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394781|回复: 0

9月11日选《周恩来童年求学记:12岁前曾在5个地方读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9-22 10: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周恩来童年求学记:12岁前曾在5个地方读书
秦九凤

童年周恩来


**8年,周恩来出生于江苏淮安一个书香门第。据《周氏家训》记载,周家规定男孩“五岁入家塾,习颜体”,即周家5岁男童要被送进家塾馆读书,并学习写颜体。周恩来12岁离家前,曾先后在淮安驸马巷周家塾馆、清河十里长街以北的万家塾馆、十里长街南侧陈家花园塾馆以及宝应水巷口陈家、淮安东岳庙龚家五个地方读书。


教学有方的周家塾馆


周家世居浙江绍兴,直到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周恩来的曾祖父周光勋、叔曾祖父周光焘以260两白银在淮安府山阳县驸马巷购得一套老宅后,周家便在淮安定居下来。


周家买下驸马巷房子后,很快又在淮安城东门外的夏庄买下墓地,同时在新居内沿东边驸马巷一侧辟出三间房子作为家塾馆。


按《周氏家训》男童5岁入家塾的规定,周恩来应在1903年春节后到家塾馆就读。周恩来在周家塾馆主要学习“三、百、千、千”等启蒙书籍,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等。当时无论年龄大小,学生都在一个教室念书,周恩来也听了那些年长学生学习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书,从而拓宽了知识面。


周家塾馆教学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即把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作为蒙童的教学内容之一,文中“出污泥而不染”的名句是学生必学的内容。


周恩来在周家塾馆读了一年后,就随父母去了清河县,到外祖父家万家塾馆寄读。


迁居入读万家塾馆


周恩来为何要到离家30余华里外的清河县清江浦外祖父家读书呢?实际上,早在周恩来出生时,周家就已败落,平日靠在外做事的叔伯们资助维持生活。如果没能及时得到资助,他们便典当衣物糊口。


1904年春节,周恩来生母万氏(万冬儿)偕同丈夫周贻能和周恩来、周恩溥两兄弟回娘家拜年。他们在清江浦十里长街逛街时,经不住卖彩票的人摇唇鼓舌,周恩来的父亲和十八舅万立合伙花一块大洋买了一张彩票。没想到的是,秋后公布中彩号码时,这张彩票竟中得头奖,奖金是一万块大洋。这是笔不小的数目,当时足以养活一两代人。


因为彩票是两人合买,奖金由两家平分,各得五千块。万氏和丈夫一道乘轮船去汉口领取奖金后,就给自己买了件豹皮大衣,还买了一台当时很时髦的留音机器(留声机)。回到淮安后,她又将周家朝东的大门外往南至响铺街(今镇淮楼西路)的一段街道铺上砖头,以便人们出行。


周家中奖的消息一传出,便有债主上门讨债,热心公益的人前来讨要赞助,连原来的丫环、乳母、轿夫等也上门讨喜钱。可以说,彩票中奖使周家成了花钱的“无底洞”。万氏与丈夫商量后决定,回清江浦娘家生活,以避是非。


就这样,周恩来和两个弟弟随父母(包括嗣母陈氏、乳母江氏)一起来到清江浦万公馆。据淮安周恩来故居介绍,由周恩来外祖父万青选的嫡曾孙万寿徵于1982年6月14日签字负责的一份笔录记载:“周总理全家迁居淮阴是1904年,也就是我出生的那一年。当时我祖父万立钟(周恩来六舅)因到板浦盐场做事,我们六房头的一部分人要从淮阴搬去板浦。因为总理全家迁淮阴准备房子,我们搬家到板浦推迟了几天。”


周恩来一家迁居清江浦后,周恩来、周恩溥就进了万公馆的家塾馆读书。


自家开办的陈家花园塾馆


周恩来在万家塾馆读书时,由于教书先生是位落第秀才,梦想着通过考试出人头地,因此一门心思忙自己的学业,教书不过是获酬应付之举。他在课堂上仍教授“三、百、千、千”这些孩童启蒙书籍,而周恩来对这些早能倒背如流,每天在教室里无法安坐。


万般无奈的周恩来最后同教书先生作了“君子协定”:他每天准时到校,然后到外祖父书房看书,放学时和其他同学一道回家。不过,此事还是被嗣母陈氏发觉,陈氏认为这样的先生岂不是误人子弟。


万家是名门望族,万府大院人多嘴杂,万氏回娘家久住后,难免和家人发生矛盾,连幼小的周恩来也曾无端地受到委屈。基于先生的无心教书和在万府生活的不愉快,万氏和陈氏一同商量,决定买下坐落在十里长街之南陈家花园的14间房子,作为周家在清江浦的临时寓所,并亲自请教书先生开办了自家的家塾馆。


两位母亲雇请的先生不仅学问好,而且能因材施教。在陈家花园塾馆,周恩来不仅文化知识大有长进,还苦练书法。据周恩来在陈家花园塾馆的同学、表妹万怀芝回忆:“我当时还在写描红大字时,七哥(周恩来)就能悬肘写字了。”


不料,周恩来一家在陈家花园生活不久,万氏因操劳过度,忧劳成疾,一病不起。万氏得的是肺结核,因当时无法治好此病,又延宕医治,不幸在1908年夏天去世。周贻能在外谋生,未能及时赶回见最后一面,加之周恩来的外祖母万张氏对丧葬提出过高过严的要求,导致周贻能根本无法安葬其妻,只好将万氏灵柩暂厝在尼姑庵。直到1935年,周贻能才将妻子的灵柩从清江浦水运至淮安,归葬于淮安东门外的夏庄周家茔地。


周恩来对这件事刻骨铭心,这在他的留日日记中有明确记述。


陈家书房使他眼界大开


万氏的辞世对周贻能打击很大。周贻能生性忠诚厚道,只能做政府机关里抄写收发之类的小职员,或者当家塾馆老师,收入微薄到无法养家糊口。周恩来过继给小叔父周贻淦不久,周贻淦就去世了。由于周贻淦和万氏均患肺结核去世,与其朝夕相处的陈氏也染上了这一绝症。不得已,陈氏提出回宝应娘家,一是让懂医术的侄儿陈式周看病,二是散心并安排后事。随后,陈氏和周恩来登上木帆船来到了宝应水巷口3号陈家。


陈式周,号逸石,毕业于通州(今南通)师范,做过李鸿章的家庭教师,曾任上海《申报》编辑。他小时候曾在淮安周家塾馆寄读,所以对周恩来的到来表示欢迎。


陈氏十分关心周恩来的学业,一到娘家就向侄儿提出,让周恩来到陈家家塾馆读书学习。陈式周与周恩来交谈后,发觉周恩来虽然只有10岁,但能评述古代诸子百家,乃至清朝的“洪杨之乱”,且有独到见解。于是,陈式周对陈氏说:“我们家的塾馆只能教授那些蒙童孩子,大鸾(周恩来)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础,就不要再上蒙馆了,让他到我家书房读我的藏书吧。”因此,周恩来在宝应不是上学读书,而是到陈式周的书房看书学习,陈式周适当做些辅导和指点。


陈氏在宝应娘家一共待了三个多月,这段时间里,周恩来在陈家书房读过《西厢记》《醒世恒言》《施公案》等,使他眼界大开。可惜陈氏病体日渐沉重,母子俩只好登舟北返,重回清江浦陈家花园。


龚家塾馆成为最后的记忆


陈氏回清江浦不久便告别了人世。周恩来处理完丧事后,带着两个弟弟返回了淮安驸马巷。


这时驸马巷的周家更加衰败,稍微灵活的男丁均已外出谋差做事。周家院内住着孤苦伶仃的老人:周恩来二祖父周昂骏的遗妾亚老太、周恩来二伯父周龢鼐的元配痴二奶奶等,由近乎瘫痪的八叔周贻奎和八婶苦苦支撑着这个家。周家塾馆还在,但已付不出学关钱(学费)。


从清江浦返回淮安的那段时间,周恩来除了按旧俗在母亲灵前守孝外,还曾到已裁撤的漕运总督大门外石狮子处学下象棋。在淮安周恩来故居收藏的一份周恩来堂弟周恩灿的笔录上说:“七哥在为他母亲守孝时,还在油灯下看书。”


酷爱读书的周恩来不愿就此荒废学业,请求八婶杨氏去淮安城东岳庙龚家说情,希望能让他到龚家塾馆寄读。


杨氏迈着小脚,带着周恩来、周恩溥、周恩硕和周恩寿四兄弟来到龚家。经周恩来的姨表舅龚荫荪亲自考核,最终只留下周恩来一人在龚家塾馆寄读。龚家塾馆也成了周恩来在老家读书的最后一个地方。


龚荫荪,字天枢,其母是周恩来嗣母陈氏的亲姨母。龚荫荪是追随孙中山的革命党人,因此,周恩来在龚家书房读了严复的《天演论》、邹容的《革命军》及《中华时报》等进步书报。龚家塾馆的周先生因材施教,他要求周恩来在颜体的基础上加练魏碑,以增加笔锋上的刚阳之气,最终形成了周恩来颜体加魏碑的书法风格。


周恩来在龚家只寄读了一年。由于龚荫荪是革命党人,他的行踪早已被清廷盯上。1909年春节,清政府对龚府实施抄家,周恩来失去了他在老家读书的最后一处“天堂”。


1952年秋,周恩来视察上海期间,在霞飞路临时寓所会见姨表姐龚志如时说:“表舅(龚荫荪)是我政治上的启蒙教师,你们龚家塾馆的周先生是我文化上的启蒙教师。”可见,周恩来对在龚家寄读的那段时间记忆深刻。


岚山周恩来诗碑——中日人民共同的诗碑
张秋兵

mmexport1569133299912.jpg




岚山周恩来诗碑有两处,一处在日本京都,一处在中国淮安。


周恩来青年时期在日本留学时,曾经4次游览京都岚山。1919年4月5日,正是清明节,日本樱花盛开,周恩来游览岚山后,触景生情,在这天一连写了三首诗,其中一首是《雨中岚山》:


雨中二次游岚山,两岸苍松,夹着几株樱。到尽处突见一山高,流出泉水绿如许,绕石照人。


潇潇雨,雾朦胧;一线阳光穿云出,愈见姣妍。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光明,真愈觉姣妍。

mmexport1569133302845.jpg
这首诗表达了青年时代周恩来东渡日本探求救国之道从最初的迷惘到找到真理的喜悦心情,诗中的“几株樱”是指日本的国花樱花。1919年4月5日这天,除了这首《雨中岚山》外,周恩来还写了《雨后岚山》,《游日本京都圆山公园》。4月9日,周恩来又写了《四次游圆山公园》一诗。这四首诗均刊登在觉悟社机关刊《觉悟》创刊号上。


1978年10月,为庆祝中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缅怀周恩来总理为中日友好事业建立的丰功伟绩,在日本国际贸易促进会京都总局局长吉村孙三郎的提议下,日中友协等10个友好团体自发集资,在岚山圆山公园建造了周恩来诗碑,刻上由中日友协会长廖承志书写的周恩来诗词《雨中岚山》。1979年4月16日,邓颖超赴日本为岚山诗碑揭幕。这个世界上第一座周恩来诗碑,矗立在天然石块镶砌成的碑座上。诗碑是一块深褐色的京都名石“鞍马石”,高—点三米、宽二点二米。碑身、碑座与周围的树木融为一体,仿若天成。


2007年4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日本参观岚山周恩来诗碑,向诗碑献花,并与当年立碑倡议者吉村孙三郎之女吉村启子在诗碑前合影留念。温家宝握住已89岁高龄的吉村启子的手,动情地说:“您父亲提议建造的这块诗碑是中日人民共同的诗碑。”
mmexport1569133308487.jpg

岚山周恩来诗碑是中日友谊的见证,在周总理家乡江苏淮安也有一座日本人捐建的诗碑。1995年4月,日本关西日中朋友会在周恩来纪念馆内的文渠南侧仿建了京都的岚山周恩来诗碑,以志纪念。周恩来纪念馆岚山诗碑南边是一个人工湖,在湖的东侧有条樱花路,因路的两旁栽植了千株日本樱花而得名,这些樱花是日本友人在1992年纪念馆开馆时栽植的。每年4月正是樱花开放的季节,樱花路旁火红的樱花流光溢彩,环湖边碧绿的垂柳婆娑多姿,构成了一幅周恩来1914年曾经在诗中描绘的秀美画卷——“樱花红陌上,柳叶绿池边”。


日本国民对中日友谊的缔造者周总理的家乡淮安充满感情。每年来淮安瞻仰周恩来故居、周恩来纪念馆的日本游客有上万人。2007年4月29日,前任日本驻华大使阿南惟茂携夫人阿南史代及日中邦交正常化35周年纪念——追寻遣唐使的足迹徒步体验团20人专程来到周总理家乡的周恩来纪念馆,参观岚山诗碑,并在樱花路栽种了两株樱花。阿南惟茂题词:友谊永存。2017年5月,第15次访华的日本松山芭蕾舞团一行69人首次来到淮安,并在岚山诗碑广场举行“情满淮安”文化交流活动。松山芭蕾舞团总代表清水哲太郎说:“松山芭蕾舞团受过周总理的恩惠。全世界都需要周总理这样伟大的人物。”清水哲太郎所指的恩惠大概是:1955年,周总理邀请舞团第一代“白毛女”松山树子赴京参加国庆庆典;1964年,舞团第二次访华时,周恩来三次观看演出,并邀请他们观看《东方红》。在岚山诗碑广场,松山芭蕾舞团表演了《白毛女》片断。现任松山芭蕾舞团团长、首席芭蕾舞演员、舞团第二代“白毛女”森下洋子向周恩来纪念馆捐赠了1971年来华演出时周总理送给舞团的一套“白毛女”服装道具,还用日语朗诵了岚山诗碑上所刻的《雨中岚山》。


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周总理对戏曲艺术的关怀


赵行杰 供稿 范姗姗 整理



《十五贯》剧照


那是在1956年4月的一个下午,剧协给周恩来总理办公室送来几张戏票,请周总理和同志们去观看审查昆曲《十五贯》。当时办公室主管文教的秘书许明同志向周总理作了汇报,周总理听说是昆曲《十五贯》,立即答应去看。他对许明同志说:“告诉值班的同志掌握好时间,按时开饭,千万别让剧场等我们。”


周总理出席这些场合,是从不误点的。这次也和往常一样,准时到了剧场,戏也准时开演了。我不记得是文化部的哪位负责同志陪同周总理看戏,我留心环顾了四周,全是普通观众。


周总理每次看戏总是十分认真,从不与他人谈话。可是这次看昆曲却和往常不同,他趁换幕之际,低声对陪同同志称赞昆曲的确有着很高的艺术水平。演出结束后,周总理走上舞台和演员们一一握手,向他们表示祝贺,并合影留念。周总理亲切地说,你们演得好,你们浙江做了一件好事,用昆曲演出了《十五贯》,演了这个戏,救活了一个剧种。毛主席所倡导的“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它的前程就是:凡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有利于人民的都可以放。即使放了毒草,也一定会被人民铲除的。有些剧种一时还不适应演出现代戏,还是要演一些历史戏;决不能强加传统剧种演现代戏。他还说道,对于昆曲保留的一些剧目和曲牌决不能轻易乱改动。千万注意不要拿到一些不成熟的意见就盲目改,结果一改就把昆曲的一些艺术性和它的特点给改掉了。即使要改,一定要经过多次的内部演出,邀请一些老艺术家们看看,提些意见,进行修改后再公演。


周总理还亲切地勉励剧团的同志们再接再厉,为广大工农兵群众演出更多更好的戏。他还要求剧团的同志们学习文化、学习历史,才能演好历史戏。最后周总理再一次与演员们一一握手告别,周总理在热烈的掌声中离开了剧场。


在归途的车上,周总理还在赞扬昆曲《十五贯》演得好。他说,戏中的巡抚(指周忱)是一个严重的**者,我们现在有些人的**看来有的比周忱的**还严重。这个戏的主题是表现况钟实事求是的精神。尽管在封建社会里多数官吏都是为着封建社会服务的,但是况钟这个人他是同情人民的。为把案件查明,他化装成算命先生,深入人民群众中探访。况钟很重视调查研究,他这种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是符合唯物主义的。在封建时代出现那么一个人物,真是了不起。他这一调查,就查清了案情,真正的凶手是娄阿鼠,并且证实了这一大冤案是由于无锡知县过于严重的**所造成的。


周总理还提到这个戏,对公安部门来说是很有教益的,从中能学到一些东西,待这个戏公演时公安都应看。说到这里总理进了办公室,尽管这时已经深夜,可总理却又开始办公了。


一个月过去了,也就是5月17日,周总理就《十五贯》又讲了一次话。一开始周总理说,《十五贯》的演出轰动了全国,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昆曲有着很高的艺术水平;昆曲曾受过长期的压抑,后来经过努力,才使得这株兰花更加芬芳了。昆曲《十五贯》的演出,可以推动全国其他剧种的改革。


周总理讲到传统剧目的改变一定要切合实际,要符合历史的要求。通过《十五贯》的演出,使我们更加重视民族艺术传统,他赞扬了浙江昆曲剧团的同志们,认真贯彻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从而为其他剧种树立了榜样。


周总理主要是从昆曲《十五贯》的思想性方面讲的,他的主导思想是反对**。


最后,周总理肯定了昆曲《十五贯》的演出,为传统历史剧的改革梳理了榜样。希望他们不要骄傲,要在毛主席文艺思想的指导下,再接再厉,取得更大成绩。他还号召其他各剧种都能有所发展,有所前进,力争在世界文艺的百花园中争艳夺辉。


(赵行杰为周恩来总理生前身边工作人员,范姗姗为周恩来纪念馆工作人员)



《十五贯》剧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11-28 04:56 , Processed in 0.054448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