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611404|回复: 2

陈奕纯:角度选择是我的探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4-29 19:02: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角度选择是我的探索
陈奕纯
t01ab35529b4ae9d6ff.jpg


               
  写写停停,停停写写,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我在书画创作之余,写过一些诗歌、散文、小说,虽然上过大报大刊,但总感觉收获不大。后来干脆停下写作,专心于书画创作,尤其是工笔画。至2005年,我对工笔画的学习、创作有了比较多的体会和积累,这时又开始有了文学创作的念头。
  2006年3月,我第一次受命为中南海怀仁堂创作五幅大型中国画,感到无比荣幸,心情非常激动,立刻按照要求,创作每一幅画的小画样和抒写每一幅画的创作构思。这时,我发现这五篇谈创作理念的文字,内容和形式太过于雷同,心想审稿者看后肯定厌烦,弄不好还通不过。于是就尝试从五个不同的角度去叙述这五篇“汇报式短文”,没想到审稿者阅后觉得文字漂亮,内容新鲜,一下子就全部通过了。经过半年多的日夜奋战,《三峡放歌》《和谐之春》《清气溢乾坤》《盛世春光》《阳光灿烂,春暖花开》五幅大型中国画顺利交付使用。于是有了后来的《绘三峡寥廓江天》《风骨牡丹》《清气溢乾坤》《盛世春光》《阳光灿烂,春暖花开》这五篇绘画创作随笔。
  《三峡放歌》,绘三峡寥廓江天,写万古奔流的母亲河长江,歌颂从我们中华民族历史纵深处走过来的一条生命河流。2007年11月,我应北京人民大会堂管理局之邀,历经三月,四易其稿,绘制大型青绿山水画《泱泱万里尽朝晖》,悬挂在人民大会堂贵宾厅。适逢“两会”,奥运将至,备受瞩目,随赋感怀《山之吟》。《泱泱万里尽朝晖》虽与中南海《三峡放歌》一样是画长江三峡,但其意在歌颂中国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展示出中华民族的伟大气派。
    中南海《阳光灿烂,春暖花开》画的是大型工笔白玉兰。《阳光灿烂,春暖花开》一文从“以夸张的手法绘出心中之花”、“把握历史的纵深感”、“光的运用”入手,直抵画作主题——“不仅是对春天的讴歌,更是对国家昌盛的礼赞!”2008年4月,我又为人民大会堂精心绘制了大型工笔画《碧玉生辉》,画的也是白玉兰。经过七八个月的琢磨,写下了创作随笔《向上的春天》。后来,这篇随笔获得第四届全国冰心散文奖。其特点正如该届评委会授奖词所说:“陈奕纯先生是一棵年轻的‘散文树’。读《向上的春天》,我们看到的是作家将艺术美学、书画艺术创新对于自然的理解,一字一句地融入在作家本人浓得化不开的‘白玉兰情结’中去。我们认为,《向上的春天》之所以能被众多的评委和读者喜爱,理由有三:一是这篇散文本身就是一幅大美的工笔画,围绕着‘白玉兰’这一花木景致,作家‘由花生情’‘由情作画’‘由花生画’,从自己孩提时偷偷捡花、少年时花下早读,一路写到大学选修书法和国画课、读研期间至毕业后潜心研究玉兰画、受命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创作以白玉兰为主题的《碧玉生辉》大型工笔画等等,由时间所衍生出来的许多细节,更凸现出中国作家的乡愁情怀。二是陈奕纯在画家与散文作家的边缘走得很远,他成功地将绘画技巧转化成了文学语言,这些绘画当中的技巧和美学思想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是一种美的发现、美的创新以及情的宣泄,可谓在水墨中顿悟人生了。三是《向上的春天》标题比较新颖,第一眼就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绿意弥漫的感觉,如早晨六七点钟的太阳一样灿烂、年轻,给人活力,催人奋进。这样,一段悠长铭心的时光被陈奕纯尽收于笔下,虽短小,但显得格外飘逸别致、心境高远。”
     2008年9月,应北京市天安门地区管委会之邀,我为天安门城楼西大厅创作大型工笔画《晨光》,画的也是白玉兰。笔墨之余,想写篇随笔,可一想从古至今写天安门的篇章千千万万,若写不出新意,又有何意义呢?于是无从下笔。直到2009年国庆节清晨,我走过天安门广场时看到:日出东方,红旗如歌,万里山河一派云蒸霞蔚!这时,灵感终于来了。
      我把作品的背景放置于200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庆典活动前夕,把自己饱含深情回望童年时代的“天安门情结”,终于在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举国欢庆祖国60岁生日之际一圆大梦,受命为天安门城楼创作大型工笔画《晨光》,用沐浴在春光中的万朵白玉兰花来讴歌新中国的伟大成就,讴歌科学发展观引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奋斗的万丈喜悦,融于笔下:“恍惚之间,玉兰花郁郁葱葱,十只锦鸟在花间嬉戏、驻留,一片繁茂,春意盎然,由远至近,光芒渐亮……忽然,我的脑海里现出一道光芒:‘晨光!’那是古老而年轻的中国崛起奋进,如朝阳般灿烂的光芒!是的,以‘晨光’作为标题再合适不过。我兴奋之至,随后拿起笔来,一挥而就,为玉兰图潇洒题上了‘晨光’二字……此刻,遥望北京天安门方向,唯愿每一个看到《晨光》这幅大型工笔画的中国人,能够闻到早春玉兰的芳香,更能够和我们的祖国一起走进万丈晨光般的春天……”
      这篇随笔发表在当年第12期《中国作家》上,被收入《2009年我最喜爱的中国散文100篇》。有评论文章说:“陈奕纯的散文《晨光》气势磅礴,视野辽阔,读来令人激情澎湃,斗志昂扬。”
  曾经有朋友问我,写这些书画创作随笔的最大感受是什么?我说我要用自己学书画、创作书画作品的亲身感受,来感染读者,激励读者,让作者、作品、读者置于同一时空,让读者领略到新的艺术感觉。

    二
               
  游记散文是众多散文题材中最普遍的一种形式,也是每一个作家都喜欢抒写的一种题材。正因为它最常见,加上作者所游历某景点的时间短促,接触面小,又受史料记载、名人名篇限制,所写的游记散文容易流于一般的写作模式,最难写好,尤其是同题创作。因此,要得精品力作,作者必须具备不凡的思想高度和丰厚的学养积累,善于挖掘和运用作者自身的特长,善于从不同角度去捕捉特定的素材,才能彰显自己的个性色彩。
  《泼墨绵山》是我2008年10月份到山西绵山参加笔会时开始创作的,我不走一般游记的套路:写过程、写见闻、写景点、写掌故,而是特别注重内在的感觉和诗化的抒情。在我每天紧张地为中南海、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城楼创作大型中国画之余,甚至在我重病住院之时,经过七八十次的不断修改,至2009年8月份才脱稿,最后成为一篇把多个艺术灵感贯穿于多重时空的文化大散文。《泼墨绵山》不负我所望,荣获首届郭沫若诗歌散文奖。评委会认为:“散文《泼墨绵山》以一位当代书画家的大气魄、大胸襟展开叙述,由一幅《太行风骨图》进而想绵山、游绵山、写绵山,作者把几十年来对中国书画创作的所求所悟放置于一次小小的旅行中,神游绵山山水,神交书画大师,邂逅大美,参悟人生,为我们完整呈现了一个具有强烈的书画气质的绵山。该作品发表于《中国作家》,是近年涉猎书画艺术领域的优秀游记作品。这种独特的艺术创作视角,不仅给我们打开了文学之外的另一个世界的大门,而且有益于促进和探讨当下散文创作的多元化。”
  我喜欢登山,尤其是名山。2010年3月,我相约三位朋友一起从广州去韶关登丹霞山,下山时顺便买了一些土特产回家,而丹霞山貌则在一阵阵笑声中渐渐淡忘了。7月份,当我应邀参加“丹霞山杯”我心中的中华名山全球华文散文大赛时,我想,写这样的游记,总不能只写自己上回买“黑蚂蚁”“神仙草”“绞股蓝”回家吃的经过吧?于是,我接二连三邀请朋友再游丹霞山,沿途细记各个景点,期望从中得到启发。倒是在一个避雨的傍晚,当雨停而我们即将离开丹霞山风景区时,夕阳直射着丹霞山,红彤彤的丹霞山就像着了火一样,我立刻记下“着了火的霞光,着了火的山”这个标题。受“火”的启示,我选择了“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作为塑造对象。
      隔年清明前夕,在“丹霞山杯”我心中的中华名山全球华文散文大赛颁奖会上,主持人在轻音乐声中朗读:      
  “陈奕纯的散文新作《着了火的霞光,着了火的山》激情勃发,入诗入境,洋洋五千余字,融文化游记、历史人物为一体,由‘山’及‘火’、由‘火’及‘人’、由‘人’及‘山’,是当代散文创作中一篇不可多得的精品,荣获本届大赛唯一的一等奖。全篇采用‘火’这一诗歌意象,通过截取唐代散文家韩愈一生中与广东丹霞山的三次邂逅,通过散点化的艺术手法,把韩愈的家国情怀提升、放大,成功塑造出一个隐忍不屈、雄劲豪迈、悲壮沉郁的男人形象,读后令人振奋不已。
       “作为一位当代有影响力的书画家,陈奕纯的水墨气质一直洋溢在他的每一篇散文里,大都保持了雄浑刚劲、气势如虹的文风。《着了火的霞光,着了火的山》也不例外:一、标题出‘新’,作者把‘丹霞山’三个字巧妙地进行了解构,通过‘着了火’,呈现了‘霞光’‘火’‘山’三维空间的大气势。二、创作角度出‘新’,作者回避了中国游记散文的陈旧框架,没有把笔墨放在对自然风光的描摹上,而是采取‘开门见山’的手法直奔‘火’这一主题,‘好一片着了火的霞光,好一片着了火的山!’紧接着,是对永葆火一般激情的韩愈的回望、总结和精神认知,把历史人物、游记文化、绘画创作三者有机结合。三、把‘丹霞山’的性格赋予人,正如作者所言:‘我站在霞光深处,想那丹霞山上雄起的阳元石,为什么三十万年来一直这么怒气冲天?也许,是韩愈赋予丹霞山的男人性格;也许,丹霞山亿万年前的诞生,只为他一个人。’在作者眼里,丹霞山不仅是属于韩愈一个人的,而且是‘我们’的,是属于每一个拥有火一样激情、拥抱美好明天的人,一个小家、一个民族的富强振兴依靠着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像韩愈那样有大忧患、大担当的人,学习韩愈、胸怀家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四、立意高远,全文所表达的大意境,除了作者的叙述表象外,还隐隐透出一种强烈的报国意识,这种意识时刻呼唤着每一个有血性、有志气的中国人,在当今这个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民族复兴艰难曲折的新时期,走‘强国、大国’之路、学韩愈的丹霞山性格是何等的迫在眉睫啊!
  “读《着了火的霞光,着了火的山》,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大男人的铮铮铁骨,读到的是一种昂扬的中国志气,‘国还是那个国,家还是那个家,只有把‘国’放在了‘家’的前面,才能报国、爱家!’当我们面对2008年‘5·12汶川地震’、2010年‘8·18舟曲泥石流自然灾害’等灾难不低头、重新雄起时,我们想到了陈奕纯在文里所提出的‘丹霞山性格’,这就是文学的力量,它总是第一个抵达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核。”
  历经三年创作而成的散文《时间的同一个源头》,在第四届“我心中的澳门”全球华文散文大赛上夺得唯一的一等奖。文中,我并没有写澳门采风的所见所闻,而是笔向2009年,我用生命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澳门厅创作了大型工笔画《盛世之歌》,向澳门回归10周年献礼。而今,我同样用生命创作了散文《时间的同一个源头》,重现那段激情澎湃、感天动地的澳门情。品读《时间的同一个源头》,不仅时刻有一种祖国、澳门骨肉团聚之情在涌动,更令人感动的是,还有我在泼墨“澳之花”——莲花时的灵魂之声。这篇散文一反传统散文中“抄史料、假抒情”的陈旧套路,以“我首先把自己想象成一朵充满灵性的莲花”起笔,进而联想到“盛世莲花”澳门回归10年后蓬勃发展的今天。于是,我产生了“把盛景里的莲花一朵朵画尽”,“我要把《盛世之歌》画成一幅至少五百平方尺面积的大型工笔画,一幅要成为人民大会堂目前最大的工笔画”的创作冲动,才有了大病之际“我不能倒下!如果我倒下了,《盛世之歌》岂不成了我今生今世的憾事?我画画还有什么意义?”的种种信念。信念最终打败了自己内心巨大的痛苦感,大画胜利完工……特别是在创作第四章节时,我把大病中“还整天想着《盛世之歌》的重大创作任务”、“艺术创作比人生更痛苦”等感悟,把艺术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的信念,都融于笔端,情到深处,泪水汹涌。正如文中所说,“2009年3月27日”、“2009年6月26日”和“2009年7月18日”,虽然是三个不同的时间,但这三个时间的“同一个源头,是一朵朵盛世莲花簇拥着的澳门”,是每一个中国人期盼百年的祖国统一大梦…… 一幅《盛世之歌》画作,一篇《时间的同一个源头》散文,不仅讴歌了今天的澳门盛世,更点燃了今天的国人豪情。
  《我吻天使的羽毛》是我2009年4月初去泰州兴化采风,时隔两年多后才创作完成的一篇游记散文。这篇游记散文于2012年斩获首届中国徐霞客游记文学奖最高奖。大赛评委表示,“陈奕纯是第一位获得中国徐霞客游记文学奖最高奖的中国书画家,他的散文《我吻天使的羽毛》,就是一篇题目新、意境绝美的散文精品,全篇语言诗化,闲适雅致,通过作者和水上一片白鹭的羽毛的偶遇,把一个人对泰州兴化那个天堂般水上森林公园的爱恋化作了一片片追忆。作者以书画家独特的眼光紧紧抓住了‘吻羽毛’这个小瞬间,大书、特书了整个浪漫而又美丽的小瞬间,为我们徐徐展开了鸟的天堂、白鹭天使、我和伊人等一幅幅水墨画。同时,他为了‘求新、创新’,成功运用了散文的虚与实、美与幻,把想象无限放大,从感官视听、文本虚构、时空穿越三个层面架构起一个静寂、唯美的诗意天堂。《我吻天使的羽毛》通篇清新隽永,心灵飘逸,成为首届中国徐霞客游记文学奖众多篇游记散文里的‘一枝独秀’。”
  前不久,我接到了通知,《我吻天使的羽毛》被选入了《中华好文章》一书,十分欣慰。
          三

  散文题材多种多样,写亲情是任何作家都无法回避的。
  母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感情,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母爱是文学的永恒主题。关于母爱的作品数不胜数,如何在熟悉的题材中写出新意,不论对哪个作者都是一次挑战。我认为,面对同一题材的作品,一定要多读多分析,看看前人的门槛究竟有多高。只有这样,才能选择出自己满意的角度。
  《看着你一天天苍老》写作最大的成功是抓住了两个细节:一是一年多没见母亲,一想到母亲就想到她老人家在米缸里储存的柑橘,那柑橘尽管已经被大米风干了,但母亲的慈爱却永远地留在儿子的记忆里。如“记得有一年放寒假,我从武汉回家,母亲特意从米缸里拿出了五六个柑橘,不料,由于柑橘的水分被米缸里的米全部吸跑了,一个个变得干瘪瘪的,没有办法吃了,母亲哭了,我也哭了。”感人涕下,母子哭的内容不同,哭的动因不同,哭的结果不同,怎一个“爱”字所能释怀?另一个细节是到机场接二姐和母亲,由于一年多未见,母亲已经变瘦了,而且穿着土制布鞋,以至于竟一下子认不出来。即便如此,母亲仍然保持着乐观精神。再如“恍惚之间,我看见二姐正搀扶着母亲,一步一步地朝我的方向走来,我心头一阵兴奋,惊喜地朝她们使劲挥手,但是,没有一个人理睬我,我定了定神,方才发现刚刚的一幕只是一种幻觉。”此情此景,把“我”望眼欲穿,期待母亲早点儿平安抵达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面对这两个鲜活的细节,一个慈爱、开朗而又坚强的母亲形象,悠然浮现在眼前,让你无法忘记。尤其是当细节转化为可视的特写镜头,就更富有撼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了。
  因此,有评论家认为,文中我还借助“悬念”这一技巧,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应用于散文的创作,收到了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看着你一天天苍老》,悬念迭起,扣人心弦。
  悬念之一,怎地亲生儿子时隔一年,就认不出亲生母亲来了呢?不仅仅是“胖母亲变成了瘦母亲”的沧桑巨变,而且是“我”在心理上的拒不承认,无法接受“母亲有一天会苍老”这个残酷的事实。“从来不知道……真的不知道……依然天真地……”反复咏叹,一叠三唱,心目中的母亲,本该是“我”记忆中的年轻模样啊!“突然之间,母亲说老就老了,没有一点理由,老得让我有些猝不及防。”
  用“猝不及防”一词,再次让读者与“我”产生共鸣,不敢也不愿承认母亲确确实实苍老的事实。
  悬念之二,“我”在广州,母亲在北京,南北遥距几千里,母亲怎地就脱口而出“你什么都不要说,妈知道你肯定遇到什么坎儿了……”?知儿莫如母,这心灵上的感应之神奇,科学界至今都无法阐释得清楚。灵犀一点,出神入化,我哽咽无语。“我知道在这个时候只有母亲和我最亲。”一语胜万言,母亲是世界上最亲的那个人。
  悬念之三,就在那场暴雨倾城的时刻,母亲毅然降临于“我”的面前。一年来的骨肉离情,一生的血脉相连,“我”竟然众里寻他千百度——“左右前后望望,再找找,还是没见母亲的身影。怪了!难道……母亲没有来?”“我紧紧盯住下机出港的人群,努力寻找着我的母亲,我不敢眨眼,害怕一眨眼,就把母亲遗漏过去了,如果我把我的母亲接丢了,那该是我何等的罪过啊!”读者感同身受,紧张得无法呼吸,屏住气息,一同寻找、迎接母亲的到来。
  《看着你一天天苍老》,原本是写母亲,却从《盛世之歌》着笔。全文的谋篇布局颇费心思,就像我如何构思、选材、立意、创作《盛世之歌》。行文结尾的几句话,显然是作者思想的升华,有意让读者倍受感染。至此,祖国,澳门——母亲,儿子,紧密地交融为一体!实现了我当初创作本文的愿望。

  四

  乡土散文的主流是怀旧情结,离不开贫困中的亲情、困难中的温情、艰难中的弘毅,多以远离乡土的文化回望姿态出现。在乡土散文的写作中,如何冲决公共想象的堤坝,力避人云亦云,形成自己卓然不群的写作风格,角度选择又是对每一个作者极大的挑战。
  我设计“月下狗声”这个题目,就想让人耳目一新,一下子就把人带入曾经的乡村月夜,静谧中的犬吠,鸡鸣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在《月下狗声》中,我用月光轻轻地笼罩了乡村,实际为乡村涂抹上了诗意的工笔重彩,乡村摇身一变,抖落了叹息与哀伤,变得楚楚动人起来,变得美轮美奂起来。如同在面前徐徐展开一幅美妙的乡村画卷:月下的大山影子里,秋凉天阔了,看那山月,看出了皎白,看出了莲花,看出了一幅幅山水流转的中国水墨画,竟然,是大雪纷飞时的一丝静。于是,影子和秀才一前一后在山路上移动,雪花把他们俩的身子染白,脚印和脚印纠缠一处,诞生消失,消失诞生,一条线一条线地迅速消失。我在深情吟唱乡村时的情感是波涛汹涌,但我学会克制,在关键处发力,让诗意的语言充满了弦外之音,富有张力和弹性。我选择了诗意的语言,诗意的画面,诗意的节奏,使自己的乡村情感在诗意里滥觞。在动与静、明与暗、里与外、意象与具象的描摹中,我营造了“山月藏起来了,大地一片混沌,雪花也在一群群地走路,雪花齐刷刷的脚步声超过了人,”“大雪一样的月光漫卷开来,只剩下了一种白。”“三个影子,一起把西天的山月叫落了,就剩下一片天籁了。”
  《月下狗声》是在恣肆的天籁环境中展开了叙事,讲述了一则乡村寓言,一个月光中的寓言。《月下狗声》的巧妙在于故事的层层推进中,结果在于结果之后的结果,而最终出人意料的结果是:所以,所以有些仇不能结,有些恨不能留,谁也不知道这些仇恨会在哪里落地生花。我们太需要“天籁,轻轻托起了一片大地。多么像我和你的这个世界啊。”
  《月下狗声》这篇散文,表达了我对美好生活、如梦未来的一种向往。“我那时候是多么期待一种大美、一种大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爱啊!如果,我是说如果当时,天上能再升起一轮圆月,雪在轻轻下,一两条狗追着月亮在叫,我们的心灵将会是多么透明……那该是多么美啊!”“今天看过去,我那时候所经历的小家庭不幸,正是中国千千万万家庭的大不幸,我的忧患感,源自一种特殊历史背景下的小人物情怀,说到底,是一种家国情怀。在我们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日子里,在我们的国家现代化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今天,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这种家国情怀,时刻不忘忧患,时刻要奋力前行。”充满激情、富有思想高度的创作感言,再次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读者。因此,《月下狗声》以全票获得第六届老舍散文奖,得到了评委会独特的授奖词:“《月下狗声》保持了陈奕纯唯美、流畅的语言优势,作者的想象力天马行空,出人意外!狗的声音是乡村风景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作者想念故乡的心声,月夜是乡村传奇故事上演的最佳时刻,月光下的第三个影子是故乡的影子。陈奕纯由此创作出一篇结构完整、叙事流畅、跳出一般俗套的高境界的乡土散文。整个故事水到渠成,读来活泼有趣、如沐春风。”
  再次感谢评委会把这个奖颁给了我,让我的文学创作与“老舍”这个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
  《大地的皱纹》从创作至发表将近五年时间,开始投给《人民文学》、《北京文学》都没回音,后改投《中国作家》,通知选用,却等了一年多还未刊登出来,只好复印后寄给《上海文学》试试,没想到半个多月后就通知我传电子稿过去,就这样发表在2011年第9期,不久又被多个书刊转载。
  《大地的皱纹》与我以往那些暖色调的散文的表达截然不同,我从残酷的现实生活出发,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给读者创造了一个广阔和深远的艺术空间,不同的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出各自不同的感受。把大地上的条条路径比作人脸上的皱纹,这无疑是我的奇思妙想。“母亲额头上的一条条皱纹”,也就是我在文中始终追寻的那条路,人生之路,艺术之路。这两条路在文中交织并行,充满艰辛和未知。于是,我为读者讲述了一个心灵救赎的故事:小时候,妈妈在镇卫生所当药房管理员,同科室的小周阿姨,因为丢失三块钱公款,而以喝农药自杀来证明自己的清白。若干年以后,我和母亲又回到了当年下放的那个小镇,和一位中风、卧床不起的同事见了面,从她儿子那里得知,三块钱是她找到后却偷藏起来的,母亲听说这事以后非常愤怒。而我在叙述这个故事时,中间却插了一段在太行山艰苦写生,创作大型山水画《王莽岭日出》的往事。与三块钱的残酷事实,形成了一个叙述上丰富的二声部,加上结尾如小说一般的突然转折,使得这篇散文有了散文、小说、绘画、音乐等方面多重的艺术意蕴。
  我自己特喜欢这篇独特的感情独白,因此,我把这篇散文的篇名作为本人散文选的书名,希望读者能从新鲜的书名一下子钻入书里,在不同的艺术角度中,寻找你我。

  五

  历史散文是我比较喜欢的一种体裁,常常在文学刊物上读到一些洋洋洒洒万八千字,甚至几万字的篇章,我很惊讶很佩服也很羡慕。曾产生过这样的念头,凭借自己的老本行,写写一些中国历代书画家评传或外国美术家评传,但当我看到不少复制历史、扩写历史、缩写历史、篡改历史、虚构史实的“历史散文”充斥书刊时,我开始拷问自己,我究竟有没有能力写历史散文?于是,一次又一次地打退堂鼓了。
  今年7月份,我应邀为毁于北伐战火、现在重修的汀泗桥题名,在了解和学习汀泗桥历史时,在正确理解汀泗桥战役的历史基点上,发现汀泗桥战役是一个永恒的历史支点,如果我为汀泗桥题名成功,汀泗桥历史将会给我一个有力的历史支点,于是,我萌生了写一篇与汀泗桥有关的历史散文的想法。
  四个多月来,我展开属于自己的书写方式和诠释方式,创作了《笔走汀泗桥》。我不复制历史,也不复制自已,我写的是在北伐汀泗桥战役的历史背景下,我应该怎样题写“汀泗桥”的全过程。在《笔走汀泗桥》这篇文章里,始终透彻着我一贯的艺术精神。“我下决心要打破自己以往固有的书法模式,力图笔墨情趣随题材、内容而变化。”“7月19日,我又关闭所有通讯工具。白天我还是浸泡在前人的碑帖墨迹中,晚饭后我就开始做好创作准备,写写停停,停停写写,忽然发现在仿古宣粗涩的背面上书写效果更好,当翌日的第一道晨光射向我的画案时,渴求以久的‘线的美’、‘光的美’、‘力的美’齐齐到来了,‘汀泗桥’三个大榜书在重笔疾挫、气酣墨畅中诞生。”
  《笔走汀泗桥》可以说是我第一次创作成功的历史散文。
  前几天,我接到《北京文学》编辑部来电通知,《笔走汀泗桥》将选发于该刊明年第1期。我知道,这是《北京文学》对我的肯定,又一个角度选择成功了。


  六


  我对写作的冲动完全是自发的,对文字的热爱是与生俱来的,这并不是简单地能用“诗书画”三个字所能概括了的。我为什么要写作呢?法国女作家弗朗索瓦兹·萨冈说:“写作的快乐是难以解释的,就像突然之间,我找到了一个形容词和一个名词可以组成绝妙的搭配,一个与我们想做的事完全不符的想法,但令人快乐。……有时,也是令人耻辱的,即当我没能写出我要写的东西时。那时,就好像已经死了一半。”我想,我时常会和萨冈那样为了生活的快乐而痛苦,让句子们整日聚集在一起,最终变成了自己的观众。
  世上所有艺术的创作过程,就是一条寻找美、寻找爱的道路,也像我本人创作大型中国画《和谐之春》以及散文《风骨牡丹》一样,都是为了一种理想。《风骨牡丹》写的就是我2006年给中南海画大写意牡丹《和谐之春》,引发出我学画牡丹的心路历程:十八岁初学画牡丹,二十岁时从广州北上河南洛阳、山东荷泽一路看牡丹写生牡丹,以至三十多岁时出国留学,也常常情不自禁地拿起笔画牡丹。“自此,我对画牡丹痴心不改,只是再没有了当年的狂妄和浮躁,惟有潜下心来,研究牡丹、画牡丹,用生命去感悟牡丹。二十多年来,无论是画工笔牡丹,还是写意牡丹,我力求达到一枝一叶融真情,掬一腔心血去贴近牡丹,融入牡丹,再现牡丹。”然而,当2009年4月,我应邀为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创作主画《国色天香》,尽管历经五个月,绘制了那么大型的工笔牡丹画,悬挂在中国最显眼的政治舞台上,至今我却寻找不到新的写作角度来表现牡丹,再现牡丹。有时候,我真的怀疑自己是否灵感枯竭了。
  不久前,著名捷克作家、纳粹集中营幸存者、卡夫卡奖得主阿尔诺什特·卢斯蒂格辞世。捷克的新闻出版界这样介绍卢斯蒂格:“他是最重要的和世界上最著名的捷克作家之一,却从不把别人的恭维当回事儿。他说,只有一本书出版五十年后,读者才有权决定其作者是不是真正的作家。他从不自命为作家,五十三年前问世的《暗夜里的钻石》即明证,他活着看到了这一切。”按照卢斯蒂格的标准,五十年后不知道中国还剩几个作家?我越想越后怕,但却越来越坚定:选择散文创作的角度,将是我一生不变的追求。
  天亮了,我停下笔,打开电脑看看我曾经题写的“感恩亭”图片,心中藏着的那把火,
  又一次被灿烂的晨光点燃。







发表于 2016-5-3 16:57:58 | 显示全部楼层
游记散文是众多散文题材中最普遍的一种形式,也是每一个作家都喜欢抒写的一种题材。正因为它最常见,加上作者所游历某景点的时间短促,接触面小,又受史料记载、名人名篇限制,所写的游记散文容易流于一般的写作模式,最难写好,尤其是同题创作。因此,要得精品力作,作者必须具备不凡的思想高度和丰厚的学养积累,善于挖掘和运用作者自身的特长,善于从不同角度去捕捉特定的素材,才能彰显自己的个性色彩。

写游记很难
回复 1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29 22:4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画家的大作品。
回复 1 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11-24 12:07 , Processed in 0.063300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