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266582|回复: 1

周振华:文艺老兵周巍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4-8 12:3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东方旅游文化


    文艺老兵周巍峙

  周振华

mmexport1744088261355.jpg

  一

  他是建国以来第四任文联主席,由他作曲的一首歌,曾让整个中华民族沸腾。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国野心狼。”

  鸭绿江畔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内,陈列着一张信笺:红格竖排,蓝黑色墨水字迹,在已经发黄的信笺的左上角,标注着“稍快,雄壮有力,充满信心”。

mmexport1744088282499.jpg

  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手稿,此件文物,出自时任文化部艺术局副局长34岁的周巍峙之手。

  和周老相识那年,他已经90岁高龄了。是在他刚刚从中国文联主席的位置退下来的时候和他接触的。那时我正在筹备北京市昌平区文联的组建工作,期间有很多事要烦劳老人家,比如为昌平文联主办的文学报刊题词题字等等。之后的8年里,我常到家里去看望他老人家或接他来昌平指导文联工作。记得他和我讲的最多的也是最让他引以自豪的有两件事。一件是他在延安时期的那段经历。1938年7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即同西北战地服务团一道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宝塔山高,延河水长。那时刚刚20岁出头的他,红心向党,一腔热血。他说:“革命圣地那里的一草一木都焕发和开阔了我的心胸和眼界,在毛主席身边使我在提高政治觉悟的同时,也赋予了我源源不断的创作**。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使我对党的文艺事业有了更加深刻的领悟和理解,这为我后来的文艺创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段经历,使我受益终生。”

  还有一件一直让他津津乐道的事。每次与周老聊天的时候,他都要学电话里那头儿的周恩来总理和他讲话时的腔调,形神酷似:“巍峙呀!我是恩来呀!你看我们俩都是总理,我是国家的总理,你是艺术局局长当然是艺术界的总理。”这段通话,多少年过去,周老始终铭记于心,就像刻在了他的骨子里。他之所以总重温这段通话,是他太珍视总理与他的工作过往了。他认为总理这样讲,是对他最大的信任、鼓励和鞭策。于是,之后的几十年,周老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的文艺事业鞠躬尽瘁,倾心付出。

  "周巍峙原名周良骥,江苏东台人,著名音乐家。1934年,周巍峙参加上海左翼歌咏活动。1937年,他参加八路军,1939年首次指挥演出《黄河大合唱》,1950年创作著名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1964年组织大型音乐舞蹈《东方红》的创作排练工作。周巍峙的青年时代是在上海度过的,后来他从上海西成里出发,前往延安。

  2014年,周老98岁。还有另两位德高望重的周老一位是周有光108岁,一位是周退密刚刚过100岁。我心里暗自祈祷周巍峙老一定也要像那二老一样,能活过一百岁。因为他的状态非常棒,那时他的饭量比我还大!身体好着呢!如果这样,新中国著名的"三位周老"就都是百岁老人了。等周老过百岁生日的时候,这该是一件多么值得庆贺的大喜事。但没想到,周老没有等到这一天,身体本来好好的,可就在他98岁那年说走就走了。这一晃已离开我们十年多了。

  二

mmexport1744088319267.jpg

  周巍峙,是继郭沫若、周扬、曹禺之后的中国文联主席,任期两届。

  十年里,他虽已是耄耋高龄,但始终初心不减,以繁荣党的文艺事业和中国文联工作的发展为已任,不辞辛劳,不遗余力,呕心沥血,尽职尽责,做了大量工作。

  他带领作家、艺术家深入生活,开展各类学术研究,领导主持了中国十部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抢救、搜集、整理、编纂工程,热心支持“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 中国民间文化保护工程” 和“全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并积极参与“晚霞工程”、“ 彩霞工程”、“朝霞工程”及“百花迎春一一中国文学艺术界大联欢”活动。努力加强文艺队伍建设,使中国文联的工作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崭新局面。

  周老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音乐家,早在抗日战争期间,就创作了大量革命歌曲和合唱,参与了《两年间》、《相信谁》、《八路军和孩子》、《不死的老人》等歌剧的创作。特别是他创作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更是当时抗美援朝的最强音,为此他赢得了极高的世界声誉。

  周老是优秀的学者、编辑家,曾在1936年,他20岁的时候,就编辑出版了《中国呼声集》,影响很大。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他和中国著名文艺家一起倡导和主持了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编纂出版工作,其中《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和《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由他担任主编或副主编。他主持编辑 的《聂耳全集》《冼星海全集》《田汉全集》《夏衍全集》等优秀作品,都获得了社会上的广泛好评。他主持和参与创作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国革命之歌》,成为二十世纪中华文化艺术宝库的经典。

  周巍峙,饱经风霜、整个一生都献给了党的文艺事业。他出任过共和国文化部代部长和文联主席,这样的身份和地位应该是很显赫了。但在他长达七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总是以一位老兵的姿态对人对事。他习惯周围的人称呼他老周、周老或巍峙同志,包括所有跟过他的秘书们,也不要喊他的官衔,这样他才感觉亲近、亲切。

  周老对祖国和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的一言一行都在深深感染和影响着周围的人,和他接触总感觉有一种亲和力和感召力。

mmexport1744088337551.jpg

  三

  我和周老虽然年龄相差悬殊,但彼此特别聊得来,交情很深。这要感谢文学和艺术让我们有缘相识,并成为忘年交,以至无话不谈。

  有这样一层关系,周老每年都要来北京昌平几次。他关注这里的新农村建设与变化,关心昌平文学艺术事业的发展与创作。他习惯来基层文联走一走,看一看,问一问。他问的最多的还是文联的基础工作,最近都开展了哪些文艺活动?艺术创作成果怎么样?又出了什么好作品?周老每次都是很深入很细致地了解基层文联的工作状况和当下百姓对文艺的需求。而后,留下他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周老虽然退休了,但依然很忙。他硬朗的身子骨,智慧的头脑,决定了他总也闲不住,全国各地到处请他出席活动,他有求必应。如果不外出,每年秋天的时候他一定要来昌平几天,他认为这算是他退休后下基层的调研吧。

  他喜欢京郊的田野,喜欢农家飘香的果园,喜欢农民收获的场景。他对挂满枝头的大苹果、大柿子特别感兴趣。每次走进果园,他都是那么的兴奋欣喜。我对他说您也来采摘几个吧!感受感受采摘的乐趣!他摇摇头,打个手势:“不用,不用,看着就好,看着就好。”于是,我们为他搬来椅子,他坐在果树下,仰着头微笑着和园子里的果农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他总问,农民的收入比上年怎样?当告诉他,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当下的果农家里都很阔,很多家庭还买了小轿车,经常外出旅游呢。他听了这些,非常高兴,赞叹如今农村的好日子。

  周老言辞幽默而富有哲理,他不喜欢夸夸其谈,言而不实,作风轻浮。更不喜欢本事不大,好摆谱的人。他说做人一定要低调,本事要体现在才华上,而不是你的骄傲自满,做人只有低调,你的空间才会大,才有回旋余地,才能换来周围的人对你的尊重。

  我与周老的相识,是在2007年初夏。那时,他在我们昌平东部山区的一处山庄编辑修改《中国音乐文史》。受时任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朱明德同志的委托,我时常到他的住处去看望他老人家。就这样我们有了长时间的接触,越来越熟,以至后来我们成了好朋友,忘年交。

  我很珍惜与周老的缘分,他常向他周围的朋友这样介绍我:“我俩都姓周,又是同行,我是下台的文联主席,他是在位的文联主席。”我赶忙说:“您可是中国文联的大主席,总理都说过您是艺术界的总理,现在您依然还是中国文联名誉主席呢,我这个小萝下头儿可不值一提”。但不管怎么说,我们确实是同行,想的干的都是一件事,就是努力繁荣文艺事业。

  那一次,周老在昌平编辑和修改他的文稿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我发现他如此敬业,不辞辛苦,每天工作好几个小时,认真地编审稿件。我每次去看他,他就拿着他修改过的稿件给我讲,滔滔不绝,津津乐道。周老非常仁义,平易,吃住在那里,什么事都没有,不挑不拣,总是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那里的工作人员说:“周老那么大的领导,没有一点架子,看上去就是一位慈祥的老人。”

  那次离开昌平后,我非常想念和惦记他老人家。于是,经常到他北京的家里去看他。每次到他家,他都非常热情,张罗保姆沏茶倒水,拿小吃给我,这让我受宠若惊。我特别喜欢和老人家聊天,他从延安时期讲起,一直到他当文化部代部长和当文联主席的每一阶段经历。老爷子这一生真了不起,做了很多大事、要事,创作了一大批经典文艺作品,他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文艺理论家、编辑家、艺术教育家。他做的更多的是音乐上的事情。他的书法也很见功力,所以他还是位书法家。

mmexport1744088447495.jpg

  四

  周老这辈子对文学艺术有着特殊的情感与情结。我问周老,您说怎样做才能使文联的工作有声有色,富有成效?周老看了看我,立马收起那脸微笑,变得严肃起来:“你作为文联主席,这个问题问得好啊!我的体会是:“一要交朋友,二要抓创作。”说完,周老又露出了笑容,一脸的慈祥。而后,他慢慢谈开来:“交朋友,要交知心朋友,交真朋友,要用真心真情去交,不能华而不实,缺少真诚。对人对事不讲感情,就走不进人家的心里,人家就与你有隔阂,还会出现不和谐的问题。增加感情,是做好文艺工作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交朋友,可以从小处做起,比如哪位艺术家有困难时,要关心人家,问寒问暖,做到一视同仁。再比如过年过节,或是艺术家临近生日的时候,买些水果到家里看望一下,谈谈心,聊聊天儿,说说知心话,这些都很重要。有了和大伙的感情交流,再有什么活动、遇到什么事情就好办。你不拿出真感情,不甘愿为人做事情,对方就很难信任你,就会与你有距离,有隔阂。文联主席,是个职务,不要把主席这个称谓太当回事。当回事,你就会往上飘,就会摆谱,打官腔,就会脱离群众,这样自然不容易与他们建立感情。我反对别人称呼我的头衔,局长、部长、主席什么的,我不喜欢,叫我老周或周老或巍峙同志都行,就是不爱听那些官称。跟过我的有**任秘书,所有的秘书,都没喊过我官衔,就叫我巍峙同志,这样不是挺好吗!习惯了,彼此都很轻松,感觉也特别好。什么事情都有一个情字在先,过去我的朋友很多,可以说门庭若市,朋友多就是开展工作的资源,活儿多,工作多,不怕!那些都是靠人做出来的,有了一个情字在先,任何事情都好办,人都是讲感情的,你总是绷着脸,冷面孔,当然不会换来工作的好局面。”

  周老一口气给我讲完了如何交朋友这个问题,他讲得非常用心,细致,透彻,他说这是他十年文联主席的经验之谈。他敏捷的思维和不打磕巴的语速让我惊讶,因为他毕竟是九十多岁的老人了,他讲的,都是他做过的,是他的切身感受,经验之谈。

  当他谈到“抓创作”这个问题的时候,老人打着手势,更是一板一眼:“文联的工作,抓创作是根本,是关键。要想有作为,就要围绕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贯彻双百方针,及时不断创作出好作品。一部好的作品,能鼓舞人,激励人,能荡涤人的心灵,给人以力量,抓创作是文艺工作者的生命线。文联的使命,就是要做好这项工作。好的作品具有极高的精神价值。战争年代,虽然苦,天天在流血牺牲,但那时我们有一大批优秀作品支撑着我们官兵的精神斗志,我们的战士打起仗来,个个都勇往直前,不畏流血牺牲。为什么能这样呢?就是因为有好的作品在激励着我们。当时的敌后也是一样,工作、生活一样艰苦,没有粮食,没有基本的生活用品,盐都没有。虽然艰苦,但搞起文艺演出来,文艺队的战士们就有精神,老百姓也兴高采烈。每次观看演出,人都很多,五里乡村的老乡聚集过来,大人小孩爬到树上看演出。由于他们长期缺乏营养,体质弱,看着看着,就有人从树上掉了下来。后来,部队专门派战士站在树下,守护百姓的安全。有的老乡累得不行,就躺在地上,用耳朵听文艺队的歌声。这说明什么?说明好的作品能鼓舞人,能激励人,能凝聚人心,能给人以无尽的力量。我们的文艺战士,行军途中,顶着瓢泼大雨,冒着刺骨的寒风,迎着漫天的飞雪,沿途高唱国际歌,歌声响起,官兵的精神状态立刻就不一样,**满怀,意气风发。这个东西,一般人是看不出来的,但处处存在,这就是好作品的无穷魅力与震撼力。所以,我一直倡导,文联必须要紧紧围绕主旋律,多搞创作,激励创作,鼓励创作。文联的职能好比园丁,要及时为艺术家及他们的创作施肥、浇水、剪枝,为艺术家搭好平台,建好园地,搞好服务,文联要真正成为艺术家之家。”

  我在北京昌平文联工作的11年,一直按照周老和我谈的这些话语,努力践行积极推进文联工作。他的观点、见地,都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这对我们基层文联开展工作非常有帮助。

mmexport1744088358193.jpg

  五

  昌平文联作为昌平区委、区政府联系艺术家和艺术界的桥梁和纽带,肩负着发展和壮大本地文学艺术事业的重任。为了给艺术家们搭好平台,建好园地,搞好服务,文联创办了“一报一刊”,即《昌平周刊》“叠翠副刊”和《昌平文艺》季刊,就是要为当地的文艺创作提供保障。作为总编的我,总想让全国的“大家”们和“名人”们为昌平、为我的家乡题写一些寄语和希望,一方面激励文学艺术工作者,一方面以宣传扩大昌平的对外影响,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这方面,老爷子我也没放过。但他毕竟那么大年纪了,手头还有那么多要干的事,我实在不忍心、不好意思劳驾他老人家。想请他题字这个事,我憋了好长时间,最后还是硬着头皮和周老说了我的意思。至于题什么,老爷子随便。于是我把我那本“名人签字簿”递给了周老,没想到他答应的非常痛快,执意要用毛笔和宣纸,书写他对昌平的切身感受和印象。在他眼中,昌平的山好,水好,空气好,昌平的环境好,昌平的景色好,昌平像是一幅画,于是周老便书写了“昌平如画”四个字。后来的日于里,周老还为昌平题写了“昌平南环大桥”、“昌平文联”、昌平文艺”、“昌平老干部”“德法并举”等,为我们昌平留下了很多他的墨宝,这让我非常感动,他对昌平有着特殊的感情。

  周老更加关注昌平文联的发展建设,他鼓励我们说:“昌平的文风正,文气浓!”我听了周老这样评价昌平,非常高兴,也非常受鼓舞。其实我感觉我们的工作比起先进区县差得还很远,很多地方还需要虚心向人家学习。总而言之有周老的鼓励,我们会更加努力,一直像他说的那样做下去。

  2008年11月26日,昌平文联召开成立大会,我当然强烈地想邀请老人家出席,但考虑到他那么大年纪,实在不好意思张嘴。我只是试着说了一句请他来出席大会,没想到老爷子欣然答应,对我说:“大会可以出席,但不讲话。”我连声答应:“不讲,不讲,您出席就行了。”周老为了出席这次大会,头天晚上就赶到了昌平,当司机从汽车后备箱取东西时,我发现还给老爷子带着氧气瓶,晚上睡觉需要吸氧,这让我更加感动,大冷的天,老爷子出来一次真的不容易。难怪同时出席大会的时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著名评书艺术家刘兰方老师风趣地对我说:“振华,你怎么把文联的老祖宗给请来了?我说:“周老一直关注昌平,关心昌平,他可是我们昌平文学艺术事业时大靠山。”

  每次和周老聊天的时候,他都很兴奋,因为他的话题讲的都是他的革命生涯,他更怀念早年在延安的那段岁月。

  周老的艺术才华很早就崭露头角了。上世纪三十年代,他协助戈公振、李公朴、邹韬奋、陶行知等爱国人士从事进步出版工作,积极参与群众救亡运动,是上海救亡歌咏运动的先行者和组织者之一,并与音乐家吕骥、冼星海等人共同推动了运动的发展和深入。

  抗日战争开始后,他参加了八路军,继作家丁玲后任西北战地服务团团长。当谈到他在延安时期的那段经历,谈到周总理怎么关心文学艺术创作时,激动难掩,话语中充满了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

  周老是一位特别有心的人,他对我说,他清楚地记得,周总理生前,一共找过他四十八次,多数是在深夜,一般是给他打电话。周老说总理从来不让秘书代打,都是亲自与他通话。说到这儿,周老又开始模仿总理的口气:“巍峙呀!我是恩来呀。”学完后,周老的表情特别幸福。

  1964年,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十五周年,周总理提议创作一部大型歌舞作品以歌颂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革命斗争的光辉历程,并点将时任文化部艺术局局长的周巍峙任总指挥之一。《东方红》的创作是舞台艺术的大会战,周巍峙不仅具体筹划,还从各地调集各类人才,参与这台歌舞的构思、创作,是首要的负责人之一。

  《东方红》的演出,得到了毛主席和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特别是周总理对周巍峙充满了信任。“文革”期间,周总理先后保了周巍峙夫妇三次。1969年周老和老伴王昆被下放到湖北咸宁文化部的“五七干校”,那段日子什么活都干,养猪、喂鸭、看牛及各种农活儿。在干校期间,周老一直保持着乐观的心态,还经常给老伴做思想工作。王昆有过三次轻生的念头,周老对老伴说:“再委屈也不能死,一是死了我们的事情永远就搞不清了,二是我们的孩子怎么办?”在周老的关心呵护下,老伴终于从那段日子挺了过来。

  自新中国成立后,周老长期担任文化艺术领域重要领导职务,长达七十余年的革命生涯中,为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为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为保护和发扬民族民间优秀文化传统,做出了重要贡献。尽管如此,提到周巍峙这个名字,起初我们昌平有很多人并不熟悉他,甚至我也是一知半解。但提到《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大人小孩都知道,都熟悉,都会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接朝,打败美帝野心狼‥‥‥”这首脍炙人口、大气磅礴、**四溢,曾激励过百万志愿军战士奔赴前线的歌曲,就是时任文化部艺木局副局长周魏峙谱写的曲子。

  我问周老,您怎么写出来这么经典的曲子?他说:“1950年11月26日,在北京南夹道田汉居所,人民日报、新华半月刊两个单位召集作品研讨会,在别人汇报的时候,我只用了半个小时,就写出了《中国人民志原军战歌》这首曲子。”他说,当时在创作这首曲子时,有一种强烈的冲动,那时,他本人和整个国家刚刚从战火中走出来,战争的体验仍没有淡忘,对八路军、**的战斗和生活都很熟悉,当时毛泽东和中央做出的决策非常急迫,我们的部队突然改变任务,这一切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大的背景,所以作品在半小时内就一气呵成,就这么简单。周老说得很轻松,试想,没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没有勇于牺牲的精神,没有保家卫国的强烈使命,创作灵感从何而来,**怎么能够迸发出来?

  六

mmexport1744088422512.jpg

  周老八十岁那年当选为中国文联主席,九十岁时才退下来。说是退休,周老一直也没闲着,仍在发挥着火样的余热,生前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两三点钟,爬几千字的格子。九十岁时,出版了《年方九十一一周巍峙文集》。我和他相识以来,老人家对党和国家的忠诚一直感动着我,他的桌上,总放着厚厚一摞书稿,不时翻阅着。我每次去看他时,他就让我看他修改过的文字,一边讲,一边给我详细地解释。我看着老人家修改过的大量文稿,非常惊讶,由衷敬重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我问他,您这么大年龄,怎么还做这么多工作,身体吃得消吗?他一笑,对我说:“习惯了,没有事干,不自在。”我又问,您老的长寿秘诀是什么?他风趣地说:“我的秘诀就是‘**想’,不想名、不想利、不想病、不想老、不想死。这五个东西,都不是太好的东西,所以不要想它们,想哪一个都不好,一块儿想,这个人就完了,也就没心思想事情干事情了。”

  周老,这位为新中国文艺事业奋斗了一生的“德艺双馨”的文艺老兵,用他的作品回报了党和国家对他的培养。从他身上我学到了很多闪光的东西。斯人已逝,惟愿安息!真的非常想念怀念老人家!

  2025面4月1日

mmexport1744088300899.jpg
  周振华,北京昌平人。北京市昌平区文联名誉主席。北京市第十二届政协委员。北京文联第七、第八届理事。中国作协会员、中国书协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第三、第四届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兼学会作家书画院院长、五届北京书协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文联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荣获冰心散文奖,老舍散文奖,长征文艺奖,北京中青年文艺工作者德艺双馨奖。

发表于 2025-4-8 20:34: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周老对祖国和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的一言一行都在深深感染和影响着周围的人,和他接触总感觉有一种亲和力和感召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5-4-22 22:20 , Processed in 0.055229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