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371721|回复: 6

10月15日淮安区报选发《河下古镇风情》等作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16 17:05: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河下古镇风情
成建东

  那日黄昏,我独自去了一回河下古镇。远远地,那满载着沧桑的古楚风格的美丽画卷,便呈现在我的眼前。我终于可以细细品味一下陈旧古画的风味了。
  从写着荡人心魄的“河下古镇”的东牌楼转弯向西,是一条平坦而幽长的石径,石径靠南的一边,是一些三三两两的青竹。随意摇曳的竹叶,影映在屋后的墙上,淡淡地,像是诗意地竹画,这多少使我幻想听到水竹琴声了。然而诗趣与心画相连,石径靠北的河岸边上,是些弯弯的杨柳。沿着碧水相映的河岸漫步向西,小径伴随着杨柳和青竹。这一切沐清了我的双眼,仿佛使我脱去了尘埃,亦如仙子一般。迎眼相见的是停泊在北岸的那只雕饰古雅的木色画船。画船上是明清时期亭兰的房子,亭兰的窗格上嵌着一些精美的花纹。从开着的窗子里,可以约略看到一些拿扇子的女子,她们谈笑风生,从容大方。女子温柔的裙服在微风中飘摇着,仿佛也在淡淡的水影里,恍荡着花朵般浪漫的幻影。我的心情似乎也随之舒畅起来。我找到古画的风味了,找到了动态美仕女图的滋味了。
  于是我放慢了脚步,细细品味它美丽的容颜。河里的水是碧清的,仿拂是汪汪的一潭,再往前走就是磊在河心里的,艺术家的匠心之作——“梁红玉擂鼓抗金兵”的汉白玉石雕。那飒爽英姿,透出磅礴的气势,令人震撼不已。可以想象当年的金戈铁马、巾帼英雄的风彩。于是我乘了钓鱼人的小船,飘到了石雕脚下,在临水的曲栏边上了岸。再往西走就是梁红玉祠堂,祠堂的门口是热闹的人群,门前的亭子里,坐着许多人,她们围聚在一起,不厌其烦地在听一位老人津津有味地讲那几百年来不灭的故事,我也夹在其中,听了一会儿。那沙哑的声音,带着浓厚的淮安方言,讲的全是梁红玉抗金兵的故事……
  走到宴乐桥时,已是暮色初临。渐渐地从曲弯的河水里,可以看到华灯映水的景象,路灯的光是晕黄的。人们的脸也是晕黄的,在重重的深巷里,酒楼和那些古玩字画店铺的彩灯,闪耀着纷繁的光芒,那满载着岁月印记的古石板路,和旧式的茶楼都在古巷的长廊中,默默承载着无言的回忆。我的眼不经意落到灯红酒绿的酒楼上,从酒楼的玻璃窗里,可以看到灯影和人影散乱的幻影。淮扬菜的美味,不时地环绕着我,不等我走到门口,这时有一个妹子迎过来,说正宗的文楼汤包如何好吃。我心里庠庠的,那浮现在头脑里的诗句便会脱口而出:“桂花飘香菊花黄,文楼汤包人争尝。皮薄蟹黄馅味美,入喉顿觉周身畅。”然而前面的楼巷风景招引着我,我婉然拒绝了她。可是那香艳奇异的风味依然吸引着我,伴随着我,令我无所适从。桥、亭台、水影,我似乎无心去看。终于我不再忍耐,过了桥,在南边的巷子里转了一回,正巧看到一处,那儿写着“文楼汤包”。我兴奋地走过去上了二楼。这一次,我再不敢拒绝。楼上的客人也是满满地,好不容易才找到了一个靠窗的座位,我的心如释重负一般。那烟雾缭绕里蕴藏着的味香,摧残着我。让我等了足足十几分钟,那个穿粉红衣裙的女招待才将一盘汤包放在我的面前。我吸得正香的时候,忽然有一双手,朦了我的眼。接着是银铃般的笑声……“哈哈!我猜是成群,对吧?”“爸爸!”“你怎么来啦!”“是妈妈带我来的……”
  幽深的小巷里,人是越来越多,热闹的夜市开始了。各色的灯彩,争相闪烁着,各种游客的吆喝声、叫卖声,不绝于耳;散乱的人群,熙熙嚷嚷地。路过古玩店铺时,那里面陈设着的字画,以及雕刻得古朴典雅的家俱,引诱着我去欣赏了一回。
  我从古玩店匆忙走出来,身子暖暖的。这时成群一个劲地要吃千层饼,只好向北往回走,快要走到程公桥的时候,忽然听到了悠扬的琴声,这琴声像一丝清凉的微风,从我的心田上掠过,使我的心一下子爽了许多。这琴声是从河对岸的戏台飘来的,我牵着成群的手,成群牵着她妈妈的手,我们三个一起寻声而动,好不容易挤到了对岸的戏台边。那戏台很气派,戏台的顶蓬是灰瓦飞檐,檐下是雕梁画柱,两侧的柱子上分别写着一副对联:“楚风琴韵沉浮天上人间,淮水细流漫吟忧愁喜悦”。这时候,嘈杂的人声,渐渐地静了。戏台上只一个抚琴的美女,口里唱着心如止水的调子:
  山青青,水碧碧,
  高山流水云依依……
  她穿着洁白的纱裙,眼睛里流露着纯洁和明亮。她唱得响亮而圆转,仿佛世间的美丽只在她的眉眼与琴弦之间。我欣赏着美丽,陶醉在天籁之音的歌声里,许久不忍离去。
DSC02357_副本.jpg
                        龙雨   王红莉 作

小孝大爱
范德波

  女儿倒了杯开水,凉了以后让妈妈下班回家喝。我表扬她说,女儿真是长大了,越来越知道孝顺父母了。女儿不好意思地说,倒杯水就算是孝顺啊。我说,算,当然算。
  见女儿不解,我又说,这孝顺父母啊,不一定非要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来,只要你是真心的,主动为父母拿双筷子、递双拖鞋、倒次垃圾都算是对父母的孝顺。哦,原来孝顺父母就是做这些简单的小事啊。
  邻居吴大爷手术住院了。因身子不方便,他咳嗽的时候要人用手捧着,每到这时,儿子小军就会用纸巾提前等着。有时,正为吴大爷擦拭痰迹时,他突然又咳了,弄得小军一手都是。小军也不嫌弃,继续做下去,直到擦净为止。临床的病友见小军如此孝顺,直夸吴大爷有福气。每每听到这话,小军就红着脸,害羞地说,做这点小事算个啥。
  列车马上就要启动了,女儿提着行李送母亲上了车,对母亲交代了要看好行李、到家报个平安之类的话后转身就要下车。就在快走到车门时,女儿转身回来。她从背包里掏出木梳,一丝不苟地帮母亲把刚刚因赶车被风吹乱的头发梳理整齐,又帮母亲把围巾理舒服,然后,笑着说,嗯,还是我妈妈最漂亮。听了女儿的话,母亲不好意思地笑了,说,赶紧下车吧,晚了上班就要迟到了。女儿给母亲一个暖暖的拥抱,高高兴兴上班去了……
  生活中,像这样的小孝行无处不在,时刻伴随我们左右。与那些认为给父母吃最好的、穿最好的才算是真正的孝顺的朋友相比,这些“微不足道”的小孝行虽没有他们那样体面,但同样蕴含着极其平凡而伟大的反哺之爱。

三只手
崔 立

  从小,他就有了一个习惯。看见同学的身上有他喜欢的东西,他就莫名的眼热,手伸出去,一抓一拉,那东西就到了他手上。
  长大了,他去工地打工,受不了那苦,干了一星期。接着他又去做保安、服务员、快递员。要么是觉得累,要么又嫌钱太少,都没干上几天,他又不干了。
  那天,他上街去吃饭,摸着口袋,知道没几个钱了。猛地,他看到前面有一个肥头大耳的男人,腰间别了一个鼓鼓囊囊的钱包,正站在路边一个角落打电话呢。他走过去,装作漫不经心地撞了那男人一下。走出好远,他拿出那个男人的钱包,摸着砰砰直跳的心,还真是一阵后怕啊。
  后来几次,他都很顺利地拿到了钱。他的行动,也自如了许多。他决定,就干这了。他干了半年,在行业内也是小有名声。但那次围捕,他的手刚伸出去,就被几个男人给生生地摁倒在地。
  关了半年,他才被放了出来,安分守己地做了一段服务员的工作。有一个晚上,他把菜端出来,眼睛看出去,就停留在几个客人的身上。其中一个人,很小心地打开包,里面塞满了红彤彤的百元大钞。他的心再次痒痒起来。
  那几个人,吃着菜,喝着酒,一直到很晚。差不多饭店的客人都走完了,他们几个才摇摇晃晃地走了出去。他跟领班推说有事,从后门跑了出去,悄悄地跟上前门的他们。
  在一个拐角,他跟上了他们。一扎百元大钞刚拿到手,他就被发现了。别以为他们喝多了酒,跑起来,却都不慢。
  夜已经有点深了,街上行人很少。他急于摆脱他们,在过一个路口时,他看着红灯即将跳起,赶紧闯过去。谁料,有一辆车,突然从路边冲了出来,生生地把他给撞晕了。
  醒来时,他看到的是满屋的白,白色的床,白色的墙,还有一名穿白衣服的护士,正开门出去。
  他伸出去的左手,摸到了右手空空的袖管。
  现在,他就剩一只手了。

追求
程洪波

  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我们有理由让自己的生命美丽辉煌。
  一位哲人在生命弥留之际说完“我追求过了”之后,安然辞别了人世。这里且不论他一生的建树和过失,就生命的意义来说,他的生命是充实的、美丽的。
  在追求的过程中,你会集中精力,忘却苦恼、悲哀、克服困难障碍,当你付出劳动时,不知不觉也充实了自己。于是,你感到追求的愉悦,也就悟到了人生的幸福。
  追求的过程远比结局美丽、珍贵、有意义。一个人,如果一生总是不停地追求,即使成就微如草芥,但生命的价值仍然存在,因为这生命中留下了追求的足迹。
  人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如果我们不断地追求,即使最终没有达到这个结局,这个追求的过程也是令人回味的。

绿色的世界
王玉芹

  今天因同学邀请去她老家摘鸡斗,我欣然答应了。鸡斗、菱角、莲蓬这些东西给我的只有小时候的一点印象了。那时,大人把木桶漂浮在河里,坐在桶里采摘野生的鸡斗、菱角、莲蓬,我们这些孩子在河边等大人们采上来分得一些甜头,心里乐滋滋的,有时候也会背着大人偷偷地到河里去采这些解馋。
  快到同学家时,我们看到田里一处处飘浮圆大的叶子,才知道现在的鸡斗已经不是长在河里,而作为作物生长在农田里。到了那里同学和她母亲已经开始为我们忙做饭,说是她们自家长的纯天然的蔬菜,加上同学的厨艺很不一般,今天可以美餐一顿了。
  同学家在她们村庄最前面一排,这一排有七八户人家,没有楼房,都是清一色的平房,他们的孩子都已考上大学,在不同的城市安家了。出家后,他们把老家整理得宽敞明亮,就是为了逢年过节回来感受农村的宁静和清新的空气,所以每家的门口都很干净,有很宽敞的水泥地,然后种上丝瓜、韭菜、小青菜……走在其中,扑鼻的香味沐浴着你,站在门口看到大片的稻田和鸡斗田,没有高大的树木,让你视野很开阔。同学开玩笑说,难怪总要回老家,这哪里是老家呀,简直就是世外桃源吆!
  我们在小雨中漫步。鸡斗塘的四周长满了各色各样的绿色植物,各种颜色的小花密密麻麻,或零星散布,那诱人的花香时不时扑鼻而来。田里密密的叶子,酷似少女的裙皱,又似那油布伞。这些鸡斗如少女一样爱美,如徐志摩笔下飘着丁香的女子踌躇自己将飘向何方?雨滴沐浴着绿色,拍打辛勤采摘的人们。看着他们娴熟的动作,我在心底里感觉出生活的不易。采鸡斗的人上了岸,看到一大袋一大袋深黄的鸡头,真觉得采鸡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由采到卖出去需要很多道工序,而且全是人工。首先要采摘包满籽的果实,没成熟的、过老的都不采,采上来用脚把这个大果子踩烂,然后用手把一个个籽弄出来,然后回去淘干净,用小钳子夹出里面的近似于酒粮丸子的圆而白的肉,晾干打磨,才能出卖,采鸡斗不是采一次,因为里面在不断的长出新的鸡斗。
  不远处有个很大的荷花塘,那里的荷叶挨挨挤挤,幸运的是还能看到一两朵白色的荷花,看到小白鹤和那些叫不上名字的鸟儿悠闲的在池塘飞来飞去,那里自然是鸟儿们的天堂。雨渐渐大了,我们打着伞在此留下了开心的背影。
  中午的饭菜自然是色香味俱全,我美美的享受了一顿,吃完饭,我们迫不及待地去玉米地里摘玉米,来到一养殖户家中,他家的蔬菜长的真是太漂亮,碧绿的丝瓜,晶亮的紫色茄子,嘀哩呱啦的各色辣椒,特别是大片大片的丝瓜藤编织,有铺成天棚,有围成长廊,又有组成门洞,这种绿与黄的组合简单是太美妙了!成群的鸡鸭鹅自由自在地在水塘周围和稻田里跳舞唱歌!他们热情地摘了丝瓜、茄子送给我们,让我们在这冰凉的雨中感受到人间不一样的温暖。 后来雨下大了,于是我们几个坐在走廊上闲聊着,一只绿色的小精灵也加入我们的队伍。你看!它多可爱呀!
  大雨中的村庄变得更加晶莹碧绿,空气中的凉爽一阵阵掠过。这里让我真正地感受到农村的美,农村人的淳朴,农村人的勤劳,让我们的心情变得开朗,视野变得开阔,而我们现在的生存环境怎样呢?人为的破坏,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不再安宁。一些地方把大量的钱财花在面子工程上,让人担忧,请多为我们的子孙着想!

剃头往事
张士旺

  几天前,在街头看到几位农村上来的剃头匠在为顾客剪头、掏耳朵,不由一下想起小时候在农村剃头的往事。
  那时候,我们一个村近600户人家,只有一户是剃头的。那时,因为贫穷,不少人家手上沒有现钱,因此,剃头匠剃的是“时俸头”,也就是说平时剃头不收钱,到了夏收、秋收后,按人头,收男不收女,一头二三块钱,沒钱的给粮食,一头一斗麦(稻),大人尖斗,小孩平斗。逢集时,剃头匠也能挑着剃头挑子到集上为赶集的人剃剃头,赚两个现钞。
  别小看农村剃头匠,剪头修面刮须每道工序都不马虎,平头、分头、大背头样样都拿得起。但我们那里剃头匠是剃男不剃女,顶多为女的修修眉,女的年轻的梳辫子,年大的在脑后盘个髻,自已动手,如果讲究些,想理个“二道毛”或烫发,近则进镇远则进城。不像现在,剃头理发主要是赚女的钱,男的理个发几块钱,女的烫个头能收几百元。
  俗话说:“享福的木匠、剃头匠,辛苦的瓦匠、打铁匠。”剃头这活儿比起其它行头,惬意、轻松。平时,剃头匠是在家里等人上门剃头,只是雨天或寒天,人们不出工了,才挑着剃头挑子到前庄后庄剃头。别小瞧这副剃头挑子,它完全是一个流动的理发店,剃头的行当全备齐了,一头是一把供理发人坐的特制木椅,上是靠背,下装抽屉,抽屉里放有推子、梳子、剪刀、刮胡刀等剃头用具及掏耳朵的工具什么的。一头是一个脸盆架,上有一面鏡子,并挂有一块砀刀布,下置三四个热水瓶及脸盆、毛巾、香皂、雪花膏等。剃头挑子挑到哪家,就为哪家人及其邻居剃头,到了中午,理发匠也不客气,就跟剃头人家随粥便饭吃一顿,以节省回家的时间。
  剃头匠为小孩剃头很简单,用推子推个发型,再用剪刀三下五除二的一剪,头都不用洗,雪花膏也不搽就行了。而为大人剃头则讲究多了,剃完头,还要洗头热毛巾焐胡茬子,然后取出刮胡刀子在粗凡布做的巴掌宽、尺把长的砀刀布上喳喳上下砀几下,刮胡刀砀快了,便像割韭菜那样,不一会就把剃头人的脸刮的精光,刮的容光焕发。有闲时,剃头匠还能为你捏捏肩捶捶背呢。最后一道工序是掏耳朵。只见剃头匠从椅下抽屉里取出一个尺把长的小竹筒,从里面倒出几支掏耳扒、耳挠子什么的朝胸襟口袋里一插,便专注地为剃头人掏起了耳朵。每当看到大人掏耳朵时双目微闭、舒舒痒痒的样子,我们也想过把瘾,但剃头匠从不答应,并一脸认真地说:“小伢子耳眼小,会掏聋了的。”
  那时,农村人最重视的是剃长子的满月头和十岁头。因重男轻女思想影响,农村人家对长子都很娇惯,长子满月时要请剃头匠上门来剃头,剃过后就开始为长子蓄发,梳小辫子(喻女伢子贱容易养大),待长子长到10岁生日这天,还要请剃头匠上门剃辫子留平头。这两次剃头对家人来说是一个喜庆日,是要办一桌酒席招待本族长辈和剃头匠的。
  如今,理发店遍布城乡,很少见到剃头挑子了。但如今理发店服务项目虽是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却也有缺憾,就是掏耳朵项目沒有延承下来。

闲话新河
许双林

  在淮安区的运西片,有一条清秀的河——新河。新河原先从白马湖通到清江大闸口,1953 年挑苏北灌溉总渠时,从鸭州处切断,现长约20公里。
  新河不新,源远流长。东汉末年,曹操因军事需要,拓展古邗沟,开凿新河,连通淮河。《三国志》有记载:“白马湖草茂粮丰,魏屯兵养军习武,以伐东吴。”还有一个动听的传说:有位大仙巡游时,见白马湖风景秀丽,想造一座水城,便从淮城订打了一把大锹,拖着来到白马湖,可巧碰上来游玩的东海龙王三太子。三太子得知大仙来意,便向其求情高抬贵手,让水族子孙安居。于是,大仙心慈手软不建城了。但当他回头时一看,大锹已拖出了一条长河。他连忙提起大锹,而大锹上掉下的四粒泥土,便成了湖中的“人城子”、“鬼城子”、“神城子”和“土城子”。
  新河形成以后,成了白马湖通往黄河(废黄河)的入海水道,洪水暴涨时,能迅速泄洪,减少水患。新河也成了江淮流域通向大别山的黄金水道,鼎盛时,官船、民船、商船、客船,百舸争流、千帆相竞,水运十分繁忙;新河沿线五里一码头,十里一集市,船只密泊,桅杆林立,一片升平景象;特别是入湖口处更集聚物流人气,形成繁华的贸易集市“新河头”古镇。历代不少文人墨客乘新河客船北上南下,唐朝淮安诗人赵嘏在新河头建了“苇间书屋”,常乘客船来往于淮安城与白马湖;《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在淮安城著书期间,多次乘客船到白马湖体验水泊生活;吴承恩年轻时也曾乘客船到白马湖边的大王庙收集水神湖怪故事,为撰写《西游记》积累素材。
  新河曾因1194年黄河夺淮,排水不畅,逐渐被泥沙淤塞。宋嘉庆年间,楚州太守应纯之疏浚拓宽过一次新河,但时过多年又航运不畅、通行受阻。白马湖难以通过新河泄洪了,洪水常常泛滥成灾。新河南头的南闸乡是“锅底洼”,受灾最大,至今还流传着一首民谣:“南闸乡,水汪汪,十年要有九年荒,能走能行的去要饭,老弱病残的吞草糠。”直到国家南水北调工程开始,新河才得以新生。1973年新河第一次疏通治理,在临白马湖的新河头新建了一座镇湖闸,在苏北灌溉总渠南岸鸭州东面造了翻水站。2006年新河又进行了大整治,河道挖深丈余,拓宽百米,还重建了镇湖大闸,增建了第4翻水站。汛期,白马湖水无法及时排入长江时,就由淮安翻水站通过新河翻入苏北灌溉总渠入海,大大提高了这一地区排涝能力,确保粮丰民安。
  现在,新河虽然水运停止了,但成了洪泽湖、白马湖泄洪,国家南水北调举足轻重的水道。宽坦的新河大道上车水马龙,也成了陆路交通的要道。新河边上星星点点的垂钓者,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新河就像一条美丽的飘带,舞动在淮安区运西的大地上!

感恩军营
钟锦逵

  今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85周年,也是我入伍第50个年头。虽然我已离开部队34年,但当回想起那段军旅岁月,心中仍感慨万千。
  上世纪60年代初,美蒋集团叫嚣反攻大陆,全国处于战备状态。为了报效祖国,我瞒着学校和父母于1962年7月1日入伍,来到了老红军部队陆军12军31师,之后又分别调到南京军区工程兵纵队、空军高炮9师、空军航空兵48师服役。在部队期间,我参加过苏北营房建设,经历过大练兵,开垦过皖东荒草圩,参加过抗美援越战争,组织过师集训队参加广州军区空军五项全能大比武。在部队组织训练时,我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排除哑弹、救护战友。我在部队这个大熔炉中锻炼了16年,从一个普通青年,逐步成长为一个合格军人和一个合格共产党员。
  1978年10月,我转业回乡,被分配到原淮安县供电局工作,先后担任变电工区主任兼书记,生技股党支部书记,工会负责人,兼管单位的民兵和通讯报道工作十余年。我干一行、爱一行,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可喜成绩。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工会主席,优秀新闻工作者和优秀民兵干部等。
  2002年8月退休后,我爱上了诗书画,随后走进区老年大学,圆我的大学梦。近几年,我先后有百余首(篇)诗文分别被省内外报刊录用,并多次获奖。还被《中华国粹丛书》编委会授予“先进国粹文化弘扬者”称号和新中国60年文化先进个人,被吸呐为淮安区书法协会、诗词协会会员和《晚晴诗社》理事、江苏省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等。在单位,我做到离职不离岗,退休不退色,经常给离退休支部上党课,受到了单位领导和老年朋友好评。2008年我还被江苏省电力公司评为“老有所为先进个人”。
  莫道桑榆晚,霞光尚满天。人进入老年,也就是进入了生命的金秋时节。我始终牢记党的教导,保持军人风采,用自己的余热温暖他人,服务社会,回报军营。
发表于 2012-10-17 08:06:12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17 20:04:5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刊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19 13:06:05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贺大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1 09:04:56 | 显示全部楼层
淮安区报常选发一些精品力作,很受读者欢迎,人们很希望在报紙上读到文学艺朮作品,特别是历史文化名城的报纸.这一点,趙编功不可沒!      拜读几篇佳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2 18:59:41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42:}{:soso_e142:}写的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8 20:35:5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赵老师,要是有报纸截图就好了,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11-24 19:38 , Processed in 0.073227 second(s), 5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