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34269|回复: 0

张垚仟 | 柳建伟:文学应该给人打气,不能拔气门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柳建伟:文学应该给人打气,不能拔气门芯

  张垚仟

  作家柳建伟总是在书写中国社会的现实。从乡村到城市,从地方到军营,其中有男男女女的情欲纠葛,社会精英对名利的渴望,政治权力的勾心斗角,经济建设的蒸蒸日上,反贪腐英雄的孤注一掷……在他的笔下,一幅幅中国社会改革时期基层和都市的图景徐徐展开,各色人物登上戏台,演绎着你我身边的戏码。

  走上写作道路之初,柳建伟就立志要做社会历史书记员类的作家,他坚持文学本身就应该承担对社会和人生的责任,“文学应该给人们打气,不能拔气门芯。文学作品要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长篇小说的责任就是为民族写真正的秘史,写人们的心灵史。”

  张垚仟/文牛华新/摄

  __01


       用“跨界”来形容柳建伟的人生履历再合适不过:从程序员到作家,从作家到编剧,从编剧到厂长。难得的是,无论跨到哪个岗位上,柳建伟都全力以赴做到最好。

  1979年,柳建伟考入**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系。此时刚刚改革开放,大量文学作品解禁,柳建伟在学校图书馆里发现了文学世界的美妙。他疯狂地借书、读书,因为部队院校规定晚上十点钟必须熄灯,柳建伟就在被窝里打着手电通宵达旦地看书。文学吸引下,柳建伟走上了小说写作的道路。

  柳建伟做事有种“破釜沉舟”的气魄。小说处女作,他就投给了《人民文学》,“为什么我要把处女作寄给《人民文学》呢?那是想告诉自己,这辈子我一定要当作家!我放弃了计算机这么好的专业,不干大事怎么成呢?”

  大学毕业后,柳建伟当了一段时间程序员,为专心写作,他辞去报酬丰厚的工作。1985年到1995年的这段时间,从评论、中短篇小说到纪实文学,柳建伟都拿出了一些可圈可点的作品。但他也感到在地方写作,缺少交流和发展的机会,于是在1991年柳建伟重新考入**艺术学院文学系,后来又考上了北师大和鲁院联合招收的研究生。

  “很多作家的传记都谈到在首都搞文化容易成功,所以我就拼命地写。”但出版了150万字的“时代三部曲”后,柳建伟还是没能实现成为专业作家或调到北京的愿望。此时,八一电影制片厂向柳建伟抛出了橄榄枝,邀请他撰写剧本,“写得好就调到北京”。恰逢世纪之交,伴随着电视的普及,电视剧这门新生艺术日益兴起,柳建伟认为电视剧的受众面更广、传播力更强、收益也比写文学作品要高,“既然暂时当不了专业作家,也去不了北京,我就再学一门技术,技多不压身。”

  柳建伟抓住这次机会,认真学习影视剧本的创作方法,凭借作品顺利进入八一电影制片厂。此后,柳建伟从文学部的副主任、主任,一步步做到副厂长、厂长的职务。

  十七年里,柳建伟担任了17部电影的编剧,撰写了300多集电视剧剧本。由他担任编剧的电影“三惊”系列《惊天动地》《惊涛骇浪》《惊心动魄》以及《飞天》,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或中国电影飞天奖优秀故事片类的奖项,而他本人也获得了最佳编剧类的提名。

  “不管做什么事,我都全力以赴地做好,过程当然都是七折八难。”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柳建伟颇为感慨,“人生中的有些决定是你自己主动选择的,有一些是生活压迫着你做的。身份转换了之后,也必须按照既定的方式行事,但慢慢地,人生就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上了。”
mmexport1745160514122.jpg
  《北方城郭》柳建伟作家出版社

  __02


       与很多作家类似,柳建伟的写作也经历了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在他看来,“文学艺术这种东西,你认识到了,知识储备够了,再加一点灵感,‘顿悟’就总会有的。”在柳建伟的写作道路上,就有两次重要的“顿悟”时刻,让他懂得了什么是文学写作。

  1986年,柳建伟被抽调回母校教书。他原本想基于现实中真实的情感纠葛写一个故事,但总觉得不妥,便一直琢磨着。他想到鲁迅在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时说:“他不但要剥去表面的洁白,拷问出藏在底下的罪恶,而且还要拷问出藏在那罪恶之下真正的洁白来。”于是,柳建伟为这篇小说取名《洁白的罪恶》,“一取完名,就好像有一道闪电,唰地闪过原来一团糨糊的脑袋,所有的知识、灵感等,瞬间打通,各就各位,列队在那里了。这种‘开悟’‘顿悟’一旦完成,就像人骑自行车,学会了就不会忘了。”
mmexport1745160516681.jpg
  作家柳建伟

  如果说第一次“顿悟”是思辨性的,那么第二次“顿悟”沾染了更多个人的情感。柳建伟的父亲是上世纪6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为照顾父母,放弃了北京的工作,回到家乡河南南阳。文凭、能力,加上北京工作的经历,父亲本应有一帆风顺的仕途,但因为不了解县域文化的复杂性,柳建伟的父亲得罪了一些人,一路滑到边缘部门。这一年冬天,在外工作的柳建伟回到家,才得知父亲被排挤的事实。那天,残雪未消,刮着冷风,他去院子里找父亲,父亲正在分配的一分多地里挖菠菜。柳建伟没说话,静静地坐在一旁,看着父亲的背影,看了很久很久。

  那年,柳建伟25岁,年轻气盛:“我有报复那些人的心,没有用武力报复的胆,可我会写小说。”于是便有了《北方城郭》中李金堂这个经典人物形象。尽管柳建伟从未深入了解县域文化,但他知道每个地方可能都有这样一个在本地有势力的人。最初,柳建伟想要写这个人物的“坏”,可写着写着,柳建伟愈发觉得不对劲,他发现自己喜欢上了李金堂这个人物。

  “我本来是要报仇的,怎么后来就会爱上他呢?我突然有了一种文学的自觉意识,文学就是‘人学’,不能单纯地谈谁就是个好人,谁就是个坏人。”笔下的李金堂有了自己的命运,柳建伟也有了文学自觉的意识,他体会到人性的复杂性,认识到社会的多样性和残酷性,而这些正是文学所应该呈现和表达的。
mmexport1745160519605.jpg
  《突出重围》柳建伟人民文学出版社

  __03
   
       走上写作道路之初,柳建伟读到了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就立志要做社会历史书记员类的作家,“我上大学那年,中国恰好进入了一个三千年难遇的大变局时期,历史已无数次证明,凡这种时期,定有伟大的作家出现,定有伟大的作品问世。我要当作家,自然想当这一类的作家了。”

  柳建伟坚持文学本身就应该承担对社会和人生的责任,“文学应该给人们打气,不能拔气门芯。文学作品要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长篇小说的责任就是为民族写真正的秘史,写人们的心灵史!”

  “书记员类的作家的重要职责,是依靠他对所处时代的仔细观察,基于独立的创作虚构,记录下他所生活时代属于多数人心中认定的最重要的那些风景。这些风景包含典型的人物、重要的不可绕过的事件和有广泛代表性的人群在那个时期的主要情感历程。这也可以说是这类作家的使命。常常是因为这一类作家的努力和成功,才形成了世界文学史上那些最壮丽的风景,才让一个个人类史上伟大的时代活到了今天。很难想象,没有杜甫的盛唐,没有曹雪芹的清代盛世,没有巴尔扎克、司汤达的十九世纪的法国,没有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俄罗斯,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空洞的时代。”

  柳建伟1990年代创作的三部曲《英雄时代》《突出重围》《北方城郭》分别在国企改革、军队建设与乡土文化三个方面展开,全方位地反映1990年代初期中国现实状况。在当时文学圈先锋主义势头强劲的背景下,重新彰显了现实主义强大的生命力。柳建伟也凭借《英雄时代》获得了第六届茅盾文学奖,那一年他36岁,实现了在40岁之前成为“真正的作家”的诺言。

  “我这几部作品预示出了中国当下生活的一些深层的变化,这可能就是它的价值吧。譬如今天深刻的反腐,譬如今天革命性的军改,譬如今天中国大城市的深层嬗变,我的这几部作品,都有详细的源头式的记录和表达。文学对社会的反作用力是存在的,但又是潜移默化的。这几部作品已经活了二三十年,我作为作者感到欣慰。”

  2003年之后,因为工作,柳建伟的重心转向了影视剧创作,但他并不觉得遗憾,“一方面是职责所在,另一方面,这些年的经历也为我积淀了生活,影视剧创作本身也对小说写作有所启发。”柳建伟向记者透露,他正在写一部以抗战时期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将在这几年与读者见面。
mmexport1745160522806.jpg
  《英雄时代》柳建伟人民文学出版社
mmexport1745160527068.jpg
  对  话

  一定要知道同行在写什么写到什么程度

  读品:评论界普遍肯定“时代三部曲”全面反映了1990年代中国社会现实状况,从纷繁复杂的现实事件中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对任何作家而言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种洞察力和把握能力从何而来?

  柳建伟:我的经历和很多扎根河南的作家不一样。我生在农村,但我是城市户口。这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处境。所以我很早就切身地感受到一元社会、二元结构、城乡差别等抽象概念的真实表现。我父亲在北京工作,曾经在首都与小村之间来去穿梭的经历,让我有了对两个不同世界分别打量、考察的眼光。城市户口也让我小时候在农村的身份有些尴尬,遭到小伙伴们的排挤,这让我自小就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人。

  文学创作特别是写长篇作品,必需的能力有这几种: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演绎能力。大学四年的工科学习和训练,培养了我的后三种能力。这几种能力,对作家来说,不是仅靠天分就能获得的。有了这些能力,作家便可以把握重大复杂的东西,便可以构思创作规模宏大、人物众多、情节纷杂的大体量的长篇小说。

  读品:您塑造了很多经典的文学形象,比如《北方城郭》中的李金堂和欧阳洪梅。在人物塑造方面,您有什么心得?

  柳建伟:文学圈认为李金堂是具有典型意味的人物形象,什么是“典型性”?第一是广泛的代表性,第二是性格的独特性,第三是心灵的深邃性。而女性人物想要写得好,我认为必须具备“三风”:风尘的经历、解风情的能力、有**的味道。《**》里的纳斯塔霞·菲利波夫娜、《静静的顿河》中的阿克西妮娅、《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这些文学史上经典的女性角色,都具备了这些元素。

  读品:谈谈阅读对您的影响。

  柳建伟:我认识很多作家,不看同时代作家的作品,对于作品的评价,都是道听途说。我不是这样。不管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要相信专业人员的筛选和判断。每年开春后,我会阅读几个比较信任的评论家关于文学作品的综述。现在写短篇小说养不活自己,中篇小说这种文体已经死亡,只有长篇小说以及由长篇小说改编的影视剧值得看。我信任的几个评论家共同提及的长篇小说,我认为一定是值得看的。从事写作这门行当,你一定要知道同行正在写什么、写到什么程度。

  柳建伟

  著名作家,国家文化名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军事委员会副主任,茅盾文学奖得主,八一电影制片厂原厂长。主要文学作品有《英雄时代》《突出重围》《北方城郭》等,电影《惊天动地》《惊涛骇浪》《飞天》《血战湘江》的编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5-4-23 01:18 , Processed in 0.062967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