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227834|回复: 2

4月2日选发《春燕衔福来》等作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4-5 18: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东方远见 于 2019-4-5 18:54 编辑

efd7e24c7f2fa4302af679aaac39efdf_5ca220e548921.jpg
沈坤状元府一角  李正林 摄



燕衔福来章铜胜

     星期天下午,一家人去公园玩。湖堤上有些风,才长出新叶的柳枝在风中轻轻地飘动着,许是天气有些闷热的缘故,能看到桃红柳绿之间有几只燕子在穿梭。
      燕子来了,便有了燕语呢喃和燕子轻盈的飞舞,春天才不再是寂寞的。如果说随春风而来的燕子是春天的使者,那么雨中飞舞的燕子更像是这个春天的精灵,“微雨燕双飞”,是燕子让美丽的春日多了一分灵动。
      在我的记忆中,春天的燕子是衔泥而来的。在老家平房最高的房梁上,有两个燕子窝,一东一西,两窝燕子各据一方。每年春天,燕子都会如约而来。刚来的燕子好像做客归来,看到旧巢乱糟糟的样子,顾不上旅途的劳顿,便着手修补旧巢,为即将开始的生活忙碌。
      它们从我家的大门飞进飞出,心无旁骛地经营着自己的新巢,一会儿衔来一根细枝,一会儿叼来一团毛絮,时常看见嘴边脏兮兮的燕子,许是啄了一些湿泥,用嘴在巢边抹来擦去,像在粉刷自己的新巢。要不了几天的时间,一个黄泥簇新的新巢就筑成了。
      燕子是可爱的,大概是它对主人家的信任吧,完全没有做客的样子。对于住在家里的燕子,我们称它为家燕,是极其客气的。家里住着一窝燕子,也是可以自豪的事情。小时候,我和伙伴们常趴在土垒的墙上,用玻璃瓶子对着墙窟窿,拿根竹签掏蜜蜂,听进瓶子的蜜蜂无奈地发出嗡嗡的叫声。也会搬个梯子满村子找麻雀窝,掏麻雀蛋,可是没有一个人敢拿竹竿捅自己家房梁上的燕子,那样是会遭到家里大人一顿责骂的。
      史铁生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中写道:“春天燕子飞来时,家家都把窗户打开,希望燕子到窑里来做窝;很多家窑里都住了一窝燕儿,没人伤害它们。谁要说燕子的肉也能吃,老乡们会露出惊讶的神色,瞪你一眼:‘咦,燕儿嘛!’仿佛那无异于亵渎了神灵。”清平湾的老乡和我的乡亲们一样,是可爱的,即使在农村困难的生活中,仍深爱着那些可爱的小生灵,大概是朝夕相处的缘故吧。燕子来了,父亲出门的时间早了,晚上要等燕子归巢后,才会关门休息。
      燕子在农村受到乡亲们欢迎的程度,可能难以让人理解。记得小时候,隔壁的大婶为我家小姑说婆家,她从男方的家境说到他的长相为人,小姑一直也没有点头也没有摇头。兴许是说媒的大婶急了,后来竟脱口说了一句让我印象深刻也莫名其妙的话。她说他家房梁上还住着两窝燕子呢。不知道我小姑原本就觉得我未来小姑父是个可以依靠终身的人,还是听说了邻居大婶最后说的那句话,才下定了决心。也许小姑认为家里房梁上住着燕子的人家,一定是勤劳和善良的人家。小姑的选择没有错,她婚后的生活甜蜜如意。
     燕子惹人喜爱,还因为它有着吉祥的寓意。1944年,孔祥泽曾目睹日本商人金田在中国收购到的曹雪芹佚著《废艺斋集稿》,并参加摹抄的工作,他在摹抄时有心保存了当时的16首风筝画诀、扎糊诀及序文、附录残文等资料。1963年春,费保龄在天安门放风筝时,认识了孔祥泽,两人基于对风筝的喜爱,一见如故。
     善于丹青的费保龄根据扎燕风筝的画诀,经过20多年的反复考证,绘制了完整的扎燕风筝图谱。1999年汉声编辑出版了《曹雪芹扎燕风筝图谱》一书,将费保龄所绘制的六种73幅扎燕风筝图谱刊行于世,曹雪芹以天为纸,以风筝为画的整个扎燕家族再次升上天空,幸福地翱翔。
     那些天空中飞舞的燕子风筝,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吉祥的名字,“百福骈臻”“耄耋富贵”“学足三余”“万福流云”“比翼双飞”“八福齐降”“福寿双全”,这些名字,在这个春天让我们感受到了更多的温暖和幸福。那是一群让幸福飞翔的燕子,它们衔福而来,给我们的春天带来一抹温暖的亮色。


人生当笑
——悼作家海笑


      海笑走了,在他生前最喜爱的电视连续剧《红红的雨花石》插曲优美而动人的音乐声中坦然、安静地走了!
      海笑原名杨忠,海笑是他的笔名。海老很早就参加革命,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建设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海老一生热爱写作。他在长期担任经济文化部门,特别是江苏文艺界重要领导职务的同时,创作了大量优秀文艺作品,有好几篇在全国获奖。
     中篇小说《红红的雨花石》是海老的代表作。最初在《雨花》杂志前身《江苏文艺》上连载,后由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并改编成同名电视连续剧。该小说及其同名电视连续剧深受广大读者和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读者和观众的喜爱和欢迎。
     海老的《红红的雨花石》对我走上文学之路的影响也很大。我于1975年初调入《雨花》杂志前身《江苏文艺》工作,因为是在《江苏文艺》1978年第一期开始连载的《红红的雨花石》最忠实的读者而深深迷上了雨花石。不久,便构思并在《新华日报》副刊上发表短篇小说《第十枚雨花石》。之后,我就以这篇小说设定的雨花村为背景,在上海《少年文艺》、湖南《小溪流》、北京《东方少年》等报刊上接连发表了20多篇儿童小说。其中,在《羊城晚报》“花地”副刊发表的《代班》还入选全国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材。1989年,我以《雨花村的孩子》为题结集出版的儿童小说集则成为我步入文坛的第一本文学作品集。
      海老除了为我们留下以《红红的雨花石》为代表的大量优秀文艺作品之外,我总觉得,最能反映和体现海老独特人格魅力并深刻影响我们几代人健康成长的是他一辈子崇尚的那句著名格言:“人生当笑”!
      海老一生乐观大度,谈笑风生。他不但爱“笑”,而且会“笑”!其中,既有亲切、会心的微笑,也有开怀、爽朗的大笑;既有忧虑、愁闷的苦笑,也有愤怒、辛辣的嘲笑。总之,在不同的场合,对待不同的人事,海老会发出各种感**彩截然不同的“笑”!
      我曾在《雨花》杂志当过23年文学编辑,先后经历8位主编。其中有一位就是海老。海老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在他手下工作特别愉快,几乎每天都会从海老的办公室里传出他开怀、爽朗的笑声。海老是我南通老乡。他是通州人,我是海门人。记得有一次我和编辑部的同志陪同海老一起出差南通,顺便到我家乡观看海门山歌剧团的演出。和我坐在一起的海老被海门山歌的优美旋律和熟悉腔调所吸引,手里轻轻打着节拍,脸上露出温馨的微笑。
      海老曾创办《春笋报》,培养了一大批青年作者。淮安的赵日超就是其中一位。小赵1989年最初惶惑地向《春笋报》投稿并倾诉创作的苦闷。海老亲笔回信,予以多次指导和反复鼓励,使他逐步成长为散文作家,多篇作品在全国获奖。由此,海老与小赵结下了老少两代间如海深情。海老1996年从江苏作协领导岗位上离休之后,仍旧一如既往地关心着省作协机关离退休老干部的创作。2008年秋天,海老倡议成立了江苏省作协机关离退休老干部创作联谊会,他亲自出任会长,并指定我为常务副会长,责编由他提议创办并题写刊头的每年一期的内刊《识途》杂志。我尽力贯彻海老亲自制定的为省作协机关离退休老作家创作服务的宗旨,从2008年创刊到2017年休刊,连续编发了9期《识途》杂志,得到省内外读者一致好评。
     《识途》杂志差不多每期都对本年度去世的省作协机关老干部、老作家发表情深意长的追忆文章,江苏作协机关许多年轻干部和全省各地年轻作家读后无不为之动容,纷纷表示要继承老一辈作家的光荣传统,为繁荣发展新时代江苏文学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识途》杂志所赢来的这一切,都与海老的悉心关照密不可分。2016年底,我去看望海老,当时他的脑子已很不好,人都认不识了,但他仍将我拉进他的书房,指着书柜中整齐排列的一期期《识途》杂志,不无骄傲地笑着对我说:“这是我们老作家自己办的刊物!”
     海老的一生爱憎分明,疾恶如仇。他的《莫为恶者讳》和《愤怒的怒吼》两本杂文集中响彻着他对一切丑恶势力阵阵愤怒、辛辣的嘲笑声!
     “人生当笑!”海老精神不朽,思想长存!海老一路走好!我们永远怀念您!
      钟锐,本名姚忠瑞,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小说集《雨花村的孩子》《水乡山歌》《未开垦的处女地》,理论专著《文学创作书简——一个编辑答一百个作者问》《三十年目睹文坛之怪现状》等。


射阳簃怀古
葛会渠


沿着时光的河流追溯
一灯如豆
点亮
大明王朝漆黑的夜

无人洞知,当年
那个落魄文人的心迹
烛火摇曳里
他将一腔的忧愤
幻化成
一支笔的犁铧,耘锄
百鬼众魅
邪魔外道

九九八十一难的取经路
何尝不是
一介众生相
苦难成佛
佛曰:众生苦难

五百年了
许多物事早已风干
唯有西游的神话
仍代代相传
写书的人,还活着
他站成一尊铜像
笑看尘世





气质如水淮安人
章 云


     总觉得淮安人的性格跟水很相通。
      水,无色无味,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小城人像水一样自然,闲淡,随遇而安。在淮安的街上走,有开车的,有骑电瓶车、自行车的,也有走路玩手机的,很少看到吵架的。男人大多好脾气、疼老婆,女人大多贤淑、勤俭持家。地处南北交界,物产丰富,小城人便有滋有味地过起了小日子。平常人家,即便只有老两口,家里的饭菜,每顿饭不会少于两荤一素一汤。有朋自远方来,更是“三沟一河”的美酒斟上,淮扬菜的佳肴端上,酒桌上不醉不归。喝多了,也不闹人,安安静静躲旁边吐。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淮安文人聚会,习书泼墨,舞文弄字,蔚然成风。与会的人,看上去憨厚谦和,追究起来这个是国家一级作家,那个是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聚会时,阔大的画桌上,铺着吸墨的毡子,旁边笔墨颜料宣纸一应俱全,你画一株老梅,他画几枝兰,善作词赋的题上几句诗词,再评头论足一番,雅兴大发。近几年,玩摄影的人多了,又有不少玩到了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的水平。摄影家们外出采风前,摄友要设宴送别,采风回来时,又设宴接风,再来个笔会集中看片,其乐融融。
     说起来,淮安跟水确实很有缘。淮安与大运河相伴相生,京杭大运河、里运河、古淮河、盐河,四水穿城,洪泽湖、白马湖、高邮湖等湖泊点缀其间,小城水陆交汇,自古繁荣。明清漕运鼎盛时期,主管漕运的漕运总督一直驻于淮安府,河道总督也于康熙年间移驻淮安清江浦,淮安为明清中央政府的漕运指挥中心、河道治理中心、漕粮转运中心、漕船制造中心、盐榷税务中心。其时小城享有“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的美誉。康熙、乾隆六下江南,“淮安”二字频频出现在御笔下,李鸿章出任两淮盐运史,办理淮扬水师,巡视两淮,礼炮轰鸣,锦旗列岸,何等风光。
      可惜清朝末期,兴海运,废河运,津浦、陇海两铁路通车,淮安,这个因漕运而显赫至极的“运河之都”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进入暗淡的冬眠期。
     从我懂事起,苏北,就跟“落后”连在一起的。第一次走出家乡去南大上学,18岁的我常常会被南方同学提起苏北时脸上的不屑刺伤。回家过第一个暑假,见到妈妈扑上去放声大哭,母亲吓得连声问,谁欺负你了?想想也没人欺负,就是觉得委屈。年岁渐长,知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虽身边也不乏来自苏南的朋友,闲聊时会谈到苏北穷,苏北话土气,种种偏见,我一般只是笑笑,不予评辩。做苏北人,内心要很强大才不会受伤。
      在北京和老公共同生活的几十年里,每逢观念不合,总会被他不经意说出的“小地方人就这样”惹恼,致使吵架升级。我反驳道,我之成为我,是因为我自己,你为之自豪的北京,不过是因你偶然出生在那里而已。这句话当然没什么杀伤力,人家要的就是赢在起跑线的优越感。
      相比北京人、上海人狭隘排外的地域观念,淮安人似乎更具国际范儿。在淮安,那些来淮安做生意的温州人,极少遭遇歧视,反倒因说普通话而受人尊敬。我的淮安老乡并不因在自己的地盘上就目中无人,而是谦卑地认为讲普通话的都比自己洋气。淮安人对大城市有种莫名的仰慕,家里年轻一代若有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定居的,老人会觉得脸上有光,却不知历史上,小城也曾与扬州、苏州、杭州齐名,是运河线上的名城。
     漕,以水转谷也。在高速公路纵横交错,飞机、高铁四通八达的时代,作为运输方式的漕运已不复从前,但漕运以水载物,以弱负重的隐忍精神,已深深融进淮安人的骨髓。也许只有淮安,才能孕育出韩信和周恩来这样忍辱负重的奇人。每次回国与淮安的文人雅士聚会,我都会想,淮安近代的衰落,或许是件好事,它让淮安人更为谦和包容,也让这里的人慢下追逐的脚步,去追求精神上的丰富。
      那日看到一个最新城市划分,淮安作为江苏经济强市,赫然在列。据传前年8月连淮扬镇铁路已全面开工,徐宿淮盐铁路将与其一起在2019年建成,淮安将成为全国高铁网的重要节点,再度成为苏中和苏北区域**通枢纽。
     曾经繁华,也曾落寞,淮安人,气质如水,水滴石穿。
     章云,女,笔名文章,加拿大华裔作家,江苏省淮安市人,任职加拿大农业部温室与加工作物研究中心。淮安市作家协会会员,美国文心社多伦多分社社长,加拿大中国笔会理事。


酒器摭拾
张士旺

      前不久,我有幸参观了坐落于河下古镇的“华夏酒器馆”,在形似货架的橱柜里摆放着的3600多种古今中外储酒器、盛酒器、斟酒器、温酒器、饮酒器,使人大开眼界,更知道了酒器文化的博大精深。
      酒之载情,无情不载。人们爱酒及皿,如今,人们越来越讲究酒器的华美装潢,以欣赏其艺术之美。
      古人对酒器亦很重视,有“非器无以饮酒,饮酒之器大小有度”的讲究。
       酒器就其用途,分为贮酒、盛酒、饮酒三类。宴席上常用的为后两类。几年前,河南伊川县杜康当年造酒的作坊遗址附近出土了一只距今2200多年的战国晚期盛酒陶罐。除此之外,古代盛酒的器皿还有钟、盆、瓶、壶、铛、彝等。从《八仙过海》电影中看,葫芦也能盛酒。古代使用最普遍的盛酒器皿则是形似细身茶壶的“注子”了,多用金、铜或陶制成,始于晚唐,盛行于五代及宋元时。唐末五代至北宋时期,我国还流行着一种温酒器,名叫注碗,它由注子和碗配套组合而成,将盛有美酒的注子置于深腹碗中,倒入热水,即可温酒。相传,宋太宗次子赵元僖喜欢小老婆张氏,私下里与其密谋废掉正夫人李氏,于是,张氏用重价制作了一只内设机关旋纽的注子,可分别盛放两种酒,一次饮酒时,张氏先给赵元僖斟了一杯无毒酒,又给李氏斟上有毒酒,夫妇对饮时,互换杯盏,赵元僖事先不知,结果饮后暴毙。事发后,张氏及制作酒注子的工匠等人当日就被活活钉死在东华门外。可见,当时注子制作技巧已很高。辽代之前,出现瓷质注子。1972年辽宁朝阳县辽代石板墓出土一只影青瓜棱柱子,瓷胎细白坚硬,釉色细润如冰,异常精美。如今,瓷质酒瓶又有很大发展,我国宜兴的青瓷酒瓶釉色晶莹,如冰似玉,仅看看便能使人产生醉意盎然之感,其中“贵妃酒具”更是青瓷酒瓶中佼佼者,杨贵妃醉态娇柔的形象娴静秀丽、生动传神,其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目前,盛酒器皿最普遍的要数玻璃瓶子了,扁的,圆的,方的,长的;透明的,有色的。各式各样,使人目不暇接。
      有盛酒器,就有饮酒器。早在5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期间,就已有了用黑陶制作的酒杯,称“缶”、“樽”。汉代出现了玻璃杯,汉以后,有了金杯、银杯。容积大的酒杯称“斗卮”。另外,还有觥、爵、角、觚、觞、盏、勺、瓢等等。东晋文学家郭璞在《尔雅注》中说:“螺大如斗,出日南涨海中,可为酒杯。”更奇特的是“碧筒饮”,它是由三国时期魏国人郑公首创。文人饮酒尚雅,碧筒饮则是雅中之雅,就是采摘卷拢如盏的刚刚冒出水面的新鲜荷叶盛酒,将叶心捅破使之与叶茎相通,然后从茎管中吸酒,用来盛酒的荷叶称为“荷杯”、“荷盏”、“碧筒杯”。看来,只要能盛酒喝的,都可算上饮酒器了。
      古代饮酒作诗,欣赏工艺高超的酒器,自然少不了酒器与诗词歌赋结下不解之缘。我国最早诗歌集《诗经》中,关于酒器的诗句已经很多,唐代诗歌中更是比比皆是,唐代诗人皮日休、陆龟蒙就有“酒中咏”的唱和组诗,其中有《酒樽》《酒勺》《酒壶》《酒杯》等以酒器为题之作,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具有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特色酒器被称为艺术酒器。“华夏酒器馆”收藏的酒器,文化内含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历史、文化、艺术、体育、风景、建筑、生产、生活、民族民俗风情等领域。琳琅满目的酒器中,不乏具有相当历史文物价值、文化艺术价值和经济利用价值的。馆主钱从顺不无自豪地说:“艺术酒器是历史文化的载体,艺术酒器收藏是中华文化艺术的积淀和传承。”真可谓“小酒器演绎大文化”。难怪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和收藏艺术酒器呢。


发表于 2019-6-14 17:38:59 | 显示全部楼层
美文真好!图也靓!多读才是受益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8-8 13:56:2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当笑。怀念海老。
来自: 微社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11-28 04:03 , Processed in 0.728498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