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270238|回复: 3

[原创]天的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15 20: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天的眼

陈富强

古人在许多地方要比现代人聪明,比如给一些自然景观取名字就是一例。杭州西湖一向负有盛名的十景现在叫老十景,是为了区别于后来的新十景,从新老十景的名字来看,稍有点文学修养的人一眼就知,新十景难与老十景媲美,老十景依旧独领风骚。

这次我去天目山,更坚定我的这个观点了。其实,在杭州市内就有一条天目山路,去天目山走的就是这条路。在我没有去过天目山之前,对于这条路名我不是太在意,到了天目山,我才感叹,古人真是聪明绝顶,天目,苍天之眼睛也,这天目山,不就是天眼么。

事实上,我眼里的天目山,真是名副其实的,因为那里丰富的植物资源,美丽的自然景色,都是我见过的名山里少有的。在我的记忆中,一般人去看天目山,主要是指西天目,而且是以植物见长。天目山与杭州的渊源则要上溯到亿万年前的地壳运动,因为杭州周边的那些山均为天目山的余脉。杭州周边的山也是颇为秀丽的,可以想象,一座山的余脉已经是如此不凡,那么它们的崇山峻岭呢,一定更是雄浑而壮观了。

相对于西天目,东天目的开发似乎要迟一些,但真正到过东天目的人,却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在东天目山上的昭明禅寺可以证明一些历史的记载。再有一些古时候的文人留下的诗文也是一些有说服力的证据。古人总是比我们抢先一步,将好景色看遍了,我们以为去探险了,见到了一处好景了,回头一查文献,古人老早就在那儿留下过屐痕了。

东天目最值得一看的是水和树。东天目的水不是静止的,是奔腾的瀑布群,从高处泻下来,一节一节,有如长练,如虹的,也有珍珠飞溅,似雪的。这一组瀑布没有太多的曲折迂回,几乎是呈一条直线从顶上往下翻滚,因为山势,就飞出千姿百态。

瀑看多了,像东天目这样的瀑布群倒真是第一次领略,它们有一个名字叫百丈九连瀑,每个瀑布又分别有自己的名字,这些名字以瀑布的不同形状而得名,应当是现代人的智慧,但细读了,发现它们还是没有摆脱古人的框框。比如其中有一瀑得名珠落玉盘,就不免让我想起白居易的诗句:大珠小珠落玉盘。虽说名字与古人有扯不清的牵连,但瀑布却真是让古人和现代人都要叹为观止的。

在我以前看过的瀑布中,要么是垂成一线的,以长度取胜,但它的缺点是一览无余,观者只要一仰头,它就尽收眼底了。也有以宽度形成奔腾之势的,它的优势自然是气势磅礴,但也缺少回味。东天目的瀑布群则两者兼蓄,既有形似线状的,也有状若珠滩的,而且它们相对独立又首尾连接,从上到下,一气呵成,让人在攀登的过程中,尽享自然的神奇。

九连瀑没有在山中遮遮掩掩,让人大饱眼福的同时,也增加了观看的难度。为方便旅人而修建的石阶就只能以相对直线的角度上升,这样就使石阶比一般的登山道要陡峭许多,但正是由于石阶是沿着瀑布群修建的,所以在上升的过程中,瀑布是始终在眼前飞舞的,即使偶尔低头看路,充满耳畔的,也是瀑布无忌的咆哮。

过最后一瀑西岭垂虹,就可进寺,看昭明太子当年的读书处,但我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只是皮毛,加上寺是后来重修的,大殿和佛像虽金碧辉煌,却与那段历史隔着一种无形的距离,看上去就少了些沧桑感。从寺里出来,就转入另外一条下山的道路。上山时看到的是水,下山时见到的就是树了。这条山道从林中辟出来,两旁是原始森林,因为树挡住了我的视线,我无法看得更远。

事实上,在我上山的过程中,浓雾一直是在山间弥漫的,那些树只有一些朦胧的形态,像一幅水墨画,在眼前隐约。这些树的姿态,有些像黄山的松树,一律向上,其枝叶则伸向同一个方向,那个方向,应当是太阳光照最充分的南方。走在雾里,瀑布近在咫尺,能看清它们的身影,听见它们的欢歌,但见不到它们在山顶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姿势纵身跃下山崖的。

现在,我走在林间,能看清的也是它们近在眼前的一些树,至于它们在山脉间的苍茫,我是无法看到的,但它们的郁郁葱葱,层层叠叠,却能够在我的心里无边无际地延伸。有一些树已经有十分苍老的年轮,几个人也无法合抱,它们笔直向上,枝干毫不犹豫,只有一个目标。这些树是天目山森林中最有价值的植物了,如果除去山岩和飞瀑,在山间最漫长的生命也许就是这些树了,它们生于斯,长于斯,俯瞰人间朝朝暮暮,一些人来了,一些人走了,他们围观这些树,喧哗着,比划着,沉默的是他们眼里的树。

东天目的空气肯定是最清新的,因为我能从呼吸到的气息中,闻到绿叶淡淡的芬芳,这些空气仿佛是从树林中榨出来的,在空中四处流淌,人行其间,也成了这绿色的一分子,心随雾飘,恍入云端了。

看过了瀑布和树木,行至山腰,就是上山时的位置了,这时,从原路返回的旅人,重复看了九连瀑,但错过了在森林间的穿行。其实,他们错过的不仅是森林,还有一处瀑布叫东瀑的,他们也看不到了。看东瀑,要继续下山行走,看毕,依旧沿原路返回,不少旅人,看了九连瀑,穿过了森林,明明听见了东瀑在林中的飞歌,但再也没有力气去看这东天目最后的瀑布了。我去看了东瀑,我到东天目,是以看瀑开始的,我自然也是要以看瀑结束我的行程的。

东瀑与九连瀑的不同在于它是单独成瀑,它的气势似乎要比九连瀑中的线状瀑布壮观许多,我在瀑下的石凳上坐下,听飞瀑在我的耳边轰鸣,山中的声音,都被它吞没了,就只剩下瀑声了。我仰视着它,我无法判别东瀑和九连瀑的关系,它们的源头是不是在一起,它为什么要独来独往,是它相信自己的魅力可以与九连瀑相媲美么。从瀑名上看,东瀑缺少一些诗意,纯粹是以它所处的地理位置而得名的,或许人们过多地将目光投向了九连瀑,所以有意无意间将它冷落了。

在我独坐东瀑下的这一刻,没有一个旅人从上面走下来,他们绕东瀑而行,准备下山。这是无意的疏忽,或者他们确实是疲惫了,东瀑又不在他们的视线可及,于是,东瀑就这样被很多观瀑者遗忘了。这显然是一个有遗憾的结尾。很多事情,只要多坚持一下,就能做得更好一些。就像东天目观瀑,多走一些山路,就能完整地看到东天目的瀑布群了。

回家后,我找出郁达夫先生的游记,看到郁先生在很多年前游过东天目,不过那时的郁先生有昭明寺的方丈陪同,又夜宿昭明寺的客堂,比起我们这匆匆的步履,要从容多了,所以他写下的游东天目一文,也成了日后东天目的一笔遗产。

这次同游东天目的,有郁达夫先生的孙女郁嘉玲,这就是我回家要翻阅郁先生游记的缘故了。郁嘉玲走过的路,和我恰好是一样的,准确地说,是郁嘉玲一行在先,我在后。郁嘉玲在东天目循着她爷爷的屐痕看瀑观树,我沿着郁家后代的身影来与东天目约会。郁先生如何能知,这么多年以后,他的孙女也要到这深山里来寻她爷爷走过的山道。他更料想不到,还有一个读过他小说的人,也走进了山里。这个爱读小说的旅人,在这里看到了两座山,一座叫东天目,另外一座叫郁达夫,这是一座文学的高山,也有看不尽的风景。

天目山分东西天目,我看了其中的东天目,就觉得这山名的奇,再看山中的景色,说它们是苍天的眼睛,一左一右,似乎也是不为过的。下山时,我发现所处的地方叫太湖源镇,那么,浩淼的太湖源头就在这里了。
发表于 2006-11-15 20:4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感觉没有一个整体印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16 10:24:3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应该是看天之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17 18:0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楼艳琴2006-11-15 20:42发表的:
就是感觉没有一个整体印象

同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5-4-19 06:48 , Processed in 0.050258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