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4448454|回复: 42

【散文游记】 高山平湖荡扁舟--(大爱无言文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7-31 21:31: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高山平湖荡扁舟


      
       渝北有大山,大山出平湖,平湖盛绿水,绿水自天来。昨日大雨,今晨湖满。邀侣结伴,携清风于脸颊,赏柳荫于郊野,喜流水于高峡,乐平湖于心间。欲荡舟纵楫,放逐心情,欢声伴侣,畅快花雨。便于晴日盛阳下午达此湖矣。
       峡峰对屹,仰面直立,上望飘渺,半入云天。峰峡间潺潺流水,自林深茂密间轻出,但闻弱声而不见其源。流三里而入荡,湾九曲后进湖。湖水清澈,微波荡漾,清风徐来,骄阳不烤。
       约伴结对,嬉笑成双。登扁舟,落木座,操片桨,破清波。湖面宽阔风微,水照舟影清晰,桨入则舟动,楫划而缓行。沿左岸行不远,但见湖中有怪石,高六宽五,似帽似筛,上圆下扁,外紧中密,干枯而灰白,临水而不湿。心异之,船近前,隔水三尺余。楫击之,噼啪蹚嗒,铁实有声,楫跳略回弹,握掌有震触。听其音,观其型,揣其为天外铁石,浸水不侵,临风不散,屹浪不移,坚不可摧。予见此,停桨不动。默然观视,静口諴言。何如人有如此,经年累月,矢志不渝,孤独自傲,坚守信念。省思之时,忽一大船飞速而过,浪激波涌骤起,漫漫席卷而来。小舟无舵,兀自左旋,直向怪石撞去。乃惊呼:“奋桨!”涛拍船弦,摇晃急避,舟擦石身而过。然吱吱声响,四眼紧视,心旌惶恐,惊骇不已。
       舟徐行,岸且长,湖俞深。一崖百丈,宽约十米。光秃无树,寸草不生。舟近,但见崖壁水痕斑驳,石槽纵横,深沟浅道,泥凸翘翅,弯角直边,清晰可见。其色或青、或红、或黄、或白,五彩斑斓,甚是醒目。其状或如云、或如山、或如飞禽、或如走兽,形状奇妙唯俏,鬼斧神工,自然天成。想是昨夜暴雨山洪,急流湍沟,于此倾泻而下。雨后水去,背阳阴坡,尚留痕迹,便形状如斯矣。
       沿岸渐行,突于一光秃岸边,见一赤褐长蛇,长约两米,一握粗。正埋头钻于石缝中。半截身躯弯曲如绳状,时停时动,时卷时伸。船近声响,蛇静不动,船亦不动。少时,长蛇卷尾如盘,头乃出昂。舌信悠悠吐出,绛红飘飘抖抖。颅扁睛圆,深绿泛光。阴森森心下收紧,冷冰冰倒吸凉气。予舞高楫以退之,其声低嘘而喝吓。长蛇扭腰摆尾,缓缓溜走于草丛之中。瞬间,一草鼠自石缝偷出,蹲踞环望,惊恐万状,迅疾如飞串走,逃命而去。
       湖心有岛,树木浓荫。欲登岛游憩,观赏景色。然环岛竟无一径可登,只好绕湖而行。舟入岛湾内侧,渐感气闷。微风不起,水波不惊,颜色暗淡。对岸水边两妇女,高卷裤腿,半挽衣袖,伫立于水中,淅淅哗哗,噗噗啪 啪,顾自埋头洗衣。见船来嘻然便笑:“此乃静湾,君何入来?”闻言暗惊,便不问就里,快转船身,欲待扬楫而去。此刻,水蚊袭来,密匝匝漫天蔽日,灰麻麻眼前乱飞,嗡嗡兮头顶作响,呼呼兮腿颊乱穿。纷罗群起,结伴而攻,叮嗜滥咬,痒痛钻心。夏日衫短,不挡其攻,挥动汗巾小扇,欲驱之。然水蚊长不闻美血,久未尝鲜食,其性凶恶异常,宁死不退。无奈,便将救生衣物紧裹,保守遮掩。猛划扁舟,拼命突围。然疔肿胞红,奇痒难捱,抓挠拍击,无济于事。
       舟慢滑,风微起,阳西沉。韶华流逝,光阴难追。湖面狭长,自堤坝至源头恐得十里。本欲探头寻源,知微见著,然见天色将晚,担心返途摸黑,便作罢调头,回转船身。身旁伴侣,归心似箭,快桨摇楫。汗渐出,额珠现,岸树退后,舟如矢发。一农家少年,乘圆形橡皮圈,中搁木板,双腿直立于上,横持一细长竹竿,两端交替插入水中,左起右伏,轻快拨动。皮圈飞快滑翔,从身旁轻盈而过。余辉迎面,闪光耀眼,斜阳身驱,湖面留影,涟漪阵阵,圈圈点点。
       舟入港湾,接缆驻船,登岸而上。天沉微红,收拾心情,傍夜而下。乃曰:夕阳下,鸟入林,人如平湖扁舟,知途而返。渝北有大山,大山出平湖,平湖曰胜天。胜天荡扁舟,扁舟划心情,心情在湖山。








发表于 2013-8-1 16: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纤纤月 于 2013-8-1 16:31 编辑

一只飞去的白鸽

文/大爱无言


                                                            
                                                                 鸽子,缓缓地飞离双手。
                                                                 它着装朴素,没有浓彩,素洁优柔。
                                                                 哦,一只离去的白鸽。
                                                                 它带着泪点,怀着记挂,带着追求,
                                                                 飞往那苍茫无垠的海雨天风,
                                                                 穿越在时空的旷野春秋。

                                                                 先前,它的祖先,曾筑巢在深山老沟。
                                                                 载着人间的苦难,栖息溪涧岩岫。
                                                                 有一年,它不再犹豫,义无反顾,不再回头。
                  勇敢地展开双翼,在风雨中昂扬潇洒,飒飒飕飕。
                                                                 于是,火红的旗帜,与它一同飞舞,
                                                                 翱翔在黑山白水,江淮平原,南国神州!

                                                                 多少年,它清晨起来,精神抖擞,
                                                                 平原起飞,高山歇脚,
                                                                 江城春月,塞外寒星,乌岭雪梅,闯遍四海五洲。
                                                                 也曾烈日焰下,也曾冷雨僵骨,
                                                                 也曾昆仑横越,也曾黄河海流。
                                                                 它经历了一个个寒暑易节,
                                                                 一个个火热的共和国建设年头。

                                                                 而今,它不愿居住在金丝绣笼,
                                                                 不愿老死于红墙小楼。
                                                                 早晨,万物新开,花木繁稠。
                                                                 它怀念从清新中的飞来,
                                                                 身下的辽阔宽畅,头上的云天扬扬悠悠。
                                                                 傍晚,暮霞红天,江水载舟。
                                                                 它便寻觅着黄昏的归去,委身于沧海横流。

                                                                 鸽子,轻灵地飞离双手。
                                                                 携着欢乐,响着哨音,
                                                                 明眸闪亮,身姿优柔。
                                                                 它在晴空中飞旋,清风中振翮昂首。
                                                                 我知道,它将慢慢隐去,
                                                                 因为它向往着天空,向往着大海,
                                                                 向往着光明,向往着开放与自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1 16:27: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纤纤月 于 2013-8-1 16:30 编辑

菊  花  楼
文/大爱无言
知   音

       瑶琴发出几声叮铃的脆响,《紫竹调》演奏开始了。嫂子手落音响,瑶琴随即蹦出两节音区较高的快速过门,然后一个中音缓律稍作松弛,接着有紧有慢地放出一个大跳音色,开始了优美的演奏。她手指轻柔地在琴弦上按捺上下拨动,叮叮泠泠的声音立时传遍了茶楼。
      《紫竹调》是江南民乐,产生于吴侬软语的地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流行于苏州的一首情歌小调。旋律柔美流利。生动地表现了一对小儿女两情相悦的情景,富有感染力和生活情趣。它原来是用箫笛吹奏的。后来各地演奏者按本地民乐习惯加花调律,衍变出琵琶、瑶琴等器乐演奏。今晚,台上的演奏者大概就是想用这抒情小调迎接欢愉的客人,营造出活泼欢快的气氛吧。
       曲调的旋律在经过起承两段后,出现了一连串的快速切分音,琴声清澈透亮,犹如珠玉落盘,表现出小儿女活泼欢快的嬉笑情景。
       颜姗、寒香雪、驻马听凝神屏息地看着演奏者。演奏者眼睛盯着琴弦,专心致意地弹奏着。一阵由紧转缓的旋律传出,乐曲进入合结,作一重复,全曲在越来越缓慢的声音中结束。
       颜姗等人立即报以热烈的掌声。“今晚弹得太好了。”颜姗夸奖道。
       由于这首曲是从笛箫衍变而来,而笛箫在音律的连接上是由气息构成的,因而不宜断裂。而弹拨乐器则是用手指不间断的弹拨,稍一松懈,旋律就会形成刹那的断联,出现弱音。因此,功力不到火候,一般是不会选择这类的改编曲来弹奏的。
      “嗯。她中间那一串十六分音清而不乱,点而不断,跳跃感营造出来的欢娱行很强,充分地表现了乐曲的主题思想。”寒香雪不由赞叹地附和。
       颜姗看着寒香雪,心里似有所思。
       台上嫂子调了调玉柱,把衣袖往上捋了捋。准备演奏下一曲。
       窗外月光闪现,江上波光粼粼。一阵夜风吹进楼内,显得分外凉爽。颜姗、香雪等人静下来,等待下一首曲子响起。
       珰珰两声,瑶琴发出中音。这是为曲律首音定调,也是开始。随后,一阵轻快的旋律奏出,民乐《花好月圆》开始,忽高忽低的音点出现在旋律中。
       这是乐曲也是一首江南丝竹曲,产生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原本是一位乐队的演奏员临场即兴创作的。由于创作时没写标题,乐队指挥就按乐曲表现的欢乐气氛替它取了这个名。五十年代指挥家彭修文将其改编为民族管弦乐,传播甚广。后来有人又将它改编为古筝曲。嫂子今晚演奏它就是想表现欢聚的情绪,以示祝愿。
       乐曲欢快流畅,间或奏出停摇曳止的顿挫音,把原先由唢呐管子吹出的那种新人结婚时的持续浓烈情绪,通过瑶琴的滑动手法和披压,表现为友人相聚的点式节奏,欢愉而不乏矜节,温馨中透着清雅。
       琴声结束,寒香雪率先报以掌声,她不单是在为嫂子的演奏水平喝彩。她看着驻马听说道:
       “‘花好月圆’是有来历的。有人说它曲意取自于宋代诗人张先的《木兰花》词‘人意共怜花月满。花好月圆人又散’句意境。其实,我看它取自晁端礼的《行香子·别恨》词更恰当。”寒香雪作词也挺喜爱《行香子》这个词牌,曾写过该词牌《和雨雁悠扬月下访栀子花》等词,特别对后三句的节奏韵律尤感舒畅。
       “张先词的后两句是‘欢情去逐远云空,往事过如幽梦断’,表现的是一种往事如烟的郁郁情绪。而晁端礼却是取的秋菊阑斑,月色美好的意境,祝愿佳人不要辜负良宵的意思。与这首乐曲的意境更为贴合。”寒香雪言出有据,朗朗而论。
       驻马听闻言甚以为然,不住地点头。补充说道:“嫂子刚才的演奏就是最好不过的注解。”
       颜姗听着香雪的话语,不由想起晁端礼《行香子》词中最后三句句来:“愿花长好,人长健,月长圆”。她深有所感,嘴唇动了动,但是口里却没有说出来。
       这当儿,台上的演奏者向台下的几人说道:“我最后再弹奏一首当代乐曲《关山行》。这也是一首改编曲。能否把它演奏好,我没有把握,请大家包涵。”
      “好!”驻马听一听她说这曲名就忍不住喝彩。他就是好激动。因为他知道这首曲是《长城随想曲》中的第一章,是一首二胡协奏曲。他曾听过全曲的演奏,在乐曲的深情处眼眶里还噙满过激动的泪水。把这首曲用瑶琴演奏出来,不知是啥效果。但他感觉仅是那体现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旋律,就足以让他动心了。
       果然,演奏者先用轻盈的指法营造出遥远空灵的幻想音色,把人带进历史的烟雾中,然后用掌重重拍击琴首木板,同时使用有力的拉拽手法,使瑶琴发出沉厚的声响,一拍一音,一音一激,仿佛在旷远的深处响起咚咚的钟声。在三连音渐强的背景中,一串较慢厚实的摇音出现,奏出了长城宽广雄伟的主题。然后,用快速的切分音节奏扫拨琴弦,旋律时而高昂,时而低抑,犹如漫步关山,心潮起伏不平。瞬时,在他眼前不禁出现群山起伏,巍峨壮丽的画面,一种发自内心的伟大祖国自豪感油然而生。…… 旋律忽尔轻快,忽尔缓慢,音色节奏随着演奏者手指的扫拂提拨,上下滑动变化多姿。停停歇歇,阵阵款款,一幅幅清河涨水,高山流瀑,春风拂面,秋雨打叶的画面交替出现,以叙述性旋律表现出赞叹和沉思的感觉,倾诉了面对巍峨长城浮想联翩、心潮起伏的爱恋之情。
       音乐是最能打动人心的武器,她最能表现发自人们内心的情感。我们在休闲时,喜欢轻松愉快的声音,在寂寞时,喜欢宽慰的韵律抚摸,在情绪激动时喜欢高昂激荡的节奏。不管你是什么人,也不论你是贫穷还是富贵,只要你是炎黄子孙,血管里还流淌着火热的血液,你就不能不被一种巨大的民族自豪感所激励,不能不为自己伟大的祖国而骄傲!
       嫂子深情地弹着,华丽宏伟的旋律在她不断起伏律动的手指间流出。面对这铿锵深情的旋律,老颜痴迷了,颜姗痴迷了,寒香雪痴迷了,驻马听也痴迷了。茶楼老板和伙计,所有的客人都停止了谈话,悄悄地围了上来,静静地听着,他们无不被这声音所吸引感染。祖国的壮丽山河和由此而生的民族自豪感攫住了他们的心。他们的心,他们的情思在绚丽激昂的旋律中升起、高涨,搏动在兴奋中,流淌在火红的血液里。……
       随着一段大跳旋律出现,乐曲声越来越慢,最后几乎静止,演奏结束了。
       全场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震耳欲聋。演奏者起身向大家欠身还礼,随即走到颜姗她们的桌前坐下。
      “简直太精彩了,完全不亚于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的演出。”驻马听兴奋极了。
      “我怎么没听过你演奏过这首曲子呢?是哪个名家教授出来的哟?”老颜故意这样问。
       嫂子把珍珠耳坠摘下来放进一只红色玲珑的小盒里:“切。”她朝老颜就说了这个字。随后端起桌上那只犀牛茶杯喝了一口。
      “香雪,感觉怎样?”颜姗问道。她知道寒香雪懂音乐。
      “厉害。”香雪朝她竖起大拇哥。“这首曲本是交响乐二胡协奏,没想到你用瑶琴将它演奏出来了,以一种全新的音色感受诠释了她的民族自豪情,非常难得。”
      “这首曲是刘文金作的。七八年,他随中国艺术团访问美国。在纽约的联合国大厦休息厅里,挂着一幅巨大的万里长城彩色壁毯,气势雄伟,光彩夺目。他久久凝视,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撞上心头,一种强烈的创作欲望出现。当时他就不禁浮想联翩,乐思如流。回国后把自己关在屋里,写出了这首作品。后来,由闵惠芬和上海民族乐团于一九八二年首演。全曲分《关山行》、《烽火操》、《忠魂祭》、《遥望篇》等四个乐章。”寒香雪似乎很清楚这首曲的情况,谈起了它的来龙去脉。
      “是啊,可惜我没还没有能力演奏整首乐曲,只是对第一章作了尝试。”嫂子知道自己遇见了高手,便说出了自己的遗憾。
       寒香雪略为沉思了一下,接着又说道:
      “这首《长城随想曲》作成之后,演奏家闵惠芬爱不释手。她为了把握、体现乐曲各章的主题旋律音色和情绪,曾多次登上长城,反复切磋、酝酿曲意情感,从而准确、深刻地表现了乐曲的思想情绪内容。成为了一首精品,获得第一届‘上海之春’音乐会金奖。”她谈起这首曲如数家珍。
      “尤其是在最后一章《遥望篇》,旋律在乐队造成的富有幻想色彩和稳步迈进的背景中,二胡变化再现了第一乐章的主题,意味深长。接着一段绚丽的舞蹈性旋律,使人豁然开朗。最后的垛板节奏,表现了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尾声变化再现了长城的主题,激越而宽广。如果不是亲临登上长城眺望远处,是很难有那种沉健、开阔、坚定的感觉的。”
      “《关山行》作为全曲的一个章节,你在结束的旋律上按谱退出,这是没错的。因为你是节选。要是你将结束音律稍微紧缩一下,把《遥望篇》的新有元素加在最后,就更具感染力,也更完整,可以单独改编成曲了。”这时,寒香雪的脑细胞音乐被彻底激活了,“灵感”犹如水银泻地,扑簌滚流。
       颜姗这时再也忍不住了,她觉得她期待的那个“灵感”人物终于出现了,只是没料到会在这儿,以这种方式出现。她冲着香雪喊道:“你为啥不在菊花楼里写诗猜人?”她把“猜人”两个字说得很重。
       香雪一愣,冲她眨巴了一下眼睛反诘道:“我不是那几天没啥灵感嘛?”
      “切,鬼才相信呢。我看你是懒,懒雪、懒丫、懒妞、懒毛孩。”一连串的“懒”。
      “小熊,一会我们灌她的酒哈。”拉帮结派。
      “好啊。”
       但谁能灌醉谁的酒呢?几个人都不清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1 16:26: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纤纤月 于 2013-8-1 16:29 编辑

菊  花  楼
文/大爱无言



   联   句

       潜江饭店最大的雅间里,摆放着两张大圆桌,上面海陆八品,山肴野蔬非常丰盛。食品柜上并列着四瓶茅台酒和十支烟台红葡萄酒,柜前地板上叠放着三箱啤酒。这是潜江诗坛的东道主们为款待远道而来的《海云天》嘉宾们特地备下的。他们准备开怀畅饮,抒发诗情。
       照例酒过五巡,诗友们脸上都放开了,兴致高涨。
       有无斋站起身说道:“现在开始诗句接龙联句。我先宣布规则和办法。”他从桌上拿起一张写满小字的白纸,戴上眼镜,然后提高了嗓音。
      “本次联句以菊花为题,采用行歌体。其中要求按行歌体格律办。起句从九万里风云开始,接着是我。然后顺着座位往下传,每人一句,不能多写,也不能不写。不写者罚白酒一杯,罚酒不许代饮。大家明白了吗?” 有无斋一字一顿,一口标普,口齿非常明白简洁,这是他多年从事教学的功底。
      “女士们可以喝红酒。”寒雨清秋卫护女孩子。“男士不行。”
       九万里风云拿起预备好的白纸,略一思衬就写了出来:“一场秋雨涨秋池”。他以节令近处起兴,从李商隐的“巴山夜雨涨秋池”意境借化而来,用了“一七”韵。这是一个轻微级的宽韵,适于表达清柔的情绪,同时也是考虑到人多,大家好接句。
       有无斋接过写道:“凝目霜天暮霭低”。他顺上句意境,对霜天景色作了远处扩展,更为宽宏。
      “轻舒广袖云霞面,”寒雨清秋似乎觉得前两句稍嫌压抑,就化前人蝶恋花词“寂寞嫦娥舒广袖”句,把意境往上抬了抬,并抹上点明亮的色彩。他把纸片传给了龙腾世纪。
       龙腾世纪接过纸片,一看前两句的意象在第三句这儿作了抬头,便对寒雨会意一笑,飞快写出“笑傲霜天九百枝。”算是作了一个小圆节。随后他将纸片递给诗酒斋。
       诗酒斋一看龙腾世纪已将前三句挽了一个小节,便就重开意境,这也是行歌体的特点。“香清益远向高楼”。他把句意起在了开阔处。
       颜姗很喜欢这样的意象,她想都没想就写出:“青翠迎风摇雅趣”的连贯句。接着把纸片递给寒香雪。
       香雪一看首句意象清远,第二句实写移位,恰好为她铺了虚实相生之路。于是,她把笔触转向了人文社会,并以禅佛之意发问:“何如红尘烟雨里,一朵心花自流溪。”本想就此交给雨雁。可突然想起联句规则“一人一句”来,就又划掉了末句。
       雨雁接过一看划痕,知道香雪之意。本想顺意写出,可她顽皮,就是不接。偏着脑袋琢磨了一会,稀里哗啦却写出:“沾露经霜媚俗姿”。写完“滋滋”一笑,拿给香雪看了一下,就传给了下面的一袖轻烟。
       一袖轻烟接过纸片,见前面已经做了两个节,似有穷句之迫。于是,她再起炉灶:“云鬟绽冷香,花丛一觉长”。以“江阳”换韵,五言聚势,开了新意境。
       在行歌体中,如果是一韵到底,则可两句一韵。但若中途换韵,就需起句入韵。因此,她这两句便不算违规,可以一句而论。
      “寂寞断墙边”。砚浓知道一袖轻烟是个红楼迷,他就将其诗意引入庭园里。
       风云客是豪放风格,可在完结四句一溜的组合中,只得顺着前边的意思往下走。可他又不愿意忧郁出句,就写了“凡尘共红妆”句,也想把砚浓收缩下来的意境放得开一些。
       纸片传到了晚雨手里,她换韵“怀来”,用七言接续稍纵即逝的红楼泪语:“几番沾泪望乡台,将恨裁成万缕开”。晚雨自然清楚一袖轻烟的诗心,也明白砚浓的用意。因而她在接续时,有意选了这个韵脚,除在词意上承续他们的意思外,这个韵也较为适合表述略有戚感的情绪。
       曳曳红裙素爱越调小曲,这当儿,她看见晚雨的诗句,似乎心里若有所感,就接着词意写到:“清秋寒雨盈朝暮,多情伴我几窗台。”
       这时,在一旁的海风海风吹一看,如获至宝。连忙叫道:“裙子犯规,裙子犯规了。她多写了一句。罚酒,罚酒。”自个喝酒不行了,就老盯着别人。
      “别叫,别叫。”梧月儿在他背上擂了两拳。“你想裙子姐喝酒呀?我踹你一脚。”她帮着裙子姐揍了他。
      “呵呵,哪就算后面那句是我写的。”海风嘻皮笑脸地说。
       梅苑公子一听赶紧凑上来说:“不行,那要犯规的。”他严格按这次联句办,中规中矩。
       梧月儿说。“赶紧的吧,海风快接。”她也绝不徇私枉法。
      “错过春天斗艳期,独迎秋暮展浓姿”。海风无奈只好自己把刚才在肚里酝酿的诗句写了出来。他以菊自拟,词句里隐隐含着自个的伤感。一个“独”字,既是写菊,也是说人。韵脚返回到“一七”。
      “月凉夜暗声相叹”,梧月儿知道海风的情绪,顺着他的情绪往下联,一个情绪传递,就把这下面作结出彩的句扔给了乌云。
       乌云有着辛酸的经历,也是个伤情类诗人,偏偏她几个今天就坐在了一起。“几株菊影泪中迷”。诗句情思低郁,用语哀徊。
       梅苑公子打一进雅间就在梧月儿旁边坐着。一来这儿离啤酒箱最近,他按九版吩咐担任递酒任务,二来他想尽量照顾一下远道而来的小妹。这时,他一看前面诗句又是“暗夜低叹”,又是“无语流泪”的,心里多少也就随着沉抑了一些。“西风恋在芳心里”,词句情色难免孤芳。
      “谁人识我入诗意?”闻酒起舞不想情调这么低抑下去,就换问转折,希望下面进一步扭转意境。
       老颜是个大气开放的诗人,也不愿伤感兮兮的写句。他接过闻酒起舞的句子,酒兴一冲,灵感即来,兴笔写道:“借得三千黄金甲”,化用黄巢诗句突然抬头,留下极壮气势,交给了驻马听。
       驻马听见纸片传到自己面前,后面好像没人再接了,便仔细看了看上面的诗句,寻思着梧月儿、乌云和梅苑公子他们三人,把情绪引入到低徊情抑的状态,亏得闻酒起舞作了转换,老顔接句高昂。如若不然,很可能就会以悲凉的情态收束全诗。他也不想把菊花弄成泪花,得保持菊花那种瘦寒清高的气质。于是他想了一下,进一步往上扬起,便顺着上句气势写出“冲天为折君王枝”的句子,为全诗作了收束。
       诗笺交回到九版手里,他看后用笔在上面加了几个字,又交给有无斋。有无斋随即递给雨雁,请她朗诵全诗。雨雁接过诗笺,先默默诵读了两遍,用笔在上面画了几下,喝了一口菊花茶,站起身用她宛如珠玉般的声音抑扬顿挫地朗诵起来:

                                                                          《菊花楼社联句诗》

                                         一场秋雨涨秋池,凝目霜天暮霭低。轻舒广袖云霞面,笑傲霜天九百枝。
                                         香清益远向高楼,青翠迎风摇雅趣。何如红尘烟雨里,沾露经霜媚俗姿。
                                         云鬟绽冷香,花丛一觉长。寂寞断墙边,凡尘共红妆。
                                         几番沾泪望乡台,将恨裁成万缕开。清秋寒雨盈朝暮,多情伴我几窗台。
                                         错过春天斗艳期,独迎秋暮展浓姿。月凉夜暗声相叹,几株菊影泪中迷。
                                         西风恋在芳心里,谁人识我入诗意?借得三千黄金甲,冲天为折君王枝。

       当一首诗词仅是一人所作时,她散发出来的馥郁还不会那样浓烈,当一首诗词还停留在纸面上时,她击打出来的节奏还不会多么强烈,当一首诗词还沉静于书斋案头上时,她的感染力就远不如现场这样撩拨感人。特别是在雨雁珠玉银铃声中响起后,那种叮叮泠泠的韵律便得到了充分的舒展,情感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颜姗这时同在场的诗友们一样非常兴奋,她甚至冲动着想立刻去搬来瑶琴,配合雨雁的吟诵,拨出最动听的曲子。诗友们一俟雨雁吟诵完毕,就纷纷去抢那张笺纸,都想先睹为快。梧月儿一个劲地拍手,梅苑公子一个劲的嬉笑。海风呢,被龙腾左一杯右一杯地灌了个舒服。连一向沉稳少言的晚雨也被这情景感染了,不断地朝闻酒起舞晃动着手里的红酒杯:“闻酒要起舞,哪个来敲鼓。”那夜他们太兴奋了。闹啊,疯啊,个个开心得象小孩。白酒完了,红酒完了,啤酒也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1 10:58: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纤纤月 于 2013-8-1 16:37 编辑

大爱兄学识渊博,文才过人,是非常优秀的写作大家。征得他的同意,我会把他挑选出来的一些文文,灌到这个帖子里,置顶保留,方便大家欣赏学习,谢谢{:soso_e181:}{:soso_e10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1 11: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铁崖横歌别“内游”
文/大爱无言

   
    夜读典籍,看到那个“怪怪奇奇”的铁崖先生。心有所思,便写上几个字。
    铁崖先生是元代末期人,本名杨维桢,铁崖是他的号,于元朝泰定年间中进士。居官后,因提议减轻税负而开罪朝廷,被贬十年不用。他喜文善诗,著有《东维子集》和《铁崖古乐府》等文集。其文平常,倒也不足为奇。偏是诗词“句法长短疾徐,用语瑰丽险怪,甚至多用撤语僻词”,如《老客妇谣》:
    “老客妇,老客妇,行年七十又一九。少年嫁夫甚分明,夫死犹存旧箕帚。南山阿妹北山姨,劝我再嫁我力辞。涉江采莲,上山采蘼。采莲采蘼,可以疗饥。夜来道过娼门首,娼门萧然惊老丑。老丑自有能养身,万两黄金在纤手。上天织得云锦章,绣成愿补舜衣裳。舜衣裳,为妾佩古意,扬清光,辨妾不是邯郸娼。”
    诗作不按格律,一诗三换头,又出语多忌讳,竟将舜之衣装以别妓娼。可够狷狂。又如《龙王嫁女辞》:
    “小龙啼春大龙恼,海田雨落成沙炮。”龙为天子代称,在他笔下却成了沙炮。且“沙炮”为何意,隐晦难解,是为僻词。
    其诗有晚唐李贺风格,除有险怪,还有太白风骨。其时人称“铁崖体”。东南一带文人多摩彷,“殆犹山之宗岱,河之走海,如是者四十余年。”可谓一代大师。
    中国古代大师者甚多,究其平生阅历,多是遍游河湖高川,涉跋千山万水,将人间烟火,天下风云寓于诗词之中,或雅颂、或咏风、或词诵,而成一代宗主,韵辞乃为后人所传。可这个铁崖先生的成长经历却有些特别。
    《明史》中记载,说他年少时读书,每日记书数千言。父亲杨宏就在铁崖山中修筑一楼,将他关在里面。楼旁植梅百株,楼内聚书数万卷。为了让他安心静读,不受干扰,还撤去了楼梯,连送饭都用轱辘上传。铁崖先生就在里面和他兄长二人读了五年书。他在楼内读书,甚感无聊,就常常邀约好友来楼内欢聚。酒酣耳热之际,就舞文弄墨,头戴华阳巾,身披羽衣,坐在形状如舟船的屋子里,横吹铁笛,作《梅花弄》。或者叫书童唱《白雪》歌曲,自己弹凤首琵琶伴奏。客人闻音皆蹁跹起舞,尽自诩为神仙中人。就是这么一个身居幽室,狂态可掬的才子,到后来竟也成为了一代诗词大师。
    想到这里,又想起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来,其经历也有同铁崖先生相似的独居。
    费尔巴哈自发表了《论死与不朽》的著作后,因其激进思想被逐出了大学,就一直郁郁寡居在纽伦堡郊外,生活仅靠妻子在工厂的一点股份过活。而他却在这种独处幽室的环境下,写出了唯物主义的著作。马克思曾被他的理论吸引,在被黑格尔统治下的沉闷天空,“感到了一股新鲜空气。”一时非常兴奋,将其吸收,作为了创建辩证唯物主义的营养成分。
    看来,这不出门的文人,也未必不能成器。于是便想起了元代郝经《内游》的言说。
    郝经认为外游增加阅历,内游增加修养。外游有时空限制,内游则不受影响。他说:“身不离衽席之上,而游于六合之外,生于千古之下,而游于千古之上。……既游矣,既得矣,而后洗心斋戒,退藏于密。……如是则吾之卓尔之道,浩然之气,嶡乎与天地一,固不待于山川之助也。”犹如一禅僧,盘腿打坐于密室蒲团之上,闭目养神。黄灯暗照,精气内敛,任思绪如无缰闲马,旷野游荡。还似庄子逍遥梦中,栩栩如生也。真是舒爽惬意的自得之道。
    郝经是元朝的一个官吏,在忽必烈时做过昭文馆大学士和司徒。硬是凭着他了得的“内游”功夫,写下了《陵川集》。在论说道学与文学的关系上开了先河,以此在中国古典文学批评史上占了一席重要的位置。
这样说来,似乎文人们可以不与外界接触,就能做学问,好像仅凭内醒的思辨力量便能知道世间万物了。如果真是那样,“读万卷书,行千里路”,“乘物以游心”的说法岂不显得多余,抑或是诸多先生文人们放浪游玩的借口了?
    元代是以蒙古兵侵入中原,长时间到处破坏生产为特征的时代。百姓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社会秩序条件下,百姓为避战火,躲避离乱,大都蜗居在乡,不出远门。文人的游历大凡都只能是心有余罢了。可是,文人们的思想却是不会因此而禁锢的,思维的自由之翅永远不会折断。在不能亲身游历,体验“外游”的情况下,也就只能悉心“内游”了。大概郝经也不能例外吧。作为官职不低的他,尚且不能惬意地遨游山川,就别说其他的小小书生了。或许郝经崇尚“内游”,也实出于无奈,把他思想的成长过程,归结于此,说出点《内游》的话来,也算是一种感悟之“道”吧。也无怪乎自郝经以后,就再没人扩展其“内游”的论点了。因为那以后就再没了那样的社会环境。
    其实,无论是铁崖先生,还是费尔巴哈,抑或是郝经,虽说学问都好似从“内游”中得来,但真要离开前人的知识,恐怕也就一事无成了。那个铁崖先生,潜心于铁崖楼中,费尔巴哈在大学任讲师,郝经担任昭文馆大学士,哪个不是读书破万卷呢?而那些经典书籍知识,自孔子始,便是游历天下,从社会实践中得来的。因此,“内游”其实是自己将前人从“外游”中得到的阅历知识,再静下心来,重新在内省中融会贯通的一种方式,而并非为郝经所称的“卓尔之道”,更不象他标榜的那样“不待于山川之助也。”
    铁崖先生能风流竖帜四十年,肯定不是因他“怪怪奇奇”的风格和“内游”的卓尔之道,大概与他诗词的内容和刚直不阿的人格品质有关。在中国古典文学里,这样的实例是很多的。几乎在内容上都是现实主义或积极的浪漫主义作品。而在现实主义作品中,矛头都是直指黑暗腐败,语言铿锵有力,振聋发聩。而铁崖先生的诗作便有此风格。其《秦刑篇》写到:
    “秦刑悖圣教,其律毒如兵。大汉解倒悬,文网舒急绳。朝仪取杂用,千载骂鄙生。燕石觅玉质,郑调求韶声。如何良有司,尚欲复秦刑?”
其语调之愤怒,锋芒直指统治者,其刚直不媚,可见一斑。又如《不赴召有述》:
    “皇帝书征老秀才,秀才懒下读书台。子房本为韩仇出,诸葛应知汉祚开。太守枉于堂下拜,使臣空向日边回。老夫一管春秋笔,留向胸中取次裁。”
    诗作大有太白之“天子呼来不上船”的金石之意。且自比张良、孔明,犹有凤凰择梧桐而栖息的意思,实为“忤逆不道”。这样情怀的诗作,在过去怕是屈指可数了。
    宋濂说他“声光殷殷,摩戛霄汉”,“写人之所不敢写,言人之所不敢言”,可谓一语中的,说出了他受时人喜爱和追崇的原因。而他这诗的内容,绝不是仅凭“内游”便能产生的“浩然之气”。相较之下,那个郝经就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的诗作来。诗品为人品。也如此,铁崖先生的风格便除引领其时四十年风骚外,还唱出了明代诗论《格调说》和《性灵说》的先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1 11: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纤纤月 于 2013-8-1 11:21 编辑

诗文当具万古情

文/大爱无言

    夜观史籍,见有顾炎武与钱谦益一段趣事,且因二人均为明末清初的文坛领军人物,其诗论同道,大别于明代诸老,纠正了明代崇尚空谈的风气,开创了清一代“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文风。此心甚为所动,因而有所感慨。
    顾炎武,字宁人,号亭林,明朝鲁王时任兵部职方郎中。清军进入山海关后,心怀民族大义先后加入南明的弘光和隆武两个抗清小朝廷,均在兵部任职,希望恢复明朝江山。抗清失败后,他回到家乡昆山,却因家奴陆恩贪图家财与仇家勾结,企图以“通敌”罪名陷害。亭林于是秘密处死陆恩。但仇家又与陆恩之婿勾结,私下绑架了他,并挟其自裁。事情传出,民舆大哗。事情危急之际,其“复社”诗社好友归庄四处替他奔走说项,但均无效果。苦于无计,便向钱谦益求援。
    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崇祯时曾任礼部侍郎。清军入关后便卖身投靠了清庭,也任礼部侍郎。牧斋声言:“如果宁人是我门生,我就方便替他说话了。”归庄无奈,明知宁人不会同意,还是代其拜师。宁人知道后,急叫人索回归庄代书的门生帖,而牧斋不给。宁人无奈之下便自写告白书,并四处张贴,声明自己从未拜师于牧斋门下。这样一来,牧斋一道便告断绝。幸而好友路泽博疏通关节,打通了松江兵备使,方免其于危难。而牧斋则说:“宁人忒性急了!”
    牧斋为何强欲收宁人为门生,而宁人又为何宁死不从呢?这缘于他们的诗论所起。
    牧斋论诗,从诗的内容与外缘上着眼,而不在诗的格律上着眼。反对那种“尺尺寸寸”,专从一字一句上推敲挑剔,只在格律形式方面去评诗的做法。他说:言之有物,是真学问,修辞立诚,是真性灵。二者有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在他看来,两者是不能偏废的。须储之于平时,兴会触发于一旦。有学问而无兴会,即无性灵;有兴会而胸中无所有,即无学问。他讲性灵,但是不重“韵”、“趣”,而重在“时”和“境”上。认为只有通过“时”和“境”来表现的性情,才是真性情;而由这样的真性情表现的内容才是真学问。只有接触到了现实生活,才能写出随时代反映的真诗。
    宁人论诗,与牧斋有相同观点,主张诗文必须有深刻的性情,也即牧斋所谓真性灵。并且认为性情有一时与万古之别。只有一时之性情合于万古之性情中,诗才有永久的价值。仅有精神意志,犹不足以成诗,“必联属天地万物才可为诗”。他认为:精神意志是性情,联属天地万物则是环境。这与牧斋的“时、境”之说恰好吻合。明代文坛是个热闹喧嚣的场所,流派甚多,众说纷纭。难得两人“英雄所见略同”。因此,牧斋非常看重宁人,因其年长三十一岁,便欲强相收入门墙,似有疼爱晚生“惺惺相惜”的味道。
    中国古典诗歌自唐代子美和香山以后,能称为现实主义的诗作就很少了,趋于纯艺术的境界,就连某些大名鼎鼎的先生亦是被动的浪漫主义。至于王维、司徒空等则更将诗词引入佛禅界面,消褪了文学的价值意义。当社会经济遭受了元蒙兵马的践踏后,文坛萧肃,许多诗词成为案头之作时,文人士子就非常怀念盛唐时期诗文的锦绣繁荣,萌发出了复唐的梦想。随着明王朝的建立,明初就产生了“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文学主张。当然,前七子提出的这个走复古道路的主张,是和当时的政治密切相关的。元朝是异族入侵,民族之义使得明洪武帝不得不打出“宗汉”(民族)的旗号,以笼络人心,成就霸业。在政权力量的推动下,文坛上就理所当然地出现了“复古”的潮流。但文坛毕竟不同于政治,在“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时风中,自中唐以来七百多年的积极因素均被忽视,成了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历史虚无主义”。失去了历史延续性的文坛,学古又由于古今时代和语言差异的原因,不能得到秦汉、盛唐的真髓,也就难免出现了空谈的弊病。“诗派即衰微矣”,就是当时的写照。正是在这种空谈的时势中,牧斋、宁人“起而振之”,竖起了现实主义的旗帜,“而诗家翕然宗之,天下靡然从风,一归于正。”
    反对前七子复古的诗派,在牧斋、宁人之前,还有“公安”、“竟陵”等。然而他们并没有改变空谈的文风,根本的原因就是都隅于纯艺术的巢囚。公安派以“性灵”之说反对摹拟,反对寻古扯句,但他们离开了现实,性情重在“韵”与“趣”,诗句便多俚僻浅浮;而竟陵派鉴于七子和公安派的缺点,“学古以性灵救之;又欲以学古矫之”。为得古人之精神,求古人之真诗,便玩索于古人诗中一字一句之间。常叹此字神妙,彼字深厚,这句如何,那句怎样,完全撇开现实,走入了“寻章摘句老雕虫”的死胡同。牧斋同公安派一样也讲性情,但牧斋的性情则是重在“时”和“境”,用宁人的阐释就是:“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意也,乐道人之善也。”把诗文同社会现实和历史结合了起来。进而,宁人提出了“以文兼道,以道兼文”的观点,主张文、道、学三者合一,并且身体力行,开始改变了明代文坛崇尚空谈的风气,开创了一代新风。也即此,牧斋、宁人成为了清初文坛诗界的领袖。在这个过程中,牧斋是先声,宁人则是完成。
    牧斋缺失民族骨气,还不如他那位娘子柳如是。他借口“今日水冷”,不肯与之同沉西湖荷花丛,以尽民族大义。在国破之际首先想到的是苟活,在清人面前立即辫发,栓了个长长的马尾巴,一个“华丽转身”,由原来明朝的礼部侍郎变成了清庭的礼部侍郎,失尽了文士气节。虽然后来他还同反清力量联系,企图洗刷耻辱,可这不得不说是他人生中的污点,也反映了他性格的复杂性。但他在诗论上的积极意义,还是应当受到肯定的。他之所以能成为清初文坛领袖之一,其标举的现实主义观点是主要的。另外,还大概与中国古代传统士子观念中具有的“官本位”思想有关。因为在清初的抵抗活动失败后,康熙采取怀柔政策,开鸿学博儒科,修《四库全书》,就逐渐收拢了明代遗老和士子之心。反清思想既已不存,官家之言自然就成正统了。
    相比之下,宁人却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宗旨,矢志不渝,终身不仕清庭,永远保住了民族气节。这也是其宁肯身陷牢狱,也不愿拜身牧斋的原因。而后来他在“漫游南北,屡谒明陵”的流离生活中,身体力行,完成了振兴诗坛的大任。这除了他主张的现实主义文论,以及在思想、学术、知识上的广博外,他的那种充满民族气节的人格力量,恐怕也是以一介布衣而成为文坛领袖的原因了吧。几日来,每思于此,无不概然敬佩,宁人真学问丈夫也!
    记得鲁迅先生曾对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文坛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脱离社会现实,自顾自地在那儿池前柳下,风花雪月的文风深为不满。按牧斋的话说,就是“尺尺寸寸,只在格律意匠上着眼”。按宁人的话说就是没有将“一时之性情合于万古之性情”。那种抽空了历史和现实主义内容的文章诗作,不在“尺尺寸寸”上用功,还能在哪里着力呢?纯艺术的诗作,自古以来走的几乎都是这样的一条必然之路。要想诗文具“有永久的价值”,就必须具有人民性,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内容。
    想到这里,记起高尔基说的一句话来,也当是此感概的结语吧:“文学上有两种基本的潮流或倾向,就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积极的浪漫主义可以唤起对现实的压迫反抗性。所以,积极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精神是相同的。而要克服的就是那种文无质实,老是卿卿我我,把自己关在筒子楼里风花雪月顾自吟哦的文风。因为它脱离了现实,属于在现实生活中被动的浪漫主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1 11: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意宫商感咸凉
文/大爱无言

    近阅古典乐府,见有杜甫《江南春逢李龟年》诗一首,读后心眷沉沉,嚼味深长。又感诗作是为唐朝一代音乐大师所作,因而顿生联想:想那绝代双骄的两位大师,诗词配上音乐演唱,其音定是凤鸣鸿哀,流水激荡。不禁揣摩李龟年以唐代宫商曲调为此诗的赋曲,并由此而产生出了感概。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首诗是杜甫绝句中最晚的一篇,作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其时,年事以高的杜甫,于“安史之乱”中饱受战火离乱,大劫余生。人世沧桑的他和李龟年,在湖南不期而遇。面对老友故交,诗人想起四十多年前,在长安数次相遇于岐王李范和宦官崔九府邸的情景。那时二人风华正茂,都是“开口唱凤凰”的青春年华。转眼之间繁华烟云,落花流水,心里便不甚感概。写下了这首七绝诗相赠。数月后,杜甫贫病,在漂泊的湘江上溘然长逝,因而这首诗就成了他一生中最后的一篇七绝诗。
    杜甫去世后,李龟年漂流在江南一带,有关资料记载他“每遇良辰美景,便于庭堂楼院唱词歌曲,”获得些银两,以渡余生。想那龟年,亦是情感中人,为怀念知己老友,定将此诗谱曲演唱。
    中国古典曲式,是先有曲调,由皇帝御批或乐府等机构审定后,搁置乐府曲库,以备及时所用。往往是诗成曲出,按诗意对曲音稍加改变,即由伎伶或作者歌唱。因而诗词多按曲目而作,故又称为填词。李龟年是唐宫的音乐大师,对已有曲调自然谙熟于心。装填此诗入曲,在他来说,实在是件驾轻就熟的事。为怀念老友杜甫,抒发他们在“落花时节”的相逢,既是倾诉人生暮年,抚今追昔,也是籍以怀念盛唐时期的花样年华。从诗中感时伤世的凄伤之情来看,当以变徵(f)之声为主调合乐歌咏。
    《隋书·音乐志》说,变徵是清乐一种,为燕乐。按此,该曲调种类为清商伎,是汉民族的乐曲。演奏乐器有钟、鼓、笛、箫、琵琶、箜篌等十五种,吹奏、弹拨、打击乐器齐全,音乐表现力十分丰富。《战国策·燕策》曾记载:“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变徵之音既高且明,沉者为泣,扬者为清。可知此音也为凄伤离别之调,亦可用于追思怀念。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依内容对之以声调,“肝应角,其声呼以长”。开头当是采用角调(e),以楚音慢板的调式作情绪铺垫。歌曲缓缓而起,平起向上。丝竹轻轻奏响,歌音婉柔温馨,有如玫瑰色彩,几似梦幻。随着歌词的展开,场景渐渐进入了盛唐年月:满地繁花,锦绣天容。长安城里豪华大街上,车马流动,人群熙攘。王侯府邸张灯结彩,灯红酒绿。诗人与乐师在这里相见,相互拱手,互致安好,同为君王贺喜,欢歌盛世。予作诗,君配乐,共温良。一是新乐府诗体创始人,一是唐朝绝代音乐大师,一个文思溢涌,晖墨成诗,一个乐韵天成,拈花为曲。在经常相见接触中,春花秋月,凉夏暖冬,两人从此结下友谊,成为知交。
    两句之后,旋律向下变调转为宫音(c),出现过渡段落。声漫漫,律缓缓。川恢宏,河阔宽,大江漫流,茫茫汤汤。音色浑厚平和,舒展温存。此时,诗意处于两段之间的间隔过渡,诗句上的空缺,因音乐的插入,正好营造出深远的意境,留出了遐想的空间。诗词意境的拉长增厚,既表现了四十余年的时空和深远的怀念情绪,也为后面衔接主旨作了垫衬,为下步情绪的出现作了积蓄。
    “正是江南好风景”。诗词在前面的回忆过后,一个时空轻跳,回到今天,采用反衬的描写手法,接近诗歌主旨,开始了气氛渲染。为表现这种旋动的情绪,音律便跨越向上,三个音阶,变徵(f)声调戛然跳出,充满动感。清平的音色和谐悠长,亮色鲜明,宛如莺歌燕语。淡绿嫩红,纤纤青青,仿佛看见塘岸边丝丝绿柳,微风新荷,展现出江南劫后复生的春天美丽画面。旋律配合诗意在这里作了一个起兴铺垫,转换了场景,把思绪拉回到现实中。
    “落花时节又逢君”。两位老友在动荡中各奔东西,饱受离乱。在湘南的一个偏僻巷子里,天空的阳光很慵懒,枝头的麻雀很惆怅。两人不期而遇,邂逅相逢。往年故友,布衣褴褛,额头满皱。“一去多年不识君,春风吹皱满头纹。”白发苍髯的杜甫感到了人生的忧伤。虽是晚春,却心戚悲凉。f调旋律以秦音小单板形式出现,吭吭踏踏,呜呜咽咽,似断似续,时悲时凉。龟年于此,进入思念,他几多感概,三番复唱,悲音环绕,嘤嘤作响。音色悲怆,直穿心壁。歌入深处,情动于衷,歌者、听者潸然泪下,“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一曲悲悯长相知,两行清泪从心流。殷红点点染春色,尽是离人眼中血。诗尽曲终,戛然无声,歌者哀凉,座者唏嘘。
    全诗四句,以七绝形式写就,简洁深沉,意味悠长。虽悲伤却不着悲伤一字,语虽不惊却饱含咸凉。用蘅塘退士的话说,就是“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一对皓首老者,两个离乱故友,不期相见,心甚感伤。加上旋转起伏,高低错落,期期艾艾的音乐旋律,催动了情绪,悲人悲己,怜天怜地。从自己和国家的不幸遭遇中,引起了极大共鸣:“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韶光已逝,繁华不返,只有在思念中才能回到那个令人向往和留恋的岁月。
    音乐和诗词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激励情感,催人奋进,也能消磨意志,颓唐靡靡。难怪自春秋以来的道学家,总爱拿它说事。譬如荀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便是提倡中正之声,以规人心。而中国古典诗歌自那时起,就与音乐结下了姻缘。诵说不足而成诗,诗吟未尽乃为乐。心中喷发的强烈情绪,自语言而为乐声,情感得到了极大的升华和强化。诗言励志,乐律声心,诗得音乐而畅翔,乐因诗词而辉煌。及至盛唐,因社会安宁,经济高度发展,诗、乐创作进入中国古典文学时期空前繁荣阶段,开创了中国古典诗词和音乐新时期。
    本来,诗词音乐可以在这个阶段再上一层楼,同已具雏形的“参军戏”,和民间出现的“俗讲”、“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相结合,提早迎来文学创作的更高潮。可是“安史之乱”的突然爆发,打破了唐皇的梨园春梦,也同时折断了诗歌和音乐的蓝色梦幻翅膀。在遍地狼烟,满目苍夷的社会环境下,文学、声乐,及一切艺术创作,受到致命的打击,延缓了中国古典诗乐的进程。混血儿安禄山攻入长安后,漠视文学艺术,唐宫乐府曲库文卷几乎散佚殆尽,人类精神文明成果毁于一旦。此后,宋代诗词虽出现一个高潮,但已基本不复盛唐声乐的繁荣状况。填词入曲,多以流散于民间的版本为用,虽经乐府收集、整理、制定新乐府词牌,配以音律演唱,但在整体上,基本成为了单纯的诵吟形式。其社会教化作用就不及盛唐,打了折扣。这也是后来在清以前许多文士,梦想恢复盛唐繁荣的“复古”主张的原因之一。时至元代,原本早该出现的戏曲,才在宋元南戏的基础上以“元杂剧”的形式正式产生,诗词创作才有了新的领域和面貌。而这就比原本应该产生的时间整整晚了四百年。由此可见,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对文学艺术创作的保证和推进作用是何等的重要。
    杜甫、龟年在那个时代,他们劫后余生,只能复以诗意、宫商来唱出自己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伤感。而与愚,则更多庆幸的是感到了现今社会的安定和谐与经济的繁荣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1 11:24:38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情生时诗自美
文/大爱无言

    “轻绡,()镜儿擘掠。笔()尖淡扫轻描。(影儿呵,和你)细评度:()腮斗()恁喜谑,(则待)注樱桃,染柳条,渲云鬟烟霭飘萧;眉梢青未了,个中人全在秋波妙,可可(的淡)春山钿翠小。”
    这是汤显祖在《牡丹亭》“写真”一幕中,描写杜丽娘对镜自描的戏词。词从动作为句:手拿薄薄的纱绸,把镜子擦拭,接着画笔就在眉间轻描淡扫。勾完眉毛,就对着镜子里面的美人儿上下端详。“注樱桃,染柳条”,一个“注”,一个“染”,两个传神动作,就将红红的小口唇,青青的细弯眉画了出来。乌云松挽,如烟轻萧,衬托着那对明如秋水的眼睛,一个亮丽的古典美女便呼之欲出了。词句采用词牌【雁过声】加衬字而成,语句轻灵活泼,韵贯气连,形象逼真,展现了一幅绝佳的美人描相图。读完此词,便为作者精略流利的文字叫好。也于此,想起了一些关于《牡丹亭》及其作者和有关的事来。
    《牡丹亭》是汤显祖于1598年在家中写成的戏曲,原名叫《牡丹亭还魂记》。此本刚一出来,便轰动当时文坛,籍载:“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但因初本有不少扭拗韵律的词句,不适应舞台演唱,便引得许多曲家、词家加以改编。其中明代大戏曲家沈璟,尽管其诗论与其对立,仍然爱不释手,以自己的词法对其作了修改,使这个“案头之作”搬上了大众舞台。
    汤显祖出身书香门第,于古典诗词颇精。在《牡丹亭》成就之前,就有《紫钗记》问世,受到当时许多青年才士的青睐。有史料记载一位名曰君辅,屡考举子不中的秀才,揣摩文章十年,自谓有成,便来到先生门下。先生其时正在写《牡丹亭》,便与其交谈。谈后即鄙视之。君辅即数将其文章递上请先生阅。先生每方阅,便掷文于地,说:“汝不足教也。”君辅涕泣求教。先生便以《牡丹亭》示之。秀才闭户展玩。久之忽悟曰:“先生教我文章变化在于是也。若阆苑琼花,天孙雾绡,目睫空艳,不知何生;若桂月光浮,梅雪暗动,鼻端妙香,不知何自;若云中绿琦,天半紫箫,耳根幽籁,不知何来。”由是终得先生作文的“意、趣、神、色”之法,便觉文思泉涌,挥毫数纸。先生阅后说文成矣。当年秋试,遂得中进士,称吉州名士。
    《牡丹亭》不仅在当时美誉有加,还赢得了许多后世年青女子的同情之泪。比如那位饱受封建礼教摧残,遭遇十分不幸的冯小青,曾含泪写出:“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的绝句。《红楼梦》中林黛玉偶然在悠扬的笛声中听到了几句《牡丹亭》词曲,便惹得这位多愁善感的美人好一阵伤心。《牡丹亭》中充盈着的反抗封建礼教精神的积极浪漫主义色彩,与现实主义相结合,可见该作的影响之大之深,也可见饱受封建压抑者的人性所向,还可见其艺术魅力之美。
    就在曲、词家对《牡丹亭》作修改时,汤显祖闻讯深为不满。他对那些点评说他不合“格调”的说法嗤之以鼻,并说:“意之所至,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因他视才情重于规律,以“意、趣、神、色”为词曲之主旨,就说:“四者到时,或有丽辞俊句可用,尔能一一顾九宫四声否?如必按字模声,即为窒滞迸泄之苦,恐不能成句矣。”即就音律而言,他认为宜重自然:“上自葛天,下至胡元,皆是歌曲。曲者,句字转身而已。葛天短而胡元长,时势使然。总之偶方奇圆,节数随异,四六之言,二字而节,五言三,七言四,歌诗者自然而然。”显然,汤显祖是以崇尚“真、善、美”的“性灵”立论的。而这在明代“格调”诗论极盛的时期,自然非为正统了。那些持“格调”论者,以文坛“正统”霸主自居,强调“温柔敦厚”,甚嚣尘上,大有打到一切的气势。眼见“异说”作品《牡丹亭》造成的文坛地震,自然不会默然不理,怎么得也要将其修改,再差也得基本符合本派的格调。这大概就是沈璟修改《牡丹亭》的无奈吧。与其说他呵爱该作将其修改搬上舞台,还不如说他是为维护“正统”的理念来得恰当。
    中国古典诗词,进入到明代,开始产生了诸如“神韵”、“格调”、“性灵”几说,至清代又产生了“肌理”说。其中,以“格调说”影响最甚,几乎影响了整个明代诗坛。其论为明前后七子提倡,讲格调韵律,讲抑扬顿挫和节拍,强调通过韵律节拍来体会情思。诗韵持《平水》而立。历史地说,“格调”说的倡用,在内容上反对当时“台阁体”专门歌功颂德,酬应唱和的现象,“用古硬雄厚峻峭的风格来振起痿痹”,挽救诗词面临的消极倒退状况,是起了良好作用的。外在形式上,在总结过去历朝历代诗词的写作技巧中,所表现出来的韵律和镜像更趋优美,抵制了嘽缓冗沓的文气恶性蔓延。这是该说的历史功绩和长处,也因此得到了诗人文士的普遍认可。遗憾的是他们后来只从形式上着眼发展,走偏了道路,形式制约了内容。而仅从外在形式上学古秦汉,难免生吞活剥,“学上而得其中”,只得皮毛形似,始终未能成功。由于其诗论受严沧浪所谓第一义影响,标榜自己是高格,就从来不将别人放在眼里。颐指气使,动辄以“出格”、“出律”为由批评抨击,引起派别攻讦。仅就诗韵平仄而言,《平水》之前,尚有汉魏声律,汉太尉许慎作《说文解字》,标注字音。南北朝“永明七年二月二十日,竟陵王子良大集沙门于京邸,造经呗新声,四声之说成立。永明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眺、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毂,汝南周顺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还有宋仁宗时颁布的《礼部韵略》。可见诗韵平仄并非只有《平水》一制。“格调论”者,持一体而贬其余,实为自大狂傲,也违背了“今不废古”的声律原则。难怪刚直不阿的汤显祖要以“意、趣、神、色”自矜,不卖他们的账了。
    《牡丹亭》从戏文词句内容上说,标举的是反封建礼教的牌示;从调式体格上说,提倡的是才情重于体格,由心而发;从声律意义上说则是百花齐放,不泥一格。尤其是在元代北戏语言逐渐进入到中原诗词中后,中国古典诗词便出现了元曲的体格调式,于唐诗、宋词之后又产生了一种新颖的文学体裁时,就更是这样了。如严格按“格调”论之,几乎所有的元曲诗词都“出格出律”,不与调式相符。也因此,“格调”论者只字不提元曲,而只说:“诗必盛唐”。更则,如以此论衡之,几乎没有哪一位大师的全部诗作均符合宫调《平水》律仄,就连明七子自己标举的盛唐泰斗诗人李白、杜甫都概莫能外。因此,当中国古典诗词向前发展到元曲阶段后,“格调说”仍以文坛霸主身份自居,横溅舍其便无诗词的吐沫,就变得非常的狭隘和专横了。
    当然,汤显祖作为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受时代限制,也有自身难以逾越的障碍,认为走科举之路才是书生报国的唯一途径。而一旦将己之路归途于科举,就不会是彻底的反封建观念了。因此,《牡丹亭》在其最终,也是将结局归依在柳梦梅科举状元,杜丽娘死后复生圆梦上了。这也是《牡丹亭》在今人看来的败笔之意。然则,在那个时代,今人还能要求他们能成为什么呢?炽热的阳光那时还未能穿透黑暗的乌云,新世纪的曙光还未能在人类的地平线上升起。在其时,《牡丹亭》的作者和受众都是封建礼教统治下臣民。相同的环境观念,才引起了心灵上的震荡共鸣。也因如此,该作才赢得了那个时代的人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1 12: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元夕海天寻明月
文/大爱无言


    “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台湾岛元宵的夜晚,整整三年没见月光。遥望大海那边,故乡此时定是月光皓洁。晴空纤尘不染,银辉洒满大地,照得壮丽的山河一片濛明。多想飞越长空,渡过宽阔的海洋,向着无垠的高天,去寻找心中的那片皎洁啊。
    这是晚清诗人丘逢甲在元宵节夜晚,站在宝岛台湾,面对大陆写下的诗歌。赤子飘零,情深意重。读后不仅浮想联翩,心有所动。
    丘逢甲出生于一八六四年。其祖上是中原人,因异族入侵,不甘受辱而南迁到福建,又因乾隆时人口剧增,耕地相对狭小,就举家渡海到了台湾。丘逢甲自幼聪颖,六岁便能作诗属对,曾获台湾童子试魁首,获闽抚总督丁日昌赠“东宁才子”称号。后进京会试,进士及第,受封工部官吏。可他不愿在京为官,回到了第二故乡台湾,从事教育工作。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后,正是列强蚕食鲸吞中国的时期。从他出生之时起,祖国母亲便开始遭受外国强盗的蹂躏,多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鸦片战争的失败给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悲痛的创伤。丘家祖辈因不甘苟且偷安而几次迁徙,留下了“自立图强”的祖训。诗人家教甚严,从小就树立起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怀有深切的故乡情感,长大以后是一位关心国事、具有强烈爱国意识的封建知识分子。一八九四年中日爆发甲午海战。清廷腐败,于次年签订了割土求和的《马关条约》。国土沦丧,台湾成为了日本的殖民地。诗人满怀义愤,倾其家资招募志士奋勇抗敌,宁死不做奴隶。虽经浴血奋战,终因力量微寡而失败。
    诗人回天无力,满怀义愤和对大陆母亲的眷顾,写下了这篇深情的《七绝·元夕无月》诗歌。
    “三年此夕无月光”,是说元夕之夜本应是骨肉团圆之时。可家园沦丧,敌寇践踏,就没有了光明。非为天上无月光,而是心情沮丧无月光,亦是黑暗统治无光明。“明月多应在故乡”一句,是一种情感思念,也是一种抵抗失败后的无奈叹息,还是他心中的向往。两句相连,蕴藉着抵抗要是放在大陆,就不会失败的含义。这也是那个时代封建知识分子的特点,他们并未从本质上认识到抵抗失败的真正原因,仍旧寄希望于清朝政府和他们的天子皇上。这也难怪,抵御外侮,本就应该是朝庭的天职。
    抵抗失败后,诗人采纳了部将劝其返回大陆,另图良策的建议。他返回大陆心切,便化出臆想,“欲向海天寻月去”了。句中的“寻月”,喻指光明,收复河山,使弃子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表明了诗人渡海回到大陆的目的。“五更飞梦渡鲲洋”句中的“鲲洋”,是借《逍遥游》中:“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而来,指宽阔的海域。更有力量深厚的意思。你看他借句的意味:“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那个“怒而飞”,不就是诗人满怀义愤的心理借喻吗?他“怒而飞”为何?“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他预想着在大陆另图良策,再来收复台湾。怀着义愤和急切的心情,还不等天亮就急着飞渡海洋了。后来,诗人回到了大陆,曾与康、梁会晤。后又顺应时代潮流,从赞同维新保皇逐渐倾向革命,投身于反清活动,完成了他从封建知识分子向旧民主主义的转变。果真实现了他“绝云气,负青天”的壮志。
    此诗四句,用词不多,却是一气呵成,畅快流利。诗中连续出现三个“月”字,表面看来似于重复,但细读之下,却感各自寓意不同:首句出“月”,是写景起兴,是月亮之月;二句用“月”,是指向往,是在失败后的感概叹息;三句之“月”,是指收复河山的力量,是心中的理想。三个“月”字,意思层层递进,依次而来,含义变换,愈见深刻。直到“五更飞梦渡鲲洋”全诗结束,便把“月”的含义推向了高潮和极深处,诠释了月的社会作用和伟大意义。因此,此诗之“月”,虽为复用,却因涵义递进,并无雷同,实为好句。
    古人咏月多有佳篇,李白“床前明月光”的思乡感情;苏东坡“明月几时有”的美好祝愿;杜甫“满月飞明镜”的忧国忧民,都赋予了月亮美好的属性。但此诗却将家庭的团圆引申、扩大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团圆,赋予了月光以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并同台湾人民抵御外侮的抗争相连,就使“月”在美好的人类情感中有了更高一层的升华,成为了现实主义咏月的极上佳品。在用词上,以月为托,每句既有景色又有情感,景情交融,物理共生,看似平和,实则敦厚。也算是七绝律体的一种好写法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用典,末句那个“鲲洋”,典出《逍遥游》,却能翻新寓意,古为今用,赋予庄子笔下那个神鲲仙鹏以现时代的社会生命,盛载起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从而把神话荒诞的鱼鸟,描写成了能改天换地的革命力量。
    壮哉!“五更飞梦渡鲲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1 12:24:02 | 显示全部楼层
布衣清风雪自香
读寒香雪【临江仙·自画像】有感
文/大爱无言

      “只道浮生如梦,何期身后留痕”。浮生如梦是庄子的道家语,说人生在世,虚浮不定,就像梦境一样。“何期留痕”是说,既然这样,便不需要给自己留下些什么了。用道家的隔世之语开篇,显露出一种饱经人世的沧桑消落之意,立即将词像引入到“道”的缥缈意境中去了。


      “凋零依旧故园春”。“凋零”寄寓着流逝的韶华,是对上句“浮生如梦”的补白,很合道家意境,也暗喻了作者的轮回经历。而“故园春”用“依旧”连接,“春”在末尾抬头,似乎另起了新意。说尽管秋冬凋零,岁月渐去,仍然改不了对自己家园的温馨感觉。这样一来,前两句的道家之感,因这儿的抬头,有了些积极的儒家意味。这个“故园春”是回忆。她系念美丽的春天,曾经的繁华,然则更有一种心灵深处对追寻的不舍和依恋。可以从里面读出幸福、读出哀怨、读出感概。


      “几番离索后,渺渺在红尘”。显然,作者的人生经历很有内容,这内容并且还很深厚。“红尘”一词,原指红土高坡夕阳下卷起的尘土,后来释家把这个词用来形容俗世人间,也有将此词用来表述男女情感纠结的。在这里是说有各方面的经历,不是专指情感。这个“几番”表明人生经历的波折,为上句“凋零依旧故园春”的承继句。在经受了这些经历起伏后,用了“渺渺”一词,将意象带入若有若无的境界,似有看破之意了。这显然是受到道家自然无为的影响,产生了厌倦隐遁的情绪。从词性和段落上看,与开篇两句的意境作了呼应。亦是对上片挽的结。


       如果诗词到此为止,那就不是寒香雪,而仅仅成为一首蕴有佛道意境的幽怨清词了。她其实想要真正表述的却是下面的一种境界:  

      “一案清风识字,布衣不损斯文”。“布衣”是指平民,没有官职的老百姓。“斯文”指文人或文化,也指文雅。虽然无官无职,她却一如既往地醉心于“清风识字”。其意甚是清雅深刻。


      “清风识字”是个换心典故,源于清翰林徐骏的一句诗:“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雍正皇帝以这诗句“存心诽谤,大不敬”罪名处斩了这位翰林。作者在这里显然不是取其政治含意,而是用其字面意思,把“不”字去掉,变成了学识之意。这随后的“布衣”就更有意思了。“布衣”不仅指平民,因它前面一句“清风识字”的原因,就蕴藉了一种精神、情怀,即“布衣精神”和“布衣情怀”。它们是古代平民知识分子笃守的一种信念。“退则独善其身”。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就有许多潜隐修书做学问,而后成其事的退隐雅士,亦有许多赞赏讴歌“布衣情怀”的佳篇:如陶渊明、杜甫、李白等,还有孔明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等等。张潮说:“傲心不可有,傲骨不可无。有傲心不得为君子,无傲骨则近于鄙夫。”这种“布衣精神”和情怀自有一种优雅平静的气息隐约其间,不卑不亢,傲骨天然。“一案清风识字,布衣不损斯文”,这两句就正好是这个精神和情怀的注解。就像作者在另一首诗里说的那样:一张几、一摞书、一杯茶。淡定从容,清心风雅,我欲书中,书中欲我。


       至此,诗词的真意显现出来,诗词上片塑造的道佛意境化茧成蝶,升华成了一种文化精神,演变成了一种恬静的“道”的处世之心,傲骨清风。于是,仿佛看到了一位清隽秀朗的女诗人站在面前,人如其名。这就是寒香雪的形象。而“水轻墨淡写纯真”句,就是一幅大写意的水墨国画,合了“自画像”的题意。辞藻无华,却意蕴深厚,着墨不多,而境界颇佳。画皮画衣难画骨。能用缪缪数笔画出风骨,可谓工力,也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和精髓。

      “但知无雅韵,偏好旧时音”。词尾了,又飘出来这么两缕醇香的气息,像是从高脚酒杯里满溢出来的陈年红酒味,那风韵真的是值得好好地品味。


附寒香雪原玉:【临江仙】自画像

只道浮生如梦,何期身后留痕,凋零依旧故园春。几番离索后,渺渺在红尘。   
一案清风识字,布衣不损斯文。水轻墨淡写纯真。但知无雅韵,偏好旧时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1 12:26:06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月千里照荷樽
文/大爱无言


    “素手拈来小试,接天映日时分。遥知浦口正迎君。南塘通曲水,一曲一波痕。  由此清风可枕,添香梦里无尘。一枝独对也同醺。欲询流照月,荷叶几千樽?”

       夏夜安静的晚间,一位贤淑优雅的女性,精心绣制出一个荷花图案的抱枕。她将抱枕端端正正靠放在床头立面边,细细地观看起来,自得地欣赏着她初次的处女作。但见枕上荷花如清水出渠,朝日盛开,浓淡相宜。看着看着,她不由想到了将在沈阳的聚会赏荷。于是,她情思开放,心想口默,手动笔触,写下了这首雅词。

    “素手拈来小试,开篇一句便以素手形容,领起韵味。素手一词,指洁白的手。在诗词作品中多指女性,如诗人何逊的《咏扇诗》道:谣风入素手,占曲掩朱唇。就是这样。古代淑女有女红之工,非是闺秀少得尔为。词作起句,承题意而出,虽未曾道物,然此一句六字,主人性别,性好、绣制程度便尽皆道出。
       词意不作气氛烘焙,就直接入题,开始了面淡心诚的描写。用句初看乍似突兀,细读之后却感紧密,且为抱枕起题留有后续的补白空间。
       在交代完起因事情后,语句气韵不歇,立即作出转接,同时对荷花抱枕的形象,也是对主旨的前铺,展开了表面恬淡,实则富有色彩的描绘。

    “接天映日时分。承接句意像鲜明。接天映日两词,均典借于宋朝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中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意境,特指荷花。时分是说时间正在沈阳赏荷之际。杨万里诗中的别样红”,是说荷花盛开在艳阳的流彩下,显得分外妖冶鲜丽,透出与平素不同的光彩。这位诗人是在送别友人,心情甚为开朗时所得到的感觉。因此,这个“别样”的红,是因情感而来的红,并非那时荷花真的就与平素里的颜色别样不同。词作在这里借用了这个诗典,正是由此及彼的冼炼之笔,一枝双凤,既描述了抱枕,又将笔锋过渡转向了去沈阳赏荷的诗友。接下来的词句就自然地落到了主旨上。

    “遥知浦口正迎君。主旨破土而出。作者看着荷花枕,开始了她在的隔海遐想:在河水流淌的水滨,荷花盛开,迎风摇曳,点头问候远道而来的诗友。浦口在日常用语上是指小河入江的水滨处。这句诗似乎采用了王昌龄《采莲曲》诗中来时浦口花迎入的意境,把欢迎的场景放在了充满友情的荷花浦口。这样一来,词句就恰当地点出了友情聚会的主题。
       我们知道,想象憧憬中的三维时空,未必会是生活中的真实出现,在沈阳未必真的会有小河入江的浦口”。但诗词的想象却应该是这样”。因为诗歌的唯美性需要它这样”,需要用一种完美的理想场景来诠释、图解她心中所认为的这样”。美学上关于的定义,是指精神力量的偶像化和对象化。因而,它甚至还可以将王昌龄诗中所描写的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的镜像完全嵌入。诗友们风姿绰约,对荷兴唱,莲衣戏水,留连忘返,直至月上西山,采罢江头月送归”,以获取一种在诗词艺术体上的真实。
       词作在写出优美的“遥知”后,对诗友聚会赏荷吟咏意犹未尽,再续抒发。

    “南塘通曲水,一曲一波痕。词意韵深入径。南塘是个地方的名称,在江南淮北有好几处。这里特指瑞安府(今温州)的南塘。明《弘治温州府志》说:南塘,在瑞安门外,即南塘路,连瑞安县,自瑞安门运河七十九里。旧时驿路百里荷花正此塘畔也。从王羲之尝游开始,谢灵运第一个将南塘荷花写进诗里后,千百年来,深得诗人韵士的喜爱。每每欣赏作歌,吟诵诗篇何下千百。十里荷花、百里荷塘因情而生,循情而长,便与南塘结下永世渊源,南塘也即成为了莲塘的代指。词作者显然是知道这些典故的,因而她使用了代表荷花的地域性名称。
       句中曲水一词,从地域上说,是相邻南塘的一个地方。但词作在这里并不是采用邻地相连的意思,而是将曲水作为盛开莲荷的河湖湾汊形状,以及夏日凉风动水的自然优美景色来描写的。这样便抛开了俗句的浅显之意,而将词意引向了诗文的雅韵之中。你看,一曲一波痕”,果然吟出了富含韵味的辞句。荷花摇曳,香风扑面,一曲一波,波波相连,情思雅意,流于其间,令人不胜遐想。
       承续浦口荷花的风雅意境,句子往前,是指荷花频频入诗,骚韵清歌,风情万种。往后而与今,喻此次聚会赏荷应是佳作联翩,兴味欣然。

    “由此清风可枕,添香梦里无尘。词作在抒发出她对诗友们赏荷聚会的舒张遐想后,收回笔触,轻巧回寰,转向自己及其所绣制的荷花抱枕,也开始了下片的抒情。由于写作的起兴对象是抱枕,便很自然地吟出的字来。这也是接续词作起句开头留下的空间,在这里行充实之笔。荷花是圣洁的象征,以其与人于己都是极富清隽的意愿。怀着这样高洁的圣花,心里便没有了杂念俗物,抱枕入梦就如同清风拂煦,幸福而安静。果然,睡梦中荷香连绵,清静无尘。因了抱枕,因了诗友,却是更因了莲花,因了清风,才得这样的尘浮不染,清香干净。
       词作在作了这样的抒情感叹后,似乎仍嫌不够惬意,于是再加情壮助语。

    “一枝独对也同醺。醺,是醉的意思。词作说那怕独自对着一片荷花,心里也是一样的感到醇醉。李白曾有月下独酌独醉的诗句,说自己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期盼着与友人结下永恒的友谊,再也不分离。这里,词作巧用了这个意境,但又不是全然照搬。它把荷花的品性放在其上,与它同醺,而不是在那里空对着花月顾自期期艾艾。这就使得词作的意境发生了变化,也表现出词作对荷花的崇敬心情。这种出于典而别于典的化用手法,非得是有自己的思想和积淀的文学素养才能做到,如果只是一味的借用,定是不行的。
       抒情到此,作者已被这个在遐想梦境中的荷花月色所散发出来的清辉所笼罩,被荷花的醇醉所倾倒,情绪再度升华,对苍茫几万里的明月发出了天问。

    “欲询流照月,荷叶几千樽樽,是盛美酒的器皿。这两句显然就与酒有关了。在酒与月光天问的事情上,李白、杜甫、苏轼等等都曾有过发问。在这里,词作因循上句意境顺势而来,便借用了李白在《把酒问月》诗中: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的意境,并嵌入荷花作问。李白以他纵横恣肆的笔触,对孤高的明月形象发出疑问,表现了他对生命价值的思索和探寻,也表露出他的清高和孤寂。而本词虽同样对明月发出了疑问,同样是因友情之因所写,询问的结论也基本相同,都是“月光长照”的恒久。但在用意上却有所不同。“荷叶几千樽”,是将荷花中蕴含的聚会友情,托借美酒询问明月能否使之长久,并没有李白表露的那种清高和孤寂的意思,而使人感受到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愿。
       词作这两句虚问实答,非常清楚地把美好的愿望寄予了明月荷花和美酒。月若有情,当遂其愿!从而为全词作了一个充满想象,意念飞升的漂亮圆结。

       词作值得一提的是构思布局。许多诗词的主旨表达都是放在下片,而本词的主旨表达却放在上片。下片的作用基本上是衬托和助壮。这是较为典型的后铺强化布局。这样写法对情绪的提升犹如温度加热,先前觉得淡定,缺少激情。可随着热力的增加,水温逐渐升高,情绪便开始萌动。到了最后,鼎沸翻腾,在顶上中急进突止,了然完结。这样处理是需要一定描写功力的,弄不好会在波波相推的延续进程中后浪不接,散淡气韵,出现豹头蛇尾”。
    词作在语言风格上毫无矫揉的纤艳和女性的婉弱,也没有语调惊人的喧闹,始终保持了一份平静沉稳的气色,即或在结尾的天问上,也是那种轻轻的语句,完全没有豪放诗人的那种刚烈勃发,给读者带来很沉雅、恬静,延绵流长的感受。用句表面平常,实则意蕴颇深,可谓“常人皆可用,却皆不易善用”。句中用浅显的辞句化开奥邃的典故,使人在平素中见深意,在通俗中感雅致,从而体会到词作的优美意境。笔力在达到较高程度,做足了功课时,才会出现这种深厚的“大力内敛”境界,很有大将风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1 12:27:41 | 显示全部楼层
栀子花开心有约
——《卜算子·月下访栀子》赏析
文/大爱无言




   
    “恬静溢芳芬,玉露青枝冷。”一天月色之下,万物静谧。慢慢行走在月光下,不经意地步入到栀子花丛中。在这万籁俱静的夜空下,白色的栀子花悄悄地绽放。恬静之中溢出芬芳的香气,点点露珠清清静静地依着在暗绿色的叶片和枝干上,显得约莫有些冷清。

    这是个初夏的夜晚,时间在五月,是栀子花开放的季节。词人乘着朦胧的月光,来赴她与它的心上之约。因栀子花多在夜里盛开,便和月亮联系在了一起。于是,它沾了蓝月亮的灵气,就给了人冰清玉洁的感觉。对此,宋代朱淑真曾写到:“一根曾寄小峰峦,苫葡香清水影寒。玉质自然无暑意,更宜移就月中看。” 明代的沈周在《栀子花诗》里也吟诵出“雪魄冰花凉气清,曲栏深处艳精神。一钩新月风牵影,暗送娇香入画庭。”的诗句。他们都把栀子花作为月亮的娇娇来抒写,自然地就都把它放在月色底下来歌咏。作者也许并不知道这些古人,但她肯定知道月色与栀子花配合的娇美,于是,在词章一开头,便将人引入到这样一个婉柔清丽的画卷意境之中,并在这个意境中开始了她的抒情。
   
    “欲染温情一树开,花弄坡前影。”蓝色约白的月光,散漫地映照在栀子花树上,穿透树影落在路坡上,隐隐约约显出花树参差柔曼的身影,恰如莺儿婉柔。“温情”一词的含义,本是人文用语,较少见于自然景色的描绘。传说栀子花是天上七仙女之一,她憧憬人间的美丽,就下凡变为一棵花树,喻示着爱情,被赋予了人文的意义。因而“温情”一词在这里,就体现着自然与人文的结合,是一个两义同含的用词,具有“通感”的意味。它看似突兀,实则却饱含情意。又因前面营造出的婉柔清丽意境,就显得自如适在,静雅而温馨。这句主谓结构的“一树开”,把静雅温馨适当渲染,接着,“花弄坡前影”情后助壮,进一步将花前月下的静雅温馨感觉扩大。进而,人就仿佛置身在花树下,整个身心都被这种浪漫的温馨所笼罩。

    将栀子花放于月下而诵其恬静,着一玉露相伴,一物三景,展其恬淡自芳。又凸于温馨,收归于坡前影,尽显出月下夜静时分栀子花的神韵风味,甚觉雅致清妙。如果说上片这四句,主要是绘写栀子花的自然风貌,间或作了人文精神的阐释,还属平静之语,那么下片,词作就将笔触伸向了更深的社会人文层面。

    “来去了无痕,浅韵浮香径。”栀子花历来有“禅花”之称。程棨在《三柳轩杂识》中说栀子花为花中之“禅客”。王义山在《栀子花诗》里也曾道:“此花端的名薝(shi)卜,千佛林中清更洁。从知帝母佛同生,移向慈元供寿佛。”可见此花的清远禅义。“来去了无痕”一句,便将它具有的静虚人文属性作了描述,道出了它除“温情”而外的另一层品性。然而,词作说此花的佛性,决然不是崇禅以语,而是意图从清远静虚中来说它的深层韵味。你看,紧接着,词作就唱出了“浅韵浮香径”的词。栀子花没有牡丹的娇艳,却有月季的温婉,宛如小家碧玉般的清秀隽永。“浅韵”一词的表述,就是最好的写状:清香流绵的气味,布满这条长长的路径,浅淡、恬静、怡然,充盈着心灵之屋。在这个时节,在这个地方,她与它心灵相通,心灵相依,更心灵相约。

    那么,这种源于自然的高雅清秀的心灵相邀是什么呢?词作在完成了栀子花的性态品位描写后,一奋展翮,唱出“更信清嘉自此栽,新绿长相应。”的词句,道出了她和它在心灵之窗的玫瑰相约。同时把词意推向了顶峰,也对全词作了收束。
句中“清嘉”是美好的意思,即可用于自然风物,也可用于社会人文的描写。“新绿”一句从字面看,是指围簇衬托栀子花的娇嫩叶片。但在这里出现,就绝不再是单纯地对此花形态的再写,而是一种包含了人文意义的箴言:栽种下美好的树苗,就会迎来美丽的风光!有诗曰:“美人为政自清嘉,江县新栽万树花。”看似咏花,实则喻人,其意颇佳。

    下片前两句言坡前小路因花有香,却无踪痕,乃是作者在花前月下这个独特场景里对栀子花恬静、清远、淡香品质的寄情抒写,深含着对它的赞美。从结构上看,“浅韵”一辞,将自然之物引渡到人文心灵,恰如灵光。它一现之后,就领起后句,以自信笔触唱出了全词主旨,完成了由物到心,由自然到人文的转换,把栀子花的内含品位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完全显现了出来。

    叔本华曾说:“表(现)出人的理念,这是诗人的职责”。词作符合了这个诗歌美学观念。他又说:“在歌咏诗和抒情状态中,……主观的心境,意志的感受,把自己的色彩反映在直观看到的环境上”。词作也符合这个标准。它表现出了作者宏壮的“有我之境”。正是由于诗人“以我观物”,带着主观心境和意志情感对风物的抒发,所描写的景物才都浸染着她的感情色彩,使得词作具有了丰沛的感染力量。假如全词不是这样,便会大失颜色,不过一平常清唱而已。

    【卜算子】是首小令词牌,全词共八句,四十四个字。要表述具有深厚人文含义的意思,就需要精巧布局,斟酌用句。既不可都写景物,也不可标语口号式的一味猛吼,还得有自然的衔接过渡和转换。从诗词这个角度要求,须得物华与心灵交融才行。辞语上既不能太露,亦不能过沉。露则无诗味,沉郁则晦涩。要做到恰好是有些困难的。这首词,在这几方面是做得较好的。从结构而言,词作意思要是换成中调来写,高潮就可能会出现在中靠后,后面再接两句风物情状,用“神韵”手法结束全词。这在宋词中屡屡常见。而这首【卜算子】在高潮出现后,便戛然而止,似意犹未尽,留下了余味,充分体现出古典诗词的韵道。而把全词高潮安排到最后,既是字少结构的使然,更主要的还是气韵积结充盈的结果。因为它字少,韵位也较平疏,气韵积结不会太快。这就不得不感到词作在结构布局上的用心和气息的良好流动,也显现了作者善于最后发力的风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11-28 12:32 , Processed in 0.083563 second(s), 6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