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67532|回复: 3

[原创]千年古寨——楼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20 16: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千年古寨——楼上
                                  朱良德

      石阡县国荣乡楼上村位于贵州省东部、铜仁地区西部,与省级佛顶山自然保护区紧紧相连,这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集古楼、古屋、古巷、古桥、古井、古树、古墓、古书、古风、古韵于一体,被誉为“佛顶山中罕见的明清古村落”。
      楼上,古称“寨纪”。始建于明弘治六年(1494年),是一座以周氏家族为主的血缘村落,是以家族血缘关系纽带兴建的寨子。整个村寨坐东北面西南,距石阡县城15公里,面积4.2平方公里。这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交通条件便利。据《周氏家谱》记载:周氏原籍江西南昌府丰城县桥东珠市巷,祠名大本堂,明进士周国照出仕四川威远县、修建江西会馆、家属于该县洛阳乡大坡里晒金坡居住,后移西蜀潼川乐冶县天井坝仁义乡、明朝弘治六年(1494年—距今502年),始祖周伯泉避难图存,贸易入黔,迁居楼上。历500余年的发展,保留至今,前有廖贤河环绕,后有苍山点缀,周围苍松翠柏古树环抱。
       楼上村整个村寨以“北斗七星”树为中心,以“北斗七星”的天枢至摇光交天权与天玑形成四个系象限,划分为不同的四个分区,其东南象限为生产区,西南象限为居住区,西北象限为娱乐区,东北象限为墓葬区,功能分区明确,让人惊叹。居住区的布局更让人惊奇,整个居民区的道路共2000余米,结构为一“斗”字,“斗”字的起点为一三合院的中点,结束点为村寨的水源,且起点位于北斗七星中天权—天现星的连线上。
       楼上村有楼上古建筑群、周氏宗祠、小屯寺、周氏墓群等文物,历史文化价值高。
       楼上村古建筑群,始建于明万历年间,集梓潼宫(戏楼、正殿、南北两厢及院落、后殿、观音阁)、天福古井、明清古民居于一体。咸丰十一年(1861年)部分毁于苗民反乱。同治六年(1867年)重修正殿及两厢。光绪八年(1882年)重建后殿。民国五年(1916年)建戏楼,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村民集资建天福井。民居中大都为清晚期建筑。2006年6月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戏楼,为穿斗抬梁式二层歇山青瓦顶建筑,坐东向西,左右厢楼配有走廊,居中突出舞台,置“福”、“禄”、“寿”彩绘屏风,正面及两侧梁枋下饰卷草纹挂落,檐下装鹤颈椽及板。
       正殿,为抬梁穿斗混合式悬山小青瓦顶建筑,坐东向西,面阔五间,两次间老檐柱间正中为对开板门,两侧为槛窗。两稍间廊柱间装板,正中开直棂窗。明间后檐金柱间装板至穿枋,上装走马板,置神龛。两山面带披檐。前檐廊间铺墁青石,两稍间后檐处分别有石梯下至后殿。北次间廊间立有《重修梓潼宫序》石碑一通。  
       两厢及院落,南北两厢均面阔二间,为穿斗式悬山青瓦顶。院落,呈长方形,地面青石板铺墁,横向对齐,竖宽不等。
       后殿,为两重檐四角攒尖小青瓦顶建筑,面阔三间,明间二层,为双重檐四角攒尖顶。两次间为穿斗式梁架。后殿前檐带廊,两山有披檐。明间屋面卷草纹饰屋脊,葫芦宝顶,小青瓦屋面。大梁题记为“皇清光绪八年正月初七汝南族等共修”。
       天福井井口坐东北面西南,井上建叠涩悬山穿斗小青瓦顶建筑。井口南侧立有修井石碑一道。
村寨中的民居保存了明末清初的风貌,为贵州省内少见。村中民居坐北面南,依山而建,鳞次栉比,古老幽深的明清建筑,比比皆是。民居多为四合院、三合院。四合院正房三间,两边各配有干栏式厢房两间,龙门呈内八字形状,意为趋恶避邪,财不外露。龙门不正对堂屋,都是歪着开,青石板古巷斜着走,又称“歪门四合院”。四合院古民居,家家户户都有龙门,只要把龙门关上,便可以防盗。三合院,正房三间,两边各配有干栏式厢房两间。一些民居堂上有匾,门旁有联。这些联匾皆有来历,大多与主人的身世、家族的荣显及撰写人的祝愿相关,内涵丰富,意境深远。窗棂间镶嵌精雕细刻的人物、鸟兽、虫鱼、神鹿、凤凰、花卉等图案,可谓独巨匠心,其艺术水平之高,令人叹为观止。其古民居建筑精致,花窗精雕细刻,技艺精湛,美妙绝仑,呈现出一幅幅龙飞凤舞,鸟鸣虫叫的画面,反映出这里的安居乐业和含蓄平实。
        楼上村民居“斗”字型古巷,各巷道均以青石板铺路,斑驳凹凸,巷宽2—3.5米,并有0.3—0.4米宽的排水沟与之平行,全村的天然雨水和生活用水,通过这条条水沟汇入廖贤河,注入乌江。几百年前,这种道路和排水系统设计的科学性,至今令人赞叹不已。
        巷道同时也楼上村最好的放火带。一旦发生火灾,人们只需撑着就近巷道两边的石墙直上屋顶,把瓦掀开,就能使火苗上蹿,从而截断火路,阻止火势蔓延。而且,楼上村的庭院两边,各修有一口用石条砌成的消防池。牢固的防火设施,使得500多年来楼上村都没有出现过大的火灾,得以完整地保存至今。
        周氏宗祠,坐北向南,面阔三间,大梁题记为“贵州思石二府新二甲所楼上住居”、“大清光绪拾玖年岁在癸巳仲冬月上旬建立”。西廊间有《轮水石碑记》石碑一通。
        小屯寺,坐北向南,建造年代不详,整个寺庙建筑精细、布局适体、陈设典雅、殿宇壮观。由于战火匪盗,现仅存正殿、寺院基址、和尚墓群、天井院落,其石墁院坝、石阶、石凳、石鼓、石缸保护完好。
        周氏墓群:村中古墓多处,阴宅阳宅相依相靠,墓冢文化深厚。有四方碑古墓、九子十秀才古墓、文林郎古墓等,墓群建造特色为省内少见,慕名前往观赏者,络绎不绝。几百年来,周姓人秉承勤学苦读之风,人才辈出。周姓一直推行勤、俭、忍、让、孝、礼、义、耕、读的处世之道。
楼上村至今保持着独特的汉族古代民族风俗,有哭丧哭嫁、吹唢呐、民间刺绣等古老的习俗。还有溜秧歌、毛龙灯、敬酒歌等传统习俗。
        哭嫁歌是楼上村人婚姻中的独特形式和内容。姑娘们从小就开始向长者学习唱哭嫁歌,人们把是否会哭嫁作为衡量一个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准,若只哭不唱,或只唱不哭,或哭得不感人,都视为才德低劣。哭嫁,贯穿于整个婚礼过程中,一般数日,越是临近婚期越是哭得悲烈,先是隔夜哭,后是夜夜哭,临近嫁期往往哭通宵达旦。哭嫁的内容丰富多彩,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众亲友、哭开脸、哭穿衣、哭上轿、哭木匠、哭读书人、哭生意人、哭媒人等。
        闹丧歌是当地丧葬方面的主要内容,长期以来除了形成一套完整的仪式外,还形成了用唱闹丧歌这一特殊形式来表现对死者的感情。闹丧歌,又称“孝义歌”、跳丧,世代承袭,进入近代,这一习俗得到传承和完善,形成相对稳定的形式和内容。闹丧歌分为开歌扬、接亡人、唱孝义、送歌神四个程序。
        长号唢呐,是一种民间民族乐队,每逢婚丧嫁聚等重大事项都要请长号唢呐队庆贺或代为致哀,是反映当地民众喜怒哀乐的真实写照,是群众喜乐见的民间吹奏形式。
        楼上村这座500余年的古村落,至今仍然保持着原有的风貌,却藏在深闺人未识,随着对文化遗产的关注,她正向人们撩开神秘的面纱。


通讯地址:贵州省石阡县直机关工委  555100
电子邮箱: zhuliangde3008@sina.com
手    机:13368568968
发表于 2006-11-20 17:25:57 | 显示全部楼层
先来旅游了,好地方,作者好文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1 08:4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楼骆中2006-11-20 17:25发表的:
先来旅游了,好地方,作者好文笔。
谢谢骆中老师赏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1 08:5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楼水菊2006-11-20 20:55发表的:
问好:欢迎你对本栏目的支持.文章对景点的介绍较到位,是否能在此的基础上再生发更大一点的思路,阐述一些自己的感悟.
     首先对水菊老师的认真批阅和建议表示真诚的谢意!
   至于“是否能在此的基础上再生发更大一点的思路,阐述一些自己的感悟”,我想把我的另一篇散文《楼上古寨》发过来,一并请编辑老师批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6-3 13:37 , Processed in 0.057903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