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71752|回复: 0

李存修:看不见的地下辉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8-31 19:5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东方旅游文化

看不见的地下辉煌
  李存修


  唐朝著名大诗人白居易曾写过一首《隋堤柳》,其中有以下几句:

  西自黄河东至淮,绿阴一千三百里。
  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

  隋炀帝修造了大运河后,为了方便航行的舟船遮荫避暑,还在通济渠两岸种树植柳,于是在千里长堤上形成了两道相伴运河水的绿影。一日,大诗人沿堤而行,触景生情,便留下了成为历史史实的美丽诗句。如果心里缺少对隋炀帝的一分浓浓的好感,这样的诗是写不出来的。

  但好景不长,隋唐运河难比京杭运河,自忽必烈下令打通了这条南北通道之后,除了黄河北一段中断航运,自山东到浙江大水浩浩,至今舟楫穿梭不断。但隋唐运河引入的是黄河水,水中挟带了大量泥沙,绵细的黄沙年复一年淤积河床,水流减慢,因此直接影响运河通航,所以无论隋唐还是北宋,年年都要投入一定的人力和物力不断地对运河进行疏导和清淤。到了南宋,随着政治中心的南移,通济渠的漕运地位也就不再像历史上那么重要,再加上每年缺少政府的清淤治理,运河河床也就渐渐淤塞断流。自南宋期间,隋唐大运河就渐渐废弃,并消失在日东月西的转换之中了。

  隋唐运河商丘段是通济渠的一部分,通济渠西起洛阳,从西苑(洛阳西南)引谷水、洛水到达黄河,再从板诸(河南荥阳东北)引黄河水入汴水,复自大梁(开封)之东引汴水入泗水,最后到达淮水。

  我自安徽淮北进入河南永城,这就是运河商丘段的起点,然后沿着一条看不见的、只有图示和传说的古航道西行:夏邑、虞城、睢阳区、梁园区、宁陵和睢县,然后进入了开封。在这200多千米的行程中,我一路走一路对两条大运河进行了一番现实的比较。先说京杭运河吧,那确实是活着的、流动着的文化遗产,有血有肉有灵魂。其本体是她横在你身边的巨大身躯,流淌着的河水是她的血脉,两岸的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城镇是她的骨肉,而博大精深、绚丽多彩的运河水则是她活跃的不灭的灵魂。而隋唐运河呢,既可说是线性文化遗产,也可作为“文化线路”“文化遗产廊道”,作为一条船形帆影早已消失的人工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凝聚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信息,并催生了丰富多样的运河文化。幸好这条运河大多仍埋于地下,依然旧梦连连。特别是古代陶瓷,埋藏越久,价值越高。即便再过一千年,这条文化长廊就更加辉煌璀璨。

  千年隋唐大运河,虽然大都深埋地下,但依然诱惑着我,吸引着我,形成了一种不解的情结。七月流火,正是入伏的日子,中原大地上热气袭人,可我还是按计划,到商丘古城城南十几里外,去看运河留在那里的遗址。

  具体的地标、村落、位置我一概不知,唯一的信息就是城南十几里。我是个喜欢问路的人,出城后,几乎逢人必问。过往百姓,无人知道是怎么回事,学术界搞得“轰轰烈烈”,当地群众则成了局外人,他们各自忙活自己的事,对这种遥远的、跟他们没啥关系的历史上的事态度漠然。

  路过一条东西大道,路边有一岗亭,里边有三位年轻的警察。其中一位热情地告诉我:“一直顺着马路向前走,见到闪光的路灯,向右拐,走半小时后再问,听说那里就是。”我照此前行,从一高速路的桥洞穿过,走不远,有几户人家,问起来,说我已走过,需回头。回行几十米,遇一中年男子,原是高速路职工,他表现得非常知情,向西一指,说一里外的那个小村即是。等我顶着烈日赶到那里,问几位正在歇凉的老者,他们又说是在高速路北。我无可奈何,在他乡异地,只好听他们的了。我又向北行一里多,有一村庄,被告知:村北头路西的那片庄稼地就是。到了村北,我怕再错,就又问路东干活的一位老农,他说上面来过几次人,东挖西挖的,后来又填上了,传说那些人发现了地底下有古文物。

  费尽如此多的周折,虽然走了不到十千米路,却用了我大半天时间。

  反复迂回,曲曲折折,我终于找到了一大片低洼的绿色的庄稼地,当地人说是这里,我也只能认可是这里。

  这片稍凹的田野约有几十亩,东面有条我走过来的机耕道,可以行驶小型汽车和拖拉机,南面是一溜未及装修的新建房屋,光秃秃地停在那里。北面与西面是浓密的树木和散落在树木中的人家,中间是长势甚好的农作物。最突出的是爬在架子上的西红柿,许多已红透,但主人尚未前来采摘。我走到西红柿架子前,脚下是松软的黄土,已十分干旱,走一步都会留下脚印。如此燥热,如此干旱,不远处的树林里传来热烈的蝉鸣,这是些不怕热的歌唱家。七月,应是它们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伴着蝉鸣,我也在想:要不是有人告诉你,谁也不会想到在这青纱帐的底下,就是曾辉煌了几百年的隋唐大运河,就是隋炀帝乘龙舟南下江都的必由之路,就是唐宋(北宋)两代的南北交通黄金水道,就是支撑世界上最强大的政权的经济大动脉。千年后的今天,这一切都被埋入深深的黄土底下去了。

  我又回到南北向的机耕道上,辨认了一下方位。这处未开发的运河遗址,属商丘市睢阳区,附近的这个村叫大郭庄。东南方应是虞城、夏邑和永城,西北方则是睢县、杞县,直至开封,这就是当年隋唐大运河流经的路线。就我已经亲眼见到的泗县二十千米长的运河遗址、淮北柳孜的古码头、永城挖出的运河文物和这片已经确定待开发的大郭庄遗址,足可以证明隋唐运河自淮安到商丘的这段河道方向。每个点就是一处标志,每处标志就是一颗明珠,当这些明珠连成明晃晃一串的时候,被埋入地下的这条文化大运河就算“复活”了。

  回到商丘城里,到了市文物局,我与局里的一位负责人进行了一些交流。我所到过的那个地方,局里已组织人去过几次,而且也有所动作,并挖掘出了部分文物,因没有开发计划,只好重新掩埋,农民已在上面种过几茬庄稼了。遗憾的是,有些乡民听说要挖掘地下的大运河,突击在现场边缘地带盖上了房屋,就是有意等着拿搬迁费。也有的地段,勘探人员一有动静,土地的主人便立即将一般农作物改种为价值高的花木,以备将来多领一些赔偿费。总而言之,探索和发现这条地下文化长廊,是项非常艰难曲折的工程,因淤塞消失近千年的隋唐大运河不会自己从地下冒出来。

  幸好这不是件只争朝夕之事,我们这一代做不完,子孙后代一定会继续做下去。我有着历史的信念:到未来的某一个年代,京杭大运河仍然是中国南北水运大动脉,并把五条江河及各条水运航线串联在一起;而隋唐大运河则成了一条露出地面的历史文化长廊,展示着隋、唐、宋三个朝代500多年的文物古迹和我们的前人所创造的辉煌。

  大郭庄之行,我没留下什么,只在那些干燥的黄土地上留下了一些深深浅浅的脚印;带走的也只是又多了一份对古运河的记忆与思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5-2-5 17:48 , Processed in 0.04453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