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铁血战斗铁军精神——纪念大胡庄战斗82烈士
王前生
1941年元月,**顽固派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国共联合抗日的统一战线遭到严重破坏。面对**顽固派的严重挑衅,中共中央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在苏北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高举全民抗日大旗,领导华中军民进行抗日斗争。就是在这样历史背景下,日伪也加紧对抗日根据地进攻,同年4月26日,在苏北抗日根据地盐阜区淮安县茭陵乡发生了气壮山河的大胡庄战斗。
1941年4月,三师8旅24团奉旅部电令,开赴苏北盐阜区执行部队地方化和加强与改造地方武装的任务。部队从皖东北出发,经淮海区进至盐阜区苏家嘴。部队长途行军,需要休整,恢复体力。团部为了保证部队的安全,委派1营副营长巩殿坤率2连82名指战员轻装担任对淮安、淮阴、涟水三个方向的游动警戒任务。2连前进到茭陵乡一带活动,监视三个方向敌伪活动。巩殿坤富有丰富的战斗经验和高度警觉,带领2连经常变换驻地以防敌伪偷袭。
4月25日傍晚,2连指战员隐蔽进入茭陵乡大胡庄,经察看地形决定在大胡庄西北的小西场宿营,并迅速派出警戒。由于连日疲劳,熄灯后,战士们怀抱枪支,和衣而眠。
由于当地汉奸的告密,涟水城的700名日伪军连夜出发,层层封锁包围了大胡庄。黎明前,警戒的哨兵发现了敌人,鸣枪示警。事发突然,2连在巩副营长和晋志云连长的指挥下,迅速抢占有利地形顽强抗击敌人,连续打退敌人三次冲锋。日本侵略者气急败坏,施放毒气弹,利用毒气发起第四次冲锋。2连指战员最后用大刀、刺刀枪托和敌人展开了近身肉搏,打退了敌人第四次冲锋。2连指战员共毙伤日伪军100多人。终因敌众我寡,副营长巩殿坤、连长晋志云以下82人壮烈牺牲,仅有一名小战士刘本成身受重伤昏迷在尸体下幸存。
这场惨烈的铁血战斗,虽然过去了77年,但我们今天仍然有必要去研究。从这场战斗中,2连指战员表现出来的“铁军精神”,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红色基因,自觉增强“四个自信”,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铁的信仰
从丰富的战斗经历来看,2连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丰富作战经验的连队。指战员中,巩殿坤副营长、晋志云连长以及连队的骨干都是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组成了2连的老班底,继承了红军的长征精神;在华北太行山区的抗日前线,他们英勇杀敌,不怕牺牲,身经百战,屡立战功,2连又有着八路军的太行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军委“巩固华北,开辟华中”的命令,他们随黄克诚将军从太行山根据地南下华中抗日战场,执行新的使命,从豫皖苏抗日根据地转战到皖东北,从八路军5纵队整编为新四军3师。1940年9月,3师主力东进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同志考虑到皖东北战略地位的重要,令8旅24团留下坚持皖东北抗日根据地。大家可想而知,刘瑞龙同志两次交待团首长坚守期间的六大任务,并当面将与中原局书记刘少奇联系的密码本交给团长胡继成,明确该团直接由刘少奇书记指挥。
在皖东北地区,敌伪顽匪有近万人,从敌我双方实力对比,可见当时的形势是多么严峻。但24团坚决执行中共中央中原局的指示,在当地党委领导下,以连为单位分区打游击,时分时合,神出鬼没浴血奋战,坚守了近半年,保卫了抗日根据地的三分之二地区,胜利完成了上级交给的艰巨任务。直到3师9旅于1941年2月中旬重返东北,两支部队并肩作战,收复了失地。4月中旬,2连随24团撤离皖东北,到苏北盐阜区归建。
由此可见,2连是个“铁心跟党,听党指挥”的连队,是一支明白“为谁打仗”的英雄抗日队伍。
铁的勇气
从敌我双方武器装备和人数对比来看,2连是一个藐视强敌和困难,具有大无畏英雄气概的连队。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2连全连只有2挺轻机枪,每个新四军战士只有一支老套筒式步枪,几发子弹,两把刺刀,4枚手榴弹,装备简陋。全连只有82人,加上巩副营长,共有83人。而敌伪的装备和兵力则强大得多,日军有200人,整整一个中队,伪军500人,敌我双方的兵力超过8:1。日军每个小队都配歪把子机枪3挺,一个日军中队配有机枪9挺,每个日军都手握一支三八大盖。日军还带来4挺重机枪和两门步兵炮,9枚掷弹简,更配有杀伤力极强的毒气弹。在被强敌四面包围的严峻时刻,2连指战员凭借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越是艰险越向前,在巩副营长和晋连长的指挥下,利用房屋、围墙、猪圈等地形地物,沉着冷静,坚决勇敢消灭敌人,连续4次击退敌伪的疯狂进攻,在阵地前,敌人留下了100多具尸体。
铁的意志
从战斗经过来看,2连具有不惧艰险、英勇顽强的意志品质。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当2连英勇击溃日伪的4次冲锋后,敌我双方死伤都很严重。俗话说,“两强相逢勇者胜”。3排长向副营长巩殿坤报告请求突围,巩殿坤命令:“坚守阵地,等待增援!”他非常希望驻扎在龚营集的2营的战友们能听到此地的枪炮声,及时赶来增援。当他辨明风向,顿感不妙,2营处在5公里以外的上风头,他们根本听不到这儿的枪炮声,无法获悉这儿的激烈战斗。他马上果断下令各排:“下定决心与阵地共存亡,誓与敌人决一死战!”“最后与敌人肉搏拼刺刀”……上午9时许,2排的机**牺牲了,炊事员飞身上去,向疯狂的敌人射出一颗颗复仇的子弹,日寇纷纷倒下。气急败坏的小鬼子施出了最毒辣的手段,向2连阵地施放了燃烧弹和毒瓦斯,2连伤亡更严重。
战士们的子弹打光了,手榴弹扔完了,装上刺刀与敌人搏斗,受伤的战士抱着敌人翻滚,用拳头打,用手撕,用嘴咬,用尽最后的力量,与敌人拼杀。腹部中弹的晋志云连长,左手捂着已经露出的肠子,突然跳出掩体,冲向敌群,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英雄的二连,悲壮的二连。
铁的作风
从打扫战场的场景来看,2连表现出了为了民族解放,不惜流血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战斗持续到中午时分,枪声渐渐平息,新四军三师8旅24团1营2连的勇士们,在大胡庄血战中,除1排2班的小战士刘本成因负重伤昏迷而压在战友的尸体下幸存外,82名指战员全部壮烈牺牲。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
当天,24团的政治部主任李少元同志带领政治处工作人员,在地方政府和群众的协助下打扫战场,竟然没有发现烈士们一具完整的遗体,连长晋志云的遗体无法辨认。几个身负重伤的战士拒不投降,日军竟丧心病狂地把他们绑在树棍上,放在山芋窖**活烧死。有的战士紧紧抱住敌人烧死在一起,有的还咬着敌人的耳朵。面对惨烈场景,军民悲痛欲绝,泣不成声,强压怒火,连夜掩埋了烈士的忠骨。
2连的勇士们,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抗战史上,没有留下姓名,默默无闻,但他们的英勇事迹将千古流芳,因为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作者系淮安市洪泽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秘书长)
大胡庄战斗英雄连是从红色沙区走出来的英雄部队
刘志甫
今天,我怀着激动而又沉痛的心情,参加大胡庄战斗研讨会,我有说不完的话题。
参加大胡庄战斗的部队是新四军第三师八旅二十四团一营二连。他的前身是哪支部队呢?这还要从刘汉生同志的一封信说起。
刘汉生同志是1927年参加革命的老同志。2015年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时,习近平总书记第一个为其佩戴抗日勋章,当时他已105岁了。2008年,他在给内黄县千口村就如何撰写村史碑文的信中说:“其中一段应这样写,大意是,在直南特委王从吾、刘汉生直接领导下,以千口沙区带党员和革命群众为基础,创建了直南特委第二支队(后改为杨得志支队第三大队),经过争取改造,围剿县(安阳、滑县、封丘、曹县、濮阳等)民团和土匪武装,逐步扩大发展为将近2000人的颇具规模的武装力量,于1940年麦收前后编成正规团,随黄克诚将军南下支援新四军。”
根据刘汉生老人来信的线索,我们查出了96位内黄籍新四军战士,其中烈士58人(民政局烈士名录),伤残军人18人,在外地工作的团级以上领导干部20人。这些从内黄县走出去的新四军战士,多是跟随黄克诚将军南下的原八路军第二纵队主力部队。据一些老同志回忆,1940年5月,八路军第二纵队在内黄县沙区整编,补充部队人员编制,原冀鲁豫的地方武装和民兵直接升级到八路军正规部队,大约有13000人,其中内黄县就有五六百人。令人遗憾的是,这些老同志都已经不在了,留下的只是些零零碎碎的片段材料和后人的记忆。
随黄克诚南下的八路军部队主力,共计5个团,即115师344旅的687、688,689团和八路军二纵新二旅5、6团,其中新二旅6团,在1941年皖南事变以后,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8旅24团,6团的前身就是刘汉生和王从吾创建的直南特委游击第二支队。即:直南特委游击第二支队→八路军6团→新四军24团。
直南特委游击第二支队是怎样的一支部队呢?
1938年9月,直南特委书记王从吾和刘汉生商定,以内黄沙区硝河两岸的青年党员为基础,以八路军344旅688团留在沙区的几名老红军干部为骨干,组建成立了直南特委游击第二支队,由688团来的长征干部鲍启祥担任司令员,刘汉生任政治委员兼特委军事部长,特委书记王从吾兼任政治部主任。
1938年冬,活动在濮阳、滑县、清丰、南乐、内黄一带的黄河支队被濮阳专员丁树本缴械,特委经谈判要回被缴枪支和被扣人员,为防止再次被**队伍袭击,即将黄河支队编入第二支队。
1939年年初,**滑县县长陈曙辉,经中共滑县党组织的争取,率部200余人起义,亦编入第二支队。陈曙辉任支队司令员,鲍启祥任副司令员,刘汉生任政治委员。支队已经达到上千人的抗日武装。期间,在延安抗大学习回来的裴志耕、梁一鸣、白浪、夏琪等同志,亦充实到第二支队,裴志耕任政治部锄奸科科长,梁一鸣任民运科科长,白浪任第一营教导员,并扩充濮县地方武装巩豁子几十条人枪,部队编为3个营,10个连和1个特务连,已初步成为一支建制齐全,干部坚强,武器精良,作战勇敢的革命抗日武装。
1939年秋,第二支队南渡黄河到鲁西南曹县、考城一带活动,通过考城县长于子元(中共地下党员)的工作,收编了当地的一支土匪武装(武装缴械),扩大200多枪支和人员。
同年9月,第二支队通过中共滑县党组织的关系,争取了封丘县地方流散武装刘风桐部几十人枪。同时,共产党员孙子方在内黄沙区组建的硝河游击队七八十人,也编入到第二支队。
同年冬,冀鲁豫根据地已扩大为直南、豫北、鲁西南三个专区,第二支队在菏泽、东明、曹县一带活动,直南特委决定将这里活动的抗日武装第六大队500余人,合编到第二支队。大队长鲍启样(当时实行精兵简政,第二支队已改编为冀鲁豫支队第三大队),原第六大队大队长张耀翰为副大队长,刘汉生任政治委员,原第六大队政治委员李一非为政治部主任。
直南特委游击第二支队是在与日寇和伪军连续作战中成长壮大起来的,先后经历过多次的战斗洗礼,特别是在1940年春攻克山东定陶县的战斗中,部队担任主攻任务,全体指战员以大无畏的英勇气概,捣毁日寇多个据点,胜利占领定陶县城,为以后担负攻坚作战积累了经验。
1940年4月,黄克诚率八路军二纵从太行东进冀鲁豫,在沙区对冀鲁豫部队进行统一整编。这时,直南特委游击第二支队已经改为冀鲁豫支队第三大队,被编入八路军第二纵队新二旅为第六团,团长胡继成、政委鲍启祥,刘汉生留地方工作。5月初,6团在八路军344旅旅长刘震,政委康克强率领下,与687团、689团越过陇海铁路南下,开赴豫皖苏根据地。
1941年年初,改编为新四军8旅24团,开辟创建皖东北抗日根据地;不久又开赴苏北地区,坚持开辟以盐阜、淮海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
参加大胡庄战斗的英雄部队,就是从内黄红色沙区走出来的这支队伍。
当时,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特别是多数同志在战斗中牺牲,大胡庄战斗多年不被家乡人知晓。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我们在追踪内黄新四军足迹,查寻新四军烈士名录的时候,才初步认定了11位内黄籍大胡庄战斗烈士。
(作者系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委党史办主任)
大胡庄战斗精神的内涵及其意义
刘国璋
大胡庄战斗惊天地、泣鬼神,谱写了一首气壮山河的壮丽诗篇。
一、这次战斗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
大胡庄战斗精神,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坚定的政治性。自1939年中国的抗战局面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限共、**,**军队不断与我军挑起战事,日伪势力更加猖狂地向我抗日根据地进攻。1940年5月5日,中共中央指示:“华北敌占领区日益扩大,我之斗争日益艰苦,不入华中不能生存”(《黄克诚与苏北抗日根据地》第73页)。随后,八路军第二纵队新编第二旅第六团奉命南下,后改编为新四军八旅二十四团。该团一营二连,为保证大队的侧翼安全,于1941年4月23日,移驻大胡庄,监视涟水、淮安、淮阴的日伪军。4月26日凌晨,由于奸细的告密,遭到从涟水城里连夜赶来的、8倍于己敌伪军的包围,但他们不畏强敌,英勇抗击,直到最后,弹尽枪毁。他们这种不怕牺牲精神,充分体现了他们政治上的坚定性,正是大胡庄战斗精神的灵魂。
2、具有高度的群众观念。我们从大胡庄战斗幸存者刘本成回忆录中看到,“26日凌晨4点钟时,二连战士们在熟睡中被叫醒,开饭吃得快的人又忙着给老乡捆铺草、上门板,炊事员也忙着还东西。一切都是那样地有秩序、有规矩,保持着当年红军的老传统。”这段内容使我们不难看出,二连的群众观念非常强。试想而知,在凌晨部队即将转移的十分紧张情况下能做到这些,实在是难能可贵。因此,也得到了群众拥护。在挖战壕时,有的父子、兄弟一起跑来帮着干。有位在地主家打长工的伙计,还自愿参军,成了二连一名新战士。当战斗打响后不久,当地群众主动辗转到团部报信。因此,大胡庄的战斗精神,也体现了军民奋战精神。
3、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新四军的主旋律,也是激励全体将士和人民群众团结战斗、无私奉献的一面旗帜。我们翻开抗战史料便可知道,二连随大部队从西北根据地出发,经山西、河南,辗转安微,再进入淮海区,然后东渡运河,到达盐阜区北部。在千里挺进长途奔袭中,历经无数次战斗,目的就是打击日伪,这正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这次战斗,除一人幸运生存外,其余的82人全部献出宝贵生命,充分体现了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战斗到最后,有的战士用尽最后一点力气,把枪拆坏,有的部件仍进猪圈里,有的部件仍进土井里,不给敌人留下一支好枪。
4、具有顽强拼博的革命斗志。二连的战士们在被敌人包围之后,没有屈服,而是迅速展开了斗争。副营长巩殿坤首先甩掉上衣,左手紧握鬼头大刀,右手抓着驳克枪,大喊:“同志们!敌人送上门来了,狠狠地打!”从而压住了敌人突如其来的第一次冲锋。紧接着鬼子把伪军赶在前面,对二连阵地发起了第二次冲锋,顿时,尘土砖瓦碎片、子弹布满天,二连的战士一个接着一个倒下去,然而他们一个顶着一个打,一个挨着一个上,使敌人这次冲锋又没奏效。敌人又组织了第三次冲锋,结果阵地上又留下了几十具罪恶的尸体。敌人第四次冲锋又上来了,战士们利用房屋有利地形,用刺刀拚、大刀砍,使敌人又退了下去。凶残的敌人便露出了强盗本性,他们从群众家抢来柴火,从庄子的上风头施放了毒瓦斯和燃烧弹,顿时浓烟滚滚,二连的战士们在火海中战斗,伤亡人数越来越多,但他们仍用最后一点力气继续战斗。机**牺牲了,炊事班长顽强地从血泊中爬起来,抱着机枪向敌人打出最后一颗梭弹,也倒了下去。二连这种不畏强敌、勇于拚杀的精神为大胡庄战斗注入了革命英雄主义的新内容。
二、这次战斗激发了苏北人民的抗日斗志
以前,苏北地区交通要道和重点城镇都被日伪及**顽固派占领,广大农村则为**特务、反动地主武装所把持,有的大地主家有500余支枪。在这一带,土匪众多,封建会道门武装遍及各地。人民群众不仅屡遭日伪汉奸的烧杀抢掠,还备受顽军和特务、土匪、反动地主武装的骚扰残害,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大胡庄战斗,像春雷在苏北抗日根据地迅速传开,他们英椎无畏的精神和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大大地激发了苏北人民的抗日斗志。
三、这次战斗精神仍具有现实作用
在今天我们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建设中,大胡庄战斗精神仍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一是鲜明的党性特征,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和道德观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二是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先进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优秀的内客;三是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重要思想;四是为我们落实好、完成好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各项任务,实现中国梦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决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加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因此,不仅在革命战争年代,需要发扬大胡庄战斗精神,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征程中,我们还会遇到更多的“大胡庄战斗”。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弘扬大胡庄战斗精神,以更加高昂的革命斗志,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奋力拼博,为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各项目标而不懈奋斗。
(作者系淮安区委党史办原主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