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248837|回复: 0

董树华:明清时期淮安城池街巷格局与特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3-14 19:51: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明清时期淮安城池街巷格局与特色

董树华
mmexport1647573346126.jpg

明清时期文通塔
mmexport1647569919731.jpg

晚清三城图

mmexport1647569922297.jpg

明清时期东门大街远景

淮安地处京杭大运河与淮河交汇处,古称山阳。淮安城池构造独特,从晋代一个大镇,经过历代的营造和修葺,到明清时期,已形成由旧城(老城)、新城、联城(夹城)三座城相连组合而成,距今已有1670多年建城史。虽经过历代战争考验,风雨沧桑,仍十分坚固,故民间有“铁打的淮城”之说。

淮安城街巷布局是按古代城市街巷的标准格式设计而成,街巷结构为“棋盘”格式,既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又有江南的传统建筑特点,体现出古朴、深厚和庄重的气氛。每一条古老的街巷都可以讲出故事和传说,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

一、淮安城池的历史由来与多次修葺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解决运兵屯饷,从邗城引长江水至末口,史称“邗沟”,“筑堰于北辰”车坝入淮,逐步成为南北漕运咽喉,控制江淮的军事重镇。淮安(山阳)城池的建造,可以追溯到晋代,汉时山阳“为射阳地”。 据射阳·官吏·荀羡《舆地纪胜》记载,山阳城始建于晋穆帝永和五年(349年),由时任守将荀羡所筑。《晋书·哀帝纪》载,隆和二年(363年) 十二月,庾希镇守山阳。《水经注》谓:城本庾希所镇。东晋义熙七年(411年)分广陵郡设山阳郡(《晋书·地理志》),同时置山阳县。

隋唐时期,改山阳郡建制,将郡改为州。隋于开皇十二年(592年)置楚州,唐于武德八年(625年) 再次定名楚州。唐上元二年(675年)和大中十年(860年)山阳城先后修葺过两次。清代范以煦(山阳人)以《淮孺小记》)记载,宋代,“宋金交争,此为重镇”,对这座城池的营造,就较前代更为重视。乾隆十四年《山阳县志》载,南宋“孝宗时,守臣陈敏”将楚城“重加修葺”,“北使过淮,见雉堞坚新,称为银铸城”,50年后嘉定初年倒塌,很显然宋时楚州为土城。所谓“银铸城”并不神秘,修城后用石灰抹了外墙色如白银罢了。到了南宋后期,不得不又进行了两次修建。

据《淮孺小记》记载,宋代对淮城建制和名称作了多次变动,“自宋绍定元年(1228年) 改名为淮安军、淮安县,端平元年(1234年) 改淮安州”,为淮安之名的开始。元代置淮安路,但它对淮城的利用和修葺有些踌躇。元代后期,“至正间(1341-1368年元朝覆灭),江淮兵乱”,守臣张士诚部将史文炳认为“因旧土城稍加补筑、防守”,由于旧城的残破和荒芜,如将旧城毁掉重建,那比建新城工程量还大,若是将残破的旧城进行修葺,工程量也十分艰巨。另建新城,工程虽然也很大,但不复杂,而且坚固易守,史文炳决定于旧城北另建新城。明天启六年《淮安府志》记载:“新城,去旧城一里许,山阳北辰也。元末张士诚部将史文炳守此时筑土城临淮。”现存三部明《淮安府志》和几部清《山阳县志》都有张士诚部将史文炳修筑淮安新城明确记载。

二、明清时期淮安城池改造和扩建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经济高度发展,也是我国古代城市空前发展的时期。明初,对淮安旧城改造和扩建十分重视,多次进行了“增修”,并“包以砖壁”,将所有城门洞也完全改为砖砌。城墙上还建造楼橹、敌台、窝铺,修筑了雉堞。此后,明清两代又多次重修,据清同治十二年《重修山阳县志》)记载,其中乾隆年间一次重修,就“发银四千余两”,在“各门添建兵堡营房”,在城墙上增建了城楼、敌楼和“北城圈”。

新城原也是泥土筑成。“明洪武十年,指挥时禹取宝应废城砖石筑之”,永乐年间又进行了“增筑”。清代也不断重修新城。其中,仅乾隆十一年(1746年)一次修里墙,“戗土加帮宽厚”,就“发帑银二万五千七百余两”。

据明天启六年《淮安府志》记载,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倭寇犯境时,漕运都御史章焕奏准建造联城,联贯新旧二城, 俗称夹城。明清两代又重修过几次,据清《重修山阳县志》记载,乾隆九年“发银六千八百余两”。联城的建造,使旧城、新城、联城连成一体,这种三城并列的格局世界罕见,全国仅有。

旧城(老城) 旧城是淮安城的主体,于晋穆帝永和四年(348年),由时任守将荀羡所筑。据清同治《山阳县志》记载:旧城“周长十一里,高三十尺”,原有城门五座。“东曰观风,南曰迎远,西曰望云,北曰朝宗”,在西门稍北一些的地方,原有“清风门”一座,元兵渡淮时,守臣孙虎臣将其堵。后来东城门更名曰“瞻岱门”,南城门更名曰“迎薰门”、西城门更名曰“庆成门”,北城门更名曰“承恩门”。老城“四门皆有子城,城各有楼”。所谓子城,就是城门之外附属之城,由城门两边向外筑一个三面有城墙的小城,将主城的城门包起来,再从子城的一侧开门供出入,目的是增强防御功能。子城又叫月城,如筑成方形的则叫方城,筑成半圆形则叫瓮城。老城“城上大楼四座(四门各一座),角楼三座,东、南门设有吊楼,窝铺五十三座,雉堞二千九百六十垛”,另有西水关、巽关、北水关三座。城区有萧湖、勺湖、万柳池(月湖)等湖泊,占城市面积30%以上。

新城 新城即古北辰坊,距老城一里多地,建于元末,由张士诚部将史文炳在淮时建造。“周长七里零二十丈,高二丈八尺,东西径三百二十六丈,南北三百三十四丈”,有城门五座,“东曰‘望洋’,西曰‘览远’,南曰‘迎薰’,北曰‘拱极’,门各有楼”,在大北门的西边有小北门,叫“戴辰”,东西有子城,另有小北门曰戴辰。有角楼四座,还有南水门二座;北水关,即末口遗址;东南水关,久塞。

联城(夹城) 联城在新旧二城之间,俗称夹城,为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漕运都御史章焕建。主要用于备倭。联城是从东西筑城垣,联接新老二城。“东长二百五十六丈三尺”,“西长二百二十五丈五尺”,“城高一丈四五尺不等,后加高六七尺,加厚四五尺,城楼大小四座”。东南城门曰“天衙门”,东北城门曰“阜成门”,西南城门曰“天成门”,西北城门曰“天衢门”。还有四座水门,建雉堞六百二十垛。联城的建筑,使三城连为一体。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加高备厚。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添设角楼四座,其后日倾圮。清乾隆九年(1744年),督抚题准发银六千八百余两,饬山阳知县金秉祚承修。清道光、光绪年间亦曾大修过。

水关 三城共有水关九处。其旧城水关有三处,西水关在西门南端,现名为矶心闸,“旧通舟楫,可达西湖(即管家湖)”,自明代嘉靖年间,“运道改由城西,始即其处建响水闸,引运河水入城”。北水关在北门稍西处,可通小舟。旧有石槽五层,可以下板,以防水患和盗贼。在旧城东南隅的水关叫巽关,明天启年间知府宋祖舜(东平人,进士)采士民公议开凿,“引宝带河水入城,明末堵闭”。后在清雍正四年(1726年)漕运总督部院张大有始行开放。其新城水关有二处,北水关即古末口,新城南门西为南水关。其联城水关有四处,东南水关亦曰巽关,在清同治以前就已淤塞。

市河、文渠 淮安城内河渠旧有两条,一条叫市河,一条叫文渠,是贯穿旧城、联城、新城的城内河流。据《淮安府志.城池》记载:文渠开自“明嘉靖间(1522-1566年)知府王凤灵,因旧沟渠改凿,宽深四五尺、六七尺不等,甃以砖石,覆以厚板,引西关之水,曲折达于府学泮池”,在文渠的堤坡下打下了众多木桩,垒砌了坡砖。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秋冬间“费白金五百余两”重修疏浚;清光绪六年(1880年)对文渠彻底整修,用白银约四千两,水系总长三千一百六十八丈四尺,约合21华里多。原分别由响水闸(旧西水关)引运河水入城和由旧城巽关引宝带河水入城。由西水关矶心闸(响水闸、鸡心闸)引运河水入城,通称为文渠,分别出旧城北水关,由联城入新城,出新城而后东入涧河;出巽关经龙光闸也入涧河。水关和文渠在淮安城发展史上曾起着重大的作用,它引运河水,流贯城内四方,使三城可以“内外通舟,泄三城水”,因此被称为“一郡风气,血脉所关”。

藏军洞 为了加强淮安城的防御能力,以备战时藏军之用,出其不意打击敌人。据清乾隆年间编修的《山阳志遗》、清光绪《淮安府志》记载:“藏军洞在新城东门外”,清同治、光绪年间的《山阳县志》和民国时期编修的《咏淮纪略》载:在新城初建时,“新城东门楼下有地洞,深不可量,周环丈余……”,清代好几个版本《山阳县志》都载有开挖了一条藏军洞,“乃创城时建,从地下直达柳浦湾,去城三十里”。

围砦 在淮安三城之外,还有围砦——“并小村为大村,筑垒距守”,“凭险筑砦”。在淮城周围的围砦有:一是“西门外长围”,“筑于运河东堤,南起下一铺,北至北角楼”;二是“城东下关围”在新城东北角;三是“城东南门围”,旧城南环“龙光阁”;四是“河北围”(在今河北居委会和河北村);五是“河下围”(在今河下居委会),以河下围最为坚固严密。东至新城城根,西至西圩壕,南至运河,北至市河,周长8里有余,高五尺,有炮台八座。传说城里与围砦之间有暗沟相通,可以秘密运动兵力,打击敌人,使淮安成为苏北的军事重镇,享有“铁打的淮城”之美誉。

三、淮安城街巷格局与名称

淮安城内街巷的布局是按古代城市街巷的标准格式设计而成,街巷结构成“棋盘”格式。南门城门楼(迎薰门)、镇淮楼、总督漕运部院、淮安府衙都在城内中轴线上,总督漕运部院建在城中心,足显朝廷派驻机构的地位,城内六条东西走向大街的街名大都是以官府衙门坐落位置来命名的。镇淮楼雄踞督府之前,以此展开的棋盘式东西对称的63条街、109条巷。但随着朝代不断更叠,时代变迁,明清时期各类史志所记载的街巷名称、数字不尽相同。

旧城(老城)棋盘式街巷格局 由于淮安特有的三城相联的格局,其街道也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位于旧城淮安城中轴线的大街叫中长行,共有三段:自南门向北穿过谯楼(镇淮楼)直至总督漕运部院门前,今称南门大街;自漕运总督署,稍西向北为上坂街:南自上坂街北头府市口,向北直至承恩门(今已通至礼字坝)今称北门大街。在中长街的东西两侧,又辟两条南北干道,东称东长街,西称西长街。漕运总督部院门前东西走向的大街,叫漕院前街。从青龙桥至西长街,后东段称院东街,西段称响铺街,今称镇淮楼东、西路。从西门向东至西长街的街道为西门大街。自东门而西经过淮安府衙门前直抵西城墙的东西走向大街,称东门大街。县前街,在山阳县衙前,东自东长街,西至城偶,今称县东街、县西街。更楼东、西街,大鱼市口东、西街,小鱼市口东、西街,是分别连接东长街和西长街的三条平行街道。这样南北三条、东西五条干道,加上众多的干支巷道,把淮安旧城(老城)分成了棋盘格式的街巷布局。

繁杂的街巷名称各有特色

一是与产业、集市、作坊有关。有:珠市街、大鱼市口东街、大鱼市口西街、小鱼市口东街、小鱼市口西街、蜡烛街、马福街、下一铺街;打箔巷、小羔皮巷、大羔皮巷、打线巷、文寿巷、马尾巷、碎米巷、笔管巷、灯笼巷、撒珠巷、竹床巷、豆腐巷、玉器巷、皮巷、堂子巷、小牛巷、锅铁巷等。

二是与人物姓氏、掌故有关。有:胯下南街、胯下北街、驸马巷、窦娥巷、王举人巷、双刀刘巷、倪进士巷、余家巷、陈千户巷,施家巷、邱家巷、戚家巷、廖家巷、范巷、罗家巷、童家巷、涂家巷、童王巷,百善巷、多子巷、龙窝巷、百姓巷、一人巷、小麒麟巷、大麒麟巷、因子巷、回笼巷、牵马桥巷等。

三是与庵堂寺庙、亭台楼阁有关。有:太清观街、岳庙东街、岳庙西街、吕祖殿街;大观音寺巷、小观音寺巷、夯轮寺巷、城隍庙巷、金华寺(金画士)巷、天主堂巷,关帝庙巷、小楼巷、草楼巷、牌楼巷、三官殿巷,天妃宫巷、大元轩巷、二郎庙巷、文通(塔)巷、五神庙巷、小陆寺巷、台山寺巷、地藏寺巷、马王庙巷、小人堂巷、金刚社巷、三台阁巷、潘都堂巷、火星庙巷等。

四是与城市构筑物有关。有:棋盘街、双副街、上坂街、九板桥街、小八字桥街、高公桥西街、太平街、涧河南街、顺城街;北近城巷、南近城巷、水巷口、草桥巷、通元桥巷、化民桥巷、大香渠巷、小香渠巷、蒲葭巷、彩虹巷、仓桥巷、大库塘巷、系马桩巷、水洞巷,照壁巷、东大沟巷、北大沟巷、南大沟巷、大辕轩巷等。

五是与棋盘式格局方位有关。 有:东门大街、南门大街、西门大街、北门大街、老西门大街、东长街、西长街、中长街、县东街、县西街、响铺街、汉王街、棋盘街;七家湾巷、韦(围)墙巷、大柳巷、头条巷、二条巷、三棵树巷。

六是与官府衙门兵营学堂书院有关。有:漕院前街、院东街、院西街、双塞街、邢部街、察院街、旧南府街、县前街、局后街、兴文街、府学街、更楼东街、更楼西街;兵马寺巷、捕衙巷、二衙巷、头条营、二条营、三条营、四条营、局巷、卫巷、保安巷、县学巷、县府巷。

新城 有: 东门大街、南门大街、西门大街、西门后街、东长街、西长街、中街、清平桥街、昌民桥街,崔官巷、周官巷、莫家巷。

联城(夹城)有:夹城街、半坊街、东坎门街、清平桥街、马路街,鎏金巷。

街巷多条名称重复同名 淮安街巷的另一大特色,是在同一个城市内出现了重复同名的街巷。如堂子巷,一共有3条:一条在老城南门内,一条在河下,还有一条在下关,都是因巷内有浴室而得名。中街有2条:一条在新城、一条在河下;小楼巷、草楼巷各有2条:一条在老城,一条在河下;周官巷有2条:一条在新城、一条在河下。

四、 河下街巷名称特色明显

古镇河下,为运河沿线最重要的商埠之一。明永乐年间,平江伯陈瑄沿清江浦建船厂十座,河下亦成为造船物资的集散地;至明代中叶,“淮北盐运分司署”,“淮北盐引批验所”驻节于此。河下迅速成为“漕艘贾舶连樯,云集湖嘴,回空载重百货由列,人文蔚起,甲第相望,园亭林立”。形成了“东襟新城,西控板闸,南带运河,北倚河北,舟车杂还,夙称要冲,沟渠外环,波流中贯,纵横衢路,东西广约五六里,南北约二里”的格局。“城内桥多,河下巷多”,这是河下街巷的特点。据《淮安河下志》记载河下曾有108条街巷,但相关史志记载也不尽相同,有24条街、122条巷。境以竹巷街、估衣街、琵琶刘街、罗家桥街等,为东西走向的主要街巷,以湖嘴大街、中街、古枚里街、花巷、茶巷等,为南北走向的主要街巷。河下街巷的名称有七种情况:

一是以官宦名人或大户人家姓氏取名。有状元里街、古枚里街、光禄第巷(程开祜官南京光禄寺居此)、杨天爵巷(原名锡巷,后因明洪武户部尚书杨靖居此而改名)、状元楼巷(状元沈坤府居此)、太史第巷(程瀣亭太史居此),许天和巷、余千户巷、周官巷、侯家巷、倪家巷、马家巷、朱家巷、仓家巷、高升巷、关家巷、高家巷、童家巷、阎家巷、徐家巷、齐家巷、王斗神巷、柳家巷、梅家巷、张家巷、胡氏楼巷、 西鑫巷、梦家巷。

二是以典型古建筑风格取名。有花园巷、牌坊巷、草楼巷、小楼巷、板桥巷、牌楼巷、惠灵巷、郑公馆巷、阎家过道巷、黄家香院巷、西圩门巷、贾大门巷、管家大门、罗家大门、宣家大门。

三是以行业作坊和著名店号取名。有估衣街、古菜市口大街、板敝街、螺蛳街、鼓子街、竹巷街、花椒刘街;米家巷、白酒巷、烟店巷、小粉店巷、小花巷、灯笼巷、曲坊巷、茶巷、水巷、花巷、粉章巷、药店巷、书店巷、笔店巷、钥匙巷、羊肉巷、驴市巷、马巷、贩鱼巷、扁担巷、干(乾)鱼巷、玳瑁鱼巷、童羊馆巷、钉铁巷、打铜巷、锡巷、摇绳巷、小绳巷、绳巷、风箱巷、夹板箱巷、五字店巷、仁字店巷、文字店巷、豆字店巷(因徽商程氏盐店字号得名),堂子巷、湘泉巷(由澡堂子的字号面得名)、琵琶刘巷、百岁坊巷、火巷、茶干巷、鎏金巷。

四是以庵观寺庙取名。历代建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的寺院庵堂命名的有:莲花街,小广福寺巷、大广福寺巷、土地庙巷,火星庙巷、财神庙巷、三元宫巷、清妙观巷、药师庵巷、三官殿巷、关帝庙巷、弥陀庵巷、礼拜寺巷、清真寺巷、都天庙巷、七曲文昌巷、地官第巷、天官第巷、黄扬院巷。

五是以漕运盐业机关取名。朝廷在河下派设管理漕运、盐业的机构命名有淮北所巷、河泊所巷、判厅巷。

六是以方位数字及其它取名。以所处地理方位及数字大小来命名有:中街、空心街、三板桥街、四板桥街,二层街,东关厢街、西关厢街、南关厢街、北关厢街,柳浦关街;一房山巷、前三条巷、中三条巷、后三条巷、西三条巷、七条巷、裤裆巷、裤脚巷、斩龙巷、翠花巷。

七是以桥梁码头渡口取名。河下境内水系发达,构筑的桥梁、渡口、码头与之相关的有:湖嘴大街、石工头街、罗家桥街、相家湾街;沧浪巷、姜桥巷、仓桥巷、殷家码头巷、老堤头、毛家渡口、杨家渡口、水溜子。

五、淮安街巷民居浓郁的地方特色

淮安的街巷民居既有江南的传统建筑风格,以“粉墙黛瓦”为特色,色调明快;淮安的街巷民居也有着苏北浓郁的地方特色,则以“青砖灰瓦”为特点.体现的是古朴,深厚和庄重的气氛。沿街巷的民居基本上以2层砖瓦木质结构小楼为主,以“上宅下铺”,或以“前店后坊”的面貌出现。主要街巷中间用长条石铺路,两旁用青灰砖立面铺设,条石下面为雨污下水道;一般街巷中间用较宽的长条石竖铺,两旁也用青灰砖立面铺设,或碎砖块、或土质路面;小街背巷基本都为土质路面。主要街巷一般宽一丈八尺,小街背巷一般宽一丈二尺左右。主要街道两头往往竖有牌坊,有的还建有木质过街楼,形成淮安城独有的城市风貌。明代作者施耐庵,曾长期寓居淮安老城大香渠巷直至去世,其所作《水浒传》中“潘金莲失落竹杆巧打西门庆”的情节,其创作背景或许就来源于淮安的街市场景,显示出淮安古民居独特的建筑艺术和科研价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11-24 12:11 , Processed in 0.04931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