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怀念杰出的传统优秀文化传播者荣德生
冯金涛
今年是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先驱荣德生诞辰150周年,很多人只知道他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办了几十家面粉、纺织、机器制造等企业。其实,真正使荣德生流芳百世、名垂千古,让民众深深怀念他的,是他积极传播和践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编著《人道须知》
1926年,荣德生在巡视他和哥哥荣宗敬捐资创办10多所中小学校中,发现学校的教育过于偏重知识传授和考试分数,忽视和放松了思想道德教育,使各种异端邪说在各个学校发酵,有的学生突破礼法,突破道德底线而祸害社会。
荣德生急起来了,他知道,人的品行从小形成,早年沾染的恶习,长大后在所有的行业举止中都会显示出来。他决定尽快在学校的教材中,增加品德修养等内容。并亲自拟定《人道须知》纲目,组织江霄纬,荆梦蝶两位中华传统文化功底深厚的人撰写。全书共7万余字,分孝悌、忠信、礼仪、廉耻、家庭、生活、自治、处世等八章。前四章是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分析和归纳,对当时社会弊病和不文明行为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后四章指明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交往中的处事方式和行为规范,让读者懂得知荣辱、守道德、讲责任,有了向上向善的做人方向。
1927年,《人道须知》出版,第一次印刷1.6万册,除满足无锡当地中小学校外,还免费向全国中小学校赠送。由于无锡的《锡报》、上海的《申报》、《新闻报》等多次报道,全国各地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索书者,荣德生非常兴奋,续印1万册仍不够后,又再添印1万册。
翻阅当年的报纸可以查询到,荣德生编著的《人道须知》,对于当时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全国青少年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优秀传统文化贵在践行
荣德生能诞辰150周年后仍深深被民众怀念,在于他在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能自觉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全心全意造福家乡,赢得了人民大众衷心的敬仰。
荣德生造福民众的事多得数不清,这里仅说造园和建桥两件事,也可让你窥两斑而知全豹了。
先说荣德生在无锡太湖之畔建造的梅园,它有20多个观景点,与全国众多古代园林一样,都属于私家花园。其中苏州的私家花园最出名,但都趋向封闭,虽然内部设计精美雅致,但园林主人只求一已享受,不欲外人知之。唯独荣德生与众不同,1930年梅园建成后,便敞开大门面向大众,游人可免费入园观赏。为方便民众前去观光,他还出资修建一条联接城区的马路,又出资购买几辆交通车,开通了接送游客的无锡第一条公交线路。
再说造桥,荣德生为解决江南水乡河网密佈,百姓出行不便的历史难题,1929年投资成立建桥公司,用8年时间建造大小桥梁92座。最远的桥造到常州农村,那里的村民为感恩荣德生善举,取名德生桥,让后代永远记住他的各字。
荣德生建造最长的桥横跨五里湖,使无锡城与五里湖对面的鼋头渚风聚区连接起来。桥长375米,宽5.6米,俗称“长桥”。据无锡文史资料记载,该桥是荣德生6 0 岁那年建的,他不办60寿庆,将亲友馈赠的寿金全部作为建桥基金,并亲自到现场勘测、选址。也许是荣德生捐资造桥造福百姓的义举感动了苍天,历年雨水丰沛的五里湖水域,那一年干旱,湖面水位奇低。特别是建桥处湖底奇迹般的见了天。建桥设计人员为纪念荣德生60寿庆的善举,将60个桥桩设计为60个孔形桥墩。由于在露出水面的河床上施工,建桥进度加快,仅用173天就建成通行了。
13年后,国学大师金穆受聘到荣德生创办的江南大学任教,一次与荣德生品茶畅叙中,钱穆问荣德生,你何以如此热忱为民办学、建国、造桥?荣德生说,钱财传给子孙,还没听说能兴旺几代的。他还说,他年无锡人犹知有荣德生,唯赖办的校、建的园、造的桥。
心中有民众,热心为民众办实事善事的人,民众心中就会记住他,世世代代也不会忘记他。而那些财大气粗, 见利忘义, 目中无人的人,虽然风光无限,其实只不过是历史上的匆匆过客而已。唯有象荣德生那样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人,他们的精神将日益彰显。
今天,当你去梅园观光,到江南大学读书,乘车经过60孔长桥时,就一定会想起荣德生泽惠桑梓的一连串故事, 心中涌现出崇敬之情,他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冯金涛:新华日报驻无锡记者站原站长,主任记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