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227512|回复: 2

许文金:刘鹗的家国情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8-15 12:14:3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mage_359233147742257.jpg
      刘鹗在《老残游记》的《自叙》中这样写道:“吾人生今之时,有身世之感情,有家国之感情,有社会之感情,有种教之感情。”从以下事迹中,可见其“家国之感情”:

   (一)

    先说治河,还得从大运河说起:

    大运河自诞生以来,一直担负着漕运的任务,以致延续了两千年之久;特别是元明清时期,一度是通过国家的力量来维修建设,以保证它的贯通。随着漕运的兴起,在大运河沿岸,形成了大运河文化带。而随着漕运总督府在淮安的落地生根,使淮安逐步跻身于“漕运之都” 的地位,成为与杭州、苏州、扬州齐名的繁华都市。但是,后来由于水源短缺,特别是黄河夺淮,致使大运河的生命常常处于脆弱的状态;大运河的生态以及大运河文化,也一直受到黄患的直接影响。

    黄河是悬河。据《黄河志》统计,历史上黄河决口泛滥高达1500余次。其中较大的改道有230余次,而重大的改道就有6次。黄患对淮河流域以及大运河的影响始于第三次重大改道。黄河第三次重大改道发生于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这一年,黄河在今濮阳东决口,从此形成北、南两支泄黄水道。

     第四次重大改道发生于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当时东京留守杜充以水伐金,人为地决河于今滑县李固渡,导致了黄河由泗水入淮,从此拉开了黄河夺溜入淮的序幕;但其时入淮的水流量只占十分之四。到了金大定八年(1168年),黄河再次决口于李固渡,终至形成了南流。其尾流直接从徐州由泗入淮。之后,金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泄水道北支已大为减弱,黄河洪水大部分由泗入淮。从而掀开了黄河夺溜入淮并由淮入海长达700年的历史。

    黄河第五次重大改道,发生于1232年,也是人为造成。这次决口于归德风池口(今商丘西北)。这次改道的后果是形成了多条泄黄河道。而对于淮河流域的里下河地区来说,简直是致命的。主要有:夺濉入淮;夺汴、泗入淮;夺涡入淮;夺颍入淮。1351年,贾鲁治河,挽黄河东南由泗入淮的故道。其走向为:由今兰考县东至曹县南,继至商丘北,再至砀山西,又至萧县北,经徐州入泗河,再由泗入淮。到了明初,黄河基本以贾鲁河为干流。明中叶以后,形成多股并存的态势。主要有:夺颍入淮(史称大黄河);入贾鲁河(史称小黄河);夺涡入淮;夺濉入淮;由曹县、沛县入运河;由曹县、鱼台入运河。从此,淮河早已面目全非,大运河更受到重创,淤积,溃堤,断航,时有发生。

     黄河决口造成的夺溜入淮,逐渐形成了一个主干道:自河南兰考北向南,绕民权县、商丘市北,穿安徽省砀山县北,历江苏省丰县南,过徐州市区、铜山县、睢宁县,经宿迁市宿豫区、泗阳县南,至淮安市北清口(泗口)再折向东北,流涟水县南、滨海县北,直到滨海县东北方向的大淤尖村套子口入黄海。全长728多公里,史称“黄河故道” 或“废黄河” 、“淤黄河” 。这是黄患造成的“杰作” ,在历史上延宕了六七百年之久。

    而淮河本是一条河槽宽深,出路通畅,独流入海的河流。由古沂河流入古泗河,经古泗河至淮安清泗口注入淮河,过山阳湾,至原涟水云梯关(即今响水县黄圩乡)入海。先前海潮甚至一直曾上溯至盱眙县北。由于黄河屡屡决口,多次鸠占鹊巢,夺溜入淮,一度使淮河不堪重负,以致衍生诸多水患。

    从1194年黄河决口拉开夺溜入淮的序幕开始,此后的七百多年间,黄患不仅干扰了淮河的秩序,也大大影响了大运河的生态,更影响了漕运。

    黄患造成的灾难不仅如此,而且还酿造出一个幅员广大的“黄泛区”。除了河南的开封,商丘二市,安徽的淮北、宿州、亳州、阜阳、蚌埠五市,山东的荷泽、枣庄、济宁三市外,受创尤重的就是江苏的徐州、宿迁、淮安、盐城、扬州五市。

    由于黄河夺溜入淮的干扰,一度时期,自淮安清泗口以上直至徐州附近的几百里水路,尽管风高浪急,危险重重,但为了保证漕运,不得不利用这段已经夺泗入淮的黄河故道来涉险行运……

     以上历史与现实的一幕幕,一直萦绕在一个淮安历史名人的心头。这个人就是刘鹗!

(二)

据《清史稿河渠志》载:清光绪十三年六月(丁亥,公元1887年)。黄河在河南省郑州决口,黄水夺溜,由贾鲁河入淮,直注洪泽湖,而正河断流。其时,不但中牟、尉氏、扶沟、太康、鄢陵、沈邱、鹿邑等县都成了一片泽国,水深四五尺至一二丈不等,并有东冲里下河地区或南灌扬州之势,可能直接破坏漕盐,并激起颍、寿、徐、淮一带农民起义的危险。清政府手忙脚乱,飞派绍诚、陈宝箴、潘骏文等大臣赴郑州帮助河督成孚,豫抚倪文蔚襄理河务;派礼部尚书李鸿藻、邢部侍郎薛允升续往勘察,又派李鹤年代成孚为河督。结果,折腾来折腾去,仍于事无补。搞了一年,至翌年三月(1888年),641丈的工程尚有30余丈不能合龙,只好奏请等秋汛平后续办。清廷大怒,下谕切责:成孚、李鹤年均发往军台效力;李鸿藻、倪文蔚皆降三品留任;另调广东巡抚吴恒轩署河道总督,办理河务。而吴氏乃一位金石考古专家,对水利并不懂行;面对那30余丈缺口,也一头雾水……

消息一出,全国哗然。深受黄河夺溜入淮之害的两淮官民,人心惶惶。昔日大运河上穿梭往来的漕船一下子也稀疏得难以一见。此时,住在大运河畔地藏寺巷内的刘鹗坐不住了。他几乎每天都在附近的运河堤上徘徊,可谓听惯了哨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面对冷落的河道,内心却一直在盘算如何一展自己的抱负,为国家效力,为人民谋福祉。这些年来,他埋头读书,钻研各种实用之学(学术界竟称之为“杂学”) ;治诃学,亦在其涉历范围之内。面对黄患造成的衍生灾难,他更是认真总结历史上治河的经验和教训,琢磨治河之策。二十四岁时,他就成为太谷学派的高足**,早就确立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人生观;努力践行太谷学派的核心价值观:“万物皆我胞与,不以一夫之饥而饥之”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终于,在其兄刘渭清的鼓励之下,他决定利用家学和平生所学,一露锋芒;加上有青少年时一度曾随父任在河南,耳闻目睹了其父刘成忠在河南任上治理疏浚贾鲁河的过往和经历,直想小试牛刀,决定毛遂自荐,投效郑州河工。

当时,不乏有人给他泼冷水。有人讽他:治黄河是朝廷上的事,你不过捐了个同知,只是空有其名,身份与一介草民何异!以区区一无名之辈去投效河工,岂不笑话?万一于事不济,下场何其不堪!

更有人劝他:远水救不了近火,河患远在河南,千里之遥,关你何事?

刘鹗则不以为然。在他认为:河患虽远在千里之外,但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如果堵不住决口,将仍然会贻害两淮,破坏大运河的航道,兹事体大,历史的悲剧将会再度上演。这是关系到治标与治本的大问题,岂容小视?只有从源头上根治黄患,才是关键所在。

他终于信心满满,打点行装,自备盘缠,从淮安家中出发,孑身赴豫,谒吴投效。这一年,刘鹗才32岁。

(三)

时任河道总督吴恒轩起初对这位远道而来的不速之客并不以为然;他对金石考古擅长,于河工却隔行如山。面对激浪汹涌的决口,一时难求良策,进退维谷。刘鹗向吴恒轩陈述了自己的治河主张,这位吴大人根本不甚了然;于是,刘鹗又旁征博引,力陈历史上治河能臣王景、潘季驯、靳辅诸家言论,吴大人正在脑闷肠愁,莫衷一是,无可奈何之下,只好采用刘鹗的办法去行事,并按刘鹗的意见进奏朝廷。奏疏中说:“筑堤无善策,镶埽非久计,要在建坝以挑溜,逼溜以攻沙,溜入中洪,河不著堤,则堤身自固。”其实,这就是刘鹗所说的“筑堤束水,束水攻沙” 的办法。在刘鹗的现场策划之下,到了这年的冬天,郑州段的黄河决堤果然合龙。朝廷大喜,实授吴恒轩河道总督。吴也十分得意,为此专门刻了一方“龛” 字圆形图章,以纪其胜。从此,对刘鹗便刮目相看,赞赏有加。

刘鹗也因此一炮而红,声动朝野。吴恒轩也因此保举刘鹗,奏准朝廷以道员任用。而刘鹗却将这份功名让于长兄孟熊;吴大人虽然感到讶异,却“可了其请” 。

郑工合龙后,刘鹗被“留豫提调测绘《豫直鲁三省黄河图》。”到了第二年的二月,在刘鹗的奋战之下,经过实地考察和丈量,历时十个月的《豫鲁直三省黄河图》成;共五册,150篇,合之则成一图。

光绪16年,庚寅,公元1890年。春三月,山东巡抚张曜闻其名,便咨调刘鹗来山东办理河务,委充黄河下游提调官,从此却延宕了刘鹗长达七八年之久的黄河任上的蹉跎岁月。

张曜本是一介武夫,平捻军,战新疆,为满清朝廷南征北战,大大小小打过几百次胜仗,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与左宗棠比肩的民族英雄和中兴之臣;于治河却不在行。与吴恒轩不同的是,他一时并不能相信刘鹗的建言。刘鹗由于身份不显赫,人微言轻,在工作中曾多次受到同事的白眼,排斥乃至掣肘。那些围着张曜抱团的一众幕僚,都笃信“不与河争地” 以及“废除民埝,拓宽河身” 的错误主张,刘鹗一一予以驳斥;结果仍于事无补,终至黄河决口,酿成齐河县一带的大水灾;造成方圆百里沦陷为水乡泽国,数万人被葬身鱼腹,几十万人流离失所。这本是可以避免发生的悲剧,乃由治河方法失当而造成;后来被刘鹗作为素材和实录,写进《老残游记》当中。在惨痛的悲剧面前,那些幕僚尽管稍有收敛,但还是茫然失从。刘鹗费尽唇舌,力排众议,耐心地进行说服和疏导,甚至进《治河七说》以正视听,力主“束水攻沙” 之说,更提出“同河”( 即蓄水库)“播河”( 即分洪)的主张,其实这些都是符合科学原理的。也是在无奈之下,张曜才不得不“然其说” 。期间,这山东段黄河也时有决口,刘鹗总是亲临现场,指挥调度,且常常夜以继日,难以归宿;正如罗振玉在《五十日梦痕录》中所言:“光绪戊子,河决郑州,君慨然欲有以自试。以同知往投效于吴恒轩中丞。中丞与语,奇之,颇用其说。君则短衣匹马,与徒役杂作。凡同僚所畏惮不能为之事,悉任之。声誉乃大起。”在刘鹗的努力运作之下,山东段黄河险情也终于化险为夷。期间,他还跋山涉水,通过实地考察,完成了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历代黄河变迁图考》。

不久,张曜死于山东任上,继任者福润爱才如渴,能抛却门第之见,专片保举刘鹗“奇才异能” ,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考验,“以知府任用。”

且看福润的奏片:“尚书衔山东巡抚福片:再候选同知刘鹗……光绪十六年,经前抚臣张曜咨调来东,委办河务。该员向习算学河工,并谙机器、船械、水学、力学、电学等事,著有《勾股天元草》《弧三角术》《历代黄河变迁图考》等书。前河臣吴大澂,前河南巡抚倪文蔚于郑工合龙后,测量豫直鲁三省黄河,绘图进呈御览,即委该员办理。其所著各书,考据尚属详明,有益于用……奴才查该员刘鹗,洵属有用之才……查该员学术渊源,通晓洋务,合无仰恳天恩,准由奴才将该员刘鹗咨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考验,以备任使之处” 。言之凿凿。可见对刘鹗才能的赏识和器重。

这里要单表一下《历代黄河变迁图考》:“此著以河道绘图为主,解说附之。共图十幅:一曰禹贡全河图,二曰禹龙门至孟津图,三曰禹河孟津至大陆图,四曰禹贡九河逆河图,五曰周至西汉河道图,六曰东汉以后河道图,七曰唐至宋初河道图,八曰宋二股河图,九曰南河故道图,十曰见今河道图。其解说乃取尚书,孔传,水经郦注以及黄河沿线各州县诸志书,而其解说详明,绘图精致。”涉及到测量、数学、考据、文史、水文、地理,绘图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尤为不易。不知刘鹗为此吃了多少苦头!为了求得精准的方位和数据,不得不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作实地丈量;还常常要翻阅、查找沿线各州县的志书、档案,逐一进行审核校对,以求精密……因此,即便给刘鹗冠以一个水利专家的名号远不能概括之。可见刘鹗确实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和大家。

(四)

再说请求筑津镇铁路:

刘鹗主动请缨,自告奋勇参与黄河的治理且卓有成效,体现了刘鹗的远见卓识;其实,他是下了一盘大棋。往小处说,是出于其与大运河和淮安难以割舍的情结;因为,保住了黄河,就是保住了黄泛区,保住了大运河。往大处说,则体现了刘鹗的家国情怀,也正是在践行他那“以养天下为己任” 的人生信条!

其实,黄河河患对两淮地区及大运河文化和经济繁荣的影响也是致命的。刘鹗在淮安大运河畔所生活的年代,大运河的漕运正由辉煌逐步趋于衰落。作为漕运之都的淮安,也早已风光不再;而究其根由,则发端于黄患。在他认为,治好了黄患,可保人民安居乐业,国家也可节省大量财政支出。更可保大运河漕运无虞,至少可以使淮安这个“漕运之都” 可以再度焕发青春,重振雄风。

到了1900年,清政府下令由漕粮改征银两。翌年,清政府甚至下令停止漕运,致使这条贯通中国南北的大动脉寿终正寝。在这样的情势下,刘鹗早就殚精竭虑,另辟蹊径,为找回大运河失落的繁荣寻找新的出路。终于,他灵机一动,蹭洋务运动的热度,上书朝廷,建议修筑一条由天津为起点,镇江为终点的津镇铁路。当然,他没有忘记,把故乡淮安也连接其中。他首先说动了朝廷重臣王文韶。因为此时的王文韶,是李鸿章死后的继任者。尽管这位仁兄素有晚清官场上“不倒翁” 的“盛名” ,一直秉承着谨言慎行、左右逢源的处世和为官之道,但一看到刘鹗送呈的折子,掂量了半天,还是表示首肯;在他的运作之下,朝议也获得通过,甚至做了准备工作,着手上马。后来,如果不是张之洞出来干预,动议改为津浦铁路,再加上镇江籍的京官跳出来反对,这条铁路本可有望建成,淮安将会重拾丢失的繁华。可惜,历史上没有假设和如果。不过,刘鹗与淮安及大运河的情结却丝毫没有减损。

尽管刘鹗的出生地在镇江丹徒,但他死后仍归葬淮安。他一直把淮安当成自己的故乡看待并情有独钟。他对淮安还是充满感情的。这可以在他的诗作《忆丙子岁二十六韵》中找到印记:“岁纪丁红鼠,冲寒返故乡。”“江湖愁日下,风雨返山阳” ,“ 南河寻故址,西坝访新庄” 。其中,“故乡”、“山阳”’就是指的淮安;“南河,西坝,新庄” 则是实指淮城运河段西侧的某些地方,当时乃人马辐辏的热闹之所。

而淮安地藏寺这个家,一直交由其能干且持家的衡氏夫人打理,直到她高龄后才黯然谢世。而刘鹗,在淮安的这个家,陆陆续续也生活了若干个年头。

在刘鹗的成名之作《老残游记》(二集)第七回中,还特意安排一大篇幅,更是把与他在地藏寺的家毗邻的勺湖描写得风光无限。那年头,大运河与勺湖是连通的,是运河的水滋润了这方天地。且看:“湖西便是城墙,城外帆樯林立,往来不断。到了薄暮时候,女墙上露出一角风帆,挂着通红的夕阳,煞是入画。”这简直就是把王维在《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诗中的“渡头余落日” 的诗意散文化。原来,“铁打的淮城” 竞有这么一个风光旖旎之所在!其它如:高雅的“辋川园”( 此辋川园非王维所居的辋川园,之所以借用其名,当另有深意),风景无尽;堪称人间极品名为”蓝田碧玉” 的月季花,气味芬芳,馥郁袭人;小桥流水,辉映着蓝天白云;更有红曲栏杆装饰成的花墙,步步有景;满湖荷花,逞妍斗奇;散花斗室,富丽堂皇;“海渡杯” 的船房,名之为“银汉浮槎”, 妙韵天成;水榭“秋梦轩” ,张罗着“半城都能香透的紫藤花” ;大悲阁的钟声梵语,敲皱了一泓湖水,响彻了这方童话般的小世界……勺湖,这颗嵌镶在大运河畔的璀璨明珠,被描写得仪态万方,诗意盎然。美美的运河水,悠悠的乡愁,无不牵引着刘鹗对运河、对故乡淮安的无限眷恋和不尽的诗意情愫……

治理好桀傲不驯的黄河,力主兴建津镇铁路,仅此两项,足见刘鹗满满的家国情怀!

发表于 2025-1-6 12: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热烈祝贺许老师这篇《刘鹗的家国情怀》大作荣获袁鹰文学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6 11:3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刘鹗一生有许多重大的历史功绩是不容抹煞的。在治河、賡续洋务,招商引资,筑路开矿方面贡献也很突出,文章经过历史资料的爬梳,凭借切实可靠的史料,从时代和社会背景的角度,展示了刘鹗的特殊才能和杰出贡献,显示了刘鹗勇于“扶衰振敝”的家国情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5-1-15 19:38 , Processed in 0.057541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