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4906|回复: 0

唐咏梅:陈寅恪墓前的沉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1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唐咏梅 于 2025-9-15 20:52 编辑

陈寅恪墓前的沉吟



唐咏梅

由手机上传

由手机上传


  静谧山林,秋日阳光和风,在时间光影里緩緩流淌。仰望净蓝天宇,两棵红叶点燃晴空,清寒山气中散逸浓烈清香。
  庐山植物园。
  “陈寅恪墓”——循路标指示,走进细看:墓地设计朴素、别致,目之所见皆为青草、石头、绿树。长方形石砌墓碑,占地很小,当中两三块厚度不一的石片,像书页,将立碑和横石夹在青草与矮青树丛之间,立碑书写着:“陈寅恪 唐筼 夫妇 永眠於此。”
  横石上,阴刻先生名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笔势潇洒、雄健,落款为:后学湘人黄永玉敬书壬午春日。这“十字格言”,出自先生为王国维所写悼辞“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成为鼓舞一代代学人秉持操守与气节不断前行的精神坐标,亦是先生终极理想追求。如今,先生的墓志铭,永久镌刻于简净原石之上。
  先生祖上原居福建上杭,属客家民系;到六世祖才由闽入赣,定居义宁州竹里(今属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学人因陈寅恪的籍贯而称其为“义宁先生”。
  在文革动乱中饱受磨折、贫病忧惧中于1969年10月17日离世的陈寅恪先生,其生前曾明确表示想要葬于杭州西湖(乃父陈三立墓侧)之遗愿未能实现,先生之女只得供厝在家:后忆及父母曾另有遗言,“身后能葬于庐山松门别墅(陈三立生活四年的故居)亦无憾矣。”时值动荡年代,亦久久未能如愿。
  此处墓地,实际建成于2003年,是黄永玉先生等一众学人历经无数波折鼎力支持方落成;距先生“文革”期间逝世已是34年之久。
  与长眠庐山的陈寅恪夫妇相对,小坐。墓碑石刻绿色竖排字句,是先生为人、治学的座右铭,亦是先生理想与人格写照——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十枝绿色火烛,熠耀历史天空,为这方山水注入了崭新灵魂。
  ——“一灯能破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先生,他的肉身已回归家山泥土,他的思想永远烛照后人。

由手机上传

由手机上传

  古树枯枝顶上,乌鸦叫声清越,悠远,携带历史深处沧桑与寒凉,像人语者,发出感叹,又似婴,声声初啼,“啊——啊——呜——喈!”居高,自远,飞绕,徘徊。
  这一袭黑衣的报丧鸟,作了精神不灭的先生的守墓人。心甘情愿地,它们忠于职守,它们未卜先知,它们与“至知如神”的智者心灵相通,都是时代的先驱——不迎逢,不讨喜,都容易被暗处伏击的出膛流弹所伤。
  高树多悲风。弹打出头鸟。古今皆如是。
  ——击中这样傲骨铮然的灵魂,一颗子弹,也似乎找到了足够的“存在感”,哪怕,就此永远被钉在了历史耻辱柱上。
  总有例外,总有人性微光照彻世间黑暗与寒凉。
  比如,前些日子读到的一则史料记载:不怕被牵连、冒死安葬向警予烈士的陈春和、张金保,还有十几个工人——1928年5月1日,向警予在余记里空坪刑场英勇就义,尽管刽子手在刑场张贴了“不许任何人收尸”的告示,却吓不倒那些拥护和爱戴向警予的群众。老工人陈春和带着张金保等十多人,趁着雨夜将她遗体用板车运往集家嘴,又在汉江边上借来一条小木划子,然后驶过烟波浩渺的长江,将她安葬于龟山六角亭旁。
  “文革”动乱期间,国学、史学大师陈寅恪夫妇,死后不得归葬家山故土,同样有不怕死的众亲友,经历种种磨难,交涉、斗争,将他夫妇倆安葬于庐山植物园。从此,鄱阳湖畔、奇秀庐山,多了一位中国文化精魂的默默守望。

由手机上传

由手机上传

  又比如,不爱将军爱读书郎的向警予,“现成的将军夫人不做,却去找个磨豆腐的!”她毅然决然冲破母亲阻拦,倾心追随志同道合的爱人、同志、革命道路引路人蔡和森——他当时正在法国一家豆腐公司勤工俭学,苦苦追寻求个人理想与苦难民族的崭新出路。
秋凉,夜已深。读完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全书,掩卷沉思,眼前重又浮现陈寅恪夫妇与向警予烈士安息之所的画面。
  格萨尔王出身贫贱,他的大妃珠毛,不嫁财主,在出门打柴的半道上把自己许给穷小子格萨尔,硬是由着自己性子,以的她独特眼光选择了一个放羊娃。当她返回家时,事先得知消息的母亲,连门都不让她进——母亲站在门槛上,吐出一连串枪弹一样的骂词,与向警予母亲之嘲讽,如出一辙。
  人性的弱点。人性的光辉。跨越时空,竟如此相似。
  在追求真理、爱与自由的路上,从来不缺同行的人。
  只怕是, 他(她)或许还未曾与你打过照面,那个点燃火烛的人,还在未知前路,还在遥远他处,抑或是在未来某一时刻,默默期待与你相遇,重逢。
  那缕微光,从未熄灭。
  净蓝秋空,飞过一支人字形雁群,洁白羽衣仍沾染五老峰下浩大鄱阳湖水的清冽气息。静卧松柏林中的陈寅恪先生夫妇,定然早已习惯枕着鄱湖千年不变的涛声入眠。清晨,被东方初升红日第一缕晨光送来鸟鸣声唤醒,翩翩彩蝶,双双丽影游走山水林泉之中,不再有临终前的悲辛难抑——
  “涕泣及牛衣,卅载都成断肠史;废残难豹隐,九泉稍待眼枯人。”

(《井冈山报》2024年12月27日 原创首发)

由手机上传

由手机上传

唐咏梅,江西省作协会员,出生于
1970年代,江西遂川人。作品散见《人民日报》《文艺报》《中国艺术报》《中国环境报》《散文百家》《福建文学》《黄河》《散文海外版》等报刊。获全国首届“羡林杯”生态散文大赛奖、第九届“观音山杯·美丽中国”人民文学游记散文奖、红高粱之约·“回龙吟”杯首届中国(高密)红高粱文化散文季优秀作品奖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5-9-15 22:45 , Processed in 0.200898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