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09/2009-05-31/59162.html
5月23日,由中国散文学会主办的第二届“新视野”杯文学有奖征文颁奖会在北京富来宫温泉度假山庄会议中心隆重举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著名作家张胜友,中国散文学会会长、著名散文家林非,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宗仁,《小说选刊》主编杜卫东,原《当代》副主编汪兆骞,《中国作家》杂志社编辑部主任方文等文学界领导以及知名人士出席了颁奖仪式,来自全国各地的获奖作者及文学爱者共230余人参加了此次大会。中外散文诗研究会副会长、一级作家丁一的《读鸟》与《新楚州报》文艺编辑赵日超的《情醉海南》等8篇作品荣获全国随笔一等奖。http://www.dflywh.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3342&highlight=%C7%E9%D7%ED%BA%A3%C4%CF
第二届“新视野”杯文学有奖征文颁奖会现场。
赵日超与中国散文学会会长、著名散文家林非合影。
中国散文学会会长林非作了重要作话。张胜友向获奖作者致以热烈祝贺并对此次活动的举办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他说,新视野、新思路这样的征文活动是一次非常有创意的文学征文活动,创作需要新视野,新思维。国家在转型,社会在变革,在这样的一个大时代下,我们一定要用新的视野来观察我们的社会,能不愧于我们手中的笔,这样才能写出优秀的文学作品,这样才能准确的、精细的、生动的反映我们当下的社会生活。颁奖结束后,张胜友为参加此次会议的作者授课。
赵日超与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著名作家张胜友合影。
赵日超的《情醉海南》或侧重社会,或侧重风土,凭其优美、精辟的语言,严谨的结构,独到的构思,对生活与大自然的热爱和感悟,放歌海南的变化,先后被《商旅报》(海南)、《南京闽侨》、《中国旅游报》、《华东旅游报》、《金陵莆田乡讯》、《淮海晚报》、《北京旅游报》等报刊刊登或连载,《华东旅游报》整版刊登7个部分内容,《北京旅游报》整版刊登并连载了13个部分内容,凭其实力和特色荣获随笔类一等奖,应邀参加笔会暨颁奖大会,同时入选《新视野全国获奖作品选》。
赵日超与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著名作家王宗仁等交流创作。
第二届“新视野”杯全国文学有奖征文活动旨在扶持新时期文学创作,增进作家相互交流与了解,发现新人、推出精品为目的。会议期间,与会人员聆听了林非会长、王宗仁副会长、汪兆骞主编的授课,并到国子监、恭王府,大观园、鸟巢,水立方等重点名胜景区进行了采风活动。 (王英杰)
听课北京
赵日超
去年底,我在《人民文学》上看到了一则征文启事,是中国散文学会举办的,我觉得,自己是副刊编辑,不妨一试。就把刚写的一篇8000多字的随笔《情醉海南》寄了去,没想到,得了个一等奖。
5月23日,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纪念日这一天,我应中国散文学会之邀,参加颁奖会。出席这样的会议,主要是想了解一下文坛的动态,使自己走出封闭,增加积累,丰富副刊内容,以利于编辑副刊。我们近距离聆听文学巨匠们的讲座,他们的一笑一颦,一怒一呼,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林非细高身材,精神矍铄,满头白发,淡蓝的短袖衫,给人以慈祥、随和、宽厚的长者印象。他是中国散文学会会长,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受“五四”以来进步文化思潮的影响,林非将卢梭和鲁迅等启蒙主义思想家视为楷模,以一个学者的滚烫热心和高瞻远瞩密切关注芸芸众生,其理论研究和艺术作品皆有着强烈的现代意识及价值取向。
林非老师说:“散文创作的过程,一个很重要的命题,是怎么提高作者的思想境界,怎么提高作者深刻的思想。这方面,鲁迅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鲁迅看问题的深刻性往往跟关怀民族的命运、关怀普通老百姓的幸福牢牢结合在一起。鲁迅的散文《长城》里有这样一段很重要的话:长城是伟大的,但是可诅咒。为什么要诅咒长城?因为造长城的时候累死了无数的人!鲁迅看任何问题都是关心人民的生死存亡的。我们如果能像鲁迅那样关怀普通民众,就会创作出境界非常高、思想很深刻的散文。”
就什么样的散文是好散文这个问题,林非主要谈了四条。一是好散文能够长久地触发读者的感动,散文从本体来讲,是抒发、诠释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感悟;二是好散文能够唤起读者回忆文中所写的自然风光和社会人生;三是好散文最能引起读者深深的思索,让人看了回味无穷;四是好散文最能够在语言的文采和艺术技巧方面,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
林非老师说,散文是对生活的思索,是对人生的感受和疑问,最基本的要求是宣泄自己内心的感受和体验,抒发自己的情感,抒发自己对生活的看法。一篇好的散文要有感而发,要用真情去抒写。首先必须能感动自己,即从最感动的事件入手,然后真诚地把自己的思索、感受和疑问表达出来。他借游记散文的创作,举一反三地说道:“眼前风景是不变的,但它是我眼中的风景,我心中的风景,我们要使自己始终保持在激情和思想升华之中,把其深刻的思想内涵提升出来,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在林老师眼里,有着明确的现代意识:我们每一个人既是其他生命的环境,又是本体生命的核心。因此要平等、友善地对待自然万物,在与环境的和睦相处中求得共生,求得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满足。
林非对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散文,特别是对《世间最美的坟墓》尤为推崇。这篇作品曾被选为1991年全国高考卷的阅读题。而林非先生的《话说知音》在2002年被选为全国高考阅读题。可见林非先生和茨威格两位大家的非凡手笔以及在心灵上的默契。亲情永远值得珍视。林非特别提到自己的母亲。他说:“我的母亲是一个非常聪慧优秀的女性,可惜她生不逢时,如果她当时有接受知识的机会,不会比任何一个优秀的女作家差。母亲一生对我倾注了无私的爱。”说到这,林老对母亲的爱溢于言表。现在,他又把母亲对这种生命的期待给了自己的儿子。所以《离别》才会写得如此动人。林老师还说,作家的创作是自觉的写作过程,散文创作不能为了功利,迎合市场。作家要有一颗高尚的心,把自己的思想、观点写出来,一个高尚的人必须是同情民众的生活,关心他们的命运;创作要面向各个层次的人群,特别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作家要朴实善良,要有思想,不沉湎于名利,要读书读经典书!
会后,我和林非老师近距离的接触。在谈及旅游文学时,林老师对我说,旅游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活动,通过旅游可以懂得一个时代,了解历史和自然风光,人与人之间各种各样的关系。读万卷书读不好就成了书呆子,行万里路尤为重要,如果一个人不能旅游,眼光就会比较短浅。游记作家要通过自己的艰苦的跋涉,观察、揣摩与思索,争取写出更高质量的游记来。写好游记很有意义,那也是作家修养的表现。林老师还说,现在一些旅游部门的工作人员,由于思想素质与文化修养偏低,不能辨别美丑,更热衷于赚钱,一窝蜂地在这儿塑一群帝王像,那儿造一窟鬼神图,形象丑陋,面貌狰狞,含意粗俗,不伦不类。游记作家应拒绝去描写那些污七八糟的东西,同时还得进行严肃的批评。
林非老师终生倡导民主、自由、平等、人道理念。他说,生命的意义不在长短,而在贡献。如果一个人活着为一己私利,即使活得再长,再富丽堂皇,也没有意义。林老师反对个人崇拜,然而他说:“我是个懦夫,我崇拜的是中国的三个女人。一是反对清政府从容就义的秋瑾;二是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执行死刑的张志新;三是公开抵制开除刘少奇党籍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残酷迫害的陈少敏。
与林非老师合影对话交流,总有一种被尊重和爱护的感觉,进而深切地感受到了他的渊博和平易,他的儒雅和仁爱。
(写于2009年10月)
京城花盛又逢君 赵日超 正是京城鲜花盛开的时节,我有幸再一次见到了王宗仁。 王宗仁老师一直是我敬重的作家。他的散文《藏羚羊跪拜》可以说是妇孺皆知。兽的人性,人的兽性在他的笔下刻画得淋漓尽致。 王宗仁着一身便装。我自报家门时,他热情接待我,并亲切地与我交谈。当文友介绍2010年我的散文《梦里依稀看淮安》获中国散文华表奖二等奖的第一名,2011年《等你,在吴承恩故乡》获“首届全国旅游散文大赛”一等奖,这次又荣获中国散文华表奖杰出成就奖时,王宗仁说,淮安是个好地方,昨天我还在你们淮安呢,我怎没见着你呀?我说,近来编辑任务比较重,还有新闻采访任务。他形象地对我说:“那好啊,我也是搞新闻出身。在我的肩上从前同样拉着两套“马车”。八小时之内写新闻,八小时之外搞创作。”从言谈中得知,他从事新闻工作长达20年时间,为总后勤部增添了许多新闻亮点。他先后采写的《毛主席的好战士年四旺》、《川藏线上十英雄》、《当代优秀大学生的楷模——张华》、《优秀的科学家——黄翠芬》、《青藏高原模范干部——张鼎全》等人物,在全军、全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均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 王宗仁有着军人魁梧的身材,粗糙的皮肤,四方脸庞上挂着自然的微笑,一双温和的眼神,流露出对人的诚恳和信任。 谈及如何写出更高质量的散文时,王宗仁说:“一个作家的文学长廊应该是五彩缤纷的。写作切不可就事论事,散文的意境是非常重要的。要挖掘出深层次的意境,意境就是思想,散文就是思想美,就是要从美中生出一种向上的力量。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散文的写作要注重细节,对细节的描写要选好角度,只有把握好角度,语言的力量才能喷发。” 王宗仁是幸运的,从18岁开始,他的人生、情感,以及精神思想和青藏高原紧紧的联系在一起;王宗仁是独特的,50多年始终书写青藏高原上那些兵的故事;王宗仁是冒险的,写作多年,始终坚守一个体裁;王宗仁是成功的,几十年来,创作出版了42部作品,是真正意义上的著作等身。 王宗仁18岁初中毕业去西藏当汽车兵,和那里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那里有他长眠着的近800个战友,这些人的子女、遗孀还在那里生活,他爱他们,要写他们,这是作家的责任。当谈及他的作品时,他说:“我还要去西藏,我从昆仑山的风雪中走来,还要回到昆仑山上去,那里永远是我眼里最壮美的风景线。我的后半生要做一件大事,就是要表现中国军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英勇顽强的精神风貌,即用散文的笔法写报告文学,表现出青藏高原上的人情美、境界美、苍凉悲壮的自然美。”他用厚重的陕西方言说这话的时候,昂着头,手指着远方,一脸庄重,眼里放着光彩。 在谈及军旅散文时,王宗仁说:“颂扬英雄主义是军旅散文的基调,从本质上讲,军旅文学最能感受到英雄的存在。那些随时准备保卫祖国的士兵们,每一天都在摩拳擦掌。他们是在准备应对战争的,只要战争的土壤存在一天,军人就有存在一天的必要。所以军旅散文应该是气势磅礴的。军旅作家在写军旅散文的时候,必须着重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和抒发内在的情感。军旅散文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创作者应该穿上军装。面对特殊的集团,一个军外作家是很难抓住军营生活的内涵的。创作军旅文学必须要吃苦,从一定意义上还要有牺牲、奉献的精神。战争生活中留下来的一批代代相传的作品,那是作家们用鲜血乃至生命换来的。军旅散文不要缺失英雄主义。 王宗仁老师共有四篇散文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在25岁时,他写的散文《夜明星》在一内部刊物发表,30岁时,《夜明星》被选入全国通用教材,初中第三册语文课本。其实,他的散文创作之路很艰苦,很悠长。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他告别秦川的父老,带着一个求生存图发展的梦来到部队,没想到分到一个严酷恶劣的地方当汽车兵。他起初很懊丧,总想着能够逃离这个“鬼地方”。五十年代的天非常冷,在摄氏零下三十多度的低温下,他穿着满是油污的破军袄,驾驶着还是二战时的德国大卡车。渴了吃一口雪,饿了拿出冻硬的馒头,困了歪在硬椅背上睡一觉,一个月也洗不上一次热水澡……每天早上,冒着极度严寒,走出屋的第一件事是烤车。这种老爷车,没有马达,没有启动机,有的车一夜不能熄火,否则车子开动管子就会憋断……他多次亲眼见到自己的战友兄弟离他而去,于是他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怀恋英雄,歌颂壮烈而美丽的死。 1982年,经过30多年的追求与攀登,王宗仁终于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又开始主攻报告文学、散文与诗的创作,但仍不放弃新闻写作。作家严文井,曾当面给他讲过一句话:“新闻和文学是亲家,分不开啊!你搞新闻工作可以经常下去,接触群众,熟悉生活。搞文学创作长期坐机关也是不行的。”对这句话,他坚信不疑。其代表作《写在她远行的路上》发表后,中国作协原副主席张光年称赞写得像诗一样的美丽。这篇作品荣获了中国作协“第一届优秀报告文学奖”。其荣获中国图书奖和解放军图书奖的《睡狮怒醒》,长达27万字,分别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团结出版社和台湾日臻出版社于1995年同时出版。 “没有人性的力量是写不出好散文的。作家要多读书、读好书,诸如美学的宗教的,都要看一看,想一想,记下来。要加强自身修养,做一个善良的人,有爱心的人,品德高尚的人,要靠自己的良知、大爱去激发人民爱自然,爱人生。”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120多次翻越唐古拉山脉,用手中的笔不断讴歌青藏高原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以及典型的人和事。半个多世纪,他孜孜不倦,著作等身,先后写出了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情断无人区》、《太阳有泪》和2004年感动中国的亲情故事《昆仑山离长江有多远》等脍炙人口的作品。这些作品充满了时代精神和爱国热忱,体现了军人的高大风范和人格力量。前不久,其荣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的《藏地兵书》进入第八次印刷,6.8万册的图书上市后,很快便销售一空。 王宗仁老师特别关心东方旅游文化网站的建设,认为网络文学作者广泛,风格多样,表现力较强。言谈中,他对淮安有着特殊的感情,当我向他介绍淮安的文化名人和一些旅游景点,请他题词时,他欣然写下了“淮安是块宝地”这六个大字。并与我进行了第二次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