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494831|回复: 8

江苏作家抗击疫情文学作品选载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2-27 13:06: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江苏作家抗击疫情文学作品选载1

       连日来,新型冠状病毒的阴影笼罩在全国人民的心头,江苏作家也日夜忧虑着疫情变化,拿起手中的笔,歌唱逆行而上的医务工作者,希望为抗击疫情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惟愿时艰共克,灾情早除……


         江苏作家协会推荐
mmexport1582790092915.jpg

英雄的身影    李呈修  


我们需要怎样的“抗疫文艺”?
汪政

       社会、民族或国家的重大事件对文艺的意义怎么估量都不会过分,不管是社会的、自然的。
       它们不仅从题材与主题上给了文艺创作的资源,更重要的是它对社会、国家、民族的影响,对人的心理的震撼,并以此为契机而带动的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与建构,自然灾害,包括瘟疫、疾病也是如此,以至形成了人类文明史上灾难文艺与灾难美学的传统,留下了许多堪称经典的伟大作品。
        以近几十年的中国当代文艺而言,唐山大地震、南方洪水及冰冻灾害、非典、东南亚海啸、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甲型流感等等,都在文艺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而文艺,也以自己的方式通过对灾难的表现参与到了社会与文明的进步中。
       岁末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肆虐中国,中国文艺家们又在第一时间体现出了勇气、担当、情怀与思想的力量,以不同的形式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与许多社会力量一起,加入到了对这场灾难的抗争中。
       一般而言,灾难文艺有它的发生、发展与提升、深化的过程,并在不同阶段体现出不同的关注点与思想情感主题。
       目前中国的抗疫文艺还处在第一个阶段,它与疫情的发展是同步的、共时性的,这时的文艺必然会服从社会的总体需要,体现国家与人民的意志,将反映疫情与民众生活,同情和悲悯受难者,特别是发掘抗疫主体的不屈精神、大爱情怀与无私奉献的勇气作为中心主题,以提振民众抗击灾难的信心,甚至以文艺的方式科普防疫知识,生动形象地描写健康科学的生活等等。
       在文艺形式上也有其特点,诗歌、书法、歌曲、摄影等等创作快捷、灵活,传播方式迅速、有效的体裁门类更易发挥作用。
       文艺是生活的反映,没有深入的生活就不可能创作出内容真实、思想深刻的作品,创作者也不容易激发出真挚动人的情感。
       但爆发性传染病的特性又不容许文艺家们深入到灾害现场,所以,第一阶段的灾难文艺还是有许多限制的。
       但是,伴随着网络传播和自媒体的发展,加上非虚构文学、短视频艺术与手机摄影的兴起,我们还是在目前第一阶段的抗疫文艺中发现不少精品佳作。
       它们中的许多作品虽然并非出自文艺家之手,但由于这一题材所自带的思想、情感与审美属性,使它们不胫而走,感动了无数的人们。
       由于这些作品来自疫区、来自抗疫现场,从而也为以后抗疫文艺的再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素材。
       随着抗疫进程的发展,抗疫文艺必将进一步发展和提升,文艺家也有了更多的积累和思考,艺术形式与门类也会走向多样化,许多大型的文艺作品如电影、戏剧、音乐与复杂的造型艺术都会陆续产生,甚至会形成主题创作的井喷。
       毫无疑问,对灾难的全方位表现,特别是对抗疫中涌现的动人故事与英雄人物的表现,对在抗疫中体现出的民族大义、人道情怀,对在这次抗疫中生成的特别的精神力量将是创作的重中之重,这也是人类每次灾难之后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精神财富,是值得我们永远珍视和传承的精神价值。
       不管是对抗击灾难、重建家园,还是为以后面对可能出现的灾难,都是十分宝贵的。
       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2月3日召开的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会议上所强调的,要努力反映全国人民防疫抗疫的成就,生动讲述防疫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讲好中国抗击疫情故事,展现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风貌,凝聚众志成城抗疫情的强大力量。
       这不仅是我们抗疫文艺的宗旨之一,也是我们抗疫文艺创作应该遵循的伦理。
       综观人类的文明史,实际上就是人类不断抗击灾难的历史。不同的灾难对人类文明的意义也不一样。
      灾难的产生常常是以极端的方式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出不同时期、不同情境中人类的认识水平、社会管理水平与科学技术水平,人类正是在不断与灾难抗争的过程中取得进步的。
      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方式,文艺也在对灾难的表现中不断为人类和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优秀的灾难文艺总是能超越局部灾难的表现,接通人类有关灾难的思想传统,不断攀升精神与审美的高度。
       所以,如何真实地描绘灾难,刻画灾害中的人物,挖掘这种特殊情境中人性的复杂性,并进而对灾害进行反思,从而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更理性地面对自然和人类自身,是文艺家们应该长久探索的问题。
       而且,这样的探索是没有止境的,所以,历史上的灾害总可以反复书写,以至灾难一直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
       可以想见,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灾害将长久地留在中国和世界的记忆中,对它的书写也将继续下去。
        从长时段的创作看,如何摆脱功利的、即时的、有限的视角,在人性、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面进行深化,从生命、伦理、道德等方面探讨这场大不幸的自然与人文涵义,值得中国文艺家以超越的姿态进行观照与反思。
       如果对世界文艺史上优秀的灾难文艺进行考察,它们大概体现出如下的特点,可以作为此次抗疫文艺创作的参照。
       首先是强烈的现场意识。现场感最能体现出文艺在灾难面前的人类担当意识。
       在富于现场感的灾难文艺作品中,灾难仿佛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它们以逼真的方式将灾难告诉世界,为人们的记忆提供了完整的灾难地理坐标,复现出真实的灾难场景,特定的事件、人物、气氛如在目前,从而给人以身临其境的强烈震撼。
       当然,这一切并不是平铺直叙,而是经过了精心的选择、剪裁,力求将有代表性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与事件呈现出来,从而构成完整的灾难叙事。
      优秀的灾难文艺总是能提供令人难忘的人物与故事,尤其是那些堪称中流砥柱的英雄,他们可能本身就是杰出人物,但也可能是平头百姓。
      许多作品都将镜头对准了“草根”阶层,普通的、来自各行各业的平头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平凡得让人无法记得住他们的面孔,但当灾难来临时,却迸发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力量和智慧。
       人民创造历史,正是在灾难中付出巨大牺牲的他们体现出人类顽强的生命力,他们在灾难中的人生轨迹、性格命运,灾难中的生存与死亡,希望与绝望,彰显出人类社会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
      其次是自觉的超越意识,在发现与反思中建构人文精神。优秀的灾难文艺不少来自灾难现场,因为其苦痛感同身受,所以激起的思想火花就具有了别样的冷艳与灼热。
      他们为灾难以及在灾难中的人们所震惊和感动,不约而同地去寻找、去思考灾难中的人们所体现出来的精神,以及这种精神的渊源、内涵、现实表现以及对国家、民族、人类与未来的意义。
       在优秀的灾难文艺中,反思型的作品令人瞩目,它们常常从一些新的角度去把握,去打量,将灾难中的一切作为思考对象去反思,以忏悔之心检讨错误与教训,以善良的愿望祈祷人类的平安,以建设性的态度呼吁社会的改革,帮助社会成员树立自觉的灾难意识。
       以此次新冠肺炎而言,可以预见,我们的文艺将会从人与自然、生命,自我与他人,个人利益与公共关系,疾病与病毒的意义,药物与医疗的本质,国家制度与卫生防控体系及其国民安全保障体系,国际间的救助合作机制,科技创新与科研伦理,直至社会的文明水平等方面作出思考,它应该,也必将会把十几年前的非典文艺的灾难美学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最后,优秀的灾难文艺总是能对灾难文艺本身的发展做出贡献。它们不断丰富世界文艺史上灾难美学的涵义,使灾难文艺成为有别于一般文艺的特殊类型。
      从题材、主题、情节结构、人物塑造、思考方式、抒情手段等诸多方面,灾难文艺已经形成和积累出属于自己的艺术表达方式,为什么有灾难文学?为什么有灾难片?为什么有那些矗立的灾难纪念雕塑?就是因为它们有着灾难文艺独特的审美形态和审美风格。
       所以,作为重大题材,优秀的灾难文艺从不以为题材就能决定一切,更不会企图只以悲情换取眼泪,它们时刻警惕以浅薄的心灵鸡汤拉低精神的天际线,杜绝以虚假和恶劣的个性化哗众取宠、博人眼球。
      唯有坚持艺术良心与艺术理想,椎心泣血,精益求精,才会创作出感天动地的优秀之作。
       正因为志存高远,伟大的灾难文艺常常因为其无可比拟的独特性超越其自身,站到了人类思想与艺术的巅峰。
      客观地说,中国的灾难文艺总体水平并不高,与中国多灾多难的历史与现实相比,中国为世界贡献出的优秀灾难文艺作品还不多。
       国家不幸诗家幸,现在,中国的文艺家们又一次站在了灾难面前。
       相信我们的文艺家们一定会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继承灾难文艺的优秀传统,创新创造,奉献出无愧时代、无愧历史,能与世界灾难文艺经典对话的作品。
        汪政,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满江红
为武汉抗击肺炎而作
蒋定之

千古江城,城欲裂,危难时刻。
魔肆虐,龟蛇含泪,山河失色。
汉水斜阳悲罹患,蛮风瘴雨楚声涩。
是浩劫,多责又何益?胸中塞。
经纶手,倾国策。
乾坤动,九州涉。
驾长车奔走,几番收拾。
最念南岭钟院士,急管烽鼓忠肠热。
更十分,他日转东风,归黄鹤。
(作者系江苏省诗词协会会长)


mmexport1582788532828.jpeg
      孙晓云   书


2020:一个中国公民的抗疫日记
姜 桦(阿索)

1
盐城到武汉,全程814公里
我内心的恐惧,明显要更长
带着白色光斑的太阳升起
头顶的高音喇叭,一只只
声音之鸟,在盘旋,上升
飞吧!飞吧!飞的再高一些
只要不是黑色的蝙蝠,没有人
敢截断你的翅膀、将你射落

2
一块块模糊发黑的毛玻璃
一个个有头无脸的瘟疫
一整天,戴着口罩坐在河边
倾听蓝天白云下的风声鸟鸣
河底下枯黄的蒲草洗得发白
眼前一直晃着渐渐变白的肺
高音喇叭里的通告
并不能使人以安静
不断变化的确诊和死亡的数字
我的心,也近似一片
毛刺刺的玻璃

3
《平凡的世界》(路遥)
《你无法模仿我的生活》(安琪)
《毒木圣经》(芭芭拉·金索沃)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索尔·贝娄)
持续的阅读,我的世界,悲伤成河
天空之下,找到千年树木的纹理
窗子旁边蹲着的穿山甲和果子狸
一群蝙蝠,迎面撞向我的胸膛
——这胸部有一个巨大的黑洞
更深的黑暗和恐惧,深藏其中

4
感染者在增加
街道空无一人
黑色蝙蝠从这根树枝跳上另一根树枝
水面波光粼粼,我的心一直摇摆不定
沿途,一个又一个人在慌乱中
迷失、走散,他们毛玻璃的肺
正渐渐遮盖住大地、天空

5
声音之上
天空接着雾霾
水草之下
游鱼难卜生死
在一条河的旁边,一只白鹭
已经,不会用一只腿,站立

6
洗手第一
刷屏第二
流泪第三,梦魇第四
没有第五

7
四面封城
八方警戒
全国驰援
冒死的军队、医务人员、志愿者
火神山、雷神山、钟南山
一张张被口罩划破的脸
一个个英雄
站在我们面前
一场恶毒的绝命瘟疫
雷电劈不死的
干脆,就用火烧
泪水已经流不出来了
极度的悲伤面前
我,已经没有泪水

8
一直没能坐下来写一个字
提笔,我就会想到
西奥多·阿多诺的那句——
“奥斯威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
身穿防护服的医生都对付不了的病毒
仅仅带着一首雪花飘飞的诗歌
我,怎么能去抗击一场瘟疫?
不发热、不咳嗽、不头痛
心底却明显觉得窒息……
一遍遍祈祷,我在撕裂的
山河湖海之间,寻找拓片

9
开车,去往乡村的菜地
我试图绕进路边的村子
去看一个分别已久的朋友
每个村口都有人严密值守
戴着口罩臂章的大爷大妈
手持大刀长矛的健壮小伙
高举红缨枪、玩具枪的细娃
鲜艳的标语,贴满大树和院墙
既然魔鬼要将我们赶尽杀绝
只能打一场真正的人民战争

10
北风摇晃身躯,二月的桑苗笔直
一大早,有人在路边的地里
整枝施肥
“春天还早呢,你何须这么
早早就将地里的事情干完?”
他头也不抬地继续着手里的活:
“生活从来不诓骗人,春种秋收
季节,哪能够这么坐着,傻等?!”
阴霾多日的天空渐渐转蓝
我终于能坐在电脑前面,写下:
一条长河、一片江山……

11
武汉到盐城,全程814公里
跟着一段阴冷、灰暗、雾霾
跟着一个颤栗的日子
走向一个不确定的地址
祈祷:那只黑色的蝙蝠,千万
不要飞向海边的那一群丹顶鹤

12
出门带上干净的口罩
回家先测量一**温
史上最长的春节假期
过年,成了过关
和瘟疫与死神吃力地扳着手腕
我和身边的许多人一样
有一些激烈,有一些悲壮
天空,再次飘起细密的冷雨
摊开的手掌
紧攥的拳头
我的手,只用于
把握摇摇晃晃的命运
2020、2、2,盐城
     (姜桦,笔名阿索,诗人,作家。出版诗集、散文集多部。获“紫金山文学奖”等多种奖项。中国作协会员。现居盐城。)


最美的声音在春风里响起
刘仁前

       春的脚步,并没有因为这场突发疫情而放慢,转眼已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想想看,与我们内心滋生出或多或少的不安与紧张相比,大自然显得淡定而从容,该发芽的发芽,该吐绿的吐绿,该绽放的绽放。
       然而,在这样一个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的春天,我感受得更多的,不是人们的不安,不是人们的紧张,而是一声令下之后举国上下的众志成城,是“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的铮铮誓言,是“我是党员,我先上”的豪迈气概!
       一支又一支医疗救护队驰援武汉,一批又一批急需物资运往武汉,一笔又一笔损赠汇聚武汉……在抗击疫情的最前沿,每天都有感人的故事在发生,每天都有动人的事迹在传颂,每天都有感天动天的传奇在上演。今天,我想告诉读者朋友们的,不是前方的故事。我想说说,在我们身边,那些和我们一样普普通通的人们。他们用极其平凡的举动,响应着国家抗击疫情的号令,在各自的岗位上,忠于职守,发光发热。
       几天前,我的微信群里,一个村里的两只大喇叭“火”了起来。那地道的兴化方言,一遍一遍地播送着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的注意事项、关键要点,向全体村民们劝导,“没事呆在家里,哪块也不去,弄个电视看看,花生瓜子剥剥”,纯粹方言土语,土则土矣,但完全够得上“明白晓畅”,“言简意赅”。在我这个数十年从事文字工作的人看来,比一篇长篇大论报告之功效,丝毫不差。对于以“切实遵守”为要义的民众而言,似乎更切实可行,更为管用。
       无独有偶,我所居住的小区,每天都一辆机动小四轮,在小区内往复巡游。车上有社区工作者手持小喇叭,一遍一遍口播着,“各位业主请注意,疫情无情,大家自觉遵守相关规定,在家自我隔离,不到人员密集的地方;注意室内通风,勤洗手,勤消毒,确需外出一定要戴口罩。”
       就这么几句话,就这样几层意思,他们一天一天,一遍一遍,口播着,重复着,不厌其烦,一丝不苟。千万不要小看了他们的劳动,看似简单而重复。正是他们看似简单而重复的劳动,才解决了疫情预防最后落到实处的关键一环。
        村上的“两只大喇叭”也好,小区里的“口播小喇叭”也罢,都是落实上级疫情预防“网格化”管理的具体举措。这些具体措施的落实到位,才为从根本上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奠定坚实的基础。
        这些朴实无华的声音,是方言土语,还是标准普通话,都已无需计较。管用,为老百姓所接受,才最重要。在我看来,他们的声音,是这个春天里,被春风传送得最远、最广,堪称最美的声音!
        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春天,我的耳朵里响起的,不止是那些普通劳动者的声音。
      “哪有什么白衣天使,
       只是一群儿女披上战衣,
       学着先辈的样子,
       为百姓捎去生的希望,
       驱走病疫,驱走病疫。
       我却也有恐惧埋在心底,
       父母的电话,儿女的思念,
       我眼中夺眶的泪滴,
       无法躲避关心着我的你。
       当我穿上白色战衣,
       恐惧和思念已然忘记……”
       我节录的,是李加虎作词,王士文作曲,张春芹演唱的《我不是天使》。我知道,他们都在泰州淮剧团工作,李加虎还在泰州市陈德林淮剧艺术流派研究会担任领导工作。听着张春芹那熟悉的淮剧唱腔,婉转轻柔,饱含深情,演唱者无疑精准演绎了歌曲所蕴含的思想,也唱出了应征医务工作者的心声。
      “……
      这一刻,见证疫情的疯狂,
      这一刻,感受温暖和坚强,
      千万颗火热的心灵,
      升起一缕爱的阳光。
       ……

       每一行脚印刻着一个故事,
      每一滴热血寄托一个希望,
       春也铭记,秋也铭记,
       让我们昂起头手拉手向前方。”
       以上两节,是我的友人,著名词作家曹家为在第一时间为抗击疫情而创作的歌词《希望》,目前,我只能轻轻吟诵,不知有哪位作曲家能为其谱曲,让这首歌词插上希望的翅膀,为这场疫情阻击战传播更多的希望。
       李加虎、张春芹、曹家为,还有许许多多的泰州文艺工作者,他们都以自己擅长的文艺形式,投身到了这场疫情阻击战。在我看来,我们的戏剧工作者、音乐工作者,和千千万万在基层从事疫情预防工作的同志们一样,在这个特别的春天,为抗击疫情的人们,献上了凝聚人心的声音,鼓舞斗志的声音!当然也是,最美的声音!
          2020年2月4日
        (刘仁前:一级作家,泰州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

mmexport1582790788919.jpg mmexport1582790785864.jpg
   著名诗人、省工艺美术协会会长  张剑   刻


当疫情来临的时候

傅宁军

      2020春节临近,原来喜庆的年味却被越来越浓的不安冲淡。江城武汉传来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不时在手机公众号里传送,以至于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是扒手机,看看当天又有什么新的信息。当钟南山出现在央视的访谈中,老院士直言不讳振聋发聩。随后,1月23日上午,宣布武汉封城。
       封城?近千万人口的大城市说封就封,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有过!在九曲十八弯的母亲河长江之上,先有宏伟壮丽的武汉长江大桥,才有我们引为骄傲的南京长江大桥。在全民族抗战史上,日军南京大屠杀不容忘记,武汉保卫战更是载入史册。南京与武汉,同饮一江水!
      1月24日就是除夕了,天色阴沉。即使为武汉揪心,我周边也没什么人戴口罩。可能潜意识里觉得,南京不至于吧。超市人来人往,是采购食品以防万一,还是一如既往的过年气氛?恐怕还是后者居多。很不幸,我突然感冒,咳嗽不止。因为从柬埔寨旅游回国,忽热忽冷,赶紧到社区医院配了中药治剂和止咳糖浆。和家人商量,大医院人满为患,自我隔离为妥。
       记得除夕当天报道,江苏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苏州确诊1例,南京与扬州疑似各1例。通报强调,都有武汉接触史。不容迟疑,我原先与亲友的预约,从年夜饭到假期聚会,统统取消。此后的初一到初五,每天央视公布的疫情数字,都牵动亿万人的神经,触目惊心。我和所有南京市民一样,能做的,就是宅在家里,不出门,手机成为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
      1月28日,大年初四,阳光大好,我的咳嗽好多了。看到南京作协胡秘书长在群里通告:按照市委宣传部部署,南京文艺界针对抗击病毒要有自己的声音,现请各位思考并动员会员创作,真正体现南京温度。随后,接到江苏省作协的温情短信:常通风、勤洗手、不聚餐、不**,尽量减少外出。要求会员积极投身主题创作,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我给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宣传部程守勤部长打电话。其实,当我看到江苏支援武汉的医疗队中有中大医院专家,就想和程守勤联系,可是一想,正在放假期间,程守勤会不会陪家人呢?电话半天没人接。后来,程守勤回复我,中大医院被定为江苏省抗疫重点医院,过年期间一天也没休息。这天他要等武汉金银潭医院支援救治的重症医学科潘纯副主任医师下班,争取作个采访。听我说明意图,他说,可以把微信采访视频发给你。
       程守勤来不及多说,把潘纯出征的报道先发过来。1月26日大年初二,在徐州老家过年的潘纯接到带队指令,立即从徐州赶回南京,在出征欢送会上,潘纯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奔赴疫情前线,我义不容辞。请组织和领导放心,我听从组织安排,一定完成任务!”
      在金银潭医院的潘纯隔玻璃与外面医生交流重症患者检验结果
       这是一个让人肃然起敬的共产党员。1月28日18:45,记者联系上了潘纯副主任医师。他忙了一天,几分钟解决吃饭问题,匆匆接受了微信视频采访:早上8点不到,潘纯就开始紧张的工作。每进一次隔离病房,要从里到外做全方位的防护。“我上午在隔离病房待了2、3个小时,下午又进去忙了3个小时。每次出来,都是汗水湿透衣背。”潘纯调侃道:“幸亏现在是冬天,如果是夏天穿着隔离衣待这么长,估计出来就成落汤鸡了。”
       潘纯管的病人,有 3 个病人要用无创呼吸机,5 个病人带着有创呼吸机。穿着包裹严密的隔离衣给患者翻身,工作量超大。“5 个病人,每人都需要翻身,早上翻过来下午再翻回来,算下来一天就要翻 10 次。每次给病人翻身都要 5 个医生,遇到**十公斤的病人,更是费劲。”
       潘纯从早到晚连轴转。在隔离病房查房,还要处理医嘱,与**医疗队同事讨论疑难复杂患者的救治。他所在的重症病区13个医生和19个护士,每个人都“超长待机”地工作。面对重症患者,几乎与感染源零距离接触,有没有过恐慌?潘纯语气坦然地回答:“没有!从来都没有!重症医生是患者生命的最后一道关口,我们就是要到最危险的地方去!”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第七批抗疫勇士出征
       1月30日,大年初六。当晚,程守勤发来采访90后护士李宗育的连线视频。她和同事驰援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短暂培训后就进入了重症的战场。李宗育说:“我将尽我所能,和病毒斗争,战必胜!”
       还是大年三十,在阖家团聚的传统佳节,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江北院区“护理管理微信群”留言不断,不是春节祝福短信,而是义无反顾的出征请战。“收到,响应号召”“我可以”“我报名”……65名护士主动请缨奔赴武汉,一封封挺身而出感人至深的请战书纷沓而至。
       1992年出生的李宗育,是中大医院江北院区CCU(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病房)护师。她报名时奉上按了手印的请战书。“长期生活在红色熏陶下的我,也是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在得知可以支援时,老党员父亲坚决支持,我义无反顾。我未婚,父母未老,无牵挂,我选择我无悔!”
       女孩谁不爱美,李宗育留有一头飘逸长发。临行前,她剪去留了多年的长发。“穿脱防护服或隔离衣方便,头发当然要剪短!”李宗育笑着说,等我回来,再留长发吧。李宗育父亲是退伍军人,也是有40年党龄的老党员。女儿是爸妈的小棉袄,哪个父母不想让女儿远离危险,然而救死扶伤是女儿职责所在,得知女儿选择,父亲即兴赋诗《送吾儿赴武汉战役》。“风萧萧兮易水寒,不计安危赴国难,恨无子嗣承祖志,幸有爱女学木兰。”
      程守勤发来的微信视频,每天都更新。武汉抗疫攻坚还在继续,连线采访也在继续。程守勤声音沙哑,说医生护士太伟大了。守土有责,许多医院都有他们的“程守勤”。三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首批147人,第二批139人,第三批120人,这些业务精湛的医务工作者来自省内各市县医院。“火神山”医院落成,东部战区总医院200人医护方队出征武汉。
      当我宅家的时候,南京仍在有序地运转。市宣传部杞勇处长微信相告:非常时期,你不要来,我联系市文明办周晔处长,把防疫信息发给你。我看到,多次国际航班在南京降落,其中有武汉籍旅客,南京怎么办?市领导态度明确:“我们防的是病毒,不是武汉人!”安排特殊通道,腾出市委党校。在寒冷严冬,暖和的房间、舒适的床铺以及可口的饭菜,异乡旅客倍感温馨。我看到,南京未雨绸缪,非典后就建立了本地“小汤山”医院,庆幸的是,足以收治确诊患者,已有治愈病人出院。我看到,医护人员坚守阵地,而民警上岗,社区工作者上门,筑起一道道屏障,顾不上家人,顾不上休息……
       2008年汶川地震,我曾受命随江苏作家采访团奔赴灾区。而2020年抗击新冠疫情,我只能看微信,默默为医生护士和各条战线工作人员祝福。透过防护口罩和护目镜(有的还没有),我看不清他们的面容,看到是一双双眼睛,那里有疲惫而顽强的目光,给人们以希望的目光。
      春节至今,我没有出过门,即使可以凝视窗外的阳光,仍然宅在家。小区门卫严格设岗,进出人员都要戴口罩,测体温。电视新闻里,让人心悸的数字仍在递增,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条鲜活生命,一个遭遇不幸的家庭。我们普通人能做的,唯有不乱跑不添乱了。也许,突如其来的疫情,与当年非典一样,需要太多的反思,也需要太多的问责,而此时此刻,大敌当先,国难当头,有这么多人毫不退缩,冲在了控制疫情的最前线!
      谁都知道,宅在家里相对安全,此时最危险的是重症病区,还有许多也许可能传染的未知空间。然而,我们相信灾难总会过去,相信一定会春暖花开,就是因为前面有你们,这些与病毒以命相搏的勇士,这些舍生忘死的白衣天使,还有保障这个城市的所有人,从防控疫情指挥部到相关部门,包括快递小哥、清洁工、超市收银员、小区门卫等等。你们让我们感动。和你们的家人一样,我们期待阳光袪散病毒,请你们保护好自己,平安回家!
    (作者为一级作家、省作协理事、南京作协副主席)


武汉,420
周淑娟

      你的身份证号还是武汉的呢。
      同事一句话,让我想起了已经远遁的青春年华。在日常忙乱的生活工作中,我早已忘记了这茬,虽然我用这个身份证号填写了各种各样的表格,验证了各式各样的身份。
      420,我的身份证就这样开头了。江苏省的身份证以“320”开头,所以我办理各种事务时总会被问到“你是哪里人”。
       当年在位于武汉的华中理工大学读书,顺势也就在那里办了张身份证。年少轻狂,不知道身份证号会跟随自己一辈子。机缘巧合,这个让我大费口舌的身份证号却一直提醒着我:你在武汉读过书,你和湖北有渊源,你的青春美好过,你的毕业论文在校刊发表过,你的老师和同学还在那里……
      何锡章老师是我的微信好友,如同朋友一样的师长。张跃生老师是先生的微信好友,仙风道骨的一位时尚老人。卫遵慈老师是我的现代文学老师,她在课堂上讲授的文学大师给了我思想启蒙。刘梅文老师慈爱温柔,先生始终视她为恩师。还有我们的系主任黄国营,那是一个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还有指导我写毕业论文的傅隆基老师,总是那么耐心细致;还有在我们的毕业证上签字的校长黄树槐,口碑好得令人敬仰;还有学校宣传部门的领导,引领我们在学校电台熟悉新闻和文学……
       留校的同学闵是我的闺蜜,上学时我们无话不谈,毕业后我们不谈也亲密。当年过从甚密的,还有武汉的玫,毕业后在湖北的媒体工作。还有,华,岭,刚等,也都留在了武汉。
      我不知别人是怎么看待武汉的,我眼里的武汉很大很远,很美很高。大到有汉口汉阳武昌这武汉三镇,远到有高山流水伯牙绝弦的古琴台,美到有“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高到“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春天,我们挤公交车去武汉大学看樱花;夏天,我们在学校如盖的树阴下背诵《春江花月夜》;秋天,我们骑自行车到东湖去游玩;冬天,我们结伴到中南政法大学踏雪,到中国地质大学去串门。
      武汉热,是几大火炉之一。从那里毕业后,我一直怕热。先生笑话我是“一个一年四季喊热的女人”,我总是自嘲说得了“武汉后遗症”。“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武汉人脾气火爆,我总觉得他们得了“天热综合征”。黄鹤楼、关山口、汉正街、开元寺、鲁巷、司门口、逸夫馆……在我日渐繁忙的生活间隙里,也逐渐被挤散,我认为自己得了“选择性健忘症”。
      即便如此健忘,说起武汉,依然三天三夜都说不完。算了,不说也罢。
      “当年一声再见,我们匆匆走散。”我的耳边还回想着一部电视剧的主题曲,岁月却已经把我推到了中年。四十不惑?四顾茫然。五十知天命?锦瑟无端五十弦。
      前几年,我在视频上看到母校举办的毕业典礼,瞬间泪流满面。那时,学校早已更名为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已经是院士杨叔子,毕业生也开始戴起了学士帽、硕士帽。我对同事解释我满脸泪水的原因,他们无论如何不能理解也不愿相信。其实我也无需多言,我是因为青春而哭,我哭是因为告别了青春。
      入校三十年聚会时,我没回母校。我总觉得还有大把的时间可以用来回顾青春,比如退休后完全可以故地重游,我总觉得自己照顾好老的小的义不容辞,在生存面前根本无暇旁顾。
      2018年秋天,弟弟病逝,给了我狠狠一棍子,我不能不思考生死的问题,追问生命的意义。
      难欺者心,可畏者天。我是一个很能克制情绪的人,正因为如此,有时反而受“内伤”。有两个镜头,我无论如何不能忘记。母亲在弟弟的墓前大哭:“我的儿啊,你就落得这个下场啊?”行动迟缓的父亲在家里抱着弟弟的衣服,老泪纵横,低声呼唤:“我的儿啊,你到底到哪里去了?”
       过度关注生存,以至于忽略了生活中的美好。我和先生开始反省自己的生活方式,打算尽快回母校一趟。不巧的是,去年盛夏,先生视网膜脱落,只得赶紧住院做手术,国庆节放假也不敢贸然出门。寄希望于元旦,元旦又在报告文学《贾汪真旺》的出版事务中流过。进入2020年,我累得不行,毫无新鲜感,觉得时光就像流水,割也割不断,新的只是纪年罢了。
     万事沉寂时,我们的881同学群却热闹起来,为了一个名叫“武汉肺炎”的疾病。当这个疾病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时候,气氛变得不同寻常。武汉封城的消息传来,我更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没想到我所在城市的第一个病例就出现在我所住的小区,只不过他家在二期,我们在一期。更没想到小区的居民这么宽容大度,给了他们一家人理解和尊重。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站在楼上,往远处看,一天,又一天。九里山没有病,行道树没有病,植物园没有病,大街小巷没有病,高楼大厦没有病,黄河故道没有病,这个城市没有病。唯独,人生病了,或者说,生病的,只是人。
       这样隔绝的日子,正逢春节假期,可以理直气壮地读书自省。我们读82岁高龄的日本作家井上靖的《孔子》,对,就是那本被誉为“历史小说明珠”的书。
      “无所谓贵贱,无所谓贫富,这是凡为世人皆可获致的宁静的福分,更无任何足可替代的欢悦。无须尽力,无须操作,只须默然眺望故里燃起万家灯火就行了。”这是井上靖笔下的孔子,“眺望乡里陆陆续续亮起灯火,应是人世有限的福分之一。”
      四季运行无阻,万物生长无碍,老天何曾说过什么?老天什么也不说啊。我喜欢发散性阅读,循着这个线索,找到了孔子的原话:“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这么看来,我在楼上看到的、读到的、想到的,并不离谱,也始终没离开老祖宗的教诲和指引。这让我想起新年伊始读过的那本《天平之甍》。天平之甍,是鉴真大和尚在日本的美誉,意指他是日本天平时代的屋脊。鉴真六次东渡,冒着偷渡的嫌疑、失明的风险,不是被海浪冲到海南岛就是被人挡住走不了。第六次,历经千难万险,他终于成功东渡,却也最终客死他乡。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昨晚,和山东文友聊天,他提到苏轼的这句诗。是的,对人生和生命的思考,对古人与古文的学习,让我们的生命多了内涵,高了认知。和古人神交,又何尝不是和今人深交?正如纪元挡不住时间,距离其实也割不断空间。
       为了抗击疫情,对抗命运,多少或平凡或英勇的人们行走在同一“逆旅”上。我们是行人,一个,一个。我们看灯火,一盏,一盏。
     “读一本书,只要其中有一句话能让你震动,那就没有遗憾。这些优美的思想,如流星一样划过我们的天空,虽短暂,极震撼。”先生如是说。
       是的,不论何时何事,我们总得给自己一个说法,总得跟自己握手言和。去不去武汉,又有何区别呢?
     只要,武汉,安好。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徐州市作协副主席)




发表于 2020-3-14 18:5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一组佳作……
回复 1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3-1 15:33:56 | 显示全部楼层
灾难总会过去,相信一定会春暖花开,就是因为前面有你们,这些与病毒以命相搏的勇士,这些舍生忘死的白衣天使,还有保障这个城市的所有人
回复 1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2-29 12: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感动,振奋。。。。。。。
回复 1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2-27 17: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每篇都很感人!
回复 1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2-27 15:01:25 | 显示全部楼层
范进

过年穿“新衣”

        “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小朋友们哈哈笑……”
         人高马大的大张,53岁了,对于这首儿时的童谣记忆犹新。无论是为人子、为人夫,还是为人父,每到过年的时候,大张都要给自己准备一套新衣服。
         2020年春节,尽管新冠肺炎肆虐神州,大张还是忙里偷闲,给自己准备了一件笔挺的呢子大衣。
          除夕夜,大张和妻子在父亲老张家里吃了团圆饭。回到自己家,他把过年新衣翻了出来,搭在沙发靠背上。“我这模特一样的身材,明天穿上这件呢子大衣走出去,一定很帅!”大张洋洋自得一脸憧憬。
         “你就别臭美了。”妻子一边笑,一边拿过大张的呢子大衣折叠起来,“别弄出褶皱来,要不穿上不好看。”
         “明天上午,还有个确诊的病人要从大丰接到盐城二院治疗。”大张看看过年的东西准备得差不多了,就对妻子说,想去单位看看,再最后检查一下负压转运车,不要关键时候掉链子。
         除夕的夜晚霓虹闪烁,大街上的行人和车辆却稀稀落落。
         还没到单位,大张的手机突然响了起来。办公室主任通知:有个从武汉回来的发热病人需要立刻转运。大张心里一阵庆幸:来得正是时候。
       他得意于自己的“先见之明”。
       在消毒员的配合下,大张穿上防护服、带上护目镜,驾驶救护车赶往病人所在的小区。一通忙碌回到单位,新年的钟声响了起来。
         “一早还要出车,不如就在单位睡一会儿吧。”大张打开空调,和衣躺在办公室的沙发上。很快,鼾声在楼道间回荡。
         大年初一上午转运完病人以后,大张回到单位,又是洗、消、脱,三个字看起来简单,走完一次程序就要个把小时。等消杀处理结束,吃中饭的时间到了。大张这才想起来,早饭还没有吃。
        大张一边吃着工作餐,一边惦记着家里的新衣服,想回去穿一下,又怕随时会有新的任务。一直值班到晚上七点多,外面下起了小雨。大张回到家,总算吃上了丰盛的饭菜。
        “过年新衣服,初一不穿啥时穿?”妻子把呢子大衣递了过来。“算了,不穿了,等明天早上起来再穿吧。”大张打着饱嗝,把新衣服又放了回去,“现在穿,岂不是锦衣夜行?”
         睡到半夜,大张电话响了,又有新任务。他赶紧起床,冒着雨赶到单位,换好防护服,冲进了夜色中。任务完成的时候,已经是初二的凌晨三点,大张干脆又睡在了单位。
        “从除夕到现在出了多少趟车,记不清了。”1月29日,正月初五,大张一天之内转运两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跑了八百里。截至当天,盐城的六例确诊患者,有四例是大张驾车亲自转运。
        大张一直耿耿于怀的是,笔挺的呢子大衣还没穿上。妻子安慰他,“你穿防护服的样子也挺好看。”大张呵呵笑了。
        2003年“非典”肆虐,大张在一线隔离环境中工作54天,运送了近百名“非典”疑似病人;2008年汶川大地震,他带领盐城急救队赶赴灾区,不顾余震和山体滑坡危险,转运伤员92人……身穿防护服的他一次次被摄影记者捕捉进镜头。
        大张真名张劲松,党员,退役军人,现为盐城市急救医疗中心车管科科长。
功勋救护车

        盐城市急救医疗中心的苏J26991绝对是辆功勋救护车,就是它,连续转运了9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
        苏J26991是辆负压救护车,主要用于重大传染病员的安全隔离与转运。它的医疗舱和驾驶室隔离,舱内滤毒系统被称为“特大号N95口罩”,其最大特点是“负压隔离”,使外界环境免受污染,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
       “昨天,我和车管科的同事一起,先后转运了东台和滨海的两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患者,行程400多公里。”1月30日上午,陈亮站在负压救护车旁,胸前的党徽熠熠闪光。
       陈亮,中心急救科副科长,2003年参加过“非典”转运工作。“疫情面前,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必须冲锋在前。”陈亮说。获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向全国蔓延后,他第一时间向中心领导申请参加抗疫工作。
        1月29日上午,陈亮作为急救医生登上负压救护车,车管科科长张劲松亲自驾车,两人赶赴东台转运确诊病人。回到单位时,已是下午1时许,两人将就吃了点东西,再次穿上防护服,登上救护车,又赶往滨海转运另外一位确诊患者。
        返盐途中,意外发生了,患者因为晕车出现呕吐现象。按照防控要求,患者也是穿了防护服、带着防护面罩的,现在突然暴露面部,极大增加了传播病毒的机会。有着丰富急救经验的陈亮沉着冷静,第一时间指导患者处理呕吐物,果断化解了险情。
        由于连续作战长时间穿着防护服,陈亮感觉自己头晕缺氧,但是他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负压救护车完成转运任务回到单位时,已经是晚上8时许。陈亮的爱人在市三院工作,也在进行抗击疫情工作,还没回家,两个孩子分别14岁、4岁,都丢给了年过七旬的父母。接过老母亲端过来的饭菜,陈亮觉得心里热乎乎的。
         “转运任务的顺利完成,同样离不开中心领导的指挥调度和其他部门同事的密切配合。”陈亮说。培训科科长施亚萍负责防护物资购置和消杀指导工作,每次有任务,她都要配合急救人员准备好物资,按照规范穿上防护服、带上护目镜,目送他们踏上征程。春节以来,施亚萍忙于抗疫,只好把上高三的女儿一个人丢在家里,得空回去总是买上几包方便面和火腿肠。
        急救人员完成转运后,消毒员徐莉华还要对负压救护车进行终末消毒。每次一套程序下来,穿在防护服里的衣服都已湿透。除夕的前一天晚上,女儿过10岁生日,徐莉华赶不回去,就请邻居帮着买了个蛋糕。1月28日,女儿发烧了,鼻子流血,可是徐莉华一直忙于工作无暇过问。晚上6:50,徐莉华突然收到了女儿的一个短信:“妈妈,您到底要不要我了……”
        没办法,苏J26991负压救护车随时召唤,是职责,更是使命。

口罩系真情

        梅,盐城口罩企业的一名检验员。
        1月27日,大年初三。凌晨5时许,外面还黑魆魆的,梅就早早起床。简单吃了早饭后,她回头看了一眼床上熟睡的两个孩子,裹了裹羽绒服,毅然走出家门,跨上电动自行车,冒着寒风赶往将近十公里外的公司。
        梅是两个孩子的妈妈。辛辛苦苦干了一年,直到除夕终于放假了,梅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初九才上班呢,总算能陪两个孩子好好过个春节了。”可是谁能想到,梅休息还不到一天,公司领导两次打来电话,先是通知正月初六上班,随后又紧急通知初二一早就要到班。
         “最近,全国多地陆续发生新冠肺炎疫情,一次性医用口罩供不应求。为了做好疫情防控的物资保障工作,政府部门号召我们尽快复工……”电话那头,公司领导的声音里充满歉意。         “领导您别说了,小家的事和大家的事孰轻孰重,我拎得清。”梅说话斩钉截铁,“克服个人和家庭的一切困难,正月初二准时上班。”
         跟春节前不同的是,原来一天一个班次,8个小时,而初二开始,一天两个班次,总共16个小时。初二当天,下班后的梅筋疲力尽回到家里时,已经是夜里10时许,两个宝宝都已进入梦乡。
        梅所在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医用卫生材料及敷料产品生产的小微企业。虽然是临时通知提前复工,而且两改复工期,但是除了一名正在成都过年的职工赶不回来,其他职工都是不讲条件,初二一早齐刷刷地赶来上班了。节前,公司每天一个班次,一天生产口罩1万多只,现在增加到两个班次,一天能生产3万只口罩。
         自动化打片、焊带、包装、打箱、灭菌……车间里,穿戴工作服、工作帽全副“武装”的梅和工友们紧张忙碌着。参加复工的35名员工,都是一天连上两个班次。
         “比我情况特殊的人多着呢!”听说有记者要来采访,梅连连摆手。她的师傅起早带晚都是步行和乘坐BRT上下班,每次路上就要耗上个把小时。负责车间卫生后勤的王师傅年过花甲,家住十几公里外的农村,往返都是骑个电动自行车,家里人心疼不已。有个女工友年前已经辞职,回去生二胎,但公司一个电话打过去,人家二话不说就来帮忙了。
        “虽然我们生产的是微不足道的一次性医用口罩,但在关键时刻它对于疫情防控能发挥大作用。”在蓝色口罩的遮挡下,看不清梅的表情,但她的语气里透露出满满的自豪。

         范进,男,1972年出生,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盐城市作协副主席,高级记者。曾在《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短篇小说》《山东文学》等刊物发表小小说200多篇,2003年出版小说集《爱之经纬》。


回复 1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6-10 23:38: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作品中,您最喜欢哪篇作品?欢迎网友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0 18:59:4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都是我们的抗疫文艺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3-22 19: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春天里最美的声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11-24 10:05 , Processed in 0.063015 second(s), 5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