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219121|回复: 0

《世界屋脊上的中国脊梁——穿越极限,初探青藏高原的生命密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0-1 08:45: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XLIAN 于 2021-10-1 08:47 编辑

散文可以包络万象,文学可以是百科全书。信不信崇高的文学能净化作者和读者的思想及血液,能在理顺思路、弄通道理的同时疏通人体经络、促进心身健康。
在宇宙空间里,矗立在地球之巅的青藏高原就是大自然设立的登峰造极的顶级科学实验室,每个人都是被实验者及实验人,被记录者和记录者,历经艰险的文学家们又如何发现了可能可以帮助克服高原缺氧反应等不良症状的传世秘方?
那些世居及常驻在高度缺氧、环境恶劣的世界屋脊上的当地居民、援藏人员、解放和守卫西藏的中国将士们,都是战天斗地的英雄。那些从生命禁区中提炼出来的优秀文学作品就是珍贵的生存宝典,对医学乃至生命科学的研究都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有种新兴医学就叫做人文医学及叙事医学。
柳山从18岁参军起一直到70岁,曾上百次地穿越青藏高原无人区,居然每次都能安全返回,如今已80多岁了,依然身健脑灵。这其中的奥秘又到底是什么?
除了学习柳山的创作体会及他人的读后感,我更独自地反复阅读和品味柳山的多本高原散文集及报告文学中的悲壮故事与极富想象力的浪漫笔调,都让我仿佛身临其境又浮想联翩。
《总会有一颗星在我头顶闪烁》
陕西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有座著名的法门寺,19395月14日出生在杏林镇长命寺村贫苦农家的柳山,宅心仁厚。“在课本上知道了中国西部有这么个美丽富饶的青藏高原以后,就把它牢牢地放在心窝里了,常常做梦都到了那里。” 14岁上小学四年级时就写了一篇命题作文:“长大后的志愿是要到青藏高原去,当一名勘察队员,成为作家。”
同年,他的处女作《陈书记回家》,在1955年第8期的《陕西文艺》发表。已长成壮劳力的柳山,毅然告别父母、放弃民办教师的安逸生活,报名参军。竟机缘巧合地于195710月到达青藏高原,軍令从1958年1月1日算起,从此开始了七年的汽车兵探险之路。
海拔5300米的唐古拉山是青藏公路的制高点,也是从内地进藏的必经之地,高原汽车兵要经常翻越它。唐古拉山就像吃人的恶魔,风雪、严寒、缺氧随时威胁着汽车和兵们的安全。
《第一次翻越唐古拉山》,副班长用注意力转移法,讲军民鱼水情互相送水的故事并给新兵柳山第一次下了给阿妈送水的任务,让第一次上山的柳山顺利地克服了缺氧恐山症。
面临各种险情时,心中的作家梦让差点打退堂鼓的柳山找到了打发时间、排除恐惧并最终突围的极好办法,带上几本书放在车上,做笔记、练写作,常常在方向盘上忙到天亮,又继续精神抖擞地上路完成各种任务。
一开始,写好的文章有时发不出去,有时被退稿,却越来越激发起他对绝版雪域风光的无比热爱,更不断地挖掘出许多感人的突出事迹。《风雪中的火光》真实地记述了柳山和战友们的汽车被突降的暴风雪围困在唐古拉山上。零下30多摄氏度的气温,滴水成冰。为了保护汽车的水箱不冻坏,他们把棉军衣的棉絮甚至衣面都撕下来,蘸上柴油点燃烤车。最后:“第二天早晨,暴风雪停了,我们重新上路。这时候,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只剩下线衣和单衣。我们把温暖给了汽车,为的是让它去温暖西藏人民。”那天早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新闻联播》之后的《解放军生活》节目,转播了这个故事。军营的战友们和柳山家乡的亲人也听到了。母亲心疼儿子会挨冻,赶做了一件棉背心,父亲把背心寄到部队。柳山接到背心后,一直舍不得穿,只是在每次乘车路过唐古拉山时,特地穿上它,以留住那个发光发烫的岁月。
得道多助。在《草原藏香》《长在树上的国旗》等故事中柳山又用朴实唯美的笔调写出了藏民们对国旗和解放军战士的无限深情。
躺在帐篷里的阿妈居然能听出是金珠玛米的汽车又在附近的雪地里抛锚了,就派年轻女儿来邀请柳山和助手入帐取暖休息。柳山和助手要继续完成任务,就只想借一盏明灯好修车。谁知女子只送来一支藏香,在夜色中像一点星光般微弱。没想到,柳山的手指就像长了眼睛,点着了原来怎么也修不好的德式老爷卡车的发动机,终于重新启程。
从昆仑山中海拔3000米的纳赤台兵站挖出一棵正在蓬勃生长的白杨树,拿到海拔5000多米的格桑旺姆阿妈拥军爱民茶水站的帐篷前,栽下这根10米高的木杆,国旗就神采飞扬地飘在了木杆。藏族母女不断地转动经筒、默念“六字真言”和勤快的浇水施肥,奇迹发生在第二年夏天,不可能再活的木杆抽出了嫩芽,五星红旗让整个唐古拉山都鲜亮鲜活起来!
又一次,柳山带着干粮、端着枪独自守在唐古拉山上看护着从抛锚军车上卸下的三吨半物资。第三天黎明,一场六月雪又突然降临,雪落地化水。一直自愿住在山里的藏民阿爸带着藏獒及时出现,帮助柳山保住了被风雪围困了5天的重要物质。“草原上每一朵格桑花都是因了金珠玛米的浇灌才开放,我就是把这身老骨头搭上做点事也是应该的!快不要一家人说两家话了!”无言以表的张团长和柳山恭敬地向老人举起了《海拔五千三百米的军礼》。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五十年代的西藏居然还有残酷的奴隶制度。解放军开进西藏,农奴们终于得到了解放。《情断无人区》描述的是柳山押解西藏叛乱分子的卡车被一位美丽的藏族女子拦下,原来她曾亲眼见过父亲和管家对农奴的凶残的把一位欠债农奴的头颅割下,当做器皿使用,她一下子就被吓晕了。她赶来与被押的农奴主父亲彻底决裂后,毅然地独自走向羌塘无人区深处。多年后柳山再去羌塘采风,才知道藏女后来与一位为了追踪农奴主管家而迷失在无人区的汉族解放军战士相遇,二人相依为命地一起生活后又走散了......
《十八岁的墓碑》回忆的是柳山当兵第三年60年代的事,他跑遍格尔木才找来柏木板。汽车团副连长刘刚亲手洒下一行字“18岁的竹子,永远的家!”,将木板插在未婚妻的坟头,再插上几枝红柳。几天前的竹子还鲜活着,从未出过远门的待嫁姑娘满心欢喜地第一次从冀中平原的乡间小路出发,独自爬攀着走向青藏高原昆仑山下的格尔木,去和未婚夫完婚。还有一天就可以到目的地了,六月天的祁连山里突然刮起了大风雪,没有抵挡寒雪的棉衣,终于被接来的柴达木盆地的老中医一搭脉就知已经感冒了几天的竹子再加高反,得严重的肺气肿,即使早点赶来也没治了。刘刚在新房里守了竹子三天,第四天只能将未能完婚的竹子埋在烈士陵园对面的山坡上......刘刚仍要坚强地活下去,因为战士们都心怀着对雪域高原及军人使命的苦爱。刘刚每次出车也仍会深受高反折磨,头疼、腿抽着筋的疼,还要照顾一群娃娃兵,并计划着怎么完成各项任务。他说等自己也埋在烈士陵园时,就可与对面向阳山坡上的竹子隔园对望了。
竹子临终前问起她躺下的地方,原来就是50年代八个年轻通讯女兵的遇难处。刘刚给竹子讲述这个故事时,她就向往那个被人们称为“南八仙”的地方了。她们在天堂相遇了。
后来,柳山与助手又开车经过“八仙”附近,助手突然看见窗外的太阳雨下,一队仙女又歌又扭地高兴着!柳山没看见,但老实巴交的助手在晚餐又一脸郑重地说“我在白天看到八仙,不是海市蜃楼,就是八仙。柳山信了。这是柳山记录在《八仙》中的往事。
我也信了,难道高原上类似海市蜃楼的幻境或是特殊环境气候下看到的情景也有从天堂里折射过来的仙境或者,只是一种心理安慰,愿烈士们和牺牲的家属们都能永远安息。

他的心在青藏高原,《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高原生物们似乎都有更强的生存本能,即使最弱小的动植物也有着大无畏的向上精神。红柳,就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高原植物。曾经在每天早上,柳山冒着极度严寒走出屋的第一件事是用红柳根烤车,才把没有马达的老爷车启动起来。有的车一夜不能熄火,早上烤车一个多小时,否则车子开动管子就会憋断。柳山的手冻得跟馒头一样,还要到高原上去挖红柳根,用来烤车。稍长,他明白这是破坏最脆弱的环境,心很痛,但是没办法。
从故乡的长命寺村,到昆仑山、唐古拉山、再到珠峰脚下的西藏拉萨,柳山每次都稳健地开车行驶在青藏公路上成功地完成各项任务,因此荣立了三等功。
因为从小就养成了淳朴的善念,又在领袖的指引下,中国的军人作家们,都心怀着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用气血满满的红色精神武装自己,保持昂扬的斗志及钢铁般的毅力,低调谦和地与军民打成一片。逐步提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才会不怕牺牲,大胆又冷静地发挥出极具智慧的决策力和行动力,独立或与军民齐心协力地,顺其自然或因势利导地排除万难,去争取各项胜利。
文学就是宣传机、播种机,奔驰在《青藏线》上的老新汽车兵们,深受鼓舞,不断地传递着接力棒。他们更永远都不会忘记是青藏高原公路之父慕生忠将军带领最少的人马、用最简陋的工具、最少的财力、最短的时间建成了青藏天路,创造了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
被将军用爱心救活的《墓柳》,让戈壁荒滩终于有了生命的绿色,也有了青藏公路的起点格尔木“望柳庄”,及慕生忠在这里指挥和工作过的“将军楼”。黑夜中,将军亲手挂在树枝上为大家照明引路的老马灯,永远闪亮在汽车兵们的心中......
昆仑山就是《青藏墓碑》,即使上调到北京,一直到退休之后,柳山仍坚持每年都要回去给青藏高原八百号的烈士们扫墓。他们的不朽英灵就像天上的星星,在默默地给活着的人们照路、保佑平安,好好地生活,建设和守卫边疆。
年轻时凭着体力顶住了高原缺氧,到2009年,柳山已经70岁了,还坚持最后一次去柴达木盆地寻找“八仙”的遗迹,也只有些小的高原缺氧反应,让人惊叹。
这些用心血和生命勘探到的丰富素材,都被聚宝到了北京万寿路上的“望柳庄”书房里,再从柳山的笔尖生发出生命的辉光、精神的灵气,永远照亮着更多的人们。
从小就莫名地想到青藏高原做勘探队员和作家,终于圆梦的柳山,大概是得到了昆仑山的庇护,也很自然地被人们誉为“昆仑之子”。他把遇见、听到及想到的,包括有名和无名的英雄们、普通人的点滴及动植物们的灵性都用悲壮写实又诗意浪漫的中国文字记录下来,把蕴涵着极地生存密码的著作都留给后人,这就是他的天生使命。因为真正理解了青藏高原和这些生灵们,柳山才成了热爱并为之代言的伟大作家,又被公誉为“青藏高原文学之父”。
伟大的中国古人早已发现并用文字描绘:“慈”和“磁”字的本义就是生物的心灵磁场及石头的物质磁场之间都会相互感应,故人类与万物能够和谐共生。仁爱生灵,更是先人祖宗与亲生父母留给后代的优秀基因,会激发出互救自救的本能天性,所以善念能改变命运。
柳山写的《有一只蚂蚁攀上了世界屋脊》和《藏羚羊的跪拜》也一直深深地震撼着世人,柳山本人也如蚂蚁和藏羚羊般谦恭,又如雄鹰般智勇双全。他的高尚情操、精神能量及老可爱的天真模样,都始终影响着周围的每一个人,大家也都跟着他及其他导师们一起精神十足地攀登生活和文学高峰。
柳山是谁?“柳山”是王宗仁老师后来为自己取的笔名,他总爱说我是军人作家,是军人的信念支撑着我。八十大寿时的柳山身穿着大红羽绒衣,就像一座高高的长出羽翼的红柳山,满身红光。
知行合一,用心灵文字鼓舞人心,鼓舞自己和他人。由此凝聚而成的崇高文学,又再影响自己的思想和言行。
《没有根的文学走不远》,他的根在青藏高原。有根基的弹簧受压越大,反弹越厉害。人类在极端情况下,在环境和生命的绝境中,往往会激发出意想不到的大爱意识和智慧潜能,这些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能量。“无欲则刚”,柳山在慕将军等英勇事迹的鼓励下,在心无杂念、无惧死亡、忘我无我的无私奉献中,在充满美好的无限遐想的文学创作中,反而能更坚定地克服缺氧反应等各种困难,才创造出了有效保存实力并健康长寿的生命奇迹。在各种险境下坚持静心地写作更是一种难得的修炼,由此造就出的充满着蓬勃生命力的高原文学就是现代版的藏地生死书。这也许就是柳山上百次穿越无人区,又能安全返回,并至今身健脑灵的奥秘?
这时,有个老者在回应:有道理的......
真实的青藏高原文学丛书比小说更精彩,定会被载入史册,成为世界名著、传世绝作。也会助力更多的人们克服高原缺氧反应、无人区的种种艰险及攻克新冠肺疫等病毒。
心驰神往,多想立即插翅飞越青藏,直达西藏。去面对面地直接感受、到现场读懂西藏......近距离地触摸和呼吸地球巅峰之上的天空太阳、白云雪山,藏羚羊、雪莲、藏民都在欢迎我们;更想验证,如何在现实中克服高反及在平时也能防治缺血氧症等,……

《永远的红柳山》初稿2019年,第10稿202110月01日星期五 8:3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11-24 09:26 , Processed in 0.04837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