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评孙照明的《秋夜》    《秋夜》□孙照明   归巢的夕阳早已收拢了光的翅膀   最后的灯盏也终于闭上红肿的眼睛   村外坟地    野草萋萋   夜风吹过    声声虫鸣比夜风走得更远   如水的月光    缓缓流进谁的梦境   劳累的稼禾    还要在丰收的路上奔波多久   一只飘忽不定的流萤    多么孤独   像父亲睡梦中的一声喟叹    令人心痛   无边的秋夜啊   也因此又长了三分    在照明的诗作中,《秋夜》应该是比较奇特的一首。   照明是一位生在农村、热爱农村、又长期做农村工作的乡土诗人,故乡、土地、父老乡亲在他的笔下是厚实、生动、亲切的,散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虽然他笔下的诗情也不乏深沉,但从总体上讲,还是比较清新、明媚、阳光的。   这首却不同。   诗作一开始便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沉黑凄冷的秋夜,归巢的夕阳、最后的灯盏、村外坟地、萋萋野草、声声虫鸣、劳累的稼禾、飘忽不定的流萤等意象的相继出现,不禁令人想起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令人愁思满怀。   但中间“如水的月光    缓缓流进谁的梦境”一句,却突显亮色。在这样的一个秋日的夜晚,月光那么明亮,那么透明,这是一种令人心动的凄美。是啊,在时下农村这样的一个境况之下,乡村的夜景还是这么美,这么令人迷恋,对于乡村、乡景,这是诗人所不能忘怀的,也是所有人都不应该忘却的。   最后一节:“无边的秋夜啊,也因此又长了三分”,表达了作者对农村、对父老乡亲极大的关注之情和忧患意识。   这样的诗歌,是更具现实意义的。在钢铁文明不断发展、迅猛膨胀的今天,城乡的差别越来越大,对“三农”的关注与关心也不应当只停留在红头文件和标语口号上,还应落实在行动上。   希望诗人能够继续写出这样的诗歌,诗歌的本身也是对现实的警示,是呼吁,更是呐喊。   只是诗人自进城以后,离开了那片养育他的土地,离开了滋润他的那片文化土壤,就像缪斯横过了约旦河丢掉了竖琴,就像力士参孙离开了大地失去了力量之源,难以找到对乡土的那份诗性灵感了,这正是我所忧虑的。             2005年10月6日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