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岁的增长,去医院的频率就不停增多,于是对生与死有意无意间都会想起,甚至会莫名其妙地心中生出难言的酸楚。 人总是要死的,这个道理人人皆知,可人们对死的认识各不相同。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说:“死是一个人的旅行到了终点。”他把死看成很平常的事。写过一代名著《红与黑》的司汤达用“活过了,写过了,爱过了” 作墓志铭,可见他是把“活” 放在了第一位。而我们文史老祖宗司马迀用“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如细想想大多数人的死,都平平淡,从从容容,既没有如泰山般重,也不像鸿毛般轻,虽无名垂千史的功和绩,他在活的过程中毕竟给人类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留下过真、善、美的印迹。 我想,如把生命比作银行里的存款,那你的生命如同是上帝在个人账户上存放的一笔定额储蓄,生前并不知道它究竟多少,却每天都在开支消费,直到有一天出现赤字。生、老、病、死,乃人生之必然,不管你愿意不愿意,谁也不能避免。在深知健康是生命的本钱之后,不少人就想出了种种办法延年益寿,从而认为可以向银行贷款,但不能向健康透支,一旦透支,就没有偿还的可能。因此追求健康的人,是为了活得爽怡些,更有人崇尚健康而活着,痛苦的活不如痛快的死。也有人为了活得舒适,不惜追求名利竭尽全力。这就是同乘在生命列车上每个人的不同想法。可曾想你生命终结,原手提肩扛的功名利祿,全得撒手抛下。 活着就会从年青走向衰老,走向死亡。但生命可以时时奏出动人的乐章。德国哲学家康得说:“老年时像靑年一样高高兴兴吧。青春,好比百灵鸟,有他的晨歌;老年,好比夜莺,应该有他的夜曲。”如此看来,在短暂的生命中,人还是应该力所作为。盛年不再来,一日难为晨。人在年轻时负凌云壮志,去做一番事业。一个人在年青时应有他的理想和抱负,而到年老桑榆暮景时,也应有他的追求和作为,境界各异的人生才算是完整的人生。这便如同一首完美的乐曲,既有盎然的序曲,婉转的间奏,也有激昂的高潮,悦耳的尾声。 生命好比一个圆圈,从零开始,最后又回归为零。其中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过程应是最有意义的,也是我们唯一能够把握的,犹如圈中的无数点点,那就是生命的印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