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31035|回复: 1

1月17日《淮安区报》副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7 13:58: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科场案死里逃生 同考官索贿被杀
——闲话程光奎与江南科场案
  刘怀玉

  清代淮安涉及科场案的有两起,先是淮安府山阳知县李祥光,其事我已在《闲话河下的城隍庙》一文中讲过(见2011年8月1日《新楚州报》)。这里介绍另一次科场案,涉案的人中,也有一名山阳县知县,他叫方名,还有一位河下的盐商叫程光奎。
  先说一下方名。《民国歙县志》卷4《选举志·科目》记载,方名字宾实,歙县罗田人,康熙二十年在湖北考中举人,官山阳知县。《同治山阳县志》卷6记载,说他是湖广人。萧奭《永宪录》卷4说他是湖广保康人。查同治五年抄本《保康县志》卷五《人物·选举·国朝举人》,记载他是康熙辛酉科(二十年,1681)举人,任知县。我在另一本书中见到关于他的资料,说他字实夫,是湖广汉阳举人。大约他原籍是安徽歙县,家在保康,汉阳的说法有待商榷。康熙四十八年(1709),他来山阳任知县。到任的第一天,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叫李祥光的来访。次日,他问衙中的老吏,李究为何人?老吏便告诉他,李是顺治年间的山阳知县。方又问其人的具体情况,老吏惊讶地不敢回答。因为李是因科场案被绞杀的,新老爷一来就问这件事,恐怕不是什么好的兆头。后来方名果然因为康熙辛卯乡试科场案被处以大辟。
  《清史稿·选举三》记载了这段史实,《康熙实录》第248至253卷中的记载更为详细。现根据这些史料将案件情况介绍如下:康熙五十年(1711)年秋天,江南循例举行乡试,朝廷任命副都御史左必蕃、翰林院编修赵晋为正副主考官。每届乡试同考官都是临时从各部门单位抽调的,这年南京乡试,句容县知县王曰俞、山阳知县方名等也被抽调进去。
  9月初9发榜,解元为刘捷,中举者除苏州13人外,其余多为扬州有钱盐商及权势人物的子弟。萧奭《永宪录》卷4介绍,“是科中式者两淮则盐商八人,苏州则铜商、当商八人,又为其徒代笔得‘其实有’三字关节,亦获隽者三人。遂有‘八旗三剪绺,七典一铜商’之谣。”尤其是同考官句容知县王曰俞举荐的吴泌(亦盐商),山阳知县方名所举荐的程光奎,二人均是有名的文理不通之徒,因而顿时舆论一片哗然。9月24日,苏州生员千余人在玄妙观集会,将财神像抬入府学明伦堂,文人惯会舞文弄墨嘲弄社会政治,于是发挥特长,纷纷作诗词、写对联、编歌谣,到处张贴,攻击此次乡试。其中有一副对联为“左丘明两眼无珠,赵子龙一身是胆。”影射正副主考左必蕃,对舞弊行为视而不见;副主考赵晋胆大妄为,收受贿赂。另有人用纸将贡院匾上“贡院”二字贴改成“卖完”。又有人作打油诗讽刺说:“能行五者是门生,贿赂功名在此行。但愿宦囊夸博厚,不须贡院诵高明。登山有竹书贪迹,观海无波洗恶名。一榜难为言皂白,圣门学者尽遭坑。”此科考题中有“能行五者”四字,语出《论语·阳货》,指恭敬、宽厚、诚实、勤敏、慈惠。这里却是另指金子、银子、珠子、绸缎、古玩。
  先是江苏巡抚张伯行于康熙五十一年二月,上疏弹劾两江总督噶礼得银五十万两、徇私贿卖徇庇,有人揭发,他捂住盖子不肯审明。请皇上将噶礼解任,以便严审。如果不及时查办,恐怕要生大变。主考官左必蕃一见慌了,马上打报告自我检讨,也请求朝廷派人审查此案。接着,江宁、苏州织造曹寅、李煦也上密折详细报告了民愤难平的情况。
  康熙决定派户部尚书张鹏翮为钦差大臣,会同两江总督噶礼、江苏巡抚张伯行、安徽巡抚梁世勋在扬州审理此案。张鹏翮听说这两名举人素不能文,便先简单考了一下。结果吴泌连两句《三字经》都背不下来,程光奎写《百家姓》中,“赵、钱、孙、李”四个字中就错了三个,唯一写对的“钱”字也是七扭八歪,不成样子,于是进行严审。程光奎哪里见过这等阵势,吓得立即招供说:“小人出了黄金十五锭,每锭二十两,一共是三百两。”
  一审结束,通同作弊的大后台两江总督噶礼己经浮出水面。由于张鹏翮的两个儿子在两江总督辖区内工作。他爱子心切,心有顾虑,又考虑到清朝历来扬满抑汉,最终决定偏袒噶礼一方。这时张伯行又上疏弹劾噶礼,噶礼亦弹劾张伯行有其他罪行,并要求对质,纠缠不休。吏部复议认为,此二人互相攻击,有乖大臣官体,应该一齐撤职。康熙听了很不高兴,便将他二人一齐解职,命令尚书张鹏翮会同总漕赫寿再行审讯,严厉查办。两江西总督印务著江西巡抚郎廷极署理(郎不久即来淮安任漕运总督)。但张鹏翮仍然只纠缠小事,曹寅秘密报告说,他的目的还是想两面调停、草率完结而已。
  康熙下令撤换张鹏翮、赫寿,改派户部尚书穆和伦、工部尚书张廷枢前往江南,进行第三审。康熙五十一年六月这一轮审结,其结论是:拟将吴泌、程光奎等拟绞监候,秋后处决,副考官赵晋、同考官王曰俞、方名俱革职,老婆发往烟瘴地方充军。正考官左必蕃应当革职。康熙认为处罚太轻了,又将全案发回,著大学士九卿重议。康熙五十二年正月,九卿议覆议,将原拟斩监候的副考官编修赵晋,按照顺治丁酉科场例改斩立决。原拟流三千里的同考官句容县知县王曰俞改为斩立决。夤缘中式之吴泌、及说事通贿之俞继祖等、呈荐程光奎试卷之同考官山阳县知县方名等,原拟绞监候,现均改为斩立决。程光奎仍原拟绞监候不变。正考官副都御史左必蕃失于觉察,应予革职。康熙这才同意结案,涉案人犯按所议处理。前几年央视曾播放过一个电视剧叫《跃龙门》,就是以此为题材的。
  这里所说的程光奎(1678—1725),就是山阳河下人,是个盐商。光奎的父亲叫程用昌,字克庵,原名陵,字嘉仲。歙县岁贡生,后入山阳籍。他有七个儿子,都在建字上排行,如建德、建言等,光奎的谱名叫建常,光奎当是他的后改名。
  后来事情弄清楚了,批阅程光奎中举试卷和推荐录取的是方名。张伯行在扬州详审时,程光奎已承认与山阳知县方名认识交好,但不承认有肮脏交易。这次乡试的题目,头场为四书题:“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次题为“博厚所以载物也”三句,三题为“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一节。这个题目程光奎以前自己做过的,那时考生募仿名作,揣摩模拟写应考文章是正常的事情。奇怪的事有二:一是在这次考试中,程事前究竟通过什么关系,将自己的文稿弄到考场中去的?二是带进去的这篇文章怎么与此次考试题目正合,竟能这样机缘巧合?方名与程氏原籍都是安徽歙县,有所谓的乡谊,所以过从较密,以前见过程光奎的这篇模拟文章。当程光奎将旧作抄录呈上后,方名一看就认出这是程的考卷,因而被他取中。发榜以后,方名还向程索要谢仪,他曾向某商借过800两白银,就让程替他还上这笔债。这就是他二人的全部勾当。三百两黄金之说看来是被逼胡乱招出来的,在那种高压态势吓人的场面之下,尿裤子的事是经常发生的,说胡话、写错字也是可想而知的。吴泌则真有其事,他交待了贿买举人的事实:他花了黄金一百两,白银二千两,托人转而又转,找到了赵晋的亲戚在泾县当知县的陈天立,再转托同考官王曰俞,以卷中有“其实有”三字为记,因而被取为举人。那个陈天立就因为这点事情也被折腾自杀死了。另外有人说,淮安知府姚陶曾为程光奎考试找过赵晋,因而能够榜上有名。但此案并未涉及陶知府,至少在全案文件中未见陶的名字。
  案审完以后,赵晋升、王曰俞、方名斩立决,吴泌、程光奎等处绞,关在刑部牢中,待秋后处决。后来,程光奎妻子戴氏赶到北京,乞求以身代替丈夫受罚。得不到允许,她便蒲伏在皇宫门前,看见皇帝銮驾出来,便突然上前拦舆嚎哭。羽林军鞭下如雨,而她抵死不退。由于她的一片赤诚,终得康熙皇上的允许,以捐赎免罪,所以《永宪录》卷4有“捐银赎罪”的记载。但不知花了多少银子,才得保全了一条性命。
  顺治14年江南科场案中被杀掉的山阳知县李祥光,据说在淮安很有善政,死后被奉为山阳县城隍。这次被杀的山阳知县方名,据说也有善政。《永宪录》卷4说,方名“最得民”。淮安有一个绅士叫许之渐的,一向与程光奎关系不好,科场案一出,他极力怂恿左必蕃把方名揪出来。山阳“合邑士民”很气愤,起哄将许之渐住的房屋毁掉了。可见方名在淮安做了不少好事,因此深得山阳的民心。如此说来,索贿的事情有点令人怀疑,说不定是许之渐下的烂药也未可知。
  程光奎家是巨商,此案以前不久,其父程用昌曾用重金卖下张新标的曲江园。大约此案以后需要大笔钱用,于是又出手将曲江园转让给别人了。光奎本来的字叫“勋著”,大概想读书做官,立功立德立言,作出一番卓著功勋來。经过这场官司,死里逃生,他不敢再做当官的梦了,将他的字改为“醒未”,一心只认生意做。康熙六十一年(1722),他在北京为他刚出生的二儿子允元订了婚,女方是平谷刘登庸的四女儿。但因他家因此败落,自己也死去;刘家也家破人亡,刘女沦落尼庵,所以允元的婚姻一直未成。但刘女与允元至近60岁都未嫁娶。后因偶然的机会相逢,得以白首完婚,成为一段义贞佳话,在当时也是轰动一时的。
  程光奎原宅在粉章巷右侧。据《山阳河下园亭记》记载,宅内“有楠木楼,上下十楹,天阴则香气四溢。”程氏中落以后,此宅归李姓所有。后再易主,又归鹾商某,不久,复以逋赋被官家籍没,看来那可是个凶宅。

“周恩来小道”
秦九凤

  开国大典前夕,周恩来从中南海内丰泽园的松寿耑搬进了中南海西北角的西花厅。由于长期地下斗争时养成的习惯,周恩来总理总是在夜间工作甚至会客。邓颖超因为长时间身体不好,遵照医生嘱咐,只能坚持早睡早起。这样,这夫妇俩在作息时间上总是矛盾着。
  1991年10月间,笔者在京走访周恩来的贴身卫士韩福裕。韩老告诉我,1951年深秋的一天夜间,周总理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商讨抗美援朝的事,直到凌晨两点才结束。后来由钟步云师傅开车,车上载着总理、马列(周恩来外事秘书兼俄语翻译)和韩福裕返回西花厅。
  车进西花厅院子后,总理和马列、韩福裕下车朝后院走。由于三个人都是穿的皮鞋,鞋底又都钉有铁鞋掌,加之夜深人静,“嘀嘀”、“笃笃”的脚步声很大,把熟睡的邓颖超给吵醒了。她很生气地叫来韩福裕说,你们这些为首长服务的人怎么就只知道为首长服务而不为我们这些老百姓着想呢?三更半夜的,你们把住在西花厅的工作人员吵醒了,明天他们还怎么工作,怎么为人民服务呢?
  韩福裕听了觉得有道理,就在一次周恩来空闲时向总理作了汇报。周恩来知道后第二天就叫来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的同志,把西花厅东侧房子西墙内从南到北全部打通,里边另彻西墙,这样,就形成了一条房内的南北小道。打那以后,周恩来他们夜间归来时,就都走在这条建在房内的小道上,声音就小了许多,而且周恩来还叮嘱大家,脚步要轻点,不要把大姐和其他工作人员吵醒了。
  周恩来关心妻子邓颖超而专门改修的这条内部小道后来被人们称为“周恩来小道”,这是周恩来对妻子的恩爱之举,也是他的家庭美德。
  1998年,笔者在参与仿建西花厅工程时,也力主仿建了这条“周恩来小道”。

板闸榷关
赵洪池

  锁钥咽喉水一湾,明清板闸市声喧。东堤署院留宦影,西岸关楼过客帆。
  旧址新碑旗杆矗,高桥古渡运河宽。皇家昔日征捐处,故貌今颜有余篇。

咏河下古镇石板街
钱从顺
  古镇繁华多石板,明清两代媲徐扬。白天叫卖喧嚣远,深夜笙歌意韵长。
  楼馆宴宾欣酒美,亭园聚友赏诗芳。月末童子登梯去,游客流连进士乡。

“周恩来是属于全人类的!”
秦九凤

        据瑞士媒体最近报道,著名英籍华裔女作家韩素音女士以95岁高龄于2012年11月2日在瑞士洛桑去世。笔者有幸见过她一面,那是1988年我们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奠基的时候。她当时正在写作《周恩来和他的世纪》一书,出于对周恩来的敬仰和写作采风的需要,特意和美联社驻北京分社社长艾伯伦、记者尤聂耳以及周恩来的侄儿、侄女周秉德、周秉宜、周秉和等从北京飞到南京,然后会同在南京的周恩来侄儿周尔辉、周尔萃等一起驱车淮安。当时我在淮安(县级)市委宣传部搞新闻报道,也是那次奠基礼抽用的会务人员,所以有机会采访韩素音女士。
  韩素音因为自己有采风任务,所以他们是1988年3月4日就到了淮安,并在周尔辉等同志陪同下参观周恩来故居。周尔辉是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周家从浙江迁淮安后唯一一支住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周家后代支系。他本人就是在故居里长大的,十分熟悉故居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韩素音十分关心地问周尔辉:“这里的房子是原来的吗?”尔辉告诉她:“我伯伯诞生的房子是原来的。他的读书房已经圮毁了,现在是根据遗留地基按原样恢复的。”韩素音听了一边点头一边飞快地速记。我见她记的并不是中文,因为她的英文、法文和中文一样,都能达到熟练使用的程度。
  在参观过程中,韩素音女士说,她第一次见到周恩来还是1941年“皖南事变”后不久,她在重庆远远地望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周恩来,给她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韩素音实现了首次访华,并受到周总理的亲切会见。她第二次经英国驻华代办处联系访华事宜后,是在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后不久,她估计中国政府不会批准,因为她当时的第二任丈夫就是印度的一位工程师文森特·鲁特纳斯瓦米,没想到中国政府很快就同意了,并又一次见到了周恩来总理。她通过与周总理的交谈,透彻地了解了中印边界冲突的真相。周总理对国际、国内局势的分析入木三分,对她慈爱有加,关心倍至,令她十分感动。也就是从那时起,她便下决心要写一本有关周总理的传记。这样,在以后的几十年里,她先后去过法国、德国以及亚非欧二十多个周恩来曾经出访过的国家,搜集了大量有关周恩来的素材。周总理逝世后,她更是加快了搜集资料的步伐,还受到了国内许多朋友的支持和帮助。这次是趁周恩来纪念馆奠基之机,特意赶到周恩来故乡,以便获取周恩来家世和童年的一些往事资料。当时,和我一起采访韩素音的《淮安报》记者卞书樵同志问她:“请问韩素音女士,为一个人写传,一般都是从他出生写到逝世,可您为什么要写他一个世纪呢?他去世后还有什么传可写呢?”韩素音拢了一下她的头发,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而有的人已经死了,但他的精神却仍然活在人们心中;周恩来就是这样的人。他虽然仙逝了,但他的精神是不朽的。现在无论是国际上还是我们中国国内,在许多人心目中,好像周总理还在‘看着’他们,还在经受着他那伟大的精神影响着。”说到这里,她合上手中的笔记本,用她那睿智的目光望着远方响亮地说:“我认为,二十世纪是周恩来的世纪,全世界很少有人能和他相比。”
  当我说起淮安人在周恩来多次要求拆掉他的故居而出于对他的热爱仍然保留下他的故居,现在还要为他建一座展现他光辉一生的纪念馆时,韩素音女士打断我的话说:“在你这个淮安人来说,也许你们以为周恩来属于你们淮安的,其实,在我韩素音心目中,他不仅不属于淮安,而且也不属于中国,而是属于全人类的。”她还说,你们淮安人民无限怀念他、爱戴他,也要知道国际上还有许多人爱戴着他,钦佩他。在非洲、在欧洲、在美国,只要提起中国的周恩来,许多人都会很快地竖起大拇指:“周恩来,了不起!”有的人甚至把他当作神灵一样看待。
  记得在周恩来故居请她留言时,韩素音谢绝了,然后哽咽着说:“我对周总理的感情,此刻是无法表达的。”直到她坐上汽车,还沉浸在对伟人周恩来的无限怀念之中,她的泪水也随着她的思念夺眶而出。到她回到淮安宾馆她的住地,情绪才稍稍平静下来,为《淮安报》题写了“周总理永远活在人民心里 韩素音”几个字,以表达她对伟人周恩来的景仰与怀念。
  第二天,也就是周恩来90诞辰的1988年3月5日上午,韩素音女士和来自天南地北的各界人士一起,参加了周恩来纪念馆的奠基仪式。地点就在今天周恩来纪念馆的“五龙亭”北侧、纪念馆的东湖南边,当时是陆地。
  奠基仪式现场,一个高达六米的巨大松屏矗立在人们眼前,松屏上缀有点点白色的绢花。松屏正中悬挂着周恩来的巨幅画像,松屏前摆放着邓小平同志题写的“周恩来纪念馆”馆名放大件和一块半躺着的奠基石。身着乳白色羽绒服、头戴乳白色毛巾帽的韩素音正好和松屏上的点点白花相协调。仪式还未开始,时任江苏省省长的顾秀莲就拉着韩素音在奠基石前留影,结果引来照相的人连连不断。奠基开始后,韩素音和各界人士一起,挥着系有红绸条的铁铣一铣一铣地为奠基石培土……
  韩素音于1917年9月12日出生在中国河南省,父亲是中国的铁路工程师,与周恩来同姓。母亲是比利时人。因此,她本名玛蒂尔达·罗莎莉·伊丽莎白·周。后来她加入了英国籍,取中文名韩素音,意思是她这个中国人现在属于英国籍,是“汉属英”三个字的寓意。她原本从事医学,后来改行文学。日本早年拍摄的著名电影《生死恋》就是根据韩素音的小说《瑰宝》改编的。她写作的《周恩来和他的世纪》一书由我国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11月出版,共40余万字。全书充满了对伟人周恩来精神、业绩的弘扬和赞颂。书中的第一章“周门长子 取名恩来”的内容基本都是韩素音1988年那次在淮安的采风所得。笔者还读过她的自传纪实小说《再生凤凰》等书。《再生凤凰》一书是由我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的,全书23万多字。书中也有许多记述周恩来的内容。韩素音生前多次造访中国,也多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开国元勋们的亲切接见,晚年定居于瑞士的洛桑。韩素音女士生前一直以她有中国血统为荣,一生都在努力做一个完美的中国人。


发表于 2013-2-21 09:3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扑朔迷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5-8 11:59 , Processed in 0.05018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