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22415|回复: 6

古徽州二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25 15:25: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婺源

     去有着“中国最美的乡村”之誉的婺源旅游,最佳时令当是阳春三月,油菜花开的时候。我曾在网上看过大量婺源油菜花开的照片,那掩垄覆畦、连片摇曳的热闹闹的金黄,把婺源的宁静与绚美推到了极致。然而我们去得不赶巧,正是仲夏时节,田野上早没了油菜花的踪迹。婺源,就像一位卸却了艳妆的女子,还复了她那娴静清丽的面容。这样也好,我本来就不是为追逐她的繁华而来的。我来婺源,其实心里是很想看看婺源繁华落尽之后,到底还有哪些能让我流连、令我铭念的地方。

     婺源当然是美的。尽管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的行程安排得很仓促,只去了东线的江湾、李坑、晓起和俞氏宗祠,更自然,也更精粹的西线和北线的景点一个也没来得及去。然而,只此四个地方,就已然使我陶醉。我对婺源的总印象,可以用一个比喻来概括,那就是,婺源就像一幅漂浮的水墨山水。我很为自己庆幸,没有选择在油菜花开的时令来赴婺源之约——我认为,油菜花开时的婺源,是一幅水粉画,而不是一幅水墨画。水粉画固然色泽明艳夺目,然而我更倾心的,却是水墨画的淡雅悠远。

     我乐意把婺源视为安徽属地、徽州一脉。尽管我是赣人,尽管婺源和我的故乡原本同属于一个地区,我仍然不惮做一个出卖省、地利益的“叛徒”。在我看来,婺源是安徽过继给江西的女儿,尽管她现今生活在养母家中,泽披养母的养育之恩,但是她的容颜、她的体态、她的风韵、她的秉性,却仍然鲜明地传承着生母的特征;她的脉管里,汩汩流淌着的是生母的血液。婺源,尽管在养母家中生活得很幸福,但是一想起她这种奇异的身世,总会让人从心底泛起一丝酸楚。无论什么原因,被迫离开生身母亲的女儿,哪怕她被送往的是一家富贵门宅,哪怕她过的是锦衣绣食的生活,我想,在她内心深处,也一定非常挂怀她的出生之地,一定非常渴望能回到生母的身边。我想,这乃人之常情。

     如果婺源只拥有“美丽”二字的话,那么,说句不怕亵渎婺源的话,她还不配在我心里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记。中华大地,美丽的地方到处都有,看得多了,我的心里早就产生了一点儿“审美疲劳”。那西湖烟雨、阳朔奇峰、三清夕照、龙虎峭崖、九寨秀水、普陀佛光、三亚海滩、太湖渔歌、苏州园林、井冈幽泉、京城日出、庐山飞瀑……哪一处不是穷极了人间的美丽韵致?那么,婺源除了在地缘上与我有着较亲密的关系之外,到底凭借什么拽住了我的心,让我心生“不虚此行”的慨叹?徜徉在婺源保存完好的徽派建筑之间,我一边欣赏着那粉墙黛瓦、古树幽藤所营造出的一派古典意境,一边在心里思索着答案。

     在江湾,我常常拨开穿梭的人流,一次次踅入参观线路边的那一幢幢古旧幽暗的民居之中,独自参悟婺源虽历千年嬗递却本性不泯的玄机。江湾,现在是个非常红火的旅游景点,然而,我对“日出江湾红胜火”之类的宣传噱头显然是不感兴趣的。令我驻足、引我深思的,是那一扇扇幽闭的院门、一堵堵不见窗口森然壁立的黑墙、一方方赖于采光的小小天井,和屋顶两端那一翼翼高挑的封火墙。明清两朝,“徽商”誉满天下,以他们的智商,是不可能不知晓建筑物如何结构便于采光的道理的。然而,他们为什么要将自己和家人幽闭在黑暗中?难道真如某些学者所言,是为了“富不外露,财不外流”?

     这种说法,尽管今日似乎已成不刊之论,然而稍加分析,漏洞百出,难以服人。其一,衣锦还乡,自古皆然:徽商背井离乡,苦心经营,一朝发达,回乡置业,以今朝之风光补偿往昔之委顿,只恐不为人知,何惧财富外露?要说他们听从风水先生“财不外流”的建议构筑宅宇倒有几分可信,说他们是为了“富不外露”,只能是无稽之谈。其二,在外经商发财的徽商一批一批,他们回乡置办的宅宇成片成片,几乎每个村庄都是“富人区”,如果只有其中的一家或几家发财致富,其他村民都是穷人,鹤立鸡群,确实有可能引发旁人的“红眼病”,从而给自家的生命财产安全埋下隐患,然而大家都是富人,何畏之有?只怕攀比斗富还来不及呢!

     徽派建筑所呈现的特征,我认为其实是中华民族“根意识”的一个缩影、一种潜意识的表征。我这里所说的“根意识”,与我们耳熟能详的“落叶归根”的“根”意识有很大不同。“落叶归根”,固然属于一种“根意识”,但它只是民族根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比民族根意识更个人化,更浅表,更孱弱。民族根意识是一种民族文化心理上的吸附与归聚、内敛与窖藏。内聚是为了固本,深藏是为了蓄精。本固然后枝荣,精盈而后神锐。根在黑暗中埋得越深,本在阳光中就越茁壮盛大。徽派建筑,契合的正是这种民族心理诉求和宇宙哲学。这种契合尽管有可能是无意识的,但它却实实在在地成就了徽派建筑的百年辉煌,也形象地诠释了中华民族虽历经劫薮而难于分裂的真正原因。

     游览晓起的时候,趁大伙儿午餐后休息的当儿,我独自一人,挎上背包,拐入酒店对面的一条小巷。巷道是一条青石板路,琴键一样,从我的脚底,整齐地向着前面铺去。一缕凉风擦着石板掠过,我似乎听到了一串琮琮铮铮的乐音,在小巷中悠扬、回荡。尽管此时小巷外是逼人的暑气,但行走在两边檐角高挑、粉墙壁立、阴凉幽深的小巷中,一时间恍如走入了戴望舒的雨巷中——尽管此时天空并没有飘雨,也没有逢见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小巷两边的门大都洞开着,屋里没看见一个人,不知主人门正在灶间吃饭,还是都在午休,或者他们都搬离到别的地方居住去了。只在小巷快接近尽头的一幢民宅前,看见一位老奶奶坐在门槛上,摇着蒲扇纳凉,神态安详、一言不发地盯着我这个不速而至的游客。老人的脚边,蜷缩着一只小花猫,正在打着盹。老去的是宅宇、是岁月,不老的,是心中的那份坚守、淡定、从容和安乐。我的心懔然一动,想掏出相机,拍下这一幕,却又怕惊扰这天人合一的难得的静谧,只好把打开的相机包拉链重新拉上。

     江湾、李坑和晓起,民宅与民宅之间,大多彼此相连。一茎古藤,往往从这一家的墙脚攀缘而上,却把一簇簇墨绿的叶,或一团团不知名的花蕾,垂在那一家的院落里。相对而筑的,距离也挨得很近,宽不盈丈,窄可尺量。在土地资源相对充裕的明清两朝,婺源人为什么要把房屋建筑得这么近?户户藏有万贯家财,他们为什么敢于相对着洞开自家的门扉?他们高高地垒起封火墙,难道也是为了把自己封存在黑暗之中?为什么今天我们的房子比当年这些徽商们的宅宇距离更近,我们却用坚实的防盗门将春风与信任一齐挡在门外?为什么我们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凉爽或温暖,而不惮将空调主机安装邻居的窗台上或窗户前?人类到底是进化了还是退化了?导致今日之世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婺源古宅间逶迤的青石板路上,留下了我一串串深深的思索……

二、黄山

  “三山五岳”,“五岳”我一岳也未有机会登临;“三山”中的雁荡山、庐山倒去过几次。六月底借赴南昌、婺源开会,取道安徽屯溪返杭的机会,途中逗留了半天,走马观花地游览了一遍黄山,终于圆了自己畅游“三山”的梦想。

     这次游黄山,于我来言,是一次彻底与“体制”拜拜的“告别游”。因为早在四月底,我就打定主意,将从杂志社辞职,自己创业,去趟一趟“市场经济”的浑水,试一试自己离开“体制”后,到底有没有能力养活自己。

     因为这种心境,我游黄山,自然目的就不可能只是为了看风景。在即将开始一种从未经历过的陌生的生活之前,我游黄山,亟需从黄山身上汲取一种精神源泉。人到中年,看待这个世界,目光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穿透美,直指背后的骨头和力。美可以使我晕眩,却无法将我迷惑,更不可能阻遏我行走的脚步。

     抵达黄山,相机没电——其实头天晚上就没电了,但充电器没带。我素来就是一个图省事的人,无论到哪儿出差,无论出差多久,基本上都是一个小包,除了带一套换洗的内衣之外,其他的能不带就不带,一概“轻装上阵”。不能拍照,这样也好,我正可以沉下心来与黄山对话,而不必为了拍摄那些“到此一游”的照片,错过大自然的神谕。

     黄山的美早已被古今中外的骚人墨客写绝,但尽管如此,她还是为我们准备了一场令人销魂的美的盛筵。乍进山门,一阵微雨便贴面给了我们一个温柔凉爽的拥抱,将我们身披的那件暑气和俗气轻轻揭下,扔出山门之外。她拽着我们一路向高处攀去。每当我们趔趄欲倾的时候,她总是不失时机地递过来一双香软的小手,将我们扶住。抵达“迎客松”的时候,她忽然调皮地跑开了,没过多久,就变成了一场浓雾跑了回来,一会儿西,一会儿东,一会儿将旁边的山峦隐去,一会儿把前方的道路罩住,与我们玩起了迷藏。

     从“迎客松”,到天都峰;从鳄鱼洞,到光明顶,一路上,黄山的奇峰、怪石在雾海中时隐时现,变幻莫测,玄秘缥缈,恍若仙境。间或雾散云开,远眺层峦叠秀,巍峨参差;苍松翠柏,清荣峻茂。俯瞰深谷幽潭,碧波银光;箭石高耸,气冲斗牛。当然更多的时候,是雨罩雾遮,莫辨西东。因此,不少游客都在诅咒这热情过了头的雨雾,让他们不能游目骋怀,将黄山的美景看个明明白白、分分明明。

     然而,我却为自己第一次游黄山就邂逅了这样一位雾美人而庆幸。或者说,我与这位黄山雾美人一见钟情。作为纯自然景观的杰出代表,黄山,我认为无疑比烙上了深重的人文印痕的“五岳之首”的泰山更空灵,更超拔,更具神韵,也更富有人性。丽日下看黄山,固然可以穷尽黄山的奇峰、怪石、云海,甚至温泉这人间“四绝”,然而,雾海中看黄山,把自己浸泡在黄山漂浮的雾气里,也未尝不是一种领略黄山美之真谛的最好做法。甚至,在我看来,能透过浓雾看出黄山的气韵,更需要一种不凡的审美功力。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蓬莱之美,令人神往,正在于它的亦真亦幻。和蓬莱、雁荡、三清、庐山等一切令游客神往的仙岛名山一样,黄山的美,也正在于它的奇峰异峦与云江雾海的相映成趣。过实的风景是呆板的、没有生气的风景;云遄雾绕、虚实相生的风景才能成为人间仙境。

     由此我想到了生活。生活其实也是一种风景,生命则是一趟看风景的过程。现实生活是峰石,而理想就是那飘绕其间的云雾。有人喜欢晴天看风景,用一双“慧眼”,把人生看得“明明白白、真真切切”;有人偏爱雾中看风景,看那轻纱在奇峰怪石间缠绕,看那永韵在皇天厚土间流转。

     徐霞客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如此说来,我这次游览黄山之后,五岳,倒真的是不必上赶着去拜谒呢!

(作者地址:310012   浙江教育学院教学月刊社  电话:13857153321)

发表于 2007-7-25 17:5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先踩个,再来细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26 23:5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29 16: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好文章,喜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29 16: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山刚去过,感同身受

婺源,我向往的地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9 20:00:5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各位专家批阅!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15 08:0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来读一遍
欢迎多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4-27 23:42 , Processed in 0.048303 second(s), 4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