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76489|回复: 2

古今拜年习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18 23:39: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今拜年   


  彼此走访,互赠礼物,节日里的人际交往祝贺,这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春节里拜年,无论民间或官方,均无例外。
  追溯古代拜年的习俗,始盛于汉。正月正日元旦这天,官方的朝贺已相当流行。据《后汉书》记载,汉代群臣入宫拜年,官员按职位的大小奉送拜年礼物。皇帝也要设宴款待群臣,并借机考察臣僚的学问。汉代以后元旦朝贺之礼就沿袭不断,如曹植的四言诗《元会》中,就这样描绘了当时朝贺(或曰“正朝”)的盛况——“初岁元祚,吉日惟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
  拜年这一习俗的产生,和其他事物的出现一样,原来是出自真情实感的,只是形成了模式之后,便往往发展成了徒具虚名的礼节,尤其在后来的官场中,则演变成了礼节的俗套。到了明代陆容《菽园杂记》卷五中所描述的情景,已经成了“望门投刺”、“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拉关系套近乎,也不管别人喜不喜欢、接不接受的功利算计。这里的“刺”,类似于今天的名片或贺年卡,汉以前是把自己的名字刻在竹简上,宋代的名刺是用梅花笺纸制成两寸宽、三寸长的帖子,然后写上自己的姓名和地址。
  民间的拜年一般分作三种类型:一是同宗族拜尊长,二是亲族间的拜访,三是朋友之间的互相访拜。如《东京梦华录》、《清嘉录》中,都记述了这种民间的拜年习俗。
  而在新年之际的拜年习俗中,给小孩子“压岁钱”,也是民间新年拜贺中的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旧时压岁有两种,一种就像《燕京岁时记》中“以彩绳穿钱,编成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另一种则是“尊长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今天所说的压岁钱便是后者。
  今人的拜年形式丰富多彩,有了很大的变化,寄明信片、有奖贺年卡,举行团拜会,以及电话拜年、网上拜年、短信拜年……此起彼伏,方兴未艾。尤其是电话拜年,一声问候,情义浓浓,不但少去许多俗套,也显得典雅方便。春节里,一家子正忙着各种应酬,别说轻松不得,全没了过年的那份愉悦的好心情。正当疲惫之余,忽然家中电话铃声大作,举起话筒,对方竟是顶头上司满怀关切的问候和真诚的祝福,一时语塞,感激之余对自己今后的工作充满了信心,也充满了希望。这种上级给下级的拜年,其实妙处不少。
  我的家乡闽中大田,民间拜年还有放鞭炮的习惯。每年正月初二开始,亲朋好友之间互访,来到别人的家门口就烧上一挂鞭炮,“劈劈啪啪”一阵热烈的鞭炮声中,主人家及时从内屋迎出来,拜访者说上一席热情洋溢的祝福话,双方之间其乐融融,说不上有多么的美好和新意……
  旧时的朝贺到了宋代就不再有君臣同庆的气氛了,朝贺仅仅只是一种礼法,成了万人下拜一人受贺的场面。不像今天的团拜会,不论尊长老幼,共贺新禧。尤其像明清两朝,“在京师仕者,有每旦退朝,即纳伴而往,至入更酣醉而还。三四日后,始暇拜父母……”的虚假与丑陋之风,拉完关系才想到父母。拜年这一传统的、饱含纯朴民风的习俗,在今天的神州大地上,终于伴着精神文明的花开,越来越有新意和越来越富有人情味,成了实实在在的人际和谐的精神产物。纵谈古今拜年习俗,历史悠久,利大于弊,体现了华夏文化的古朴和优良。



                                    .

[ 本帖最后由 楼兰 于 2007-5-22 21:34 编辑 ]
发表于 2007-5-22 21:30: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不愧是千年传统的中国啊,从这个盛大的节日就可窥一斑.

[ 本帖最后由 楼兰 于 2007-5-22 21:39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6 18:05:35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美文。日超给林老师拜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5-19 00:33 , Processed in 0.066007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