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97422|回复: 0

吴苏蓉《水成集》出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5-26 12:44: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mmexport1653540088877.jpg

《水成集》序1
周桂峰

       吴苏蓉是淮阴师院中文系的毕业生,她听过我的古代诗歌研究,我指导了她的毕业论文。在我的印象里,她沉静平和、寡言少语,但学习非常认真。在我的课堂上,布置的作业就是练习写旧体诗。当时她写得怎么样,我已经忘记了。但在过了好几年之后的一次采风活动中,我看到了她,知道她还在坚持着旧体诗的写作。

      前几天,她忽然将一本诗词摄影集——《水成集》放在我面前,我才有机会全面地了解了她的创作成绩。

     她的诗词,完全是从心底流淌出来的,充满了真情实感。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感觉到了才愿意动笔”。无论是初入社会的“不适应”与“迷茫”,还是对家乡风物的依恋与欣赏,或是对时光节序迁移的感悟与思考……都发自内心、出于真情,满心而发,是以感人。没有装腔作势的高大上,也没有应酬应景的俗滥空,即便是奉命作诗,也一定是找到了感觉才动笔的。因而,在她的作品里看不到浮泛与雷同,也绝无空洞与干枯。

     她的诗词,轻易不会直抒胸臆,而是将情感蕴藏在具体的画面之中,这就使她的诗词具有很强烈的画面感。“画栋曾留烟草迹,横湖已忘渡舟痕”(《记一年》),潜藏着内心的迷惘;“两岸箫声随夜近,一庭月影与谁逢”(《暮春》),蕴含着时光易逝的感慨;“石桥丈许缩长路,细柳千条系远堤”,涵容着对文渠的遐想;“树与秋齐瘦,人共月同肥”(《水调歌头》),表现中秋时节的独特感受……无不是将深深的情感蕴藏在形象之中、浸润于画面之内,耐人咀嚼与品味。

      她的诗词,全部以新声韵写成。在她来说是自然方便,在我看来则是可喜可羡。因为,尽管我们写的是旧体,但我们写了还是要给今天的人读。我们即便完全遵从古代声韵,也不能起古人而奉之。而今天的语音已经有了不小的变化,尤其是年青一代普遍接受普通话的教育,已经无法用古音诵读。因而有些用平水韵写成的诗,用普通话来读,不仅不合平仄规矩,而且觉得不完全押韵。苏蓉之作,用普通话读来,绝无扞格之感。用今天的语音规范,写作供今人阅读的诗词,这应该是顺乎时代的必然趋势。

     更加有趣的是,她将摄影作品与诗词作品交叉编印在一起。这些摄影作品并不是与诗词作品一一匹配,在内容上或即或离、若即若离,而意韵却与诗词相通相容。两者各自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又相得益彰,互相生发,产生出一加一大于二的审美效果,却不会带来审美疲劳。

     总的说来,她的诗,有感而发,在清新的笔触中呈现出清晰的画意;她的摄影作品,精心择取,在优美的光影中饱含着诗情。两者联袂,相映成趣,快读一过,喜作此序——既以祝贺此书之问世,亦以期待更多的好作品诞生。诗云:

    当年课上续秋风,愁煞先贤带血红。

    一线因缘谁点化,半庭月色总朦胧。

    痴心细逐文渠水,健笔长追紫塞鸿。

     已见新松高百尺,还祈来日更葱葱。

   (作者系原淮阴师范学院中文系古代文学教授)

序2   

      当《水成集》电子稿静静流淌在我的电脑屏幕前时,一股交织着记录、书写与对话的力量扑面而来。这股力量清清楚楚、实实在在:它蕴含在古今交汇中,集中在当下感受里,展现于景色定格内,像是一场时空交错的回忆曲,缠绵、深刻、痛快。
      好友苏蓉热爱文字与文学,身边亲朋无一不晓。这种热爱是一贯的,二十多年前高中时,每当她捧着新鲜出炉的原创诗词兴奋地出现在我们面前时,大家总是面面相觑,哪里读得懂!是的,凡人哪里读得懂呢。彼时的我总是恍惚间觉得这位美丽的姑娘定是仙女下凡,只是弄错了时代。传播学家彼得斯曾说,具备读写能力的人是两栖动物——他们总是生活在言语的流体中,也不时居住在更为坚实的书写的土地上。书写的世界同时混合了生命和死亡、流动和固定。现在回忆起来,此时和彼时的苏蓉是何等幸福!她不仅能与我等凡人对话,亦能用特殊的诗词语言与古人对话,她打破了交流的空间范围,模糊了对话的时间限制,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时空交错,着实令人羡慕不已!
      我从未预料到,对文字如此着迷的苏蓉,一旦热爱起图像来,依旧彻底与执着。如果说,言语的书面记录往往体现在文字中,那么,情绪的表达出口则有成千上万种。在千万种情绪表达方式中,苏蓉唯独选择了摄影。仔细想来,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与文字的含蓄留白比起来,图像更为直观直接,视觉图像表达法大概是她对文字表达的一种大胆“冲破”与“超越”,那一幅幅或远或近的斑斓色彩,蕴藏着巨大的勇气与期待,引领观者一步步迎向希望与未来。
       从2001到2021,二十年的积淀成就了《水成集》,也成就了一段深刻而执着的人生轨迹。时光的流逝亦如文字的流淌,融合着酣畅淋漓与潸然泪下,交织着激情飞扬与感慨万千。敢问,谁会事事时时在意,谁又能回回笔笔记录?如今,WIFI随时在线,云端时时记录,大数据事无巨细,人工智能无处不在,然而,无论技术如何精进,它都无关于自我言说与书写,无关于情绪与情感,无关于回忆与反思,而所有的这些“无关于”,正是《水成集》中呈现的所有“有关于”!
     感谢苏蓉在网络“后真相”时代为我们奉献了一本有关“真相”的集子!想象她手捧新鲜出炉的《水成集》站在我面前,笑靥如花的场景,温暖、感动,油然而生。
是为序。

                                             邵静
                                       2021年5月26日
                                         于杭州山水居
      (作者系浙江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


后 记

     高三时,父亲买了本《唐诗六百首》赠我,金圣叹选批。那是他给我买的最后一本书,也是我写诗词的启蒙书。
     说来惭愧,因个人对创作过于苛求,每每诗词都是必须要抒发时才写,故数目寥寥。三十岁前,常常强自说愁,便稍显做作;待年纪长了,很多话更只能吞吐着说出来,兼之没有学院派的底蕴,于是文字难免多了几分浅薄的晦涩,至少“典故”我是不太爱用的。
或许囿于天分和见识,水准不过尔尔,却也算有几分自己的坚持与特点,我也感受得到随着年纪增长,文字越来越少,意味却是年轻时所不能及的。
     父亲没有看过我的诗词,他于2001年5月离开人世,在他罹患癌症时,尚写不出正经东西的我抄了杨慎的《临江仙》给他,安慰他说,爸爸不要难过,看开点心情才能好。他回以我苦笑,摸了摸我的头。彼时,我尚不明白在故事里的人是没有资格“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等我明白了,已经再也无法告诉他。
     这本书诗词的排序,基本是按我创作的时间来排的,中年以后的心绪,大约与父亲可以共鸣了。
     所以,谨以此书,献给我最亲爱的父亲。
     感谢淮安区书法家李锡贵老先生,在我迷茫时给予我及时的开解,正是他的建议,促成我以自己拙劣的摄影图片搭配诗词出了这本书,并慷慨地为我题写书名。
     感谢为我写序的周桂峰教授、邵静副教授,他们一位是我大学老师,一位是我年少相识的至交好友,两位在百忙中郑重地为我撰写了序,尤其感谢周教授为我的诗词做了认真批改,提出了修改建议,令我受益匪浅。同时,还要感谢我另一位大学老师——班主任程泱老师,正是由于在我初创作诗词时,他对我作品和能力的肯定,我才能在一路自我怀疑中坚持下来。
感谢单位的傅振举部长和范晓梅主席,一直以来对我创作的理解和关心。
      最后,感谢我的母亲和丈夫宋先生一如既往对我写作的支持,更感谢宋先生并未给予我过多的压力与期许,始终以行动证明他包容和深沉的爱。
     人生虽然短暂,追逐梦想的道路却漫长,我或许求索不到真理,但必将无愧于自己的初心。

      吴苏蓉于2021年6月记于淮安区御水天成小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11-24 10:45 , Processed in 0.044154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