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021439|回复: 7

(大家书信) 有恒为成功之宝 杨光中/文(原创首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16 15:47: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1月24日淮安区报副刊


有恒为成功之宝

    杨光中/文   

信_副本.jpg  
杨光中
  早年,我在南京《青春》杂志任编辑时,曾向许多知名作家约稿,除登门拜访外,还会书信往来,上海作家叶永烈就是其中一位。
  我和叶永烈过从甚密,他的七封来信和写作风格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宁沪之间交通方便,我在上海北站下车后直奔他在沪西的住所。只见他家中俨然像个书库,书架顶天立地,可以立足的空间不多。他坐在窗前伏案“爬格子”,有客人来访才会停下手中的圆珠笔。我问他为什么用圆珠笔,他说写作时在稿纸下要放一张复写纸,留存一张底稿,以免邮寄时丢失而致“全军覆没”。这是他多年来的写作习惯和严谨态度。
  每次,我向他介绍办刊物的情况,邀约他为本刊“作家创作”专栏供稿,他总是爽口答应,并建议连发,起名为“文学新思录”。评论稿在《青春》逐期刊出,受到文学青年的好评。
  在编辑与作家的经常往来和交谊中,我对他的创作情况和过程有一些大致了解。据统计,叶永烈先后出版200多本图书,达3000万字之多,这个创作字数在当代作家群体中,不说独一无二,也是名列前茅。
  俗话说:“大河奔流,起于源头。”在交谈中,他说自己的创作动力源于对文学的爱好。当年在浙江老家读初中时,他向温州的报刊投去一首短诗,不久就刊登出来,还寄来了稿费。这是他的文字头一回排成铅字。按现在的话说,算是“处女作”吧。这首短诗很稚嫩,但发表后对他的鼓舞很大,从此,他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叶永烈信奉的人生格言是“有恒为成功之宝”。要想不断写出好作品,除了爱好,还要有恒心,要坚持下去。
  1959年,叶永烈开始写长篇幅的东西。他利用暑期,在购买横条练习簿上写出平生第一本书。那时他考进北京大学化学系,是个19岁的学生。青年时代想象力丰富,洋溢浪漫色彩。1961年,他在从小摊上买来的粗劣发黄的格子纸上写出了另一部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当时国家面临三年自然灾害,书稿投出后很快便退了回来。眼见稿子被“枪毙”了,他的爱人杨慧芬为此感到惋惜,便把这一摞原稿塞进母亲床下的破纸箱里,想着也许以后能派上用场。1978年,叶永烈把这部藏匿18年的书稿投向少年儿童出版社,结果书稿大获赞誉,第一版就印了三百万册,成了当年市场上的“超级畅销书”。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叶永烈一脚跨进科普创作协会,一脚试探作家协会,成了“两栖人”。当时中国文坛上的叶永烈凭借《十万个为什么》等科普书籍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又有《中国五千年》和《中国福尔摩斯》问世,这使他成为第一个被世界科幻小说协会吸收的中国会员和理事。
  在科普园地耕耘后,年届不惑的他进入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队伍,此后他从“科普”正式转入“文学”行当,创作题材愈加广泛,有以写我党历史人物事迹为主的,如长篇传记《陈云传》《毛泽东与蒋介石》《红色起点》等。
  “四人帮”被粉碎后,他的笔锋敏锐地深入其中,鞭挞入里,写了四大部“四人帮兴衰”作品,一人一部,内容翔实,文字流畅。其中《陈伯达传》写得很深刻。我看后一时有点疑惑:“陈伯达是福建惠安人,讲闽南话你听不懂,怎么采访?”叶永烈说,他早年读书时学了一些闽南话,有一次陈伯达到北大演讲,他坐在第一排,能听懂一点。他说,为写《陈伯达传》,他通过闽南人翻译,多请教陈伯达秘书,还到惠安采访考察,终于掌握许多史料,写作成书。叶永烈所创作发表的3000万字作品中,历史人物题材占了大半。
  回想往事,我与叶永烈多次接触,对他的热情与执着深有体会,《青春》的约稿总是及时提供,不误排版。后来得知,由于长期伏案写作,他的视力受到损伤,左眼动了手术,影响写作,便没有再向他约稿。而叶永烈是闲不住的,视力模糊,他就改用电脑代笔,放大字幕。几十年来,叶永烈写作才思敏捷下笔有神,始终坚持九字方针:“大题材,高层次,第一手。”
  自从他采用电脑写作,“手稿”消亡了,微信代替了邮件,难觅笔墨字迹。迄今,我手头还保存着他的七封亲笔信,弥足珍贵。每当翻阅,深为他的创作精神所感动。

情满西湖
丁志方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一场秋雨带着几代老海军的期盼,把西子湖浇得情意满满,格外醉人。
  四十多年不见了,是现代微信,是热心领导,是杭州战友,更是永不退化的感情又把大家拉到了一起。老领导来了,老弟兄来了,跨越几个年代的六百多名老战友、老军嫂,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涌到杭城来了,一时间,西子湖畔的文华宾馆、星都酒店人声鼎沸,情如潮涌。
  报到那天,星都酒店的大厅里站满了人,准确地说站满了一帮特殊的老人,大的八十多,小的也年近花甲。他们当中有退休的老将军,有慈祥的老领导,有共和国的老功臣,更多的是一帮曾经驰骋海疆的小伙子。几十年不见了,一朝相逢,固然有的一见如故或似曾相识,但绝大多数不认识了,这一些曾经风华正茂的兵哥哥,如今多数稀疏谢顶,有的甚至白发苍苍,表面上看已经很难再现昔日的风采。但不认识不要紧,只要一提起名字,一股暖流立马涌进胸膛,就犹如又接通了断线的信号,眼前马上浮现出昔日的音容笑貌。“噢,你就是赵助理。”“你就是张参谋,哎呀,几十年啦,终于又见面了。”接下来就是热情的握手,深情地拥抱。“老弟呀,你都好吗?”“老哥,你发福了。”一番叙旧之后,三个一群五个一伙,便搂在一起拍照留念。战友手拉手,话儿说不够,说大海,说海军,说军旅生涯,说趣闻轶事。就这样,一拨接一拨,一浪接一浪,大厅里充满了欢声和笑语。
  参加战友聚会,我的心一次一次被感情的潮水撞击着,眼泪也一次一次在眼眶里打转。回忆了一下,两个半天的聚会,我起码掉了五次泪。第一次,是在报到大厅。有战友告诉我,四川有一位家属代她丈夫来看战友了,听到这消息我的心就有点颤抖。接着他告诉我,这位战友去世了,他爱人听说战友要聚会,想了一个晚上,哭了一个晚上,她知道,丈夫生前最丢不开的就是战友情,这次聚会,他不能参加了,如果在天有灵,一定会很伤心的,于是她决定要代丈夫去看看战友。第二天她跑到丈夫的坟上,哭着把想法告诉了丈夫,就这样跟战友们一起来到了杭州。听到这里,我眼泪止不住刷刷地掉了下来。
  美丽的西子湖啊,你若有情,我相信也会和我一样要掉泪的。
  第二次,是在吃午饭的餐厅里。我刚坐下来,就有战友告诉我,无锡的徐汉宏找我。我知道他身体不太好,立马起身去找他,远远的看到他夫人搀着他,站在餐厅的走道上。我赶紧走过去抓住他的手。他脸色发白,身体很虚弱,笑眯眯地看着我,但说话有些困难。几年不见,他样子变了,旁边的人还以为他是女的。他夫人告诉我,“他脑子已经开了三次刀,前几天都不能下地走路,但他一定要来看看战友,我只好陪他来了”。多好的战友啊,当年我们同在政治处工作,他是那么精神那么有才华,现在被病魔折腾得不男不女,看得我心里酸酸的,眼泪直往下掉。我怕他伤心,赶快扭过头去,让他夫人照顾他早点午休。
  第三次,是在晚上聚餐时。主持人林政委话音刚落,就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走到他跟前,拿过话筒就开始自报家门。他声音很大,讲话很激动。他说,他1946年入伍,今年87岁了,是我们部队的第一任航海业务长。现在他儿子当海军,孙子当海军,他要求孙子的孙子以后也要当海军。他的话音刚落,全场响起暴雨般的掌声。林政委乘势而上,连续三次带领大家高呼海军万岁。他振臂领呼“海军—”,下面齐声相应“万岁!”震耳欲聋的呼喊,在偌大的餐厅经久回荡。那一瞬间,我和许多人一样,眼泪又止不住流了下来。这是激动的泪水,光荣的泪水,我为自己曾经是一名海军而感到十分自豪。
  第四次,是在聚会的会场。音箱里一直播放着《人民海军向前进》、《军港之夜》等军旅歌曲,那熟悉的旋律,一下子又把我们拉回到了部队,那气氛本来就很让人激动。突然,林政委走上舞台,用沙哑的声音告诉大家,他一般不流泪,但这一次他哭了。接着,他含泪给大家讲了三个故事,除了那位四川军嫂的故事外,还有一位在美国定居二十多年的战友,特地从大洋彼岸飞回来参加聚会。另一位天津的战友硬是坐着轮椅,让夫人推到了杭州。他建议大家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当战友们把目光聚焦他们时,只见这两位战友,特别是那位坐在轮椅上的战友,举手向大家敬军礼,久久地不肯放下。那一刻,我的眼泪又掉了下来。是老了感情脆弱吗?不,是战友聚会时的真情宣泄。
  第五次流泪是在听闫卫东战友的诗歌朗诵。优美的诗文,深情的演绎,标准的国语,磁性的嗓音,真是情深意切,字字珠玑:“也许你不认识我,但我却知道你,也许我们未曾谋面,但我们之间却从来没有距离。”“无论你来自哪里,我们都是与大海结过生死之缘的弟兄。”“不管你发展的历史磨难过怎样的沧桑,不管你的番号是否还在海军编制的序列里,但岑港那轮朝阳啊我们终身都不会忘记。”“谁说相拥一抱只有欢笑?谁说挥手告别只有泪滴?我们之间再短暂的关爱也是长久的关爱,再长久的分离也是短暂的分离”。听着听着,我的眼泪下来了,听着听着,我又回到了岑港。“我们都是与大海结过生死之缘的弟兄”,说得多好啊,这种血浓于水的感情,只有咱当兵的人才能体会到。
  再见,我的好战友!保重,我的好弟兄!短暂的聚会,很快结束了,临别时,那一次次拥抱,比西湖醉人,那一声声叮嘱,比秋雨情长。


畅游白马湖
季学军

  沿着淮金路南下,穿越城市的喧嚣,白马湖独处乡野的僻静。风景区11匹昂首腾空的骏马浮雕,刷新着白马湖曾经的悠悠岁月。阡陌田野,碧幽湖水,临湖而居给人一种惬意的祥和。湖堤上宽阔的柏油马路,路旁花开烂漫,湖边杨柳低垂。色彩斑斓的森林似乎为神彩飞扬、奋蹄疾驰的白马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这一幅幅冲击视觉的美图让秀丽的白马湖变得妩媚动人、英姿焕发。
  国庆长假期间,我们一家来到了风景秀丽的白马湖。踏着徐徐的秋风,我们来到了白马湖1号景区;河塘密布,河流纵横的1号地也是白马湖湿地自然保护区。
  有一个渔民模样的人问我们要不要乘他的船到湖里观光。来这里就是看湖的,我们欣然答应了。船穿过1号地向湖的纵深驶去。浩淼的湖水一望无际,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舟行湖上,人游湖中,乘风破浪,独醉其中。妻也感慨了起来,这里的环境真美!水系发达,闪耀古今的白马湖堪称淮安的“母亲湖”,她南连长江,北通淮河,春秋时期是古邗沟重要组成部分,这里也成了扼守江淮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而今面积达108平方千米,湖面海拔6.5米,贮水量1.05亿立方米的白马湖承担着南水北调的重要蓄航任务。“秋水满湖芦苇黄,游船吹浪人更欢”。我篡改了元代大诗人萨都剌的诗。春绿秋熟,夏清冬黄。不同的季节,白马湖会呈现给游人不同的意境之美。开船的师傅说他原来是白马湖的渔民,为了积极响应政府退渔还湖的号召,现在做起了开船拉游客游湖的生意。政府帮他们交了养老保险,现在也无后顾之忧了。
  我和妻站在船首,在猎寻着白马湖秋日的湖光十色。成片的白鹭落在了湖中的浅滩上,成群的麻雀叽叽喳喳地隐在了芦苇丛中,还有很多不知名的鸟儿时而蹁跹,时而俯冲般地在觅食。这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和谐美图。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儿子和女儿坐在船弦边抚弄着清澈的湖水。这就是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水啊!现在从农村到城市,似乎很难找到如此清澈的水了。
  开船的师傅说,前面不远处还有一个小湖,人工挑筑的隔堤将白马湖一分为二。远远望去,秋日的隔堤花红柳绿,一
发表于 2020-3-18 21: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叶永烈,中国高产作家!
回复 1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5-5 17:47:0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给作家姚雪垠寄送稿纸
杨光中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在南京青春杂志社工作,为了组稿常常通过书信或出差拜访一批京沪名家,姚雪垠就是其中一位。
姚老当时正在修改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他先前给我来信提到写文章手头缺少稿纸一事。
文化大革命刚结束时百废待举,物资欠缺。当年青春杂志出版印刷也缺新闻纸,派出专人到东北各大纸厂联系卷筒纸,并用质量较差的纸张印点稿纸供业余作者爬格子用。一张标准的方格稿纸横15格,竖20行,刚好300格,可写300个字。对作家来说寄点稿纸解决一时之急,救不了一世之需。但姚老收到稿纸后,及时用毛笔字工工整整地回信表示感谢,并向编辑部同仁问好!
之后,我出差到北京索稿,借机登门拜访姚老,又顺便带点稿纸去。姚老住在北京西城区木犀地22楼。我按原先地址径直前往复兴门外大街。那天下午寒风阵阵,飘有雪花。登楼敲门,女主人热情款待,走进书房只见姚老聚精会神伏案写作,难怪业内同行说他平时埋头苦干极少出门,是有名的“坐家”(作家)。这时我自报家门,姚老转身站起来,只见浓眉大眼的他,亲切地问起前些时给青春编辑部寄了一封信是否收到?我说收到了,收到了,这时他才露出轻松的笑容。我又把背包里的稿纸递给他,姚老打趣地说:“古有雪中送炭,今有雪中送纸。”我说:“顺便带些,许多文学青年写作缺稿纸,我们也赠送……”
一杯清茶,一阵寒暄。姚老说当编辑记者的到处跑稿,为他人做嫁衣,都要“跑稿”,很辛苦。在交谈中,心有共鸣,姚老也说自己早年在河南省邓县当过小编辑,编过一本刊物,名叫《今日》,后来还办过一本周刊名叫《风雨》,取意“风雨同舟”。但两本刊物到后来都停刊了......接着他问起《青春》办刊情况,我如实汇报。杂志社为培养文学新人服务,投稿者多,发行几十万。他翻看了我刚递给他的杂志,欣慰地点点头。
窗外寒风阵阵,室内暖意融融。大约交谈了个把小时,我怕影响老作家的写作,便要起身告辞。这时姚老带着我参观他的丰富藏书,以及一个个橱柜抽屉里的卡片史料,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说写历史题材作品,一定要以史料为基础,进行合理的艺术构思,内容真实是第一性的,然后再讲文学技巧。
笔者先前读过《李自成》第一卷(1963年出版),和粉碎四人帮后出版的第二卷。内容真实生动,小说成功地塑造了明末义军领袖李自成和崇祯皇帝等一批历史人物形象。
姚雪垠创作著述颇丰,《李自成》是鸿篇巨著,是他的代表作。他从1957年动笔,写了五卷,约230余万字,历时30余年。第二卷著作获得茅盾文学奖。当年毛主席曾对王任重说:《李自成》第一卷我看了写得不错。
此次拜访时间虽短,有机会当面聆听老作家的心声。他说自己一生经历过许多挫折,吃过不少苦头。但人要有志,创作要下苦功夫,就能出成果。他的一席创作谈,教益匪浅。告别姚老,我不由地想起他曾写过一首七律诗中的两句:“老来有愿多悲壮,似火豪情暗自然”。这就是一位令人敬佩的老作家执著的精神写照。
回复 1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4 10: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杨光中老师大作〈〈有恒为成功之宝〉〉
回复 1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24 15: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63:}
回复 1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4 04:41: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读不知道,一读对著名作家叶永烈的文学成就吓了一大跳
回复 1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3 22:44: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杨老师作品已发明日报纸三版头条。配发著名作家叶永烈手迹。
回复 1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23 05:04:32 | 显示全部楼层
通过著名作家杨光中老师的作品欣赏著名老作家叶永烈的手迹
回复 1 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11-24 10:34 , Processed in 0.064894 second(s), 5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