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235568|回复: 0

“中国作家运河行︱周习《又见捷地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9-7 00:53: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东方旅游文化

    本期公众号推出“中国作家运河行·走进沧州”系列作品之四——中国自然资源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周习的《又见捷地闸》。捷地闸是大运河沧州段最重要的泄洪工程之一,守护运河沿线人家数百年。作者用从容的文字记录了沧州采风之旅,让我们跟随她的笔触,感受大运河沧州段的独特魅力。


又见捷地闸
周 习


     捷地闸,是我一个短篇小说的名字,又是大运河沧州段属于沧县内的一个闸门。

      蝉鸣荷开绿意葱茏时节,与捷地闸满怀喜悦地见面,冥冥之中也是一种缘分,却颇费周折。这种缘分来自沧州籍驻会作家张艳,她有幸参加中国作协“中国一日.走近中华文明”大型采风活动。与我们自然资源作协副主席周伟苠组织的中国作家运河行活动高度一致,于是在陈国栋主席的策划下,与2023年7月7日正式走进沧州大运河,开启走进运河城市活动的第一站。

      个头高挑的张艳是位出野外二十年的水文地质队员,工作之余写得一手好散文。张艳说过京杭大运河沧州段有216公里,是运河流经最长的城市,约占全长的七分之一。沧州段大运河属于海河流域和漳卫南运河系下游河道南运河的一部分,从沧州吴桥大兴庄村入境,流经杂技之乡吴桥县、东光县、著名文学家王蒙的家乡南皮县、以造火柴出名的泊头县、和我们今天重点去的沧县、沧州市区和青县,从青县的李又屯村北出沧州境,进入天津市。而我自从写了《捷地闸》一文后,对捷地**乡、捷地闸的从此有了牵挂和感激。捷地闸完整的说法是捷地分洪闸,也称捷地减河分洪闸,顾名思义,捷地闸担任南运河向捷地减河分洪的控制任务,也负责向减地河下游的黄骅市、南大港农场、中捷农场和沧县东部地区输水任务。捷地减河有八十多公里,开始建于明朝弘治三年,设立一个闸门,到了清朝,雍正皇帝设了五孔闸,乾隆时期,他亲自两次到这里参加劳动,兴修水利,将闸改为滚水坝,嘉庆时期将滚水坝改为溢流坝堰,成为八孔闸,一直到现在,现在的泄洪任务有一孔完成。乾隆二次题诗,诗结尾处有一句哲理名言:事在人为。令我思索,我却觉得凡事顺势而为好。

(摄影:草民)

      去捷地闸先看沧州博物馆,说起来颇费周折,似乎有所暗示。早上,我穿好带有运河标志的绿色T恤,站在大门口一直等,却没有等到车,看来这趟车把我掉下了。于是便环顾四周,看沧州大街干干净净,两旁高楼林立,树木葱荣,便从心底觉得祖国的美好,城市的富裕。正在陶醉着,张艳开着自己的白色小车赶回来接我,今天她是主角,一切精力应该集中在采访上,我却累她分心,非常愧疚。于是一路追赶,跟着她直接去了沧州博物馆二楼,迎面便与千秋运河画面碰个满怀,可看出大运河文化在沧州博物馆的地位。接下来市跟着一位帅哥讲解员走,张艳看起来和他很熟悉,不时地问一些问题。这位小伙子很谦虚,倒像一位志愿者讲解员,他个子高高的,介绍自己说是天津大学毕业的,普通话十分流利。展厅很大,地图、路线图、照片、出土文物,琳琅满目,跟着听讲解,理顺了京杭大运河和中国大运河的问题,他们可不是一回事,原来我们常常混着说。中国大运河,建于公元前486年,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三部分,全长2700公里,跨越8个省、27个城市,走过了2500多年。春秋时期,吴国最后一个皇帝夫差,为了攻打齐国,运输粮草,在长江与淮河之间动了第一锹土,开凿了第一条运河邗沟,在江苏境内。后来到了隋朝,隋炀帝杨广把很多天然的河道和运河连接起来,形成了北到河北涿郡、南到浙江余杭的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运河繁荣于唐宋,元代元世祖忽必烈裁弯取直,丢弃了洛阳直接连接北京;明清时期疏浚整修,成为贯穿中国南北的水利交通大动脉。其实再详细一点考证,魏武王曹操也为沧州运河做了贡献,他那个时候为了攻打袁绍,修建了著名的“遏淇水入白沟”工程,这个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蜿蜒3200公里的人工河,于2006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22日,大运河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2022年4月28日,京杭大运河实现百年来首次通水。

      大运河来到河北,流经平原,穿过的城市有邯郸、邢台、衡水、沧州、廊坊五市。由北运河、南运河、卫运河、卫河及古运河古道组成,全长530公里。两岸现存水利水运工程遗产及其他历史遗产56处,非物质文化遗产10项。在沧州博物馆,我还看到了谢家坝的照片,坝用糯米浆、灰土、泥土混合浇筑而成,底部为毛岩石,这座逐层夯筑长达200米的大坝,降低了水患,守护了老百姓的安全,成为劳动人民治水的智慧结晶。一代又一代劳动人民在开挖运河的过程中,付出多少代价啊!多少人戴着锁链在严寒、酷暑下劳动,缺吃少穿,气候恶劣,看看他们悲苦的眼神,看看他们褴褛的衣服,甚至衣不蔽体的枯瘦身体,高强度的劳动致使大批的劳工死去,运河两岸,埋藏了近百万人的尸骨。

     博物馆是一个地方对外宣传的窗口,沧州博物馆高大巍峨,原来是二十一世纪的杰作,大体位置在西城运河区上海路。在博物馆里,我们看到了郭守敬的画像,他是河北邢台人,出生于1231年,对大运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京杭大运河的真正设计者和规划者,取直了大运河,京杭之间缩短了近800公里航程;元朝时期修建的通惠河就是他的功劳。他在山水间寻找,终于将白浮泉作为通惠河的源头,沟通了元大都和大运河最后一公里,他还是著名的科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

      出来博物馆,路变得窄起来,树却很大,有历史沧桑感。沿着运河岸走,很快就进入了捷地**乡。

      拐入东西路,地方宽敞起来,出现了一排一排的大树,树下有站着很多人。对面就是一个大门,我猜测捷地闸到了。果然看到大门两边高起的是水泥材料制成的灰色砖做成的、中间为黑色的铁艺门,右手处挂着一堆方形的单位牌子,左手处挂着一个长条牌子,字体黑色,醒目,叫河北省南运河河务中心捷地闸管理处,在骄阳下更加热气腾腾,我们在这里合影留念。沧州作协主席苗笑阳,高大,圆脸,头发特短,是位70后诗人,也是一位企业家,代表作有《给你一杯清澈的水》。看得出,他和这里的人员很熟悉,他热心招呼着老朋友新朋友,以尽地主之意。周伟苠主席让专程从苏州赶来的研究中心工作人员吉如意发给每人一件印有行走大运河标志的绿色T恤。沧州市委宣传部的贺部长、沧县的董主任、于主任愉快地穿上,后背立刻湿透了,可是每个人的脸上还挂着笑。苗莉、王秀云、高海涛、吴相艳、王晨也都统一穿着绿色的T恤。

      一位姑娘端出了一盆个头特别大的黄桃,是捷地乡的特产,让大家品尝。吃过黄桃,进入大门,豁然开朗,往前走,就看见一大堆人围在桥上,伸着脖子目不转睛地看,原来是百年不遇的捷地在放水。  

     桥下水流湍急,白色的泡沫,翻卷着,滚滚向前。水面宽起来,河边有钓鱼的,一个中年男人自豪地提着竹笼,里面有五六条大鱼让我们看,捷地闸这个地方已经成为一个地质公园,水面之上,看起来像一排屋子,下面是橙色的,中间是白色立柱的样子,再上面又是一排红色屋子,蓝色的顶。下面是泄洪闸,其中第八个闸正在排水,也就是说,第八个闸在工作。  

      看完水,抬头是闸门,走红屋子去,刺鼻的铁锈的味道,在夏天的高温里,尤其突出,朱梦棣是摄影的,他拿着相机对着机器,一溜小跑从里面拍着出来,见我进去,拐了个弯,收起镜头,似乎收进了一个宝贝,极速走了出去。

(摄影:皖心)

      我抚摸着第二台机器,感慨万千,这是1933年从德国进口的,每个机器像拖拉机头那么大,都是一个体型,很整齐地蹲在那里,像士兵严阵以待。近百年了,还在使用,大家感叹德国制造不是吹的。近十年来,捷地闸第一次放水被把我们赶上,这不得不说也是一个奇迹。水流入湖,围着湖,我们转起圈来。

       捷地闸对着捷地减河,这里有9条减河,这是其中之一,修建于明朝弘治三年,就是为减轻大运河的压力,保卫北京。这里的风景很美,有种三面荷花一面柳的大明湖风光,看到捷地闸就矗立在桥上,从小路继续前走,就是回廊、碑亭,有小说里当做重头戏的乾隆御碑和上面模糊不清的大片诗句。

     捷地闸还有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关于张娘娘的故事,关于冬枣的故事。张娘娘在河北具有传奇色彩,是骑龙抱凤之人,她最早提出挖掘减地河。我感兴趣地是,在明朝封建社会,她竟然能够过上一夫一妻的生活,这是一个女人多大的福分,在当今社会,美好的爱情也值得期待,真正幸福的婚姻也十分难遇。

      看看运河两岸一派生机,水流动,财便来了,捷报频传,捷地似乎更具有代表性,更有意义。再次梳理一下我的小说《捷地闸》里面的肖总工程师、谢河长、姜海燕等人物,和现实中的人们互相关照一下,得与失、荣与辱,就如沧州运河的繁华与衰败,看作日常事,交给时间吧,只要勤奋、只要坚强、只要持之以恒,时间会成全你的梦想。

mmexport22004cfd5a1c077c1259d7ff27427ac5_1724601747947.jpeg
作者简介

      周习,中国自然资源作协副主席、秘书长,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特聘作家,中国作协十代会代表,鲁迅文学院第十一届高研班学员。著有《土窑》《天干地支》《中国农民》等多部长篇小说;发表《盐诺》《盐碱地》《父父子子》等多部中短篇小说;著有《鲁院纪事》《行走乌蒙》《碧海金滩北戴河》等多部纪实文学。获得过泰山文艺奖 、冰心儿童图书奖、冰心散文奖、泉城文艺奖、宝石文学奖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11-28 03:18 , Processed in 0.04448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