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是一段难忘的历史。当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前线浴血奋战,留下了无数个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那时,后方支援前方,同样留下了无数个令人难忘的记忆。徐光洪的回忆,让我为那一场雪的洗礼与火的赞歌所感动。 今年已经八十三岁高龄的徐光洪,是淮阴区宋集镇人。他虽满头银发却显得神采奕奕,开朗而豁达、乐观而豪爽。讲起当年抗美援朝的事来,他的思维十分活跃,条理非常清晰。尽管室外温度已是三十多度,但徐老反而显得更加精神,一点也不觉得脸上的汗水已流成一条条小溪。 1950年10月,徐老作为第一批入朝的志愿军战士刚跨过鸭绿江,就走进了一个冰天雪地世界。那是个零下三四十度的夜晚,折几根松树枝往雪上一放,战士们便和衣躺下,茫茫雪地也就成了战士们的床。一天百十里的急行军,汗水浸湿了双脚,早已和毛皮靴溶为一体,想脱也脱不下来。急行军时汗湿的衣服,都成了一层冰甲包裹在疲惫不堪的躯体上,咔咔作响。唐代诗人岑参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的诗句正是志愿军战士当时的真实写照。 朝鲜人烟稀少,一个村庄就住着一、两户人家,没有空余的房子给志愿军战士暂住。志愿军战士们随时随地都可能开拔,还随时都有可能被敌机来袭击,这些都让战士们养成了和衣休息的习惯。冰天雪地就是战士们的家,没有帐篷,以天为被,以地为席。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没有一个战士认为苦。他们的心里只有家人,只有祖国母亲,这点苦算什么? 要说雪地是志愿军的床,那么雪地更是志愿军躲避敌军轰炸机的最佳隐蔽地。每次一有敌机来袭,战士们便迅速把棉袄反穿,或者裹着白床单立即往雪地一躺,躲避过敌机的狂轰滥炸,直到敌机全部飞走为止。敌机每次来袭时只炸房屋和山洞,但他们做梦也不会想到志愿军战士敢躲在荒郊雪地里。这,也许是敌军最真实的想法,他们哪有志愿军战士的吃苦精神?他们无法想到应轰炸的目标就在他们眼皮下面。他们不知道志愿军是抱着“出国就是牺牲”的观念参加战斗的。他们更不知道,志愿军战士长时间在雪地里坚守,很多战士的脚都冻烂了仍不下火线。志愿军不怕牺牲不怕困难、誓死保卫祖国的坚定信念,是夺取战争胜利的法宝。 关键的时刻,雪又成为志愿军战士的救命之源。战争是残酷的,敌人不仅要封锁我军后方粮食供应,还千方百计地封锁水源。每次都会定向、定点向泉水附近扫射,机枪子弹和炸弹不断。不少战士在用水壶接泉水的过程中,遭敌人封锁水源的机枪扫射而牺牲。志愿军战士被围困在山洞里,没有炒面、没有水,战士们用雪充饥,用雪解渴。有的卫生员为了让伤员早点喝上一口水,不断地把雪放在怀里捂,雪成为救命之水。 听着徐老说的这一切,我说这样的条件也太苦了吧。徐老一直笑着说不苦,这些哪算苦,保家卫国是应该的。每个志愿军战士心里都有一团火,一团来自后方的温暖的火焰在他们的心里燃烧。那是一封封炙热的家书,是一封封字迹歪歪扭扭的却充满热情的孩子们的慰问信。 当时,国家刚解放没有多久,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都不太好,但是为了筹钱买飞机坦克支持前线,后方群众,无论家里怎样贫寒,都会尽其所有。结婚的银戒指摘下来,银手镯褪下来,几把粮食、两个温热的鸡蛋、一把花生、一把瓜子,有什么拿什么,有钱的出钱,无钱的出物,尽自己最大的一片爱心。大家只有一个想法,打败侵略者,保家卫国。 春播秋收,大家把志愿军家属家的先忙完,再忙自家的。不时还有慰问团,敲锣打鼓到军属家唱歌跳舞。一封封寄往前线的滚烫的家书,像火焰一样燃烧他们的心房,鼓励了他们的斗志,誓死保卫家乡,保卫祖国,虽死尤荣。而孩子们的慰问信,更是每一次战斗之前的动员令。慰问信,一封封宣读,就像一面面战鼓,鼓舞了大家的志气,坚定了战士们奋勇杀敌的决心。 徐老激情澎湃的话语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动人心弦的感人画面。这让我懂得,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的大无畏精神,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精神,鼓舞了老一辈的一生。是他们,用鲜血和汗水换来了今天的安定祥和的幸福生活。这些精神,也是我们今天为实现中国梦而为之奋斗所需要的不可缺少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