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217486|回复: 3

11月21日选发钦冀莲《和国礼画家王红莉的情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23 17:07: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和国礼画家王红莉的情缘
钦冀莲

  两年前,我应邀参加了北京的文友聚会。那晚,在京都红雨楼画室,我与国家一级美术师王红莉手拉着手聊到很晚。
  王红莉是国礼画家、诗人、书法家、散文家、艺术评论家,是当今屈指可数的集诗文书画艺术为一身的文化名人。
  凤年出生的王红莉,是六个姐妹中的老大,从小就经历了磨难。她说“母亲郭氏是位坚强、慈祥、善良、聪慧、正直、没文化的老人,父亲早年劳累成疾病故,那年她二十一岁,最小的妹妹才一岁。当时她每月只有24元工资,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她母亲是个很要强的人,白天上班,晚上给别人织毛衣。在艰苦的条件下她们几个都上完了大学。她母亲好施乐善,人品有口皆碑。母亲经常教育她们做人要做个好人,不要贪占小便宜。做人要做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做个与人为善的人,做个诚实人,做个拼搏的人。
  母亲是她最初的启蒙老师,更是她一生的恩师。王红莉曾经闭关七年,几乎不与外界来往,苦研国画。其中的苦乐,他人难以体会。她笃信佛教,淡泊名利,广结善缘,潜心书画诗文,已达到了非凡的境界。王红莉的山石飞鸟,形态逼真、色彩自然;洛阳牡丹,雍容华丽、冠压群芳;雪原藏獒,目光犀利、威风凛凛;虎头特写,构图大胆独特。
  王红莉的工笔和写意人物,从古代仕女、近代淑女、现代少女到高原雪莲,更是风格迥异,出神入化。她深入藏区藏獒养殖基地考察采风,精心创作了高原雪莲系列国画。她的高档丝绢佛像更是历时数月才得以完成,青铜莲花座上的女佛亦仙亦凡,手捧盛开的红玉莲花,神态安详恬静。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你一定见过河滩边的鹅卵石,平淡无奇、冰冷无声。但鹅卵石在王红莉的诗词与国画中,熠熠闪光被赋予了奇妙的灵性。“鹅卵石你经过几千年的变迁/经过多少磨难?你仍赤心一片/不张扬性格,却能平平淡淡/....../你经历了山洪、雷雨、闪电的洗礼/经历了日月风寒/吸收了日月的精华/静静地躺在海滩、河边、山涧/默默无闻却与日月同辉/ ....../你虽不高贵,却深有内涵/坦荡的胸怀,你无私的奉献/脱俗的风骨,与我结下不解的情缘/抗衡自然天灾的能力让人震憾/你心有灵犀, 把人与自然和谐展现/鼓舞着我在人生路上平静自我, 与人为善/你是我人生的导师/我用心把你溶入我的生活/你的风采,我用心把你画入我的画卷/……(王红莉《鹅卵石》新诗节选)
  “画为心像,诗乃心画。”诗画淡雅,吐气如兰,缘于心香如蕙;举止高雅,心胸开阔,在于德行高远。在北京的临别酒会上,同去的老师要我说几句话,本就寡语的我竟又一次眼圈湿润起来。当着众人的面,我突然想起,小泽征尔曾跪着听完了中国的二泉映月。我不知说啥好,缓缓起身,托起酒杯对着姐姐说:“为了国画,我们的国粹,姐姐,多多保重!”一位老友连忙按下快门,为我们抢拍了这个难忘的镜头。

泼墨丹青候鸟回 淮安边雁传兆奎
——记写意花鸟画家王兆奎
  丰沛雪
  “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不能忘掉你容颜,梦想着能有一天偶然相见,从此我开始孤单思念,想你的诗词想你的画卷,想你的荷虾想你的芦雁。也许就是因为前世约定,你我之间注定了这段诗画情缘。
  2010年4月22日,在博客偶遇博友村石。访问他的博客“居然斋”,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画的那幅《紫藤春燕》正合时令,一下子激发了我的灵感和创作欲望,于是我再次点击浏览他的博客,静心品赏他那一幅幅图文并茂、诗情画意的芦雁、荷虾图。
  村石,男,原名王兆奎,江苏淮安人,室名“居然斋”。现为中国文人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淮安市美协会员,奥林匹克书画展示活动特聘书画家,奥林匹克书画大展赛“特等奖”获得者,吴承恩书画院特聘顾问。一生从教,中学高级职称,酷爱诗词书画,从教之余,笔耕不辍,潜心钻研诗书画艺,广交诗朋画友,博采众长。书喜篆隶,用笔老辣苍劲,圆转雄健,既能食古化今,又能融入己意;画工写意花鸟,笔墨简约淋漓,造型准确生动;花鸟草虫,无一不精;鱼虾蛙蟹,样样皆能。读他的诗,朗朗上口,明白如话,意境高远;看他的画,清新雅逸,笔墨功力札实,文化底蕴深厚,生活气息浓郁,传统文人画之风扑面而来,是一位集诗书画艺于一身的多能画家。近年来,作品多次在全国书画大赛中获奖,并入编多部典籍。
  “兴来泼墨写雁鸿,飞鸣栖食趣无穷。吾笔写我胸中雁,管与他人同不同。”兆奎先生的这首诗,一语道破了他与芦雁的不解之缘。
  芦雁是中国画的传统题材,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为雁赋诗作词,挥毫泼墨,留下了许多表现芦雁飞、鸣、食、宿的作品。纵观历代画雁形神兼备的画家,如宋初画家惠崇,他尤工小景,常作《寒汀落雁》和《远清小憩》,惟妙惟肖;明代林良画雁则注重形象,用笔洒脱,墨色流畅,善于表现大自然的野逸情趣;最可称道的是清代的边寿民,首创大写意泼墨芦雁,画得逼真传神,享誉画坛。边寿民的芦雁图形象生动,造型极为准确,摆脱了前人繁细的表现手法,删繁就简,形神兼备。他在雁的喙间、足部略施赭黄,使墨彩达到了和谐的统一。他认为“画不可拾前人,而要得前人意”,并根据纸墨的特点,大胆落墨,显示了其绘画上的深厚功力。边氏用写竹法绘芦苇,浓淡、枯润、疏密兼面有之,多以赭墨绘滩头、芦苇,雅淡有致,深得“遗貌取神”的妙趣。后来擅长芦雁的画家,如薜怀、程璋等人,皆仿“苇间居士大意”,可见其对后世影响之深。
  作为淮安后生,兆奎先生有幸承袭先贤遗风,深得江淮文明之滋润。他出生在苏北乡村,幼时家境贫穷,住宿困难。恰巧当时区文化站就在他家对门,站长一人,常约他同住,帮其看门,这使他有幸接触了大量报刊杂志、图书画报,不但增长了丰富的知识,而且对书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淮安师范读书时,深得恩师江鸣歧的厚爱。江先生每有诗朋画友来访或笔会,常约他同临,使他不但大饱眼福,还常常得到心爱的墨宝。后又随海派大师江寒汀的高足钱行健老师学习写意花鸟,常得钱师悉心指教,至今还珍藏着十多幅钱师的范画墨宝。几十年来,笔耕不辍,已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兆奎先生虾师白石,但已画出自己面目,且左右手皆能;雁学颐公,造型更加准确生动,用笔书写性更强。在他的笔下,雁鹤招之能来,鱼虾挥之即去。每有佳作,必自吟诗词,题于画上,诗情画意,融为一体,作品充满文人气息,令人赏心悦目。
  兆奎先生对我说,芦雁是我最爱画的鸟类之一。我画芦雁,得益于清朝同乡画家边寿民的原作《芦雁四条屏》,多年来我反复临摩,细心观察,领会其技法。后又常去动物园写生、拍照、摄像,终于能将鸿雁的形体特征、各种神态熟记于心,再加上多年来的反复练习,不知浪费了多少宣纸笔墨,终于达到如今几分钟画一只芦雁的速度。别看芦雁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生命,但它却是我的良师益友。雁是候鸟,知时迁徙,它们不怕艰险,严阵有序,护群爱体,同飞同乐,具有高度的团队意识,有着志存高远、勇往直前的顽强精神。它们的这种精神和品德深深地吸引了我,所以我不惜笔墨来歌颂芦雁的精神,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不慕高枝不恋花,野水荒滩天然家。万里碧空英姿美,大展鸿图迎朝霞。”就是对芦雁精神的高度赞美。
  兆奎先生出生乡村,深得江淮水乡生活环境的蒙养。先生的绘画作品,皆源于其最熟悉的身边生活,江河边野鸟水凫、芦荻荷蓼,无不是先生朝夕相处的题材,正是由于烂熟于心,所以作品天趣自得,看似信手拈来而常常佳句横出。“一对飞鸿恋晚风,忘情嬉戏月升空。夜深误落砚池宿,醒后惊飞入画中。”这是多么奇特的想象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合璧,真令人拍案叫绝。
  兆奎先生的泼墨芦雁,苍浑生动,古朴奇逸,极尽飞鸣、食宿、游泳之态,雁之飞翔、之落沙,雁之亲昵、之夜宿,皆生气栩栩。之所以有如此高的艺术造诣,这与他创作态度的严谨和对艺术的刻意追求分不开的。兆奎先生善于写生,为了攀登艺术高峰,他付出了十分艰辛的劳动。“秋风飒飒芦叶黄,夕照荒滩野水凉。为写苇间藏身雁,几回身险跌沟塘。”为了画好雁,了解雁的生活习性,每当秋天芦花飞絮、候鸟迁徙的时节,他经常来到江岸滩涂、溪边河塘,仰观空中南飞大雁,时而排成“人”字时而变成“一”字的壮观阵势。“极目一行挂碧空,飞鸿展翅喜迎风。”就是他长期观察、思考所得的佳句。为了熟悉雁的生活习性,他跑动物园,找养殖户,有时顶着瑟瑟秋寒潜入芦滩沙口,朝夕晨昏细致观察揣摩芦雁的飞、游、食、啄、蹲、宿、卧等多种姿态,做到多记、多想、多画、反复练习。他的花鸟画笔墨语言情真意切,凡运笔,皆从自己内心感受出发,他的芦雁用笔之本真,亦体现于或欹侧或中锋或横扫或勾写之中,他那时而风趋电疾时而凝重如铁的笔道,以及笔下展现翻转正侧飞鸣饮啄的种种姿态,还有从乳雁到老雁不同形态的完备,都是内心艺术语言自然而然的流露,完全出于自己画性的本真。
  兆奎先生画芦雁,往往只是寥寥数笔,就勾画出芦雁的千姿百态,达到栩栩如生的效果,给人以美的感受和启迪。常看他作画的朋友形象地描述他画芦雁基本上是“四笔搞定”。对此,兆奎先生解释说,所谓四笔搞定”,就是四次吸墨运笔的过程。第一笔:大笔蘸淡墨,水分要适中。从雁的下颚下笔至颈、至腹先中锋后侧锋一笔画至腹部,然后提笔侧锋画背部,上下反复扫几笔完成背部,接着中侧锋混用画几笔长飞羽,然后用余墨少调点水逆锋画几笔尾羽、屁股直至下腹,至此第一笔墨用完,雁的身体主要部份基本画完。第二笔:换一支大狼毫,调焦墨,用破墨法在长飞羽上复加几笔。用笔要活,接着再在腹部点几笔深色羽斑,余墨在下鄂上加一笔顶部,这一笔要留神,留出眼的位置,至此第二笔完。第三笔:用大白云笔蘸朱标和点淡墨画腿爪、嘴;第四笔用小狼毫蘸焦墨点眼睛。至此,一只雁画完。画第二只雁不要与第一只雁姿态神情雷同,要有变化,且要互相呼应,画群雁要神态各异,要有聚散疏密,画面才有神韵。画芦苇杆用中锋,画叶中侧锋并用,画时要注意穿插,要有疏密浓淡,可先用淡墨画叶,再加几笔浓墨破一下,拉开层次。最后将残墨剩色加水和淡,不要和匀,用大笔侧锋横扫几下,画出沙滩水痕,再用深墨画长短线条或大小圆点,表示野草沙石等物。画完后再题诗,最后签名盖印,至此一幅画告成。目前,兆奎先生画芦雁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它更接近生活中的具象。正如画家自作诗云:“写雁羞与前人同,造化为师夺天工。需从有法求无法,无法再法化无穷。”
  “碧空万里展英姿,不慕暖檐雀笑痴,因恋苇间芳草地,一生从不临高枝。”长期以来,兆奎先生在创作中遵循“以物写神,托物言志”的理念,通过笔墨写意画,将芦雁人格化,赋予其精神情感,把雁的“志存高远”、“淡泊襟怀”勾画出来,力争突出雁的神韵而不失其态,涂抹色彩而不失其美,选配背景而不失其雅,书写雁的诗题而不失其妙,把写意画所讲究的情景和背景相互交融,达到了“以物抒情,以形传神、托物言志”之功效。
  兆奎先生篆书功底扎实,书风俊秀豪放,在他的画卷里,除了承袭边氏写意技法之外,又容进了书法的笔墨。先生尊重传统,又师造化,所以在技法和立意方面都大大前进了一步。在创作时着意强调笔韵墨趣,他笔下的芦雁不仅造型栩栩如生,在笔墨方面还独运匠心,尽得前人未尽之意趣。兆奎先生退休以后,除在市老年大学教授国画外,其余时间大多用于书画创作之中。几年来,其作品经常在各地报刊发表、在全国大展中获奖,并被编入《人民艺术家》、《中国美术选集》、《中国当代艺术收藏指南》、《中国传世名作收藏与鉴赏》等多部大型权威典籍。
  “越成硕果越低姿,风范谦谦堪为师,历尽炎凉风雨后,酸甜只有尝方知”这是兆奎先生咏葡萄的一首诗,也是他为人品行的真实写照。先生谦逊真诚,为人低调,潜心书画,大隐于市。这在当今浮燥的画坛巳难能可贵。今年七月是兆奎先生的古稀之喜,七十岁,对于一个画家来说,正是步入创作壮年的大好时机。目前先生正在积极筹办个人画展和《王兆奎诗书画集》的出版发行,他的《芦雁四屏》等8幅作品巳入编《中国传世名作收藏与鉴赏》,并有两幅芦雁作品已被北京日隆天一拍卖有限公司征集,参加今年的书画保真拍卖会。最近,先生又接到中央电视台“写意人生”栏目组的邀请函,他们在网上发现先生精彩的诗书画作品后,打算为先生录制一部18分钟的新闻纪录片,现正在筹划中。作为好友,我衷心祝福兆奎先生所取得一系列成就,同时希望他再接再厉,更创辉煌。
  最后让我用一首小诗来作为本文的终结吧:飞遍五洲雁,游过四海虾。淮安钟灵地,又出此一家。
初冬
柳喜峰
  季节挽留不住秋韵
  枫叶将最后深情地回眸
  写满了坚韧的目光
  捡起一枚枚霜染火红的沉思
  我捧起了一个初冬的清晨
  立冬过后
  我的呼吸便有了冷意
  但初冬的阳光
  却是温暖的
  一缕缕地拉长对冬的憧憬
  入冬的夜
  雾有了梦幻的色彩
  朦胧桔黄的灯光
  是初冬最温馨的感动
  散发着冬天迷人的味道
  初冬的村庄
  一片溟朦
  好像在蓄谋一场已久的雪
  我不知道雪花什么时候会到来
  但冬清晰的脚步
  已潜入了乡村的黄昏
重走迷人的河下古镇
朱树森

  这一天,我又回到河下古镇湖嘴老街口。来到河边御码头的亭中,静心观赏亭外景色,从亭口向河东岸远远望去,那千年的黑条石堤气势不凡,弯弯曲曲地向南伸展过去,岸边有一排高大防空林,是里运河岸一道极美的风光带。河对岸也是风光美好,一排排白杨树排列在河对岸,河岸下,芦苇绿色一片……
  路边便是千年古刹闻思禅寺,走下十多层石板台阶,迎面是高大的牌坊。据老人们说,过去那闻思寺规模宏大,寺院香火极盛,更有传说历史上康熙皇帝几次南巡都到寺院参拜,还赐名闻思禅寺,以后乾隆、道光几个皇帝均到寺院参拜过,抗日战争时寺庙被毁。
  院内香炉香火浓浓,大殿金碧辉煌,我见到佛像个个慈眉善目,流光溢彩。据说这些玉石像均是从缅甸进口的,在苏南的各大寺庙中很少见。
  出了寺院,走到东山墙路边,有一处老房子,近期经过复修,变得整洁、清亮。据当地四邻讲,这间老屋,原来还是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战地卫生所,还有一点历史小插曲,原老一辈革命家刘瑞龙曾担任华中分局民运部长,曾住过闻思禅寺,还有传说他的女儿刘延东出生在这里。
  六十年已过,又让我回想解放战争时期艰苦的岁月……
  经堆上走,进入湖嘴堆坂,我一脚一脚细心地走过二十八级台阶。这台阶还是那个几百年老样子,块块光滑清亮,见证着古镇河下当年盐商河码头,街面繁华的历史。
  走过一家店铺,门前屋檐上吊着红灯笼,再往街心看去,一个个灯笼联成一线如一条长长的红龙卧在街心的屋檐下,映照着古镇。
  还有的店铺门前,插着古朴的店旗,在微风中来回飘动,欢迎远方的客人。
  我走进一家李记纸扎店,一进门,见一位老人正忙着扎东西,面前桌案上放着许多纸扎材料。我和这家店铺的主人老李拉起家常才知纸扎品是他祖传的手艺,什么彩灯、花船、舞龙、黑叫驴,应有尽有。他创作的纸扎品还获过市艺术作品奖,他的民间创作“十八里相送”、“梁山伯祝英台”等曾送江南博览会参展,有的纸扎品成功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小小的纸扎室,让我看到了纸扎手艺,这纸扎店在古镇中亮出民间艺作大文化,给古镇一个亮点。
  离开纸扎店,没有多远便是吴鞠通中医馆。进入馆内,馆院较深,还有几个小院,有许多门屋,布置着多个参观点,四处干净明亮,后面有个二层的藏书楼,很有气派,后花园中有凉亭,水池长廊,布置得古朴典雅,还有草坪,竹林地,是个清静大院子。
  经过几个展览室,我看到古镇中医医术的历史,对吴鞠通中医医术精神有了一些了解。这医术馆,就是古镇的历史,古镇的医术史。
  我又来到了三间街面屋,这里屋檐上,挂着长长的横匾,上面写着“台湾画家陈秉镮艺术馆,屋下横匾拖着长长的红绸布,显得一片喜气。
  刚进门,迎面的墙上挂着陈秉镮多幅照片,据说她12岁随父离家,去了台湾,她的艺术作品在台湾、香港多地展出。
  她对河下古镇充满乡情,常奔走在故乡与宝岛台湾之间的路上,为两岸艺术交流付出了很多的心血。这艺术馆坐落古镇街中,留给古镇百余幅艺术品,给古镇增添了更多的文化内涵。
发表于 2012-12-7 13: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文章与写意花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18 10:29:4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赵主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4 21: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组美文,羡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5-3 01:02 , Processed in 0.063751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