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汤圆情结
季 川
我一向喜欢吃黏食,特别是汤圆,又嫩又滑,吃起来爽极了,这么多年都没有厌倦过。
汤圆是我国代表小吃之一,历史十分悠久。据传,汤圆起于宋朝。当时各地兴起吃一种新奇的食品,即用各种果饵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味。
台湾民谣《卖汤圆》唱得好:“卖汤圆,卖汤圆,小二哥的汤圆是圆又圆,一碗汤圆满又满,三毛钱呀买一碗”。可以想见,这小二哥的汤圆就是一个品牌,价廉物美的小吃啊,不愁吃客自己不上门啊。
记得上高中时,学校门口的早点摊上,摊主六点就生炉子煮汤圆了。我每天早上都是第一个食客。汤圆是五毛钱一碗,不多不少正好十个,填饱肚子很划算。每次稍等片刻,老板娘就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吃汤圆注意不能一口吞下,否则烫着你的胃谁也救不了。你吃时要先咬个口子,再慢慢把馅中的芝麻咀嚼,顿时满口就是芝麻香味了。
关于汤圆的故事和传说很多,我最喜欢的就是白蛇成仙的那一段了。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化成一位卖汤圆的老翁于西湖中的断桥上叫卖。这时许仙恰巧走过便要了一碗,结果一不小心,将一个汤圆滚落掉于断桥下,正好被白蛇吞了,化而为人名叫白素贞,与许仙结为夫妇。原来,白蛇修炼了千年,只是为了等这一回,等这个神奇的汤圆,简直是太浪漫太美好啦!
结婚后,没想到妻子也喜欢吃汤圆。有时候我们嘴馋了,就弄来糯米粉,黑芝麻和红糖。妻子先把米粉一顿揉搓,再用小擀面杖将面段擀成一个个扁圆状。我将事先炒熟的黑芝麻用小勺放进面心,卷起,在掌心轻搓几下,一个个圆滚滚的汤圆就大功告成了。煮汤圆是有讲究的,应该先待锅里的清水煮沸,再将汤圆放入,三分钟汤圆就会浮起,这时可以添加少许凉水,并用勺背不停拨动,以防黏锅。该起锅了就起锅,连汤圆带汤舀入碗中,加少许红糖,撒上葱花点点。吃时,包你打嘴巴子也不肯松开嘴啊。
冬至吃汤圆,在我们江南一带尤为盛行。古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到了元宵节,吃汤圆已经成了大家最乐意的事情了。花好月圆人团圆,吃了汤圆,甜甜蜜蜜,团团圆圆。可见汤圆早已成了我们祈福和憧憬美好未来的见证了。
我爱汤圆,我知道这是岁月馈赠的蜜丸,也是生活中不能或缺的美好祝愿。
石板上的遗风
海州子
未到贵州,耳就早已塞满了郎德之词,想必郎德寨肯定有些特色。前不久到贵州出差,顺便挤时间去了一趟。
坐在搭乘雷山县来凯里返程的卡车上,一道道山弯阻压着我们的迫切之心。经过一个小时左右的摇晃,过大弯后,一座沿山体顺坡披盖下来的古寨展现眼前。郎德古苗寨分上下两寨,眼下的是郎德上寨,木筑吊楼依山面前,掩映在葱茂树木中,望丰河带着清澈的水流顺着寨脚淌绕而过,沿河的几十架古老竹筒水车吱呀呀地来回摆动翻转,像是喜鹊在欢迎客人的到来。吊楼顶成遍的青瓦,像一排排钢琴上的琴键,整齐地搭建在山坡上。
已沉淀了几百年历史苗寨脉动的郎德寨,已让感叹的时光流逝在时代的背后,古老的山寨里刹时隐没着刀光剑影和柔情四起的悲欢离合。传奇和往事把灵魂潜入郎德的深骨之中。用空间和时间来抉择寨中阡陌交织如网的小道,实在是费劲,希望千万不要遗漏掉古寨的一草一木。我的鞋打滑在石阶之上,颤颤抖抖地艰难攀高,从身旁一溜小跑上下山的苗娃、苗女,看得我心惊胆寒。贴着地面青石用最低视角仰望吊脚楼,似乎发现在雨雾中静默着的建筑物,成了一种苦难深重的古老民族最后的注脚。经历几百年风雨烈暴的几根枯瘦歪斜不正的树杆,支撑着整个楼层的重负,太吃力了,木板上古旧斑驳,印出了历史的厚重与沧桑。
郎德寨中的路面全部用条石铺成“人”字形,条石路上建有四十多座小桥或木砌或石垒,用料十分讲究,只能伐杉木搭桥,因为杉木可以再生,可求再生。牛和鱼与郎德寨有着密切的关联,敬牛和敬祖一样重要,每年的“四月八”要举办祭牛王的“牛王节”。寨中的各式各样的鱼具比比皆是,木匠的墨斗、开关拉手、扁担头、木梳都为鱼头造型。
郎德寨的铜鼓坪是苗家将耕牛与祖先视为同一物体的标志。基本上每个苗寨都有一个铜鼓坪,铜鼓坪是村民们用鹅卵石仿照铜鼓鼓面的纹饰铺墁坪面,使其酷似一面硕大无比的“铜鼓”。鼓坪上每条芒,每条晕,都以形状相似、大小相当的鹅卵石一丝不苟地镶成“人”字纹,字纹被称“鱼骨头”。
古寨人生活的艰辛为郎德增添了几许凝重的古意色彩。我们能说什么,因为对于郎德的一切,除了感慨,还是感慨。
宋代的年
周广玲
过年习俗,是珍贵的民俗文化。宋朝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中国人的春节习俗很多都始于宋朝,宋代的年有着浓郁的节日气氛。
宋代过年吃饺子,宋朝称饺子为“角子”,“角子”为饺子一词的词源。饺子是寄托人们美好愿望的吉祥物。古书记载,早在公元5世纪,已盛行吃饺子,文献说饺子“形如偃月,天下通食”。当时的饺子是连汤一块儿吃的,叫做“馄饨”,至今仍有此种吃法。
宋人过年都要饮屠苏酒,这种风俗在宋代很盛行。屠苏是一种草名,也有人说,屠苏是古代的一种房屋,因为在这种房子里酿的酒,所以称为屠苏酒。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的,其配方为大黄、白术、桂枝、花椒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过年饮屠苏酒正好相反,却是从最年少的饮起的。
宋代已普遍开始用纸包火药做成爆竹。除夕、春节放爆竹之俗便逐渐盛行,宋代的除夕夜,爆竹之声通宵不绝。《东京梦华录》说:“是夜,禁中爆竹山呼,闻声于外。”宫廷高院深墙内燃放爆竹的声音,传到了宫外。宫外大街小巷都有人竞相燃放爆竹。据载,宋朝的爆竹品种不下百余种,有单响、双响、连响。其中,飞上天空才爆响的二踢脚爆竹,包含了现代火箭技术的基本原理,令人惊叹。王安石《元日》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可以算是过年最具特色的民俗事项之一了。
除夕之夜,人们要守岁,宋人席振起《守岁诗》写到:“相邀守岁阿咸家,蜡炬传红映碧纱。三十六岁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宋代农历正月初一,三更过后、五更来临之时,爆竹便响彻天空,便开始了拜天地、祭祖先、互相拜年的活动。同僚亲朋之间拜年互贺新春更是免不了的,有趣的是,在宋代,一些达官贵人因为亲戚朋友太多,时间不够,本人不能亲自前往,就让仆人拿着自己的名片去别人家,也算是拜年了。周煇《清波杂志》载:“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佣仆持名刺代往。”
古人过年大抵与今天的人相似,全家团聚,饮酒,吃饺子,放鞭炮,拜年。只是宋代年的内容更丰富,有民间表演、放烟火、赏灯等许多娱乐活动,热闹非凡。而现在我们过节,除了吃喝外,更多的是一家人围着电视看节目。宋代的年,繁华多彩,而今的新年,却更加的红红火火。
温馨腊八香
钟芳
“令节清晨煮粥忙,炊烟风散万家香”。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节,这一天,几乎家家都要吃腊八粥,芳甜的粥香飘在亘古悠长的民俗里,煮粥、吃粥,消灾祈福,喜迎新年。
儿时的记忆中,一进腊月,便闻到浓浓的年味了,母亲此时也常会在我们的耳边念叨:“腊八快来了,又要给你们兄妹煮一锅香甜可口的腊八粥喝了……”
每到腊八这天,母亲总是天刚蒙蒙亮,就起床开始忙碌,做腊八粥。母亲说“腊八、腊八”就是在配料时要凑齐八样五谷杂粮混合做,在天寒地冻的时节全家人吃上这样一碗象征吉祥美满而又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暖身,又有营养。
熬粥是个慢功夫的细活,母亲是个性子很好的人。她先把不易煮烂的红豆、绿豆、花生、莲子下锅,用大火煨煮,待它们开花笑了,再加入糯米、小米、栗子、青菜。粥沸腾后改为小火,不急不躁耐心地熬着。听着锅内咕嘟咕嘟欢快歌唱,孩提时的我总感到心里一片暖意融融,袅袅的粥香在氤氲的蒸汽中愈加浓郁,时常馋得我无心写作业、无心玩耍,只是傻乎乎等着那香喷喷的粥出锅。
刚出锅的腊八粥热气腾腾、粒粒晶莹、香气四溢。颜色温暖多彩,红的是红豆、花生;黄的是小米、栗子;白的是糯米、莲子;绿的是绿豆、青菜;红白黄绿交相浸染、相得益彰,未尝其味,色已夺人。性急的我顾不得烫,赶紧舀上一碗,呼噜呼噜地大口吃着,常常喝得小脸通红,肚皮溜圆。母亲见状,一脸慈祥地笑着说:“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过去只有在腊八时才能吃到的腊八粥,现在几乎想什么时候吃都能吃到,平常超市里也有许多配好了原料的腊八粥卖,还有不同以往、花样繁多加入银杏、荔枝、松子等之类的高档果品的所谓“细腊八”。但我总觉得这些腊八粥与母亲的腊八粥比起来有着天壤之别。我知道,那是母亲浓浓的爱,融化在里面,很粘稠,很幸福,很绵长。
生命牡丹
李铮
母亲退休在家,业余时间除了跳广场舞,余下时间热衷于摆弄花草。她从舞友那里弄来一株牡丹,又从地下室把闲置的花盆搬出来在小区花园里弄了点土,把这株牡丹摆在了本以花满为患的阳台上。两根细细的发黄的干瘪茎上零零散散地耷拉着几片绿中带黄的叶子,不仅让人怀疑它的存活率。与旁边茎粗叶茂浓郁的橡皮树相比,它显得黯然失色。但就是这枝看似不起眼的牡丹却给了我生活中的两次惊喜。
第一次是在我生日那天。中午刚进家,母亲就迫不及待,大喜过望,激动万分地说:“连牡丹花都知道你的生日,一下子开了两朵。”顺着母亲的手望去,阳台上,一片浓绿中,两朵红彤彤的牡丹格外引人注目,在浓绿中尽显一副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姿态。一片片花瓣错落有致,美不胜收。我禁不住牡丹美的诱惑,连忙拿出手机从不同角度拍了几张照片。在特殊的日子,我要把这特别的美永远保存下来。尽管生日那天,有丰盛的餐食,有精美的礼物,但是都抵不了这两朵牡丹给予我的快乐和惊喜。每二天,一起床,我就迫不及待地奔向阳台,却大失所望,花已枯萎。母亲说,牡丹开花就是一天一夜的时间,非常短。我怅然若失,为什么美的东西总是短暂的,瞬间的。
再一次是牡丹迎新。因为第二天是新年元旦,所以前一天晚上,公司网络要进行割接,通宵达旦加了一宵的班。我怕吵醒熟睡的妻子和孩子,准备在客厅沙发凑合一下,不经意一瞥,眼前顿时豁然开朗,那熟悉的牡丹又一次映入眼帘。虽然这次开花是一朵,但足以让我欣喜若狂,身心的疲惫顿时一扫而光,精神焕发。真应了那句话,新年新气象,红红火火迎新年。牡丹开花总是在特殊的日子给人惊喜让人措手不及。新的一年,这朵迎春牡丹的问候让我心里暖意融融。
望着牡丹,我思绪万千。联想到网络上接踵出现的一些人和事:见义勇为,勇救落水儿童不留姓名的农民工兄弟。地震来袭,为救学生置自己安危不顾舍生取义的教师们,如谭千秋、袁文婷、张米亚,还有扑向汽车的民办教师张丽莉。他们如同牡丹一样,以瞬间的美丽书写人性的博大,诠释生命的永恒。
眼前的牡丹,令我肃然起敬。
诗九首
鹧鸪天 赞淮安农村新貌
沙国华
散步村头意兴长,老家一派好风光。
路旁河畔皆花树,别墅小楼均吉祥。
扁担闲,手机响,姑娘蜜语约情郎。
谁家又有贵宾到,高档轿车开进庄。
七律 咏淮上漕都
曹树春
南船北马汇漕都,末口邗沟水溅珠。
城堞朝迎千轸道,榷关夕送万帆途。
客卿辐辏喧阗镇,商贾云樯熙攘埠。
河政千秋繁茂市,今贤续绘伟宏图。
龙光月色
刘童
高阁苍茫万野中,此间修缮旧时同。
夜来虹气贯星象,信是神灵造化功。
曲巷翔鸾
张志友
文渠穿越古门庭,驸马巷中鸾凤鸣。
举党楷模人久仰,全民公仆世难寻。
清风亭阁赞高德,一品梅轩忆伟勋。
四化强音犹在耳,中华崛起慰仙灵。
“金地”嵌名联
邱红图
金镶红玉祠 英姿飒爽 鼓韵悠悠起;
地依承恩居 才华横溢 书香袅袅飘。
西游寻梦
王登成
幼读西游记,留连不了情。
悟空金棒重,魔怪玉瓶灵。
满纸淮安俚,通篇吴氏铭,
全球神话众,此著树云旌。
七律 登魁星门
徐文灿
古楚东南添美景,城墙旧址复门楼。
领头衔尾汽车众,接踵摩肩游客稠。
历史传承凭载体,巽关建设赖筹谋。
魁星昂首傲然立,一展雄姿壮我州。
七绝 咏关天培祠
季振洲
民族英雄志气豪,虎门碧血染军袍。
壮怀激烈高山仰,启迪后昆千古标。
七绝 韩侯祠
钟锦逵
萧何月下追韩信,为助刘邦灭项庭。
跃马横戈兴汉室,是非功过后人评。
冬夜怀乡
郭雪强
这个夜晚,雪在无声降落
试图埋没偶尔的一两声犬吠
却不小心盖住了整个村庄的颜色
月光不在
我看见院子里的白
白得叫人心里一静眼前一亮
回到屋里
闻见炉火灶上传来的阵阵香味
看见铝壶嘴里钻出的袅袅白气
来串门的大伯在昏黄的灯光里
跟父亲在一起
两幅朴实的面孔像油画般诗意
时间就像一个人受了刺激
怔住了
我喜欢上这漫长的冬夜
冷着也暖着
在倾听中不知不觉地睡去
快板词 我们是一群红军娃
咸高军
(甲)我是红军娃,头戴军帽上台啦;
(乙)我是红军娃,与潘东子一般大;
(丙)我是红军娃,打着竹板劈里啪;
(丁)我是红军娃,红军小学是我家;
(合)我们是红军娃,都是恩来红军小学的好娃娃!
(甲)走完长征路,听我开话匣。
(乙)我们年纪小,故事全会啦;
(丙)一九二七年,武装第一枪,
(丁)南昌红旗举,革命起义忙,
(合)领导者,周恩来,革命先辈好老乡。
(甲)毛主席在井冈,星星之火燃四方!
(乙)黄扬界,飘红旗,红军武装日益强。
(丙)大转折,巧指挥,四渡赤水敌胆丧,
(丁)渡金沙,过乌江;高举红旗向前闯。
(合)翻雪山,踏草地,红军浴血征途长。
(甲)从井冈到遵义,红色土地旗飘扬;
(乙)从遵义到延安,征途处处士气长;
(丙)从延安到北京,蒋家王朝见阎王。
(丁)砸了青天白日旗,全靠丰碑党中央;
(合)中国升起金太阳。美好蓝图来定邦;
(甲、乙)时间像流水,
(丙、丁)溅起七彩光。
(甲)我们是一群红军娃,一路歌来一路唱,
(乙)我们是一群红军娃,重走长征红旗扬;
(丙)我们是一群红军娃,我们意志坚如钢。
(丁)我们是一群红军娃,不畏艰难心向党。
(合)炎黄子孙重抖擞,民族尊严再弘扬;
万里长征不停步,改革开放歌铿锵,
三个代表牢牢记,和谐社会不能忘,
科学发展新长征,谱写中华新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