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修竹挼蓝,梅山耸翠,小小佳处西安。”
漫步在千年古都西安城,夜色中,繁星点点,霓虹灯照亮了雄伟的明城墙;晨雾中,巍巍钟楼,浑厚的钟声敲醒了古都的黎明;斜阳里,大雁塔下,芸芸众生诵起了虔诚的梵音。轻轻地眯上双眼,宁静中放飞思绪,在这里,每一种气息,每一分音符,每一份期盼,无不透示着这座古城的悠久和灿烂。
古城西安的东郊,兴庆公园附近的咸宁西路旁,耸立着一所声名远扬的全国985高校,这便是西安交通大学。1990年代初,毕业于无锡县洛社高级中学的陆志林,考取了西安交通大学。从此,一条追求知识、追寻技术的奋斗大道,也与他相伴而来。
二
陆志林来之于大运河畔洛社流域的一个农民家庭。幼年时,父母亲在农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难生活,和栉风沐雨的困苦岁月,给陆志林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记得上小学时,他和小伙伴们常会迈着小步穿过洛社火车站,沿途望着上塘和下塘繁华的街市风光,和川流不息的人群;看着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工厂,冒着缕缕的直烟;他还和小伙伴们手挽着手,站在高高的洛社大桥上,迎着徐徐微风,眺望浩瀚的大运河,和南来北往的船只。岁月的宁静,生活的美好,使他遐想着,长大了自己也能到南面的镇上去工作。偶尔,他也会和小伙伴们坐在垂柳下的运河边,调皮地找来些许碎瓦,贴着水面,抛起一片又一片的瓦片。刹时,运河上瓦片“嗖嗖嗖”地飞舞,水声四响,水花荡漾,一层层的涟漪一环连着一环,由近致远,久久回漾。
一片碎瓦,借力水道也能掀起精彩瞬息,这使陆志林猛然醒悟:只要找寻到一条可行的大道,自己的人生,也能迎来一次轰轰烈烈的旅程。
但是走上这条大道,却是道阻且长。
家境的贫寒,父母的艰难,使陆志林自小养成了独立思考、勤奋读书的习惯。进入洛社初中后,陆志林愈发地努力学习,各科成绩的总分在年级中一直名列优秀。但中考那年,他以几分之差与江苏省天一中学失之交臂。进入洛社高中后,陆志林在学业上一刻也没有气绥,没有懈怠,他的各科成绩在年级中始终名列前茅,尤其在高考前夕的几次模拟考试中,他的物理、化学、数学等理科成绩一直为优秀。但命运之神又和他开了一次不大不小的玩笑,那年的高考,陆志林却名落孙山。失败的痛楚和苦闷,使他对自己的追求产生了几分疑虑。是听从父母的意见,早点回乡打工?还是再拼搏一次?一时间,他陷入了左右为难、心力交瘁的境地。关键时刻,还是当年的高中老师,亲自上门与陆志林的父母做了思想工作,让陆志林参加来年的高考。老天不负苦心人,次年的秋天,陆志林被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电机专业录取。
三
陆志林背上简单的行囊,挥手告别了家乡,踏上了遥远的求学之路。旅途中,他回味起童年的梦想,求学的艰辛;又想起了父母与亲人们的嘱托,老师和伙伴们的期望,尤其是家乡的热心人士和乡镇企业还及时送来沉甸甸的助学资金,这一份份的深情和雪中送炭的厚谊,使他怎能轻易忘却?这一刻,他不禁流下了深情的眼泪,模糊了自己的双眼。
春天, 西安的小草绿了,樱花又开了。秋天,校园的枫叶红了,梧桐又黄了。陆志林喜欢这种宁静的氛围,也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聆听老师讲课,做好电气、电机作业,与同学交流学习心得体会,教室、实验室、图书馆、阅览室,留下了他追寻知识的足迹。在校学习的几年间,陆志林心无旁骛,专注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他多次获得了学校的一等奖学金,多次被评为优秀三好学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转眼间,几年的学习生涯也将结束,陆志林想象着毕业后的人生前途。毕业前夕,西安交大鉴于陆志林优秀的学业成绩和出色的实践能力,决定让鱼振民教授安排他继续在校学习,为以后留校做教师作前期准备,一条通往学术殿堂的金色大道,已经在他眼前闪动了。其时,远在家乡的父母却寄来了一封封盼儿归乡的信件;家乡的政府和企业家也纷纷组团来到学校,热情动员他能为家乡的工业建设出力。面对老师深情的挽留,父母亲情的召唤,和家乡企业对知识对技术的渴望,陆志林陷入了深思。“载不动许多愁”,往事又一一浮现,涌动他心海的,是浓浓的乡情,是难舍的乡愁啊!陆志林还是离不开家乡的这片厚土,他含着热泪,与母校的老师一一深情告别。只是,这一别,不知何年才能再会啊!
四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几经周折,陆志林来到了锡山市特种风机厂工作,担任了一名普通的技术员。这是趁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洛社镇早期蓬勃发展起来的一家乡镇集体企业,有着花园工厂的美誉。当时,工厂主要加工生产机械零配件,做一部分直流电机冷却的特种风机,电机产量也很少。工厂技术力量比较薄弱,缺乏技术领军人物。刚开始工作时,由于工厂的机械业务和陆志林的专业不很对口,他很有点迷茫,一时也找不到工作的重心。
“拨开云雾见天日,守得云开见月明”。工厂如火如荼的机械业务需求在迅猛发展,这使陆志林深信,只有坚持和奋斗,自己人生的彩虹总会出现。为了能尽快适应工厂的技术需要,弥补自己实践经验的不足,陆志林主动下沉一线,他跑遍了全厂八、九个生产车间,和工人师傅们共同劳动,共同生产,在实践中锤炼自己。陆志林俯下身躯下车间,一路风尘仆仆,满身油泥,尤其是他不计得失的工作干劲和冲劲,让车间的一大帮工人师傅大受感动,他们逢人便夸:“我们又多了一个心灵手巧的好帮手,好徒弟。”不知不觉间,师傅们还会把技术上的一些绝活和巧活教给他,使他收获匪浅。两年间,陆志林亲自操作镗床、刨床、铣床、车床等各种型号的机械设备,在车间学习模具钳工和机械电气装配。以后,陆志林又操作数控机床、机械电气检测精密仪器设备,为机械和电气的设计,以及加工流程、加工工艺和质量把控,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陆志林深知,只有不断的学习专业知识,充实自己的技术才干,方能在工作中挥洒自如,处于不败之地。于是,他利用一切时间和机会,收集和学习有关风机、电机和机械的大量技术资料,如《风机技术》《电机技术》《微电机》《防爆电机》《流体机械》《机械工程师》《纺织科技进展》等。成堆的资料,他一页一页的读,一项一项的啃。他还深入钻研了电机、风机和机械的设计、制造及工艺等专业知识,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为以后电机和风机的开发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他时时关心风机、电机和机械行业的最新国家标准,参加国内外的各种风机、电机产品博览会,捕捉行业发展的前沿动态;他还经常咨询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深化“产学研”合作,进一步充实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
2000年以后,锡山市特种风机厂转制为民营的“无锡锡山特种风机有限公司”。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公司在产品结构上进行了调整,退出了机械零配件加工业务,进入了以风机、电机和机械为主体的外资企业市场。在技术岗位上,陆志林始终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在实践中成长,在学习中创新,为公司独立完成了多项艰巨、关键的项目和任务,为项目开发申请了多项国家专利。自2011年起,他为公司先后获得了4项发明专利和13项实用新型专利,使企业拥有了自己的知识产权。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面对风机和电机市场竞争激烈,产品更新快,技术要求高,适应性强的特点,企业如何才能在市场的激流和风雨中生存与发展?公司的领导深刻地认识到,唯有不断培育企业核心技术的竞争力,才能在市场中有立锥之地。2007年,一用户委托公司研发生产插入式循环风机,这一项技术在国内尚属空白,而委托方也只提供了一张国外插入式循环风机的照片和一些不确切的技术参数。接到这一艰巨复杂的任务后,陆志林没有彷徨,也没有过多犹豫,就心如火急地辗转上海、南京、杭州等地的多家图书馆,借来了许多专业书籍,一头扎进了书海。他还频繁出差,亲自上门请教上海、南京等地的专家学者,把书本上讲的,专家们说的,自己琢磨的,跟大家一起研讨试制。陆志林克服了国内与国外原材料和生产加工工艺不同等诸多不利因素,通过反复测算、设计、调试、修改和调整,再修改,一次、二次、三次,也不知是多少次了。他常常头顶星月,一直干到东方发白,连续在办公室加班加点。有时,累了,他就擦把冷水面醒醒脑;乏了,他就在沙发上简单小憩一会。凭着一鼓作气的拼劲,和时时闪烁光芒的技术灵感,他终于发明了插入式循环风机。成功来之不易,是不懈的努力,坚实的专业功底,赐予了他无穷的智慧和运气,才获得了这项熠熠生辉的技术“桂冠”。这项技术很快填补了国内的技术空白,第一年就为公司带来了600多万元的产值。2010年起,公司大批量生产插入式循环风机,并投放于国内外市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2011年,公司专门为这项技术申报了国家专利,2013年被国家知识产权专利局授权发明专利,2014年公司运用该项专利技术,开发设计系列插入式循环风机,进一步扩展海内外市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此,陆志林和他的技术团队,通过反复实践,反复试验,以夜以继日、只争朝夕的工作热忱,和攻坚克难的拼搏精神,创造性地完成了开发异步启动永磁同步电动机、纺机用高速永磁同步电机的研制、隔爆型外转子电机研制和“和谐号”、“复兴号”高铁配套产品生产工艺改进研制等艰巨复杂的技术任务,填补了不少的国内技术空白。
千锤百炼终不悔,独为技术攀高峰。针对公司实用性产品多,技术储备少和技术骨干少的实际情况,陆志林通过开展“产学研”系列活动,积极培养企业技术人才,不断提升企业核心技术的竞争力。2006年开始,公司先后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研制CJ05-B、C型空气净化器;并于2010-2012年,在CJ05-B、C型基础上研制CJ05-CG型空气净化器,其中陆志林负责风机部分设计,上海交大徐筱欣教授负责过滤器部分设计,并由公司生产组装,上海交大负责试验。2008年在与上海理工大学合作改造风机测试室(风室试验装置)后,并于2012年通过风机实验室检测认可,成为能效标识、能源效率检测备案的企业实验室。2011年,公司与西安交通大学合作双向培养风机技术人才,同年暑期邀请能动学院博士生导师、李景银教授来公司授课,并于 2012年9月委派公司技术人员前往西安交大,参加为期4个月的风机脱产培训。2014年,公司与西安微电机研究所合作,引进军工技术,为企业的发展,培养了后续的直流电机技术人才。
陆志林和他率领的技术团队,凭着一次又一次出色的工作业绩,很快赢得了风机和电机行业人士的关注和青睐。2005年起,上海、苏州的一些猎头公司和广东的一些上市公司,纷纷电函联系他,或亲自来人上门找到他,以高薪聘请他担任技术总监等优厚待遇,游说他能到其他公司效力。陆志林从小饮着母亲河的河水成长,踏着母亲河的浪花前行,他事业的春天也在这里生动绽放,对家乡、对公司,他有着深深的眷恋和不舍。陆志林从风雨中艰难走来,公司是他坚强可靠的后盾,更给了他舒展才华、舒展技术的重要平台。在生命中,他早已把个人的事业和公司的前途紧紧地融为一体,岂能为“三斗米”而折腰呢?
五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时光飞逝,如白驹过隙。2013年的夏天,陆志林终于回到了阔别18年的母校——西安交通大学。此时,他已青丝添华发,饱经了岁月的风霜。他迎面望着朝气蓬勃的青年学生,熙熙攘攘的来到校园,他忽然想看看当年的教室,回味下青春的气息;他还想与曾经的老师鱼振民教授会会面,叙叙分别后,师生间彼此的酸甜苦辣和人生百态。遗憾的是,他没有遇见恩师。“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落寞中,陆志林在母校的“饮水思源”碑石下留影一张,聊作相思和感恩之情。
陆志林,从一名风度翩翩的大学生,怀着报效家乡的理想,投身家乡的经济建设。二十多年间,他以赤子之情,深深扎根家乡的民营企业,热忱工作,忘我奋斗,从技术员、技术科长到技术部长,从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到高级工程师的成长轨迹中,攻克了技术道路上的一道道难题,填补了一项项的国内技术空白,风雨中炼就成企业的技术领军人物和国家级技术“大咖”。这种奋斗的历程,有失败的苦涩,也有成功的喜悦。不懈的奋斗,也迎来了他人生中的高光时刻。2019年5月,陆志林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20年11月,他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的荣誉称号。这在无锡解放后,洛社镇七十多年的历史上,是值得骄傲的一页。
通往成功的道路有千条万道,有千难万险,属于自己的却只有一条。丰富的实践,丰沛的生活,使陆志林深深地感悟到:涓涓细流,融入江河,才能掀起一朵朵闪耀的浪花;饮水思源,不懈奋斗,方能奏响时代壮丽的凯歌啊! end
《踏浪者之歌》为“羲之杯”《大运河畔的赞歌》全国散文大赛特稿。
作者简介:
黄志洪,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网认证会员,洛社镇文学协会秘书长。作品散见《中国散文家》《华夏散文》《中国作家网》等杂志及媒体,曾多次获得全国散文大赛二等奖、三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