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255012|回复: 0

王福林:韩信的祖籍是临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4-13 20:48: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东方旅游文化

韩信的祖籍是临淮
  王福林


  2022年1月,我编写了《淮阴侯韩信身世探析》,曾被《黄河 黄土 黄种人》期刊、《淮安区报》,先后刊载,并被《百度》收录。

  我大胆书写了韩信从军前的身世,叙述了韩信祖辈、父辈跌宕起伏的人生,分析了韩信父母在战火中颠沛流离沦落到山阳城的凄楚。我在该文中也提出:韩信究竟出生在哪里?他的祖父辈究竟是哪里人?仍然是个谜!

  近年来,我反复阅读司马迁前辈的《淮阴侯列传》,反复研究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社会背景,根据先生在《列传》中提供的有字信息和无字信息,反复推敲,最后认定,韩信的祖籍在临淮(今泗洪一带)。

  【一】韩信诞生在烽火连天的岁月

  战国时期,就是齐楚燕秦韩赵魏,七雄争霸的时期,也就是秦国征讨六国,统一中国的时期。秦国从前230年攻打韩国开始,到前221年消灭齐国结束,共用了10年时间,前230年灭了韩国,前225年灭了魏国,前223年灭了楚国,前222年灭了赵国和燕国,前221年最后灭了齐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中国自春秋以来长达500多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秦国与楚国的战争,是战国七雄中两个最强大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从前312年起,秦楚两国的战争全面展开,到前223年楚国正式灭亡,战争经历了90年之久,昔日强大的楚国在秦军面前节节败退,先后迁都四五次。

  前299年楚怀王被骗去秦国,客死咸阳,楚国国势迅速衰弱。前278年,秦国大将率军攻破郢都(湖北荆州),楚国王室不得不迁移到陈地(今河南淮阳),并且将陈地作为都城历时20多年。之后,楚国在和秦国的较量中再次被击败。前253年,楚国从陈地又迁都到巨阳(今安徽阜阳北),以巨阳作为都城历时10多年。前241年,为了继续躲避秦国大军的锋芒,楚国将都城从巨阳搬迁到寿春(今安徽寿县),历时约19年。前223年,秦国大军又攻破楚国都城寿春,楚国正式灭亡。

  据史料记载,韩信就是出生在这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大约是在前231年,他出生后的第二年(前230年),秦国就打败韩国,战火已经烧到了楚国的边境。

  就在这个社会大背景下,楚国国民人心慌慌,韩信的父母,作为韩氏家族的一个分支,为了躲避自西而来的残忍的杀戮,带着诞生不久的婴儿,向东逃避战乱,从他们的祖居临淮,逃离到邗沟边的山阳城落户。此时的山阳城,自吴王夫差484年开通后,已近260年,已经发展成了有集市、有驿站、有城廓的繁华市井。而且,秦始皇灭楚后,立即置山阳城为淮阴县的治所。

  【二】韩信的祖居是临淮

  韩信的祖先是淮夷部落人(我们两淮人绝大多数都是淮夷部落人的后人),淮夷部落是长江与淮河之间的东夷部落的一个分支,是东夷部落中最强悍的力量。东夷部落的始祖是诞生在江淮丘陵上的下草湾人。临淮是他们的聚集中心。

  春秋初期,原在北方的“古寒国”,有一支后裔向淮河下游迁徙到临淮一带,寒人在此建立了新的“寒国”,改称“干国”(干音寒),临淮成了干国国都。寒人不多,又从北方来,他们热情团结淮夷部落,重用淮夷有才华之人。所以很快地发展壮大。居有定所后,国人对干字加邑偏旁成了“邗”字,改称邗国。邗国北与淮河下游的赢姓小国接壤,东临大海,南隔大江与吴国相望,西与宗、英、梦等国为邻。原长江与淮河之间的东夷部落完全溶入了邗国的版图。

  韩信的祖先因此成了邗国的公民,由于他们是有才华之人,受到了邗国的重用,成了邗国的贵族。司马迁先生在《淮阴侯列传》中告诉我们,韩信“好带刀剑”,项梁渡淮时,“信仗剑从之”,说明韩信家有“剑”。我国古代社会,有贵族身份的人才有资格佩带剑,剑是很珍贵的,因为那个年代铸一把剑是很不容易的。佐证了韩信祖辈是有贵族身份的人,或者是在铸剑方面有专长的人。据许慎《淮南鸿烈解》记载:“干国在今临淮,出宝剑。”著名的铸剑大师干将就是临淮本地人。东夷部落的人好以国名为姓,铸剑大师干将就是以国名为姓的。

  后来邗国被吴国吞并,再后来越国又消灭吴国,在吴越两国统治时期,因为吴越两国对剑的铸造都很重视,所以韩信的祖辈仍然受到重用,仍具有贵族身份,直到楚国打败越国,在楚国统治时期,韩信的父辈才沦为没落贵族。司马迁先生在《列传》中写道:“始为布衣时,贫无行”,“常从人寄食饮”,常数月“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足以佐证韩信已是没落贵族的后裔。

  我根据大的时代背景,事情发生地,韩氏家人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新的结论:1、韩信是没落贵族后裔;2、韩信的祖籍是在临淮(今泗洪一带),不是在码头镇。从远古的下草湾人到淮夷部落人都是以临淮为中心,后来的邗国也是以临淮为国都的。因为临淮位于江淮丘陵的上部,地势较高。人们愿居高临下,不愿栖居低洼湿地。尤其是有身份的贵族人,对当时周易的风水学是很重视的。3、韩信是出生在临淮,不是出生在码头镇,码头镇这个山阴水阴的不祥之地,不是有贵族身份的人居留之地,从这儿是走不出家有宝剑的贵族后裔的。4、东夷部落的人好以国名为姓,铸剑大师干将就是以国名为姓的。我猜想:“韩信”二字是很可能由“邗姓”演变而来。

  【三】韩信在山阳城长大成人

  韩信随父母迁居山阳城后,成了山阳城的外来户,人地两生,无亲无故,过着贫困的生活。

  韩信玩的宝剑是他父亲的,韩信后来所表现出的军事才华是他父亲传授的。他父亲是贵族后裔,受过祖辈良好的教育,从祖辈那里知道了春秋战国的争霸历史,在吴国统治的岁月里,学到了孙武兵法,在越国统治的岁月里,懂得了什么叫“卧薪尝胆”。韩父把学得的知识,把亲身的经历,全部传授给年幼的韩信,培养儿子有安邦治国的胸怀。

  韩信的母亲也是一位大家闺秀,知书达理。她不是一位普通的家庭妇女,《淮阴侯列传》中没有记载韩母因家贫而出外做工,因小孩子皮玩而和邻里口角。也没有记载韩信有任何越轨行为,韩信没有打骂过别人,没有欺负过别人,只有别人欺负过他,更没有偷鸡摸狗的行径,说明韩母对韩信管教是很严的。

  由于家境贫寒,上不起私学,韩信父母只好在家教韩信熟读他们珍藏的书籍,培养韩信的历史、军事、文化知识。韩信从三岁就开始读书认字,每天不得随便出外玩耍,必须完成读史书、读兵书的任务。韩信的童年受到了父母良好的家庭教育。

  韩信父母去世后,一直过着贫困的生活,司马迁先生在《列传》中写道:“始为布衣时,贫无行”,“常从人寄食饮”,常数月“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

  因为他是外来户,也曾受地方上的小人歹徒有意欺辱,司马迁先生在《淮阴侯列传》中就记述了韩信曾受过“胯下之辱”: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同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我在《“胯下之辱”与“胯下桥”》一文中,阐述了“胯下之辱”是发生在山阳城的事件,因为当时的山阳城已经有了“淮阴市”。先生说“一市人皆笑信”,足以佐证“市”的存在。韩信受“胯下之辱”大约是发生在十三岁前后,古代孩子长到十三岁就算长大成人了,韩信自认为己是大人了,于是敢带剑上街摆显自己,告诉世人:我已经是大人了!此时韩母已经去世,如果韩母还健在,决不会让韩信佩剑上街的。

  先生在列传中还记载了:“信至国,------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后人看到韩信有如此大的气量,深深敬佩,于是在他当年受辱的地方竖立了一座牌坊,以彰显韩信的奋发精神和大丈夫气概,是一座表彰人伦的坊表,有知识的文化人氏为牌坊起名为“胯下桥”,形象地比喻:两腿分开,往下一蹲,好似桥孔,当年韩信就是从这样的桥孔爬过去的,位于胯下,故称之为“胯下桥”。“胯下桥牌坊”世世代代屹立在山阳城的心脏。进一步证明,胯下之辱事件是的的确确发生在山阳城里。

  韩信受父母教育,熟读兵书,从父亲那里知道了历史变迁,亲身经历了动荡年代,到二十岁前后,他已经胸怀大志,有安邦治国的宏愿了。他在等待时机,来到河边,学西周姜尚(姜子牙)在渭水边直钩垂钓,期望也能遇到周文王那样的贤君,好施展他的雄才大略。等了数十日,没有等来贤王,却得到一位慈善漂母“饭信”于他。

  据《淮阴侯列传》载: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漂母饭信,也是发生在山阳城的事情,当时山阳城西北的相家湾(今河下古镇),已经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手工业集镇,纺织业已经很发达了,这帮漂母很可能就是某纺织作坊为漂洗麻衣或丝绸织品而雇佣的临时工。相家湾,北面是宽而深的古淮河,流动的水很清洁,南面是一片湖荡,有广阔的水域,是漂母从事洗涤活动的良好场所。“诸母漂”“竟漂数十日”是不可能靠一眼“漂母井”来完成的。

  我根据司马迁先生在《淮阴侯列传》中,传授的有字信息和无字信息,我认定:1、韩信是在山阳城长大成人的,从两岁的婴儿到二十三的青年,在山阳城生活了二十春秋;2、韩信童年受到父母良好的家庭教育;3、韩信受胯下之辱是发生在十三岁左右,发生在山阳城的淮阴市;4、韩信钩于城下,得漂母饭信于他,是发生在山阳城相家湾手工业大镇上的事情;5、韩信是在前209年从淮阴县山阳治所配剑从军,投身项梁西楚军的。

  因为韩信是从秦始皇亲置的淮阴县山阳治所走出去的,所以,汉高祖刘邦在前201年四月,废楚王韩信为淮阴侯。

  由此可以肯定地说:韩信的祖籍是临淮,他出生在临淮,他成长在山阳,他是山阳人,他不是码头镇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11-24 08:47 , Processed in 0.06876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