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06446|回复: 2

2月21日副刊选发《乡村戏台》等作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2-21 09:29: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通会之际 人书俱老
——李锡贵先生书艺浅说
  胥广福

  对于书法高下之别,我很欣赏一位学者的观点:“少年时比的是才气,中年时比的是功力,老年时比的是修养。”确实,书法不仅需要才情与功力,更关乎一个人的学问修养。而我采访七旬书家李锡贵先生时,老人书学观点举其荦荦之大则是:“修身养性的目的,为而不争的态度,锲而不舍的精神。”寥寥数语却意蕴深刻,是他多年从艺生涯的真实写照。
  锡贵先生是淮城镇人,自幼得到艺术薰陶。据老人讲,在他那一支李氏家族,精通书画者代不乏人,他的大伯就在当地颇有书名。锡贵上过私塾,在“水板”上练习唐楷。他向笔者介绍说,水板是有白漆底子、红漆格子的木板,蘸墨写后用清水能擦净,可供反复书写。后来他又进西式学堂,仍勤于临池,还向姚士贵、孙原非等乡贤请益,打下了坚实的功底。高中毕业后,锡贵先后从事钟表修理、党校内勤等工作,不管人生多么曲折蹇迫,也无论烈日酷暑还是数九寒冬,他都能在挥毫泼墨中找到快乐与慰藉。冬天,他用搪瓷茶杯盛满开水,把砚台放上以温墨防冻,一写就是好几小时。当时收入低、房子小,餐桌就是书桌,练字多用稻草筋凸显的粗糙火纸,老人戏称,长期这样练习,倒是锻炼了笔力。偶尔得到一张宣纸,总是先反复蘸清水书写后才舍得付之楮墨。因为碑帖难觅,锡贵向人借观后总是用笔“双钩”下来,至今家里还有许多这样的碑帖摹本。他对颜楷用功很勤,举凡颜真卿名迹如《勤礼碑》、《麻姑仙坛记》等均心追手摹,对后世师颜书迹也广涉博取,他对隶书也十分着力,临写过许多汉隶碑版。在以楷隶夯实基础后,锡贵更倾情于行草书创作,他对二王帖学一路书风心折不已,取法于迹,取象于意,体貌清迥,神采焕然。由于他长期临池不辍,孜孜以求,年近而立就名播淮上。省书协恢复成立后,他是区第一批会员;原淮安市(现淮安区)书协成立后,他又被推举为首任主席。
  锡贵书法已形成了自己风格。他的楷书用笔苍劲厚重,结体稳健端庄,而规整之中又不失笔情墨趣,饶具勃勃生机,雄秀相生,拙朴自然。他的行草多取中锋,又随机生发,力求古雅,不尚狂怪,在醇厚温润之中洋溢书卷之气。应该说,锡贵书风是与他的学问修养密不可分的。正如苏东坡所言:“文章之为用,必假乎书,书之为征,期合乎道,故能发挥文者,莫近乎书。”锡贵笃嗜文史,多年节衣缩食购置了近万册书籍,被评为区“十佳藏书之家”。他的书作大多书写自作联语诗词,有诗书合璧之誉。如“两鬓微霜脸色红,动如鹰隼静如松;老来尚有凌云志,不弃挥毫泼墨功。”诗为心声,可见其老当益壮之慨。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几百字楷书八尺匹,他都是一气呵成,令人钦佩。
  锡贵先生自命书斋为“敦斋”,从中可以见出主人敦厚品德。手中一支笔,情系无数人。在淮安区许多名胜古迹、商埠街坊都有锡贵的作品,周恩来纪念馆、故居中的说明文字、一些碑刻都出自他之手……令人感动地是,这些大都是义务创作,以此表达对家乡、对伟人的拳拳之心。多年来,他经常深入学校、企业、军营、农村,义务讲学,无偿作书。作为书协领导,他为当地书法事业倾尽心力,在全市率先倡导举办临书展,扶持新人走上正途;又连续十多年参与主办少儿书画大赛,每展都有数百人,培养了无数书法新苗。随着书坛薪火相传、人才辈出,他又让中青年人挑起大梁,对区书协班子所提的唯一希望就是“团结”……
  如今,锡贵先生已是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他矢志创作,翰墨寄情。正如其诗自况:“披衣研古墨,展纸法钟王;兴至调平仄,联成写瓦当;高歌新社会,万众颂虞唐……”

乡村戏台
李乃祥

  回到故乡过春节,和朋友闲聊文艺,无意中勾起了我对乡村戏台的怀念和追忆。谁都需要一根细线串起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温情与关爱,这细线就是文化。而在乡村缠绕这种文化细线的轴则是戏台,随着历史的变迁,乡村戏台早已淹没在岁月的长河中,铭刻在人们的记忆里。
  农耕时代,村民们常年累月地劳作没有什么好的休闲和去处,弄台戏看看就是十分奢侈了,于是戏台就应运而生。戏台是一个村庄最重要的场所,总是很显赫地坐落在村庄的中央。一个村庄有神庙必有戏台,甚至戏台能与庙宇的主殿相媲美,戏台是人类为自己创造的一个娱乐场所。戏台是与戏曲的产生和发展同步的。据记载,戏台始于汉,普及于宋,盛行于明清,北宋时,戏台叫“午亭”、“乐楼”,有的地方亦称之为“勾栏”、“瓦舍”、“乐棚”。古戏台本身除了演戏功能之外,还是一个综合的艺术品,其建筑、装饰、布局都别有一番风味。辛弃疾有词云“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生旦净丑,百味人生,戏里戏外,悲欢离合。戏台可以催发乡村从荒诞的梦中醒来,亦可引领乡村在更美丽的梦中沉浸。乡村祭灶拜神时戏台上的锣鼓喧天的热闹场景,正以难以想象的速度走向衰败,消逝。破旧的祠堂,飞檐走壁的民居成了麻雀的乐园。老戏台早已难觅踪影。
  乡村的戏台曾给人们带来过无尽的欢乐和希望,对于传承乡土文化,慰籍精神心灵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每当农忙结束,或逢年过节,村民们会把开台唱戏当作自己的脸面和村庄的荣耀,一处演戏,方圆十里的村民总会赶来凑热闹,人们内三层外三层,勾肩搭背,前呼后拥把戏台围得个水泄不通,看戏人有的蹲着,有的坐着,也有的站着,靠近戏台的树上、房顶也都爬满了顽皮的小孩子。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接地气的草根戏班,原汁原味的地方唱腔,着实令戏迷们为之倾倒。台上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台下是男女老少芸芸众生,演戏人精益求精演得唯妙唯肖,看戏人津津有味笑得前仰后合。台上演员声泪俱下,台下观众也跟着哭鼻子抹眼泪,把人们莫名其妙地带进悲剧的氛围中。演到精彩动人处,又会引起满堂喝彩哄堂大笑。一些初具文艺细胞、略懂戏剧知识的人,则在台下指手画脚,品头论足。有些年青后生看戏是晃子,谈情说爱是真意,眉来眼去,目送秋波,互相调情,忍耐不住就悄悄溜出场地,找个合适的地方去疯野。那些风花雪月的流言往事暗暗诉说着青年男女风华正茂的时光。
  沙士比亚说过:“世界就是一个舞台”。戏如人生,选的都是最精彩的部分。人生如戏,留的又多是些淡然的细节。村民倘洋在悠扬的琴声里,思绪翻飞遐想无垠,感受生活情趣,追忆逝去的年华,憧憬美好的未来。历史的幽微,现实的印痕,未来的探询,一切都在戏台上。能在戏台上挥舞水袖,扭动腰肢,在家乡也算上得了台面的人了。演员演彩极致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前世,而前世演过的跌宕起伏的大戏今世却不知是戏,还是依旧在演绎自己?台下观众往往看得如痴如醉,可为《四郎探母》里历史缝隙中的杨四郎哭;也可为《牙痕记》里孤儿寡母悲;可为《秦香莲》里的包龙图笑;也可为《窦娥冤》里的贪官奸臣恨。曲终人散后,留下一地的烟蒂和果壳,不过人们却在这短暂的时光里,过了一把戏瘾,度过了美好的瞬间。
  时光易逝,岁月留痕。该消逝的东西无法挽回,乡村戏台已渐行渐远,别了乡村戏台!取而代之的是剧场、会堂、影剧院,以及送戏下乡。好在许多美好的东西已演变成了戏剧财富,诸如萧何月下追韩信、徐策跑城、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王宝钏守寒窑等等。人们也能从这些传统剧目中,找回乡村戏台的情韵和久违的乡情、乡音、乡思。

拜年
刘玉荣

  一直铺到家门口的水泥路面上,一簇簇烟花爆竹的碎屑随风抱成团儿,大年初一的乡村,空气中弥漫着硫磺的香气。一幢幢农家别墅装扮一新,大红或烫金的春联洋溢着喜气。
  放眼望去,卸下树叶负担的枯树清癯兀立,乡村的田野绿麦成畦。平常主劳力外出打工而冷清的村庄,因为过年一下子热闹起来。平坦的水泥路上,流动着一群群穿着簇新提着大包小包的拜年队伍。常年在外,克服千难万难,利用过年时机荣归故里,双双对对,拖儿携女,风风光光给长辈宗亲拜年。人活一世,不就要个面子么?
  站在宽敞的庭院前三两成群,品评着一支支拜年队伍,倒也是一大趣事。
  “这是谁家儿女呀?”“哦,是三大爷家孙子一家。听说那小子苦得不错,夫妻两个都实心儿做事,老板很器重,工资一年涨得比一年高呢!”“是啊,可惜孩子不争气,动不动就到网吧熬夜,把三大爷命淘掉一半。”
  正叹息,一辆鲜亮的奔驰轿车由远而近驶过,路面顿显狭窄。正猜测间,车缓缓停下,衣着鲜亮、和车一样精神抖擞的小伙子从车里走出,挨个儿散烟拜年,接烟的愣了半晌,恍然大悟:“原来是你小子呀,混得不错呀!在哪儿发财呀?”“呵呵,凑合吧!在上海,自己做了一个小工程。”语气谦虚,眉宇间掩饰不住得意。
  “那不是财喜家大丫头吗?一家回来给她父母拜年了。”“唉,这孩子,听说在外面吃了不少苦,不过现在过得不错,孩子夏日里才考上大学,还是名牌呢!”这个穿着颇为时尚的妇人热情地与路遇的乡邻打着招呼,毫无乡下妇人的土气与苍老,自豪地引导比他爸爸高的儿子叫着姨或舅。
  正说笑间,一支拜年队伍已经走近眼前,原来是远房大叔家的一群儿女,面孔都显得比较陌生,往日的鼻涕虫也都成家立业了。 “大叔大妈,给您头磕起来了!”这种口头磕头显示对长辈的尊重,并不真跪下。七嘴八舌,老人应声不迭笑得合不拢嘴:“恭喜你们发大财。”平辈之间则随意些:“新年好!恭喜发财!”然后便对应着互相介绍:“这是我媳妇儿,这是我儿子。”免不了感叹几声:“孩子们都这么大了,我们怎么能不老?”忙不迭地拿来瓜果零食,不过没有一双手肯去接的:“家里都有,吃腻了。”连孩子们都不肯去接,他们正懊恼被押出来拜年不能继续精彩的电子游戏呢。
  现在的孩子对新年是很淡定的,相对于儿时的我们来说,他们现在是“天天过新年”,除了可以免做作业,似乎没有什么更多特别之处。我们小时候的新年,绝对是儿童的狂欢节,终于穿上了看了摸了无数遍的新衣服,喷香的肉呀菜呀,瓜子糖果零食呀,那是想吃多少就吃多少,爱怎么疯玩就怎么疯玩,为了一年的吉利,大人今天是不会责骂孩子一句的,孩子即使说错话,大人立即一句“童言无忌”也就轻松带过,兜里揣着的压岁钱在这一天还可以过把“小富翁”尽情购物的瘾。所以,儿时的新年是一个月前就开始掰着手指头倒计时的。现在的孩子被形形色色的电子产品吸引得连新年也愿意足不出户,才不愿意像我们儿时那样,成群结队满庄疯跑闹得头上冒热气呢。
  一支支拜年队伍阵风似的飘过,干得好的混得差的在今天都是光鲜体面,家为客栈异乡为家,几天过后,他们便会继续奔向城市的各个角度,继续在异乡上演着人生的酸甜苦辣。

吉利话串起欢乐年
淡然涵凝

  每每想到年,一年一度的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人们脸上总是情不自禁地露出欢乐和开心的笑容。
  年,不仅能给人们带来各种美味的享受,更重要的是,这段时间,精神上的快感也会到了极致。每个人见面,脸上都会带着真诚的笑容,就连平素不怎么说话的邻居,不怎么熟悉的同事,见面都会送上最真诚的祝福。
  “过年好,过年好”的声音此起彼伏,这是最常听到的话,也是让人们百说不厌的话。
  人们说完了过年好,通常都会客气礼貌地拉会儿家常,问候问候家中的老人,问问家里的孩子,问问彼此的工作。分别时,人们都会依依不舍带着感谢的神情,带着满足和被人祝福的快乐,走向各自的目的地。
  见到了老人,人们通常都会快走几步,紧紧握住老人的手,热情地问:“您老身体可好啊,您老精神看着真好,脸色也不错。”老人听到后,都会咧开没有牙的嘴,呵呵地笑着,说:“都好,都好。您家老人可好。”听到对方的“好”,老人就笑得更加开心。
  见到了孩子,人们都会由衷地说:“呵,这家孩子,长得真高,真结实。”见到男孩子,会说:“这个小伙子,真聪明,以后肯定有出息。”大人听到,都会乐得合不拢嘴。见到女孩,就会说:“这个丫头,真漂亮,看那灵秀劲儿,长大了一定会有好婆家。”大人听到也会满足地看着自家的孩子,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
  小孩子之间见面,嘻嘻哈哈地相互夸赞着对方的衣服好看,也会相互炫耀着自己的压岁钱。大人也会夸耀似地向对方说着自己孩子挣了多少压岁钱,听到的人也都会配合地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就连过年期间,小孩子不小心把盘子或者碗打碎了,大人都不会像往常那样批评,都会笑呵呵地说:“没有关系啊,碎碎平安嘛。”小孩子紧张的心都会放下来,开开心心地跑到一边玩去了。
  见不到面的朋友们,同事们,过年期间,铺天盖地的祝福短信也是满天飞。祝福的吉祥话语也总是变化万千,斑斓多彩。无论发信息还是接收信息,人们都会乐不可支,忙得是不亦乐乎。
  总之,过年,人们说的全是吉利话,只要能让彼此高兴,大家对那些平常说不出的甜话是都不会吝啬的,因为,人们知道,就是这一句一句百说不厌的吉利话串起了一个充满甜蜜的欢乐年。

苏北的肉包子香喷喷
夏爱华

  回乡过年,心情惬意。时令正值初春,苏北的故乡一片青葱。大片碧绿的油菜,生机盎然。
  早餐端上来了。先是一碟姜片,然后是云片糕,还有芝麻糖,几乎全是甜点。之后端上来的是红枣汤和汤圆。红枣汤很诱人,香香甜甜。汤圆的个头格外大,一碗只能盛三个。
  正当我对这汤汤水水的早餐感到失望的时候,主角上场了,是香喷喷热腾腾的肉包子。不用说,这是母亲亲手做的。个儿大、馅饱满、香喷喷的。苏北的肉包子,也叫肉馒头,在全国也是相当有名的。皮薄馅香的肉包子,我一气儿就吃了四个。这顿故乡的早餐,也因为肉包子的最后出场,显得有声有色,色香味俱全,让我回味无穷。苏北的肉包子,担得起名角压轴的重任。
  饭后,我拉着母亲的手,问她做这种肉包子的秘诀。母亲摇摇手,摆摆手,笑道,你做不来的。想吃,就回来吧。
  母亲说,自家圈里养的猪,肉质好。肥美鲜嫩,要七分瘦三分肥,剁成肉馅,加姜粒,葱末,酱油,然后拌匀。母亲说,苏北的面粉白,包出的肉包子雪白,让人极有食欲。面皮擀得圆圆的,一手托皮,皮上放馅,然后旋转,旋出一个菊花褶,四周隆起中间低洼,很好看,像盛开的莲花。包肉包子最关键的是收口。收口不好,汤汁会溢出,就是失败的作品。收口精巧,肉包子像精美的工艺品。肉包子的皮子是半发酵的面,不是死面,所以有少许气孔。出笼后,包子膨胀,白白胖胖,呈半透明状,仿佛娇嫩的婴孩的脸。苏北的肉包子必须趁热吃,味道鲜香。咬一口下去,肉馅和少许的酱汁一起入嘴,感觉真是美妙。最奇妙地是肉馅如丸,绝不会松散。母亲说,肉包子的馅在蒸熟后必须散开,就是手艺不精。好的肉包子,即使馅与皮分家,馅子也是紧密的一团,像一粒硕大的肉丸子,这样的肉包子是上品。
  苏北的肉包子香喷喷。然而,最好吃的肉包子,却是出自母亲之手。
发表于 2013-2-21 09:3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乡村戏台》的记忆犹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2-21 11: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贺同版老师们,谢谢东方老师!大家同喜。看到和爱华老师同版,荣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5-9 07:57 , Processed in 0.041196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