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207053|回复: 0

【名家访谈】陈福民:重建何种文学生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4-17 20:0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东方旅游文化


   mmexport1713355337571.png
  重建何种文学生活
  陈福民


  跟诸如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打工生活等等习惯性提法一样,“文学生活”也是一个被广泛认可的概念。但是,这个概念非常暧昧不明且包含相当复杂的历史内容,想说明此事并不容易。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中,尤值得我们深思。

  首先需要确认,人类是否曾经拥有过“文学生活”这件事以及如果拥有的话,她对于人类的精神/意识形态是一种什么意义的存在?参考艺术起源的各种说法,如游戏说、劳动说(鲁迅持此立场)、巫术说等,可见从很早开始,人类的书写和阅读行为就不同程度地包含着某种“文学生活”的意味。即如我们通常所表述的那样,中国拥有悠久的文学传统。这个传统几乎是跟中国历史同步兴衰共承荣辱的。而这个事实还进一步表明,与其他区域和族群相比,文学生活的发生、进展及其对中华民族的持续性影响,似乎来得更加鲜明,分量比重也大得多。

  其次,我们看到,前述诸如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打工生活等等这些概念,与文学生活并不是绝对平行和彼此排斥的。文学生活似乎是一种更具兼容性质的精神行为,她没有那么明确的功利性指向,同时,她渗透于几乎所有行业所有领域之内,不动声色地存在着。用一个最简单的物理性判断,至少在1990年代之前,文学阅读与书写是个颇具深广性又极为快乐的事实。一个学习文学的人,可以读不懂也不必懂数理化,然而在数理化系乃至其他学科,有相当数量的学子都在乐此不疲地读小说、写诗歌,换句话说,他们也在过一种“文学生活”。这种生活并不会直接提高他们自己学科的成绩,某种意义上,还有可能负面消耗他们本学科的学习时间。但基本没有人会责怪他们“不务正业”,也不会去追问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干。另外,同样是在1990年代,那些高考失败后奔赴珠三角开启“打工生活”的青年,有相当一批“怀才不遇”的人属于被命名被指认的“文学青年”。他们是厂报、内刊的踊跃参与者。其中极少一些人,通过写作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长时段的帝国农业文明以及开科取士的传统,保证了中国历史上文学创造的灿烂辉煌,“文学生活”是此传统下圆整的精神形式。就此我们看到,文学生活的圆整性遭遇了两次革命性的冲刷洗礼。一次是20世纪初期以白话文为先导的新文化运动,它结束了帝国政治和文化道德的统治地位;另一次则是伴随着1990年代改革开放而来的现代商业文明和互联网大众文化,它真正结束了“重农抑商”的文化伦理的统治地位,使得此前一直被掩盖被无视的现代社会分工成为今天人们的共识。

  今天,我们需要重建文学生活吗?答案是肯定的。同时也必须问一问,我们需要何种文学生活?

mmexport1713355345899.jpg
  作者简介

  陈福民,学者、批评家。先后就读于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学位。1996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当代文学研究室工作。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小说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协理事;多届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评委;著有文学评论集《阅读与批评的力量》、历史文化随笔集《北纬四十度》等。目前致力于边疆史地研读与写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11-24 09:14 , Processed in 0.108286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