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的记忆(二) 杨培德 找“垃圾” 那时,家庭周末小聚会,我东跑西颠,去道口烧鸡店买来了小孙女最喜欢吃的“道口烧鸡”;又跑到欧亚超市,买来了和儿子喝酒的熏酱小肚及拉皮等下酒菜。一番准备,迎来了大儿子一家3口及整天忙得见不着影子的小儿子,看到一家人齐聚一堂,我们老两口的心情当然像抹了蜜。 别看大家都住在市里,但是聚少离多,有时一周、一个月都很难相聚。唯独漫长的“空巢”时光,就是我们老两口的专利了。 酒足饭饱,孩子们要走了,因为读高中的小孙女那永远无止境的、“海”一样的作业,逼着她们要早点撤退,祈盼饭后的“茶余”功夫来一个家庭“闲话互动”,也只能黄粱一梦了。 于是,我们将事先为小孙女准备好的“夜宵”,什么半个小肚、两只烧鸡大腿、一只猪蹄,还有一个进口的大芒果、捎带冷冻的一块五花肉,统统打包让大儿子拿走,并千叮咛、万嘱咐: 回家一定放冰箱里,以免这大热天的放坏了。 你可能说我们这是“河里冒泡——多余(鱼)了”,是“人老话多”的典型表现,实则不然,我们是有过多次教训的: 三九天,给他们拿些时令新鲜的蔬菜,回家小车门一关,上楼回家了,结果第二天,放在车里的蔬菜全成了“冰菜”了。 三伏天,给他们带点自己钓的新鲜鱼,都收拾好了,让他们回家就马上冷冻,可他们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舅)”,结局就是再扔掉。 所以,这次估计他们已经到家了,马上发微信视频,追问落实情况。可没想到,说是没看到有熟食、水果什么的,我们给他们的那个大塑料袋,他们以为是垃圾,随手扔进了楼下地库的垃圾箱里了! 天哪,怎么会是这样! 上帝证明:我们确实给他们带的都是好吃的真东西啊! 现在的孩子们,很多时候就是对老人的话听不进去,权当“耳旁风”!在老人面前常常心不在焉,除了瞪着眼睛看电视,就是低头眯眼玩手机,再就是大嘴马哈的猛吃一通,至于你们这些老家伙说什么、干什么,统统都是过眼云烟! 想想那些我都没舍得留着慢慢解馋的熏酱小肚和烧鸡鸡大腿,于瞬间就变成了垃圾,变成了废物,我那个急呀,赶紧穿鞋披衣小跑去地库,在垃圾桶里翻了个底朝上,也没见到我给他们的那个熟悉的“垃圾袋”,因为我心存一丝希望: 那个袋子我是套了好几层塑料袋的,如果能找回来,吃,还是没问题的,不会埋汰。还有一丝侥幸,就是拾荒者能发现,把它拾到、吃掉,算是给我们一个最好的安慰。 否则,浪费资源之罪过,可就无法弥补了! 对此,儿子还一身是理: 每次你们都让我捎垃圾下楼,我这是扔惯了,以后千万别让我捎垃圾了…… 这真是脚不正,怨鞋歪,你又奈何? 牙打掉了,咽吧——谁让你发洋贱: 有一口好吃的,想着这个、惦记那个了!活该! 其实,现在生活都好了,子孙自有子孙福。毕竟我们人生的蜡头不高了,先把自己搞好、搞健康了,比什么都重要。如此,孩子们没有太多的负担,不比吃一顿快乐多了? 当时见我气得直发火,老伴给我说起一件事,大有安慰我的美意。她说: 有一次领老同学来家里,恰逢那天是她临时有事,唯一没有搞好卫生出门的日子,床上的被没有迭,大厅里的东西散落着,早餐用过的碗筷还凌乱的放在餐桌上…… “真是不好意思,没来得及收拾屋子,让你见笑了。”老伴满脸遗憾的向同学解释。可这位老同学却哈哈大笑,说: “这有什么不好意思,这就是生活,这就是家呀!” 看起来,一个家的温馨感受应该是无处不在的,哪怕是那些无休止的磕磕碰碰和鸡毛蒜皮的烂七八糟的无头无脑的事…… 不如此,又奈何? 生活就是一首歌,唯有不断抑扬顿挫、经常甜酸苦辣才是多彩啊! 如此,一片乌云,全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