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03960|回复: 7

(原创)《疯狂的石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28 15:58: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据说近期国内最值得一看的影片,我看了。三遍。



    片中运用的电影手法据说是国内少见的,“这是内地近年来,分镜头最多的电影,也是特写用得最多的电影,还很有可能是广角镜头用得最多的电影。另外,也算得上是最多摄影机位的电影。”关于这一点,即使是最没电影常识的观众,都能感受得到这些技巧带来的视觉效果:“爽”。快节奏的电影语言,使得导演在百来分钟内完成对一个原本比较复杂的故事的完整表述有了可能性。就整个情节的推进来说,叙事手法并无特别之处,是按时间顺序来交代事件始末,有意思的是其中穿插的一些拍摄技巧,让平淡的叙述也有了生动的气象。



    影片最喜欢用的一招利用某种共通,将两个不同的场境用一个具有意指性的镜头连接起来。比如从麦克箱子里报纸上宝石的图片,化成了真正的宝石随即场境已经移变为展览会场。镜头似乎并没转换,而实际上这里变了一个剪辑的戏法,在一些音乐MTV里我们可能比较经常可以看到。关于剪辑,专业的知识我并不了解,我的看法是,这项工作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影片的。。。质量,或者说影响到观众对影片的接受度,这个后面再一并讨论。回到刚才说的这个手法,被导演在片中反复使用,我细心一数,有十来处之多,难得的是并不使人厌倦(当然也是因为其本身并非一成不变),反而给影片本身制造了一种特有的风格,与其内在的节奏是步履一致的。成功的电影都应该有自己的节奏,比如王家卫的。注意,这句话并不具备他所有的电影都是成功的暗示。如果把《春光乍泄》比作一支迷情爵士舞曲,那么《疯狂的石头》就是一首时下最流行的混编曲目,无法定义。



    说到音乐,值得一提的是片中几处运用的配乐,非常棒。个人最欣赏的是三方人马为宝石各自准备以及包世宏三宝寺内追贼这两段,前者用的是弦乐(似乎是古筝)弹奏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后者则用上了京戏大鼓加锣钹,趣味性都得到了无限量的加强。通常来说,配乐是电影必不可少的一个手段,《疯》片的配乐原创的成分不大,正如一些影评人所说,这是一个“超级模仿秀”,于是它的配乐也彻底地体现了这一点。无论是中式还是西式,古典还是现代,都在《疯》片配乐中粉墨登场了,仿佛相声小品中的桥段,它们与情节的契合程度,成就了其不可或缺的地位,这让我们不得不佩服,也让宝宝不得不再次提到电影的节奏。是的,电影的节奏,单纯的故事情节推进无法涵盖这一定义,它应该是影片的一种基调,或者说一种格调。所有的好导演都不应忽略这一点。(这个是宝宝说的:)



    同样不能够忽略的是编剧与剪辑的功能,在我看来,他们和导演一样共同主宰着影片的生命。好,更正:绝大部分生命。可惜不是所有的电影人认同这一点。好在,现在有《疯》片给我们拿来当做范例,纠正这群无知的人。前面已经提到了剪辑,我们的视听感觉在一百分钟内得到了无限的延伸。一场感官盛宴。分镜头多是为丰富,拍摄角度与机位多变是为绚丽,与音乐的完美结合更是超出了我们的期待,这当然需要极高超的剪辑能力,对画面与空间极好的领悟力与想像力。看最后小贼拼命逃跑那一幕,就是由两种机位拍摄出来经后期剪辑交替驳接的,同样的方法也应用到了三个小贼地铁企图行骗那一回。并不是说这部影片一点瑕疵也没有,但在改变平淡叙述之余,还能够做到条理清晰,时不时信手将笑料抖足,剪辑确实应记上一功。特地问了几个看过影片的大叔,得到的反映是并没有看不懂的部分,对于这种实验性的电影来说,尤其难能可贵。



    编剧也同样功不可没,拿这部影片用得最多的那种手法来说,虽然反复使用了十余次,但它有的是镜头剪辑做的连接,而另外一些靠的是剧本的精彩编排了。不妨举个例子,当宝石展览衬垫不小心被烫到时,面对厂长的问询,包哥搪塞说:“那个灯。。。”镜头一摇,马上转到了冯董助手醉醺醺地将车钥匙丢给大盗麦克的一幕,同时说道:“灯。。。有点坏了啊”。这短短一分钟不到的两个场景却串起了很多个包含了事件前因后果的人物与情节:包哥撞了助手的车欠赔在前,由此误以为在寺外踩点的大盗是助手请来逼债的人,于是后面才有了包哥赔还车灯错认并误打误撞生擒大盗的果。这种高度概括提炼的细节,在影片中比比皆是,编剧功力可见一斑。导演对现场的掌控能力也值得称赞,观看影片可以感受到这一点,所有的场景都很放得开,却没有出现泛滥的表演。至于一些夸张的成分,那是有意为之,也是导演所想要的那样,有条不紊,“上帝在他的天庭里,一切都好了”。



    另外,影片还用了三个闪回,一个是撞车,一个是罗汉寺追逃,还有一个是最后车祸那里。闪回这种技巧,在很多经典的外国电影里面都可以看到,但国内还是鲜见。我想倒不是不善或不屑,而是不能。这个不能,并非指技能的掌握,而是国内影片太注重 “端”了,它们的内容无法用闪回这种带有一丝荒谬色彩的形式来承载。所以《疯狂的石头》这样一部具有强烈模仿意念的影片,能够在行业刮起一阵强劲的飓风,甚至引来众多的追随者,为什么?因为我们的这一类具有“新”概念的电影已经缺失太多太久了。给“新”打上引号,是因为我们同样清楚,这些形式在世界电影史上早已有先例,关键还在于国内电影行业需要拿出一些勇气和眼光,或许这才是献给中国电影一百周年的最好的献礼。



    。。。还想说点什么的,演员。演员的表演都蛮可圈可点,尤其是那个“幸存”的小贼,有两幕在澡堂的戏都极好,天生的喜剧演员,这样的脸孔演悲剧或许也会有另外一种味道,小人物的浮世悲欢,等导演来发掘了。对了,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制片人包世宏与主人公同名,而影片开头的医生就是导演兼编剧宁浩,还有那个瘦不啦叽的小贼岳小军也是编剧之一.这倒让我想起了大导演希区柯克也喜欢在自己的电影里担当一些不起眼的角色,呵呵~~~.其实,本来是打算连故事本身以及人物一并讨论的,写到上面一段的时候,忽然发现似乎已经讲到该收尾的地方了,不是吗?我们通常都是讲到展望前景就完了的。。。哈哈,那就这样结束吧。

                                                                       2006。08。11
发表于 2007-3-28 18:46:22 | 显示全部楼层
先谢谢您赐稿,坐个沙发,然后慢慢赏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28 19:03:25 | 显示全部楼层
久游游老师对电影颇有研究,很专业.
中国的电影,可圈可点之处委实不少,但不在当代,具体来说不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至今的这一时段,而在其之前.
只一点就可说明问题:80后的电影不是为拍电影而拍电影,而是为钱.为经济利益.为炒作造势而拍(玩)电影,如此以来,拍出经典.精品那是可能的吗?
影视娱乐这个怪圈里的话题多得海了去了,我一向不感冒,上面斗胆呲了两句黄,纯属个.浅之见,呵呵....... [s:19]  [s:19]  [s:19]  [s:19]  [s:19]  [s: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28 19: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大家结合九游游老师和祁总此贴就中国电影展开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28 20:55:39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年出了一部《疯狂的石头》,让深陷国产大片泥潭的观众松了一口气,证明中国还是有好电影存在。尽管客观来讲,《疯狂的石头》的大部分电影语言都能在其他国外作品里找到类似的叙述方式,但一个看似简单的洋为中用,却是很多导演所无法做到的事。《疯狂的石头》里也存在着死亡,但这里面的死亡更多只是娱乐大众的手段,并不会让人觉得突兀,两场死亡戏都充满了黑色幽默和戏谑,观众更多的是在笑声中看完这些镜头。  

  《疯狂的石头》的热捧证明了中国观众对于电影的一种取向,而因为近年来只有这么一部电影出现,使得热捧有些过了头。一部电影纵使再出色,也永远不可能挽救整个存在问题的市场。《鸡犬不宁》的出现,为持有这种忧虑的人解开了一个心结。即使这部电影与《疯狂的石头》并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是受观众认可,认真讲述故事的电影。对比以往国产电影里尤其是大片里出现的弱智对白,这两部电影中的语言更让人回味悠长。从“是不杀,是和平”以及“小妹你怎么偏要摸下面”之后,观众大概已经很难承受这种完全侮辱智商的台词,而《疯狂的石头》和《鸡犬不宁》则很需要考验观影者的精神集中,很多细节你需要再三品味才能看出端倪,例如《疯狂的石头》中保卫科长在展台上脑海中思索时,镜头迅速出现2,3帧画面,大概只有非常细心的影迷才能看出这个一闪而过的镜头正是一只织网的蜘蛛和奔腾的骏马,联系影片当时的情节即是“蛛丝马迹”。如果你不知道这一段,不妨碍你了解电影;但你若知道,会觉得电影更有趣味。遗憾的事,这样的细节在国产电影里几乎不存在。  

  在《疯狂的石头》之后,有人担忧将来是否国产电影还会一直像怪胎一样苟延生命;而《鸡犬不宁》的出现则证明了娱乐电影在中国出现的可能性。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虽然国家的电影审批部分一直强调电影必须有积极向上的教育思想,但在大多数时候,观众只需要的是一部让平时被各种俗事困扰的神经稍微得到松弛的娱乐喜剧片。生活中已有太多的沉重,在电影的世界里,大多数人只想得到一个短暂的放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29 11:24:3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楼毛三于2007-03-28 19:03发表的  :
久游游老师对电影颇有研究,很专业.
中国的电影,可圈可点之处委实不少,但不在当代,具体来说不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至今的这一时段,而在其之前.
只一点就可说明问题:80后的电影不是为拍电影而拍电影,而是为钱.为经济利益.为炒作造势而拍(玩)电影,如此以来,拍出经典.精品那是可能的吗?
影视娱乐这个怪圈里的话题多得海了去了,我一向不感冒,上面斗胆呲了两句黄,纯属个.浅之见,呵呵....... [s:19]  [s:19]  [s:19]  [s:19]  [s:19]  [s:19]


谢谢毛三老师指点~我是学生呢~
好好学习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29 11:25:3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楼落花于2007-03-28 20:55发表的  :
今年出了一部《疯狂的石头》,让深陷国产大片泥潭的观众松了一口气,证明中国还是有好电影存在。尽管客观来讲,《疯狂的石头》的大部分电影语言都能在其他国外作品里找到类似的叙述方式,但一个看似简单的洋为中用,却是很多导演所无法做到的事。《疯狂的石头》里也存在着死亡,但这里面的死亡更多只是娱乐大众的手段,并不会让人觉得突兀,两场死亡戏都充满了黑色幽默和戏谑,观众更多的是在笑声中看完这些镜头。  

  

落花老师说的是
比游游看得更深透~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29 11:26:2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楼祁梦君于2007-03-29 10:11发表的  :
《疯狂的石头》的热捧证明了中国观众对于电影的一种取向

比较赞同落花朋友的观点


嗯,学习中
谢谢祁总指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5-7 20:26 , Processed in 0.072569 second(s), 4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