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10314|回复: 2

初秋西域行(四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28 18: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s:1]                                    初秋西域行(四篇)

                                                           刘金山
                                                                               

                                从敦煌到敦煌

                      
   去年九月初,我们从郑州出发到敦煌去。临行前查过交通地图,敦煌是不通火车的,但我们买到的却是郑州直达敦煌的卧铺票。也许是地图过时了,管他呢。
   火车到达敦煌站,正是午夜。来接我们的唐先生说,这里实际是柳园站,几年前才挂上敦煌站的牌子。柳园不属敦煌市,是安西县的一个小镇,几万人口,主要是当初修铁路的工人和他们的家属以及子女的后代。这里离敦煌市还有大约130公里。反正车外边什么也看不见,你们就闭着眼睛休息,回来是大白天,好好看看我们的戈壁滩吧。

                    1

    在敦煌吃完早餐,就去看鸣沙山。出敦煌市区向南5公里,就是鸣沙山月牙泉国家级风景区。
    我是冲着鸣沙山的沙和骆驼来的。鸣沙山的沙一色金黄,但它却是五色沙,在显微镜下,可见其斑斓的色彩,又可见沙粒中的洞孔。因了这沙的洞孔,这里的沙山可发出如雷的声响。可惜,我们那天无缘听见。骑骆驼上沙山确是难得的享受。沙山脚下,卧着几十头骆驼,我们一人选一头,三四头或十来头栓成一队,由赶骆驼的汉子或女人在前边拉着,沿着小坡往山尖上走。骆驼的背上,用木杆扎成平平的架子,人骑在上头,平稳得很,不踩脚蹬心里也很踏实。沙漠是海,骆驼是“沙漠之舟”,在这无浪又无垠的“海”上,骆驼踩着细沙缓缓地走,人随着骆驼的起伏摇摆而微微起伏摇摆,听着远远近近的驼铃声,使我想象起几百年、几千年前沙漠上古老的驼队和漫天的风沙。我低头,看见被驼队踩出的沙漠中的小路以及沙坡上什么小动物爬行时留下的图案般规则的痕迹。一路上不见寸草,不见一丝绿,偶见几个拉骆驼的年轻女子用纱巾围着嘴,一丝荒凉和寂廖如微风袭来。我们在半山坡停下来休息。回望山下,见一片有树有草的地方,人们就叫它绿洲。沙山脚下,有一片星星点点的小沙包。拉骆驼的汉子说,那是坟头。我惊讶地问,刮起风来,不就出事了么?那汉子说,这里的风是从下往上刮,放心,越刮越高,露不出来的。他指着鸣沙山的山脊说,你看,让风刮的,一条线儿。这时,有滑翔机载着游客从我们的头上飞过,直上山顶。我顿时想,下回再来,我一定乘滑翔机俯瞰这鸣沙山的壮观、辽阔以及它的寂寞。

                  2

    休息了好一阵,我们又骑上骆驼,沿着半山坡向右方走。拉骆驼的汉子说,是去月牙泉。
    月牙泉的形状确实酷似一弯新月,四面被鸣沙山环抱,“沙水共生,山泉共处”,实在是举世少见的“沙漠奇观”。但当我把它和周围的沙漠相比较时,我顿时感到了它的娇小和枯萎。是啊,从上世纪70年代起,两千一百年来一直平稳的月牙泉水位在逐渐下降,根据1960年的数据,月牙泉的平均水深是4至5米,最深处达7.5米,而到了1999年,月牙泉的泉底已经露出水面,平均水深已只有0.4米了。过去,在泉水里曾生长着铁背鱼和七星草,如今已经不见踪影。传说服用铁背鱼能长生不老,七星草能催生治病,他们和鸣沙山的五色沙合称为“月牙泉三宝”,三宝如今已失两宝,岂不可惜哉?我来这里的时候,月牙泉水虽已瘦身,但毕竟还未干涸,这全凭了人工引水“输液”来挽救。从鸣沙山东北一侧,利用抽水泵管,将河水引入地势较高的水塘里,再通过面积约10亩的水塘向月牙泉慢慢渗水,这才保住了有水的月牙“泉”。这种快速缩水的过程,是很令人担忧的,月牙泉的水和整个敦煌盆地的地下水是一个系统,来源主要是党河地表水渗入地下。1969年敦煌市在党河河口处建起了水库,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就基本上被掐断了。
    当然,月牙泉乃至整个敦煌盆地水位下降的原因还有其他方面的因素,比如敦煌人口增多,带来用水量的剧增,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带来浇灌用水资源不堪重负,地下水的无节制开采,等等。水是生命之源。缺水已成敦煌的切肤之痛。有识之士担心,长此以往,由于生态环境的失衡,敦煌,这片曾是水草丰美的绿洲,这创造了千年伟大文明的圣地,有朝一日,也会像楼兰古国一样,在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3

   下午就去莫高窟了。
   莫高窟位于敦煌市城东南25公里处,洞窟开凿在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坐西向东,与三危山遥遥相望。
   我来看莫高窟,是因为它在我心中的神圣和神秘。从乐僔和尚在公元366年开凿第一个洞窟起,随后法良禅师接棒营建,至北魏,又经隋、唐、五代、宋、回鹘 、西夏而迄元代的继续修建,最盛时“计窟一千余龛”,保存至今的尚有492窟,造就了当今世界上规模宏大的佛教美术馆和佛教图像宝窟。那些以大乘佛教不同时期、不同宗派所崇尚的各种经典为依据的建筑、壁画和彩塑,彰显了古老中华的灿烂文化,令人仰视,站在它们面前凝视,会使人涌动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说敦煌就不能不说到飞天。飞天,是敦煌艺术的标志,是敦煌莫高窟艺术的象征。我在敦煌见到它的雕像作为这座城市的象征,矗立在市中心,觉得真是敦煌人的幸福。“飞天”,是佛经中的乾闼婆(天歌神)与紧那罗(天乐神)的合称,能歌善舞,周身散发出香气,她们侍奉佛陀和天地释,也被称作“香音神”。飞天的故乡在印度,但敦煌飞天却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而成的。她们不长翅膀,不生羽毛,没有圆光,借助云彩而又不依靠云彩,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而凌空翱翔,展示出优美的飞动姿态。这是不是反映和表达了古代人们渴求自由、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呢?从艺术成就看,隋、唐时期是莫高窟飞天艺术鼎盛时期,飞天种类繁多,姿态奇异,变化无穷,淋漓尽致地展现出飞动之美。而自唐以后,艺术水平逐渐衰落了,这恐怕和后来几个朝代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如唐是多少有些关系的。
  倘徉在这辉煌艺术的宫殿中,也有不痛快的时候,那就是当我站在16号洞窟时看见了王道士的《功德碑》。我读余秋雨先生的散文《王道士》时,已大体上领略了王道士的恶行。余先生没有点出王道士的名字。他叫王圆箓,湖北麻城人,曾逃荒到肃州巡防营,后又流落敦煌,在莫高窟下寺当道士。清光绪二十六年农历五月廿五,他率人在第16号洞窟清理甬道积沙,无意中发现“壁裂一孔,仿佛有光”,往里看,见“有小洞豁然开朗,内藏唐经万卷,古物多名。”这些宝藏,大约有五六万件之多,是涉及宗教、历史、文学、艺术和人民生活等方面包罗万象的重要文物资料,以及绘画、佛像、刺绣和大批珍贵艺术品、丝织品等。这个道士王圆箓,实乃鼠窃狗偷之辈,他把洞中的这些文物拿来当礼品送给当官的,还用这些宝贝换取柴米油盐。更可恶的是,当这批宝藏被公诸于世后,引来了大批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探险家”、“考古学家”、“游历者”,他们“被洞窟中成千上万个优美的画像惊得发呆”,这个王圆箓,竟帮助这些江洋大盗盗取洞窟中的文物。1905年,帝俄勃奥鲁切夫探险队来至敦煌,盗走古经卷一批。1907年3月,英国人斯坦因贿通道士王圆箓,盗走六朝至宋代经卷、写本共24箱,约万余卷,另有佛像绣品及绢画500余幅,偷运至伦敦博物馆。1908年7月,法国人伯希和又贿通王圆箓,盗走珍贵文献6000余卷,并摄影数百幅,偷运回国。1910年,清廷命甘肃当局将剩余残卷尽数运至北京,而王道士又趁机暗藏一部分,也被外国人陆续骗买劫掠而去。1911年10月,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桔瑞超潜来莫高窟,先后四个月,从王圆箓手中,吉川骗买写经100余卷,精美彩塑两尊;桔瑞超骗买经卷369卷。1914年,斯坦因再次来敦煌,又从王圆箓手中骗买去经卷600卷。除经王圆箓手,外国强盗直接掠夺、毁坏的莫高窟珍贵文物不计其数,这些是不好记到王圆箓头上的。面对这些奇珍异宝,当时的政府又是怎样的态度呢?在藏经洞被发现之初,在这场连续大肆盗买抢掠之前,清朝政府的一些官员是知道16号洞窟藏有这些宝贵文物的,当时的敦煌县知事汪宗翰曾会同地方绅士前往检视,但他们只是大致翻阅观览了一遍而已。甘肃学政叶昌炽对这批文献文物倒是特别珍视,他建议甘肃藩台衙门,将这批文献文物如数解运省城兰州保存,但被清政府以“运费难筹”为由推脱并下令就地封存。这就给后来的大批珍贵文献文物被大肆掠夺铺好了摊子。王道士的《功德碑》上到底写下了他的什么功德,因为洞窟内光线不好,又懒得去看,至今不甚了了。我想,应该写这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才对。
   夕阳即将西下的时候,我们离开莫高窟。此时,我也好似当年的乐僔和尚,在茫茫无际的沙漠中向对面的三危山一瞥。我也好似看见有千万个佛在金光中显现。敦煌莫高窟,你这历经辉煌也历经了苦难的“灵岩圣地”啊!

   第二天我们在敦煌酒店用罢早餐,就乘车往敦煌火车站赶。唐先生用手指着窗外说,来的那天是黑夜,什么也看不见。现在你们可以看见了,这130公里,不,准确地说,是128公里,除了这条道路,两边都是光秃秃的山和一望无际的沙漠。你们看清楚了么?山石是黑色的,那是富含矿物质的山,被氧化后呈现的颜色,那山是宝山啊,在等待开采。沙漠上,除了星星点点的骆驼草,几乎是一无所有。但是,只要有骆驼草,就是有生命的希望,沙漠变绿洲就一定可以实现。问题是需要几代人坚忍不拔的努力劳动和智慧。我们敦煌人正在前进的路上。
   快到柳园的时候,他又告诉我们说,铁路和敦煌火车站正在建设中,年底之前即可投入使用。敦煌站设在敦煌市区,很方便的,欢迎大家再来。
     报载,敦煌火车站果然于去年年底投入使用了。它圆了许多人想乘火车直达敦煌的梦。
                           


                     坐“毛迪拉克”到高昌故城

                                       
     高昌故城,是新疆境内现存最大的一座古城遗址,座落在吐鲁番东南40公里的火焰山脚下。
      我们到高昌看故城遗址,当地旅游管理部门不让乘汽车直接到里面去,要我们坐“毛迪拉克”。毛迪拉克?新鲜。我只知道凯迪拉克,那是豪华大型轿车,而不知毛迪拉克为何物,就坐它一回罢。等有人招呼我们上车时,才看清了竟是一辆毛驴拉的四轮车。车板儿的四周立着四根铁杆儿,上面搭着蓬布,将车装饰得与拉货的毛驴车不同,车板儿上还铺着毛毡。一辆车可拉七至八个人,车两边的下方各有一根横木,是供乘客放脚用的。我问,这毛驴车怎么叫“毛迪拉克”?赶驴车的维吾尔老者笑笑,说:你们在城里出门坐出租车叫“打的”,我们这毛驴出租车,怎么不可以叫“毛的拉客”呢,说完,我们也笑了起来。
   赶车人吆喝了一声,“毛的拉客”就上路了。路是干土路,车过处,扬着干土灰,路两边偶见的景色也是干土堆或干土墙,显露出古城堡残垣断壁的模样。我们问,这就是了?赶车人说,还不是,不远了。
   车行十几分钟,在一片开阔地停下,四周被土城墙、土建筑的残迹包围着,规模很是宏大。这里就是古高昌城的遗址了。高昌城始建于公元前1世纪,公元5世纪中叶成为吐鲁番盆地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到了14世纪初,高昌王室后裔东迁甘肃永昌,1383年高昌城被毁于一场战火。高昌城虽已灰飞烟灭,但残留的遗迹却让人感受到它昔日的辉煌和繁荣。难怪19世纪末俄国人雷格尔来过高昌后惊呼:“那里有一个如同罗马城市一样的废墟”!
   高昌故城规模宏大,是当时中亚一带显赫的大都市。据史书记载,高昌故城有12个城门,市内房屋星罗棋布,有作坊、市场、庙宇和居民区。登高远望,全城平面呈不规则的正方形,分外城、内城和宫城三部分,与隋唐时长安城布局相似。城墙多为夯土筑成。外城墙周长5.44公里,间杂有少量的土坯,有极清晰的夹棍眼,城墙外有保存完好的马面,有曲折的瓮城等防御设施。内城墙都为夯土筑成,周长约3.4公里,面积为8万平方米,是当年高昌国的都城。这里有一座凹入地下的双层建筑,占地900平方米,是可汗堡的遗址。宫城的遗址位于全城的北部,宫城的平面呈正方形,周长700米,城内还留存下一些高大的殿基,一般高3.5至4米左右,可以看出是一座高达4层的宫殿建筑遗址。
   在这里,人们发现了唐朝著名高僧玄奘颂经讲佛的地方,那就是西南面的佛寺。其建筑年代大约在公元6世纪。在这里,我听到了一个和《西游记》里大不同的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唐贞观元年,即公元627年,当时唐朝立国不久,李世民一面忙于平定国内此起彼伏的割据势力,一面还要防范控制着河西走廊以西的西突厥,因此与西突厥关系紧张。唐王朝下令,擅出玉门关者杀无赦。可就在这一年,28岁的玄奘为了到印度求取佛法,舍命西行。他夹在逃荒的难民中间混出了长安城,而不是唐朝皇帝赐白马、亲送“御弟”,大摇大摆地隆重走出长安城的。当他走到吐鲁番东面的伊吾时,遭遇了官府追缉、徒弟叛逃和强盗打劫等一系列劫难,在人烟绝迹,又无水草的八百里莫贺延碛,滴水全无地走了5天5夜。到了高昌,他受到高昌王最高规格的贵宾礼遇。高昌王让玄奘住进佛寺,请高僧与他议论佛法。在离开高昌西行之前,玄奘在此讲经一个月。玄奘西行时,高昌王为他准备了棉衣、手套、靴袜以及法衣30套、黄金100两、银钱3万、绫绢50匹,足可供20年资用。此外,高昌王还为玄奘准备了24封介绍信,每封书信都附一匹大绫,作为信物,给沿途的24个小王国,以利玄奘的通行。公元639年,唐太宗李世民以高昌王直接卷入了西突厥与唐朝的军事冲突为由,向高昌使者历数高昌国的罪行,并发出最后通牒。第二年发兵高昌,不久即灭了高昌王国。但那时高昌城还未被全毁,1383年,黑的儿火者即位为东察合台汗,强迫当地维吾尔族居民信奉伊斯兰教。维吾尔祖先回鹘人是虔诚的佛教徒,遂引发大规模战争,战火终将高昌城变成一片废墟。
   高昌故城已成为历史。元代以前,在差不多1400年的漫长岁月中,西域大地上发生的很多政治和军事事件,都和高昌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它如今仍仰卧在中华大地上,以历史老人的身份在诉说。诉说了些什么呢?请您来这里亲耳聆听,这可不是我这篇小文章所能承载得了的。

            

                     敖包
                         
            “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哟,
        为甚么旁边没有云彩?
        我等待着美丽的姑娘哟,
        你为甚么还不到来哟?

        如果天上没有云彩,
        海棠花儿不回自己开;
        只要哥哥你耐心地等待哟,
        你心上的人儿就会跑过来哟。”

   一首《敖包相会》闻名遐尔,它把蒙古民族青年男女的甜美爱情,描写得如痴如醉。在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我们再次听到这首歌的时候,在陶醉的同时,也极想看看“敖包”这散发着神圣爱情的地方。
   “敖包”,是个甚么样的地方呢?接待我们的赵先生是一位在读的研究生,对旅游方面的知识很有研究。他不回答我们,让我们自己猜。同行的朋友们,各尽所能,苦思冥想,有人说是“草地”,有人肯定地说是“蒙古包”,有人说可能是“河边儿”。都答得不沾边儿,让赵先生笑了起来。他说,先不急,一会儿就让各位亲眼看看。
   我们是从博州的首府博乐市出来,往霍尔果斯口岸方向走。离开博乐没多远,在路的右边看见有一块高大的石碑,赵先生就让司机把车停下。对我们说,大家可以下车了,去看看敖包吧。敖包,是用石头堆起的石头堆。原来是用来做地界的标志的,蒙古族信仰藏传佛教,逐渐把它神化了,成了圣物,是个能赐给人们吉祥、幸福的地方。人们朝拜它的时候,要沿顺时针方向走,走一圈往石堆上放一快石头。石堆就是这样逐渐垒起来的。我们下车,看见石碑上写着“伯乐敖包”四个大红字,它的正前面就是石头堆起的敖包,上边插着许多杆子,杆子上挂着人们敬献的各种质地的洁白的哈达,在风中轻轻地飘荡。我们从左向右绕行了三圈,虔诚地放上三块石头,然后面向东方,双手合十,许下一个个心愿。
   我的心愿是:“祝福新疆各族人民像兄弟姐妹一样,生活更美好!”
                

                阿依努尔

   我们到乌鲁木齐的南山牧场去,在那里看蓝天,看白云,看一望无际的绿茵草场和洁白的羊群,还有那山坡上大片大片的茂密冲天的云杉树。
   去的时候正是傍午时分,山脚下有几户人家。有人说,看,蒙古包!其实那并不是蒙古包,而是哈萨克人的毡房。蒙古族的蒙古包和哈萨克人的毡房,在外观上确有其相似的地方,比如,都是带尖的圆顶形状,开着一个门。这个门可就有些讲究了。蒙古包的门是向东开着的,而哈萨克人的毡房的门是冲西开,这来源于他们祖先对神的理解而形成的生活习俗。
   我和几个同伴走进一个毡房,一位盛装的哈萨克女孩在里面迎接我们。进门的脚地很窄,其余的地方就是炕了,炕上铺着毛毡,毛毡上摆着一张小方桌,桌子上摆满了奶酪(酸奶疙瘩)、瓜子儿和其他一些叫不出来名的小吃。女孩给我们沏上奶茶,让我们盘腿坐到炕上喝。我知道维吾尔人的习惯,他们是穿着皮鞋外面还套着皮靴,上炕的时候脱掉靴子,穿着里面的皮鞋上炕。而我们这些汉人旅行者,是没有这些行头的。到了哈萨克人的家里,就更不知道该怎么办,就有些尴尬,不知所措了。女孩说,没关系,随便好了。我们这才轻松起来。
   我们边吃边聊边打量这座毡房。我们问,这毡房是用什么材料支撑起来的?她说,是钢管儿,便于拆移。我们说,一直是用钢管儿的么?她说以前穷的时候是用红柳。我们看她这座毡房四周的内壁是用毛毯围起来的,就问,冬天不冷么?她指指毡房顶上的一个窟窿和地下一个闲置的火炉说,冬天是生火的。烧什么呢?她说,当然是烧牛羊粪了。
   聊的时间长了,彼此之间就好像是熟人了。她告诉我们,她叫阿依努尔,哈萨克语的意思是“明亮的月亮”。她今年23岁,2002年在这里的水西沟镇高中毕业,考上了新疆大学,却没有去念。我们问这是为甚么,她说她家有兄弟姐妹6个,她再读大学,其他兄弟姐妹就没钱去读书了,她把读大学的机会让给了其他兄弟姐妹。如今,她的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已经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而她,阿依努尔,这轮“明亮的月亮”,在这座供游人参观游览的哈萨克毡房里当服务员。我们是从聊天中知道的,这座毡房是她邻居家的,她只是在给邻居打工。我们问她生活的怎样,她莞尔一笑说,还不错,比她在对面的哈萨克斯坦打工的两个叔叔强多了,那边生活很苦。
   哈萨克,是“逃避者”、“逃难者”的意思。这个民族生性温柔、善良。善良的阿依努尔呵,我们祝你好人一生好运!
 楼主| 发表于 2006-8-28 18: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山西长治市英雄中路建安小区045信箱(04600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28 20: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神往的地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5-9 06:10 , Processed in 0.150936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