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78732|回复: 2

镇远印象(外一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30 09:39: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镇远印象(外一篇)
李天斌

  到镇远的时候,是古历四月,正是初夏时节。也许是下雨的缘故,气候非常的冷。这是我们始料不及的。然而就是因为有雨,给镇远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点蒙上了一层迷蒙的色彩,于是,那些历史,那些痕迹,仿佛胶片上的记忆,越发神秘,让人无端的添了几分向往。
  镇远是以古建筑和一条名叫舞阳的河流而著称的。有人说,镇远的历史,是从古建筑和舞阳河开始的。这是诗意的说法,抑或是以历史作为依据的,当然不敢肯定。但我对镇远的品味与解读,确是从这里开始并找到注脚的。
  镇远的历史,可以一直上溯到战国时代,在历史的不断交替与朝代的更迭中,镇远以其地形的险要一直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于是又有人说,镇远是因武而建,因武而兴的一座古城。走在那些用石板铺成的街道上,注目那些明清时代留下来的以飞檐翘角为主要特征和以错落有致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古建筑,一路观赏着与古时一样翻飞在风中的或黄、或红、或蓝的酒旗,于是,金戈铁马的声音,群雄逐鹿的场面, “万里赴戎机,关山渡若飞”的决然悲壮,关山难越,征人无悔的壮志豪情,当然,也还有那些远在千山之外、万水之遥的妇女在“君问归期未有期”的思念里不断种植的幽怨,远远的,又近近的,不断撞击着我,让我仿佛走进了历史,仿佛遇到了凝固的时间,就连在街道上行走着的路人,我也怀疑他们正行走在古代,行走在如风的往事之中。过去与现在,历史与现实,在这里变得是那样的模糊。文明的演绎,变得是那样的缥缈,近乎传说,让人恍兮,惚兮,让人在如真似幻的意境里感到别样的一种情致。
  而就在这样的感受之下,青龙洞便在导游的指引下来到了你的眼帘。导游说,这青龙洞,是镇远古建筑和古文化的集中体现。到得青龙洞,适才的金戈之音便转化成了远离尘嚣的寂静。一幢依山而建,规模宏大的明清宗教建筑群赫然撞进我们的眼帘,山虽小,但却清幽灵秀;亭台楼阁虽多,但却布局合理,古朴壮观,美轮美奂,仿佛仙山与佛国。导游说,这青龙洞,既有佛教寺庙,道教宫观,又有儒家祠庙,三教合一。与甘肃的麦积山、山西的悬空寺一起被称为中国古代三大“空中建筑”。咋一听来,我便觉惊奇无比。我倒不是惊奇于这独具特色的建筑,我所惊奇的,是所谓“三教合一”的奇特景观;我所惊奇的,是在这弹丸之地,竟然觅到灌溉滋茂了中国文化生命的儒、释、道三家学说思想的痕迹。据我所知,儒家的刻意用世,释家的般若空性,道家的出世,其“道”本不同,但却能共处一洞。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但正是这种奇迹,让我感到一种由衷的欣慰。中国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争端,一向很是惨烈,往往弄到势若冰炭的局面。我从来就不明白,文化与文化之间,为何就要拼个高下,分个优劣?所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相互借鉴,相互完善,相互补充,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共同构建丰厚多彩的文化体系,才应该是理想的文化归宿。所以青龙洞的“三教合一”,确实让我看到了一种希望。而最难能可贵的,这种企望,早在明清时代,在镇远,在中国西部的这一隅山城水乡,就已给我们留下了应有的启示(或者说告诫),这是不是一种安慰呢?这种境界,是不是与一种淡泊情怀相关联呢?人生的境界,其实是一切大美的基础和前提。而最让我感动的,还是儒、释、道学说思想与中国文化渊源的问题。南怀瑾先生在《佛学与中国文化的因缘》里讲到,儒、释、道学说思想的形成,源于《易经》,经夏、商、周三代,形成以易、礼为中心的天人思想,周、秦之际,诸子百家互为异同,复经秦、汉,渐次形成儒、道、墨思想,再经魏、晋、南北朝的演变,出现隋、唐以后儒、释、道三家鼎峙,从此历宋、元、明、清,只要讲到中国文化,必谈儒、释、道思想学说。儒、释、道与中国文化的渊源,可谓源远流长。而就是这像河流一样绵延的文化之旅,竟然能在这里觅其踪迹,也难怪张三丰、王阳明要在此参禅悟道,也难怪吴三桂要在此游历,也难怪吴敬梓要在《儒林外史》中描写这里,也难怪林则徐要在此驻足吟哦,等等。让人不得不对这块土地浓郁的文化因子心生敬意,不得不感慨文化生命超越时空的穿透力。
  从青龙洞出来,当然就要看舞阳河了。宽阔的舞阳河,把古城镇远一分为二。也正因为这条河流,古城镇远由此多了几分厚重,也多了几分妩媚。说它厚重,是因为自古以来,无论是村庄的繁衍生息,还是城市的兴衰成败,往往都是与河流紧密相联的。所以我一直推想,镇远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古代南方水上丝路的中心驿站,成为连接中原与西南边陲最重要的军事孔道,是与舞阳河的作用分不开的。这种作用,本身就具有历史的厚度。说它妩媚,是因为清清的流水,柔柔的流水,自远处蜿蜒而来,又向远处蜿蜒而去,既像一位饱经沧桑但却极富内涵与修养的女子,高贵而又沉静,袅娜而又稳重;又像一个清尘脱俗的小家碧玉,多情而又纯洁,端庄而又浪漫。一盏盏街灯在一网湿重的夜里渐次亮起来,那闪烁的霓虹,在河里投下缕缕影像,波摇影动,流水寂寂,一只,二只,近似乌篷的小船,依次划过,隐隐的民歌,隐隐地传自船舱之内,于是,一种疑心身在江南,疑心夜泊秦淮的错觉,竟让我有些激动起来。于是就想,一定是舞阳河,使得古城镇远的文化平添了无数风姿和韵味,在渐行渐远的那些曾经响彻行云的金戈之音的背影里,古城镇远,从此便又多了一份女性的柔情,并从此滋润一段永远继续着的说不完的故事。
  走进镇远,我是匆匆的。离开镇远,我还是匆匆的。但有关镇远的印象,有关镇远独特的人文底蕴,却逐渐变得明晰起来,直至成为心灵的风景。





               也曾舞阳泛轻舟


  这是乔羽先生吟咏舞阳河的诗句。因为喜欢,所以便借来作为文章的标题。当然我更喜欢的,还是舞阳河,还是那叶轻舟以及与轻舟一样空灵的风景。
  也曾舞阳泛轻舟。
  沿着一条林荫小道走过去,穿过层层藤蔓,曲径通幽之后,便到了舞阳河渡口。没有太多的建筑,只是停泊着一只又一只的舟子。山高,色泽如黛;水远,色泽青绿。游客不多,环境清幽。一切都保持着自然的质地,一切都保持着原初的质朴。正是陶冶心身的曼妙之境。未曾登舟,未曾沐浴河水,心灵的尘埃,名利的劳顿,便先澄澈透明了。
  解缆,拨桨,登舟而去。河面是平静的,只有水波涌动,如点点鱼鳞,明艳生动,牵人情思,撩人魂魄。
  登舟而去,舟行水退,舞阳河藏于闺阁深处的风景,渐次展开。如同画卷,迎风而舞,一页页铺陈下来,一如梵音,神秘,清澈,让你不断耳清目明,也让你,不断遐想,让思绪翻飞于时空之外。
  先是“唐僧师徒峰”。一座秀颀的小山峰,突兀地立于水中,峰顶能清晰的辩出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往水里俯望的图案。唯独不见沙僧。导游说,沙僧正在水底呢。在水底干什么呢?难道这舞阳河,与他的流沙河相连?难道是在取经的路上,突然动了思乡之情,回去看看?甚或是想要看望久别的恋人一眼?僧人也好,神仙也罢,因为七情六欲,终究不能免俗。而真正动人的,千百年来,也正是在这个“俗”上。白蛇娘娘对于许仙,七仙女对于董永,织女对于牛郎,那一份生死不愈的爱恋,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也就是因为它是人间的,是“俗”的。朴实的感情,思念与牵挂,或许是谁也无法回避的永恒主题?
  再是“破镜重圆”。那其实仅是大自然的神奇之手,在与河水紧紧相连的石壁上随便划下的一个半圆。但因为水平,浪静,那半圆的倒影就清晰的印在水底,恰好形成一个完满的圆。导游说,但凡看见了这个圆的,曾经失去的,都会重来。这当然是导游的牵强附会。但我同样为之感动。此事古难全。自有生命存在以来,月圆,月缺,生离,死别,便不断的让人生经历悲苦和痛楚,也因此演绎了无数悲情的故事。导游的解说,又何尝不是对人生完满的一种祈祷与祝福呢?回头之际,我看见同舟的同事正朝那镜专注地凝望。我知道他的心思。还在镇远古城青龙洞的时候,他就在那棵据说会结果的被人们称为神桂的树下许了一个愿。他一直在渴望那个曾经爱过他的女孩重新回到自己的身边。我不禁为导游的解说动容――也许她根本不知道,她原本不经意的解说,竟然在不经意间,抚慰了一颗孤独的心灵!
  舟行水退。有人提议,要是有点歌声,那多好呀。可惜我们不会唱。导游也不会唱。而就在这个时候,却有鸟声响起,先是一声悠长清脆的啼鸣,紧接着便有二声、三声及至无法数清的鸟鸣响起,幽情荡漾,充盈天地,一如民歌的合唱,以天空作背景,以绿树为舞台,以流水作点缀,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没有心灵的羁绊,没有功利的色彩。那歌,那舞,仿佛久违的天籁之音,仿佛一副思想与情感的清凉剂,让人释然,让人解脱。就在这四起的乐音中,顺着导游的指引,我看见一个特似苗女的石像。导游说,你看,她正行走在上山采药的路上呢,她背上的背篓里,不是还有几棵在路边采摘的药材么?我不敢再问下去,我相信在这个千年不变的姿势里,一定又会有一个无比凄美的传说。她匆匆的脚步,焦急的心情,或许是为了她病危的情郎?她化石而去的选择,蕴涵了多少人生的牵挂与无奈?而此时四起的乐音,也许就是她对于坚贞爱情的心语?甚至是啼血的另一种呼唤?
  而我终于沉默了。我的目光终于回到自己乘坐的这叶舟子上来。轻轻的舟子,也能载动这浓郁的愁绪么?
  暗自伤感之间,舟子已经抵达“姜太公垂钓”。远远望去,一个魁伟的身影,静静地坐在临水的石上垂钓。当然不见鱼杆。其实又何必非要鱼杆呢?大象无形。真正的钓者,是用心钓,用意钓,这才是境界。透过碧波荡漾的舞阳河水,我仿佛看见了姜太公洪波涌起的心海。在他看似闲情的垂钓里,一个安帮定国的宏伟构想正在酝酿,一份千古不朽的功业即将完成。尽管在这一过程中,又将伴随无数的征人,怨妇,伴随无数的枯骨与生者孤独无边的思念,但那份蓝图,依然动人心魄。
于是,不独柔媚与平静,是舞阳河的特质。刚强与灵动,亦是舞阳河的内涵。在动与静,刚与柔之间,舞阳河水,给我们展现了丰富的人生画卷。遐想之间,导游突然朗诵起乔羽先生吟咏舞阳河的诗句:
  也曾舞阳泛轻舟
  青山妩媚水温柔
  照影时见凤摆尾
  临波又见龙抬头
  既有怨女望夫婿
  岂无征人思归舟
  难言桂林甲天下
  权将三峡作同俦
  音好,诗好,景更好。一叶轻舟,还有我们,此时,是否已成为唐诗宋词里的一幅意境?三峡何在?且让我们再向纵深处,登舟而去。


2005年5月
发表于 2007-8-30 16:31:1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个来赏,要是再配上摄影就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4 16:5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后一篇更好,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11-28 06:22 , Processed in 0.063061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