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94975|回复: 2

[原创]一波三折的人生况味——短诗《萤火虫》赏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22 09: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波三折的人生况味
                   ——短诗《萤火虫》赏析
  
  凌迪的诗《萤火虫》,是一曲朴实深沉、饱融人生况味的民谣。全诗仅有短短5节20行,却一波三折地跌宕着作者缅怀童年、眷恋亲情的复杂思绪。几次掩卷之余却又欲罢不忍,现欲且吟且思,再次同读者共赏。
  开篇以疑问句起笔,把萤火虫比喻为“小小的灯笼”。应该说在以往的同类诗作中,“灯笼”早已有人用过;但作者在这里又虚构了一个提着灯笼的“他”,而且感觉到此人行走时的轻盈脚步。这无疑给了读者一个惊喜——一个充满了诱惑的悬念。
  然而在第二节里,这个提着灯笼的隐身人并未出现,而是集中笔墨写了小小灯笼的微弱光亮,将主线从萤火虫转向了作者本人。这一节采用了反差对比的手法,将“可怜的一点光芒”变化到足以“彻照童年”的强度,使通感的引入自然而贴切。
  第三节是全诗的核心,也是作者对童年幻想的美好回味。“逃离夜空的星星”这一奇特想象,是作者遭遇灵感时的神来之笔,仅仅一个“逃”字,就把这位天真少年极不安分的抽象思维勾画得活灵活现。而“奶奶复活的灵魂”一句,更是将孩子信赖的长辈形象与萤火虫融为了一体,仿佛奇妙而遥远的童年万花筒又历历在目了。
  第四节是主题跌入空谷里的回音和振荡,虽然不及原声真切和强烈,却散发着浓浓的朦胧之美。末三行当是全诗的挽结和回眸,但顺势读来总嫌稍稍轻了些分量。也许作者的本意是想设计一个留有空间的结尾,可是经过这一节“缓冲”之后的感情流向,似乎还挟着一股不小的“惯性”,需要有一道比较坚实的“堤坝”才能“闸”住。所以我觉得最后一节可以再加以升华:要么将人的一生与萤火虫联系起来,让自己这盏被命运提着匆匆前行“小灯笼”给全诗圈上一个晶亮的句号;要么就在“彻照”一词上做文章,既然萤火虫“彻照了一个人的童年”,何不让这个通体透明的少年也来做一只萤火虫,再去“彻照”生命旅途的坎坷和艰辛呢?
  新诗创作看似轻巧,其实是“砂中淘金”,这一点我是深有体验的。要想让作品脱俗出新,就必须在构思和遣句上精益求精,可往往历尽艰辛也未必终能如愿。不过真正称得起诗人的,一定是乐此不疲的文字工蜂,为了将生活的芬芳酿成蜜糖,他们必然会不辞劳苦地执著地往返于彼此之间,直至把生活中的全部甘甜都奉献给广大读者。
  为抵达这一目标,我愿与凌迪君共勉。
  
  附:《萤火虫》原文——
  
  是谁?提着这小小的灯笼
  在夏夜的风中
  我依稀听见他轻盈的步履
  
  这可怜的一点光芒
  无法照亮道路,甚至
  无法照亮自己
  却照彻了一个人的童年
  
  在我儿时的心里
  小小的萤火
  是童话里的一盏灯
  是逃离夜空的星星
  带着奶奶复活的灵魂
  飞越草丛、树林和月光
  
  曾有多少个夏夜
  我迷失在这细小的光芒里
  无尽的遐想
  随它飞入密密的丛林
  
  萤火虫,这不灭的记忆
  至今仍在我的脑海里
  不时地闪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25 22:20:22编辑过]
发表于 2006-7-25 20: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想让作品脱俗出新,就必须在构思和遣句上精益求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冷老师真是把话说到点子上了,为老师这深而刻独到的见解感到佩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5 22:24:57 | 显示全部楼层

秦之韵兄过奖了,诗评是自己的体验,难免有偏颇之言,还请不吝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6-5 20:52 , Processed in 0.041196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