十分振奋,毕竟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喝运河水长大的啊!愿古城在新时代重放光彩,愿家乡人民幸福安康。



发表于 2015-10-28 09:3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大作家袁鹰的美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2 14: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曾老师给我带来美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3 17:3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淮安北角楼
高建平 曹建兵
  淮安区北角楼地名源自淮城北角楼。北角楼原为十字脊,从现今重建的城东南角楼(瞰虹楼)可以窥见北角楼的身姿,北角楼为单檐歇山宫殿式、斗拱飞檐,古朴庄重,在淮安旧城城墙之西北隅,南靠勺湖,北依萧湖,远远看去,巍峨壮观。
  北角楼当时还担负着运河畔的瞭望任务,当年民间曾流传这么一副有淮安地方特色的趣联曰:“南角楼、北角楼,南北角楼望南北。”如今南北角楼跟随城墙早已夷为平地,只能在梦里去“望南北”了,不免引起许多惆怅。
  北角楼因早年悬挂金天德大钟而闻名。金天德大钟被淮安人称为“灵钟”。淮安在历史上位于淮河下游,黄淮交界之处,曾屡遭水灾。金天德大钟被打捞上岸后,就被地方官员置于淮安北门角楼之上。
  因北方在传统阴阳五行学说中属水,而大钟在五行中属金。金生水,金乃水之母也,母鸣则子安(俗说,娘喊千里,子则安)。置金天德大钟于淮城北门角楼上有寄希望于大钟来震慑淮水,祈求淮水安澜之意。故角楼又被称作“钟角楼”。
  考乾隆《山阳县志•卷之十七•古迹》曰:“《间园志遗》云,北角楼下原有铁人,相传为明洪武年间,开国军师刘诚意(伯温)来淮时,登淮城相度形胜,惟虑洪泽湖溃滥,侵袭淮城。因铸铁人高丈余,以右手指西南向,埋钟楼下。”
  金天德大钟自被置于北门角楼之上,便承担起了为淮城居民报时的使命,由淮安卫守门士兵专门派出一人每日负责撞钟。晨钟暮鼓,是中国古代流传久远的计时方法。钟楼撞钟报时,这在没有钟表计时的古代,对人们的起居劳作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钟楼的钟声,是催促文武官员勤于政务,提醒百姓辛于劳作的号令。
  过去淮安钟楼起更时敲钟一遍,五更时再敲一遍。钟之击法,先快击十八响,再慢击十八响,再击十八响。俗称“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朝夕两遍,合成一百有八,以符十二月,二十四气,七十二候之全数”。
  到了明崇祯年间又移大钟于北门城楼之上,昏晓击之,“昏晓之声,几闻百里”。到了清康熙三十二年前后,淮安来了位知府大人李经正。一年夏天,这位李知府因患眼疾,无法处理公务,就住在府衙后的余乐园中养病。每日夜间,当钟声响起,李知府则目疼难忍,故命人不准敲钟,大钟从此不再昏晓击之,久不响矣。当时淮城北门一带住了许多大户人家,尤以姓张(即进士张世才)和姓陆(即进士陆求可)的两户最为兴盛,是当时淮安北门一带有名的名门望族。自大钟不再敲响后,张陆两家也逐渐衰落。当时人因此附会说:“钟不响,则獐(张)鹿(陆)皆沉睡不醒,故衰也。”但淮城北门一带没有以前繁华,却是不争的事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4 21:5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有考究价值的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1-29 09: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淮安四门城楼被拆,城西北一段城垣也在战火中被炸坍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2-8 10:51: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城古迹半城湖
    夏虎成 江凤玉
    淮安区是一座漂在水上的古城,九省通衢,七省咽喉,南船北马,交会于此。淮安区,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淮安的核心保护区,是一座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老城。“文化名城,伟人故里,运河之都,美食之乡”是淮安区最具特色的四张城市名片。走进淮安区,惊叹于历史文化的印记,折服于百位历史名人,深厚的运河文化底蕴,月湖、萧湖、勺湖静卧其中,这座水上之城越发显得灵动和唯美。走进淮安区,一边领略她的厚重历史,一边感受她的盛世繁荣。淮安区是一个旅游地区。现有市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9处,其中国家级8处,馆藏文物4万余件,有27件为国家一级文物。淮安区是我国第一批对外开放的旅游区,有5A级景区,红色教育基地周恩来纪念馆和周恩来故居,《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故居,全国历史文化名镇河下,《老残游记》作者刘鹗故居,南舟北车的漕运府署,扼江北之要冲、南北交通之孔道的镇淮楼等,年接待游客达300万人次。走进淮安区,可以感受到她的勃勃生机。城中之水,独爱“三湖”。萧湖的端庄、月湖的柔美、勺湖的秀丽,在这座水上之城共同舞动,格外妩媚。勺湖,位于城西北隅,古运河畔,因水面弯曲如勺面得名,历来为淮上名湖。两晋后湖中湖畔多筑庵观寺院,旧有勺湖十景,碧水、长桥、画舫、亭阁、碑园相映成趣,更有文通宝塔耸立湖畔,塔影、波光给勺湖增添了文化的气息。勺湖的传说广为流传:寒冬刚过,正值人间万物复苏、草长莺飞之际,天上的王母娘娘心血来潮,乘着坐骑青鸾鸟沿途欣赏凡间旖旎风光,经过淮安时,被其波澜壮阔的景色所吸引,流连忘返,一不小心掉下了自己随手携带的手帕。手帕随风飘落在淮安区西北一隅,幻化成了琅嬛福地——如今的勺湖。说到月湖,乾隆《山阳县志》记载了八景:月映仙桥、雪封鹤井、柳堤烟雨、茆茨灯光、野寺晚钟、芦汀雁集、远浦归渔、疏林霁雪。淮扬名菜天妃宫蒲菜就盛产于此,夏秋季节,苇蒲飘香,灰白色的蒲花,随风飘逸,摇曳曼舞,让人心旷神怡。萧湖,又称萧家湖,位于城西北隅。湖之南田数百亩,中多菰蒲。其西则韩侯钓台屹立而耸峙,俯临清波,东望无际。台之南有御诗亭,亭后有陈烈妇墓。台之北有漂母祠,祠侧蒹葭亭,游人多集于此,流连吊古。湖之西北则近古枚里,为居民稠密之地。湖中有水田数百亩,菰蒲遍长,风光秀美,渔艇往来,鹜霞相逐。如今的三湖,融人文、历史、休闲、娱乐、生态自然于一体,整体布局“一环”“二轴”“五岛”“七片区”,萧湖、勺湖实现水系连通,月湖外接文渠,整个水域面积已恢复至450亩,和城区乌沙干渠、新泗河、城河等主要灌排河渠相通,真正实现三湖连通、里外相通,初步建成了滞蓄与排涝、冲污与生态、旅游与休闲的生态体系。走进淮安区,可以感受到她的繁华与宁静。来到有2500年历史的河下古镇,映入眼帘的是22条街、91条巷、13家坊,犹如智者的骨骼和筋脉,阡陌交错,四通八达,支撑起古镇不朽的脊梁。古镇以石板街闻名,石板纹路虽褪,但光滑起伏的青石板路,却是小镇最为恒久的记忆。说起石板街,相传河下古镇当年住有一户大盐商叫程超户。史载他拥有多处盐池,每年产盐2万担,他从河下究竟运出多少盐无法考证。他熟读孔孟之书,仁义爱人。一天,在大雨中,他看见屋外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摔倒在泥泞里久久爬不起来,再看看,上下船的民众经常滑倒,掉入河中。想到此,他召集船老大,摆下酒席,请他们在运盐返程时,每船带些长条石回来压潮。条石备足后,他又自费请来工匠进行铺设,这样河下的石板街形成了。小镇石板街两边的店铺,一色的青砖黛瓦,一色的琉檐翘角,一色的雕梁花窗。桐油色的临街商铺,各式卖场应有尽有。蜿蜒的石板小道环绕着城河,绵延近十里。古镇人家枕河而居,水从桥走,巷随桥转,40多座桥梁为河下搭上脉搏,注入血液,让河下人得尽了溪水的滋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11-28 03:57 , Processed in 0.057672 second(s), 4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