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369979|回复: 2

2021“牛气冲天”春节征文作品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10 09:41: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东方旅游文化网


牛诗牛画咏牛魂
白来勤

     古往今来,咏牛的诗词很多。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在《耕牛》中赞道:“朝耕草茫茫,暮耕水潏潏。朝耕及露下,暮耕镰月出。自无一毛利,主有千箱实。睆彼天上星,空名岂余匹。”诗中把耕牛的无私奉献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明代诗人高启也在仿乐府诗《牧牛词》中写道:“日斜草远牛行迟,牛劳牛饥唯我知;牛上唱歌牛下坐,夜归还向牛边卧。”生动描绘了两个天真牧童共同放牧嬉戏、与牛为伴的生动画面。
      牛,敦厚勤劳,温驯善良,农耕文明离不开它。自古以来,牛就深受人们喜爱和尊敬,人们常把辛辛苦苦、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的人称“老黄牛”;比喻敢作敢为的年轻人是“初生牛犊不怕虎”。鲁迅先生的“俯首甘为孺子牛”,已成为很多有奉献精神者的座右铭。广为流传和征引的名句“老牛明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常被误以为是古诗,其实出自当代诗人臧克家的《老黄牛》,前两句是“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后两句还有两种提法,其一是“老牛亦解韶光贵,不等扬鞭自奋蹄”,其二是“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意思是一样的,诗人用不辞辛苦、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老黄牛形象,赞美劳动人民无惧年龄、志在千里、壮心不已的豪情壮志。
      从古至今,不仅诗人赞美牛,画家也喜欢泼墨画牛,甚至以牛为友、以牛为师,绘出牛的神韵和风骨。李可染是齐白石的**、杰出的画家,他擅长画山水,特别喜欢画牛,留下了许多以牛为题材的画作。据说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他曾客居重庆郊区金刚坡下的一农户家中,住处紧邻牛棚。他看到那只水牛白天被牵出去耕地,很晚才被牵回家休息,得知它长年累月埋头苦干、鞠躬尽瘁而毫无怨言,遂起敬意。于是,他走近观其外形,更觉朴实无华。自此,他开始以这位牛邻居为模特儿,用水墨勾勒画出牛的风采。他在画好的一幅《五牛图》上题跋赞曰:“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终生劳瘁,事而不居功,纯良温驯,时亦强犟,稳步向前,足不踏空,皮毛骨角无不有用,形容无华,气宇轩宏,吾崇其**其形,故屡屡不倦写之。”李可染以牛勤劳和牺牲精神自勉,晚年将其画室取名“师牛堂”。据说他谈到这个画室堂号曾深有感触,认为牛给予人类的多、取之人类的少,人人都应该学此精神,埋头苦干,多给少取;其情之殷,其意之重,其心之切,溢于言表。
      著名画家吴作人,他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曾深入到青海、甘肃等地区旅行写生,感受了川西高原和沙漠地带的雄浑风光,看到牦牛在当地是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当地人民群众对牦牛有着深厚感情。于是,他用中国画来画牦牛,画出了不少形态各异、情致迥然的牦牛。他以简练猛劲的笔力,不仅再现了牦牛粗犷的形神特征,而且赋予牦牛一种雄健、坚韧的艺术魅力。
      中国画坛流传着一句话:“黄胄的驴,汪观清的牛,总是让人看不够。”这里提到的擅长画牛的艺术家汪观清,笔名就为“耕牛莘堂主”。他出版的画册中有一本《怎样画牛》。他几十年如一日喜欢画牛。据说曾经有一段时间,他和牛朝夕相处,给牛搔痒,逗牛戏耍,观察牛的行动姿态、习**好,并亲手摸遍了牛的骨架,久而久之,他不仅成了牛的朋友,还成了“牛专家”,笔下的牛自然就活了起来。早在1985年那个牛年的春节,在承载拓荒牛精神的深圳,就举办过他的个人牛画主题展;其中有一幅《百牛图》,可谓气势恢宏,各种牛形态各异、情趣盎然,使看画之人仿佛置身牛群之中。之后的每一个牛年,画家都要用牛的艺术作品或者牛主题画展来表达对牛的钟爱、传递牛的精神。已经90岁高龄的画家,今年又用一个大型铜雕牛的新作品,来迎接辛丑牛年。
      牛是中华传统农耕文明的象征,深得国人喜爱,历代艺术家都在用牛诗牛画咏牛魂。农历辛丑牛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人们憧憬着新的一年能够弘扬牛精神,迎接一个牛气冲天的牛年。

疫情下的新年别样过
张军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然而新冠疫情突然又有了反扑的征兆,许多城市在报告新增病例,商场、超市、饭店等公共场所又开始戒备森严,扫码、测温样样不马虎。人们也忧心忡忡,不过都自觉自愿的配合,其实大家都有一个共同期望,但愿疫情不会像去年那样,将新年和亲朋阻挡在家门之外。
      犹记得去年春节前那张惶失措的一幕幕。当“新冠肺炎”这个新名词出现在各大新闻媒体的头条时,大家都心神不宁,莫名的恐慌。
      去单位上班时话题由工作会不由自主转向这个新疫情。虽经历过2003年的非典及sars、mars等病毒肆虐,在惊恐中却也平安渡过,但这次的情况却明显不同以往:传播途径多,蔓延速度快,让人防不胜防。
      人们感到有一张无形的巨网正向头顶罩下来,说不定哪天自己会成了网中之鱼。很快武汉封城的消息传来,犹如投下一枚巨型炸弹,震响在中国版图的上空,甚至波及七大洲八大洋,同时也在人们心里炸裂开来。
      这是怎样一个魔鬼样的病毒,这是怎样一个悲壮的举措!全中国的目光、全世界的目光齐聚武汉,这座曾经的英雄之城,如今又被疫情的灾难推上了波峰浪尖。
      从此,每天早晨挣开眼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机,打开网页,查看疫情进展情况。武汉市已全面封锁,公共场所关闭,人们非必要不得出门。可是马上就到春节了,其他地方的人该怎么办?大家虽然在按往年步调采办年货,购买节礼,可是口罩之下,人们的眼神是忧虑的,心里是沉甸甸的,全没有了往年的欢乐与喜庆。
       还好,除夕夜的春节联欢晚会正常播出了,然而大家在晚会中看到了武汉各大医院医护人员忙碌的身影和疲惫的目光,看到了武汉人民清冷、沉闷的生活境况,全国人民的心都揪紧了。大年初一,亲朋好友的电话纷至沓来,口径一致的告知:村子和社区已严禁人员外出和进入,今年不用来拜年了。
       这其实是大家意料之中的事情,可一旦真的如此,心里还是有说不出的失落和惆怅。毕竟许多亲朋好友只有过年时才有机会见面,大家平时各自忙碌,惟有到了年节假期才能抽出时间相互走动拜访,可是即使这点心愿如今竟也成了奢望,这一耽误还不知何时才能再见面。
      在家老实呆了两天,大年初三接到单位电话,所有干部回单位上班,开展防疫工作。身为政府工作人员,作为人民的公仆,我深知不能将自己与普通百姓等同起来,防疫斗争政府干部应该冲在第一线,当好排头兵。没有犹豫,第二天早早从家里出发去单位。
      走在清冷空旷的大街上,昔日的车流人海全都隐遁了踪迹,只有零星的几个行人,脚步匆匆,神色凝重,我想他们应是和自己一样去奔赴工作岗位的吧?突然觉得作为一个逆疫情而行的人,除了责任与担当,还有一种悲壮的豪情,防疫工作总得有人身先士卒,自己应该也愿意做冲在前面的人群中的一员。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这句话被大家作为防疫工作的座佑铭。机关单位虽不是抗疫最前线,但大家对自己的工作严谨而认真,领导要全面巡查,干部要下社区蹲守,留在机关的人员要印发文件、统计数据、撰写材料等等。
      这样忙忙碌碌的一天又一天,大家都是连轴转,早上去得早,晚上下班还不定时,有时突然接到一项任务,几个人要加班加点到深夜,不过大家心里明白,比起那些奋战在前线医院的医护人员,比起武汉的那些居民,自己的付出真的不算什么。
      其实如今回想起来,那些防疫工作的日日夜夜既紧张忙碌又丰富充实,从来没有像当时那样切身感受到工作的神圣与庄严,也从来没有深切体会过工作所带给自己的价值感和自豪感,人只有将个体与社会紧密联系起来,才能找到人生真正的意义。
      而那些遵规守纪宅在家里的亲朋们,也并非无所事事,在密切关注疫情动向的同时,他们通过网络、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在积极转发抗疫英雄的事迹,编辑一些励志的话语相互打气、鼓励,翻开手机屏幕,满满都是正能量的画面在扩散。
      那日傍晚下班,急匆匆走在街上,突然听到一辆面包车上播放的宣传语,通俗易懂又妙趣横生,其中一条是“宁愿在家养膘,也不到处乱飘。养膘是富态,乱飘是祸害。”
      听后不禁莞尔,这是街道政府用一些俚调俗语在宣传防疫常识,话虽俗,理却真,也不失为一种寓教于乐的新颖形式。其实宅家禁足的朋友们是很懂得调节生活的,他们中一些人利用难得的空余时间学习、读书,提升自已。
      还有一些人突然喜欢上厨房,在朋友圈秀厨艺,表达做厨师的快乐和自豪。尽管世界仍被疫情的阴影所笼罩,但无法阻挡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
      不知不觉中一个月过去,忙碌的间隙突然一抬眼,春天要来了,而人们心心念念的“年”却这样无声无息的溜走了。
      时光流转不息。一年来,疫情的阴影始终不肯散去,幽灵般在人们周围如影随形。
      而随着牛年春节的一天天迫近,疫情又开始张牙舞爪,虎视耽耽,许多家庭订的年夜饭被告知因关门歇业而退订,在外打工的亲戚朋友也表示不返乡,留在当地过年,大家都在以实际行动配合国家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攻坚战。
     今年注定又是一个不平凡的春节,但人们已不再恐慌,政府的防控措施坚强而有力,新冠疫苗也已研发成功。人们知道,只要积极配合与支持,并再多付出一些耐心,相信疫情终将散去,百花齐放的春天就在前头。

年味(组诗)
季川

剪窗花
必须让纸上的鸟儿
叫出春天
必须让纸上的花朵
散发芬芳
必须让每一个福字
都有家可归
必须让每一个吉祥
都布满心房
剪出所有的祝福吧
把它们贴在春天的窗户上
剪出所有的期盼吧
把它们贴在奋斗的步伐中

贴春联

青山绿水的依偎
可以挂在一扇门上
大地天空的对话
可以挂在一扇门上
五谷丰登的呼唤
可以挂在一扇门上
六畜兴旺的吆喝
可以挂在一扇门上
迎面扑来的春风
可以挂在一扇门上
安居乐业的福祉
可以挂在一扇门上

诗画中国年
毛文轩

      据史料记载,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义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里这样说:“年,谷孰也。”《穀梁传》桓公三年称:“五谷皆熟为有年。”所以说,人们在春联编写上,至今还喜欢将农业嵌**中,如:人勤春来早,家和万事兴;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喜百业兴旺,庆五谷丰登;春种满田碧玉,秋收遍地黄金;五谷丰登农家乐,四季增收岁月甜;汗洒田园五谷秀,锄描大地万家香……这些和农业发展的美丽蓝图、美好愿景及真诚祝福,在富有诗意的对联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当然,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知道,每年春节粮仓、禽畜圈舍及灶台也会贴上祝福的话,蕴含了劳动人民对新一年的期盼。一般这些地方会横贴祝语,倒贴福字。粮仓祝语多为:五谷丰登;禽畜圈舍为:六畜兴旺;灶台为:福星高照。处处彰显吉祥如意的浓郁氛围。
       张贴年画在不富裕的乡村曾盛行一时。特别上世纪七**十年代,老年人会在房门上贴上《百祥百福》《松鹤延年》《福禄寿喜》等年画,一般以寿星图为多,男女童子跳跃左右,梅花鹿仙鹤相伴其间,一派幸福祥瑞之兆;年轻夫妻门上,喜贴《莲年有余》《吉祥如意年画娃娃》《鲤鱼跳龙门》等等,多以脚踩莲叶的吉祥娃娃为主,怀抱一条红色鲤鱼,荷花绽放,彩蝶飞舞,欣欣向荣,无限美好。而更多年画印刷多是著名的杨柳青年画,色彩丰富,以红色调为主,金色为辅,其他色彩巧妙搭配,寓意了红红火火,蒸蒸日上,美美满满。
       那年月春节期间,乡村也有往来贴财神送祝福的乞讨者。一般情况下,这些人多为遭遇旱情虫灾农业缺收地区的外省农民。他们将财神印在巴掌大小的红纸上,一人将财神贴在农家门口边,一人提着个布口袋说祝福的话:“财神菩萨贴的好,不是米来就是糕”、“财神菩萨门上贴,新年好运发大财”……人们在新年里,都不会拒绝送祝福,通常会抓一把米,赠一块年糕,以示谢意。
      诗画中国年,其实在古代早有风俗。王安石那首家喻户晓的《元日》诗“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一句,描述的就是当时写春符成为文人的一种乐趣。据史料记载,我们今天的春联就是从古代桃符中演变而来。由于传说鬼怕桃木,所以古人以桃木制成两块木板,左右门边各挂一块,上绘有管理天下众鬼的“鬼王”。左为门神神舒,右位门神郁垒。门神后来在时代发展中也发生了变化。如明刻《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则称:“门神乃是唐朝秦叔保(宝)、胡敬德(尉迟敬德)二位将军也”,后世延续至今。
      把门神变春联,有文字记载,可追溯到五代十国时期,《宋史·五行志》《宋史·西蜀孟氏世家》和北宋人张唐英的《蜀梼杌》也都记载了孟旭昶在降宋前一年除夕,即宋太祖乾德二年(公元964年),自题桃符板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一事。因此,古往今来,不断演变,从辟邪到装饰门槛到送祝福表愿景,贴门神、春联与年画,现今就成了一种美好的风俗。
      到了今天,诗画中国年的内容更加丰富,这不仅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积淀与传承,更是一个崇尚家和万事兴、国泰民安康的象征。如今春节,除了美好民俗的发扬光大,更有新年诗画歌赋的联欢、春节晚会的联欢等等,成为政通人和发展、百业俱兴的体现,成为盛世中国展示魅力华夏的不朽史诗与篇章。

年俗里的“祭灶”文化
张新文

      在我国传统节日里,年是影响力最大、仪式也最隆重的民俗活动。其又有大年、小年之分,大年即春节,小年就是老百姓说的“祭灶”(“祭灶节”的简称)。
       如果把年比喻为一幕大戏,冬至是人们刚刚迈起步伐准备赶去看大戏;腊八节则只是徐徐地拉开序幕;接下来小年接踵而至,年味开始越来越浓……
      祭灶,说白了就是祭祀灶王爷。至于灶王爷有还是没有,长得啥样子,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一代一代华夏儿女带着一颗感恩的心,把我们的民俗文化传承了下来。既然是灶王,掌管火是其职责,所以“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清《敬灶全书》)。关于灶王的来历有多个版本。在我国灶王的民间版画里,既有灶王,也有灶王奶奶(女性)。从诸多的版本,我们就明白了灶王是我国劳动人民创作出来的。
     
灶时间绝大多数地方在腊月二十三,也有腊月二十四过祭灶的,坊间有“官三民四蛋家五”一说,即官府二十三祭灶、老百姓二十四祭灶、渔民只能等到二十五才可以祭灶。传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开始带上自己的日常记录,去天宫玉皇大帝那里,汇报工作,直到初一五更才能返回人间,无外乎说说其管辖的这户人家在凡间都做了哪些行为,善与恶如数呈报给玉皇大帝。人们期盼灶王“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言”,就用糖瓜和胶牙糖粘住他的嘴,以为这样灶王就不会胡言乱语,玉皇大帝就不会给人间带来灾难了。祭灶是不分富人还是穷人的,有钱的烧烛高香,瓜果、零食、糖、甜食包子样样有;没钱的冲灶台磕个头那也算敬了。我们小的时候,祭灶那晚父亲会毕恭毕敬地领着我给灶王上香,桌子上除了其他贡品外,还多了份特殊的礼物——一只活的大公鸡,听大人说这是为了让灶王能够认识我,保佑健康快乐地成长。
      过去灶房有灶台、有水缸、烧锅草,家家灶台都会贴一张木板祭灶年画,画面有灶王和灶王奶奶,有的还会有鸡和狗,画的最上面有二十四节气和主要节日与农事等。木板年画里的狗和鸡,与灶王奶奶有关。传说有个勤劳贤惠的妻子,却被好吃懒做、游手好闲的男人嫌弃,他休了贤妻又娶了一个貌美如花的女子,只是该女子跟他一样不务正业,若干年后穷得揭不开锅,美女弃他而去。为了生存,他只能以乞讨度日。一年腊月二十三,他讨饭讨到一家富贵人家,发现主人竟是自己的前妻,他后悔莫及,恼羞成怒一头撞死在前妻的灶膛上。人死了,一切的过错也都过去了。前妻没有弃置不管,和两个儿子将其安葬,入土为安。以后的每年腊月二十三,她都叫会画画的儿子画一张父亲的像,贴在灶膛上,然后摆上贡品,烧香祭拜。当村里人们问她这是祭拜谁时,她就说祭拜“灶王”。人们都敬佩这位集聪明、勤劳、贤惠、节俭于一身的好女人,就跟她学起了腊月二十三祭灶王的习俗。
      无疑,祭灶年画也传递出勤劳和节俭是实现富裕美好生活的途径。

那年火车上的春节
马海霞

    那年冬天,我读大四,父亲生病住院,家里经济窘迫。我决定找份工作挣点生活费,告诉好友英子后,立马得到了她的支持。英子说自家条件也不好,干脆一起干。我俩去批发市场进了些袜子在校园里卖,生意还不错,起码生活费不成问题。
     放寒假时,我们常批发袜子的那家老板说,想找两个寒假工。我一听工资诱人,便想试试。英子见我要干,她也愿意陪我。就这样,我俩告诉父母留校勤工俭学,一切搞定后,搬进了老板帮忙联系的出租屋。
      按照计划,我俩准备腊月廿六坐火车回家过年,只可惜我的学费还没凑够。那天英子先走,但没多久就回来了,说是自己没挤上火车。她还说,没挤上正好,不如留下来趸一批货年底甩卖,到春节那天再回家,火车肯定不挤。
      想着再赚些的我自然乐得更改行程。我俩又打电话告知家人延后回家日期,理由还是春节期间在学校勤工俭学。老板听说我俩要趸她店里的货,对我们格外关照,允许我们卖完再付钱,而且给的价格也非常优惠。
      这件事不知怎么被我们的辅导员知道了,她每天都会去我们卖货的摊位逛一趟,有时还帮我们卖一会儿,晚上还要来查岗,和我们聊一会儿。
      年三十前一天,我和英子终于卖完了货,请辅导员去小餐馆吃了顿饺子,结账时才知道辅导员已经提前付款了。第二天,辅导员送我和英子去火车站,候车时她叮嘱我们,回家别和父母说在外打工的事儿,就说春节期间在学校里勤工俭学额外有补助。原来,家人接到我们晚回家的电话后,第一次信以为真,第二次便开始怀疑了,特地打电话向辅导员求证,得亏她给我们打了“掩护”。所以,辅导员才天天上门查岗,直到把我们送上火车。
      回家的路很远,绿皮火车走得慢,那年的春节,我和英子是在火车上度过的。英子后来告诉我,她那趟列车人特别少,属于春节“专列”,而且列车员还请她吃了饭,丰盛得很,那是她度过的最有意义的春节。我没有她那么好运,但也不差,我也是坐的“专列”,空荡荡的车厢没有几个人,买的硬座票,却享受了卧铺的待遇,我是躺着到家的。
     后来,我才知道英子家境其实不错,她那年留下来打工,多半是不放心我,想着能做个伴。至于她春节火车上的经历,真假不得而知,或许是为了让我安心才故意那么说的。一个不曾劝阻,甘愿陪着吃苦的好友,一个不曾揭穿,时时刻刻关怀的辅导员,遇到她们是何等的幸运?多年以后,再想起那个火车上的春节,依然心存感激。

过年饺子的味道儿
付光芸

      清晨打开手机,里面送饺子的图片、画面扑头盖脸而来,就像刚下熟的饺子的热气一样。还没起床,已经被满满祝福的饺子美图包围了。看到图片上热气腾腾的饺子,目光透过白白的雾气,口中仿佛尝到了饺子的味道,两腮之间似乎已经溢满浓郁的香气。是熟悉的味道,是饺子的味道?似有非有、似近非近的味道和饺子升腾的热气,撬开我生锈的记忆。
      回想扎着羊角辫的童年时代,只有大年三十和初一能吃到饺子,也只有那时才能闻到家家户户飘出的香香的湿润的热气,听到大人孩子响亮的笑声,看到辛劳了一年的人们脸上的灿烂笑容,听到远远近近、或零星或集中的爆竹声响。三五成群的孩子在胡同里嬉笑追逐,女孩子都穿上红袄绿裤,扎着羊角辫,边跑边躲避着调皮的男孩子扔出的已经点燃的鞭炮。这两天大人们脾气出奇地好,孩子们也能由着性子尽情地快乐玩耍,就算刚刚穿在身上的新衣服被鞭炮炸坏了,大人也不会训孩子,因为这是过年了。小孩子可以不干活了,从早晨玩到中午,可以回家吃好东西。所以我与小伙伴们天天盼着过年,“过年好,过年好,吃了水饺穿新袄。”冬天里快过年的时候这童谣是时常唱起来的,在窝头、咸菜难以下咽的冬天里,这心声表达得更频繁更强烈些。
      印象最深的事是弟弟5岁的时候,有一天我回家看到菜板上有一棵白菜被切得乱七八糟,放在那里。我连忙吃惊地问母亲:“这是咋的啦?”“看见人家吃饺子,馋得他回家剁白菜。”母亲边说边抹泪。8岁的我没有说话,默默地走开了。当时所有人家的日子就是这样。第二天父亲买回了一元钱的猪肉,大约一斤多点,笑着拿给母亲。母亲开始高兴地剁肉、切馅,我也愉快地忙碌着准备烧锅下饺子。妹妹不肯出去玩了,在家等着。弟弟眼睛里亮亮的,高兴地在院子里翻跟头,小伙伴儿们来找他出去玩也不出去了,还把小手做成喇叭状放在嘴前面,大声地向小伙伴儿们喊了三遍:“我们在家等着吃饺子啦!”这时邻居崇山家的奶奶走来串门,看到要做水饺吃,大吃一惊,问:“不年不节的,这是干啥?”“春明儿在林忠家里玩,看见人家吃饺子,回家来馋得自己剁白菜。”母亲回答道。奶奶说:“他家老人80岁过生日才吃饺子的。”“一个冬天连个油花儿都没碰过。”母亲一边包着水饺一边说。
       等水饺包好后,我已经把水烧开了,下锅、煮饺子的时候,弟弟与3岁的妹妹瞪大眼睛,候在锅台边不肯离开。等白菜猪肉馅的饺子盛在碗里的时候,全家人围在一起,幸福得就像过年一样了!我家吃顿饺子的事儿,在几条街道上像一阵风一样传开了。第二天下午,那家给老人过生日的大娘,黑着脸气呼呼地跑到我家里来,对我母亲说:“是啊,那天春明儿是在我家玩的,正好赶上了给我婆婆过生日,俺包的饺子。我叫春明儿吃,他不吃,走了。”那时的乡俗,谁家做好吃的,如果是老人串门碰上了要分给他吃,这表示主家尊敬老人。再就是小孩子碰上了也要分给他吃,表示很喜欢人家小孩子的意思。否则,就没有庄里乡亲的味道了!母亲赶紧解释说:“嫂子啊,没有那个意思,我是说,俺家里日子紧,小孩子们馋了啊。”那个大娘的表情才舒展了点。母亲客气热情,人家最后才高兴起来。
      一碗饺子,有世间人情的冷暖,有岁月的沧海桑田,有滚滚红尘的镜头叠加展现。看着手机里热腾腾的饺子照片,我的思绪飘飞,脑海里翻滚出饺子的味道,五味杂陈,百味翻转。
       饺子的味道,日子的味道!

闲话春节
李乃祥

      过了腊八就是年。人们开始为年而忙乎,杀猪宰羊,打扫除,磨豆腐,淌年糕,蒸包子,炸炒米,腌咸鱼腊肉……
      春节是传统的节日。春节是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凝聚着中华文明丰润的传统文化精神。南朝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初一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次第从小起。”说的就是旧时春节的习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笔下描绘春节的场景充满了热闹欢乐,万象更新。《说文解字》释“年”是五谷皆熟为年,可见年为丰收时节,本意为收获喜悦。庆祝春节,人们也有丰富多样形式。贴春联,放鞭炮,穿新衣、戴新帽,迎财神,接元宝等等。三国时期文学家曹植的《元会诗》,唐朝诗人孟浩然的《田家之日》等诗篇中,描绘过年的情景皆为欢乐祥和,无忧无虑。百节年为首,农耕时代尽管有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但人们还是特别注重春节,蕴含着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春节是情感释放的驿站。君不见,回乡过节的人潮无论在什么地方,怎样的情况下都义无反顾地跨越千山万水,千江百里地赶回老家团聚团圆。记得小时候,每逢春节,吃过汤圆水饺后,首先给长辈拜年,然后到各家各户拜年,一个村庄或一个生产队几乎每家都到,一声声祝福换来些许瓜子、花生、糖果、年糕之类食品,偶尔还能有几文压岁钱,一脸得意,满心欢喜,在那物质贫乏年代,真是天堂日子,幸福时光。吃饱喝足的红男绿女往往会走街串巷追寻飘香的年味。玩游戏,猜灯谜,看花灯,观演出,花船,高跷,跑驴,歪歪精什么的无拘无束,乐以忘忧。地摊上的玩具,摸奖、套圈、打彩、年画、小人书以及糖葫芦等各类小吃吸引着小孩子们好奇、扎堆花钱。大年三十晚上,全家人围坐一起,一杯清茶,几杯老酒,勾兑生活,酿造明天。家人们在一起谈得失,聊国事,拉家常,话未来,有说不完的话。有爱不觉人间冷,有梦不觉天涯远。浓郁的乡情,温馨的亲情都飘浮在年味中。放不下的牵挂,斩不断的思念都在那一刻被悄悄地化解消弥。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春节也随之出现新变化。民富国强的今天,春节往往是回家与想家交融,守候与淡忘并存,居家与远游互现。过去人们都是自己动手写春联,如今大多数人家则是购买印刷的对联。过去给长辈拜年一躬到地,真诚委婉,如今给长辈拜年是直奔主题“恭喜发财,红包拿来”。过去是走村串户登门拜年,如今只要动动手指,发个微信、打个电话、连个视频即可搞定。看春晚已定格为春节时尚。志趣高雅的人会寻觅合适的处所静读书籍,自我充电补钙,正常年景也有人会拖家带眷、携儿带女,到旅游景区、度假圣地,甚至到国外去过春节,其乐融融。然而无论怎么变化,春节仍然是美丽与梦想的约会,灵感与向往的拥抱,快乐与友谊的握手,现实与未来的期盼!
      春节是生命的里程碑。我们在岁月年轮中成长,同时也在时光的流逝中远行。现在流行一句话:“有钱天天过年。”但愿人世间天天如年。
      哦,过年真好!

在他乡过年
唐文胜

      30多年前,当我踏上他乡寻梦的这条路,我就知道自己远离了家乡,远离了亲人,远离了传统佳节的亲情聚会。今天,当新春佳节的氛围越来越浓时,我的这种感觉愈来愈强烈,我的这种惆怅越来越深。
      中国人的春节情结是与生俱来的,身为打工一族的我们也不例外。异乡打拼30多年,从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野小子到成熟稳重的中年人,岁月的流逝依然冲淡不了我对新春佳节的无限眷恋,行走在他乡的繁华街道上,浓烈的节日喜庆依然掩盖不了我对故乡的深深思念。此时此刻,回家的愿望尤为强烈。为了事业和理想,为了前途和未来,为了脚下这方水土,我舍“小家”为“大家”,已经有三年没有回家与父母妻儿团聚了。对此,深明大义的父母妻儿虽然知道我的苦衷,理解我的行为,但我从妻子忧怨的眼神里,从父母日渐衰老的面庞里,从儿子依依不舍的表情里,深深地感觉到了他们渴望我新春佳节回家团圆,为此我深感愧疚。
      过不了的春节,回不去的老家。常年累月漂泊在他乡,在这个万家团圆的喜庆日子里谁能不想家,谁不想与亲人把酒言欢!因此新春佳节在我的心头永远都是一个解不开的情结,故乡在我的心头永远都是叶落归根的港湾呀!可是今年因为新冠疫情的影响,各级政府号召“就地过年”。为了将来更长久的相聚,为了明天不再继续漂泊,为了将来活得更精彩,我只得再一次放弃新春佳节回家团聚。
      回不去的新春佳节,我想还有许许多多身不由己的打工者,同我一样有着相同的感慨和无奈。我唯有依托手机,给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带去新春佳节的祝福和相思,人圆月圆家圆国圆,圆一个他乡寻梦人的佳节梦。
      当然,打工生活中,“回不去的新春佳节”也有喜庆和关怀。打拼在南方这些年,每逢新春佳节,我所在的公司都要为我们这些爱岗敬业的员工举办“迎春接福”专场文艺晚会,期间我们喝着啤酒、品着佳肴、欣赏着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也倍感温馨与自豪。其实新春佳节家乡过,还是他乡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无论在哪里过节,我们都能够感受到这种温暖如春的人文关怀,享受到这种被人尊敬的荣耀。


 楼主| 发表于 2024-2-19 06:32: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一样的牛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2-10 13: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春联往事
  颜巧霞

  自我有记忆起,每临农历年,村庄上的人家都会在除夕那日贴春联。那些老旧的砖瓦房配着油漆斑驳的木板门,在旧门上贴红通通的春联后,一时之间整幢房像纯朴的姑娘涂上了胭脂,变得喜气洋洋,要去过好日子的似的,有过新年的气氛。我们上了小学堂的孩子,早听老师讲过春联除了美还有“辟邪除灾、迎祥纳福”之好处。
  一般说来,一户人家家有几扇门就需几副春联,堂屋、东厢房、西厢房、厨屋……计算下来**联也是一笔开资。因家境窘困,我母亲一心想着节省,去街上商店买年货时,她便顺手买下红纸数张,按照门的大小裁下春联的尺寸,放在一起卷叠好备用!
  母亲吩咐我们别光顾着野,留心着祥三爷什么时候帮人写春联,我家也拿着红纸去他那排队,请他帮忙写春联。
  祥三爷平日爱拿着一架古书读,肚子里有墨水,只是他家弟兄多,家贫,他一辈子未曾娶亲,跟在大哥大嫂身边过活。村庄上的光棍汉多少让人有些看不起,但祥三爷不。他会写春联,那一手行云流水的毛笔字,让村里男人敬重,女人感慨。
  父亲在外跑着要工钱,母亲忙着做年吃食,我也认真地留意着祥大爷家的院子。某一日,那院子突然川流不息起来,有老的、小的捧着红纸进进出出,我赶忙奔回家,把母亲裁好的红纸也捧去。祥三爷站在八仙桌旁,把支毛笔在小盆子里醮了墨水,提气运笔一气呵成地写下来,只见那些个黑色墨字映在红通通的纸上,就如一排小灯笼亮在黑色夜幕下,亮眼得不得了。有些识字的老人还读了出来:“比勤赛富千家盈喜 迎春接福万户纳祥”“大地回春风光胜昔 山川添秀岁月更新”其他看的人连连道好,夸祥三爷联出得工整漂亮,字写得筋骨气派。祥三爷一如往常不笑,肃穆着一张脸。有时候一家一户接二连三写下来,到了晚饭时分,祥大嫂等着桌子吃饭,不免有些摆脸子,连连催促祥三爷起来:“笔墨收拾起来,明儿再写吧!一家老小都没这你没家没口的忙!”
  我们那时候不晓得好歹把祥大嫂的话学家去,母亲就发狠地说:“在学校里老师教毛笔字,你好好练,练好了,自己给家里写春联……”
  等我长到十多岁,念到四五年级,母亲果然不让我再去找祥三爷写春联。她只管把红纸裁开,收拾出合我身高的小长方形饭桌,拿出那支父亲给我买的大号毛笔,掀开墨水瓶,母亲也不走开,就贴在那饭桌边上看我写毛笔字。起初,我心上颤颤的不敢写,母亲在一旁大声说:“你写,怕什么?写!”我要母亲帮我取了几张黄毛纸,在上面先打草稿练习了数遍,终于脚一跺,心一横,在红纸上写开了,每副红纸只写了四个字,共八字:“春回大地 福满人间”。自我感觉那些字颇像冬日的小草瑟瑟缩缩。母亲看了却连连夸好,还叫来父亲看,父亲也笑说:“还可以!”我这就越写越来劲了,“刷刷刷”很快写起数副对联来,六字、七字、八字都有。母亲又兴冲冲地裁了无数张的小红纸条,让我把家里各处都写上,灶头上要贴的写:“童言无忌”,鸡圈上写:“鸡生大蛋”,猪圈上就贴一张:“生猪兴旺”。
  我挥笔泼墨也没几年光景,就被街市上的春联给淘汰下来。只见市面上的春联又便宜又好看,厚实实的胭脂红的红纸上印着团花,花上托着墨字,看上去清丽优雅,要么用那种朝阳红的红纸上面烫金字,打远里瞧都有富丽堂皇感,我母亲也终于忍不住去街市上**联了,一买就到了如今。
  今又快到贴春联的光景,那些旧时光和往事都从春联边悄悄地走过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5-1-22 12:33 , Processed in 0.067247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