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窗外风景 ——赵日超散文集《窗外风景》阅后 金 矿 说实话,我搞散文创作还是来自文革前的冲动,初中时代曾遇到两位语文老师,一位提倡纪实,写作文不允许游离现实来点半点夸张,就连适当的景物描写他都反对,说那是浮躁。在这位老师面前我的作文只能达到中游水平,甚至还经常受到批评,显得特别压抑。而另一位则是提倡自由舒展,特别强调文笔精华,我当时写了篇叙事散文体作文《白马湖边》,里面交融了自然景物、劳动场面、人物形象描写,最后主题升华到新农村建设高潮的歌颂。这位老师发现了奇特,被推荐到黑板报(校刊)头篇发表,还在全县中学生作文竞赛中得奖,这大概就是我散文创作的起步。 那个时代初中语文课本里名篇散文很多,有朱自清的《春》、矛盾《白杨礼赞》、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秦牧《土地》等,这些课文对自己写作思维很有触动,那时开始认真阅读杨朔、刘白羽、秦牧等散文名家的作品,也就开始了散文创作的基础思维延伸,以至到走上社会后开始与靳全生、陈小航、朱国瑾等散文作者的交往,到知遇黄宗英、吕锦华、陆柱国等散文名家,更坚定了对创作思维的信念。尽管家庭与事业长期陷入沉沦还都能坚持,散文创作还促进了我对民歌研究事业的钟爱,总算到花甲之外的年龄,形成了自己乡野散文、民歌散文的创作风格。 但目前散文创作的传统模式似乎已大大落伍,有些新潮作者都在极力推翻旧的传统创作模式,也许我属于传统类,过分信仰文学鼻主的创作功底力量。翻阅散文多是挑有文学功底作家的力作,像莫言、余秋雨、北岛等的作品,总感到他们眼光敏锐,有穿越时空的穿透力,再看那些网络散文就吃不饱了。 我看到目前尽管是散文大生产年代,散文质量却普遍低下,阅读后很难让人提起精神。艺术想象多离不开生活基础,但艺术想象也得有现实生活基础,就连《西游记》中的背景想象和空间想象都有其人间人物思维的影子,并不是纯粹的客里空,这样也就形成了神话艺术的精神效果。 我在想如果注重追求艺术,那就要有一种穿越精神,要穿越表象,要穿越时空,要穿越浮躁,要穿越真情。之所以眼下有些网络散文叫人吃不饱,其主要原因还是一些年轻作者表现浮躁轻薄胡哨,缺乏生活功底,因为他们过于局限社会的浮层表面,不喜爱进行深度思考,似乎在拼凑文字,不能把社会思想进行改革和提高,多颂歌赞词,缺少长久的阅读深度。让我这老朽也对这些现象感到有点彷徨和迷茫。 说实话,淮安作者我认识好多,赵日超同志虽然年轻,却很与我志趣相投,也许是因为他来自农村,钟爱农村的题材,曾长期在农村底层生活,他作品中的形象多是乡野的农民,这样就与我这老乡土作者臭味相投地有缘了,他做县区报文学副刊的编辑,经常用我的乡土散文也就不足为怪了。当然这也与生活性格特点有关,他不巴结那些恃才傲物的狂者,喜欢与小人物交往,我也就成了他半个文学朋友。 我收到赵日超同志的散文集《窗外风景》还是比较迟的,那是他出书半年后才见到,不是第一时间,并不是他看不起我,而是我破帽遮眼平时很少进城走动,只是一次偶然同席,他特地把书送到我手中,说明对我这乡野作者还有一点共性的同盟。 要说认识赵日超同志时间不算太长,区报副刊编辑,喜欢亲容我们这些喜欢拉呱的老作者,这样我们才有了相识。他切入散文创作时间应该不太长,因为他们一帮乡镇通讯员去搭《新楚州》编辑班子,多是通讯报道擅长,写实与创作应该是两股道,曾有一阶段副刊没有专人编辑,后来他成为将军,大概他才真正入门,开始了走文学创作之路,是一代浮躁青年中的优秀者,十几年时间有此进步也算令人汗颜。 出生在农民家庭的日超同志,创作起步特点与那些狂妄的年轻作者不同,他特别仰慕和崇拜老作家,追求那些曾经引领过文坛的一代散文创作的老作家,这些人中有从我们淮安走出的散文大师袁鹰,一九五六年的《淮安六记》就曾感动了我的少年;有海公石的海笑老人;有中国徐霞客的李存修老师;还有著名散文作家王宗仁老师等等,把宗师们的光辉映入自己创作的斑斓。也许正是因为这些著名的老散文作家的引领,日超同志加入了中国散文家学会,由会员到理事,再到常务理事,成了较为知名的青年散文作家,我认为他的这一成长轨迹正是提高散文基础的动力和希望,很值得我们这些业余作者们效仿。 赵日超同志写散文,某种程度上与自己接触和编辑散文的便利有很大关系,也受家乡历史文化名城的影响,具有特殊题材的优势,先造起优越声势,不过他早期散文我也读过,里面通讯文字风还很强烈,差一点灵动的文学思维拓展。但由于他的勤奋,也很快摆脱困惑进入佳境,开始了自己自由的驾驭。这多半是来自他的执著,来自他的博览,他结识一些散文大家和名家老师,有名家引带也正是添加了创作灵动的羽翼,让他对散文创作自由世界有了比较成熟的领会和领悟。 也许是年轻人具有青春态的热血方刚,容易冲动,善于思考,善于延伸,还善于打擦边球,这样就能把小文章做大,把一般素材提升为亮点题材。就像我们平时所理解的那样,作家所写的文章虽然都是我们平常很平凡的生活,偏偏作品中的形象就会很特殊又特别,这就是散文作者要提炼生活的必要性,这一点,日超同志做的较好。 并不是我们这一辈人对年轻人有所嫉妒,总感到对日超同志不应该小鸡肚肠,因为他的浮躁思维很少。这本集子中的散文我本来很看中是《情醉海南》这一篇。也许他是出于编辑的难处和好心,用我们业余作者的散文稿件都不允许超过一千五百字,超过两千字的稿是很少用的。我告诉他有些稿件好压缩,有的稿件不好压缩。他说这句话很是在理,说《情醉海南》写了四千字,还真不想斧砍它。说明他自己也有对自己文字怜香惜玉的感悟。而《梦里依稀看淮安》这一篇在成稿时就与我商讨过,我说你写成这一篇倒很不容易,因为一般人对身边的风景很难激起情感的浪花,你几个一的表达很有点像第一次到淮安的人怀有很浓烈的猎奇心理,写出很新颖的风味和笔调。这种熟悉的“奇”就是散文的妙处。 还有几篇游记在文笔上都比较华彩,虽然在他到过的那一个地方,一些游记体力作都早就在大报面世,甚至已经成了那地方很张扬的骄傲名片,他显得还很是自信,要在自己的笔下表现不一样的风情。不过,他的游记阅历还是有点狭窄,很难整年整月地出外游荡,只能属于一个少见多怪的游人,还没有那么特别地大气磅礴,很难“万里江山竞自由”。但在游记文学方面,他是渴爱的,因为他接办了一个“东方文化旅游网站”,这样也会对他旅游文学的写作及编稿大有帮助,这个起点他也是靓丽的。 忆旧散文对于像他这个年龄的作者不会是强项,因为他们生活的反差经历还不怎么强烈,能写到边缘就不错了,那一组忆旧题材的文章都是家乡生活的掠影,里面还有较多的稚嫩,有好多都属于作文体的叙述,差一点精彩,我们可以在这些篇章中看到他前半生生活的轨迹及文学创作的起点。 书中“情感独白”和“人生感悟”两个部分有好多相似之处,应该多是在阅读人生的风雨和彩虹,多是一种震动心灵之弦的乡野之声,其实,这些感悟都是很难写的,既然是情感与人生,就应该不要提及那波澜壮阔的海天形势,就无需要把自己放在风口浪尖的潮头,只有那种恬静的浪漫和那遥远的炊烟,从清淡中提取营养的作料,用文火煎熬心灵的鸡汤。倒也有一点很浓郁的原汁原味,对于这些我还是比较欣赏的。 对于书评部分,包括为两三位业余作者书稿写的序,我看的不太认真,似乎感到这几篇有点不太精品。总认为他在书评方面还差一些书卷气。其实书评也确实难写,我听江苏文艺评论主编付少武先生说,这些年书评市场不太好,多是歌功颂德,大家都抬着混,很少评点到实际的内含,缺少高度,缺少直率,这也是一种客观的人情世故走向,这几篇还需要他自己认真推敲提高。 也许我比日超同志年长几岁,为了他的腾达,我倒想直言不讳地说上几句,与日超同志商榷,就是在选编这本书稿时还可能有点不太慎重,显得有点匆忙。既然是在作家出版社出版,就应该全部精选自己创作生涯中比较满意的作品,要把那些不太成熟甚至很不成熟的习作剔除,包括那些还是早年的练笔之作。有的篇幅还称不上是散文作品,包罗进来就未免减轻了全集的文学分量,因为散文集应该注重散文选,并不是你从起步到成熟的文集,也并不是自我欣赏的怀中日记,需要面向文学社会,需要面向文学历史。我这话说的有点苛刻,自己个见而已,供日超同志参考。 因为没有看到《窗外风景》的主题篇,说明书名是特意经过精心雕琢和设计的。我知道日超同志命题书名的用意,是借用旅游主线进行大题材抒发,很有气势,也很有见地。日超同志还很年轻,我倒建议他以此而起步,长久地穿越窗外风景,多取材宏观大餐,也珍惜拼盘小酌,再拾零眼前小景。正好这次家乡首届袁鹰文学奖颁奖,这位袁老的徒弟也不负众望,此书获奖,真为他祝贺。大概这就是他向著名学者散文跨越的开始,这样就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