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969869|回复: 11

(春节征文)2月10日选发作品(连贴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5 17: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3年东方旅游文化网与《淮安区报》副刊春节征文选登(连贴中)

2月10日
年画里的年
郭雪强

  在农村,买年画、贴年画是过年不可或缺的一项。农村的房屋历经一年的烟熏火燎,露着的白墙不白,张贴了一年的年画也发黄发旧,年画一换,立即会有新年的意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年画装饰了农村人的新年。
  上个世纪的年画,大都是寓意"辞旧迎新"、"招财进宝"、"松鹤延年"、"年年有余"、"迎春纳福"、"福禄寿喜"之类的颇显画工的年画,印刷的色彩艳丽,虽纸张粗糙,但很有质感。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年画的制作工艺越来越精致,生产越来越规模化,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梅兰竹菊荷、名山大川、影视歌明星、宠物猫宠物狗、香车美女、卡通人物、名胜古迹等都出现在年画上,纸张华丽,色彩让人眼花缭乱,尤其不少穿着暴露的美女,让人不敢多视,却也在农家的墙上随处可见。
  那时候临近年末,最愿意冒着严寒去赶集,采购中意的年画。呵,你去看吧,一到集市,简直是年画的海洋!有在树与树之间拉了绳子将画依次挂起来的,有在地上铺了塑料布用木棍将展开的画压成一片的。寒风吹来,卖年画的冻得直打哆嗦,可购买和观看的人们热情极高,翻翻这个,瞧瞧那个,这张不错,那张也挺好,这张喜庆点,那张时髦点……总是一边挑选,一边犹豫不定。我喜欢画面下方有月份的挂历式的年画,一套十二张,从新年的一月到十二月,按照顺序贴到墙上,不光可以欣赏画还可以查阅日期、节日,在上面记事。不喜欢塑料纸印刷的太光洁的年画,看起来高档、精美,却一点也不耐看,没有太多的艺术感,更体现不出画工,因为它们都是照片或图片在生产线上的无限拷贝。也不会有年代感,今年可以用,明年用也不过时的样子,到年底该更换的时候反倒让人为难。
  买回家的年画要到大年三十那一天才开始贴,先要撕掉旧的,如果旧的不怎么旧完全可以完整地揭下来,包书皮正合适。清理好墙面,熬好浆糊,父亲站在凳子上或床上贴,我和妹妹在地上站着仰着头看,告诉父亲贴得正不正。那时候,我说往左歪,妹妹偏说往右歪,弄得父亲不知该怎么办才好,只好下来亲自查看,一边按照我说的调整画面,一面还埋怨我不知道让着妹妹。生着炉火的屋子里洋溢着一家人一浪高过一浪的欢笑声,至今清晰依旧。
  正月里串门,到别人家也喜欢看年画,不一样的年画传递着一样的年的味道。有的人家,年画贴得满墙都是,好像贴得越满越能显示富足。有的人家,年画只贴了两三张,过年也是过关,只要贴了年画这年也算过去了。
  转眼离开农村已经将近十年,几乎很少有机会在年底的时候回老家赶一赶集,选一选年画,贴一贴年画,再跟小时候一样,看父亲认真而虔诚地在屋子里粘贴年画了。因此,过年也少了不少乐趣和味道。
2298806134797265948[1].jpg

回乡过年喜盈盈
夏爱华

  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我感慨万千。苏北那肥沃的土壤,那浓郁的乡情,那久违的年味儿扑面而来,催出我晶莹的泪光。哦,故乡,我回来了。
  轻盈地走在故乡的土地上,满眼是青翠欲滴的油菜,顶上覆盖着薄薄一层雪,像调皮的孩子头上戴着的一顶可爱的白色帽子。当母亲拥我入怀,热切地唤一声我的乳名,我的心便温馨无比。飘泊的旅人,回到故乡,是何等幸福。
  故乡的除夕夜格外热闹。明晃晃的大灯点起来了,耀花人的的眼睛。那平日不用的大圆桌,直径足有两米,郑重地摆了出来。故乡的酒是米酒,度数并不高。但我只喝了一碗就醉了,只因乡情醉人。
  母亲坐在我身边,不停地给我夹菜。温情地抚摸着我的肩头,仿佛怕我会突然消失似的。我的心不由得陡生酸楚。我这个离家太久的女儿,让母亲想断了肠。
  大年初一,我被鞭炮声唤醒。这一餐早饭,让我难忘。四碟甜点,算做小菜。云片糕,牛轧糖,姜片糖,江米条。随后是一碗桂圆红枣汤圆羹,取团圆吉利的意思,一定得吃。配这碗羹的,是热腾腾的肉包子。苏北的肉包子,皮薄馅香,堪称美味。
  吃过饭,母亲带我去各家拜年。苏北紧挨着长江,是闻名全国的鱼米之乡。家家富裕,都盖小二楼。院子里养着猪、鸡、鸭,屋后鱼塘养着鱼。至于地里大片的油菜,是要榨了油去卖的。
  返回的路上,母亲带我去给观音上香。那是路边不起眼的一间土屋,四壁土墙,没有屋顶。母亲郑重地点燃三炷香,插进香炉里。然后在蒲团上跪拜。我知道母亲这么做,不过是求个心安。不想扫母亲的兴,我没有说这是迷信。听母亲念念有词,虔诚地神态,我知道她在祷告新年风调雨顺,生活更好。儿女平安,全家幸福。母亲说,你也来拜拜吧,心诚则灵。于是我也虔诚地祷告,祝母亲健康长寿,祝家乡年年有余。
  挽着母亲的手,慢慢向家走。母亲笑着说,一会儿回到家,我给你做你最爱吃的炒年糕。你吃甜的,还是咸的?不等我回答,母亲便接着说,我做一盘甜的,一盘咸的,你都尝尝。我点头,眼角盈泪。母亲接着说,那甜的,多放白糖,炒出来的年糕又粘又香。那咸的,先放葱姜炝锅,爆香后放年糕,再放几棵油菜,色香味俱全。我点头,心里无比温暖。拉着母亲的手,幸福的暖流在心底荡漾。
  一瞬间,我恍然明白了,故乡的年味儿,说到底,是因为母亲的存在。原来,母亲在的地方,这年才能过得这么有滋有味儿。

小时候过年
赵日超

  记忆中最纯、最醇的是小时候过年。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辛苦了一年上天庭汇报的日子,也是小年。小年一到,年的气氛就越来越浓烈。四叔开始买年货,小姑掸尘、做炒米糖忙忙碌碌着。对小孩子来说,过年就一个“玩”字!洗年被,杀年猪,磨豆腐,煎豆腐果,包馒头……忙得不亦乐乎。农谚云:“小寒大寒,杀猪过年”。大寒是个农闲的时节,寒气可以杀伤农作物上的害虫和病菌,但却挡不住人们“忙年”的热情。吃猪酒、灌香肠、腌腊肉、备年货、蒸馒头、写春联、做新衣,处处充溢着年气。即使室外大雪纷飞,寒气逼人,但想到新春将至,亲人将归,内心总是喜气盈盈。
  进入腊月,农村最忙的是女人,尤其是主妇,进了腊八要是做的新衣新鞋没做完,就是灯油熬尽也要连夜赶出来。终于,等到了年三十,这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当然,最忙的这时还是女人。那天每家女人是起得最早的人,因为大年三十的饭菜无比丰盛,都是平时难得吃上的好菜,需要她们去做。有些地方一些人家最讲究的是年夜饭。“一品锅”是年夜饭的主食,寓意一团和气。做法也有门道,一层干笋垫底,寓意节节高升;二层红烧肉豆腐粉丝,寓意一年更比一年长;三层黄花菜豆干丝小炒,寓意和气生财,因黄花菜又叫和气菜;四层炒米粉圆子,寓意团团圆圆……配菜也有寓意,像一碗红辣椒,红红火火;一碗青菜四季常青;一盘鲢子鱼,年三十还不能吃掉,留下头尾,叫连年有鱼,有头有尾。煮饭也一样,各家尽可能多煮一点,不能吃见锅底,这叫有吃有余。

醉桃源·问春
绿浪漂流

  喧春时鸟闹高枝,骚人觅韵时。  东郎恋榭做诗痴,惜花难自持。   
  惊燕语,恼风姿。落樱今为谁?  咏梅底事惹愁思,问君知不知!

北方的年
王英杰

  今年是婚后第一年,按照习俗我是不能回娘家过年的。可离年越近,思乡之情越浓。
  北方的年味总是和暖暖的火炉,白白的馒头,厚厚的棉衣,热腾腾的炕头联系在一起。寒冷刺骨的天气越发让人感知温暖,心存感激。进入腊月二十,人们就开始准备年货。藕夹、黄焖鸡、带鱼等都是必备的食物,白菜和大葱也是北方窖藏的珍品。女人们开始一锅一锅蒸着各式馒头,心灵手巧的长辈们留下的精致的模子传了一代又一代。鱼、桃等象征团圆吉祥,蒸出来的馒头还要点一个红点图个吉利。男人们则开始挥斧劈柴,准备充足的柴火,用慢火熬大骨头汤等美味。街上吆喝声也此起彼伏,有卖糖葫芦的,有卖甘蔗的,有卖棉花糖的,引来一群又一群的小朋友。腊月二十三是辞灶的日子,传说灶王爷这一天向老天爷报告这一年的饮食,以判断这家的善恶,由老天爷定赏罚。腊月二十七,大人们总是拿着自家制作的鸡毛掸子清扫屋顶的尘土,灰蒙蒙的旧房子玻璃也被擦得透亮。腊月二十八已有人家开始贴对联,这个是我和哥哥最爱干的活,因为光秃秃的大门上贴上红彤彤的对联,是最有成就感的事情。乌黑的水缸上,黄色的长柜上,柳木的碗橱上到处都贴上了倒着的福字。腊月二十九早上是供奉祖先的日子,妈妈总是第一个起床,先是将古老的家谱挂在堂屋中间,下面柜子上用五个素菜、五个荤菜、五碗馒头、五双碗筷来供奉祖先,前面摆上香炉以供人们跪拜。摆设供品程序繁琐,妈妈却年年认认真真,乐此不疲。大年三十的早上八九点钟,村子里已经是锣鼓喧天,每次只要有鼓抬出来,很快就有人轮番不停地敲打。
  原始的村庄保留着最传统的习俗,印象最深的就是家族中大年三十的“磕头”。这个曾经遭到批判的习惯却在故乡大地上沿习了上千年,并被认为是最能表达祝福的方式。磕头也是很讲究的,基本原则就是辈分低的要向辈分高的磕头。磕头顺序也是有讲究的,都是要先对着祖宗的家谱跪拜,因为同一个村庄同一姓氏的血缘都是一脉相承,先给祖宗跪拜四下,再向其他人跪拜。男女跪拜姿势也总是有区别的。浓厚的习俗烙上了深深的传统烙印。小时候我们跟在大人后面跪拜是凑热闹,长大后才知道磕头的习惯和现代生活完全脱钩。不善言谈的乡亲们一年到头勤勤恳恳辛苦劳作,对父母对长辈缺乏交流,而这个形式给了他们最好的表达机会,一个礼可以诉说情怀,一个礼可以冰释前嫌。随着现代文明对乡土文化的浸透,人们的磕头也慢慢流于形式,在人们跪拜之前,就早有长辈迎接出来,说心领了之类的话,来免了小的们行的大礼。淳朴的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磕头只是形式,过年团团圆圆、聊聊家常才是最开心最重要的事情。
  在我们当地,过年一直会持续到正月十六,初一到十四期间烟花爆竹、走亲访友是基本的元素,而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将新年推向一个新的高潮。每年附近的村庄都会自行组织打鼓比赛,每个村子一组,组成团队巡回表演。每年表演的人不多,可是跟随的观众却成千上万,锣鼓队每到一个路口就会停下来,等待周围的村民燃放各式的烟花爆竹,不时有小朋友甩几个“钻天猴”,动静不大,却嬉笑不断。每年元宵节的鼓手换了一批一批,托鼓的工具也从人们抬着走变成了拖拉机、汽车载着走。可是追随打鼓比赛的人群规模是越来越大,人们的热情却越来越高,打鼓比赛的持续时间越来越长,到凌晨两三点大家都不舍散去。就这样,热闹的元宵节会给年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家乡的年有说不完的故事,有忘不了的场景。小时候给爷爷磕头后,爷爷总会笑呵呵地从兜里拿出那一毛两毛凑起来的皱巴巴2元压岁钱。记得我把那糖葫芦竖在杯子里舍不得一下吃完舔了又舔。爸爸总会让我把堆完雪人后冻得冰凉的小手塞进他的棉衣袖子里暖和了才肯放手,妈妈在灶台前烧火而我躺在妈妈的怀里静静睡着。去年是我在老家过的最后一个年,大年三十晚上我突然跪在家谱面前,说要给爸爸妈妈拜年,爸爸妈妈吃了一惊,笑了起来,说傻孩子你现在是检察官,怎么还这样相信迷信啊。可我还是坚持用最传统的方式给他们拜了一个年。

欢度春节(组章)
聂 难

  聆听春节
  春节是一首思乡曲,浓浓的乡愁是韵律,默默的思念是音符。聆听春节,我仿佛看到思乡的人儿站在月台上,向回家的朋友轻轻地挥一挥手,心底却沉重如磐,透过他无奈的微笑,我洞悉他心灵深处的秘密。
  春节是一串红鞭炮,代表着生活蒸蒸日上,象征着吉祥如意。聆听春节,我听到童年时代清脆爽朗无邪的笑声应和着鞭炮的炸响,在阳光下奔跑着,奔跑着……于是,复苏的记忆又让我找回了童年,找回了不被世俗沾染的纯真年代。
  春节是一顿丰盛的晚餐,凝集着父母对儿女的牵挂,是父母用爱精心烹制而成的。聆听春节,我听到一家老小围着饭桌问长问短,有说有笑,和乐融融,似乎一年来每个人工作学习遇到的一切苦难挫折都瞬间烟消云散荡然无存。
  春节是一台联欢晚会,充满欢歌笑语,充满希望理想,充满喜庆和睦。聆听春节,我发现了人间的真善美,破译了人生的密码,寻找到了我今生的目标方向;我领悟了生存的意义,懂得了做人的价值,学会了如何唱着甜美的歌,带着不屈的信念上路。
  欢度春节
  一缕如锦的阳光钻进窗口,为我送来屋外的热闹,为我端来场院里炮仗的鸣唱。
  无需鸟语的催促和花香的缭绕,在这令人无比兴奋和欢畅的节日里,我扶着阳光的手杖睁开惺忪的睡眼,将旧年的烦恼和忧愁抛入岁月的暗河,将美好的愿望和憧憬带进如诗如画的新年。
  我们欢度春节,合着春节的节拍和韵律,我们内心的夹缝处处闪烁金光,处处洒满微笑;迎着阳光的箭镞射来的方向,我们用阳光的金丝线编制美好未来,用人世间最美的词语歌唱春节,迎接春天。
  欢度春节,欢庆伟大祖国在康庄大道上日渐强盛,欢庆父老乡亲在逝去的一年里收获硕果无数,欢庆家庭和谐幸福年年有余。
  欢度春节,我们用诗人的情怀感恩祖国,用歌者的喉咙颂扬父母;欢度春节,我们借招展的五星红旗高瞻远瞩,借蓝天上的流云描绘完美的明朝。
  欢度春节,祝愿伟大祖国更加繁荣昌盛,祝愿天下父母更加健康幸福!
  除夕之夜
  在腊八粥的飘香余韵中,时间踩着醉步到达除夕。
  除夕是打开春天的一扇门,门框贴着大红的春联,烘托出春节的喜庆;门面贴着威武的门神,驱逐走生活里的邪恶。打开这道门,扑面而来地将是花红柳绿莺歌燕舞,将是绿水青山云淡风轻,将是润物无声的雨露,将是灿烂温暖的阳光。
  除夕是全家团圆的时光,记忆里父母亲的唠唠叨叨,在这个火树银花不夜天却变得格外悦耳格外动听,他们关切的问候,溢于言表的喜悦,将我笼罩在心空的阴云驱散,将我深埋在心底无法释怀的念想顷刻击碎。
  璀璨的烟火点燃夜空,袅袅的亲情缭绕老屋。在除夕之夜,我坚信所有人的情感都被团圆饭的喷香熏染,所有人的血脉里流淌地都是浓浓的亲情,没有谁会在这样的夜晚,因为昨日的忧伤彻夜不眠,没有谁会因为过去的疾苦辗转难眠。
  走进除夕,意味着走进下一个明媚的春天,意味着走向下一个人生的起跑线。

年画
闲 云

  年画,顾名思义,就是过年时张贴的画。
  过年标志性的物品很多,比如鞭炮、春联、福字、年糕等等,而年画也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物品之一。家在苏北农村,对年画的记忆尤为深刻。我们这里过年不一定要贴窗花,但是年画却必不可少。那时的年画,好像只在新华书店里有售。虽然平常庄户人家在过寿、娶亲之时也会买上几幅画装饰房间,但是终究还是过年的时买得多些,毕竟大伙都想过年时换个心情图个喜庆。你可别看这年画花花绿绿一大片,真要购买那还是有些儿讲究的。选年画的时候,不但要看画面内容,还要参考房子的大小、墙壁的面积以及家庭状况、审美情趣等因素,不然就会不伦不类、闹出笑话。我曾经多次看到有的人家房子很矮,却很显摆地买了巨幅年画,结果贴上去后,年画上端直顶屋檐,下端拖地半截,难看之极;有的人家房子很高,但贴的年画却小的出奇,看上去滑稽可笑;更有甚者,中堂上竟挂上了大头娃娃、猴子上树之类的画子,虽是喜庆,然却明显错位,令人忍俊不禁。我们家从未出过类似的洋相,这要归功于二哥的眼光独到。二哥虽文盲,但对年画的挑选却很在行,记忆中我们家的年画几乎都是他选购的。那时候,每逢春节将至,二哥总会抽空去镇上或者县里的新华书店转转,当然,他不是去购书,而是买年画。经过他的法眼,那些庄严威武的毛、恩、列、斯像,喜庆吉祥的《松鹤延年》、《观音送子》,美丽动人的《昭君出塞》、《貂蝉拜月》,清新淡雅的花中四君子,还有那意境深远的高山流水、鸟语花香,情趣盎然的《岳飞传》、《杨家将》等中堂或条幅,便轮番出现在了我家的陋室,于是,脑海里那些关于过年的美好记忆也由此变得五彩斑斓起来。
  腊月二十四,扫尘,我们兄妹几人齐动手,不消一个时辰,几间老宅聚积了一年的灰尘就会被打扫殆尽。房子打扫干净,接下来便是贴年画了。选年画有讲究,这贴年画也马虎不得,不然贴歪了,或者顺序颠倒了,都难看。为了把年画贴得端正,没有做过瓦匠的二哥却无意中采用了瓦匠师傅们常用的技法——用线来做“施工”工具。有了线的帮助,年画就会被贴得横平竖直,周周正正。当然,那些条幅的顺序更不会被贴颠倒的,嫑说有经验老道的二哥把关,好歹我也算个“土秀才”,如果连春夏秋冬、梅兰竹菊都不清楚,岂不让人笑掉大牙?!
  因为忙得认真,做得仔细,故而等我们把整个房间里里外外都布置停当之时,往往已是日落西山炊烟袅袅黄昏时分了。贴上新年画的老宅,立刻焕然一新,别说我们自己看着舒心,就连邻居们也都赞不绝口,邻居三姐每年春节到我们家都会发出由衷地感慨:“太漂亮了,跟仙人洞似的。”在她的意识里,“仙人洞”就是天地间最美的场所了。
  年画美丽了我们的心情,我们也在年画的不断更换中长大成人。如今,我们都已移居城里,过年的时候已不再有贴年画的习俗。房子装修的时候,光洁的墙壁就已挂上了装裱精美的名人字画。毋庸置疑,相对于儿时的年画,这些名人字画肯定高雅气派了许多,但是不知为何,我却再也找不到当年贴年画、看年画的那种愉悦的心境了。
  年画,我决定让你在我的心灵深处永远悬挂。为了留住记忆,为了留住那渐行渐远、越来越淡的年味。

玩火把
野 泉

  岁月像一个过滤器,滤掉了痛苦和烦恼,留下的却是欢乐的时光。儿时的玩火把虽然过去五十年了,却仍历历在目,让人难以忘怀。
  如果说火把节是生活在云南的白、彝、普米、纳西等民族的传统节日的话,那么,我们童年的“玩火把”则是一种游戏。不过,虽是游戏,虽是属于我们孩子的,或者说只属于我们男孩的,据老人们讲,却是一种传统的延续,其中蕴含着对小村人新的一年美好的祈福。
  我们玩火把是每年农历正月十六。那一天,我和许许多多男孩一样,总是从夕阳西下就开始将准备好的火把握在手里等着,盼着天黑。那时一个村子会有很多年龄相仿的孩子。天黑时候由年龄最大的孩子牵头,其他孩子按年龄依次排列。排好队后,由一个孩子先点上火,然后由他依次传播火种。当所有的火把都点燃的时候,那种场面很是壮观——“整个村子一下子被照亮了”,一条长长的火龙腾空而起。我们的队伍一般先从村子这头跑向村子那一头,绕村一周。之后,就向麦田油菜田出发了。在田埂上飞速跑动。这时候,有的孩子的火把已燃尽,但仍要跟着队伍,坚持到底。而原先因要拉开距离,每一个亮着的火把就要给熄了火把的孩子照明。火把与火把之间的距离更大了。
  听说火把照过的地方,不会生虫,庄稼会丰收。这一切是真是假,那时是深信不疑的,并没有想到去印证。
  燃烧的火把高高地擎起,既照亮自己前行的路,又照亮周围的一片世界。
  举火把是有学问的。不能把火把举得靠近脸而炫花自己的眼睛,使自己迷失方向;也不能将火把倒置只照亮自己的脚下,使火把燃及自身而很快熄灭。
  人的一生很多时候很多事情也像玩火把,拥有了点燃的,举着,若只为自己着想,放在眼前,就会因贪欲而让自己的眼睛炫花,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只有将火把高高举着,作为路标,作为灯塔,照亮更大的范围,为更多人着想,你脚下的路才会越走越宽,才会走得远。

2月6日
幸福是春节的符号
周广玲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喜庆、最令人向往的一个传统节日,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着对春节的美好记忆。在春节,无论一个人身在何方,无论一个人经历如何,年关将至之时,都要收拾行装,风尘仆仆地踏上回家的归途。人们赶着回家,让家更温暖,让情更深厚。春节散发出的浓浓亲情,让这个节日倍感人情味,让每一个人倍感幸福。
  春节,能够抽时间和家人在一起,这就是幸福;能够缓解压力,调整心态,这也是幸福;能够感受亲情的意义,理解人生的真谛,这更是幸福。春节给了我们幸福,让我们有时间,和家人聚在一起,忘掉压力,忘掉烦恼,忘掉功利。春节的幸福在于让心灵的停歇,对生命的顿悟,不再为了整日的忙碌,而错过一生的风景,不再为了追求功名利禄的虚幻,而丢失了心底的快乐,不再为了承载超负荷的压力,而忘记了幸福的本真。那种自然纯真的生活状态,其实就是一种幸福,给了我们精神上的慰藉和栖息。
  我眼中的春节是一个充满幸福吉祥日子。年少时,春节就是一年中最让人期盼的节日,因为有新衣穿,有压岁钱,还有好多好吃的。春节是梦寐以求的幸福。春节的喜庆和吉祥,表达着人们对新一年的祝福与期盼。过年是人们最快乐的节日,在这喜庆的节日里,享受新年的沐浴,充满着希望、得到了快乐、拥抱着幸福。
  大年三十那天,家家户户张灯结彩,门前贴着春联,阳台挂着红灯笼,温馨而幸福。四面八方响起震耳欲聋的鞭炮声,烟花点缀了夜空,演奏出新年美妙的旋律,更描绘着一种幸福的符号。面对五颜六色的礼花,许下来年的心愿,那一刻是幸福的,接到一条条新年的短信问候,爱便会充满心中。有爱和温暖包围我们,这是最大的幸福,幸福就是春节的一个符号,在这样的传统节日,幸福是唯一需要表达的词。
  春节里,全家围坐在大大的餐桌旁时,幸福被酝酿着、感染着,一年中不见的亲人总会有说不完的嘘寒问暖。大家聚在一起吃团圆饭,举杯敬酒,相互祝福:“工作顺利、学习进步、身体健康、心想事成。”一句句真诚的问候,被春节的幸福和美满包围着。
  春节,全家人围在一起吃年夜饭、看春晚的幸福表情,写在每一个人的脸上,幸福就是春节的符号。亲情在,幸福便在,春节将幸福的瞬间,凝固成永恒。幸福是春节的符号,幸福惊喜的每一刻,点亮又一个新年。

过年
孙建宁

  我7岁那年,离春节还有半个月的光景,远在外地工作的父母写信给奶奶说要到上海去过年。过年对小孩来讲不啻是一个最最值得期待的事了,因为过年有新衣裳穿,有好东西吃,可以尽情地玩耍,还有压岁钱好拿,很热闹的!家家户户放鞭炮,水果、炒货以及鸡鸭鱼肉香溢浓浓……回首往事,尽管当时的物质生活与今天是没法相提并论的。
  在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爱美的人和勤俭的老百姓居家过日子都很会精打细算地生活。就拿我母亲来说,她织得一手漂亮的毛线衣,我们全家人穿的毛衣都是由妈妈织的。照例她会赶在每年春节到来之前,利用工余时间替我和我的妹妹手织一件毛线大衣作为新年的外套。一年又一年我随着个子长高,妈妈会把原来的衣服拆了再加进点绒线来重新加工,不断翻着新花样。通常在过年的时候,我穿着妈妈亲手编织的毛衣在小伙伴当中会时不时地进行炫耀,感觉好极了。如果有人问我:小姑娘,这件毛衣真好看呵!我马上就会自豪地说:是我妈妈织的呀,当然好看了。其实我母亲大都利用一些经拆洗后的旧毛线加上纱线或五颜六色的线绳并在一起进行编织的。有时她先用平针织好毛衣,然后再在上面绣上美丽的图案,有小动物、小船儿、红太阳、星星月亮、花花草草及一些叫不出名堂的抽象图形来,煞是好看。我母亲有一双灵巧的手,无论是手工编织毛衣还是缝纫衣裤、制作布鞋以及绣花什么的针线活都很拿手的。我妈妈在外婆家的女儿中排行老二,她下面的两个妹妹就是我的两个姨,当时结婚时作嫁妆用的枕头套等都是由我妈妈一针一线绣出来的,精致极了。以至后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好多亲戚朋友的女儿出嫁时都会请我妈妈为她们的枕套、床围、电视机套、电风扇罩、茶巾等进行刺绣呢,可谓锦上添花。总之在我眼中,妈妈的女红是顶呱呱的。当然对于过年添制新衣之类的活计也是“小菜一碟”了。
  爆竹一声辞旧岁,桃符更新迎春来。话说那年的农历十二月十七,我们一家四口带着当地出产的年货,勤劳的父亲挑箩挟担,干利的母亲身上背着一只包,一手怀抱着一周岁不到的我的妹妹,还时不时地腾出另一只手来照看跟在身边的我,这一幕如乡下人上城那般地温馨而快乐。儿时浮现在我脑海里的记忆是:车站、码头到处是手提肩扛拿着简陋行李或拎着当地特产等物品来回穿梭或购票候车的人群。候车室或候船室内空间狭小,虽是冬日,但我感受到此刻的空气是热乎乎的。是呵!游子返乡,大家的心是热的,血是热的,都被过年来临之际渴望举家团圆的气氛感染着。我内着新毛衣外套新大衣,脸上乐开了花,两只小手伸在大衣的口袋内,不停地进行捣鼓。因为这袋子较大,妈妈说好让我多放些食物,随手可以掏出来吃……我们一路转辗,一家人乘汽车、坐火车、乘轮船,从父亲当时工作的地方——福州市出发,再途经本地的外婆家稍作停留后,我们最后来到了上海的奶奶家。
  大年初一那天,父母、叔叔、姑姑等都来拜年了,大家向长辈们问候后,爷爷和奶奶给我和妹妹每人一个用红纸包好的压岁钱,并说了诸如阿囡要乖、快快长大之类的勉励话。我当时还小,不太懂事,就将红包拆开,见里面有2元钱,可高兴了,顺手将它放在了毛线大衣的口袋里。那时,上海的糖果食品是较有名气的,因此我也特别贪吃,奶奶家的茶几上放着几盘用来招待客人的炒花生、话梅、瓜子、水果糖等食品,我吃了还嫌不够,就往口袋里大把大把地装花生等小食品,那毛衣的口袋衬布不牢靠,结果我在弄堂里与小伙伴们玩耍时,里面的花生漏了出来,掉了一地。可我自己并没注意到,以至那个漏洞越蹭越大,把我的压岁钱也给弄丢了。妈妈批评了我,说我太不懂事。可长辈们都来哄我,又变戏法似地拿出了一个“相同”的红包,并嘱咐我这回可不要丢了。
  这就是发生在我40余年前的,至今依稀留在记忆当中的与过年有关的一个小插曲。

回家过年
梁  伟

  在那贫瘠的年代里,过年意味着吃好饭,穿新衣,许多过年的美好往事都存在我的记忆中,时常想起仍甜蜜万分。如今,生活在城市中的我已不再渴望过年,小时候那种充满喜悦与期盼的感觉渐渐消逝殆尽。但我依然向往回农村老家过年,因为在那里可以寻找我旧日的时光,找回童年的美好,享受亲情的温暖。
  过年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年味儿渐渐浓起来,大街小巷洋溢着过年独特的欢腾与热闹。这段时间,我脑海里总是盘算着放假的日期,计算着回家的行程,购买着家人的礼物。我知道父母在老家早已放飞期盼的双翼,希望我们能用最快的速度回家团聚。
  我的父母和天下所有的父母亲一样,过年时总是盼儿归。从腊月开始,他们就开始为我们回家过年做准备,打扫卫生,清洗被褥,整天拖着并不舒适的身体,四处购买年货,忙着灌制香肠、腌鱼熏肉,准备着年饭大餐,脑子里想了又想,生怕忘了什么。还有我的少年同学、好友,已经多次通知聚会的日期,只待“煮酒论天下”。
  盼望过年,盼的就是能见到父母双亲,盼的就是团聚时那份浓浓亲情;盼望过年,盼的就是老屋中溢出的欢声笑语,盼的就是兄弟姐妹割舍不断的手足之情;盼望过年,盼的就是人生历程中的那份亲人相聚,盼的就是那份永远永远血浓于水的感情……回家过年图的就是团团圆圆。一年到头,大家都为工作、学习奔波着,劳碌着,偶有相聚也都是来去匆匆。过年了,放假了,一家人团聚了,终于欢坐一堂吃上了年夜饭。于是老家便热闹了起来,大家尽情放松,尽情交流,享受着天伦之乐。父母把积攒了一年的惦念全都化做餐桌上丰富的食物,吃不完的美食,说不尽的快乐,絮叨不断的感情。我们收获着沉甸甸的亲情,心里的那份踏实与松弛是在他乡无法寻觅到的,虽然过年很累,可心是餍足的,犹如那离家时母亲为我们准备的行囊,里面满载的已不仅是可口的食物,而是天下最无可比拟的母爱。
  酒足饭饱之后,大家围在一起看看春节联欢晚会,数数父母新添了多少白发,量量子侄们长高了多少,打几轮“掼蛋”,搓几圈“麻将”,将身心舒展开来,摊平了一年的荣辱成败、是是非非。就像候鸟历经千辛万苦,就是为了找一片温暖的栖息地,在那里停顿、嬉戏、相互取暖、积蓄力量……然后,再一次起飞。家就是避风港,年则是休养站,我们调节修养好了,重新抖擞精神迎接新一年的拼搏。过年,就是这么惬意又重要!
  “过年”是回家的信号灯,“回家”是情感的归宿站。过年的味道是久违了的幸福,是漫漫长夜独在异乡时最思念的幸福,是渗入骨髓终生不能舍弃的幸福。父母不求儿女衣锦还乡,只愿能平平安安回家过年;儿女也不再贪恋外面世界的精彩,回家享受父母呵护下的温暖。回家过年,是一种精神的渴望,是一种亲情的凝聚,是一种血脉的延续,是一种情感的融铸,因为家的感觉铸就了永恒不变的期待与思念。
  回家过年是无声的召唤,是千百年来中国人不变的情怀。“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唱出了多少游子共同的心愿。回家过年吧,不管你官有多大,事业有多成功,也不管你有多么忙碌,为了浓浓的牵挂和醇醇的亲情,为了那份对故乡挥之不去的眷恋,领着孩子,带上爱人回家过年。

用心攒出好年味
刘成彬

  “花开富贵家家乐,灯照吉祥岁岁欢”。去年大门上的春联还崭新地贴着,今年春节的脚步就一阵风般的疾驶而来,年,又如此快的临近了。
  年味,是最让人心生幸福的一种滋味。在年味中,人们的脸上都挂满了开心的笑容。每个人都喜欢年味,是的,年味让人心生美好,对来年的时光充满着快乐的期待和憧憬。
  年味,每一年春节来临之前,我都会用心的体会,也会用心地去积攒。
  春节前一个月,家里便提早请了保洁公司,将所有的玻璃都擦拭一新,洁净透亮。暖暖的阳光从室外温温地洒进来。就在敞亮的屋内,我摘下所有的窗帘,放进洗衣机,在隆隆的洗衣声中,我的心中升起了欢快的年味。快过年啦,我要把房间的每个角度都彻彻底底的打扫,我要把所有的电器都擦去那微尘,我还要把所有的餐具冲洗消毒,我的心中规划着一个个要做的事情。想到一尘不染整洁无比的房间,我的心都要笑出声来。
  打开电视,里面正上演着各种有关春晚的节目,全国各地的来自民间的百姓歌手们都展示出自己苦练和准备了一年的节目,真是争相斗艳,节目一个比一个精彩,歌声一个比一个动听。看着电视里为了上春晚那如火如荼的精彩表演,我的心被撩拨得越发激动。是的,年味,已经充斥进我的心。
  先生的单位召开了春节年会,先进表彰,有奖竞猜,节目表演……先生回来的时候,带回来了开心的笑容,还拿回了小奖品:一块新洗碗巾、两包新筷子,还有一个迷彩灯挂饰。儿子看到了,兴高采烈地说:“妈妈,我要把它挂在我的房间,妈妈,你们今年要给我多少压岁钱啊?噢,过年喽!”在孩子开怀的笑声中,年味再一次冲进我的内心。
  婆婆打来电话:“我准备好了鸡蛋,你们就别买了;我和你爸负责肉食海鲜,你们也不用准备了。”我开心地说:“过年的各种小吃,我负责准备,年夜饭,我要做几个创新菜哈。”公婆那头,我听到了他们幸福的笑声。公婆也要来了,一定又会一如既往的大包小包地带来各种年货。想到一家人又可以吃着年夜饭,团坐在一起,听着外面噼噼啪啪的此起彼伏的鞭炮声,看着电视里的春晚,我的心,立时被浓浓的年味塞满。
  年,如期而至,春节晚会热烈开幕,年夜的饺子也热腾腾出锅,一家人团聚在餐桌前,吃着丰富的家宴,窗外是震耳欲聋此起彼伏连绵不绝的鞭炮声。公婆孩子先生和我,每个人脸上都绽开了甜蜜而欢乐的笑容。举杯相碰!过年啦!
  过年好!祝爷爷奶奶身体健康长命百岁!儿子给爷爷奶奶恭敬地磕头。公婆拿出准备的红包乐呵呵地给儿子压岁钱。我们也给老人恭敬磕头,感谢老人一年以来对我们小辈的厚爱和关心照顾。公婆会心的发出幸福的笑声。
  是的,年味,过年过的就是这样浓浓的年味。年味在哪里?就在人们对年的期盼中,一个一个攒起来放在心里,然后慢慢升腾起年的温馨和幸福。   
  年,就是如此的幸福!

喜气洋洋话春联
张士旺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新春贴春联,万象更新,喜气洋洋。上至宫廷衙门,下至黎民百姓,七十二行,三教九流,自古以来,农历新年无不贴春联。贴春联是我国城乡传统而普遍的风俗。
  春联是从桃符演变而来的。清梁章巨的《楹联丛话》说过:“楹联之兴,肇于五代之桃符。” 古代的桃符,就是门神,即身穿盔甲、手执剑戟的神荼和郁垒。传说他俩居东海度朔山上,立桃树下,检阅百鬼,如有妄为人祸者,便缚之喂虎。对这样的英雄,家家便都请为守护神了,也就是将二神像画在桃木板上,挂在门上以压邪。后来,人们又改为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名字,作为门神。据《宋史·五行志》记载,到了五代,后蜀主孟昶令诸臣在桃木板上题字,自已也写了两句:“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后人效仿其做法,即成为春联。而用红纸写春联则始于明代。
  “春联”一词,最早出现于明初,见于《簪云楼杂话》。明朝开国之初,人们开始用红纸写春联。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很喜爱对联,也爱题联,还常常微服出巡,到民间观赏对联,甚至“除夕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由于朱元璋的爱好和提倡,因此,当时贴春联在全国成为一种风俗。
  春联,贴于门上的叫门联;贴在柱子上的叫楹联;贴于室内墙上的叫堂联;还有一种窄窄的叫“春条”,上面多写“出门见喜”等字样,又如水瓮上贴“清水满缸”,马棚里贴“槽头兴旺”、“六畜兴旺”,大树上贴“根深叶茂”等。春联是对联的一种,专在春节张贴的,所以叫春联。它和喜联、寿联、挽联等一样,也是我国文学特有的形式。春联虽小,内容博大,观世述事,明志抒怀,能表达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古人写春联要求很高,讲究对偶、平仄和诗情画意。现在,人们写春联,在格律上不十分讲究,只要上下联字数相等,对仗工整,合辙押韵就行了。
  我国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说过,春联是举世罕有的最伟大、最瑰奇的文艺活动。春联历史悠久,千百年来,我国人民积累了大量的优秀联语,如“一元初复始,万象又更新”,“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春回大地,福滿人间”,“时和世泰,人寿年丰”,“德门膺厚福,仁里乐长春”,“九天日月开昌运,万国笙歌庆太平”,等等,而各行各业佳联妙语更是不胜枚举。解放后,人民已赋予春联健康的新内容,成为歌颂共产党、歌颂社会主义、祝愿美好生活的诗章。
  春联历史悠久,也传出不少趣闻。相传,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写得一手好字,大概名家墨迹难求,因此,每逢春节,他家的春联往往是刚贴出去就被人揭走了。一年除夕又写春联,王羲之便写了一副半截春联:“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副春联贴出去果然沒人敢揭了。谁知,正月初一伊始,王羲之在上、下联尾各添了三个字,成了“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众人见之,个个叫绝。2002年初,鞍山书法爱好者赵晓光在666米长的红绸子上用行书体连续挥毫4天,完成巨幅春联《千山有约》,该春联上下联各长330米,横批长6米,全联共666个字。整幅作品以优美诗词句将千山的景点展现无遗,这幅春联被人们普遍赞誉为世界第一春联。


2月5日

拜年礼的变迁
李笙清
  
  刚结婚那会,我每年和妻子去给岳父岳母拜年,不管拿什么拜年礼都觉得挺自然的,可自从姨妹出嫁后,这情况就有了些微妙的变化。
  当初,我在一家国营企业上班,收入比在乡镇企业上班的连襟要高出许多,而且给舅侄儿子的压岁红包也厚实一点,心里就有了一些自豪感。每年正月里给岳父岳母拜年时,我送上的拜年礼总要比连襟的丰富一些,这令我颇有些沾沾自得。有一年,我携妻带女的上老丈人家拜年,8岁的舅侄儿子见了我放在桌上的拜年礼,拍着手叫道:“姨爷拿的是红金龙,姨伯拿的是黄鹤楼呢!”弄得早到一步的连襟尴尬不已。
  过了几年,连襟下海经商做生意,日子渐渐好过多了。而我们家随着妻子的下岗,和女儿上了大学,单位的效益又越来越差,压力日渐增大,生活质量大打折扣,给岳父岳母的拜年礼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过去,我总觉得连襟的拜年礼有些寒酸,现在看到连襟大包小袋地往岳父家里拎,心里就有些不是滋味。连襟如今财大气粗,去年我咬着牙给他的儿子500元红包,没想到他给我女儿的红包里装的却是1000元,真是没法比,就他那辆小轿车,就让我过那辆已经骑了七八年的摩托车着实有些相形见绌了。
  今年过春节,我们一家三口又去给岳父岳母拜年。在商场买拜年礼时,妻子特意找收银员要了黑色的塑料袋,这样一来,里面装的是什么外面就看不到了,我不禁暗暗赞叹:还是老婆想得周到。
  到了妻子娘家,连襟一家已经到了,我注意到桌子上已经摆上了和我们一模一样的几个黑色塑料袋,心里顿时平静了许多。
  吃饭时,我和连襟陪着岳父喝酒。饮至半酣,岳父说:“你们都是我的女婿,都有家有口了,只要身体健康平平安安,不吵架,和和气气过日子,就是对我们最好的拜年礼了。今后,你们千万不要攀比,我们在乎地不是你们的礼多礼少,而是你们的融洽和谐呢!”岳父的一席话,彻底消除了我心里的阴影。
  回家途中,妻子笑着说:“礼不在多少之分,尽到心意就行。其实怕你尴尬,我们姐妹俩早早就商量好了,今年都用黑色的塑料袋来装拜年礼,这样大家就自然多了。”不等我答话,妻子打趣地说道:我想以后再送拜年礼,应该不需要这样了吧!
  听了妻子的话,我的心头顿时一热,仿佛涌过一股温情的暖流。

印象过年
蒸包子
苏雪巧

       记忆里,农村过春节要贴春联,杀年猪,蒸包子等等。现在我来讲讲蒸包子的印象。腊月下旬,一家人为忙蒸包子要忙活一整天,每年的这个时候妈妈都会开始准备年终岁首里要吃的各种馅的包子,有青菜馅、猪肉馅、豆沙馅还有红糖馅的。
       妈妈的身影总是忙碌的,她用一个很大的盆,洗干净晾干后,在十多斤面粉里兑温水,掺上发酵粉揉面,发面。这一切都是妈妈一手包办,面揉好后用一块布盖在盆子上,把揉好的面及盆子抬到床上,天太冷,所以要在盆的外面四周上放上两三个热水袋,用被子盖上,等候面发起来,一般要等三、四个小时。
       期间,妈妈也没闲着,洗菜,切菜,切肉丝,又让爸爸去有绞肉机的人家把肉绞成糊状。上大锅把青菜和肉丝搅拌翻炒,加上葱姜油盐,少许味精,做成馅。冰冷的水让妈妈的手冻得通红,可她还是很乐意开心的为一家人效力。约中午一点多一些,妈妈掀开被子和那块布用手轻轻按了一下发了整整一盆的面,松软的,按下去的面很快又起来,浅浅的按痕。
       妈妈见面发好了,在干净的桌面上撒些面粉,用刀在大盆里切一大块面团,放在桌上稍微揉搓成长条状,用刀切成相等的方块,然后拿起一个方块在手心里捏成扁圆,中间微厚,边缘较薄,用筷子夹上馅,先包青菜肉丝馅的,拇指与食指夹住面皮的边缘快速的拿捏,最后一步捏住封口时,翻过来光面朝上,皱褶部朝下,搁在撒上面粉的桌面上,以便于和肉馅的分别。肉馅的则是皱褶部朝上。
       很少做家务的爸爸,也一反常态地坐在灶台后面负责烧火,我学着妈妈的样子一起包包子。包了够一笼的时候,妈妈就把事先准备好的笼布打上放在透气的蒸笼上。大锅的边上用稻草编成辫子一样圈在锅沿边上,目的是更好的密封不漏气,这样的包子蒸出来好吃又好看。蒸包子的时间也是有限制的,水开之后,还要烧上十五分钟左右。包子出锅的时候,要把它们快速地倒入干净的匾里,趁热拿开笼布,冷下来再取笼布会连同包子上的肉带下来。
       蒸笼是竹片做的,至少要备两个轮流换着。第一笼出锅的时候,很快就会被馋嘴的我们以尝一下咸淡为借口消灭了一半,做完青菜馅、肉馅,妈妈还会用红馅的做成三角形的,被称为糖角子。最后面团还有少部分,馅却没有了的时候,妈妈就直接把方块面团,实心的,一个一个放蒸笼上蒸,就是所谓的馒头。厨房里雾气腾腾,一家人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在列车上过年
张艺华

        1981年的春节,我是在新疆乌鲁木齐开往上海的列车上度过的。
        因为手头有许多事急需处理,本来我与家人说好了不回家过年的。但是经不住父亲连续几个电话催促加之政治处霍主任的命令,我不得不在除夕前一天赶火车。果然不出所料,卧票售完了。那时候列车还没有提速,坐火车一个单程就要三天四夜,坐到徐州准得腿肿。归心似箭,我也就顾不得许多了,拿着一张硬座票,急急忙忙地朝候车室跑去。十几分钟后,我登车一看,硬座的位置也统统被别人捷足先登了。唉,站就站着吧。我正在懊恼着,忽然有个熟悉的声音高声喊我:“张干事,到这边挤一挤吧!”我循声看去,隔着四排位置有个军人站立着正朝我招手。
        原来是徐州老乡、三连的连长万明达。我高兴地提着行李朝他那边走去。跟他坐一条凳子的是一位年纪约在三十岁上下的女子,她朝我微笑着点点头。万连长先向身边的女子介绍我,然后向我介绍那女子。其实,我已经看出他们的关系了。我伸过手与嫂子礼貌了一下,但是无意间看她腹部微微隆起,一下子楞在了那里。“哎,张干事怎么回事?挤一挤坐下来吗,干嘛还在练腿劲呀?”“这个……”我欲言又止。
       万连长想了想,忽然哈哈大笑起来,调侃地说:“你放心,她这个肚子还不至于这么经不住折腾,绝对是挤不破的。”一句话说得他的妻子脸红了。同时也逗得周边的乘客开怀大笑起来。我只好挨着万连长挤了过去。
       列车员不时地推着小车来卖花生、葵花籽、各种糕点和糖果。播音室的喇叭里,不停地播放着喜庆的歌曲。除夕夜到了,车厢里顿时热闹起来。那时,中央台还没有春节联欢晚会,但是我们车厢里先有了。首先是河南郑州的一位女士打了头炮,她自报奋勇地唱了一段豫剧《花木兰》选段。她声音甜美,在我听来简直就是藏身在民间的常香玉。“常香玉”唱完了,突然一指万连长的爱人喊道:
“欢迎军嫂给俺们来一段,大家要不要啊?”“要啊!欢迎军嫂来一段啊!”立刻,喊声一片,差点儿掀翻了车厢的顶盖。万连长轻轻地推了爱人一下,他爱人缓缓地站了起来。她唱地是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回》,当然一起唱的少不了她的夫君了。真人不露相,这对夫妻才艺也是十分了得,赢得了一阵热烈的掌声。下边,“常香玉”点到我了,我知道这是推脱不了的,干脆扯开喉咙唱了一段《骏马奔腾保边疆》,尽管自己感觉唱得一般,掌声倒也同样热烈。   
        几个列车乘务人员闻声赶来了,也加入了我们的联欢活动。经列车长特批,除夕夜我们一直闹到凌晨一点钟。
        列车进入甘肃境内不久,到了大年初一。早餐,列车上供应了水饺和汤圆,我将这两样都买了一份。用完餐,我已经没有了归心似箭的感觉。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有唱有跳,直到与万连长夫妇一起在徐州下车,我才恍然晓得漫长的旅程快要结束了。回首刚刚乘坐的车厢,我油然领悟出一种特别的亲情和家的温馨。

天寒情暖
许双林

老婆子
冰雪未融化
小心路滑
岁数不饶人了
来,让我搀你溜达
老头子
你手冻得像熟虾
哎,人老记性差
手衣都忘戴啦
来,让我用嘴给你哈哈
老婆子
太阳已西下
寒气渐渐大
千万不能着凉
来,穿上我的皮马甲
老头子
你喷嚏打几下
可能感冒啦
不逛了,回家
给你熬碗生姜茶
  
吃羊汤的故事
陆兴鹤

        北风呼呼,寒流滚滚,路人匆匆,气温降至入冬以来最低点,我浑身打起了寒颤。忙碌了一天回到家,儿子买回了一只“蔡阿水牌”羊腿和一副下水,真让我欣喜不已。妻子马上投入紧张“战斗”,一半烧红烧羊肉,一半烧羊汤。不多久,满屋香气扑鼻,羊肉“家宴”摆开了。我早已垂涎欲滴,喝了一碗浓浓的羊汤,又吃了几块肥肥的羊肉,顿时全身热乎乎的,头上冒起了汗,因为羊汤里有辣椒,葱蒜,加上羊汤本身温度高。这顿晚餐吃得美滋滋的,以至于这天夜里睡得也特别香。
       家人都知道我爱吃羊肉汤,吃羊肉汤胜过吃山珍海味,这是我平生的一大嗜好,只要天气一冷,我就会朝羊汤店跑,有时邀上几个朋友,花上几十元钱,喝上几杯小酒,边吃边聊,这种生活实在是一种享受。近年来,羊肉价格暴涨,连年翻番,光顾羊汤店的机会明显减少,不过十天半月不吃就会嘴馋,熬不住了就要去“奢侈”一下,我也总要问一问食堂和饭店,有没有羊汤?有了羊汤,别的什么都可以不吃了。在无锡县、锡山市时期,梅村还是隶属其下,“蔡阿水”羊汤羊肉颇有名气,每年我都要光顾羊汤店多次,每次去本意是想吃羊汤,可镇里客气总是安排吃“全羊”,从冷盘,热炒、羊汤到大菜,全是羊身上的东西,一
顿要数百元。吃羊汤羊肉能御寒暖身,滋润肌肤,增补营养,调节气血,说起我吃羊汤的嗜好,还是30年前在生产队务农时形成的。
    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我高中毕业后回到家乡当了农民。那时正值文革期间,生活清苦,经济贫穷,平日里很少吃到鱼肉荤腥,而生产队里的劳动日复一日,繁重艰苦,队里有位摸羊的高手老陆,买羊只要一摸肚子,就知道这羊合算不合算吃。所谓合算,就是羊肉吃完以后,卖了羊皮、羊油不用自己掏钱,有时还略有赚钱。那时生产队“大呼隆”作战,多个人少个人无关紧要,只要西北风一刮寒流一到,大伙儿就会叫老陆去买羊,买回来后由他宰杀烹调,工分照记,活儿大家分担。羊血、羊头、下水烧羊汤,一只羊能烧一大锅,家家户户可随便舀;羊腿红烧烧,羊肚烧白菜,羊肝烧大蒜,反正蔬菜是队里的不用买,这些丰盛的“羊宴”只有我们男劳力能享受,女的只能吃羊汤。一个冬天,队里这样的“聚餐”至少要搞七八次,吃掉几十只羊。每到“吃羊日”,大家干活特别来劲,又说又笑气氛活跃,相互间埋怨、争吵的没有了,达到了空前的融洽、团结。这样的“大吃大喝”,队里与个人几乎不用掏腰包。那时一只羊不过十多元,一张羊皮能卖到六七元,还有羊油、羊角能卖钱,吃羊肉比吃猪肉、牛肉合算多了。
        如今,农村加快了现代化建设,农民纷纷住进了商品房、公寓楼,羊圈、羊草难觅了,牧羊人改行了,羊肉市场萎缩了,“羊汤”也有些变味,一碗几十元。我深深怀念那“吃羊不用掏腰包”的日子,那日子值得回味,真好!

吃饭
郜 峰

    有谁不会吃饭?也不尽然。君不见由于吃饭“不当”,导致过胖或者过瘦。其实这还不是最重要的。
  宜兴老画家张志安曾告诉我,吃饭最可简单,五分钟就解决问题。但前提是必须回家一个人吃。他曾说,吃只馒头或面包,喝一杯水,不就完事了吗?完事后,可干自己喜欢干的事,譬如画画。那天我留在了饭桌上吃饭,发现一二位高头阔脸的“名士”在座,难免高谈阔论一番,所谈之言,过后悉数忘却,但一位斗方名士的嘴脸却久久难忘,碰到这样的萍水相逢者,只有为自己的感觉打嗝了。这样的饭局再丰盛,也吃不出个子丑寅卯来。还不如和二三契友,躲在小饭店里开怀畅饮为佳。此刻,回味起诚朴如老农的张老师那番话来,真实能嚼咀出个味儿来。其实碰到这种情况,即使喝下去的是正宗茅台也不如马尿。张老师讲的话很有道理,和不相识的人一起吃饭,浪费时间不说,更麻烦的是说话不太随意,而且还不能一吃就走,要注意节奏、礼节,不能太慢,也不能太快,还不能不讲话,讲话还必须有点“水平”,开玩笑不能太过。总而言之,请客吃饭,弊大于利。“吃饭”是要有点基本功的,许多朋友由于基本功失调,难免洋相出足,酒不会喝,话不会讲,美食不知如何品尝,浪费了大好光阴不说,还会被人骂作酒囊饭袋,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其实照我看来,该吃的还得吃,不该吃的不能乱吃,其分寸、尺度还得自己掌控才好。既要对得起胃,又要兼顾到性情,当然不能太浪费时间,因吃饭而耽误了工作学习是件很麻烦的事情。照次看来还不如回家一个人吃,或者老夫老妻一起相伴为好。
  其实吃饭,和父母在一起,最是得宜。既自在亲切,又适意安全。我们这个四五十岁的人,往往是跟父母同是那个贫穷的年代走过来的。吃东西,首先考虑节俭,同时兼顾营养、美味。童年时的食品最让人心驰神往。现在回想起来,当年的生活最重要的不是讨老婆、找工作、考大学,而是最为平常不过的“吃饭”这件事。天大的事,不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顿热乎饭。如果吃不好饭,那就什么都不能谈了,赶快为了下一顿努力奋斗。吃饭是最最实际的生活问题。革命加拚命,目的就是不能让全家人饿着。否则,这非但是没面子的事,而且让许多其它重要的实际问题解决不好。譬如找对象,你能饿着肚子去谈情说爱吗?中气不足,连一个“爱”字,也难说得出口。当你羞涩地想说这个字的时候,对方也许会幽默地将尔一军:“不是爱,是饿!”再譬如,找工作,面试的时候,领导看你脸黄肌瘦、营养不良,十有八九会问:“干得了重活、粗活吗?”年纪轻轻,还轮不到整天坐办公室哩!所以在那个计划经济的年代,年轻人努力加饭餐,是一种非常现实的事情,没有什么难为情不难为情的。家中的接班人,也是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为了保证他们吃好,父母可谓费尽了心机,连碗里的肉都要数好一共几块,如果有谁嘴馋,偷吃了一块,是会生气的。说不定那位正好在发育、必须多吃一块的,因被你这个还没到发育时候的嘴馋者沾了先,从而影响全家合计好了的健康成长计划。此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矣”,又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者矣”。最不幸的事情,往往最容易发生,偷吃肉的事件,从一个家庭问题可笑地演化成为当时一个普遍的社会性问题。这当然是一个题外的笑话。时代不同了,在经济发达地区,吃饭在物质层面上已不是一个主要问题。主要问题已转入精神层面。譬如吃饭,要看和谁的父母一起吃饭,和自己父母一起进餐,往往和婚姻对方的父母一起吃饭感觉是不一样的。情感和义务的法码各有倾斜,情有可愿。这里我侧重讲的是和自己的父母一起吃饭的好处。因为惯性起作用,多年之后,父母往往还会保留着过去的生活习惯,这要比看了多少本关于营养保健的书还管用。单说,五谷杂粮吧。现在的人都把它们当作营养食品来搭着吃,但在父母眼里本该如此。饭窝里多放两块山芋或南瓜,过去不就是这样吃的吗?饭烧得不够,再下点面条,桌上放一点毛芋头或馒头,随意取食,各取所需。过去称之为“穷应付”,现在则可能被年纪轻一点的人视作“讲究营养搭配”。父母因为延续了这种被“逼出来”的过日子方式,得到了“食补”,减少吃了“药补”,保养了胃,延长了寿命。这不正是子女们也希望得到的结果?而且和父母在一起吃饭,还可聊过去的生活,自己也能回忆起童年欢娱的时光,从而得到灵魂世界的漫游。这样即便喝的是白开水,也会如饮甘霖,如沐春风。
  有智者言,要和老婆孩子在一起吃饭,切莫到外面瞎应酬。说老实话,如果是双职工家庭,全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充裕,而恰恰是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在一起的时间段里,一生加起来,要算是吃饭的时间最长。一张饭桌是全家人共同的“活动中心”,虽说吃饭的时候要少说话,多吃饭菜,否则不利于胃部消化,但不等于不说话。有时候三言二语,往往能缓解气氛,促进胃液的分泌,调动起味蕾快感,进而促进家居生活的和谐。不同种族、不同语言、不同知识层面、不同年龄大小……生活中有这么多的不同,但一旦围坐在一起吃饭,面对美味佳肴,面对饥饿难耐,什么都不用说了,此刻胃肠和牙齿、舌头最有发言权。吃饭就是人类的共同语言。以此施之于家庭这个社会细胞,往往是利大于弊。
  做生意的人,没有办法,必须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当然也包括吃饭在内;当官的人,也没办法,必须和自己的长官、同僚一起吃个饭,起到融洽关系、加深感情。有时候,吃饭真的是一件比较无奈的事情,中国人爱面子,吃请成了一件很平常又不能忽视的事情,为了生存,应酬在所难免。但是除此之外,吃饭也可以是一件非常风趣和美的事。譬如请往日的恩师、发小、同桌、战友,吃个饭,不带浓重的功利色彩,负担最小。这样的饭局,不请自到,也是值得,并不难为情。再譬如,匠人、文人等等各色人群圈子,切磋技艺、交流经验,二三知已,相约吃饭,也不失人生一乐。何妨大块吃肉,大碗喝酒,高谈阔论,海阔天空;不会因争风吃醋、明争暗斗而大倒胃口,索然扫兴。吃罢之后,作鸟兽散状,各干各的营生去了,倒有十分的古意,十二分的春色。但是不管如何,切莫有是非之争,口舌之辩,否则非但伤胃,也会伤了双方的感情,大煞眼前的风景,枉顾了一桌好酒好菜。这真是:话不投机三句多,这样的饭局还是借故不赴的为好。用不着且听下回分解。吃饭就是吃饭,要办事到办公室去。
  生活的甜酸苦辣全在一顿饭菜里藏着玄机。稻梁之谋天经地义,取之有道,行之有方,食和以德,是为正着。是为记,岁在壬辰暑中。

1月25日
新年,你好
周广玲

  迎着纷纷扬扬的雪花,倾听冬的声音,有一种动人的旋律,是那样亲切,敲击在我们的心里,那是新年的音符,新年的脚步在向我们走来。新的一年,是全新的,翻过逝去的一页,便是一个闪亮的日子。
  新年是过去一年的终点。过去的三百六十五个日子里,尽管有着曲折和磨难,但我们奋斗过,努力过,进取过,再多的坎坷和挫折终也走到了终点。新年,是新的一年的开始,万象更新,总结过去,积累经验,畅想未来。背起行囊,我们重新出发,新年充满着希望和憧憬,让我们期待着美好。
  新年总是在一年最冷的季节里到来,真诚的问候,真切的友谊,却总能够温暖我们的心房。新年来了,春天就在眼前。新的一年,开启新的梦想,新的起程,承载着新的希望,等待我们去抒写,“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新的一年,有着太多的愿望等待我们实现,也有太多的梦想在心底完成。新的一年,是号角,是源泉,是动力,给我们增添信心,注入力量,铸造信念,让我们有着一个好的开头。
  新年,你好!我们坚定前进的步伐,踏着365个节拍,抛掉忧愁,抖落疲惫,带着喜悦和祝福,举起有力的臂膀,敲响新年的钟声。那浑厚的钟声,送走了昨天的星辰,清脆的爆竹,宣告了一个崭新的年轮。新年里的缤纷祝福,在新年的钟声里,会盛开一朵朵美好的花儿,送给您丰硕和芬芳。
  翻开新年的第一页,把美好的祝福注进崭新的日子,我们前进的步伐会更加的铿锵,更加的有力。新年的到来,让我们向未来献出最虔诚的祈祷。新年,你好,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我们会尽情欢唱,那是生命中最美的交响曲,那是迎接新年的兴奋和惊喜。
  你好,新年!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花开花落,只要我们从容的面对生活,用心做好每一件事,新年里的每一天都会怒放幸福。你好,新年!祝福新年的每一个人都心想事成,祝福每一个人的新年都幸福美满。祝福人们平平安安,有一个安康的新年。
  新年新的起点,向着那轮冉冉升起崭新的红日,让我们放飞心中的美好,以奔跑的姿式,以快乐的姿态,迎接新年,把所有的情愫凝聚成一声真诚的问候:新年,你好!

1月24日
冬夜问酒
 陈宇辉

  流花春城乱云飞,帘卷西风鸥鹭归。
  拼却意气图一醉,乡思如酒泪盈杯。

姐姐的温暖
徐祯霞

  姐姐去了云南,已经两年,两年的时间,与姐姐的交流只有电话。姐姐在不忙的时候,会打来电话问候我一声,我在想姐姐的时候,也给她打个电话,说说我的快乐与烦恼,在那样的时刻,亲情总会茵蕴着我的心,让我的心里充满了柔情与温暖,这便是亲情给予我最大的快乐与幸福。
  节日的时候,姐姐纵然再忙,都会抽出时间来给我打一个电话,这是让我最感动的。因为这一个电话,在这样的一个日子里,无论我在哪里,无论我和什么人在一起,无论我过着怎样孤单的节日,我都会幸福开心无比;因为这一整天有姐姐的问候陪伴着我,有姐姐的惦记陪伴着我,有姐姐的爱和亲情温暖着我。在云南,在那个和我隔着千山万水的地方,我的姐姐,我唯一的姐姐她从来不曾忘记过我。
  在这个冬日的夜晚,我突然很想姐姐。我凝视着窗外的天空,虽然此时,天空没有月亮,夜幕沉沉,灰暗暗一片,我一个人独自坐在电脑前,在用键盘敲击着我对姐姐的遥想与思念。楼下,车声一片,置身于喧闹的街市,却冲不淡我对姐姐的思念,虽然天空没有月亮,但是我总觉得在我的心中有一轮明亮的月亮,照着我,也照着姐姐。我是这么感觉的,我想姐姐也一定是这么感觉的。
  在这片明亮的月光下,我想起了姐姐的种种……
  父亲和母亲去世后,姐姐便成了我最亲的人。我是一个有点书呆子气的人,对于生活,我远不及姐姐。姐姐做得一手好茶饭,每每改善了伙食,总要叫我们一家人去。好吃的好喝的让着我们,她则在一旁,幸福地看着我吃。那神情,像极了母亲。我的儿子,是她唯一的姨侄,也是她最心痛的晚辈,家里有什么好吃的好喝的都要将儿子叫去,若是儿子不在家,就定要给他留上一份。姐姐心痛儿子,姐姐的一家人都将儿子当作掌心里的宝。内敛的儿子,每每见到姐姐,总会表现出与一般人不一样的欢喜与亲热,而这种欢喜与亲热,是发自儿子内心的真情流露。这时的我,由衷地感到,真情是可以互换的,姐姐对儿子真挚的爱,让儿子依恋和快乐,而这一切,都是亲情赐予的。
  在很多的年节里,我们都是在姐姐家里度过的。因为姐姐,让我们兄弟姐妹常常觉得父亲依然还在,母亲依然还在;因为姐姐,我们这个家始终没有散,我们愿意往一块聚,我们有亲情在召唤,我们依然还有温馨香淳的家宴;因为有姐姐,所有的恩怨都可以化小;因为有姐姐,所有的矛盾都可以烟消云散,姐姐是一个肯付出的人,也是一个吃得亏的人,在姐姐的大度与包容下,没有人觉得还有必要再去计较什么,一切又都似乎可以不在意下。
  每年我的生日,就算所有的人都忘记了,姐姐却从不曾忘记,她总会亲手为我做上一顿可口的饭菜,为我说上一句生日快乐,而就是这一句生日快乐,让我幸福和愉悦好多日子,以至让我更加珍惜生命更加珍爱生活。就算她在云南,远在千里之外,在那样忙碌的日子里,她也依然会记着我的生日,这让我意外并惊喜着。当电话传来,那一声生日祝福,让我长久地快乐并感动着。姐姐说,她与我离得远,不能为我亲自过生日,回来了再给我补,这世间还有什么话语比这更让我值得铭记与珍惜?
  而今,姐姐远赴了云南,令我和我的兄弟们总觉得生活中少了什么,或许少的是那种亲情的维系,也或许是少了姐姐甜美的笑声,也或许是少了姐姐淳香的饭菜。总之,姐姐不在,让我们的心中无端地空出了一大块,我们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说起姐姐,念叨起姐姐,谈起姐姐在家的种种时光。
  要过年了,我想起了姐姐,在和她的通话中,她说过年会回老家,她想念家中的我们,她要回来和我们一起过一个快快乐乐的新年。听到这话,顿时冬日不再严寒,我掰着指头数日子,快了,和姐姐相见的日子就要到了,我在盼望中喜悦跳上了眉梢……

1月21日
过年的大餐是亲情
北  乔

  小时候,盼过年,是眼巴巴地等年夜饭,那是一年之中最丰盛的一顿,可以美美地解馋;盼着放鞭炮烟花,盼着那红包里的压岁钱。时代不同了,我们对过年有了许多不一样的理解,不同年龄的人对过年也有不同的期盼。不过,过年的程式和内容没有多大变化,年味还是那年味,或浓或淡,可个中的味儿其实没变。
  年夜饭,是过年最隆重的仪式。如果吃不上年夜饭,这年根本就没算过。在外的游子,总是想尽办法往家赶,再怎么晚,只要能和一家人一道坐在年夜饭的桌上,心里就踏实了,幸福就成了年味中最鲜亮的色彩。许多时候,我们与其说是回家过年,还不如说是回家吃年夜饭。
  为了准备年夜饭,大多数人家会提前十来天就开始准备,看起来是准备菜品,其实是在准备心情。父母们手里忙的是菜,嘴里却在说,谁谁爱吃什么,谁谁几时能到家。人们很在意年夜饭要上什么菜喝什么酒,可骨子里真正看重的却是一家人可以其乐融融围坐在一起。
  在等候中准备年夜饭,是美好的。一家人一起做年夜饭,是幸福的。有摘菜洗菜的,有掌勺的,有来来回回拿这递那的,这不是忙,而是热闹,边做年夜饭边唠家常,荡漾的是心情。几个小孩子时而在大人们间窜过来跑过去,时而做游戏打打闹闹。亲情是年夜饭最浓醇的一份大菜。
  没有亲情,年夜饭只是一顿普通的饭。再丰盛的饭菜,也只是饭菜。现在生活好了,年夜饭的饭菜平常总是吃过的。可因为亲情成为饭菜的精灵之后,这顿饭才是年夜饭,年夜饭自然就成为过年最隆重的仪式。一家人坐下来,酒也好,饮料也罢,这不重要,家里当家的先说话,长幼有序,各人都要说几句。小孩子稚嫩的话语,可能辞不达意,可能错话不断,却是最出彩的。辈分得到最清晰的体现,一切都是亲情的酵发。这时候,也是一家人最团聚的时候。人们会谈到年夜饭吃了什么,可更多是会说多少人一起吃的年夜饭,人越多越全,幸福感越饱满。尤其是老年人,如果全家都在一起吃年夜饭了,他们会觉得这年过得真好。要是有几个孩子没能回来吃年夜饭,这年别的方面过得再好,他们也认为这年没过好。
  大年初一,晚辈要向长辈拜年。送出的和拿到的是压岁钱,可含在里面的却是浓浓的亲情。长辈就是长辈,晚辈就是晚辈,这时候是不会乱的,也不能乱的。我们家拜年是很讲究的。大年初一早上,最先起床的,是最小的。孙子孙女起床后到父母床前拜年,然后父母再起床到爷爷奶奶床前拜年。这一天,是爷爷奶奶起床最晚的一次。所有人都向他们拜过年了,他们才会起床。拜年的过程,就是家庭成员间以亲情为脉,相互传递情感,厘清关系的过程。有些家庭的拜年很神圣,有些家庭的拜年比较随意,但这并不影响拜年成为过年中最神圣的仪式。工作再忙,路途再遥远,都要想尽办法回家过年,哪怕吃了年夜饭,拜完年就走,这年也是过了。实在来不及赶上吃年夜饭,能赶上拜年也勉强过得去。
  过年,其实是一年一次的亲情聚会,是享受亲情的滋润,感受亲情的温暖。亲情是过年真正的主角,过年是亲情的盛宴。因为亲情,我们要回家过年;因为过年,我们的亲情得以浓郁绵延。

我要回家过春节
宋伯航

  每逢佳节倍思亲,蛇年春节将到,我已外出打工两年没有回家,浓浓的思乡之情萦绕心头,今年新春佳节决定与父母团圆。
  在两年前,我大学毕业,只身一人来到这座繁华的城市找工作。离开家乡那天,是父母用卖400斤小麦的钱给我买的车票、备好必用的生活物品。我带着无限期盼和希望,想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融入一个发达而陌生的都市,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回想当年找工作的辛苦,令人煎熬而难忘。初来乍到陌生城市,我在市区一家小旅馆暂住,每天外出一门心思地求职,找了很多家工厂、公司,对方的回答,不是人员已满,就是效益不景气眼下不缺人手。过了六七天,我看照此下去找工作无望,于是,又开始跑职业中介所、劳务市场,用了一个礼拜不停奔波找工作,也许是上帝眷顾,我被一家主人聘为家庭教师,每月1100元工资。
  家教是我人生的第一份工作,我主要辅导他们上高三的孩子的数学、英语和语文课程。每天有六个小时的家教时间,礼拜天有超过八小时的工作,但不是很累。这家主人对我很好,包管我的生活,让我感到这座城市的友好。将近一年下来,他们的儿子高考考上了北京一所名牌大学,这就意味着我要失业。
  失去头份职业的滋味令我难受而感激,好在这家主人通过关系把我介绍给一家电子公司。公司不大,只有上百号工人,每天上班超过八小时,没有星期天,除每月1100元基本工资外,其他按件计算,多劳多酬。虽是辛苦点,能挣1600元工资,比起待在农村下地干活的同龄人,也算是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这才让我感到一丝宽慰。
  在这家公司一干就是两年。由于我来自农村,老实本分,吃苦耐劳,工作卖力,上进好学,经理慢慢看重我。如今,我被经理提拔为销售科科长,位置虽小,但公司给了我施展能力的机会,这座城市给了我融入的机缘。
  前些天,父母一直打电话问我,还不回家过春节吗?我坚定地回答:回去。两年过去,我没有在父母身边,没有孝敬过老人一天,心里一直觉得亏欠,总有一种负疚感。
  我向公司提出回家过春节,经理马上批准。买好回家的车票,归心似箭。那遥远的生养我的农村,本是我最熟悉的地方,而眼下却是如此陌生。两年没有回去,习惯了这里的都市生活,乍一离开总有些眷恋和不舍,但让我无法割舍的农村,不管离开多久,那里始终是我心灵栖息的家园。

辞旧迎新之思
寇宝昌

  新与旧是相对的,毋有旧,安有新?但凡新者却总能给人以希望,给人以憧憬,让人欲有重新振作、力惩旧弊、奋发有为的感觉。每到新旧交替之时,总能闻见有人立志,有人扬誓;有人新树目标,有人痛下决心。见当时之意气,观当时之情形,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百二秦关终属楚,三千越甲可吞吴”之势,亦足以令观者心潮澎湃,感慨系之。
  然静思之,又有几人能履践乎?我们既不至在后悔中否定自己,又常常缺乏深刻自省的勇气、奋然前行的力量,以至心有余而力不足,几番考验之后便疲态顿显,败下阵来。新起色,新面貌,说来容易,做到何难?“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一曝十寒者多,持之以恒者少。也许只有经历过痛彻骨髓的失败者,才会幡然醒悟到“新”对于人生的意义。可于彼时,过往的“新”都已成“旧”,只有未来的“新”尚可把握,人生岂不是丧失了诸多实现价值的可能性吗?
  青少年时期,我们常常缺乏对时间的敬畏感和敏锐感,坚信人生尚有许多时间足供挥霍。所以对于“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之类的诗句难有深刻的感触,但时间不会因我们的懵懂和无知而停止前行的脚步。
  辞旧者,已往尚可谏;迎新者,来者犹可追。切勿把我们今年迎新时立下的美好愿望变成明年辞旧时尚未实现的遗憾啊!

大舅
 王建成

  瘦小的个子,一身苏北老式对襟夹袄裤,一天到晚嘴上噙个烟袋,无论是站着坐着都是低着头,似乎有想不完的心事,只是时有几声咳嗽让人感到他的存在,这就是我的大舅。
  小时候我常听母亲说起大舅,但在我印象中只见过大舅两次。
  第一次是1976年10月,我高中毕业后在家没事,父亲刚好要去江苏出差,顺便把我带回老家去“认认亲”。父亲早年当兵在福建,转业后和母亲定居在福建几十年。只是1960年我1岁时在母亲的襁褓中回了一趟老家,连一点印象也没有。这次跟父亲回到江苏淮安复兴镇田桥村母亲的老家时,见到在厅堂中正襟危坐的大舅。他模样与母亲很相似,使我对他有一种本能的亲切感,但他却一脸严肃没有笑容。嘴上噙个烟袋,只是微微地点点头,与父亲寒喧了几句,就被连连的咳嗽找断。倒是舅母热情周到,忙着打水和烧饭。我们当晚住下,第二天我们就赶往父亲家宋集乡园艺场去了。
  第二次是1977年初大舅从老家来,看到我只说了一句:“这是成子!”就一阵咳嗽。那次在我家住了10多天,每晚大舅都剧烈咳嗽,母亲会爬起来几次问:“你咳得这么厉害,明天找个医师看一下吧!”他说:“老毛病了,看了也没用!”母亲托人到外地给捎件短式灰色棉大衣,那时市场好一点,花钱不要布票就可以买到。当时我们穿的是自做的土棉衣,家里不宽裕,母亲却花那么多钱给大舅买那时新的短大衣,我心里还有点嘀咕。可是真到大舅走,去买的人出差还没回来,母亲只好带着内疚和遗撼送走了大舅。那件棉大衣买回来搁了一段,母亲就让我穿了。当时,我觉得没什么,穿了到处走,心里有一种时新的满足。
  可以说,在我印象中对大舅没有什么特别的好感,总觉得他冷漠、严肃,没有亲近感。直到1989年5月,母亲生病瘫痪在床,躺在那里对我说了许多大舅的往事,才让我改变了看法。
  母亲兄弟姐妹8人,母亲排行第8,大舅排第5,大母亲7岁。父母死得早,母亲1岁时父亲就走了,8岁时母亲又去世,那时大舅才15岁。解放前苏北是个著名的穷地方,几个没爹没娘的孩子生存是多么不易。几个姐姐为了活命早早出嫁,家中剩下最大的就是大舅,下面1个弟弟,2个妹妹要靠他养。弟妹们小,不懂事,都不知怎么帮哥哥。好在大舅人勤劳聪明,有头脑,会算计过日子,自小跟人家学了点文化,还学会了打算盘。平时种地,闲时帮人写信、算帐,村里人什么事也爱找他拿个主意,在村里也算是个“能人”。他含辛茹苦地一年年把弟妹拉扯大,自己也娶了媳妇,生了儿女。也许是长年生活的困苦和家庭的负担,让他过早地成熟,没有同龄人那么开朗,永远是那么严肃和愁苦。只是偶尔会讲几个小笑话让人发笑,他自己却不笑,我想大舅的内心世界同样也如常人一样丰富。
  母亲说,大舅一生最不容易,苏北年年灾情多收成少,几个孩子怎么活,担子都在他身上。母亲去后邻居怕我母亲小养不活,提议将她送人,可作为“家长”的大舅怎么也不肯。穷苦岁月中的孩子相依为命的亲情,任谁也不能割舍。灾年的时候,他带弟妹到人家地里拣蕃薯叶、豆子、玉米须子,上树去捋榆树叶子,回来煮了充饥。特别是苏北的冬天奇冷,肚里没食,家里没有烟火,几个孩子穿得都是破烂单衣和麻衣棉絮。大舅每次外出打工就把自己身上的一件父亲的破棉衣脱下给最小的我母亲穿,他说我做工出汗不冷,母亲说大舅长年咳嗽老病根就是那时种下的。到了解放后,虽然日子好了,有饭吃,冬天有棉衣穿了,但大舅的病却一直没有好。
  1953年17岁的母亲随四姨到福建,认识了在这里当兵同是江苏淮安老家的父亲,后随父亲转业在闽北光泽县安下家来。生活好了,母亲很怀念大舅,每年冬天都掂记,也买了些药寄回去。
  听了母亲的一番话,我泪水泱泱,我似乎了解了大舅,似乎了解了母亲执意为大舅买件棉大衣的心情。我仿佛看到数九寒天中几个衣不遮体的孩子在破壁的房中瑟瑟发抖,哥哥脱下身上棉衣裹在最小的妹妹身上。我心里一阵内疚和惭愧。当时恨不得脱下这棉大衣给大舅捎去。我那时想,将来一定亲自买件棉大衣给大舅,了结母亲一生的心愿,可是没等我买,表哥来信说大舅因为听我母亲生病,执意要来看,可他的肺癌已到了晚期,不到一个月就去世了,终年才61岁,让我留下了无限的遗撼和内疚。

雪中童心
王举芳

  看新闻联播,北方多地降雪。女儿问我:我们这里什么时候下雪呢?呵,我只能无奈地笑笑,说:谁知道呢?
  清早起来,听到窗外有窸窸嗦嗦的声音,贴近窗户一看:雪!真的下雪了!地上已铺了白白的一层。
  我赶紧叫醒女儿,告诉她雪来了,她飞奔到窗前,高兴地跳了起来。
  “走,我们去和雪约会!”女儿挽起我的胳膊,走进了纷纷扬扬的雪中。
  “我们把芊芊(我的小侄女)叫来吧,咱们一起堆雪人。”孩子总是愿意分享快乐。
  小侄女欢快地在雪中跑着,而雪,仿佛感染了孩子们的快乐,忘记了潇洒的舞步,飘得慢慢小了下来。
  “姑姑,你说雪花像什么?”
  “像什么?我不知道呢?你说。”我望着小侄女,她的两个小辫子上挂着洁白的雪花。
  “像糖,甜甜的。”小侄女甜美的笑着。“为什么像糖呢?你看多像盐啊,白白的颗粒。”我指着草丛中的雪粒说。
  “雪肯定是甜的,要不,草儿们不会喜欢的。如果雪像盐一样咸,草儿们喝了会咳嗽的,就没有力气把春天带来了,不信,你尝尝,真甜啊。花儿、草儿、大树喝了甜甜的雪水,很快就会发芽开花,春天喜欢漂亮,她就会快点来的。”小侄女表情庄重地说。
  “姑姑,我们把雪盖在小草身上好吗?”
  “为什么?”
  “因为它们也需要爱啊。”我蹲下身子,轻轻地把雪盖在小草上,小侄女开心地笑了。我仿佛听到一粒种子醒了,快乐的歌声追着太阳飞扬,飞扬,飘满了空气。
  和孩子在一起,一切都铺上了一层新鲜的光辉:阴沉天空下的风景变成了迷人的仙境,雪花变成了蜜糖般的冰淇淋,就连那些枯萎的小草,眼神里都透着欢快。
  和孩子在一起,世界如此真实,并充满了爱。

读书过年
张宏宇

  每逢过年,除了包饺子,吃年夜饭,看文艺晚会,便会邀朋会友聚在一起应酬,热闹过后便越发感到过年枯燥无味了。现如今,很多人都在提倡文化过年,让节日充满着文化气息,读书过年不失是一种最好的选择。
  平素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去读书,于是便想利用春节放假的机会,去书店挑选几本喜欢爱的书沉醉其中,细细品味。每逢过节,我总爱买几本,算作给自己的礼物,既然有书,就会迫不急待地去读,节日浓浓的气氛里,在闹中求静,捧一卷书页,放飞思想,是喧器之中难得地享受。过年时,大家都在忙年,能够一个人静静地卧在书房,听着窗外不绝于耳的阵阵鞭炮声,不为所动,沉浸于书和梦幻中,心慢慢会收拢起浮华,让自己沉静下来,远离尘世的燥动,不失为一种修身养性之举。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节大好的时光,更须惜光阴,勤读书。在新年里读书,更有一种新意。静心读点书,那味儿比酒浓,坐拥书卷之中,左揽右抱,情味浓烈,意境深厚,读书之乐,其乐无穷。读书无形之中平添了几份努力和勤恳。读书也的确是一种很好的休闲,从阅读的乐趣中放松自己,使自己豁然开朗,让生活具有了一种情调。
  读书过年,实在是味道极好的事情。别人在忙忙碌碌,我却安安静静,打开书本,观古今于须臾,蹒跚于洋洋洒洒的文字中,好不惬意和舒畅。与那一行文字对话,增添了信心和力量,也增添了几许闲情和雅致。平淡从容,淡雅旷达的人生,还得走进书的熔炉冶炼。读书是快乐的,读书可以教会我们很多的东西,并给与我们生活的启迪和思考。读书的享受,在于好书的醍醐灌顶,通体舒泰,使人觉得是一种生命之缘。读书过年,更能在书卷的享受中得到快感。
  新年自读书始,应该是一个好的开端。读书过年,书香伴着浓浓的年味,让你对年充满着美好和向往。读书过年,让生活有了新的味道。

我的汤圆情结
季  川

  我一向喜欢吃黏食,特别是汤圆,又嫩又滑,吃起来爽极了,这么多年都没有厌倦过。
  汤圆是我国代表小吃之一,历史十分悠久。据传,汤圆起于宋朝。当时各地兴起吃一种新奇的食品,即用各种果饵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味。
  台湾民谣《卖汤圆》唱得好:“卖汤圆,卖汤圆,小二哥的汤圆是圆又圆,一碗汤圆满又满,三毛钱呀买一碗”。可以想见,这小二哥的汤圆就是一个品牌,价廉物美的小吃啊,不愁吃客自己不上门啊。
  记得上高中时,学校门口的早点摊上,摊主六点就生炉子煮汤圆了。我每天早上都是第一个食客。汤圆是五毛钱一碗,不多不少正好十个,填饱肚子很划算。每次稍等片刻,老板娘就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吃汤圆注意不能一口吞下,否则烫着你的胃谁也救不了。你吃时要先咬个口子,再慢慢把馅中的芝麻咀嚼,顿时满口就是芝麻香味了。
  关于汤圆的故事和传说很多,我最喜欢的就是白蛇成仙的那一段了。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化成一位卖汤圆的老翁于西湖中的断桥上叫卖。这时许仙恰巧走过便要了一碗,结果一不小心,将一个汤圆滚落掉于断桥下,正好被白蛇吞了,化而为人名叫白素贞,与许仙结为夫妇。原来,白蛇修炼了千年,只是为了等这一回,等这个神奇的汤圆,简直是太浪漫太美好啦!
  结婚后,没想到妻子也喜欢吃汤圆。有时候我们嘴馋了,就弄来糯米粉,黑芝麻和红糖。妻子先把米粉一顿揉搓,再用小擀面杖将面段擀成一个个扁圆状。我将事先炒熟的黑芝麻用小勺放进面心,卷起,在掌心轻搓几下,一个个圆滚滚的汤圆就大功告成了。煮汤圆是有讲究的,应该先待锅里的清水煮沸,再将汤圆放入,三分钟汤圆就会浮起,这时可以添加少许凉水,并用勺背不停拨动,以防黏锅。该起锅了就起锅,连汤圆带汤舀入碗中,加少许红糖,撒上葱花点点。吃时,包你打嘴巴子也不肯松开嘴啊。
  冬至吃汤圆,在我们江南一带尤为盛行。古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到了元宵节,吃汤圆已经成了大家最乐意的事情了。花好月圆人团圆,吃了汤圆,甜甜蜜蜜,团团圆圆。可见汤圆早已成了我们祈福和憧憬美好未来的见证了。
  我爱汤圆,我知道这是岁月馈赠的蜜丸,也是生活中不能或缺的美好祝愿。

宋代的年
周广玲

  过年习俗,是珍贵的民俗文化。宋朝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中国人的春节习俗很多都始于宋朝,宋代的年有着浓郁的节日气氛。
  宋代过年吃饺子,宋朝称饺子为“角子”,“角子”为饺子一词的词源。饺子是寄托人们美好愿望的吉祥物。古书记载,早在公元5世纪,已盛行吃饺子,文献说饺子“形如偃月,天下通食”。当时的饺子是连汤一块儿吃的,叫做“馄饨”,至今仍有此种吃法。
  宋人过年都要饮屠苏酒,这种风俗在宋代很盛行。屠苏是一种草名,也有人说,屠苏是古代的一种房屋,因为在这种房子里酿的酒,所以称为屠苏酒。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的,其配方为大黄、白术、桂枝、花椒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过年饮屠苏酒正好相反,却是从最年少的饮起的。
  宋代已普遍开始用纸包火药做成爆竹。除夕、春节放爆竹之俗便逐渐盛行,宋代的除夕夜,爆竹之声通宵不绝。《东京梦华录》说:“是夜,禁中爆竹山呼,闻声于外。”宫廷高院深墙内燃放爆竹的声音,传到了宫外。宫外大街小巷都有人竞相燃放爆竹。据载,宋朝的爆竹品种不下百余种,有单响、双响、连响。其中,飞上天空才爆响的二踢脚爆竹,包含了现代火箭技术的基本原理,令人惊叹。王安石《元日》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可以算是过年最具特色的民俗事项之一了。
  除夕之夜,人们要守岁,宋人席振起《守岁诗》写到:“相邀守岁阿咸家,蜡炬传红映碧纱。三十六岁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宋代农历正月初一,三更过后、五更来临之时,爆竹便响彻天空,便开始了拜天地、祭祖先、互相拜年的活动。同僚亲朋之间拜年互贺新春更是免不了的,有趣的是,在宋代,一些达官贵人因为亲戚朋友太多,时间不够,本人不能亲自前往,就让仆人拿着自己的名片去别人家,也算是拜年了。周煇《清波杂志》载:“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佣仆持名刺代往。”
  古人过年大抵与今天的人相似,全家团聚,饮酒,吃饺子,放鞭炮,拜年。只是宋代年的内容更丰富,有民间表演、放烟火、赏灯等许多娱乐活动,热闹非凡。而现在我们过节,除了吃喝外,更多的是一家人围着电视看节目。宋代的年,繁华多彩,而今的新年,却更加的红红火火。

温馨腊八香
钟芳

  “令节清晨煮粥忙,炊烟风散万家香”。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节,这一天,几乎家家都要吃腊八粥,芳甜的粥香飘在亘古悠长的民俗里,煮粥、吃粥,消灾祈福,喜迎新年。
  儿时的记忆中,一进腊月,便闻到浓浓的年味了,母亲此时也常会在我们的耳边念叨:“腊八快来了,又要给你们兄妹煮一锅香甜可口的腊八粥喝了……”
  每到腊八这天,母亲总是天刚蒙蒙亮,就起床开始忙碌,做腊八粥。母亲说“腊八、腊八”就是在配料时要凑齐八样五谷杂粮混合做,在天寒地冻的时节全家人吃上这样一碗象征吉祥美满而又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暖身,又有营养。
  熬粥是个慢功夫的细活,母亲是个性子很好的人。她先把不易煮烂的红豆、绿豆、花生、莲子下锅,用大火煨煮,待它们开花笑了,再加入糯米、小米、栗子、青菜。粥沸腾后改为小火,不急不躁耐心地熬着。听着锅内咕嘟咕嘟欢快歌唱,孩提时的我总感到心里一片暖意融融,袅袅的粥香在氤氲的蒸汽中愈加浓郁,时常馋得我无心写作业、无心玩耍,只是傻乎乎等着那香喷喷的粥出锅。
  刚出锅的腊八粥热气腾腾、粒粒晶莹、香气四溢。颜色温暖多彩,红的是红豆、花生;黄的是小米、栗子;白的是糯米、莲子;绿的是绿豆、青菜;红白黄绿交相浸染、相得益彰,未尝其味,色已夺人。性急的我顾不得烫,赶紧舀上一碗,呼噜呼噜地大口吃着,常常喝得小脸通红,肚皮溜圆。母亲见状,一脸慈祥地笑着说:“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过去只有在腊八时才能吃到的腊八粥,现在几乎想什么时候吃都能吃到,平常超市里也有许多配好了原料的腊八粥卖,还有不同以往、花样繁多加入银杏、荔枝、松子等之类的高档果品的所谓“细腊八”。但我总觉得这些腊八粥与母亲的腊八粥比起来有着天壤之别。我知道,那是母亲浓浓的爱,融化在里面,很粘稠,很幸福,很绵长。

冬夜怀乡
郭雪强

这个夜晚,雪在无声降落
  试图埋没偶尔的一两声犬吠
  却不小心盖住了整个村庄的颜色
  月光不在
  我看见院子里的白
  白得叫人心里一静眼前一亮
  回到屋里
  闻见炉火灶上传来的阵阵香味
  看见铝壶嘴里钻出的袅袅白气
  来串门的大伯在昏黄的灯光里
  跟父亲在一起
  两幅朴实的面孔像油画般诗意
  时间就像一个人受了刺激
  怔住了
  我喜欢上这漫长的冬夜
  冷着也暖着
  在倾听中不知不觉地睡去


发表于 2013-1-26 14:07:12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贺各位。欣赏美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31 09:47:54 | 显示全部楼层
1月31日淮安区报副刊

别让亲情歇年假
淡然涵凝


  我去楼下的便利店买东西,便和小老板闲聊。我兴致勃勃地问他,是不是过年要回老家啊?小老板说:“唉,不回。家太远啦,路上人多,车上也拥挤。再说了,买票也不好买。你不知道车上那人多的太遭罪啦。”我叹口气:“是啊,过年是不好买车票,人多也受罪。是不是准备过年后再回去啊?”小老板手里拿着一块抹布,擦拭着酒的包装,说:“过年后,也不回,花那么多钱,回去一趟来回路费都上千了。再说了,女儿还要上学呢。”我惊奇地问:“家里还有父母吧,那你们不回去,老人过年多冷清啊?”小老板说:“那没办法。我这回去一趟,得少卖多少瓶酒啊?”
  我眼前突然出现一个画面:一对老人站在窗口向外焦急眺望的身影,还有两位老人孤独地守着一桌子菜,而屋外是劈劈啪啦的鞭炮声。我的心,立时被同情和不忍塞满了。
  于是,我问小老板:“如果你女儿在外地上大学了,寒暑假都不回家,你们想孩子吗?”
  小老板说:“那怎么不想啊,几天不见都想。”说着说着,他抬头看了我一眼,突然就明白了我的意思,脸上的表情就有些尴尬。
  我接着说:“是啊,那你就能体会你父母的心情了吧。我们当了父母都那么爱自己的孩子,可是,也要别疏远父母啊。”
  小老板怔了下,又嘀咕着:“那没办法,人都这样啊,一代传一代的。”但,那语气显然有些底气不足了。
  我心里有些不舒服。不知道他是否会改变主意,克服一切困难回家看看父母。也许这个小老板不回家探望父母,的确有很多理由。父母一天天年岁大了,他们还有多少日子能享受儿孙缠绕的亲情呢?何况还是两城分离的生活?难道,忍心让父母一年的盼望落空成失落和孤单吗?
  春节假日,是劳动了一年的人们休息的日子,可是,人休息了,亲情不能歇息啊。不正是浓浓而温馨的亲情,支撑着人们一步步地奔跑在生活的岁月长河中吗?再苦再累,面对家人团圆亲情缠绕的时候,不都就烟消云散了吗?
  有一首歌不是如此而唱吗:“常回家看看,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

金蛇狂舞迎新春
徐祯霞


  在时光的轨道里,巨龙迈着刚健的脚步翩然离去,一条金蛇,通体泛着金色的光茫,姿态昂扬欣欣然狂舞着一路奔来,于是旧的一年划上了句号,新的一年在岁月的更迭中悄然开启。
  过去的一年,好也罢,坏也罢,成功也罢,失败也罢,收获也罢,遗憾也罢,它都已过去,成了一个彻彻底底的过去式,成了一段我们永远无法更改的历史。当金蛇舞动着曼妙的身姿欣欣然奔来,许多的希望与梦想又将在我们的心底里开启,我们怀着对未来的希冀与盼望踏进了新了年轮,刹那间,天高云淡,风和日暖。
  蛇年来临,意味着又一轮接力赛的重新开始,人们重新振作起精神,理好思路,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开始新一年的征程,人们为又能够重塑自己的人生和未来而欢欣鼓舞,欢喜不已。人最大的优点就是知道自己的优势与劣势,能够及时地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让自己在一轮一轮的岁月中重新起步并策马扬鞭。于是,一个终点便又成了一个起点,一个起点便有可能重塑一个美好的前景与未来。
  蛇是小龙,小即意味着新生,小即意味着成长的空间很大,这是一种生命力旺盛的象征。在古代的神话中,人类的始祖伏羲氏与女娲都是人面蛇身,他们的交合产生了人,由此而见,蛇与人类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脉关系。二月二,龙抬头,蛇结束了冬眠,从地底下钻出来,精神抖擞地开始新的生活,它们呼哧一下爬上山坡,又呼哧一下钻进草丛,速度极快,且极灵活,有时还爬上几丈高的大树,它们会捉老鼠,它们会掏鸟窝,还敢与人比高,它是一种富于挑战性的动物。
  随着蛇年的到来,喜庆的气息越来越浓,人们相互传递着新年的祝福,短信贺卡电子邮件微信,在这些现代科技中,世界变成了地球村,天南地北的人成了朋友,海角天涯也会近在咫尺,人们为新年的到来欢呼雀跃,为人生能够重新规划而激动兴奋,互相启迪,互相鼓励,互相鼓掌互相喝彩,相互支持着一路前行。
  手机响起,收到一则短信:“电话手机计算机,朋友之间传信息;蛇年新春新景象,除夕将到欢乐长;朋友之间情谊真,欢天喜地庆新春;你我幸福都安康,快乐吉祥蛇年旺。”我看后灿然一笑,将它又群发给了我的亲朋好友,我希望将这些美好的祝福也能送给那些关心我和善待我的人,我希望他们在蛇年一切都好,幸福绵长。
  短信发后,手机铃声此起彼伏,那是亲朋好友予我的回复,我给了他们最真的祝福,他们也将最真的祝福通过手机传递给我。在这些祝福短信中,我的心是愉悦而甜美的,人间大爱是真情,正是因为有着这么多的亲情友情的维系,才让我们在人生的路上不会孤单和寂寞。我们与他们心手相牵,共同支撑,走过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走过一个又一个充满变数而又迥然不同的年轮,人心,因为这些情谊总是温暖如春,就是在最严寒的冬天也不会觉得寒冷。
  街上忽地一下人多了起来,人们从四面八方涌上街市,他们在庆祝蛇的的到来,卖东西的人多,买东西的人也多。因为金蛇的到来,所有的人心都在跃跃欲动,因为蛇年的到来,所有的集市都一下子红火起来,到处弥漫着金蛇的气息,到处晃动着金蛇的影子。蛇年的贺卡,蛇年的挂历,蛇年的灯笼,蛇年的对联,那醒目的红色,配合着耀眼的金色,让沉闷的冬日闪亮,让寒冷的季节温暖,金蛇以它的机敏与迅捷游弋在这神洲大地中,让中华赤子们兴奋并快乐着。这是一个只属于中华民族的节日,他们在年的气息中警醒,他们又将在年的追逐中掘起,新一轮的岁月是属于金蛇的,是一个蛇与人共舞共赢的年轮。
  金蛇狂舞,是一种力与美。金蛇狂舞,也是一种激进与感召。金蛇狂舞,让万民赢在当下。金蛇狂舞,让我们起步眼前。与金蛇共舞,我们必将赢得一个美好而又与往昔不同的未来,喊出我们的愿望,舞动我们的身姿,与金蛇一起阔步向前。我们勇步走在奋进的路途,远方,定会别有洞天!

我家的年有点特别
北乔


  我从小就知道,我家的年与村里别人家的有些不同。长大后,去的地方多了,见识广了,我发现我的家确实有与众不同的地方。
  过年,总是要放鞭炮的,可我家不让放,也不能到别人家去看。我爷爷说,炮仗就是听个响儿,用不着眼睛,在家听就行。每到这时候,我爷爷就会和我们讲一次为什么我家不放鞭炮。说是我爷爷的爷爷的爷爷有一天过年放鞭炮,一只鞭炮钻进了袖子里,烧坏了一件崭新的长袍。这事不吉利,比不吉利还严重的是,新长袍就一件。我爷爷从没说过他爷爷的爷爷的那个年是怎么过来的,只是说从那时起祖上定下规矩,过年不让放鞭炮,平常更不可能开禁。这下可好,外头炮竹声声热闹非凡,我们只能呆在家里。有一年,我七岁的弟弟实在是憋不住了偷跑到隔壁家,向人家要了两个小炮仗。他点着一个扔到空中,可不知道怎么回来,炮仗钻到身后人家柴火堆上了。不用说,弟弟被我父亲揍了好几下。我爷爷说,瞧瞧,我们家不能沾这炮仗的。我当兵第一年,是第一次在外过年。那年的过年,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放鞭炮,那感觉妙不可言,我觉得自己都成了一个鞭炮。老兵笑话我,瞧这新兵蛋子,平常挺老实,怎么见到鞭炮就疯了样。
  一般人家年夜饭都是晚上吃,我家偏偏是中午。和人家不一样的是,我家除夕晚上吃的相当特别。炒年糕是主食,菠菜炒猪血是菜,外加一个青菜豆腐汤,就这么多。这还是与祖上有关。以前我家的年夜饭也是在晚上,也是鱼大肉。不知哪个朝代,我的一位祖上晚上吃太多撑死了,从此我家的年夜饭就挪到了中午。晚上吃的这些也有些说道,年糕抗饿,也有年年登高之意,猪血是代表日子红旺,青菜豆腐汤一是刮中午的油,二是要一清二白地做人。
  我家过年没有守夜的习俗,多半不到十二点就睡觉。可不能太晚睡,大年初一要早起拜年的。我家的讲究是,初一起得早,一年才能不贪睡。一大早,我们弟兄仨要一起去父母床前拜年,父母才起床去爷爷奶奶床前拜年。这是规矩,不能乱,晚辈没去拜年,长辈断不会起的。小的时候,初一这天早上,我们常常恋着热被窝不想起床,耳朵里就会传来隔壁房里父亲的咳嗽声。那是在催我们呐!年初一,大人不能训小孩子,更不会打。我们知道这时候父亲是不会发火的,但我们还是要赶紧起来,要不然我们过了初一躲不过初二的。那年我们弟兄都已成年,都是从外地回家过年的。除夕夜里聊得太久,三人倒在一张床上迷糊了。初一一大早,我们都赖在被窝企图以无声的方法打破这拜年的规矩。可我们在父亲的咳嗽声中没能坚持五分钟,一切又回到了从前。
  有些事总是会变的,我家的年也是这样。我儿子长到五岁时,我们家过年不放炮仗的规矩被他破了。那时我爷爷奶奶已经去世,是我父亲同意我儿子的提议的。当然,我们也跟着沾光,那一年,我们好像把从小到大的鞭炮都补上了。现在回去过年,鞭炮烟火可尽情地放。拜年嘛,我儿子这一辈也没效仿,相反,有时得我拽他起来,可我们这一辈还是会到父母床头拜年的。晚一辈的不给我们拜年,但得和我们一起去给他们的爷爷奶奶拜年。小时候,我们只说:“爸,妈,过年好!”现在我们说:“爸,妈,过年好,身体健康,快乐长寿!”初一不让睡懒觉,早起去父母床前拜年,我们小时候觉得不舒服,像是在完成任务一样。可现在我们站在父母床前,幸福的感觉充满全身,真希望以后的每年都能这样。
  全没有变的,是除夕晚上的老三样。也不知为什么,我们从没想过要破旧立新,反而一想到过年,就盼望着这顿特殊的年夜饭。每每与别人聊起年夜饭,我还莫名地觉得很自豪。我在想,即使以后真有一天要改变的话,可以加些菜,但这三样是不能少的。是啊,如果真的全变了,那过年还是过年吗?毕竟,不管怎么样,有些事是可以变的,有些事是不能变的。
  我爷爷说,一户人家总得有点与别人家不一样的地方,这才是自个儿家。我想,或许,不仅仅家是这样。这一想,就觉得我爷爷的话很深奥。

过年就是想起
赵长顺


  对于过年,各人有各人的理解和解释。有人说,过年就是回家、团聚,有人说过年就是忙碌、消费,还有人说,过年就是问候、祝福。而我说,过年就是想起。所谓想起,就是牵挂和惦记。
  被人想起是温馨的,幸福的。
  还没有到年底,办公室的桌子上就飘来了几张贺年卡,看看贺年卡的姓名,那是平时并不常联系的朋友,尽管贺卡上写的是一些套用的陈式化的祝福语,但心底还会涌起一股暖流,毕竟没有被朋友忘记。
  有人想起我,我也会想起一些亲友。
  这个时候,自然会想起家乡的人。家乡离现在居住的小城并不远,但因为那里没什么亲人,平时并不怎么回去。而过年了,尽管很忙,尽管那儿没有至亲,但还是要回一趟家乡的。这个时候突然会想起家乡还有几位长辈健在,是要看看的。上次老家来人,捎来了一些土特产,总要带点礼物什么的回赠过去。听说同族的一个堂老大患了癌症,尽管平时没有什么来往,但我们的家族在村里就比较小,所以这也一定要去看看的。父母的坟还在那儿,过年了,上一次坟也是必要的。
  这个时候,自然会想起亲人,尤其是在外地的亲人。回家的票有没有打好?是汽车、火车,还是飞机?你们那里下雪了没有?不要带东西回来,现在家里什么都有,回来就好。自己开车可要当心呀。尽管盼着亲人早点回来,但还是一再叮嘱,不急,车开慢点儿。
  这个时候,往往会想起有恩于你的人。中国人喜欢盘点,一年下来,一个单位要作一个总结,一个部门要作一个总结,而每一个人,每一个家族往往也会来一次小小的盘点。这一年谁在你成长的道路上推了你一把,你会想起;谁在你困难的时候助你一把,你会想起;谁给了你一份爱,你会想起;谁给了你力量和鼓励,你也会想起…
  记忆深处的东西有时很怪,一会儿能跌入低谷,一会儿又能到浪尖。这个时候,人人似乎都成了作家,往往会生出莫名的感想,有的人会想起快乐,有的人会想起忧伤。
  想起了,有时便会多了一份责任和分担。想起了,有时是为了给予和分享。单位分了过节的物品,亲友送来的年货和特产,条件允许的,往往会给被想起的亲朋送去,送出去的同时,有时又要抱回一大包回赠的礼物。年就是因为想起因变得忙碌,因为想起而变得更有人情味道。
  有人说年是有味道的,我想除了忙着买年货、贴春联、腌腊肉和从农家小院内飘出的年味外,还有深深的乡情、亲情和友情的味道,我更喜欢这样的味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3 12:33:54 | 显示全部楼层
2月10日后〈淮安区报〉采用作品

家乡的灯节
黄森林

    在我的家乡,把元宵节叫做“灯节”,元宵节送灯是特有的民间习俗。每年正月十五夜晚,家家户户都要在已逝亲人的坟头前点上蜡烛、烧些纸钱、燃起鞭炮烟花,以此来祭奠亲人,寄托思念。
家乡送灯的习俗由来已久,相传跟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关。传说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他的母亲讨饭来到我们这里一个叫天赐城的地方,结果饿死在那里,好心的百姓就将她埋在了天赐城山上。朱元璋当皇帝后,到那里寻找母亲的坟地,可是那里的坟头太多,根本分不清哪个是他母亲的墓了。那天正好是元宵节,山下百姓家家户户高挂灯笼,一派喜气洋洋。朱元璋心想,普通百姓都能张灯结彩,而自己的母亲却冷冷清清地躺在那里。于是他就吩咐随从也在山上点灯,由于不知道母亲具体的墓址,他就让人把山上所有的坟前都点上一盏灯,然后设礼祭祀。家乡的人深感朱元璋的做法是缅怀亲人一种很好的方式,就纷纷效仿,从那以后,正月十五送灯就流传下来。
家乡有“正月十五大似年” 、“三十的火,十五的灯”的说法!可见送灯的隆重。那天不管天气是晴朗还是雨雪,也不论离家多远,人们都会到亲人的坟前送上一盏思念的灯。过年你可以不回家,但是元宵节你必须回家,不然就会被人指责的。如果哪家祖坟没有人送灯,就说明那家没有后人,
“灯”其实就是蜡烛,红蜡烛、白蜡烛都可以。为了防止风把蜡烛吹灭,就得用一个灯罩把蜡烛围起来,所谓灯罩,我们这里的方言叫做“灯灯箍”,从前都是用白纸糊的,现在有印刷好的红色的“灯灯箍”。把“灯灯箍”围在插好的竹签上,把蜡烛点在里面,就是一盏“灯”了。一般是有几个兄弟送几盏灯,所以有的坟头是一灯独明,有的坟头是几灯同辉。不论如何,每盏灯都是后人的一片真心。
家乡送灯是有讲究的。这天除了要给祖坟送灯外,每家每户每个房间都要彻夜长明,连门外的茅厕也要点上蜡烛。还有,“好女不观娘家灯”,就是说出门的姑娘不允许在娘家过十五,更不允许送娘家的灯。只有娘家人绝后,才由嫁出去的女儿代为送灯。所以娘家人最忌讳已出嫁的女儿在家过元宵节。
点上蜡烛,跪祭亲人,然后燃放烟花爆竹。正月十五的夜晚,家乡每个坟地都不寂寞,那些争先恐后的礼花把夜空照亮,我想先人们在那夜也会无眠。
送灯已经成了我们这里的一种古老的文化生活,作为弘扬孝道的一种习俗被代代传承。
送一盏思念的灯,向逝者表达我们最朴素的思念,那些灯亮着,我们的心就永远满怀纪念和感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2-3 20: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贺  恭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2-10 13:55:12 | 显示全部楼层
恭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2-14 23: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ianpianjingcai!篇篇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2-14 23:3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年根岁底,而被称为年关,视为难过之关,估计与“杨白劳”们欠了债务,而担心债主“黄世仁”之辈年底上门逼债有关。这里我们不谈带有剥削性质的高利贷,只泛泛而谈债务债权纠纷。本来嘛,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欠了债,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躲得过十五,躲不了春节。任你东躲西藏,花招百出,债主只要于家家团圆之日——三十晚上上门,你就会变得没脾气也,只能徒唤奈何。这叫一招制敌,直抵命门。——其情也惨!
       不知从哪一年起,在我的印象中,大概近十几年来,每年春节临近,党委、政府的红头文件就会下发——“关于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禁止在春节期间请客送礼的通知”云云,倡导过“廉关”,有的还祭起高端武器——要求贤内助当好廉内助,世界各国应该少见吧?至于收效如何,不得而知。不过,从各种迹象,包括年年发文件看来,未可乐观。愚以为,难怪也。
       中国是人情社会,熟人好办事。国人深谙关系学,甚至认为:人情大于国法,找市场不如找市长。肉脸碰肉脸,杵到面前,你好意思拒绝吗?或者七大姑八大姨地,转折亲一提,看你还调得过脸去!转念一想,帮谁不是帮?“上山打虎易,开口求人难。”既然人家开了这个口了,不看僧面看佛面嘛,再说,一般地讲,也不会白帮忙的。于是,攘臂相助,轻而易举。请托之时,一笔礼;事成之际,礼一笔。春节前、中、后,此风劲吹,此病高发。这种现象看上去合情合理,实际上是腐败的温床,是权钱交易的一种表现形式。纪检监察部门切不可掉以轻心啊!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和纸上号召、提倡什么的,要制度反腐、舆论监督 、群众监督,多管齐下,让有些官员敢想而不敢干。试想:如果身败名裂、回不了家过年,这样的违法成本也够高的吧?
       下面这样的事,你干过吗?若干年前,某单位同事一行四人,登门给领导拜年。领头一人,系马屁精,见领导千金,率先掏出200元,事出仓促,其他三人面面相觑,紧急着,奇妙的一幕出现了:三位着急匆忙地、争先恐后地掏钞票,俨然在表忠心。很明显,官,就是管,官本位思想不清除,区区几张红头文件怎能敌得过呢?  好在广大人民群众越来越看到了党中央反腐倡廉的决心。
       2013年春晚正在彩排,由秦海璐、孙涛等明星表演的喜剧小品《你摊上事儿了》因首次出现当今社会的关键热点“贪官”、“反贪”台词 ,加上故事贴近老百姓生活,赢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公仆们,真诚地祝你们过好“廉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2-14 23:32:09 | 显示全部楼层
《过年印象》-----年关 . 廉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2-16 21:48:19 | 显示全部楼层
年味很浓!祝贺大家!赵主编辛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11-24 12:55 , Processed in 0.072629 second(s), 6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