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45792|回复: 1

2月10日淮安区报选发网站《回乡过年喜盈盈》等作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2-18 09:45: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年画里的年
郭雪强

  在农村,买年画、贴年画是过年不可或缺的一项。农村的房屋历经一年的烟熏火燎,露着的白墙不白,张贴了一年的年画也发黄发旧,年画一换,立即会有新年的意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年画装饰了农村人的新年。
  上个世纪的年画,大都是寓意"辞旧迎新"、"招财进宝"、"松鹤延年"、"年年有余"、"迎春纳福"、"福禄寿喜"之类的颇显画工的年画,印刷的色彩艳丽,虽纸张粗糙,但很有质感。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年画的制作工艺越来越精致,生产越来越规模化,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梅兰竹菊荷、名山大川、影视歌明星、宠物猫宠物狗、香车美女、卡通人物、名胜古迹等都出现在年画上,纸张华丽,色彩让人眼花缭乱,尤其不少穿着暴露的美女,让人不敢多视,却也在农家的墙上随处可见。
  那时候临近年末,最愿意冒着严寒去赶集,采购中意的年画。呵,你去看吧,一到集市,简直是年画的海洋!有在树与树之间拉了绳子将画依次挂起来的,有在地上铺了塑料布用木棍将展开的画压成一片的。寒风吹来,卖年画的冻得直打哆嗦,可购买和观看的人们热情极高,翻翻这个,瞧瞧那个,这张不错,那张也挺好,这张喜庆点,那张时髦点……总是一边挑选,一边犹豫不定。我喜欢画面下方有月份的挂历式的年画,一套十二张,从新年的一月到十二月,按照顺序贴到墙上,不光可以欣赏画还可以查阅日期、节日,在上面记事。不喜欢塑料纸印刷的太光洁的年画,看起来高档、精美,却一点也不耐看,没有太多的艺术感,更体现不出画工,因为它们都是照片或图片在生产线上的无限拷贝。也不会有年代感,今年可以用,明年用也不过时的样子,到年底该更换的时候反倒让人为难。
  买回家的年画要到大年三十那一天才开始贴,先要撕掉旧的,如果旧的不怎么旧完全可以完整地揭下来,包书皮正合适。清理好墙面,熬好浆糊,父亲站在凳子上或床上贴,我和妹妹在地上站着仰着头看,告诉父亲贴得正不正。那时候,我说往左歪,妹妹偏说往右歪,弄得父亲不知该怎么办才好,只好下来亲自查看,一边按照我说的调整画面,一面还埋怨我不知道让着妹妹。生着炉火的屋子里洋溢着一家人一浪高过一浪的欢笑声,至今清晰依旧。
  正月里串门,到别人家也喜欢看年画,不一样的年画传递着一样的年的味道。有的人家,年画贴得满墙都是,好像贴得越满越能显示富足。有的人家,年画只贴了两三张,过年也是过关,只要贴了年画这年也算过去了。
  转眼离开农村已经将近十年,几乎很少有机会在年底的时候回老家赶一赶集,选一选年画,贴一贴年画,再跟小时候一样,看父亲认真而虔诚地在屋子里粘贴年画了。因此,过年也少了不少乐趣和味道。

回乡过年喜盈盈
夏爱华

  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我感慨万千。苏北那肥沃的土壤,那浓郁的乡情,那久违的年味儿扑面而来,催出我晶莹的泪光。哦,故乡,我回来了。
  轻盈地走在故乡的土地上,满眼是青翠欲滴的油菜,顶上覆盖着薄薄一层雪,像调皮的孩子头上戴着的一顶可爱的白色帽子。当母亲拥我入怀,热切地唤一声我的乳名,我的心便温馨无比。飘泊的旅人,回到故乡,是何等幸福。
  故乡的除夕夜格外热闹。明晃晃的大灯点起来了,耀花人的的眼睛。那平日不用的大圆桌,直径足有两米,郑重地摆了出来。故乡的酒是米酒,度数并不高。但我只喝了一碗就醉了,只因乡情醉人。
  母亲坐在我身边,不停地给我夹菜。温情地抚摸着我的肩头,仿佛怕我会突然消失似的。我的心不由得陡生酸楚。我这个离家太久的女儿,让母亲想断了肠。
  大年初一,我被鞭炮声唤醒。这一餐早饭,让我难忘。四碟甜点,算做小菜。云片糕,牛轧糖,姜片糖,江米条。随后是一碗桂圆红枣汤圆羹,取团圆吉利的意思,一定得吃。配这碗羹的,是热腾腾的肉包子。苏北的肉包子,皮薄馅香,堪称美味。
  吃过饭,母亲带我去各家拜年。苏北紧挨着长江,是闻名全国的鱼米之乡。家家富裕,都盖小二楼。院子里养着猪、鸡、鸭,屋后鱼塘养着鱼。至于地里大片的油菜,是要榨了油去卖的。
  返回的路上,母亲带我去给观音上香。那是路边不起眼的一间土屋,四壁土墙,没有屋顶。母亲郑重地点燃三炷香,插进香炉里。然后在蒲团上跪拜。我知道母亲这么做,不过是求个心安。不想扫母亲的兴,我没有说这是迷信。听母亲念念有词,虔诚地神态,我知道她在祷告新年风调雨顺,生活更好。儿女平安,全家幸福。母亲说,你也来拜拜吧,心诚则灵。于是我也虔诚地祷告,祝母亲健康长寿,祝家乡年年有余。
  挽着母亲的手,慢慢向家走。母亲笑着说,一会儿回到家,我给你做你最爱吃的炒年糕。你吃甜的,还是咸的?不等我回答,母亲便接着说,我做一盘甜的,一盘咸的,你都尝尝。我点头,眼角盈泪。母亲接着说,那甜的,多放白糖,炒出来的年糕又粘又香。那咸的,先放葱姜炝锅,爆香后放年糕,再放几棵油菜,色香味俱全。我点头,心里无比温暖。拉着母亲的手,幸福的暖流在心底荡漾。
  一瞬间,我恍然明白了,故乡的年味儿,说到底,是因为母亲的存在。原来,母亲在的地方,这年才能过得这么有滋有味儿。

小时候过年
赵日超

  记忆中最纯、最醇的是小时候过年。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辛苦了一年上天庭汇报的日子,也是小年。小年一到,年的气氛就越来越浓烈。四叔开始买年货,小姑掸尘、做炒米糖忙忙碌碌着。对小孩子来说,过年就一个“玩”字!洗年被,杀年猪,磨豆腐,煎豆腐果,包馒头……忙得不亦乐乎。农谚云:“小寒大寒,杀猪过年”。大寒是个农闲的时节,寒气可以杀伤农作物上的害虫和病菌,但却挡不住人们“忙年”的热情。吃猪酒、灌香肠、腌腊肉、备年货、蒸馒头、写春联、做新衣,处处充溢着年气。即使室外大雪纷飞,寒气逼人,但想到新春将至,亲人将归,内心总是喜气盈盈。
  进入腊月,农村最忙的是女人,尤其是主妇,进了腊八要是做的新衣新鞋没做完,就是灯油熬尽也要连夜赶出来。终于,等到了年三十,这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当然,最忙的这时还是女人。那天每家女人是起得最早的人,因为大年三十的饭菜无比丰盛,都是平时难得吃上的好菜,需要她们去做。有些地方一些人家最讲究的是年夜饭。“一品锅”是年夜饭的主食,寓意一团和气。做法也有门道,一层干笋垫底,寓意节节高升;二层红烧肉豆腐粉丝,寓意一年更比一年长;三层黄花菜豆干丝小炒,寓意和气生财,因黄花菜又叫和气菜;四层炒米粉圆子,寓意团团圆圆……配菜也有寓意,像一碗红辣椒,红红火火;一碗青菜四季常青;一盘鲢子鱼,年三十还不能吃掉,留下头尾,叫连年有鱼,有头有尾。煮饭也一样,各家尽可能多煮一点,不能吃见锅底,这叫有吃有余。

醉桃源·问春
绿浪漂流

  喧春时鸟闹高枝,骚人觅韵时。  东郎恋榭做诗痴,惜花难自持。   
  惊燕语,恼风姿。落樱今为谁?  咏梅底事惹愁思,问君知不知!

北方的年
王英杰

  今年是婚后第一年,按照习俗我是不能回娘家过年的。可离年越近,思乡之情越浓。
  北方的年味总是和暖暖的火炉,白白的馒头,厚厚的棉衣,热腾腾的炕头联系在一起。寒冷刺骨的天气越发让人感知温暖,心存感激。进入腊月二十,人们就开始准备年货。藕夹、黄焖鸡、带鱼等都是必备的食物,白菜和大葱也是北方窖藏的珍品。女人们开始一锅一锅蒸着各式馒头,心灵手巧的长辈们留下的精致的模子传了一代又一代。鱼、桃等象征团圆吉祥,蒸出来的馒头还要点一个红点图个吉利。男人们则开始挥斧劈柴,准备充足的柴火,用慢火熬大骨头汤等美味。街上吆喝声也此起彼伏,有卖糖葫芦的,有卖甘蔗的,有卖棉花糖的,引来一群又一群的小朋友。腊月二十三是辞灶的日子,传说灶王爷这一天向老天爷报告这一年的饮食,以判断这家的善恶,由老天爷定赏罚。腊月二十七,大人们总是拿着自家制作的鸡毛掸子清扫屋顶的尘土,灰蒙蒙的旧房子玻璃也被擦得透亮。腊月二十八已有人家开始贴对联,这个是我和哥哥最爱干的活,因为光秃秃的大门上贴上红彤彤的对联,是最有成就感的事情。乌黑的水缸上,黄色的长柜上,柳木的碗橱上到处都贴上了倒着的福字。腊月二十九早上是供奉祖先的日子,妈妈总是第一个起床,先是将古老的家谱挂在堂屋中间,下面柜子上用五个素菜、五个荤菜、五碗馒头、五双碗筷来供奉祖先,前面摆上香炉以供人们跪拜。摆设供品程序繁琐,妈妈却年年认认真真,乐此不疲。大年三十的早上八九点钟,村子里已经是锣鼓喧天,每次只要有鼓抬出来,很快就有人轮番不停地敲打。
  原始的村庄保留着最传统的习俗,印象最深的就是家族中大年三十的“磕头”。这个曾经遭到批判的习惯却在故乡大地上沿习了上千年,并被认为是最能表达祝福的方式。磕头也是很讲究的,基本原则就是辈分低的要向辈分高的磕头。磕头顺序也是有讲究的,都是要先对着祖宗的家谱跪拜,因为同一个村庄同一姓氏的血缘都是一脉相承,先给祖宗跪拜四下,再向其他人跪拜。男女跪拜姿势也总是有区别的。浓厚的习俗烙上了深深的传统烙印。小时候我们跟在大人后面跪拜是凑热闹,长大后才知道磕头的习惯和现代生活完全脱钩。不善言谈的乡亲们一年到头勤勤恳恳辛苦劳作,对父母对长辈缺乏交流,而这个形式给了他们最好的表达机会,一个礼可以诉说情怀,一个礼可以冰释前嫌。随着现代文明对乡土文化的浸透,人们的磕头也慢慢流于形式,在人们跪拜之前,就早有长辈迎接出来,说心领了之类的话,来免了小的们行的大礼。淳朴的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磕头只是形式,过年团团圆圆、聊聊家常才是最开心最重要的事情。
  在我们当地,过年一直会持续到正月十六,初一到十四期间烟花爆竹、走亲访友是基本的元素,而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将新年推向一个新的高潮。每年附近的村庄都会自行组织打鼓比赛,每个村子一组,组成团队巡回表演。每年表演的人不多,可是跟随的观众却成千上万,锣鼓队每到一个路口就会停下来,等待周围的村民燃放各式的烟花爆竹,不时有小朋友甩几个“钻天猴”,动静不大,却嬉笑不断。每年元宵节的鼓手换了一批一批,托鼓的工具也从人们抬着走变成了拖拉机、汽车载着走。可是追随打鼓比赛的人群规模是越来越大,人们的热情却越来越高,打鼓比赛的持续时间越来越长,到凌晨两三点大家都不舍散去。就这样,热闹的元宵节会给年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家乡的年有说不完的故事,有忘不了的场景。小时候给爷爷磕头后,爷爷总会笑呵呵地从兜里拿出那一毛两毛凑起来的皱巴巴2元压岁钱。记得我把那糖葫芦竖在杯子里舍不得一下吃完舔了又舔。爸爸总会让我把堆完雪人后冻得冰凉的小手塞进他的棉衣袖子里暖和了才肯放手,妈妈在灶台前烧火而我躺在妈妈的怀里静静睡着。去年是我在老家过的最后一个年,大年三十晚上我突然跪在家谱面前,说要给爸爸妈妈拜年,爸爸妈妈吃了一惊,笑了起来,说傻孩子你现在是检察官,怎么还这样相信迷信啊。可我还是坚持用最传统的方式给他们拜了一个年。

欢度春节(组章)
聂 难

  聆听春节
  春节是一首思乡曲,浓浓的乡愁是韵律,默默的思念是音符。聆听春节,我仿佛看到思乡的人儿站在月台上,向回家的朋友轻轻地挥一挥手,心底却沉重如磐,透过他无奈的微笑,我洞悉他心灵深处的秘密。
  春节是一串红鞭炮,代表着生活蒸蒸日上,象征着吉祥如意。聆听春节,我听到童年时代清脆爽朗无邪的笑声应和着鞭炮的炸响,在阳光下奔跑着,奔跑着……于是,复苏的记忆又让我找回了童年,找回了不被世俗沾染的纯真年代。
  春节是一顿丰盛的晚餐,凝集着父母对儿女的牵挂,是父母用爱精心烹制而成的。聆听春节,我听到一家老小围着饭桌问长问短,有说有笑,和乐融融,似乎一年来每个人工作学习遇到的一切苦难挫折都瞬间烟消云散荡然无存。
  春节是一台联欢晚会,充满欢歌笑语,充满希望理想,充满喜庆和睦。聆听春节,我发现了人间的真善美,破译了人生的密码,寻找到了我今生的目标方向;我领悟了生存的意义,懂得了做人的价值,学会了如何唱着甜美的歌,带着不屈的信念上路。
  欢度春节
  一缕如锦的阳光钻进窗口,为我送来屋外的热闹,为我端来场院里炮仗的鸣唱。
  无需鸟语的催促和花香的缭绕,在这令人无比兴奋和欢畅的节日里,我扶着阳光的手杖睁开惺忪的睡眼,将旧年的烦恼和忧愁抛入岁月的暗河,将美好的愿望和憧憬带进如诗如画的新年。
  我们欢度春节,合着春节的节拍和韵律,我们内心的夹缝处处闪烁金光,处处洒满微笑;迎着阳光的箭镞射来的方向,我们用阳光的金丝线编制美好未来,用人世间最美的词语歌唱春节,迎接春天。
  欢度春节,欢庆伟大祖国在康庄大道上日渐强盛,欢庆父老乡亲在逝去的一年里收获硕果无数,欢庆家庭和谐幸福年年有余。
  欢度春节,我们用诗人的情怀感恩祖国,用歌者的喉咙颂扬父母;欢度春节,我们借招展的五星红旗高瞻远瞩,借蓝天上的流云描绘完美的明朝。
  欢度春节,祝愿伟大祖国更加繁荣昌盛,祝愿天下父母更加健康幸福!
  除夕之夜
  在腊八粥的飘香余韵中,时间踩着醉步到达除夕。
  除夕是打开春天的一扇门,门框贴着大红的春联,烘托出春节的喜庆;门面贴着威武的门神,驱逐走生活里的邪恶。打开这道门,扑面而来地将是花红柳绿莺歌燕舞,将是绿水青山云淡风轻,将是润物无声的雨露,将是灿烂温暖的阳光。
  除夕是全家团圆的时光,记忆里父母亲的唠唠叨叨,在这个火树银花不夜天却变得格外悦耳格外动听,他们关切的问候,溢于言表的喜悦,将我笼罩在心空的阴云驱散,将我深埋在心底无法释怀的念想顷刻击碎。
  璀璨的烟火点燃夜空,袅袅的亲情缭绕老屋。在除夕之夜,我坚信所有人的情感都被团圆饭的喷香熏染,所有人的血脉里流淌地都是浓浓的亲情,没有谁会在这样的夜晚,因为昨日的忧伤彻夜不眠,没有谁会因为过去的疾苦辗转难眠。
  走进除夕,意味着走进下一个明媚的春天,意味着走向下一个人生的起跑线。

年画
闲 云

  年画,顾名思义,就是过年时张贴的画。
  过年标志性的物品很多,比如鞭炮、春联、福字、年糕等等,而年画也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物品之一。家在苏北农村,对年画的记忆尤为深刻。我们这里过年不一定要贴窗花,但是年画却必不可少。那时的年画,好像只在新华书店里有售。虽然平常庄户人家在过寿、娶亲之时也会买上几幅画装饰房间,但是终究还是过年的时买得多些,毕竟大伙都想过年时换个心情图个喜庆。你可别看这年画花花绿绿一大片,真要购买那还是有些儿讲究的。选年画的时候,不但要看画面内容,还要参考房子的大小、墙壁的面积以及家庭状况、审美情趣等因素,不然就会不伦不类、闹出笑话。我曾经多次看到有的人家房子很矮,却很显摆地买了巨幅年画,结果贴上去后,年画上端直顶屋檐,下端拖地半截,难看之极;有的人家房子很高,但贴的年画却小的出奇,看上去滑稽可笑;更有甚者,中堂上竟挂上了大头娃娃、猴子上树之类的画子,虽是喜庆,然却明显错位,令人忍俊不禁。我们家从未出过类似的洋相,这要归功于二哥的眼光独到。二哥虽文盲,但对年画的挑选却很在行,记忆中我们家的年画几乎都是他选购的。那时候,每逢春节将至,二哥总会抽空去镇上或者县里的新华书店转转,当然,他不是去购书,而是买年画。经过他的法眼,那些庄严威武的毛、恩、列、斯像,喜庆吉祥的《松鹤延年》、《观音送子》,美丽动人的《昭君出塞》、《貂蝉拜月》,清新淡雅的花中四君子,还有那意境深远的高山流水、鸟语花香,情趣盎然的《岳飞传》、《杨家将》等中堂或条幅,便轮番出现在了我家的陋室,于是,脑海里那些关于过年的美好记忆也由此变得五彩斑斓起来。
  腊月二十四,扫尘,我们兄妹几人齐动手,不消一个时辰,几间老宅聚积了一年的灰尘就会被打扫殆尽。房子打扫干净,接下来便是贴年画了。选年画有讲究,这贴年画也马虎不得,不然贴歪了,或者顺序颠倒了,都难看。为了把年画贴得端正,没有做过瓦匠的二哥却无意中采用了瓦匠师傅们常用的技法——用线来做“施工”工具。有了线的帮助,年画就会被贴得横平竖直,周周正正。当然,那些条幅的顺序更不会被贴颠倒的,嫑说有经验老道的二哥把关,好歹我也算个“土秀才”,如果连春夏秋冬、梅兰竹菊都不清楚,岂不让人笑掉大牙?!
  因为忙得认真,做得仔细,故而等我们把整个房间里里外外都布置停当之时,往往已是日落西山炊烟袅袅黄昏时分了。贴上新年画的老宅,立刻焕然一新,别说我们自己看着舒心,就连邻居们也都赞不绝口,邻居三姐每年春节到我们家都会发出由衷地感慨:“太漂亮了,跟仙人洞似的。”在她的意识里,“仙人洞”就是天地间最美的场所了。
  年画美丽了我们的心情,我们也在年画的不断更换中长大成人。如今,我们都已移居城里,过年的时候已不再有贴年画的习俗。房子装修的时候,光洁的墙壁就已挂上了装裱精美的名人字画。毋庸置疑,相对于儿时的年画,这些名人字画肯定高雅气派了许多,但是不知为何,我却再也找不到当年贴年画、看年画的那种愉悦的心境了。
  年画,我决定让你在我的心灵深处永远悬挂。为了留住记忆,为了留住那渐行渐远、越来越淡的年味。

玩火把
野 泉

  岁月像一个过滤器,滤掉了痛苦和烦恼,留下的却是欢乐的时光。儿时的玩火把虽然过去五十年了,却仍历历在目,让人难以忘怀。
  如果说火把节是生活在云南的白、彝、普米、纳西等民族的传统节日的话,那么,我们童年的“玩火把”则是一种游戏。不过,虽是游戏,虽是属于我们孩子的,或者说只属于我们男孩的,据老人们讲,却是一种传统的延续,其中蕴含着对小村人新的一年美好的祈福。
  我们玩火把是每年农历正月十六。那一天,我和许许多多男孩一样,总是从夕阳西下就开始将准备好的火把握在手里等着,盼着天黑。那时一个村子会有很多年龄相仿的孩子。天黑时候由年龄最大的孩子牵头,其他孩子按年龄依次排列。排好队后,由一个孩子先点上火,然后由他依次传播火种。当所有的火把都点燃的时候,那种场面很是壮观——“整个村子一下子被照亮了”,一条长长的火龙腾空而起。我们的队伍一般先从村子这头跑向村子那一头,绕村一周。之后,就向麦田油菜田出发了。在田埂上飞速跑动。这时候,有的孩子的火把已燃尽,但仍要跟着队伍,坚持到底。而原先因要拉开距离,每一个亮着的火把就要给熄了火把的孩子照明。火把与火把之间的距离更大了。
  听说火把照过的地方,不会生虫,庄稼会丰收。这一切是真是假,那时是深信不疑的,并没有想到去印证。
  燃烧的火把高高地擎起,既照亮自己前行的路,又照亮周围的一片世界。
  举火把是有学问的。不能把火把举得靠近脸而炫花自己的眼睛,使自己迷失方向;也不能将火把倒置只照亮自己的脚下,使火把燃及自身而很快熄灭。
  人的一生很多时候很多事情也像玩火把,拥有了点燃的,举着,若只为自己着想,放在眼前,就会因贪欲而让自己的眼睛炫花,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只有将火把高高举着,作为路标,作为灯塔,照亮更大的范围,为更多人着想,你脚下的路才会越走越宽,才会走得远。

相关帖子

发表于 2013-2-21 09:34:55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时候过年真有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5-9 07:41 , Processed in 0.052015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