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341859|回复: 2

田富生:华中军区卫生部在淮安纪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19 15:55: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江山 于 2017-7-19 16:01 编辑

华中军区卫生部在淮安纪事
田富生


天主堂巷

天主堂巷背面
      在淮安古城西长街西侧有一条北起西门大街南至小羔皮巷的天主堂巷,70多年前,华中军区卫生部在这里组建,天主教堂亦成为军区卫生部集会和培训医学技术人才的场所。

      抗日战争刚结束不久,中共中央面对国民党反动派可能发动内战的图谋,根据时局变化,制定了“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主力从苏中向山东撤退。1945年9月初,新四军向北转移,相继解放了淮阴城、淮安城,使苏中、苏北、淮南、淮北四大根据地连成一片。10月25日,为加强对苏北解放区的领导,在淮安城成立了华中分局和华中军区;11月1日,又在淮阴城成立“中华民国苏皖边区政府”。华中军区在淮安城天主堂巷设置卫生部,卫生部长由曾任新四军三师、四师卫生部长的齐仲桓(奉天医科大学毕业)担任,副部长由苏浙军区卫生部长李振湘(湘雅医科大学毕业)担任;边区政府设立卫生处,处长由躲避日寇汉奸追捕,举家奔赴苏北解放区参加新四军的曾获美国哈佛大学医学博士的江上峰担任。齐、李、江三位医学精英在中国共产党华中分局、华中军区、苏皖边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大约一年的时间内,为救治战场上的伤病员和苏皖边区2300万人民群众的防病治病工作操心劳碌,为开创新中国的人民卫生事业进行了一番尝试。

组织医疗机关,救治伤员


      淮安城解放后,华中野战军伤病员疗养所、苏浙军区后方医院及第七师、第十纵队、淮南军区、淮北军区各休养所(驻湖心寺)、华中分局医院(驻东长街)、五分区医院(驻东长街电视台院内)等单位相继进驻。为统筹做好 “两淮战役”中伤病员的救治工作,1946年元旦,军区卫生部将驻湖心寺的医疗、疗养单位组成野战医院,称为华中军区第一后方医院,由陈海峰任院长,张昭、左英、乔明志任副院长。医院内设有院部、政治处、总务管理处、中心手术室、药材科、门诊部、护理部等,有职工1200多人。条件十分简陋,消毒用的酒精、棉花、蒸馏水等都由医院自行制作;治疗药品十分缺乏,除由专门人员在敌占区冒着生命危险采购外,华中局城工部与上海地下党组织联系,请求解决紧缺的药品器械。1946年3月,上海地下党组织通过宋庆龄领导的中国福利基金会将募集的数十箱重要药品如磺胺类、化学试剂和医疗器械加以改装运到淮安城。3月20日,军区卫生部为解决军民所需药材的供应,开办了“淮城大药房”。为控制紧缺药品的使用,如伤病员用一支20万单位的青霉素都要经卫生部长批准,就这样克服困难救治了“两淮战役”中的1415名伤病员。

      蒋介石并不甘心在苏北的失势,在重庆谈判期间调集军事力量蠢蠢欲动。为防范内战爆发,及时做好战斗中伤病员救治工作,1946年5月,原新四军卫生部长崔义田奉陈毅指示,从山东临沂到淮安,与华中军区卫生部长齐仲桓、副部长李振湘一起向粟裕同志请示,粟裕同志说:“为配合这次战役,你们要做好充分准备,救治好每一个伤员,就能更好地鼓舞战士勇敢作战。”1946年6月,蒋介石调集60万大军,分三路向我苏皖边区之苏中、淮南、淮北解放区疯狂反扑,我华野主力集中如(皋)海(安)地区积极备战。17日,由华中分局和华中军区牵头,淮城党政军学各机关团体成立了“淮城战备动员委员会”。华中军区卫生部及野战各级卫勤机构采取迎战措施。华中军区卫生部扩建了原有的野战医院和后方医院,齐仲桓留驻兴化野战医院,随时准备接收、转运前线的伤病员,又从华中军区卫生部、复原局、后方医院、医校等单位抽调精干力量在兴化县中部建立转运站和临时野战医院。从7月中旬起,我敌双方在苏中战区开始搏弈,到8月下旬,我军取得七战七捷的胜利。苏中战役期间,兴化野战医院100多名医务人员,在军区卫生部长齐仲桓、副部长李振湘、军区直属队政治部主任魏天禄、院长徐杰三、刘振之等人领导下,收治伤员4000多人,其中转运到军区医院治疗的重伤员有1607名。在此期间,军区卫生部还决定以刚刚开学不久的华中军区卫生部第二期医干轮训队和盐阜区卫生学校为基础,组建第二临时野战医院,由李庆华任院长,在淮安城的下关驻地,成立四个医疗队,队长分别由学员杨东平、朱光、张玉成、张士印、郑奇等同志担任,开展伤员治疗工作。8月初,因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第二临时野战医院又延伸到射阳地区担任转运伤员任务。
苏中战役的胜利,并未阻止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的野心,由于战争形势的急转直下,华东野战军于8月底先后撤出淮南、淮北解放区。 9月1日,华中分局决定所有后方机关由淮安向射阳河东西沟墩一带转移。华中军区驻淮城各医疗单位,奉命撤离。第一后方医院由淮安湖心寺移驻射阳,第二野战医院组建后移驻东台西竹横港;第八后方医院撤走后调进第四后方医院五所。
     9月上旬,淮安后勤部司令部在泾口、临城两个区成立伤员办事处,选派专门人员负责,保证前线受伤战士路过淮安时不发生困难。15日,国民党军队从泗阳众兴镇分两路向两淮进攻。 17日,华中分局和华中军区机关由淮城东陈圩移驻苏家嘴一带。19日,华中野战军在奋起迎战后,主动撤出淮阴。24日,国民党军队推进淮城,淮安又暂时处于白色恐怖之中。
      面对国民党军队向华东解放区大举进攻,华东野战军在北撤山东过程中,于10月19日至11月1日,以主力28个团在废黄河两岸地区组织了大规模的涟水保卫战,齐仲桓、陈海峰等亲自带领部队医院在涟水县以北收治和转运伤病员。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保障2444名伤病员的及时治疗和向沭阳县桑墟、万匹一带安全转移。1947年7月,齐仲桓率卫生部西进,参加创建中原解放区的斗争。

      创办医校,出版医学刊物


      为做好军事斗争中的医疗救护工作,1945年初,苏浙军区把培养大批医务卫生干部作为当务之急。4月中旬,在浙江孝丰城,招收“愿献身于人民医疗卫生事业的抗日救国知识青年”,创办二期苏浙医校。由苏浙皖边区政府主席吴仲超担任名誉校长、苏浙军区卫生部长李振湘兼任校长、张贤任教务主任。开学大约一周,国民党第三战区顾祝同调集15个师7万余人向孝丰地区疯狂进攻,学校奉命转移,辗转到达安徽茅山后,继续上课。9月,又奉命北撤,乘船沿江北上,为通过敌人封锁线又弃船采取昼伏夜行,连续行军300多里后到达黄桥,经过五天休整,又继续北上,水路乘船,陆路步行, 经东台、建湖等地,最后到达淮安城,整个北撤行程有700多华里。到达淮安后,选择市中心临街的一幢中西合一的中国银行大楼为校舍,校门正中横幅上写着“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个大字的校风,以街对面的宫殿式古建筑天主教堂为大教室,继续上课。华中军区以该医校为基础,经过调整、扩充,学员分一队、二队,定名为华中军区医务职业学校。由军区卫生部副部长李振湘兼任校长,张贤任教务主任具体负责全校工作。由队长林伟讲战伤外科及简易治疗24种(即皮下、肌肉、静脉注射、灌肠、导尿、输液、洗胃等)和战伤急救学(换药、止血、包扎、固定、后送等);陈同怡讲解剖生理学和内科学,张贤讲药物学;队长汪平讲传染学、妇产科学及护理学等十门课程。1946年5月12日,华中医校一、二队学员毕业,大部分学员分赴前线野战医院。

      1946年6月10日,由华中军区卫生部创办的华中畜牧兽医学校在天主教堂开学上课。学校由主任苏国勤负责;办学宗旨为培养畜牧兽医人才,以发展华中解放区之畜牧业(如家禽),使农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改善为目的。该校内部称华中军区兽医训练班。齐仲桓部长于6月8日对记者说:“畜牧兽医训练所已开始招生。有了这样的人才,每年因瘟疫而死的畜类将大大减少,并可进行改良牲畜的种子,把外国的优种拿来改良,以提高生产,这在华中还是件新的事业。”同时,卫生实验所的化验检查工作亦开始进行,第一期化验训练班开始上课。
     由于战争的规模不断扩大,伤员越来越多,而技术人员状况既缺又低,上级决定,以苏皖边区政府卫生学校(校长江上峰)、华中军区卫生部医干轮训队(队长李庆华)、华中军区卫生部化训班(主任尹大本)、华中畜牧兽医学校(主任苏国勤)、苏北军区卫生学校(主任王子良)、淮南军区卫生学校等单位为基础,合并成立华中医科大学。8月初,军区卫生部于淮城天主教堂驻地召集江上峰、李庆华、郭景超、张凯等有关同志参加会议,讨论医科大学办学事宜,会上决定由郭、张两人在军区卫生部直接领导下,负责筹备工作。医科大学设本科班,培养能为部队和医院服务的较高水平人才;附设医务干部轮训班,以培养和提高部队连以上医务干部医疗技术水平;附设化训班,以招收新生为主,培养为部队、医院服务的中级卫生检验人员;附设兽医学校,以培养为部队服务的兽医工作者;附设卫生学校,招考具有初中程度的学生,以培养为部队、医院服务中级卫生技术人才。8月中旬,在《新华日报》刊登了招生广告。由于战争形势的急转直下,根椐上级指示,筹组中的华中医科大学自淮安城东撤,在阜宁县东沟镇集结后宣布成立,经过整编、合并、轻装、接收、移交等一系列工作,于9月底北撤,途经涟水、黄河故道、沭阳、新安镇、郯城、临沂,于10月中旬到山东沂南县,与先期到达的淮南军区卫校汇合,归华中医科大学建制。
      华中军区卫生部在淮安期间,还成立淮安华中医务杂志社,出版了《华中医务杂志》,在《新华日报》华中版上定期出版卫生专刊。由卫生部副部长李振湘编辑的《外科手术图谱》《卫生战士》《改进今后战伤救治工作意见》《淮宝县春季抢救瘟疫经过》等专著及文章相继出版和刊发。

      开展城市环境卫生防疫运动


      广大部队干部战士从农村进驻城市,面临着全新的生活环境。军区卫生部首先把改善淮安城的卫生面貌,预防传染病的发生,解决患病者治疗,作为急待解决的卫生事务之一。1945年冬天,军区卫生部为地方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地方医生在淮安城东长街、小渔市口、西长街、北门十王堂巷口、市场旁镇中心前后设立五个种痘小组,免费为12705人种牛痘,其中小孩占十分之七。由于种痘及时,到1946年春天仅有一个儿童患天花死亡,解除了群众“四九不冷天,家家哭少年”的忧虑。

      文渠是贯穿淮安城的一条曲折水道,因多年失修,生活垃圾倾倒,河道淤阻,成了臭气味的发源地、蚊蝇的孳生处。1946年2月中旬,由军区卫生部、淮安县、淮城市发起,成立文渠疏浚委员会,开展文渠疏浚工作。从3月初开始,驻城部队、机关抽派部分指战员、工作人员和淮城及近郊各乡民工数千人,经过40多天的紧张施工,使文渠水流通畅,由死水变成了活水,改善了城镇居民生活用水。
      4月18日,为了有组织有计划的推行淮城市镇卫生工作,淮城市政府和军区卫生部合作,成立淮城市卫生事务所,由张贤、刘晓屏二同志任正副所长,事务所内设环境卫生和保健两股。卫生事务所召开淮城市各镇镇长会议,讨论研究淮城市卫生工作怎样开展。会后,鱼市、瞻岱、观塔、北辰、瞻韩、文昌、庙南七镇组织了卫生委员会,张贴卫生宣传标语,发动群众打扫街道。事务所还雇用10个清道夫,设置了60个垃圾箱,建了4个蓄水池,其中在文渠旁设立3个;在文渠与蓄水池之间架滤水管,滤水管里放置沙质、砖块、木碳,使河水经过滤变清,蓄入池中的水,供居民饮用。
      6月9日,淮城市以驻军为核心发动全城的大卫生运动,以个人卫生、街道环境卫生和室内清洁为中心进行全城清洁运动大检查。6月10日,华中军区卫生部卫生专刊第九期发表“淮安卫生状况”。介绍了淮安卫生工作开展情况。指出“由于八年来敌伪顽的罪恶统治,淮安居民普遍的患着各种恶性的传染病,像梅毒、淋病、严重的皮肤病。由于他们的过度贫困,没有更多的时间来求治。尚有一部分居民在遍体疮痍下呻吟。这是尚须要作更多的努力的。这在‘为人民服务’的卫生工作者固然是义不容辞的,同时也希望着各界在经济上和药品上予以有力的援助。”

      军民协力,扑灭霍乱疫情


      6月下旬,淮城城里庙南镇、六珠镇、西门一带相继发生霍乱病人,河下接连有5人患霍乱病死亡。华中分局、华中军区司令部、五分区等领导人一方面组织人力、物力大力支援防治工作,一方面指示淮安县、淮城市政府迅速扑灭疫情,救治病人。30日,军区卫生部、五专署卫生局、淮城市政府联合召开淮城市防疫会议,决定防止霍乱的三项办法:(1)卫生部拿出三百瓶疫苗(可注射1.2万人),替老百姓打防疫针;(2)各个吃食店、小摊子不准卖不干净和生冷的东西,水井陀螺一丈以内不许倒脏水,灰要倒到垃圾箱里;(3)组织临时防疫医院,不要钱替得病的人医治。临时时疫医院设在原县学大成殿及两侧廊房内。中西医研究会开始每天统计淮城市区近5万人口发病情况,向五专署卫生局及齐仲桓部长报告。由于霍乱疫情越来越严重,7月9日,华中军区司令部、苏皖边区政府颁发《紧急防疫令》,并制定《防疫运动实施方案》。 《紧急防疫令》指出:“今年天灾人祸,民不聊生,入夏以来,霍乱乃更猖獗。现海安一处,因霍乱而死者,将及千人;淮阴、淮安各地亦相继发现,据五专署卫生局报告,淮城市居民染霍乱者10余人,死8、9人。板闸染霍乱者10余人,死7人。城东北马厂、徐家荡各处,均有霍乱发现,且先后已死6人,各乡村皆相继发生。淮城附近军队,亦有战士3人因霍乱而牺牲。值此盛夏之际,霍乱似有大流行之趋势。为此,则影响我解放区军民生活与战斗生产至深至钜,务须急起防范。兹特责成各地驻军及各级政府,应即速依照所颁防疫办法,各就驻地开展防疫运动,抢救危亡,预防传染,以期扑灭瘟疫流行,而保障全体军民健康。”《防疫运动实施方案》分组织领导、防疫、预防注射、检疫、一般卫生、抢救等六个部分,明确各项工作的具体要求。11日,苏皖边区政府拨出抗币10万元,在淮阴城东门外慈云寺设立霍乱医院,大众医院、仁慈医院也增设治疗所, 赶制大批生理食盐水,以备急用。洪泽湖西区等疫区也组织医疗力量救治。

      淮城临时时疫医院经3天筹备,于7月4日开诊收治病人。由军队抽出20名军医作医疗骨干,淮城中西医研究会从西医会员中抽出30人,以15人为一批,每隔3天轮换一次,协助医疗工作;中医会员则负责动员病人住院治疗,并协助地方干部发动群众开展卫生大扫除和灭蝇工作。医院使用的强心药、注射用食盐由部队供给,现买白铁制作蒸馏水的器具,由专人负责制造蒸馏水供配制生理盐水用,燃料由淮安县孙兰县长联系从淮城附近的农村筹集,每日送来;医务人员吃饭由部队供给。因门诊病人逐日增加,需要挂水(输液)的人很多,蒸馏水的需要量较大,蒸馏水器也由10个增加到30多个,而蒸馏水器常坏,专门雇1人负责修理。抢救治疗病人的工作持续到八月上旬。淮城究竟发生了多少霍乱病人数字无法查考,据知情人回忆,约有千人之多,而疑似病人则更多。华中军区统计其直属队、第一师、第六师和第七纵队共发病179人,死亡41人。因无新发病人,淮城市临时时疫医院撤销。由淮南军区卫生部为一个队,淮城民众诊疗所为一个队,组成华中军区第八后方医院,院长章逸,副院长傅达辉。

     筹划解放区的卫生工作建设


      1946年1月6日,华中军区卫生部在淮安城召开了第一届卫生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各军区、各纵队(师)、各军分区、各医院以及各专署的卫生部门领导同志。会上齐仲桓部长、李振湘副部长分别作了报告,提出了“动员一切力量,克服一切困难,强调集中统一领导,加速解放区卫生工作建设,提高部队战斗力。”会议历时半个月,讨论议题9件。会后,华中军区司令部发出《关于组织群众医疗机关的指示》,指出华中根据地有2300万人民群众,大力开展群众卫生工作,当为我军卫生工作中心之一。

       2月21日,华中军区卫生部指示华中医务职业学校主任张贤在淮城新市场筹办的“淮城诊疗所”开诊。淮城诊疗所由张贤任所长,由李钦哉任副所长兼内科主任医师。因受房屋条件限制,治疗所只设内科、外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肤花柳科、妇产科、小儿科门诊。遇有重病员不能来诊疗所诊治的派医生出诊。来所就诊的群众有的全部免费,有的只收药费和敷料费,使一般穷苦民众都得到了看病的机会。诊疗所开诊后,距淮安近百里路的涟水、淮宝县群众都抢着来看病。医生的医疗技术过硬亦深得群众信赖。居民韩某夫人难产已经三天,经产科的医生施行手术后,安然脱了险;马某夫人腹中生了个囊肿,多年不知是什么病,经破腹将囊肿取出后病愈。西长街夏某的七八岁女孩患流行性脑膜炎,经诊断确实后,即行注射、服药治疗,不几天就脱险了。2月27日,艾群在新华日报发表《人民的医院》文章,介绍淮城诊疗所。
      1946年4月1日,苏皖边区政府假清江市仁慈医院召开卫生行政扩大会议,会期一星期,各区专署,县、市政府暨卫生院院长等主管人出席,民办医院、卫生合作社主管人参加。边区政府指出卫生事业是和平时期工作之重要一环,自应力课正轨,提高工作效能,以适应各地实际需要。会议期间,各地回报目前卫生状况、现有医务机关、现有人员,最为普遍的流行病及救济需求;各地对卫生医药、中西医生、医院行政组织系统等提出建议。4月5日,军区卫生部长齐仲桓在会上作了“新四军的卫生工作是怎样搞起来的”重要报告。
      5月20日,在淮城卫生事务所领导下,成立“淮安中西医研究会”,推选张贤为主任委员,推选中医宋畏天、西医阮素光为第一第二副主任委员;研究会下设调查研究、防疫急救、宣传教育三股。每股设正副股长各1人,以从事调查瘟疫流行,鉴别药品真伪、防疫注射,特殊情况如空袭中受伤人员的抢救和卫生常识的宣传等工作。并着手筹办中医中药免费诊所,为有病无钱而得不到治病机会的贫民服务,亦作为学习研究基地。拟将产妇休养所扩大为产科医院,打算以最低的费用或免费来收容产妇;拟办助产训练班,训练新法接生人才,进行土产婆登记,采取工读办法加以改造,成绩优秀者,发给营业执照。5月下旬,卫生事务所举行中西医考试,淮城、河下等约30余人考试及格,发给《淮城市医生开业执照》。
      6月8日,整军复员工作开始。军区卫生部拟将部队卫生机构除留必要人员外,复员到地方进行卫生工作。准备在淮城、清江、高邮、宝应、宿迁设立5个民众医院,并组织地方卫生事务委员会,以与各阶层人士密切合作。民众医院的主旨是将药品大批购进,按成本替群众治病,赤贫亦可免费给药,由地方公益金中抽出一部分补偿之。齐仲桓部长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我们要做到:(1)把病治好;(2)药费便宜;(3)技术正规;(4)以达到真正为人民服务的目的。”他向记者介绍淮城诊疗所时说:淮城诊疗所“现在每天有150人以上来看病,他们把病人用小车和驴子驼来,有的还要求住院,现在正设法将病房扩大,并抽一些技术较高的干部参加病房工作。”齐部长告诉记者已决定把淮城诊疗所扩大为人民医院。并说:“我们有X个后方医院,每个医院有多名病员,现在正在突击治疗,使他们归队,参加生产。”而开展群众性的治疗工作尚有具体困难,主要是“药品非常少,人民要求看病的太多,我们看到病人躺在床上,不能不替他们医治,今年灾荒严重,淮北淮海等区脑膜炎、回归热等病流行,而盐阜淮涟一带,向来是黑热病流行地带,占世界第三位,我们派许多治疗队到农村去为病人服务。但是药品不够,使我们不能满足病家的要求。我们希望救济总署送更多的药品来,或者派医疗队来帮助我们工作。”
     6月20日,华中军区司令部批准军区卫生工作会议所拟定的协办地方卫生事业一案,军区司令部要求各部队在所在驻地组织人民医疗机关,如诊疗所、人民医院、医生合作化。
      在华中军区卫生部及苏皖边区政府的领导下, 1945年10月,淮安县人民政府决定以淮安总队医务室为主成立“淮安县立医院”,聘请社会医生马韵和担任院长。1946年1月底,淮安总队进行整编,划归正规部队,原总队医务人员从“县立医院”分出,县立医院只有马韵和1人,于是将“县立医院”改为淮安县政府医务室。
      1946年5月,复兴区瘟疫流行,许庄村62户有41户人家有病人,全区4月份就病死16人。区政府、区联会为防止瘟疫蔓延,抽出生产资金2万元(抗币)于14日创办“大众医院”。聘请地方中医刘宾南、西医刘德恺、李济民轮流到医院应诊,对抗属、穷人不收“封子钱”,并免费给群众治疗黑热病。后来从钦工“益民医院”请来胡仲亚、何云桂二位医生,医院正常开诊。淮宝县回归热、伤寒、梅毒等疾病流行。同时,淮安周边各县市也积极行动起来,与疾病作斗争。淮宝县政府于5月10日开会决定由医师9人、政府1人成立两个巡回治疗组,分赴病灾最重的陈集、盐北等区医治病人,到月底治愈了2964人。清江市调查统计全市13万人口中有1万人患有伤寒、回归热、花柳病、疥疮等疾病,市政府提出“减少疾病”的口号,除在群众中扩大宣传卫生常识,拿出6.7万元华中币购买药品,治疗发病人数较多的伤寒、回归热病人,鼓励中医用中药医治病人,对疗效好的治疗方法予以奖励。
     6月初,苏皖边区第五行政专员公署卫生局正式成立,在淮城中山路开始办公。19日,苏皖边区第五行政专员公署发出“为促进卫生建设,解救人民病苦,并加强各县卫生行政领导,特建立卫生局专责领导,委令郑刚同志为卫生局长”的训令。7月5日,召开各县人民医院院长会议,已设立县人民医院的由院长出席会议,人民医院在筹备中的由主要筹备人员出席。讨论各县人民医院办理方针,了解工作情况,具体布置今后工作并使卫生局与人民医院取得切实领导与帮助关系。
      1946年11月,当白色恐怖蔓延时,淮安县人民政府机关向季桥方向转移, 11月6日到达苏嘴吴码时,决定将县政府医务室、复兴区大众医院、益民医院的人员与药品器械合并,成立淮安县人民医院,由民政科长陈方白兼任院长。嗣后,医院的医务人员将药品、器械 “一担挑”,跟随地方武装人员,与敌人周旋在淮安大地上。

     与宋庆龄保持密切联系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宋庆龄在香港创建“保卫中国同盟”,争取海外华侨和国际友人支援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宋庆龄把保卫中国同盟改名为中国福利基金会,迁址上海后,同中国解放区救济总会密切合作,在继续争取海外救援机构的援助外,还向联合国救济总署和国民党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争取公平合理地援助解放区。10月25日,宋庆龄给国民党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负责人蒋廷黻博士写信指出:“再设有哪个单位能像国际和平医院和由它派生出来的医科大学和制药厂那样值得救援的了。”强调 “这些医院的所在地曾一再受到过敌军的袭击的破坏。……房屋、设备、人员都曾屡遭损失。”1946年1月,宋庆龄通过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委派奥地利记者严裴德到苏北解放区的淮阴、淮安,调查解放区缺医少药及苏北人民受日本侵略军迫害情况。严裴德在淮安考察时,受到华中军区卫生部部长齐仲桓的热情接待,齐仲桓详细地报告了华中军区医院面临缺医少药的实际困难。2月10日严裴德离淮去沪,向宋庆龄做了详细的回报,并发表调查报告。2月底,宋庆龄派严裴德等一行十数人由上海将联合国善后救济委员会募集的“医药器械、牛乳奶粉、旧衣服”三大类救济物资,运送给华中解放区。不久,宋庆龄听说美国军队准备把菲列宾玛尼拉的一所刚刚建立的海军医院作为战争剩余物资拍卖时,当机立断,要买下了这所医院,后在美国援助会的帮助下,以43000多美元的国外捐款买下了这所医院的全部设备,支援苏北解放区。医院全套设备共1217箱,总重430吨,从玛尼拉运到上海后,被装上大小700多条船,分批从上海运到镇江、扬州。在沿运河向北运送过程中,突破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封锁, 1946年6月3日,曾遭黄百违的第25军扣压,周恩来得知后立即致电国民政府蒋廷黻博士:“请望飞速放行为祷。”蒋廷黻威慑于宋庆龄的威望,不敢违命不从,即复函周恩来,称“周先生大鉴,系(35)发字第五四五号大函奉悉。运淮阴物资已代电二十五军,请即放行。”但国民党军队不甘心将如此多的医疗物资全部转交新四军,于是他们偷偷将一些药品从药箱中取出,以砖头泥土代之。6月底,第一批50多箱西药运抵湖兴寺,齐仲桓和李振湘联名给宋庆龄签具收条,表示谢意。29日,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承给宋庆龄写了感谢信。8月上旬,医疗设备全部运到湖兴寺, 13日,苏北国际和平医院在湖兴寺挂牌,20日正式成立。苏北国际和平医院由华中军区卫生部部长齐仲桓兼任院长,副部长李振湘兼任副院长,陈海峰任总医师。淮安群众知道这所医院是宋庆龄支持赞助的,称该院为“宋庆龄国际和平医院”。国际和平医院有250张床位的成套设备和手术床、手术器械、显微镜和X光机等,有大批药品、敷料、钢丝夹板,有化验室和病房的其他必需设备。有医护员工80人,设有内科、外科、儿科、传染科以及化验、放射、病理解剖、手术室等临床和医技科室。联合国救济总署还调来一批医务人员,其中有4位美籍医生和护士。如外科医生薛尔茨(原任联合国及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医疗部外科医生)、护士长慕美佩(原任驻华联总南京分署临诊护士)等,苏北国际和平医院成为新四军中条件最好、医疗质量最高的医院。外科医生薛尔茨写给女儿的信中这样说:“我是每天在宁静而非常美丽环境中工作的,这里是一所正规化的很有秩序的医院,有一个医院应该有的各种医疗工作制度”。他对医院职工的好学精神,服务态度十分敬佩。他告诉女儿:“这里职工好学,业务技术令人佩服”,“他们渴望吸取先进技术,多次向我提出,要我详细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外科战伤救治技术以及各种医疗技术的新成就、新发展。”“他们对伤员无微不至的医疗服务态度是罕见的!”。薛尔茨对新四军在战争环境下分阶段逐步培养医务人员的方法感兴趣,他给女儿的信中写道:“我亲眼所见他们能将一个印刷排字工人培养成熟,具有外科基本训练的外科医生。我经常和他一起外科手术。”9月,国民党军队向苏北大举进攻,好容易建起的医院又陷于国民党空军的狂轰滥炸之中。9月下旬,医院被迫转移,大量辎重无法携带,忍痛沉入运河河底。医院的医护人员和伤病员在齐仲桓的带领下,向淮安县苏家嘴一带转移,陈海峰最后撤出淮城,当他带领河下镇的一批伤员,冒着蒙蒙细雨,于傍晚时分从东街撤出,而国民党军队已从北街进入镇内。
       宋庆龄对医院的遭遇,亦十分关注。1947年1月13日,她在写给齐仲桓的复信中说:“我们对淮安附近的国际和平医院短暂的寿命,深表遗憾。虽然你们目前遭到短暂的挫折,我们仍感到你们为这件有意义的事业所花的努力不是白费的。创办和维持国际和平医院的精神将激励我们不久重建该院。你的报告,一向令人感到兴趣。尤其是那张所需物品的清单更为可贵,它可作为我们今后争取物资的参考。虽然我们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满足你们的需要,但以俟一批急需物资到达后,我们仍将争取把它们运送给你们和其他国际和平医院”。




光阴荏苒,七十多年过去了,回顾华中军区卫生部在淮安组建及工作过程,深深地感到在战争环境中从事卫生工作的前辈们高尚情怀,和为革命事业的献身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他们在敌人磨刀霍霍的背景下,在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充满着对人民解放事业的必胜信心和决心,积极开展伤员的救护和地方卫生事业。曾在华中野战医院工作的西南铝业集团离休干部诸葛珍同志回忆华中医务职业学校一队时告诉人们那是“白衣战士的摇篮”。曾在华中军区卫生部第一后方医院、苏北国际和平医院工作的周惠君同志,在1946年6月至8月间,在敌机低空扫射情况下,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坚守岗位,多次参加转移伤员的战斗。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参加了宿北、莱芜、孟良崮战役,从事救治伤员工作,在新中国的建设中,成为我国医药卫生科技管理工作的奠基人之一。陈海峰院长更是一位老有所为,乐于奉献的“老卫生科技工作者”。1978年担任编辑《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秘书长,退休后仍为该书的编纂尽心尽力,先后出版《中国医药卫生科技史》等多部专著,于1991年5月以卫生部科技局局长身份,来车桥中心卫生院视察,1999年被卫生部授予“老有所为贡献奖”,曾将他收藏的国际和平医院的物品美国毛毯和计血器等捐赠给淮安市“苏皖边区政府旧址”作纪念品。晚年,曾发表在湖兴寺的回忆文章,他说:“湖兴寺始建于唐代末期,又名佑济寺、十方禅院,位于淮安城西北5华里,背堤面湖,为淮安第一名刹,也是苏北地区的佛教名寺之一。我们到达湖兴寺后,发现这里确实是一个景色秀丽的好地方。全寺占地500亩,松竹苍翠,鸟语花香,200多间古刹的屋顶大多是绿色的硫璃瓦,五进殿院,十分壮观。南侧为湖心寺正门,北侧紧靠运河,东侧古木参天,西侧有大片的翠竹林,竹林中一座二层小洋楼。”在华中军卫生部担任领导的齐仲桓,汉族,今辽宁省法库县人,1910年出生。1955年曾任中央卫生部部长助理,后来不幸被错划为“**分子”、“现行反革命分子”,于1970年4月25日,含冤离世。1975年2月,国务院卫生部为他平反昭雪,称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好党员,好干部。”李振湘,汉族,湖南邵阳人,1914年出生。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兼南京市卫生局长等职务,1955年被授予军医大校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不幸于1960年逝世。江上峰,又名声峰,1894年出生,福建建瓯人。北平解放后,担任中央卫生研究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前身)首任院长。1955年调任中央部卫生部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厅主任。1958年退休,著有《简易气功疗法》、《科学气功学》、《延年益寿》等三本书。1965年因患心肌梗塞病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11-24 10:46 , Processed in 0.052399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