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392194|回复: 10

根的美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25 17:48: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两年我们常常驾车出游,家里的盆花就托付给邻居,帮忙浇水。每次外出归来,静谧的房间里,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窗台上那些花枝繁茂,竞相开放、香气四溢的花儿们,好象花仙子刚刚还在我家聚会,被这突然归来的开门声惊散了似的。每每此时,心中既是欣喜又有点后悔,欣喜的是花们还是那样生机盎然,心中充满了对邻居的感激,后悔的是自己回家的狂喜,是否动静太大了些。
    回家后整理房间的同时,所有的花也要好好呵护、重新摆置一番,修理盆花的时候,剪下的旁逸斜枝舍不得扔掉,就插在一个透明的玻璃瓶里,时间久了,水瓶里的断枝长出了许多根须,这瓶花反倒成了我家最具观赏价值的花卉。

    花的色彩绚丽,还散发香气,丰富了生活中的色调,能激奋我们的心情,最引人注目;绿色养眼的枝叶,在光合作用中,净化我们周围的空气,还不断的增加着氧气的浓度,能振奋我们的精神,也不会被人轻视;现在这瓶水养花,不仅有娇艳的花,挺拔有力的枝叶,还多了许多洁白、柔嫩的根须,使得整个植株显得刚柔并济,色调分明,欣喜的是,让人能欣赏到了“根的美丽”,生命“脊梁”的风采,并能让站在它面前人的思绪,由着那长长的根须,无限延伸开去,……。

    常态下深深扎植于土中,难以见到植株赖以生存"脊梁"的美,也常常容易被忽视,这种“忽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那是太多太多了。水养花提醒了我们,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根的美丽”,若是我们的生活忽视了它,人会变得浅薄浮躁,若是面对生命忽视了它,生命就会失去光彩。

11026137e5f.jpg
发表于 2007-3-25 18:36:3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文章娓娓道来,如听耳语,很是亲切自然。
不过文章题目为“根的美丽”,可是不管从正面还是侧面似乎对根都缺少了一些笔墨。
不知楼兰所说是不是合楼主心意,切勿存心。楼兰很喜欢作者的笔调,望能看到作者更多好的文章!
问好MASH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26 17:24:2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斑竹的关注和细心的指点!
我还诚心地希望将那些"缺少的笔墨",能否说的明确和具体一点,象老师批作文那样,行吗?(要求不知过不过份[s:19])我这里先谢了。顺祝好心好人万事如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26 22:25:56 | 显示全部楼层
masha,想来你可能还是个学生吧,要么你也是个老师?不知楼兰说得对否?
不过楼兰还是想听听MASHA你的写作思路,这样我好更明确的指出,你说呢?
也许一场美妙的辩论会在我们之间展开。呵呵,,,
我的QQ号是6107229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27 18:3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楼楼兰于2007-03-26 22:25发表的  :
masha,想来你可能还是个学生吧,要么你也是个老师?不知楼兰说得对否?
不过楼兰还是想听听MASHA你的写作思路,这样我好更明确的指出,你说呢?
也许一场美妙的辩论会在我们之间展开。呵呵,,,
我的QQ号是610722918

字里行间,透出了《教师》的气宇,不知猜的对否?我的qq号是564006307。愿意赐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27 22:07:06 | 显示全部楼层
[s:28]
引用第4楼masha于2007-03-27 18:32发表的  :


字里行间,透出了《教师》的气宇,不知猜的对否?我的qq号是564006307。愿意赐教。
好呀,MASHA,你"愿意赐教",楼兰可就洗耳恭听了.[s:33][s: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27 23: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接受"赐教",错了吗?![s:13]允许重说一遍:请赐教.[s: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29 21:3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根的美不在于外面,而在于根的内涵美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30 00:0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7楼缅圭于2007-03-29 21:39发表的  :
呵呵~~根的美不在于外面,而在于根的内涵美吧!

这正是我想用“花跟”来寓意的

让我们再次欣赏一下支持人类“脊梁”的风采,再次目睹心系人类、朴实无华“根”的美丽。


        袁隆平,一个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的名字,他发起的“第二次绿色革命”,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由他引领选育的杂交水稻,已撒播到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主持的我国超级杂交水稻培育计划,又已提出了第三阶段的计划目标,将在2010年之前实现每公顷13.5吨的产量目标。美国著名农业科学家唐•帕尔伯格赞扬道:“袁隆平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yuan.jpg
yuan3.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30 02: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来看了~~ 我的家乡也有一个名人
丁颖:中国稻作科学之父


gzrenw1.jpg (5.91 KB)
2006-8-6 06:36
丁颖(1888—1964),高州谢鸡镇石塘村人,别号君颖,字竹铭,著名农业教育家和优秀农业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10年高州中学毕业后,考入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植物科,两年后考取公费赴日本留学,1912年9月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1914年9月肆业,同年9月转读熊本第五高等学校,1919年“五四”爆发后两天,丁颖参加中国留日学生反日爱国示威游行,遭日本军警镇压。

丁愤然辍学,6月动身回国。是年9月起,先在高州中学、高州农校任教,后任广东省教育厅督学。1921年4月,考入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1924年8月获农学士学位回国,入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任教,是年11月该校改为中山大学农学院后,任农艺系教授。1926年在广州东郊犀牛尾发现野生稻,即将它栽培进行自然杂交试验,从中选育出优良稻种“中山一号”,这是中国水稻杂交育种的第一次尝试。是年9月,出任农艺系主任。1927年在茂名县茂南公馆墟附近租地60亩开办南路稻作试验场,开展以选育水稻良种为主,包括施肥、灌溉、病虫防治、绿肥、气象观测等多项科学研究,一些水稻良种开始在茂名县和南路推广种植。尔后又于广州石牌、虎门、梅县、惠阳相继办起四个稻作试验场,成为南方栽培水稻育种中心。并于是年发表《中国作物原始》,提出中国栽培稻种起源问题。1928年在他倡议、推动、支持下,中大农学院在茂名县公馆附设“广东南路蚕桑学校”,并设共100亩桑园。在茂名发动、扶持、组织农民种桑、养蚕、缫丝。1929年发表《作物名实考》,探讨中国古代作物的“名”、“实”及其起源。

1935年3月17日,在中山大学农学院农政研究会上,发表《农业教育与农政》的演讲,提出为振兴农业,提高民族文化而办农业教育的观点。1936年,用印度野生稻与广东栽培稻“早银占”杂交,获世界第一个“千粒穗”水稻类型。1929~1938年的10年间,共选育出优良稻种100多个品系,育成60多个优育水稻品种,在两广地区推广种植,深受农民欢迎,时人对他冠以“谷种佬”的爱称。抗日战争期间,中山大学三易校址,他也跟随该校辗转于滇、湘、粤边境,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仍然热心教学,并深入驻地附近农村调查总结农民种植经验。1939年兼任广东省临时参议员,1940年12月任中山大学农学院院长,翌年2月,又兼任国民政府农林部西南改良作物品种繁殖场场长、广东省粮食增产督导团副主任。1944年发表《中国民族与科学思想》一文,抨击了某些科学家的“非科学的做法”。在他写给某教授的信中更明确提出“中国的科学家,不应与反科学的政府合作”的主张。因此逐一辞去了社会职务,潜心教学和科研。抗战胜利后随学院回广州。

1949年发表《中国稻作之起源》等著名论文,为科学界所称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广州市人民代表,中山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农学院院长(后与岭南大学农学院合并改称华南农学院),广州市人民政府委员,广东省人民代表,广东省政协副主席,1954年后,连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届代表,1955年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全国科协副主席。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丁颖出任院长。他发表的170多篇学术论著被编成《丁颖稻作论文选集》,对中国水稻的起源、生态类型,以及培育新品种、丰产、栽培技术等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重大贡献。其卓著的科学成果在国际上也有很大影响,日本农学家称他为“中国稻作之父”。

1958、1959两年,先后应邀往苏联、东欧一些国家访问,进行学术交流,荣获前东德农业科学院通讯院士、前苏联列宁农业科学院通讯院士,前捷克斯洛伐克农业科学院荣誉院士等荣誉。1961~1963年,主持开展“中国水稻品种对光照和温度反应特性的研究”,组织全国12个科研单位,在8省10个试验点对161个代表品种进行试验;深入东北、山西、宁夏、甘肃、新疆等六省区考察水稻生产。

1964年8月,在北京科学讨论会上,向中外专家作《中国水稻品种的生态类型及其生产发展的关系》学术报告,受到一致好评。9月前往山东临沂等地考察水稻生产,途中病倒,10月14日病逝于北京。丁颖重视水稻生产的基础理论研究,从水稻生态学和稻作生态学角度探索水稻发育生长规律。他的中国稻作区域划分和各稻区地理、土壤、气候、栽培工艺、病虫害、水稻品种生态类型等研究成果,为制订和发展中国水稻生产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著有《中国水稻栽培学》、《水稻增产计划中的穗数和粒数问题》、《在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及演变》、《中国稻作土壤条件》、《农业区划与农业生产和农业科学发展的关系》、《我国的未来问题》、《作物名实考》、《水稻特性调查与育种》、《中国稻作的气候条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11-16 09:41 , Processed in 0.058359 second(s), 5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