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24074|回复: 0

陶建:我心中的苏北琴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6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心中的苏北琴书
  陶 建

  在淮安的非遗文化宝库中,苏北琴书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它以丰富的内涵、多样的形式以及深厚的历史底蕴,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成为人们心中难以忘怀的文化记忆。

  苏北琴书,又称“淮海琴书”或“打扬琴”,源自明末清初的民间小调,到同治年间较有影响的琴书艺人是李义成。据《中国曲艺杂志·江苏卷》、《淮阴市曲艺志》和《宿迁市曲艺志》记载:李义成幼年自安徽流浪到宿迁皂河定居,后广收徒弟,师徒以唱民间小调为生,逐渐有了固定的唱腔、曲牌,并配上坠胡和扬琴演唱,演变为苏北琴书。

  苏北琴书融合了说、唱、演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讲述着一个个丰富多彩的故事,内容涵盖历史传奇、民间传说、侠义英雄、家长里短等各个方面,历史源远流长,深受百姓的喜爱。无论是金戈铁马的战场风云,还是柔情蜜意的爱情故事;无论是清正廉洁的清官断案,还是诙谐幽默的市井生活,都能在苏北琴书艺人的口中娓娓道来,生动呈现。

  苏北琴书的表演形式独具特色。前几年,我在河下观看了两名艺人表演,其中一人主唱兼敲扬琴,另一人或持坠胡、二胡等乐器伴奏,主唱者配合说唱。表演时,艺人端坐于桌前,扬琴置于桌上,主唱者一手敲击扬琴,一手打板,掌控节奏与韵律。那清脆悦耳的扬琴音,如珠落玉盘,叮叮咚咚,瞬间便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而伴奏者则全情投入,手中的坠胡或二胡如泣如诉,悠扬婉转,与扬琴的声音相互交织、相互呼应。在说唱过程中,艺人的表情丰富多变,或喜或怒,或哀或乐,生动地展现出故事中人物的情感与性格。他们的嗓音醇厚,说唱功底扎实,既能唱出高亢激昂的曲调,也能吟出低回婉转的旋律,将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艺人还会运用各种手势、动作和身段来辅助表演,增强故事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使观众仿佛身临其境,沉浸在精彩的故事之中。

  记得有一次,我在淮安的一个古镇游玩时,偶然间听到了一场苏北琴书表演。那是在一个古旧的茶馆里,几张八仙桌,几条长板凳,虽然陈设简单,却坐满了前来听书的观众。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艺人坐在桌前,身旁摆放着扬琴和二胡。他微微清了清嗓子,便开始了表演。随着他的讲述,我仿佛穿越时空,来到了一个古老的世界。他说唱的是《秦琼卖马》的故事,那抑扬顿挫的语调、丰富多变的表情和生动形象的动作,将秦琼的英雄气概和落魄时的无奈展现得入木三分。我听得如痴如醉,完全被这精彩的表演所吸引。周围的观众也都沉浸其中,时而为秦琼的遭遇而叹息,时而为他的英勇而喝彩。那一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苏北琴书的独特魅力,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演,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和文化的传承。

  苏北琴书的语言通俗易懂,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它采用苏北地区的方言进行说唱,这种方言亲切质朴,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艺人在说唱过程中,巧妙地运用方言中的俚语、俗语、谚语等,使故事更加贴近百姓生活,让观众听起来倍感亲切。例如,“俺”“恁”“中”“管”等方言词汇的运用,使整个表演充满了浓浓的乡土气息。同时,苏北琴书的唱词韵律优美,富有节奏感,通常采用七字句、十字句等句式,押韵方式多样,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和传唱。这些唱词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研究苏北地区语言文化和民俗风情的珍贵资料。

  苏北琴书有单口、对口、群口三种形式。对口为二人搭档演唱,一人拉坠胡,一人击琴打板,对口说唱。群口即一人敲琴打板,两或几人拉坠胡,有时用上京二胡,对口演唱。句式结构有十字句、七字句、五字句、三字句,十字句中三、四、三称正十字,三、三、四称反十字。其表演特点有:起角色、伴以“花腔”,说白讲究抑、扬、顿、挫,喝、顿、缓、急、高、低、起、伏,在演唱进入角色时,演员常用辅助动作增强感染力。

  在淮安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苏北琴书承载着人们的情感与记忆。它曾是人们茶余饭后的主要娱乐方式,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都能听到苏北琴书艺人的说唱声。苏北琴书曲目《包公案》《岳飞传》等,通过一个个故事,教导人们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爱国敬业,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着社会道德和价值观。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文化的冲击,苏北琴书这一传统艺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使得人们的文化选择更加丰富,苏北琴书的观众群体逐渐缩小。为此,淮安市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政府加大了对苏北琴书的扶持力度,设立了专项基金,用于资助苏北琴书的创作、表演、研究和传承,举办各种苏北琴书比赛、展演活动,为艺人提供展示平台,鼓励他们收徒传艺,培养更多的年轻艺人。

  当下,有不少人推动着苏北琴书更上一层楼。如省级传承人陈锦荣,9岁开始学琴书,其表演经验丰富,还培养了30多个年轻学生。张银霞也是非遗传承人之一,她50余年的演艺生涯沉淀了许多艺术精华,通过录制唱片、磁带、VCD等,让苏北琴书得到广泛传播。还有丁红丽,她跨界成为年轻一代苏北琴书的代表人物,创新融入舞蹈、舞美等现代舞台手法,让苏北琴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其作品也深受年轻粉丝喜爱。此外,吴文效创办苏北琴书传习所,培养了众多学生,还创作了许多贴近民众、紧跟时事的作品。于兰曲作为年轻的非遗传承人,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融入现代音乐等创新元素,在音乐课堂中向孩子们普及苏北琴书。

  苏北琴书成为绽放在民族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小花,清纯可人、芳香四溢。它无声地穿透时光,萦绕在我的心头。作为淮安人,我很欣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5-5-20 06:48 , Processed in 0.065478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